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琵琶行并序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 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 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 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 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 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即他所称的 “讽喻诗”,对后世颇有影响。唐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 马晚年好佛。白居易一生作诗很多,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 《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 2关于行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篇幅较长,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 3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 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 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 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 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整体感知 1.了解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 上疏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后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 行并序》就写于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沦落天涯 的不幸 2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解释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2)遂命酒() (3)歌以赠之() (4)商人重利轻别离() 4指出文言句式的特点 (1)转徙于江湖间(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3)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4)送客湓浦口 (5)使快弹数曲 (6)沉吟放拨插弦中( (7)感斯人言( 5.名句填空。 (1)寻声暗问弹者谁 (2)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3)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1 6 琵琶行并序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 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 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 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 岁中进 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 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即他所称的 “讽喻诗”,对后世颇有影响。唐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 马,晚年好佛。白居易一生作诗很多,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 《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 2.关于行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篇幅较长,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 韵。 3.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 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 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 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 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1.了解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 岁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 上疏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后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 行并序》就写于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沦落天涯 的不幸。 2.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 解释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 (2)遂命酒( ) (3)歌以赠之( ) (4)商人重利轻别离( ) 4.指出文言句式的特点。 (1)转徙于江湖间( )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 (3)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4)送客湓浦口( ) (5)使快弹数曲( ) (6)沉吟放拨插弦中( ) (7)感斯人言( ) 5.名句填空。 (1)寻声暗问弹者谁? 。 (2)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 。 (3)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 。 (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 (5)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6)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7)去来江口守空船 (8)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9座中泣下谁最多? 合作探究 1小序有什么作用?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事情 3诗中描述了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4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琵琶女和诗人联系在一起的? 5.文中共有几次音乐描写?哪一次最精彩? 课堂练习 )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湓浦口(pen)贾人(9u)六幺(yao)迁谪(dn) B转轴(zhou)拨弦(xan)幽咽(ye) 花朝(zhao) C船舫(fang)霓裳( shang)信手xin) 虾蟆陵(ha) D慢捻(ian)荻花(di) 钿头dan)琵琶行x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曲罢悯然沦落天涯枫叶荻花幽愁暗恨 B转徙江湖漂伦憔悴暮去朝来东船西舫 C.恬然自安千呼万唤沉吟放拔循声暗问 D间关莺语宁绝不通轻拢慢捻幽咽泉流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 B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字 C.举酒欲饮无管弦 管弦:指代音乐。 D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面向前方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6)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 (7)去来江口守空船, 。 (8)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 (9)座中泣下谁最多? 。 合作探究 1.小序有什么作用?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事情? 3 诗中描述了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4.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琵琶女和诗人联系在一起的? 5.文中共有几次音乐描写?哪一次最精彩?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湓.浦口(pén) 贾.人(ɡǔ) 六幺.(yāo) 迁谪.(dí) B.转轴.(zhóu) 拨弦.(xián) 幽咽.(yè) 花朝.(zhāo) C.船舫.(fǎnɡ) 霓裳.(shánɡ) 信.手(xìn) 虾.蟆陵(há) D.慢捻.(liǎn) 荻.花(dí) 钿.头(diàn) 琵琶行.(xí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曲罢悯然 沦落天涯 枫叶荻花 幽愁暗恨 B.转徙江湖 漂伦憔悴 暮去朝来 东船西舫 C.恬然自安 千呼万唤 沉吟放拔 循声暗问 D.间关莺语 宁绝不通 轻拢慢捻 幽咽泉流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 B.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字。 C.举酒欲饮无管弦.. 管弦:指代音乐。 D.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面向前方。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5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 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 有声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 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 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 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对第一节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恋恋不舍 7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 感 “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不暇接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 优美。 8对诗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 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 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 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 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9“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衬托音乐演奏的成功
3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5.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 .......’了,真是人走 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 ..... 有声..”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6~9 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 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 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 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对第一节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恋恋不舍。 7.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 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不暇接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 优美。 8.对诗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 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 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 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 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9.“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衬托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三)阅读下面描写音乐的诗完成10~13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綺°,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万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传为司马相如之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 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0.“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中“一挥手”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11“馀响入霜钟”是什么意思?与哪两个成语意思接近? 1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万重”的理解。 (四)语言运用 1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②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 ③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 ④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⑤《琵琶行》一诗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 ⑥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⑦结合诗人自己在仕途所受到的打击 ⑧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 ⑨这些本来郁积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14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两位我国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两个句子。要求结 构一致 生活是什么?毎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
4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三)阅读下面描写音乐的诗,完成 10~13 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 ,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万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传为司马相如之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 : ·中 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0.“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中“一挥手”“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11.“馀响入霜钟”是什么意思?与哪两个成语意思接近? 1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万重”的理解。 (四)语言运用 1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②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 ③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 ④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⑤《琵琶行》一诗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 ⑥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⑦结合诗人自己在仕途所受到的打击 ⑧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 ⑨这些本来郁积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14.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两位我国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两个句子。要求结 构一致。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 然 ” 的 闲 适。 ;
【自主认知】 3(1)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3)歌:名词用作动词作歌(4) 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4(1)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3)省略句,省略“是”(4)省略句 省略“于”(5)省略句省略“之”(6)省略句省略“于”(7)被动 5(1)琵琶声停欲语迟(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3)低眉信手续续弹说 尽心中无限事(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 声(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7)绕船月明江水寒(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9)江州司马青衫湿 【合作探究】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简介故事。(2)概述琵琶女身世。(3)点明写作动机。(4)定 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在湓浦口送客听到琵琶女弹琵琶 被勾起了心中落寞的情感他听完琵琶女的弹奏后有感而发作《琵琶行》 3.琵琶女和诗人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三次。第二次最精彩。 【课堂练习】 B解析:A项,“谪”读zheC项,“裳”读 chang, D项,“捻”读 nlan 2A解析:B项,伦一沦C项,拔一拨,循一寻,D项宁一凝。 3D解析:“向前”是以前的意思 4B解析∶A项,突出:突然爆发出。C项,整理。D项,以前。 5C解析:“同是天涯沦落人”与语境不合。 6D解析:应是写出了分别时的悲伤。 7C解析: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 的清脆悦耳。 8B解析:“广阔的想象空间”应为“无穷韵味”。 9C解析:A项,“衬托昂扬”说法不当。B项,“衬托..…成功”说法不当。D项;衬 托凄凉”说法不当。 10.一挥手”,弹琴的动作(语出“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暗含了蜀僧弹琴的高妙是自己的 知音。“万壑松”从感受角度联想到深山大谷,万壑松声,用大自然雄浑的声音比喻琴声铿锵有 力 1l.音乐停止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钟声融合在一起。“余音袅袅三日不绝”。 12.听完音乐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四周远山罩上了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 间过得真快啊! 13答案⑤⑦④⑧①⑨②③⑥ 解析:首先要通读材料,理解思路,材料主要从《琵琶行》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阐述。 ②③⑥从艺术形式方面介绍,其余为内容方面。⑤为总说⑦紧随⑤后。④“唱出了”心声”引 领①⑧⑨句。①⑧⑨的顺序根据逻辑可排为⑧①⑨。②③⑥的顺序可根据②③句之间的内 容:艺术上的成功”音乐感的语言”和“用视觉”听觉”来判断;而⑥应在最后 14答案示例: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辛弃疾说,生活是“把 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5 【自主认知】 3.(1)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3)歌:名词用作动词,作歌 (4) 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4.(1)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3)省略句,省略“是” (4)省略句, 省略“于” (5)省略句,省略“之” (6)省略句,省略“于” (7)被动 5.(1)琵琶声停欲语迟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3)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 尽心中无限事 (4)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5)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 声 (6)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7)绕船月明江水寒 (8)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 何必曾相识 (9)江州司马青衫湿 【合作探究】 1.(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简介故事。(2)概述琵琶女身世。(3)点明写作动机。(4)定 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在湓浦口送客,听到琵琶女弹琵琶, 被勾起了心中落寞的情感,他听完琵琶女的弹奏后有感而发作《琵琶行》。 3.琵琶女和诗人。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三次。第二次最精彩。 【课堂练习】 1.B 解析:A 项,“谪”读 zhé;C 项,“裳”读 chánɡ;D 项,“捻”读 niǎn。 2.A 解析:B 项,伦—沦;C 项,拔—拨,循—寻;D 项,宁—凝。 3.D 解析:“向前”是以前的意思。 4.B 解析:A 项,突出:突然爆发出。C 项,整理。D 项,以前。 5.C 解析:“同是天涯沦落人”与语境不合。 6.D 解析:应是写出了分别时的悲伤。 7.C 解析: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 的清脆悦耳。 8.B 解析:“广阔的想象空间”应为“无穷韵味”。 9.C 解析:A 项,“衬托……昂扬”说法不当。B 项,“衬托……成功”说法不当。D 项,“衬 托……凄凉”说法不当。 10.“一挥手”,弹琴的动作(语出“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暗含了蜀僧弹琴的高妙,是自己的 知音。“万壑松”从感受角度联想到深山大谷,万壑松声,用大自然雄浑的声音比喻琴声铿锵有 力。 11.音乐停止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钟声融合在一起。“余音袅袅”“三日不绝”。 12.听完音乐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四周远山罩上了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 间过得真快啊! 13.答案:⑤⑦④⑧①⑨②③⑥ 解析:首先要通读材料,理解思路,材料主要从《琵琶行》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阐述。 ②③⑥从艺术形式方面介绍,其余为内容方面。⑤为总说,⑦紧随⑤后。④“唱出了”“心声”引 领①⑧⑨句。①⑧⑨的顺序根据逻辑可排为⑧①⑨。②③⑥的顺序可根据②③句之间的内 容:“艺术上的成功”“音乐感的语言”和“用视觉”“听觉”来判断;而⑥应在最后。 14.答案示例: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 辛弃疾说,生活是“把 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