闵行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耿老爹的钢笔和“破烂” ①“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一烂铜烂铁 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 ②很多人回过头,循声望去,只见一担大箩筐在游动。再一看,中间有个人,两只大 箩筐一前一后,人太矮小,就不显山露水了。定睛再看,那人穿一身洗得灰白的中山装 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还插着锃亮的两支钢笔。于是,大家又怪怪地看一眼,再看 摇头,走 ③他不管,仍旧天天挑着一担大箩筐,走街串巷,置身在城市的生活边緣,一路不停 地吆喝着 ④有一天,我和他打了照面。他咧着嘴唇笑,眼眯成了一条缝。他看着我空空的双手 眼睛又绕过我的身子,游到我的身后。我的身后,是我雇了一个拖板车的高大个帮我拖着 满满一车的书。他说:“你搬家呀?”就一路上再也无话,但他总是在不远处不紧不慢地跟 着我。我听得清他的脚步声,我更知道他跟着我的意思。每回看他,他总是咧着嘴,笑。 然后,埋下脸去。 ⑤进了屋,我就不停地翻东找西。旧报纸、五花八门的杂志、硬纸盒纸箱、啤酒瓶、 塑料罐……一股脑儿,能找的都找了出来,七七八八乱堆在他的面前。他就咧着嘴唇,笑, 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咧成了一线天。手,不停地忙,却无一丝乱象,一套一套的,熟 练有序——折、叠、码、齐、捆,然后,过秤、付钱。钱货两清了,才小心翼翼地拿进箩 筐 ⑥他挑起箩筐要走时,又回过头来,说:“我姓耿。”然后,咧着嘴唇笑。看我心不在 焉,他又放下箩筐,竟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锃亮的钢笔,一笔一画地写着,边写边说 耿,耳朵旁生个火字,是明亮、光明的意思。”我见他这般认真,便念了一句古诗:“秋 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他愣怔了一下,有些茫然,然后看着我咧嘴一笑,说:“还是您 有学问。”他慢慢地收起钢笔,突然又抬起头看我,没由头地咧嘴笑说:“我的大女儿宝珠, 在北京大学读书呢。”说完,脸上飘满抑制不住的得意 ⑦我看出他的小心思,也替他高兴,说:“难怪你天天收破烂劲头十足呢。”他又有些 不好意思了,说:“你可是老有学问呢,她哪当得你喲?你把电话写给我,我告诉宝珠,让 她好好跟你学出息,也出一本一本砖头厚的书,光耀门tng…”我知道耿老爹嘴上这么说 着,其实女儿在他心里宝贝珍珠一般,骄傲着呢。 ⑧难为了这个耿老爹,家住郊区,离城二十多里地,天麻麻亮就进城,天墨墨黑才往 家赶。每毎一个大白天,他都是整天到处转悠,不停歇,像一尾鱼,游动在生活的海洋。鱼 叭水叭个不停,他也口中不歇,不停地吆喝,生响,悦耳得很。 ⑨每回,和耿老爹碰到一起,我只要一说到“废品”二字时,他总要及时地纠正,说: “不是废品,是破烂!”他说,我们收破烂的,破烂就是宝贝,就像你们读书人把旧书当宝 贝一般。他还说,人也一样,只要有想头,就不会成为废品。说废品时,耿老爹了无精神
闵行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3 题(22 分) 耿老爹的钢笔和“破烂” ①“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 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 ②很多人回过头,循声望去,只见一担大箩筐在游动。再一看,中间有个人,两只大 箩筐一前一后,人太矮小,就不显山露水了。定睛再看,那人穿一身洗得灰白的中山装, 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还插着锃亮的两支钢笔。于是,大家又怪怪地看一眼,再看一眼,摇 摇头,走了。 ③他不管,仍旧天天挑着一担大箩筐,走街串巷,置身在城市的生活边缘,一路不停 地吆喝着—— ④有一天,我和他打了照面。他咧着嘴唇笑,眼眯成了一条缝。他看着我空空的双手, 眼睛又绕过我的身子,游到我的身后。我的身后,是我雇了一个拖板车的高大个帮我拖着 满满一车的书。他说:“你搬家呀?”就一路上再也无话,但他总是在不远处不紧不慢地跟 着我。我听得清他的脚步声,我更知道他跟着我的意思。每回看他,他总是咧着嘴,笑。 然后,埋下脸去。 ⑤进了屋,我就不停地翻东找西。旧报纸、五花八门的杂志、硬纸盒纸箱、啤酒瓶、 塑料罐……一股脑儿,能找的都找了出来,七七八八乱堆在他的面前。他就咧着嘴唇,笑, 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咧成了一线天。手,不停地忙,却无一丝乱象,一套一套的,熟 练有序——折、叠、码、齐、捆,然后,过秤、付钱。钱货两清了,才小心翼翼地拿进箩 筐。 ⑥他挑起箩筐要走时,又回过头来,说:“我姓耿。”然后,咧着嘴唇笑。看我心不在 焉,他又放下箩筐,竟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锃亮的钢笔,一笔一画地写着,边写边说: “耿,耳朵旁生个火字,是明亮、光明的意思。”我见他这般认真,便念了一句古诗:“秋 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他愣怔了一下,有些茫然,然后看着我咧嘴一笑,说:“还是您 有学问。”他慢慢地收起钢笔,突然又抬起头看我,没由头地咧嘴笑说:“我的大女儿宝珠, 在北京大学读书呢。”说完,脸上飘满抑制不住的得意。 ⑦我看出他的小心思,也替他高兴,说:“难怪你天天收破烂劲头十足呢。”他又有些 不好意思了,说:“你可是老有学问呢,她哪当得你哟?你把电话写给我,我告诉宝珠,让 她好好跟你学出息,也出一本一本砖头厚的书,光耀门 tíng……”我知道耿老爹嘴上这么说 着,其实女儿在他心里宝贝珍珠一般,骄傲着呢。 ⑧难为了这个耿老爹,家住郊区,离城二十多里地,天麻麻亮就进城,天墨墨黑才往 家赶。每一个大白天,他都是整天到处转悠,不停歇,像一尾鱼,游动在生活的海洋。鱼 叭水叭个不停,他也口中不歇,不停地吆喝,生响,悦耳得很。 ⑨每回,和耿老爹碰到一起,我只要一说到“废品”二字时,他总要及时地纠正,说: “不是废品,是破烂!”他说,我们收破烂的,破烂就是宝贝,就像你们读书人把旧书当宝 贝一般。他还说,人也一样,只要有想头,就不会成为废品。说废品时,耿老爹了无精神;
说破烂时,却一脸灿烂。次数多了,我就随了他。路上碰到,我就笑着问:“收破烂呀?” 他见我夹着书,也咧着嘴唇笑问:“又买书呀?”我们便各自打量着自己,都愈发地开心地 笑着。 ⑩耿老爹是个认真的人,他的大女儿果然不久就和我联系上了,间三差五问我一些书 里的东西,有时也说起他这个收破烂的老爹,有几次很心痛的样子。我就告诉他的大女儿 说你莫担空头心,你老爹很阳光,很充实,很幸福。 1后来,我和耿老爹成了要好的朋友。每逢节庆日,他总要上门来,要我为他家写对 联。他家的对联,都是他自己先掏出钢笔一笔一画慢腾腾地写就,我再按照他写下来的书 写。不过,他的对联,喜庆是喜庆,却多为“普天同庆,大地皆春”,或者“祖国河山灿如 云锦,神州花朵艳似朝霞”…算不得新鲜,也算不得不好。他毎回来时,还总要捎上几本 我喜欢的旧书。我当然高兴,也给他找出一堆废书旧报纸。他就咧着嘴唇笑,笑得眼眯成 了一条缝,嘴咧成了一线天… 2然而,他的大女儿和我的联系却慢慢地少了。只有耿老爹还准时来到县城,一根扁 担横在两只大箩筐上,有几次见他孤独地蹲在两只大箩筐中间,蔫蔫的……再后来,连耿 老爹也从县城里消失了。有人说,宝珠生了一场大病走了,耿老爹人整个儿垮了。也有 说,耿老爹后来去了另外一个城市收破烂,他的二女儿在那个城市的重点高中读着寄宿 3如今在我生活的县城里,收废品的个个都骑着小三轮,“突突突”在城市中穿行,扩 音杋里一路传出一律标准的普通话。毎毎看着他们,我就想起了耿老爹,想起他挑着一担 大箩筐在城市里游走,想起他和他的女儿,还有他上衣口袋里插着锃亮锃亮的两支钢笔。 19.根据拼音写汉字。(1分) 光耀门ting 20.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8分) 事件 人物形象 第⑤5段 关于“破烂"第⑨段:谈论“废品”和“破烂”的区别 第⑥段:用钢笔写名字 关于“钢笔”第1段 21.第②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赏析。(4分) 22对第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解释了县城里看不到耿老爹的原因。 B.写出了耿老爹人生命运的不幸悲苦。 C.表达了作者对耿老爹的同情和愧疚。 D.表现了耿老爹与女儿间的至真亲情。 23.细读第(3段画线句,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作用。(5分)
说破烂时,却一脸灿烂。次数多了,我就随了他。路上碰到,我就笑着问:“收破烂呀?” 他见我夹着书,也咧着嘴唇笑问:“又买书呀?”我们便各自打量着自己,都愈发地开心地 笑着。 ⑩耿老爹是个认真的人,他的大女儿果然不久就和我联系上了,间三差五问我一些书 里的东西,有时也说起他这个收破烂的老爹,有几次很心痛的样子。我就告诉他的大女儿, 说你莫担空头心,你老爹很阳光,很充实,很幸福。 ⑾后来,我和耿老爹成了要好的朋友。每逢节庆日,他总要上门来,要我为他家写对 联。他家的对联,都是他自己先掏出钢笔一笔一画慢腾腾地写就,我再按照他写下来的书 写。不过,他的对联,喜庆是喜庆,却多为“普天同庆,大地皆春”,或者“祖国河山灿如 云锦,神州花朵艳似朝霞”……算不得新鲜,也算不得不好。他每回来时,还总要捎上几本 我喜欢的旧书。我当然高兴,也给他找出一堆废书旧报纸。他就咧着嘴唇笑,笑得眼眯成 了一条缝,嘴咧成了一线天…… ⑿然而,他的大女儿和我的联系却慢慢地少了。只有耿老爹还准时来到县城,一根扁 担横在两只大箩筐上,有几次见他孤独地蹲在两只大箩筐中间,蔫蔫的……再后来,连耿 老爹也从县城里消失了。有人说,宝珠生了一场大病走了,耿老爹人整个儿垮了。也有人 说,耿老爹后来去了另外一个城市收破烂,他的二女儿在那个城市的重点高中读着寄宿。 ⒀如今在我生活的县城里,收废品的个个都骑着小三轮,“突突突”在城市中穿行,扩 音机里一路传出一律标准的普通话。每每看着他们,我就想起了耿老爹,想起他挑着一担 大箩筐在城市里游走,想起他和他的女儿,还有他上衣口袋里插着锃亮锃亮的两支钢笔。 19.根据拼音写汉字。(1 分) 光耀门 tíng 20.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8 分) 事件 人物形象 关于“破烂” 第⑤段: (1) 第⑨段:谈论“废品”和“破烂”的区别 (3) 关于“钢笔” 第⑥段:用钢笔写名字 第⑾段: (2) (4) 21.第②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赏析。(4 分) 22.对第⑿段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4 分) A.解释了县城里看不到耿老爹的原因。 B.写出了耿老爹人生命运的不幸悲苦。 C.表达了作者对耿老爹的同情和愧疚。 D.表现了耿老爹与女儿间的至真亲情。 23.细读第⒀段画线句,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作用。(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19.庭(1分) 20.(1)收破烂熟练有序(2分) (2)用钢笔写对联(2分) (3)勤劳本分(积极向上)(2分)(4)热爱文化(认真实诚)(2分) 21.角度一:“怪怪地”通过叠词运用(1分)表达了人们看到一个收破烂的老头竟然穿着中 山装,还插着锃亮的两支钢笔的惊讶、疑惑(1分) 角度二:“看一眼”“再看一眼”通过词语反复(1分)表达了人们对老头的认识由疑惑 转为轻视嘲笑的心理变化过程(1分)。 角度三:“摇摇头”后紧跟一个逗号,是一个短句(1分),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了人 们对一个收破烂的老头装作有文化的嘲笑的态度(1分) 从而反衬出耿老爹内心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的执着,突显了文章的主旨(2分) 23.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看到的现在城市中收废品人的样子(1分),与前文耿老爹的形象形 成对比,其中“骑着小三轮”与“背着大箩筐”,“扩音机”与干吆喝,“标准普通话”与口 语化的吆喝都形成了对比(1分),一方面突出了耿老爹勤劳质朴的人物形象(1分),另 方面突显了作者对耿老爹的怀念与敬佩之情(2分) 静安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21分) 塾师老汪 ①老汪颀秀,留个分头,身着长衫,很有气派。老汪在开封府上学多年,也算是有 学问 了。但老汪口讷,紧张了还有些结巴。老汪在私塾教书,每一家干的时间都不长。 ②浮沉七八年后,老汪终于在范家镇落下了脚。镇上大户范子敬建书塾给小儿开蒙, 慕汪先生之名,请他主持,学堂就设在大院西屋 ③老汪引笔奋力,书“洪桃书屋”四个大字作匾,魏碑凝重,笔力沉着,东家赞赏不 ④东家心善,欢迎邻里孩子随读,不()报答,这样便吸引了十里八乡的莘莘学 子。老汪严谨治学,认真传(),诲人不倦,但“之乎者也”毕竟不易,常常有学生 死活搞不清。朽木不可雕也,圣人的训戒几次都到了嘴边,他还是忍住了。小孩儿家,伤 不得。天长日久,欲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的宏图大愿便打折扣了。更有甚者,是顽童与他 倒着使劲。戒尺教训,他不忍,罚跪思过,他更不忍,故常自叹连当个平庸俗师都不成。 如此进退失据,给他平添了无奈之苦恼 ⑤有天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生都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应该高兴。而老 汪发挥道:这个远方不仅是路途之远近,更应是心口之距离。近在比邻却相隔天涯,高兴 个啥呀。就如你们,学而不勤,尽管都近在我眼皮底下,朋侣乎?说得学生都低头不语。 老汪戚然含泪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3 题(22 分) 19. 庭(1 分) 20. (1)收破烂熟练有序(2 分) (2)用钢笔写对联(2 分) (3)勤劳本分(积极向上)(2 分) (4)热爱文化(认真实诚)(2 分) 21.角度一:“怪怪地”通过叠词运用(1 分)表达了人们看到一个收破烂的老头竟然穿着中 山装,还插着锃亮的两支钢笔的惊讶、疑惑(1 分)。 角度二:“看一眼”“再看一眼”通过词语反复(1 分)表达了人们对老头的认识由疑惑 转为轻视嘲笑的心理变化过程(1 分)。 角度三:“摇摇头”后紧跟一个逗号,是一个短句(1 分),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了人 们对一个收破烂的老头装作有文化的嘲笑的态度(1 分)。 从而反衬出耿老爹内心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的执着,突显了文章的主旨(2 分)。 22. C 23.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看到的现在城市中收废品人的样子(1 分),与前文耿老爹的形象形 成对比,其中“骑着小三轮”与“背着大箩筐”,“扩音机”与干吆喝,“标准普通话”与口 语化的吆喝都形成了对比(1 分),一方面突出了耿老爹勤劳质朴的人物形象(1 分),另一 方面突显了作者对耿老爹的怀念与敬佩之情(2 分)。 静安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 20—24 题(21 分) 塾师老汪 ① 老汪颀秀,留个分头,身着长衫,很有气派。老汪在开封府上学多年,也算是有 学问 了。但老汪口讷,紧张了还有些结巴。老汪在私塾教书,每一家干的时间都不长。 ②浮沉七八年后,老汪终于在范家镇落下了脚。镇上大户范子敬建书塾给小儿开蒙, 慕汪先生之名,请他主持,学堂就设在大院西屋。 ③老汪引笔奋力,书“洪桃书屋”四个大字作匾,魏碑凝重,笔力沉着,东家赞赏不 已。 ④东家心善,欢迎邻里孩子随读,不( )报答,这样便吸引了十里八乡的莘莘学 子。老汪严谨治学,认真传( ),诲人不倦,但“之乎者也”毕竟不易,常常有学生 死活搞不清。朽木不可雕也,圣人的训戒几次都到了嘴边,他还是忍住了。小孩儿家,伤 不得。天长日久,欲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的宏图大愿便打折扣了。更有甚者,是顽童与他 倒着使劲。戒尺教训,他不忍,罚跪思过,他更不忍,故常自叹连当个平庸俗师都不成。 如此进退失据,给他平添了无奈之苦恼。 ⑤有天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生都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应该高兴。而老 汪发挥道:这个远方不仅是路途之远近,更应是心口之距离。近在比邻却相隔天涯,高兴 个啥呀。就如你们,学而不勤,尽管都近在我眼皮底下,朋侣乎?说得学生都低头不语。 老汪戚然含泪
⑥毎逢十五,老汪都放假半日。中午时分,他迈开大步,一往直前,时而顺着大路 时而行于阡陌,时而爬坡上山,夏天一身水,冬天一头汗,精疲力尽才回。大家一开始觉 得他有狂走怪僻,但经年累月地锲而不舍,也就另作猜测了。 ⑦谷雨前几天,老范从前村收租子回来,老汪披着褂子正要出门。老范想起今天是月 半,便趋步相问:“先生,这年复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⑧老汪道:“东家,一言难尽啊。”说完头也不回地上路了。 ⑨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先生吃饭,借酒酣微醺,又说到这事。此时老汪已半醉,趴 在桌上哀哀而哭:“天地君亲师,我敬天重地,忠君尊师,都有交待了。只是父母养育无 以为报,没法疏解啊。” ⑩老范一向尊重塾师。老汪这么一开腔,知道他定有难言之苦,便有意疏导他,说: “先生,愿闻其详。 ①“我娘生我难产就走了,那年花开月正圆,但我们娘俩都苦命啊。父亲育我终生未 续,他病重时我从开封往家赶,途中遇到曾大帅与太平军打仗误了时辰,没赶上给他送 终,我苦啊!那天也是花开月圓的十五。所以每逢这天我心结难解,走走散散,就好许 多 ⑩老范听着老汪倒苦水,心里一阵悲凉,对老师益发敬重,便劝了句:“正午时分, 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鬼怪 ⑩3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又说:“碰到无常我也不怕。他要找我,我 就跟他到爹娘那边去了。 国老汪的老婆叫銀花,不识字,跟着老汪张罗学堂杂事。她收作业发本子,送茶扫地 擦黑板,手脚勤快。 ⑤老汪嘴笨,銀花却嘴快。但她开口尽是街谈巷语,嘴像刮风似的。人劝老汪:“先 生是个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⑩老汪一声叹息:“话语正经,偶尔有个偏差,值得我劝。倘若语不入道,何劝之 有? ①銀花有一个毛病,就是爱占便宜,老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得饶 头蒜;买人二尺布,缠着要一绺线。夏秋两季,总到地里捡荒,碰到谁家迟收的庄稼, 也顺手捋上一把。从学堂出门离东家的地亩近,所以他家的损失也多。 ⑩⑧一次东家来到后院看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我们另请良师吧。” ⑩9“为啥?” ②“老汪教书,娃儿们都不懂。” “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②“其实,这也不是为了老汪。” ②“那又为啥?” ④“为他婆娘,爱顺庄稼。” 國“娘们儿家。”老范挥挥手,“顺就顺呗,我范家五十顷地,这点算个啥?”顿了 顿又说,“先生德才兼备,是个贤者。老季啊,我们要敬着他!” ⑧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学生家长——传给了先生。老汪一听潸然泪下:“啥叫有 朋自远方来?东家就是…世间真情啊!” 20.第4段前后两个括号内应该填入的词是(2分) A授、受 受、授 21.第4段说老汪“进退失据”。(共4分) (1)这“进”是指 (2这“退”是指 22老汪悲欣多感,文章有三处加以表现。(共6分) (1)请仔细阅读,完成下表:(4分) 缘由表现 老汪 为学生顽皮而感到无奈苦恼
⑥每逢十五,老汪都放假半日。中午时分,他迈开大步,一往直前,时而顺着大路, 时而行于阡陌,时而爬坡上山,夏天一身水,冬天一头汗,精疲力尽才回。大家一开始觉 得他有狂走怪僻,但经年累月地锲而不舍,也就另作猜测了。 ⑦谷雨前几天,老范从前村收租子回来,老汪披着褂子正要出门。老范想起今天是月 半,便趋步相问:“先生,这年复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⑧老汪道:“东家,一言难尽啊。”说完头也不回地上路了。 ⑨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先生吃饭,借酒酣微醺,又说到这事。此时老汪已半醉,趴 在桌上哀哀而哭:“天地君亲师,我敬天重地,忠君尊师,都有交待了。只是父母养育无 以为报,没法疏解啊。” ⑩老范一向尊重塾师。老汪这么一开腔,知道他定有难言之苦,便有意疏导他,说: “先生,愿闻其详。” ⑪“我娘生我难产就走了,那年花开月正圆,但我们娘俩都苦命啊。父亲育我终生未 续,他病重时我从开封往家赶,途中遇到曾大帅与太平军打仗误了时辰,没赶上给他送 终,我苦啊!那天也是花开月圆的十五。所以每逢这天我心结难解,走走散散,就好许 多。” ⑫老范听着老汪倒苦水,心里一阵悲凉,对老师益发敬重,便劝了句:“正午时分, 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鬼怪。” ⑬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又说:“碰到无常我也不怕。他要找我,我 就跟他到爹娘那边去了。” ⑭老汪的老婆叫銀花,不识字,跟着老汪张罗学堂杂事。她收作业发本子,送茶扫地 擦黑板,手脚勤快。 ⑮老汪嘴笨,銀花却嘴快。但她开口尽是街谈巷语,嘴像刮风似的。人劝老汪:“先 生是个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⑯老汪一声叹息:“话语正经,偶尔有个偏差,值得我劝。倘若语不入道,何劝之 有?” ⑰銀花有一个毛病,就是爱占便宜,老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得饶 一头蒜;买人二尺布,缠着要一绺线。夏秋两季,总到地里捡荒,碰到谁家迟收的庄稼, 也顺手捋上一把。从学堂出门离东家的地亩近,所以他家的损失也多。 ⑱一次东家来到后院看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我们另请良师吧。” ⑲“为啥?” ⑳“老汪教书,娃儿们都不懂。” ㉑“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㉒“其实,这也不是为了老汪。” ㉓“那又为啥?” ㉔“为他婆娘,爱顺庄稼。” ㉕“娘们儿家。”老范挥挥手,“顺就顺呗,我范家五十顷地,这点算个啥?”顿了 顿又说,“先生德才兼备,是个贤者。老季啊,我们要敬着他!” ㉖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学生家长——传给了先生。老汪一听潸然泪下:“啥叫有 朋自远方来?东家就是……世间真情啊!” 20.第④段前后两个括号内应该填入的词是__(2 分) A 授、受 B 受、授 21.第④段说老汪“进退失据”。(共 4 分) ⑴这“进”是指___ ⑵这“退”是指___ 22.老汪悲欣多感,文章有三处加以表现。(共 6 分) ⑴请仔细阅读,完成下表:(4 分) 老汪 缘由 表现 为学生顽皮而感到无奈苦恼 ②
哀哀而哭 为东家的理解和欣赏而感动 (2在老汪的情感展现过程中,我们逐渐领会到文章的主旨表达。文章主旨是 要表现 23.以下各项中阐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第⑥段画线句使用排比修辞,罗列了老汪狂走的方式。 B老汪的老婆银花毛病很多,总是拖老汪的后腿 C根据自身阅历,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有自己的理解 D老范与管家的对话显示他是个宽厚大度善解人意的人 24东家对老汪的评价是“德才兼备",其“德”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6分) (二)21分) 20B(2分) 21.(1)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的宏图大愿;(2)当一个平庸俗师。(共4分) 22.(1)①戚然含泪(1分)②2为父母早亡无以为报而感到痛苦(2分)③潸然泪下(1分) (2)世间自有真情(2分) 23B(3分) 24(1)对学生怨其不争但爱护备至:(2)对父母养育之恩终身铭记;(3)与人真诚相待:(4)严谨 治学,认真授课,诲人不倦(5)有是非准则,能宽容待人。答出三条即得满分。(6分) 黄浦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桥之过 ①柳老师,姓柳爱柳。柳无水不活。她生在柳溪,既有柳又有溪。人生自然一fan风sh un:小学毕业上初中,初中读完考进师范,毕业后回到柳溪当老师。 ②柳溪在村东头,3米多宽,溪源在山上,终年溪水潺潺,流向远方。溪水像一把明晃 晃的剑,斩断两岸人们相连的纽带。自打柳溪村炊烟初升起,有志之士就欲在溪上架一座桥 把断了纽带连接起来。这是积德之事,“架桥铺路养儿无数”,造一座桥就是树一尊碑,那些 无儿无女的户家更是争先恐后。于是,几乎每年的秋天,溪上总是支起简陋的独木桥。 ③可是,第二年一场暴雨,又被山洪吞噬,溪水依旧是一把剑。人们说造桥者心不诚! 造桥者说溪水不义。谁是谁非,无人评说。 ④柳老师任教的柳溪小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溪东,春夏秋冬涉水就读。春夏秋三季 溪水像母亲的手揉在孩子的脚上,搓去污垢,搔得脚心痒酥酥的。冬季溪水却似一坛辣椒水, 辣得孩子脚掌红红的。柳老师小时侯冬天下过水,知道那滋味:开始脚像被狗咬似的,钻心 痛,然后就是麻木无知,像绑在身上的两块木头。于是,她郑重宣布:冬季的溪东学生不能 脱鞋过溪,全由自己一人背着接送
③ 哀哀而哭 为东家的理解和欣赏而感动 ③ ⑵在老汪的情感展现过程中,我们逐渐领会到文章的主旨表达。文章主旨是: 要表现___(2 分) 23.以下各项中阐述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 第⑥段画线句使用排比修辞,罗列了老汪狂走的方式。 B 老汪的老婆银花毛病很多,总是拖老汪的后腿。 C 根据自身阅历,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有自己的理解。 D 老范与管家的对话显示他是个宽厚大度善解人意的人。 24.东家对老汪的评价是“德才兼备”,其“德”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6 分) ⑴ ⑵ ⑶ (二)(21 分) 20.B(2 分) 21.(1)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的宏图大愿;(2)当一个平庸俗师。(共 4 分) 22.(1)①戚然含泪(1 分)②为父母早亡无以为报而感到痛苦(2 分)③潸然泪下(1 分) (2)世间自有真情(2 分) 23.B(3 分) 24.(1) 对学生怨其不争但爱护备至; (2)对父母养育之恩终身铭记; (3)与人真诚相待;(4)严谨 治学,认真授课,诲人不倦;(5)有是非准则,能宽容待人。答出三条即得满分。(6 分) 黄浦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3 题(20 分) 桥之过 ①柳老师,姓柳爱柳。柳无水不活。她生在柳溪,既有柳又有溪。人生自然一 fān 风 sh ùn:小学毕业上初中,初中读完考进师范,毕业后回到柳溪当老师。 ②柳溪在村东头,3 米多宽,溪源在山上,终年溪水潺潺,流向远方。溪水像一把明晃 晃的剑,斩断两岸人们相连的纽带。自打柳溪村炊烟初升起,有志之士就欲在溪上架一座桥, 把断了纽带连接起来。这是积德之事,“架桥铺路养儿无数”,造一座桥就是树一尊碑,那些 无儿无女的户家更是争先恐后。于是,几乎每年的秋天,溪上总是支起简陋的独木桥。 ③可是,第二年一场暴雨,又被山洪吞噬,溪水依旧是一把剑。人们说造桥者心不诚! 造桥者说溪水不义。谁是谁非,无人评说。 ④柳老师任教的柳溪小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溪东,春夏秋冬涉水就读。春夏秋三季 溪水像母亲的手揉在孩子的脚上,搓去污垢,搔得脚心痒酥酥的。冬季溪水却似一坛辣椒水, 辣得孩子脚掌红红的。柳老师小时候冬天下过水,知道那滋味:开始脚像被狗咬似的,钻心 痛,然后就是麻木无知,像绑在身上的两块木头。于是,她郑重宣布:冬季的溪东学生不能 脱鞋过溪,全由自己一人背着接送
⑤夏天,山洪滚下来,溪水增宽变深。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校,教室里总是空出三分之 这时柳老师的心房也随之空荡荡的。为了填满教室,也为了填满自己的心,每场大雨之后, 柳老师准时淌过溪水,挨家挨户领学生。 ⑥柳老师背学生过溪的事迹,随着溪水从柳溪漂向天外 ⑦县里、地区、省里分别表彰她为“优秀教师”。 ⑧四季转换,溪水悠悠。获得赞誉的柳老师依旧在冬季和大雨之后背送学生过溪,只是 又多了一件分外事——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她打算在溪上造一座桥,预算1000块 ⑨1000块钱终于凑够了:勤工俭学收入500元,加上柳老师自己的积蓄。承包者被柳 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夜以继日赶在“教师节”前把桥架通了。断了数百年的纽带终于接上了。 ⑩桥上没有树碑,也没有剪彩,只有孩子们“咯咯咯”的欢笑声和脚踏桥面发出的“咚 咚咚”的响声,但这声音叩击着柳老师的心,不时激起一阵阵欣慰的涟漪 ①寒假到了,又开始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师”评选工作。可是,这次柳溪小学上报的柳 老师的先进事迹材料,不几天却被退了回来,上面批着:缺少背送学生过河的典型事迹,材 料不过硬。 ⑩柳老师知道了,找出几年来省地县发给她的奖状,铺在潺潺的溪水上,她想:这荣誉 属于溪水,应该归还它 ③3孩子们像约好似的,从家中带来锤子、斧头,狠命地敲打石桥,想砸毁它。因为他们 听说:由于有了这座桥,柳老师才没有评上好老师! ⑩④柳无水不活。柳老师姓柳爱柳,大概也离不开水吧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_风shun 20.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柳老师所做的分外事:(6分) (1) (2) 21.以下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把柳溪比喻成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溪水窄和直的特点 B.柳溪村的贫穷和落后,使它数百年来都不能建起一座桥。 C.柳老师背送学生过柳溪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D.没有在建成的桥上树碑,预示着这座桥迟早还会被毁掉。 22.文章首尾都写到了“柳无水不活”。第①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 第④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 (4分)
⑤夏天,山洪滚下来,溪水增宽变深。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校,教室里总是空出三分之一。 这时柳老师的心房也随之空荡荡的。为了填满教室,也为了填满自己的心,每场大雨之后, 柳老师准时淌过溪水,挨家挨户领学生。 ⑥柳老师背学生过溪的事迹,随着溪水从柳溪漂向天外…… ⑦县里、地区、省里分别表彰她为“优秀教师”。 ⑧四季转换,溪水悠悠。获得赞誉的柳老师依旧在冬季和大雨之后背送学生过溪,只是 又多了一件分外事——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她打算在溪上造一座桥,预算 1000 块。 ⑨1000 块钱终于凑够了:勤工俭学收入 500 元,加上柳老师自己的积蓄。承包者被柳 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夜以继日赶在“教师节”前把桥架通了。断了数百年的纽带终于接上了。 ⑩桥上没有树碑,也没有剪彩,只有孩子们“咯咯咯”的欢笑声和脚踏桥面发出的“咚 咚咚”的响声,但这声音叩击着柳老师的心,不时激起一阵阵欣慰的涟漪…… ⑪寒假到了,又开始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师”评选工作。可是,这次柳溪小学上报的柳 老师的先进事迹材料,不几天却被退了回来,上面批着:缺少背送学生过河的典型事迹,材 料不过硬。 ⑫柳老师知道了,找出几年来省地县发给她的奖状,铺在潺潺的溪水上,她想:这荣誉 属于溪水,应该归还它。 ⑬孩子们像约好似的,从家中带来锤子、斧头,狠命地敲打石桥,想砸毁它。因为他们 听说:由于有了这座桥,柳老师才没有评上好老师! ⑭柳无水不活。柳老师姓柳爱柳,大概也离不开水吧……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 一 fān 风 shùn 20.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柳老师所做的分外事:(6 分) (1) (2) (3) 21.以下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把柳溪比喻成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溪水窄和直的特点。 B.柳溪村的贫穷和落后,使它数百年来都不能建起一座桥。 C.柳老师背送学生过柳溪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D.没有在建成的桥上树碑,预示着这座桥迟早还会被毁掉。 22.文章首尾都写到了“柳无水不活”。第①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 (1) 。 第⑭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 (2) 。(4 分)
23.请依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将同学乙的话补充完整。(5分) 同学甲:文章第③3段写孩子们砸桥,不太真实——这可是一座石桥,光凭几个孩子能 砸得了?删去这一段,对理解本文不会有什么影响 同学乙:第③3段怎么能删呢?它在全文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19.(2分,各1分)帆顺 20.(6分,各2分)(1)柳老师背学生过溪上学;(2)柳老师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3) 柳老师拿出自己的积蓄用来造桥 21.(3分)C 22.(4分)(1)柳老师生在柳溪,师范毕业后回柳溪当老师(体现刘老师对家乡的热爱) (2分)(2)柳老师爱自己的学生,爱家乡的教育事业,体现柳老师淡泊名利的志趣和境界。 (2分) 23.(5分)评分说明:围绕本段所表现的孩子们的情感,结合题旨和写作意图进行阐述。 示例:孩子们用行动为柳老师抱不平(1分),表现了孩子的单纯和对柳老师的真挚感情(1 分)。从孩子的视角点明题旨,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含蓄地批评只看材料不重实绩的形 式主义工作作风(或社会风气)(3分)。 浦东新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旅途中的陌生人 ①那年夏天,我突然接到婆婆的电话,长期在珠海工作的丈夫突发意外昏迷了,医生说 只怕不行了,要我带孩子去见他最后一面。这消息对我不啻晴天霹雳。我立刻带上孩子,登 上了去广州的飞机。到广州时已是晚上十点半,我只能带着孩子住下来。也许老天爷要为难 我们孤弱母子,“弗洛伊德”台风当晩登陆广州,第二天又下起了暴雨,由于道路被淹,去 珠海的车全部停运了。 ②为了能让孩子见到爸爸的最后一面,我无论如何也要赶到珠海。然而拦了一辆又一辆 出租车,司机都表示不敢走。牵着孩子,我站在暴雨如注的旅店门前,只想大哭一场!后来 又有一辆出租车停在我的面前,问我要到哪里去。我立刻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这次我没有先 讲要去的地方,而是诉说了自己的情况。那位司机沉默良久,终于还是充满歉意地说爱莫能 助。车子幔慢滑走,好像希望正在一点点消失。我咬住嘴唇,闭上眼睛,蹲下身子将孩子緊 紧地揽在怀里… ③良久,忽然听见孩子的声音:“妈妈,那辆车子又开回来了。”我抬起头,睁开眼,看 见了那位司机和他的红色轿车。他说:“路确实很难跑,我先送你们走,实在不行就到中山, 到时再想办法。”我的想法是能离珠海近一点算一点,就立刻答应了 ④沿途是一片台风 sI nue后的景象,一排排的棕榈树倾成了4s 子像在行默哀礼 有的路段车子吃水很深,都超过了车门的底缝,我们的鞋子和裤腿全湿透了。司机回过头来 对我说:“我们这是在玩命啊!你们可要坐好了。”我感激地朝他点点头,将孩子紧紧地抱在 怀里,却没有感到害怕。在路上只要碰到一辆车,司机都要鸣喇叭,停下来打听路况。得到 的答案是不要往前走了,危险得很。司机并未为之所动,反而转过头安慰我:“你不要担心
23.请依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将同学乙的话补充完整。(5 分) 同学甲:文章第⑬段写孩子们砸桥,不太真实——这可是一座石桥,光凭几个孩子能 砸得了?删去这一段,对理解本文不会有什么影响. 同学乙:第⑬段怎么能删呢?它在全文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3 题(20 分) 19.(2 分,各 1 分)帆 顺 20.(6 分,各 2 分)(1)柳老师背学生过溪上学;(2)柳老师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3) 柳老师拿出自己的积蓄用来造桥。 21.(3 分)C 22.(4 分)(1)柳老师生在柳溪,师范毕业后回柳溪当老师(体现刘老师对家乡的热爱) (2 分)(2)柳老师爱自己的学生,爱家乡的教育事业,体现柳老师淡泊名利的志趣和境界。 (2 分) 23.(5 分)评分说明:围绕本段所表现的孩子们的情感,结合题旨和写作意图进行阐述。 示例:孩子们用行动为柳老师抱不平(1 分),表现了孩子的单纯和对柳老师的真挚感情(1 分)。从孩子的视角点明题旨,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含蓄地批评只看材料不重实绩的形 式主义工作作风(或社会风气)(3 分)。 浦东新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3 题(20 分) 旅途中的陌生人 ①那年夏天,我突然接到婆婆的电话,长期在珠海工作的丈夫突发意外昏迷了,医生说 只怕不行了,要我带孩子去见他最后一面。这消息对我不啻晴天霹雳。我立刻带上孩子,登 上了去广州的飞机。到广州时已是晚上十点半,我只能带着孩子住下来。也许老天爷要为难 我们孤弱母子,“弗洛伊德”台风当晚登陆广州,第二天又下起了暴雨,由于道路被淹,去 珠海的车全部停运了。 ②为了能让孩子见到爸爸的最后一面,我无论如何也要赶到珠海。然而拦了一辆又一辆 出租车,司机都表示不敢走。牵着孩子,我站在暴雨如注的旅店门前,只想大哭一场!后来 又有一辆出租车停在我的面前,问我要到哪里去。我立刻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这次我没有先 讲要去的地方,而是诉说了自己的情况。那位司机沉默良久,终于还是充满歉意地说爱莫能 助。车子慢慢滑走,好像希望正在一点点消失。我咬住嘴唇,闭上眼睛,蹲下身子将孩子紧 紧地揽在怀里…… ③良久,忽然听见孩子的声音:“妈妈,那辆车子又开回来了。”我抬起头,睁开眼,看 见了那位司机和他的红色轿车。他说:“路确实很难跑,我先送你们走,实在不行就到中山, 到时再想办法。”我的想法是能离珠海近一点算一点,就立刻答应了。 ④沿途是一片台风 sì nüè后的景象,一排排的棕榈树倾成了 45 度,好像在行默哀礼。 有的路段车子吃水很深,都超过了车门的底缝,我们的鞋子和裤腿全湿透了。司机回过头来 对我说:“我们这是在玩命啊!你们可要坐好了。”我感激地朝他点点头,将孩子紧紧地抱在 怀里,却没有感到害怕。在路上只要碰到一辆车,司机都要鸣喇叭,停下来打听路况。得到 的答案是不要往前走了,危险得很。司机并未为之所动,反而转过头安慰我:“你不要担心
他过得去,我就过得去。”直到到达中山市,我们也只碰到五六辆敢在路上跑的车。 ⑤到了中山市后,司机带着我们母子往珠海方向左冲右突,却怎么也冲不出去。中山周 边积水太多,道路已经被冲毀淹没了。几经打听,才知道有一条可绕到珠海的路,司机说他 没走过,路况又不好,不能带我们瞎冒险。但他又劝我不用担心,他去帮我们找当地的司机。 他下了车。我看到他连找了当地的妤几位同行,但好像都被拒绝了。他又是递烟又是陪笑脸, 不时地指指车上的我们母子,大概是在告诉他们我的情况吧。 ⑥后来,终于有一位司机将车开了过来。他吁了口气,过来对我说:“就让这位张师傅 带你去吧,价钱我已经跟他谈好了,你看合不合适?”我将车钱付给他时,特意多给了一些, 以表达我的谢意。谁知他把多给的钱退了回来,说:“你也不容易,我不能乘人之危啊!”我 说:“这是应该的啊。”他摆了摆手,说:“我还要赶回广州,这位张师傅一看就知道是老师 傅了,别担心。一路顺风!”说完他上了车,向我招了招手,匆匆走了。 ⑦上了车,张师傅问我:“他是你熟人?”我摇了摇头,这才记起连他的名字都忘了问。 张师傅赞道:“是个男人!”我的眼睛湿润了。 ⑧终于到了珠海,台风侵袭后的珠海一片狼藉。然而见到丈夫,才知道他已经被宣布脑 死亡。我轻轻呼唤他的名字,看到竟有一颗泪珠从丈夫的眼眶里湑了下来,心里顿时撕裂般 地痛 ⑨很久我都不愿意回首这段悲情之旅。而那位司机和他火红色的车,却像一盏温暖的灯 亮在我曾经冷寂黑暗的心间 (有删改)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sI nue 20.本文主要写红色出租车司机对“我”的帮助,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6分) 他沉默良久,拒绝了“我”的请求。 他几经打听后,千方百计找当地司机。 21.对第2段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3分) A.“滑”写出车行速度缓慢,也表现了司机内心的矛盾 B."慢慢”和“一点点”表现了“我”的希望逐渐落空的痛苦。 C.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车子的离开带走了“我”的希望。 D.“咬”、“闭”、“蹲”等动词表现了“我”当时的无助和绝望。 22.第4段画线句属于 描写,表达效果是 23.简析第⑨段的作用。(5分)
他过得去,我就过得去。”直到到达中山市,我们也只碰到五六辆敢在路上跑的车。 ⑤到了中山市后,司机带着我们母子往珠海方向左冲右突,却怎么也冲不出去。中山周 边积水太多,道路已经被冲毁淹没了。几经打听,才知道有一条可绕到珠海的路,司机说他 没走过,路况又不好,不能带我们瞎冒险。但他又劝我不用担心,他去帮我们找当地的司机。 他下了车。我看到他连找了当地的好几位同行,但好像都被拒绝了。他又是递烟又是陪笑脸, 不时地指指车上的我们母子,大概是在告诉他们我的情况吧。 ⑥后来,终于有一位司机将车开了过来。他吁了口气,过来对我说:“就让这位张师傅 带你去吧,价钱我已经跟他谈好了,你看合不合适?”我将车钱付给他时,特意多给了一些, 以表达我的谢意。谁知他把多给的钱退了回来,说:“你也不容易,我不能乘人之危啊!”我 说:“这是应该的啊。”他摆了摆手,说:“我还要赶回广州,这位张师傅一看就知道是老师 傅了,别担心。一路顺风!”说完他上了车,向我招了招手,匆匆走了。 ⑦上了车,张师傅问我:“他是你熟人?”我摇了摇头,这才记起连他的名字都忘了问。 张师傅赞道:“是个男人!”我的眼睛湿润了。 ⑧终于到了珠海,台风侵袭后的珠海一片狼藉。然而见到丈夫,才知道他已经被宣布脑 死亡。我轻轻呼唤他的名字,看到竟有一颗泪珠从丈夫的眼眶里滑了下来,心里顿时撕裂般 地痛…… ⑨很久我都不愿意回首这段悲情之旅。而那位司机和他火红色的车,却像一盏温暖的灯, 亮在我曾经冷寂黑暗的心间…… (有删改)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 sì nüè _____ _____ 20.本文主要写红色出租车司机对“我”的帮助,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6 分) 21.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 )(3 分) A.“滑”写出车行速度缓慢,也表现了司机内心的矛盾。 B.“慢慢”和“一点点”表现了“我”的希望逐渐落空的痛苦。 C.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车子的离开带走了“我”的希望。 D.“咬”、“闭”、“蹲”等动词表现了“我”当时的无助和绝望。 22.第④段画线句属于______描写,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23.简析第⑨段的作用。(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几经打听后,千方百计找当地司机。 他沉默良久,拒绝了“我”的请求
(二)《旅途中的陌生人》(20分) 19肆虐(2分 20第2空:他开车折回,决定送我们母子走。(2分) 第3空:他打听路况,安慰我们,终于到达中山市。(2分) 第5空:他找到张师傅送我们去珠海,拒绝“我”的谢意。(2分) 21C(3分) 22环境(1分) 具体写出了台风过后沿途被破坏的景象;渲染了肃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 我”失望、痛苦的内心;凸显了司机当时行车之困难,衬托出司机仗义,富有 同情心、责任感的特点。(3分) 23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仗义、热心的司机对“我”的帮助让“我”在最困难的 时期感受到了温暖;写出了“我”对红色出租车司机的感激、赞美,点明了文章 的主旨;结尾照应了标题。(5分) 青浦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以文学的名义飞翔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和鼎盛期。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怀揣文学梦想,都 想头戴一顶熠熠生辉的诗人光环。 ②我背着行李从偏僻农场来到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是最早走进307宿舍的一个。铺好 床被之后,斜靠在床头,掬出席慕蓉的诗集阅读。那时候,我正痴迷于诗歌创作,已经写 完了三大本几百首诗歌。第二位走进来的男生看到我手里的诗集,顿时眼放光芒。“我叫 方如果,也喜欢写诗”。待到张庆春和杜焕青分别拿着《诗潮》和《诗林》走进来,我豁 然觉得来学的不是法律,而是诗歌创作。 ③那时候,出名真是很快。学校广播站播了我们四人的几首诗,307在学校俨然成了 文学高地。于是我们决定办一份文学校报,取名《诗爱者》。 ④经过项目论证和资金核算,版式为八开,半月一张。手推印刷机向学校借,蜡板、 蜡纸、油墨、白纸四人凑钱。咬咬牙,从家里寄来的40元伙食费里,挤出10元—一大不 了多吃一周的威莱,合在一起,可以保证每月出两期。说干就干,购置材料,挑选诗稿。 晚自习和星期夭,轮流在蜡板上一笔一划刻字,一张一张印刷。挥汘如雨,双手如炭。出 到四、五期,就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校稿源剧增,常有外校投稿。 ⑤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我们。在油印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作品却没有在公开报 刊上变成铅字,就像养了一大群没有户口的孩子。 ⑥我们把报刊的投稿地址抄下来,在信封上端端正正写好,再毕恭毕敬地投进邮箱 每一封信就是一叶启航的小舟,載着小心翼翼的期冀朝着海洋深处驶去。 ⑦第一个等来消息的是方如果。他在《塔城日报》上发表了一组诗。重要的是随样报 还寄来了6块钱稿费单。我们合伙出菜票,在307摆下豪门盛宴。举杯的同时,我在心里 不停默念,自己的哪一只舟船,正在返航的途中? ⑧终于有一天,接到杂志社回信了。做几下深呼吸,再慢慢打开——原来是我收到的 第一封退稿信。此后,毎月都能收到两三封退稿信。 ⑨快放暑假的时候,张庆春高举着一份《诗歌报》,声音洪亮而颤抖:“我的诗发表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旅途中的陌生人》(20 分) 19.肆虐(2 分) 20.第 2 空:他开车折回,决定送我们母子走。(2 分) 第 3 空:他打听路况,安慰我们,终于到达中山市。(2 分) 第 5 空:他找到张师傅送我们去珠海,拒绝“我”的谢意。(2 分) 21.C(3 分) 22.环境(1 分) 具体写出了台风过后沿途被破坏的景象;渲染了肃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 “我”失望、痛苦的内心;凸显了司机当时行车之困难,衬托出司机仗义,富有 同情心、责任感的特点。(3 分) 23.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仗义、热心的司机对“我”的帮助让“我”在最困难的 时期感受到了温暖;写出了“我”对红色出租车司机的感激、赞美,点明了文章 的主旨;结尾照应了标题。(5 分) 青浦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3 题(20 分) 以文学的名义飞翔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和鼎盛期。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怀揣文学梦想,都 想头戴一顶熠熠生辉的诗人光环。 ②我背着行李从偏僻农场来到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是最早走进 307 宿舍的一个。铺好 床被之后,斜靠在床头,掏出席慕蓉的诗集阅读。那时候,我正痴迷于诗歌创作,已经写 完了三大本几百首诗歌。第二位走进来的男生看到我手里的诗集,顿时眼放光芒。“我叫 方如果,也喜欢写诗”。待到张庆春和杜焕青分别拿着《诗潮》和《诗林》走进来,我豁 然觉得来学的不是法律,而是诗歌创作。 ③那时候,出名真是很快。学校广播站播了我们四人的几首诗,307 在学校俨然成了 文学高地。于是我们决定办一份文学校报,取名《诗爱者》。 ④经过项目论证和资金核算,版式为八开,半月一张。手推印刷机向学校借,蜡板、 蜡纸、油墨、白纸四人凑钱。咬咬牙,从家里寄来的 40 元伙食费里,挤出 10 元——大不 了多吃一周的咸菜,合在一起,可以保证每月出两期。说干就干,购置材料,挑选诗稿。 晚自习和星期天,轮流在蜡板上一笔一划刻字,一张一张印刷。挥汗如雨,双手如炭。出 到四、五期,就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校稿源剧增,常有外校投稿。 ⑤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我们。在油印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作品却没有在公开报 刊上变成铅字,就像养了一大群没有户口的孩子。 ⑥我们把报刊的投稿地址抄下来,在信封上端端正正写好,再毕恭毕敬地投进邮箱。 每一封信就是一叶启航的小舟,载着小心翼翼的期冀朝着海洋深处驶去。 ⑦第一个等来消息的是方如果。他在《塔城日报》上发表了一组诗。重要的是随样报 还寄来了 6 块钱稿费单。我们合伙出菜票,在 307 摆下豪门盛宴。举杯的同时,我在心里 不停默念,自己的哪一只舟船,正在返航的途中? ⑧终于有一天,接到杂志社回信了。做几下深呼吸,再慢慢打开——原来是我收到的 第一封退稿信。此后,每月都能收到两三封退稿信。 ⑨快放暑假的时候,张庆春高举着一份《诗歌报》,声音洪亮而颤抖:“我的诗发表 了!
⑩庆贺的晚餐上,我和杜焕青自然同病相怜,先相互赞美,再痛斥编辑,最后得出结 论,我们还不到二十岁,只要坚持,总会有刊物发现两个旷世奇才的。 ①整个暑假我都处在创作的亢奋期,不停地写,不停地投, ⑩2回到学校,杜焕青的诗也在一张小报发表了。我成了最后一个稿件没有变成铅字的 “作家” ③3再参加《诗爱者》的出版活动,我都会产生惶恐,觉得自己有南郭之嫌。不知是积 郁成疾还是肝火攻心,终于病倒了。勉强支撑了一节课,赶紧到校医室看病。年轻女校医 一脸平静地检查完,拿出处方单问:“叫什么名字?”我报上姓名。她抬起头认真地看了 我一眼问:“你就是熊红久?”我疑惑地点了点头。她回过头在处方上写下我的名字。 “你的小说写得挺有意思的。”她轻声的一句话,对我不亚于一声惊雷,血轰然一下涌到 头上。“你在哪儿看到的?什么报刊?哪一天的?文章是什么名字?”我的过度反应显然 惊着了她。愣了几秒钟,她起身从医务室的报刊架上抽岀一张报纸,递给我。“今天刚到 的,《生活导报》。”我一把接过来,迅速翻到第四版,小小说《约会》,赫然写着我的 名字。我冲着校医说,“这张报纸送给我吧,不用开药了,太谢谢你啦!” ⑩直接跑回了宿舍,一个人躺在床上。尽管我几乎可以把每个章节都背下来,但以铅 字的形态再次阅览,依然心潮澎湃。阅读了四五遍,才渐渐平缓。把报纸工工整整叠好, 放在枕头底下,仿佛枕着自己一生的命运,也枕着这个世界对自己文学才华最真实的评 ⑤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但一想到第一篇处女作变成铅字的过 程,依然记忆犹新,依然怦然心动。 ⑩我知道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它会带着你的灵魂飞翔。 (作者熊红久,有改 9.下列对第⑦段画线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用"默念”写出“我”盼望发表作品的心理 B.以“舟船”形象地比喻了稿件载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C.用“返航”照应前文投稿时的“启航",想象丰富 D.用反问写出我对同学的嫉妒和不想放弃的决心 20.第段“我”"惶恐”的原因是3分) 21.概括文中对我”文学创作影响很大的两件事 (1)引起反响(2)“我”在校医室 (6分) 22第③3段画线句如果改为“什么报刊发表了我的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 分) 23联系全文,分析第⑩6段的含义和作用。(4分) (二)(20分 19.(3分)D 20.(3分)自己一直没有诗歌发表,好像没有真才实学却冒充诗人 21.(6分)
⑩庆贺的晚餐上,我和杜焕青自然同病相怜,先相互赞美,再痛斥编辑,最后得出结 论,我们还不到二十岁,只要坚持,总会有刊物发现两个旷世奇才的。 ⑪整个暑假我都处在创作的亢奋期,不停地写,不停地投。 ⑫回到学校,杜焕青的诗也在一张小报发表了。我成了最后一个稿件没有变成铅字的 “作家”。 ⑬再参加《诗爱者》的出版活动,我都会产生惶恐..,觉得自己有南郭之嫌。不知是积 郁成疾还是肝火攻心,终于病倒了。勉强支撑了一节课,赶紧到校医室看病。年轻女校医 一脸平静地检查完,拿出处方单问:“叫什么名字?”我报上姓名。她抬起头认真地看了 我一眼问:“你就是熊红久?”我疑惑地点了点头。她回过头在处方上写下我的名字。 “你的小说写得挺有意思的。”她轻声的一句话,对我不亚于一声惊雷,血轰然一下涌到 头上。“你在哪儿看到的?什么报刊?哪一天的?文章是什么名字?”我的过度反应显然 惊着了她。愣了几秒钟,她起身从医务室的报刊架上抽出一张报纸,递给我。“今天刚到 的,《生活导报》。”我一把接过来,迅速翻到第四版,小小说《约会》,赫然写着我的 名字。我冲着校医说,“这张报纸送给我吧,不用开药了,太谢谢你啦!” ⑭直接跑回了宿舍,一个人躺在床上。尽管我几乎可以把每个章节都背下来,但以铅 字的形态再次阅览,依然心潮澎湃。阅读了四五遍,才渐渐平缓。把报纸工工整整叠好, 放在枕头底下,仿佛枕着自己一生的命运,也枕着这个世界对自己文学才华最真实的评 价。 ⑮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但一想到第一篇处女作变成铅字的过 程,依然记忆犹新,依然怦然心动。 ⑯我知道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它会带着你的灵魂飞翔。 (作者熊红久,有改 动) 19. 下列对第⑦段画线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 用“默念”写出“我”盼望发表作品的心理 B. 以“舟船”形象地比喻了稿件载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C. 用“返航”照应前文投稿时的“启航”,想象丰富 D. 用反问写出我对同学的嫉妒和不想放弃的决心 20. 第⑬段“我”“惶恐”的原因是___________(3 分) 21. 概括文中对“我”文学创作影响很大的两件事: (1)___________引起反响 (2)“我”在校医室___________(6 分) 22.第⑬段画线句如果改为“什么报刊发表了我的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 分) 23.联系全文,分析第⑯段的含义和作用。(4 分) (二)(20 分) 19.(3 分)D 20. (3 分)自己一直没有诗歌发表,好像没有真才实学却冒充诗人 21.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