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颗臾·教案 【教学目标】 1、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 答,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 语:“言谈”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 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 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 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 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 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 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l、学习第1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 (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2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 3 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1 课时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 答,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 语:“言谈”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 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 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 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 3 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 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 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 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 1、2 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1、学习第 1 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 李氏将有事于颛臾 B 无乃尔是过与?C 何以伐为? 点拨:A 句,介词结构后置 B、C 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 (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 2 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 冉有认识自己失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 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 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 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再有、季路违背了 他的原则,因此他给予厉言批评。这就说明孔子坚持(板书)自己政治主张的决 3、学习第3段 ①一生读孔子指责两名弟子的话,予以评价 引:冉有的话前后矛盾,遮遮掩掩,最后道出他内心主张,原来,他是支持这场 战争的。孔子听后,态度有何变化?结尾一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从“君子疾夫舍日…”“……不能来”“……不能守”句子中看出,孔 子很气愤,狠狠地训斥(板书)。本段结尾一句揭穿了季氏发动这场战争的本质, 是谋乱,妄图夺鲁君的权 引:想一想孔子当时是怎样的神态? 生上讲台表演孔子气愤的神情 ②生齐读本节表明孔子政治主张的一段话。 讨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集中表现在哪几个词上?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 和平有何意义? (前后位四人一组,讨论之后,每小组推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对外,施行文德。(板书)使远方人归顺。这就是孔 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安定压倒一切,今天周边世界战争阴影一直未消失,人 类呼唤着和平。 四、归纳主题(由生依板书内容自行总结) 本简记录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 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 [强化主题]投影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 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五、讨论写作特点 引:本篇在言行记录中是怎样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神态和气质的? 明确:孔子的对话,他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了他深恶痛绝的神态 另外,运用反诘句,语势猛烈,使冉有理屈词穷,无招架之力 六、朗读全文(齐读,整体感悟) 七、布置作业 1、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2、[迁移阅读]阅读《读本》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下 列题目
A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 冉有认识自己失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 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点态度? 点拨:孔子 55 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14 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 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 684 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 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再有、季路违背了 他的原则,因此他给予厉言批评。这就说明孔子坚持(板书)自己政治主张的决 心。 3、学习第 3 段 ①一生读孔子指责两名弟子的话,予以评价。 引:冉有的话前后矛盾,遮遮掩掩,最后道出他内心主张,原来,他是支持这场 战争的。孔子听后,态度有何变化?结尾一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从“君子疾夫舍日……”“……不能来”“……不能守”句子中看出,孔 子很气愤,狠狠地训斥(板书)。本段结尾一句揭穿了季氏发动这场战争的本质, 是谋乱,妄图夺鲁君的权。 引:想一想孔子当时是怎样的神态? 〔一生上讲台表演孔子气愤的神情〕 ②生齐读本节表明孔子政治主张的一段话。 讨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集中表现在哪几个词上?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 和平有何意义? (前后位四人一组,讨论之后,每小组推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对外,施行文德。(板书)使远方人归顺。这就是孔 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安定压倒一切,今天周边世界战争阴影一直未消失,人 类呼唤着和平。 四、归纳主题(由生依板书内容自行总结) 本简记录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 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 [强化主题]投影 1998 年 1 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 21 世 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 2500 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五、讨论写作特点 引:本篇在言行记录中是怎样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神态和气质的? 明确:孔子的对话,他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了他深恶痛绝的神态; 另外,运用反诘句,语势猛烈,使冉有理屈词穷,无招架之力。 六、朗读全文(齐读,整体感悟) 七、布置作业 1、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2、[迁移阅读]阅读《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下 列题目
(1)孔子为何笑子路?文章描写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四位学生的性格是什么? (3)从中进一步体会《论语》通过记录言行刻画人物神态和性格的语言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 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 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 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 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 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 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 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 疑问语气加强
(1)孔子为何笑子路?文章描写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四位学生的性格是什么? (3)从中进一步体会《论语》通过记录言行刻画人物神态和性格的语言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 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 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 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 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 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 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 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 5 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 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 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 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 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 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则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 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判断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 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 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 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 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 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 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第 2 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 1.2 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 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 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 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则 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 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 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 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 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 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 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 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 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 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 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 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 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一—“仁政”的具体 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 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 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 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 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 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 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髙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 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 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 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 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 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 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 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 锵,气势充沛。 (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四、课堂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 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 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 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
二、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 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 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 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 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 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 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 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 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 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 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 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 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 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 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4)指导学生背诵第 3-5 节。 三、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 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 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 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 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 锵,气势充沛。 (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四、课堂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 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 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 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
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痒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 “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 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 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 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 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 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 而不被采用。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随堂练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大屏幕显示马克思肖像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 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 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不幸逝死,3月17日,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为马 克思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悼念活动。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 洋溢的文章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听课文朗读,注意作品包含的情感,初步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1.听课文朗读 2.这是一篇悼词。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 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等有关情况;主体:主要介绍或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 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劝勉他的亲人或对在场的人们 提出希望和号召。 根据这样的提示,我们先给这篇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 第二部分(2-7)评价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 第三部分(8-9)悼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板书
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痒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 “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 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 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 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 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 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 而不被采用。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随堂练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马克思肖像)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 BBC 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 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 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1883 年 3 月 14 日,马克思不幸逝死,3 月 17 日,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为马 克思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悼念活动。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 洋溢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二.听课文朗读,注意作品包含的情感,初步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1.听课文朗读。 2.这是一篇悼词。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 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等有关情况;主体:主要介绍或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 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劝勉他的亲人或对在场的人们 提出希望和号召。 根据这样的提示,我们先给这篇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 第二部分(2-7) 评价 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 第三部分(8-9) 悼念 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板书
三.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1.马克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因此他的逝死 对人类是一大损失。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文中有一句话对他逝死作了高度的归 纳。是哪一句?请找出来。 这个人的逝死,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死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好。那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集中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不可估量空白 3.那么,恩格斯到底从哪些方面总结了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生前到底有哪些 功绩?请找出来。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 律 (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 (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一一板书 4.好。我们来看第六段第一句话“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 不是主要的”,这句话在这里做什么用? 过渡。 因此,恩格斯是从两方面对马克思的功绩进行了归纳:科学革命。文章是按照总 分总的格式来写作的 板书 四.揣摩语言和写法,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刚才我们说到,这是一篇悼词,我们还知道恩格斯是马克思最好的战友。所以他 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饱含了深情,基调是深沉含蓄的。下面我们以第一段文字为 例子,来探讨一下。 1.集体朗读一遍。 2.这段文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深沉含蓄的悼念之情? 最为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3.好的。同样的深沉含蓄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写法上。 大家请看第三段。作者在赞扬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提到了达尔文 想想,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类比。突出他的发现的重要性 4.再看第四段,作者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时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
三.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1.马克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因此他的逝死 对人类是一大损失。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文中有一句话对他逝死作了高度的归 纳。是哪一句?请找出来。 …… 这个人的逝死,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死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好。那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集中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 不可估量 空白 3.那么,恩格斯到底从哪些方面总结了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生前到底有哪些 功绩?请找出来。 …… (1)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 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 律。 (3) 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4) 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 (5) 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6)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板书 4.好。我们来看第六段第一句话“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 不是主要的”,这句话在这里做什么用? …… 过渡。 因此,恩格斯是从两方面对马克思的功绩进行了归纳:科学革命。文章是按照总 分总的格式来写作的。 ——板书 四.揣摩语言和写法,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刚才我们说到,这是一篇悼词,我们还知道恩格斯是马克思最好的战友。所以他 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饱含了深情,基调是深沉含蓄的。下面我们以第一段文字为 例子,来探讨一下。 1.集体朗读一遍。 …… 2.这段文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深沉含蓄的悼念之情? …… 最为大的思想家 停止思想 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3.好的。同样的深沉含蓄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写法上。 大家请看第三段。作者在赞扬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提到了达尔文, 想想,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类比。突出他的发现的重要性。 4.再看第四段,作者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时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 法?
对比论证。豁然开朗一一在黑暗中摸索。 5.归纳:恩格斯正是采用了这样的语言和写法,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沉痛哀 悼之情的,这样的语言和句子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自己去领会和揣摩 板书:深沉含蓄的语言类比、对比的方法 五.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看看我们的语言功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 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 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 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 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 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去枝叶,找主干,把这个长句变成一个短句 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 2.抓主干,理枝叶,说说“发展规律”“简单事实”与“冒号后面的文字” 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构成复指关系,也就是说三者说的是同一个内容。 1、2两者之间用一个“即”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补充前者的;2、3 两者之间用“冒号”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阐述 3.能归纳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体包含哪两个意思? (1)物质决定精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六.小结。 马克思有一句座右铭:思考一切。 恩格斯把自己和马克思一起创立的思想称为“马克思主义”。 但愿我们能从这两个伟人的身上学到东西。 附: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1)悼念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 二.(2-7)评价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科学(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 规律。 (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 革命(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8-9)悼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深沉含蓄的语言类比、对比的写法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对比论证。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5.归纳:恩格斯正是采用了这样的语言和写法,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沉痛哀 悼之情的,这样的语言和句子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自己去领会和揣摩。 板书:深沉含蓄的语言 类比、对比的方法 五.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看看我们的语言功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 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 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 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 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 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去枝叶,找主干,把这个长句变成一个短句。…… 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 2.抓主干,理枝叶,说说“发展规律”“简单事实”与“冒号后面的文字”三 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构成复指关系,也就是说三者说的是同一个内容。 1、2两者之间用一个“即”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补充前者的;2、3 两者之间用“冒号”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阐述。 3.能归纳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体包含哪两个意思?…… (1) 物质决定精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六.小结。 马克思有一句座右铭:思考一切。 恩格斯把自己和马克思一起创立的思想称为“马克思主义”。 但愿我们能从这两个伟人的身上学到东西。 附: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 格 斯 一.(1) 悼念 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 二.(2-7) 评价 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科学 (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 规律。 (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 革命 (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三.(8-9) 悼念 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深沉含蓄的语言 类比、对比的写法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 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揣縻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乂,提髙理解能 力。 4、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髙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Ⅰ、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分析1--6、17--25 节 [教学步骤] 、导入 40多年前的8月28日,即1963年8月28日,在美国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 天,美国25万人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集会,浩浩荡荡地从华盛顿纪念碑出发, 分两路游行到林肯纪念堂。在林肯纪念堂前,一位30多岁的黑人汉子被众多黑 人簇拥着,站在高高的石阶上演讲,这次演讲就是举世闻名的《我有一个梦想》。 这个黑人就是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 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 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作者与背景介绍 1、马丁·路德·金(1929~1968), 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被誉为“黑人之音”。929年,马丁·路 德·金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洲的亚特兰大市。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师的儿 子。小时候他喜欢打篮球网球,踢足球。他把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他喜欢广交朋 友,而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打斗。15岁时他获得入学成绩优秀奖而进入壮方某州 的一所大学深造。黑人在那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 生活、学习和工作。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当时在南部各州.黑 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虽然美国在1865年学结束了奴隶制,然而南部各 州.通过了它们自己的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 在商店、饭店、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黑人儿童在 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花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 之一。南部各州的黑人没有选举权,如果他们想要参加选举,就得通过一项阅读 测验。1948年到1951年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他 毕业生相信,如果人们得不到民权,那么要求社会变革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他认为,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 变革的目的,而不通过战争和杀戮,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抵抗主义。在他 的一生中,他迫使政府解放美国黑人,给他们平等的权利。他主张以怨报德,以 爱报恨。美国第一夫人劳拉称金“毕生致力于和平和改革事业”。她说:“我们 难以想象没有金的美国历史,他代表真理,他遵照上帝的旨意让美国变得更公 平。”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 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揣縻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能 力。 4、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分析 1——6、17——25 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40 多年前的 8 月 28 日,即 1963 年 8 月 28 日,在美国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 天,美国 25 万人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集会,浩浩荡荡地从华盛顿纪念碑出发, 分两路游行到林肯纪念堂。在林肯纪念堂前,一位 30 多岁的黑人汉子被众多黑 人簇拥着,站在高高的石阶上演讲,这次演讲就是举世闻名的《我有一个梦想》。 这个黑人就是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 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 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1、 马丁·路德·金(1929~1968), 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被誉为“黑人之音”。1929 年,马丁·路 德·金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洲的亚特兰大市。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师的儿 子。小时候他喜欢打篮球网球,踢足球。他把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他喜欢广交朋 友,而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打斗。15 岁时他获得入学成绩优秀奖而进入壮方某州 的一所大学深造。黑人在那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 生活、学习和工作。1948 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当时在南部各州.黑 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虽然美国在 1865 年学结束了奴隶制,然而南部各 州.通过了它们自已的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 在商店、饭店、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黑人儿童在 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花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 之一。南部各州的黑人没有选举权,如果他们想要参加选举,就得通过一项阅读 测验。1948 年到 1951 年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他 毕业生相信,如果人们得不到民权,那么要求社会变革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他认为,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 变革的目的,而不通过战争和杀戮,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抵抗主义。在他 的一生中,他迫使政府解放美国黑人,给他们平等的权利。他主张以怨报德,以 爱报恨。美国第一夫人劳拉称金“毕生致力于和平和改革事业”。她说:“我们 难以想象没有金的美国历史,他代表真理,他遵照上帝的旨意让美国变得更公 平。” 1964 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 美元)献给了自由运
动。1964年通过了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 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这法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 选举权。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一生曾三次被捕, 三次被行刺。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1968年4月18日一一个永远 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 杀身亡.。 2、背景简介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 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 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 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 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 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子人毁坏了,有段 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 人和白人公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 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 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 丁·路德·金被子关进了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 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有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贏得了全国的支持, 最后,公共场所都有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 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17-25节) 1、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那么,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 (梦想的内容、怎样实现梦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 2、我们现在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看看有哪些段落是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 和的。 (要求:默读全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然后勾画出含有“梦想”字样的句子 齐读一遍。教师范读,再请学生自读。) 3、请根据这些句子,再结合文章背景,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先具体表述, 再限字表述(15字内回答) (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小结: 这六个句子不但极具气势、形式整齐。而且,内在逻辑严密。无论一个国家 个民族、一个团体还是个人,只有在政治上确立了自己地位,才能拥有讨论正义 和自由的权利,只有在偌大的社会中推行正义和自由的思想,才能从思想上消除 歧视思想,只有消除了歧视,才能真正出现黑人和白人和睦共处的局面。 4、现在,请大家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论这六个排比句(提示:可以从表达效果、 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参考:这六个排比,如长虹贯日,瑰丽绚烂(文采):如阳光普照,正大光明 如飞瀑直下,一气呵成〔表达酣畅淋漓);如铁链相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动。1964 年通过了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 地对待黑人。1965 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这法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 选举权。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一生曾三次被捕, 三次被行刺。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1968 年 4 月 18 日—一个永远 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 杀身亡.。 2、背景简介 1955 年 12 月 1 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 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 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 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 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 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子人毁坏了,有段 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 人和白人公开。 1963 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 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 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 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 丁·路德·金被子关进了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 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有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 最后,公共场所都有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 年 8 月 28 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 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17—25 节) 1、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那么,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 (梦想的内容、怎样实现梦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 2、我们现在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看看有哪些段落是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 和的。 (要求:默读全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然后勾画出含有“梦想”字样的句子? 齐读一遍。教师范读,再请学生自读。) 3、请根据这些句子,再结合文章背景,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先具体表述, 再限字表述(15 字内回答) (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小结: 这六个句子不但极具气势、形式整齐。而且,内在逻辑严密。无论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一个团体还是个人,只有在政治上确立了自己地位,才能拥有讨论正义 和自由的权利,只有在偌大的社会中推行正义和自由的思想,才能从思想上消除 歧视思想,只有消除了歧视,才能真正出现黑人和白人和睦共处的局面。 4、现在,请大家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论这六个排比句(提示:可以从表达效果、 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参考:这六个排比,如长虹贯日,瑰丽绚烂(文采);如阳光普照,正大光明; 如飞瀑直下,一气呵成(表达酣畅淋漓);如铁链相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