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言志。通过杜甫诗歌的鉴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小天地,更多的关心社会 关注民生 、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受古诗音韵的和谐。 2、品读,鉴赏古诗语言的精美 教学目标 3、探究,领会古诗深邃的意境和巧妙的手法。 三、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走近杜甫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诗史 诗圣”的称谓 2、熟悉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关注诗歌鉴赏要点 意象、意境和手法。 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2、品味语言和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方法 诵读;悟读;情读;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教学时间 三课时
1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言志。通过杜甫诗歌的鉴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小天地,更多的关心社会、 关注民生。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受古诗音韵的和谐。 2、品读,鉴赏古诗语言的精美。 3、探究,领会古诗深邃的意境和巧妙的手法。 三、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走近杜甫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诗史”、 “诗圣”的称谓。 2、熟悉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关注诗歌鉴赏要点— —意象、意境和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和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方法 诵读;悟读;情读;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鉴赏《月夜》,进一步熟悉诗歌鉴赏的一般方 法,特别是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2、体会诗人秋天月夜的怀妻之情和离乱之苦。 教学重点、难点: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学习方法:诵读、悟读、情读;小组合作 、语文活动 佳句推荐,思想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情景导入 “杜甫很忙”,2012年的网络上,经过网友不断涂鸦的杜甫 确实很忙乎,时而扛枪,时而开车,时而挥刀切瓜,网络上杜甫的 形象与教材中杜甫的形象可大相径庭。杜甫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一 位大诗人,下面想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杜甫的印象 《杜甫诗五首》 教学活动过程 杜甫印象 从两方面回忆 杜甫其人 杜甫其诗 四、学习诗歌《月夜》 1、范读、齐读诗歌《月夜》 月夜(杜甫) 今夜鄘(f)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意体会诗歌的情感,并在朗读中注入这种情感) 2、这首诗中出现了古诗里常见的一种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通 常为表达什么思想情感而出现,在这首诗中也是为了表达这种情 感吗?(组内交流并展示) (月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在古诗词中月亮通常用来作为“思 念”的寄托物,望月相思。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 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这首《月夜》中的月亮也是因为思念之 情而出现。) 3、讲解诗句大意。(先交流后展示)
2 《杜甫诗五首》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鉴赏《月夜》,进一步熟悉诗歌鉴赏的一般方 法,特别是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2、体会诗人秋天月夜的怀妻之情和离乱之苦。 教学重点、难点: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学习方法:诵读、悟读、情读;小组合作。 一、语文活动 佳句推荐,思想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二、情景导入 “杜甫很忙”,2012 年的网络上,经过网友不断涂鸦的杜甫 确实很忙乎,时而扛枪,时而开车,时而挥刀切瓜,网络上杜甫的 形象与教材中杜甫的形象可大相径庭。杜甫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一 位大诗人,下面想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杜甫的印象。 三、杜甫印象 从两方面回忆—— 杜甫其人 杜甫其诗 四、学习诗歌《月夜》 1、范读、齐读诗歌《月夜》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意体会诗歌的情感,并在朗读中注入这种情感) 2、这首诗中出现了古诗里常见的一种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通 常为表达什么思想情感而出现,在这首诗中也是为了表达这种情 感吗?(组内交流并展示) (月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在古诗词中月亮通常用来作为“思 念”的寄托物,望月相思。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 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这首《月夜》中的月亮也是因为思念之 情而出现。) 3、讲解诗句大意。(先交流后展示)
(注释一一鄘州:地名。闺中:指家中的妻子。云鬟:乌黑秀美 的头发。清辉,指月光。虚幌:这里指透明的窗帘) 参考译文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 你在鄘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 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鸟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4、如何理解“独看”,又如何理解“双照 《杜甫诗五首》 教学活动过程 (“独看”和“双照”是全诗诗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方着想, 只写妻子“独看”鄘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 忆鄘州,也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 回忆往日的同看,形成鲜明的对比。) 5、思考:这首思念之作与以前学过的大多表达思念的作品写作 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借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之情来表达自己这种相同的情感, 这样的表现力更强,更能体现自己对亲人那种强烈的眷念之情 感人倍深。) 五、扩展训练 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 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
3 《杜甫诗五首》 教学活动过程 (注释——鄜州:地名。 闺中:指家中的妻子。 云鬟:乌黑秀美 的头发。 清辉,指月光。 虚幌:这里指透明的窗帘) 参考译文: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 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 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4、如何理解“独看”,又如何理解“双照”? (“独看”和“双照”是全诗诗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方着想, 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 忆鄜州,也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 回忆往日的同看,形成鲜明的对比。) 5、思考: 这首思念之作与以前学过的大多表达思念的作品写作 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借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之情来表达自己这种相同的情感, 这样的表现力更强,更能体现自己对亲人那种强烈的眷念之情, 感人倍深。) 五、扩展训练 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 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 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 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 另抒己见 参考答案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 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 以看出作者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 《杜甫诗五首》也可以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因为“不必取长途” 教学活动过程 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六、作业 1、预读《哀江头》、《蜀相》 2、语文活动准备:唐诗背诵接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鉴赏《哀江头》和《蜀相》,进一步强化诗歌 鉴赏的一般方法,特别是对思想情感的把握。 体会诗人感时伤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感时伤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方法:诵读、悟读、情读;小组合作。 、语文活动 唐诗背诵小组接力(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接力,任何一名组员 接上均可) 学习诗歌《哀江头》 1、范读、齐读诗歌《哀江头》 (注意体会情感,并在朗读中注入情感) 2、结合注释讲解诗句大意(先交流后展示)
4 《杜甫诗五首》 教学活动过程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 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 另抒己见。 参考答案: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 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 2 )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 以看出作者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 年”。 也可以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因为“不必取长途” 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六、作业 1、预读《哀江头》、《蜀相》 2、语文活动准备:唐诗背诵接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鉴赏《哀江头》和《蜀相》,进一步强化诗歌 鉴赏的一般方法,特别是对思想情感的把握。 2、体会诗人感时伤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感时伤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方法:诵读、悟读、情读;小组合作。 一、语文活动 唐诗背诵小组接力(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接力,任何一名组员 接上均可) 二、学习诗歌《哀江头》 1、范读、齐读诗歌《哀江头》 (注意体会情感,并在朗读中注入情感) 2、结合注释讲解诗句大意(先交流后展示)
(背景提示:756年秋天,杜甫离开酈州去投奔则即位的唐宗 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 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 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 情的真实记录。) 参考译文 祖居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称)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 到了曲江边。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 为谁而绿?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 生出光辉。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 车前的宫中女官带著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翻身 朝天上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杨 《杜甫诗五首》 教学活动过程贡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 魂,再也不能归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明皇所在的剑阁 是那么深远。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有消息。人生有情,泪水沾 湿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黄昏时, 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 3、有人说“哀”是诗歌的核心,请你说说作者为何而哀。(先 小组交流后展示) (为贵妃之死而哀,为君王蒙难而哀,为国势衰微而哀) 4、从时间上看,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其中包含怎样的 手法 (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对比 手法的运用,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尽的哀愁。) 、学习诗歌《蜀相》 1、范读、齐读诗歌《蜀相》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bαi)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并带情感朗读) 2、结合注释讲解诗句大意(组内交流,以组为单位全班展示)
5 《杜甫诗五首》 教学活动过程 (背景提示:756 年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则即位的唐宗, 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 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 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 情的真实记录。) 参考译文: 祖居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称)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 到了曲江边。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 为谁而绿?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 生出光辉。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 车前的宫中女官带著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翻身 朝天上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杨 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 魂,再也不能归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明皇所在的剑阁 是那么深远。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有消息。人生有情,泪水沾 湿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黄昏时, 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 3、有人说“哀”是诗歌的核心,请你说说作者为何而哀。(先 小组交流后展示) (为贵妃之死而哀,为君王蒙难而哀,为国势衰微而哀) 4、从时间上看,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其中包含怎样的 手法? (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对比 手法的运用,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尽的哀愁。) 三、学习诗歌《蜀相》 1、范读、齐读诗歌《蜀相》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bǎi)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并带情感朗读) 2、结合注释讲解诗句大意(组内交流,以组为单位全班展示)
参考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舂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3、有人说此诗颔联中的“自”“空”二字运用巧妙,请赏析之。 (“自、空”二字使原本赏心悦目之景顿时变得凄凉伤感,青草自 绿,无人光顾,黄鹂空啼,无人倾听。含有诗人忧国忧民却知音 甚少之感慨 4、颈联、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赞叹和惋惜之情,同时也隐含着 诗人感时伤乱之意。) 《杜甫诗五首)四、扩展阅读鉴赏 教学活动过程《观雨》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陈与义,如下 观雨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当年二月长沙守帅积极组织军 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卞京失陷后,流寓湖南,此时 正住在贞牟山上。一场夏雨翩然而降,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雨丝在纷 飞。本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不 是为写景而写景了。) 1、这首诗表面写观雨,其实写战事、请结合诗歌颔联和颈联,简要 分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五、作业 1、预读《又呈吴郎》、《登岳阳楼》 2、语文活动准备:佳句推荐思想分享 6
6 《杜甫诗五首》 教学活动过程 参考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3、有人说此诗颔联中的“自”“空”二字运用巧妙,请赏析之。 (“自、空”二字使原本赏心悦目之景顿时变得凄凉伤感,青草自 绿,无人光顾,黄鹂空啼,无人倾听。含有诗人忧国忧民却知音 甚少之感慨。) 4、颈联、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赞叹和惋惜之情,同时也隐含着 诗人感时伤乱之意。) 四、扩展阅读鉴赏 《观雨》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陈与义,如下: 观雨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金兵于 1130 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当年二月长沙守帅积极组织军 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卞京失陷后,流寓湖南,此时 正住在贞牟山上。一场夏雨翩然而降,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雨丝在纷 飞。本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不 是为写景而写景了。) 1、这首诗表面写观雨,其实写战事、请结合诗歌颔联和颈联,简要 分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五、作业 1、预读《又呈吴郎》、《登岳阳楼》 2、语文活动准备:佳句推荐 思想分享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鉴赏《又呈吴郎》和《登岳阳楼》,体会诗人仁民爱物 即使困顿潦倒也不忘济天下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仁民爱物、困顿潦倒也不忘济天下的 情怀 学习方法:诵读、悟读、情读;小组合作。 、语文活动 佳句推荐,思想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学习诗歌《又呈吴郎》 1、范读、齐读《又呈吴郎》 又呈吴郎 《杜甫诗五首》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教学活动过程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2、结合注释讲解诗句大意(小组展示) (背景提示: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 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 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不料这姓 吴的一来就插上篱笆,禁止打枣,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参考译文: 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 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 只因为怕她恐惧,对她的态度上更要显得亲善。 妇人立即防着你这个远客即使属多心, 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了。 贫困的妇人已经对我诉说了因为赋税征求,贫穷到骨。 我正由此联想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泪流满面 3、悟读诗篇,概述诗中妇人、吴郎、“我”的形象特点。(交流展示) (妇人一一没有吃、没有儿女的老寡妇,无依无靠:吴郎一一不近 人情,不够友善;我一—富有同情心,关心贫苦穷人,更为国家处
7 《杜甫诗五首》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鉴赏《又呈吴郎》和《登岳阳楼》,体会诗人仁民爱物、 即使困顿潦倒也不忘济天下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仁民爱物、困顿潦倒也不忘济天下的 情怀。 学习方法:诵读、悟读、情读;小组合作。 一、语文活动 佳句推荐,思想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二、学习诗歌《又呈吴郎》 1、范读、齐读《又呈吴郎》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2、结合注释讲解诗句大意(小组展示) (背景提示:767 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 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 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不料这姓 吴的一来就插上篱笆,禁止打枣,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参考译文: 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 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 只因为怕她恐惧,对她的态度上更要显得亲善。 妇人立即防着你这个远客即使属多心, 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了。 贫困的妇人已经对我诉说了因为赋税征求,贫穷到骨。 我正由此联想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泪流满面。 3、悟读诗篇,概述诗中妇人、吴郎、“我”的形象特点。(交流展示) (妇人——没有吃、没有儿女的老寡妇,无依无靠;吴郎——不近 人情,不够友善;我——富有同情心,关心贫苦穷人,更为国家处
境忧虑) 4、思考:有人说,此诗体现了诗人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请结合诗文说明。 、学习诗歌《登岳阳楼》 1、范读、齐读《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che),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体会诗中情感,并表情朗读) 2、结合注释讲解诗句大意(小组展示) 参考译文 《杜甫诗五首》 教学活动过程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囯涕泪交流。 3、“凭轩涕泗流”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怀? (诗人凭栏遥望北方,想到那里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 横,这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诗歌前两联显得气势恢宏、胸襟博大,颈联却写自己困顿潦倒之 状,孤寂痛苦之情,有人说这是一种矛盾,你怎么看 (恢宏和狭小之间正表现诗人的处境和胸怀,虽然生活艰难,但 作者胸怀宽广,穷而不忘“济天下”。) 四、扩展阅读鉴赏 岁暮(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8 《杜甫诗五首》 教学活动过程 境忧虑) 4、思考:有人说,此诗体现了诗人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请结合诗文说明。 三、学习诗歌《登岳阳楼》 1、范读、齐读《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chè),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体会诗中情感,并表情朗读) 2、结合注释讲解诗句大意(小组展示) 参考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凭轩涕泗流”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怀? (诗人凭栏遥望北方,想到那里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 横,这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诗歌前两联显得气势恢宏、胸襟博大,颈联却写自己困顿潦倒之 状,孤寂痛苦之情,有人说这是一种矛盾,你怎么看? (恢宏和狭小之间正表现诗人的处境和胸怀,虽然生活艰难,但 作者胸怀宽广,穷而不忘“济天下”。) 四、扩展阅读鉴赏 岁暮(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释: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杜甫作本诗时, 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 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 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 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 《杜甫诗五首》 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 教学活动过程 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 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五、作业 1、背诵《杜甫诗五首》 2、语文活动准备:佳句推荐,思想分享 3、预读下一课《即景抒情诗四首》
9 《杜甫诗五首》 教学活动过程 (注释: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 末,时杜甫客居阆州。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杜甫作本诗时, 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 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 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 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 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 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 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五、作业 1、背诵《杜甫诗五首》 2、语文活动准备:佳句推荐,思想分享 3、预读下一课《即景抒情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