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2012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I卷(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字形及加点字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棱角(leng) 锐不可当(dang) 百叶 自立更生 B.道行(hang) 盛筵难再(yon) 板蓝 根 画地为牢 C.襁褓( qiang) 不足齿数(sh) 哈密 瓜 不近人情 D.包扎(za) 长吁短叹(xu) 水蒸 形将就木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明因一件小事跟同学发生口角并大打出手,虽经老师极力斡旋,双方矛盾 仍未消除。 B.关于知识产权问题,双方经过长达20个月的九轮磋商之后,终于缔结了城下 之盟。 C.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D.在冬奥会3000米接力赛中,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姑娘戮力同心,顽强拼搏,夺 得了金牌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某小区物管背着业主委员会和社区将小区绿地改作停车场,将活动场所出租 赚钱,这种行为严重违犯了《物权法》的有关规定 B.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学校深入开展规则意识教育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适应,校园的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C.第七届中国商品印度孟买展览会,旨在以建立健全长效交流机制为目的,为 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D.火车票实名制卡住了猖獗的票贩子,维护了春运售票秩序,也让千万名手持 实名制车票的旅客有序返乡,受到广大旅客的欢迎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地震震中位于吉林省延吉市东南约110公里处(北纬42.6度,东经130.8 度)。记者从吉林省地震局了解到,此次地震震源深度达540千米,因此不具破 坏力。 B.《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却不知道何处才 能找到这本书?学校图书馆的书太少了。 C.除夕之夜,当“难忘今宵”的旋律奏响后,我们都油然而生“青山在,人未 老”的感慨,但更多的还是“共祝愿,祖国好”的激情。 D.与我们想的正相反,“股神”巴菲特这位世界第二富豪却住在一所靠马路的 没有院落的、在整个社区中属于最差、最朴素的房子里。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 2012 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第Ⅰ卷(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字形及加点字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棱角(lénɡ) 锐不可当(dānɡ) 百叶 窗 自立更生 B.道行(hánɡ) 盛筵难再(yán) 板蓝 根 画地为牢 C.襁褓(qiǎnɡ) 不足齿数(shǔ) 哈密 瓜 不近人情 D.包扎(zā) 长吁短叹(xū) 水蒸 气 形将就木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明因一件小事跟同学发生口角并大打出手,虽经老师极力斡旋,双方矛盾 仍未消除。 B.关于知识产权问题,双方经过长达 20 个月的九轮磋商之后,终于缔结了城下 之盟。 C.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 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D.在冬奥会 3000 米接力赛中,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姑娘戮力同心,顽强拼搏,夺 得了 金牌。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某小区物管背着业主委员会和社区将小区绿地改作停车场,将活动场所出租 赚钱,这种行为严重违犯了《物权法》的有关规定。 B.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学校深入开展规则意识教育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适应,校园的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C.第七届中国商品印度孟买展览会,旨在以建立健全长效交流机制为目的,为 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D.火车票实名制卡住了猖獗的票贩子,维护了春运售票秩序,也让千万名手持 实名制车票的旅客有序返乡,受到广大旅客的欢迎。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地震震中位于吉林省延吉市东南约 110 公里处(北纬 42.6 度,东经 130.8 度)。记者从吉林省地震局了解到,此次地震震源深度达 540 千米,因此不具破 坏力。 B.《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却不知道何处才 能找到这本书?学校图书馆的书太少了。 C.除夕之夜,当“难忘今宵”的旋律奏响后,我们都油然而生“青山在,人未 老”的感慨,但更多的还是“共祝愿,祖国好”的激情。 D.与我们想的正相反,“股神”巴菲特这位世界第二富豪却住在一所靠马路的、 没有院落的、在整个社区中属于最差、最朴素的房子里。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①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 个领域。因为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 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 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 ②“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 有内在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用了“羊大为美”的说法 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 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二者都有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 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食用,也是美味的象征。“羊大 为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也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 觉’与艺术鉴赏相联系。如苏轼:“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人们也常用“余 香满口”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③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古人云 “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和”字从“禾”从“口”。“以和为美”的传统审 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 地。《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认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西周 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 以和五味调口”。春秋时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 理。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与身体健康相统一。早 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 疾病。《周礼·天官》说:“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④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体现了“以和为美”的审美观 念。首先,人们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在色彩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如将嫩黄色的蛋 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产生了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还有,在 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 相称的器皿,如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起舞的图案的莲花碗中, 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次之,菜肴与器皿在形 态上体现了和谐的追求。如人们把八珍汤盛在水晶碗里,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 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 ⑤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境界。中国食文化同样具 有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意境美。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人们同样重视菜 的视觉形象所带来的优美意境,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快感和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和 享受。许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过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创造意境,构成一种内在的 含蓄的美感。比如《辋川图》是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的作品,被当时的美食家吸 收做成了《辋川图》小样的拼盘。再如,在民间,各种岁时节令人们会做面塑礼 花蒸制、供奉、食用,如过年的“如意年糕”,婚礼上的“鸳鸯饼”等,来祈求 幸福、平安。艺人们用大红、大绿等高纯度色彩,自然随意地涂出欢快、热烈的 气氛。不但用笔泼辣帅气,无拘无束,同时造型生动,圆实朴厚,表现了劳动人 民自然质朴的审美意境。中华美食不但注重口味,而且构思立意独特,意味深长, 注重所带来的意境。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 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①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 个领域。因为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 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 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 ②“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 有内在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用了“羊大为美”的说法。 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 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二者都有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 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食用,也是美味的象征。“羊大 为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也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 觉’与艺术鉴赏相联系。如苏轼:“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人们也常用“余 香满口”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③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古人云 “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和”字从“禾”从“口”。“以和为美”的传统审 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 地。《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认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西周 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 以和五味调口”。春秋时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 理。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与身体健康相统一。早 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 疾病。《周礼•天官》说:“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④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体现了“以和为美”的审美观 念。首先,人们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在色彩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如将嫩黄色的蛋 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产生了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还有,在 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 相称的器皿,如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起舞的图案的莲花碗中, 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次之,菜肴与器皿在形 态上体现了和谐的追求。如人们把八珍汤盛在水晶碗里,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 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 ⑤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境界。中国食文化同样具 有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意境美。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人们同样重视菜 的视觉形象所带来的优美意境,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快感和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和 享受。许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过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创造意境,构成一种内在的 含蓄的美感。比如《辋川图》是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的作品,被当时的美食家吸 收做成了《辋川图》小样的拼盘。再如,在民间,各种岁时节令人们会做面塑礼 花蒸制、供奉、食用,如过年的“如意年糕”,婚礼上的“鸳鸯饼”等,来祈求 幸福、平安。艺人们用大红、大绿等高纯度色彩,自然随意地涂出欢快、热烈的 气氛。不但用笔泼辣帅气,无拘无束,同时造型生动,圆实朴厚,表现了劳动人 民自然质朴的审美意境。中华美食不但注重口味,而且构思立意独特,意味深长, 注重所带来的意境。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 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⑥中国食文化历史悠远,名声远扬。《易经》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 者谓之器。”从中国饮食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体现 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形态,这一无形的道 5.下面各句对中国食文化“和谐美”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食物要和其他艺术相调和。苏轼在论诗歌时说“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说明诗歌艺术与食物相调和,才生产生和谐美。 B.食物味道要丰富调和。“五味以调口”,是说食物的味道要丰富,多种味道 的调和,以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 C.食物要和健康相统一。“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摄入的食物与自然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D.食物要和食器相映衬。“美食不如美器”,中国食文化讲究菜肴和食器在色 彩、纹饰、形态上的搭配与和谐。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具体表现在中国饮食讲究丰富 多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 B.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 看,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 C.第⑥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指的是饮食本 身,“形而上”的“道”指的是中华饮食文化历史久远。 D.文中通过对“美”与“和”字义的解释说明,在中国传统中,美的概念和美 的意识的形成,与中国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7.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食物还没有超越维持生存的作用,没有满足人们获得肉体存在需要的历史 时期,不太可能出现强调“美”的食文化。 B.“余香满口”“秀色可餐”等审美语言表明,人类对于美的感受,与食物引 起的感官上的快感是分不开的 C.民间在各种岁时节令做面塑礼花来祈求幸福、平安,这是为了追求食文化和 谐美,表达对和谐美好生活的愿望 D.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是因为中国饮食追求意境美,烹饪手法粗 放随意,泼辣帅气,无拘无束。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唐论 曾巩 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 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 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效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 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 亦不能效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 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 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 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
⑥中国食文化历史悠远,名声远扬。《易经》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 者谓之器。”从中国饮食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体现 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形态,这一无形的道。 5.下面各句对中国食文化“和谐美”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食物要和其他艺术相调和。苏轼在论诗歌时说“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说明诗歌艺术与食物相调和,才生产生和谐美。 B.食物味道要丰富调和。“五味以调口”,是说食物的 味道要丰富,多种味道 的调和,以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 C.食物要和健康相统一。“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摄入的食物与自然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D.食物要和食器相映衬。“美食不如美器”,中国食文化讲究菜肴和食器在色 彩、纹饰、形态上的搭配与和谐。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具体表现在中国饮食讲究丰富 多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 B.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 看,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 C.第⑥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指的是饮食本 身,“形而上”的“道”指的是中华饮食文化历史久远。 D.文中通过对“美”与“和”字义的解释说明,在中国传统中,美的概念和美 的意识的形成,与中国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7.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食物还没有超越维持生存的作用,没有满足人们获得肉体存在需要的历史 时期,不太可能出现强调“美”的食文化。 B.“余香满口”“秀色可餐”等审美语言表明,人类对于美的感受,与食物引 起的感官上的快感是分不开的。 C.民间在各种岁时节令做面塑礼花来祈求幸福、平安,这是为了追求食文化和 谐美,表达对和谐美好生活的愿望。 D.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是因为中国饮食追求意境美,烹饪手法粗 放随意,泼辣帅气,无拘无束。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唐论 曾巩 成、康①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 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 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效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 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 亦不能效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 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 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②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 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
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 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 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且治, 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 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 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 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 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 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 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 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 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遇极治之时也。 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 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 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十之有志于道,而欲 什于上者,可以鉴矣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巩散文选集》,有删改)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庸: 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 治:太平盛世 B.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 日:一天天地 C.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 拟:比,比拟 D.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称:称颂,赞扬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既攻秦而亡之 以先国家之 急而后私仇也 B.又有治天下之效 今夫天下 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C.废则危且乱 若属 皆且为所虏 D.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 如姬为公子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唐太宗为政之得失,先褒后贬,得出了唐太宗虽有治天下之志和治 天下之才,又有治天下之效,但仍然“不得与先王并”的结论 B.作者认为,唐太宗时期法度的施行、礼乐的设施、田亩的制度、学校的教育 等方面还存在种种不足,所以唐太宗不能和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C.生于周文王、周武王之后,不仅是百姓的不幸,也是士人的不幸,因为在那 个时代,即使像孔子、孟轲这样的人,也会得不到君主的赏识。 D.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汉文帝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但汉文帝治天下之才和治 天下之效都不足,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唐太宗 第II卷(共120分)
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 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 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且治, 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 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 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 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 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 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 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 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 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遇极治之时也。 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 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 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 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巩散文选集》,有删改)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庸: 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 治:太平盛世 B.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 日:一天天地 C.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 拟:比,比拟 D.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称:称颂,赞扬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既攻秦而亡之 以先国家之 急而后私仇也 B.又有治天下之效 今夫天下 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C.废则危且乱 若属 皆且为所虏 D.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 如姬为公子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论述唐太宗为政之得失,先褒后贬,得出了唐太宗虽有治天下之志和治 天下之才,又有治天下之效,但仍然“不得与先王并”的结论。 B.作者认为,唐太宗时期法度的施行、礼乐的设施、田亩的制度、学校的教育 等方面还存在种种不足,所以唐太宗不能和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C.生于周文王、周武王之后,不仅是百姓的不幸,也是士人的不幸,因为在那 个时代,即使像孔子、孟轲这样的人,也会得不到君主的赏识。 D.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汉文帝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但汉文帝治天下之才和治 天下之效都不足,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唐太宗。 第 II 卷(共 120 分)
四、(23分)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 答 (2)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 上者,可以鉴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三首(其一)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赏析。(4分) 答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3.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每空1分)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大弦嘈嘈如急雨, 。(白居易《琵 琶行》)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屈原列传》第三段中,司马迁对“离骚”的含义进行解释的句子是 (2)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 枝香·金陵怀古》) 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 慢》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 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 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 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 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 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 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 吧 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四、(23 分)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 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 答: (2)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 上者,可以鉴矣。 答: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赏析。(4 分) 答: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13.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每空 1 分) (1)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大弦嘈嘈如急雨, 。(白居易《琵 琶行》)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屈原列传》第三段中,司马迁对“离骚”的含义进行解释的句子是 , 。 (2)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 枝香·金陵怀古》) 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 慢》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 “ , ?”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 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 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 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 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 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 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 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 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 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 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 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 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 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 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 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 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 杰作。” “杰作一—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 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 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査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 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 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 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 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 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 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 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 “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 此时的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冷战,第三次审视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 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 如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14.作品写了“我”三次审视这幅画,三次品画的体验有什么不同?(6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 次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 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 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 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 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 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 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 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 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 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 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 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 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 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 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 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 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 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 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 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 “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 此时的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冷战,第三次审视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 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 如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14.作品写了“我”三次审视这幅画,三次品画的体验有什么不同?(6 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 次:
15.“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6.作品以“沼泽地”为题,有何用意?(6分) 答 17.“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六、(15分) 18.请将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要求保留全部 信息。(4分) “山寨”是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的具有仿造 性、快速性、平民化、低成本、高回报的特点的一种产业现象 答: 19.榫,常用在传统木质结构的建筑或家具中,请根据下面的图示,给“榫” 下定义。(5分) 答 20.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关于“文明”的公益广告,请仿照画线部分 的句式,以“感恩”为主题写一则公益广告。(6分) 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公分的距离:有时候,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 度:也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我相信,其实文明就在我们心中。我们 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着。有时,多一份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 有时候,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候,多一点点分享, 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 答: 七、(60分) 21.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材料内容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 有个少年想成为少林寺最出色的弟子。他问大师:“我要多少年才能像您一样 出色? 大师回答:“至少10年。” 少年说:“10年时间太长了,如果我付出双倍的努力,需要多长时间呢?” 大师回答:“20年。” 少年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的练习呢?” 大师回答说:“30年
15.“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 分) 答: 16.作品以“沼泽地”为题,有何用意?(6 分) 答: 17.“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 分) 答: 六、(15 分) 18.请将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要求保留全部 信息。(4 分) “山寨”是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的具有仿造 性、快速性、平民化、低成本、高回报的特点的一种产业现象。 答: 19.榫,常用在传统木质结构的建筑或家具中,请根据下面 的图示,给“榫” 下定义。(5 分) 答: 20.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关于“文明”的公益广 告,请仿照画线部分 的句式,以“感恩”为主题写一则公益广告。(6 分) 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 10 公分的距离;有时候,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 度;也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我相信,其实文明就在我们心中。我们 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着。有时,多一份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 有时候,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候,多一点点分享, 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 答: 七、(60 分) 21.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材料内容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 有个少年想成为少林寺最出色的弟 子。他问大师:“我要多少年才能像您一样 出色?” 大师回答:“至少 10 年。” 少年说:“10 年时间太长了,如果我付出双倍的努力,需要多长时间呢?” 大师回答:“20 年。” 少年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的练习呢?” 大师回答说:“30 年
少年灰心了。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我每次说更加努力,你反而告诉我需要 更长的时间呢?” 大师说:“当你一只眼睛盯着目标时,那么就只剩下一只眼睛寻找道路了。” 请体会上述文字中的含义,联系生活,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 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少年灰心了。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我每次说更加努力,你反而告诉我需要 更长的时间呢?” 大师说:“当你一只眼睛盯着目标时,那 么就只剩下一只眼睛寻找道路了。” 请体会上述文字中的含义,联系生活,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 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