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需要鲁迅 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 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 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 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 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仰天胁 息坐长叹”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 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既浅显的?对于精 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 成了路。″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 惊雷。”.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 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 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 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 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脱离社会的书本知 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如果中学生只被奧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 废墟。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 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 望晨曦 【名师点评】 文章首先援引材料,概述了“三怕”的原因,随即迅速将话题重点转到“怕周树人”, 表现出考生对材料的深切理解以及把握重点的写作能力,接下来驳斥鲁迅文章 嗨涩难懂”的论调,并以古代文学作为反证,指出“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 细琢磨,方得真滋味”,并枚举了鲁迅的一些格言。尤为醒目的是,联系当前社 会阴暗面,以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复活”来表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及 对正义的渴求。这样写文章,本身就有对鲁迅精神的传承。最后,文章站在国家 繁荣富强的层面上论及“怕周树人”的后果,回应本文立论“树人'需要鲁迅”。文 章首尾呼应,脉络清晰,论理有据,表现出了一种人文情怀 在怕的背后 “奧数、英文、周树人”,大多数中学生谈之色变,我们因奥数难寻的解题方法而 退缩,因英文脱离母语原则而不敢迈进,最后面对周树人艰深难懂的文字,我们 彻底恐惧。这一系列的胆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 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维”。 我们所惧怕的“奥数、英文、周树人”恰恰是需要我们进行长时间、深度思考的。 但如今的中学生早已被家庭、社会圈养成一个个只知享乐、不会思考的“沙发人” 现盛行的娱乐节目一步步地蚕食着青少年走向勇于探索的好奇心,一步步地引导 者青少年走向仅仅满足于大脑皮层微量兴奋的深渊。想想古时“闻鸡起舞”的志 士,“头悬梁,锥刺股”的学子,还有“凿壁偷光”的读书人,他们抛却惰性思维
“树人”需要鲁迅 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 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 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 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 “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仰天胁 息坐长叹”。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 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既浅显的?对于精 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 成了路。”“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 惊雷。”……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 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 书”;阿 Q 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 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 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脱离社会的书本知 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 废墟。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 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 望晨曦! 【名师点评】 文章首先援引材料,概述了“三怕”的原因,随即迅速将话题重点转到“怕周树人”, 表现出考生对材料的深切理解以及把握重点的写作能力,接下来驳斥鲁迅文章 “晦涩难懂”的论调,并以古代文学作为反证,指出“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 细琢磨,方得真滋味”,并枚举了鲁迅的一些格言。尤为醒目的是,联系当前社 会阴暗面,以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复活”来表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及 对正义的渴求。这样写文章,本身就有对鲁迅精神的传承。最后,文章站在国家 繁荣富强的层面上论及“怕周树人”的后果,回应本文立论“‘树人’需要鲁迅”。文 章首尾呼应,脉络清晰,论理有据,表现出了一种人文情怀。 在怕的背后 “奥数、英文、周树人”,大多数中学生谈之色变,我们因奥数难寻的解题方法而 退缩,因英文脱离母语原则而不敢迈进,最后面对周树人艰深难懂的文字,我们 彻底恐惧。这一系列的胆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 “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维”。 我们所惧怕的“奥数、英文、周树人”恰恰是需要我们进行长时间、深度思考的。 但如今的中学生早已被家庭、社会圈养成一个个只知享乐、不会思考的“沙发人”。 现盛行的娱乐节目一步步地蚕食着青少年走向勇于探索的好奇心,一步步地引导 者青少年走向仅仅满足于大脑皮层微量兴奋的深渊。想想古时“闻鸡起舞”的志 士,“头悬梁,锥刺股”的学子,还有“凿壁偷光”的读书人,他们抛却惰性思维
勇于向课本中艰深难懂的知识发起挑战,终将难以降服的知识收入囊中。“奥数、 英文、周树人”,确有难以接受之处,但如果我们能破除惰性思维,征服这一切 自然不在话下。 怕”的背后,有老师的引导不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一语点破老师的作用。著名英语专家俞敏洪 在创立“新东方”初期,便坚持“新东方式教授方式”,并规定所有新进老师,必须 经过培训才能上岗。这是因为俞敏洪知道,只有正确的教学之道,才能让学生真 正爱上英语,只知道照着教辅念,不注重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打开知识这扇大 门,最终让学生对知识感到恐惧 “怕”的背后,有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健全。 在德国,青少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将文化知识不断运用到生产实 际中,也正因为这样,德国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知识,也乐于应用知识。相反,在 我们国家,不健全的教育体制制造出一堆眼睛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扫描仪,而非真 正四肢健全、头脑发达的知识分子。学习方式的单一化以及应试教育制度下学习 目标的绝对化,让我们对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东西产生不满、厌倦甚至恐惧的情绪。 在“怕”的背后,我们逐渐慵懒的思维宣告着对“难点”的让步;老师的不当引导尘 封了我们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另外,教育体制存在的漏洞抹杀了我们探索的兴趣。 奧数、英文、周树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惰性的思维、学校和国家不 完善的引导方式以及由此导致的整个社会的畸形的价值取向。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开头扣住材料中的“三怕”现象,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这一系列的胆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观点明确,旗 帜鲜明。紧接着从个人(自己)、学校(老师)、国家(教育体制)三个方面,设 置了三个分论点(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维”,“怕”的背后,有老师的引 导不当,“怕”的背后,有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并逐一展开论证,思路清晰, 说理透彻。最后又对这三个方面加以总结,结束全文,铿锵有力,引人深思。 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时时处处紧扣材料,既不旁逸斜出,也不拖 泥带水,充分挖掘“三怕”背后的原因,深入思考学校教育的现状,既显示了考生 善于思辨、精心布局的能力,也表现了中学生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揭露问题的胆 略和勇气,确实是一篇立意深刻、结构严谨的考场佳作 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 道学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依 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 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 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 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 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奧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 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奧数”理解为“深奧的数学”,对 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
勇于向课本中艰深难懂的知识发起挑战,终将难以降服的知识收入囊中。“奥数、 英文、周树人”,确有难以接受之处,但如果我们能破除惰性思维,征服这一切 自然不在话下。 “怕”的背后,有老师的引导不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一语点破老师的作用。著名英语专家俞敏洪 在创立“新东方”初期,便坚持“新东方式教授方式”,并规定所有新进老师,必须 经过培训才能上岗。这是因为俞敏洪知道,只有正确的教学之道,才能让学生真 正爱上英语,只知道照着教辅念,不注重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打开知识这扇大 门,最终让学生对知识感到恐惧。 “怕”的背后,有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健全。 在德国,青少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将文化知识不断运用到生产实 际中,也正因为这样,德国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知识,也乐于应用知识。相反,在 我们国家,不健全的教育体制制造出一堆眼睛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扫描仪,而非真 正四肢健全、头脑发达的知识分子。学习方式的单一化以及应试教育制度下学习 目标的绝对化,让我们对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东西产生不满、厌倦甚至恐惧的情绪。 在“怕”的背后,我们逐渐慵懒的思维宣告着对“难点”的让步;老师的不当引导尘 封了我们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另外,教育体制存在的漏洞抹杀了我们探索的兴趣。 “奥数、英文、周树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惰性的思维、学校和国家不 完善的引导方式以及由此导致的整个社会的畸形的价值取向。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开头扣住材料中的“三怕”现象,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这一系列的胆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观点明确,旗 帜鲜明。紧接着从个人(自己)、学校(老师)、国家(教育体制)三个方面,设 置了三个分论点(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维”, “怕”的背后,有老师的引 导不当,“怕”的背后,有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并逐一展开论证,思路清晰, 说理透彻。最后又对这三个方面加以总结,结束全文,铿锵有力,引人深思。 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时时处处紧扣材料,既不旁逸斜出,也不拖 泥带水,充分挖掘“三怕”背后的原因,深入思考学校教育的现状,既显示了考生 善于思辨、精心布局的能力,也表现了中学生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揭露问题的胆 略和勇气,确实是一篇立意深刻、结构严谨的考场佳作。 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 道学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依 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 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 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 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 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奥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 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对 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
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 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害怕与 不怕的区别。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而我要说: 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 个数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不逃避, 反而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 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的“高峰”。 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 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 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 起勇气,鉴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 攀上高峰 【名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引用。一开始就引用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的名言,从对 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指出“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 欢”,既巧妙地切入了所要论述的话题,又自然地引出中学生“三怕”的分析。在 具体分析“三怕”时,先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进而引出第一个层面的分析, 指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之后又化用林徽因的话,从 第二个层面展开论述,指出“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 两个层面各有侧重,前者侧重思维能力,后者侧重思想心态。最后又引用徐志摩 的话巧妙地结束全篇。这些直接引用或化用的名言,既可以作为行文的线索衔接 起论证的过程,同时也彰显了考生丰富的文化积淀 我想和您同行 尊敬的鲁迅先生: 你好! 风停,雨静。穿过时光隧道,我终于见到了您。我真的想和您同行,我有很多话 想跟您说,请容许我慢慢道来。 近来,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文,三怕周您。我就觉得很奇怪。他们 怕奥数怕英文,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很困惑:他们为什么要怕您呢?莫非是因为 您的文字太尖锐,他们不喜欢您直刺现实的文字?尖锐一点不好吗?我不懂,真 的不懂。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很喜欢您,喜欢您冷峻的文字,喜欢您“横眉冷 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还喜欢您“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 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语一词,铿锵有力。我喜欢您的率直与坦然。 如今的社会,敢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的人似乎在减少,这个世界需要像你一样 正直的人啊!我想和您同行,一起直面人生!我需要您做我坚强的后盾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了一件事,听说有些地方的教材禁止选您的文章。知道这个 消息,我是多么愤怒啊。那么好的文章为什么不可以入选教材,难道是因为中学 生怕您吗?您的文章有那么多的闪光点啊,也可以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不过呢 您也不要难过,其实您有很多“铁杆粉丝”的,比如我,嘻嘻…..我没有骗您哦! 还有呢,我们班也有好多同学喜欢您的作品呢!您的文字就像一座永恒的丰碑, 永远地矗立在我们的心间
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 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害怕与 不怕的区别。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而我要说: 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 一个数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不逃避, 反而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 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的“高峰”。 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 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 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 起勇气,鉴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 攀上高峰。 【名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引用。一开始就引用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的名言,从对 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指出“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 欢”,既巧妙地切入了所要论述的话题,又自然地引出中学生“三怕”的分析。在 具体分析“三怕”时,先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进而引出第一个层面的分析, 指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之后又化用林徽因的话,从 第二个层面展开论述,指出“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 两个层面各有侧重,前者侧重思维能力,后者侧重思想心态。最后又引用徐志摩 的话巧妙地结束全篇。这些直接引用或化用的名言,既可以作为行文的线索衔接 起论证的过程,同时也彰显了考生丰富的文化积淀。 我想和您同行 尊敬的鲁迅先生: 你好! 风停,雨静。穿过时光隧道,我终于见到了您。我真的想和您同行,我有很多话 想跟您说,请容许我慢慢道来。 近来,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文,三怕周您。我就觉得很奇怪。他们 怕奥数怕英文,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很困惑:他们为什么要怕您呢?莫非是因为 您的文字太尖锐,他们不喜欢您直刺现实的文字?尖锐一点不好吗?我不懂,真 的不懂。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很喜欢您,喜欢您冷峻的文字,喜欢您“横眉冷 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还喜欢您“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 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语一词,铿锵有力。我喜欢您的率直与坦然。 如今的社会,敢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的人似乎在减少,这个世界需要像你一样 正直的人啊!我想和您同行,一起直面人生!我需要您做我坚强的后盾!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了一件事,听说有些地方的教材禁止选您的文章。知道这个 消息,我是多么愤怒啊。那么好的文章为什么不可以入选教材,难道是因为中学 生怕您吗?您的文章有那么多的闪光点啊,也可以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不过呢, 您也不要难过,其实您有很多“铁杆粉丝”的,比如我,嘻嘻……我没有骗您哦! 还有呢,我们班也有好多同学喜欢您的作品呢!您的文字就像一座永恒的丰碑, 永远地矗立在我们的心间
还有啊,我十分敬佩您那种针砭时弊、勇于解剖的精神。您为了唤醒人们麻木的 心灵,毅然放弃学医,走上了文学之路。我想当时肯定没有几个像您这样有勇气 有魄力的人吧!不过,我坚信:您那尖锐冷峻的文字一定唤醒了不少国人。在那 个昏暗的年代,有您真好!我愿与您同行,倚笔走天涯! 对了,偷偷告诉您一个小秘密哦。其实呢,我也很喜欢文学,我想长大以后成为 一名作家,像您一样。我很喜欢文字,有事没事地写点东西。我都写了几千篇日 记了,也是记录一些时事的。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要把它们编成书,您 千万不要笑话哦! 呀,糟了,快下课了。我得先遛了…J拜拜。 此致 敬礼 您的“粉丝” 2013年6月7日 【名师点评】 文章有三忌:忌庸、忌陋、忌袭。本文作者围绕题意给鲁迅先生写了一封信,在 阅卷现场瞬间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作者多用短句,叙事风格直白,语言浅显 清新,如叙家常,还略带调皮,符合书信体和髙中生的性格特征,相较于那些板 着脸孔来说教的文章,更舒展,更能让人容易接受。同时,文章联系现实进行论 述,更显深刻
还有啊,我十分敬佩您那种针砭时弊、勇于解剖的精神。您为了唤醒人们麻木的 心灵,毅然放弃学医,走上了文学之路。我想当时肯定没有几个像您这样有勇气 有魄力的人吧!不过,我坚信:您那尖锐冷峻的文字一定唤醒了不少国人。在那 个昏暗的年代,有您真好!我愿与您同行,倚笔走天涯! 对了,偷偷告诉您一个小秘密哦。其实呢,我也很喜欢文学,我想长大以后成为 一名作家,像您一样。我很喜欢文字,有事没事地写点东西。我都写了几千篇日 记了,也是记录一些时事的。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要把它们编成书,您 千万不要笑话哦! 呀,糟了,快下课了。我得先遛了……拜拜。 此致 敬礼 您的“粉丝” 2013 年 6 月 7 日 【名师点评】 文章有三忌:忌庸、忌陋、忌袭。本文作者围绕题意给鲁迅先生写了一封信,在 阅卷现场瞬间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作者多用短句,叙事风格直白,语言浅显 清新,如叙家常,还略带调皮,符合书信体和高中生的性格特征,相较于那些板 着脸孔来说教的文章,更舒展,更能让人容易接受。同时,文章联系现实进行论 述,更显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