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材料作文模拟题解及佳作点评 关于“书的少年记忆”的材料作文 张宗明 新题展示 2018年10月30日,曾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去世, 引发无数读者追思。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已成为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人们从那些虛构的故事中 读到的是真实的人生。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是否也有一本书成为你 的“少年记忆”? 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600字;不得套作、抄袭: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及校名。 新题解析 一看到题目,不少学生都觉得不难,但考生很容易将本题理解成:“写一本书”。因此 若想准确立意,我们要仔细审题 首先,如何把握关键词的逻辑关系? 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我们仔细审题的第一步。本题的核心关键词有两个:“有 本书”和“少年记忆”。有不少考生在审题时,舍弃了其中一方面,从而将本文偷换成: 介绍“一本书” 用大部分篇幅复述“这一本书”的内容。这样一来,这本书哪怕是“我 读过的,也必定是“冷漠”的、“置身事外”的、与“我”无关的内容概要。所以,考生即 使写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高大上”的名著,也难得高分。 实际上,“有一本书”和“少年记忆”两个关键词的关系是相生相长,互为补充的:“有 本书”成了“我”的“少年记忆”:同时,“我”的“少年记忆”中也少不了“这一本书”, 时时有这本书,甚至这本书可以算作“我”的独家“少年记忆” 第二,什么是“记忆”? 《现代汉语词典》对“记忆”的解释有两个,一是“记住或想起”,二是“保持在脑子 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第一个解释是动词,第二个比较符合本题要求:“这一本书”留给 我”的印象能够在“我”的脑子里保持很长一段时间。考生能否对这一点理解准确,是作 文能否突出的关键。 考试时虽不能查字典,但题目中的导言也可以启发我们: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几代人的 青春记忆”,是“真实的人生”。这样的话语提示我们:“记忆”不同于“记得”,不是 时“记起”,突然“想到”,而是“时时”存在,“持续不断”地书写,“深深”地镌刻 在“我”的少年时代,“这一本书”成了“我”的记忆,它持久、不间断、难忘、历久弥新。 为了体现“这一本书”在“我”的记忆中是难忘的,我们在安排文章结构时,有两种选 择:可以是一次记忆,刻骨铭心、清晰到细枝末节,因此念念不忘:也可以是两次、三次、 四次的记忆,不断强化、过一段时间出现一次,每次都在渐强、递进、升华,于是也念念不 第三,是怎样的“少年记忆”? 考生還需进一步审题,即:为“我”的少年记忆加上注解。“记忆的长河里有无数颗珍 珠,许多已经淡忘了,唯独那一颗隔着岁月的风尘依旧闪亮,至今令我记忆犹新……”这是 我们小学时常写的句子,如同这句话里的“无数颗珍珠”,“少年记忆”里总有无数种类的 难忘:眼泪、温暖、误解、释怀、信心、勇气……那一本伴随“我”成长的书带给“我”的
2020 年中考材料作文模拟题解及佳作点评 一一关于“书的少年记忆”的材料作文 张宗明 新题展示 2018 年 10 月 30 日,曾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去世, 引发无数读者追思。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已成为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人们从那些虚构的故事中 读到的是真实的人生。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是否也有一本书成为你 的“少年记忆”? 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 600 字;不得套作、抄袭;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及校名。 新题解析 一看到题目,不少学生都觉得不难,但考生很容易将本题理解成:“写一本书”。因此, 若想准确立意,我们要仔细审题。 首先,如何把握关键词的逻辑关系? 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我们仔细审题的第一步。本题的核心关键词有两个:“有 一本书”和“少年记忆”。有不少考生在审题时,舍弃了其中一方面,从而将本文偷换成: 介绍“一本书”———用大部分篇幅复述“这一本书”的内容。这样一来,这本书哪怕是“我” 读过的,也必定是“冷漠”的、“置身事外”的、与“我”无关的内容概要。所以,考生即 使写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高大上”的名著,也难得高分。 实际上,“有一本书”和“少年记忆”两个关键词的关系是相生相长,互为补充的:“有 一本书”成了“我”的“少年记忆”;同时,“我”的“少年记忆”中也少不了“这一本书”, 时时有这本书,甚至这本书可以算作“我”的独家“少年记忆”。 第二,什么是“记忆”? 《现代汉语词典》对“记忆”的解释有两个,一是“记住或想起”,二是“保持在脑子 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第一个解释是动词,第二个比较符合本题要求:“这一本书”留给 “我”的印象能够在“我”的脑子里保持很长一段时间。考生能否对这一点理解准确,是作 文能否突出的关键。 考试时虽不能查字典,但题目中的导言也可以启发我们: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几代人的 青春记忆”,是“真实的人生”。这样的话语提示我们:“记忆”不同于“记得”,不是一 时“记起”,突然“想到”,而是“时时”存在,“持续不断”地书写,“深深”地镌刻。 在“我”的少年时代,“这一本书”成了“我”的记忆,它持久、不间断、难忘、历久弥新。 为了体现“这一本书”在“我”的记忆中是难忘的,我们在安排文章结构时,有两种选 择:可以是一次记忆,刻骨铭心、清晰到细枝末节,因此念念不忘;也可以是两次、三次、 四次的记忆,不断强化、过一段时间出现一次,每次都在渐强、递进、升华,于是也念念不 忘。 第三,是怎样的“少年记忆”? 考生還需进一步审题,即:为“我”的少年记忆加上注解。“记忆的长河里有无数颗珍 珠,许多已经淡忘了,唯独那一颗隔着岁月的风尘依旧闪亮,至今令我记忆犹新……”这是 我们小学时常写的句子,如同这句话里的“无数颗珍珠”,“少年记忆”里总有无数种类的 难忘:眼泪、温暖、误解、释怀、信心、勇气……那一本伴随“我”成长的书带给“我”的
独特“少年记忆”究竟是哪一种?再进行筛选,完成这一自我追问,作文也就成竹在胸,下 笔有神了 佳作 “三国”记忆 龅铭瑜 《三国演义》,似乎永远是一扇窗 小学四年级时,我们班换了新的语文老师。据说他以前的学生极其怕他,他的态度严厉 是出了名的。一开学,他果然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要求我们用一学期的时间通读《 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文字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只读了第一回,我便觉得身心俱疲一——语 言艰涩难懂,我频频翻査词典,甚至在字典的犄角旮旯儿寻找答案,琢磨许久,才明白一点 儿大致的意思,感觉情节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精彩 第二天早上,语文老师在班里朗读,我方才发觉自己根本没有用心阅读。在他抑扬顿挫 的语调中,我嗅到一丝古战场的残酷气息。在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一切的一切,都豪气万 丈,以至于老师朗读的声音传遍整条走廊 日复一日,群雄的争斗还在继续,在老师洪钟般的声音里,我总克制不住时光倒流的幻 想,想穿越到那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年代。那时的我,也如那纷乱的年代一样,内心充满 躁动与亢奋 一切,都在一节淫雨霏霏、阴风怒号的早读课上改变了 这一天并没有什么异常,教室里静悄悄的,那本被翻得有些污损的《三国演义》静静地 卧在书桌上。这一回是关云长败走麦城,英雄,也终于走到人生谢幕的时候。 我默默翻开那有些潮湿的书页,认真地听老师朗读,可他那每天都很安静的手机此时却 传来刺耳的铃声。 他的手颤抖起来 他迟疑着,深邃的、令人捉摸不透的眼在灯光下闪烁着光芒。 他拿起手机,快步走出教室,手中的《三国演义》甚至都忘了放下。 似乎只简单说了几句,他就回来了,但身体却在微微发抖 正当所有人都在胡乱猜测电话内容时,他朗读的声音又传来了。 可语调中传来的不再是金戈铁马的恢宏气势,而是深沉的忧伤和无奈。不知当年那些叱 咤风云的英雄们可曾想到,千年之后,有位默默无闻的教师和他们有着类似的悲痛。 我们的猜测被验证了:他的父亲刚刚去世了。虽说世事无常,但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 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们沉默着,陪他一同悲痛、哀悼 周后,他重返课堂,似乎在人生和“三国”间阅尽千帆,朗读时,他的声音里多了一 份中年人的沉着与镇定。当三国重归一统、一切已成定局时,他长舒了一口气一—一多灾多 难的混乱,总算要画上一个短暂却令人求之不得的句号了。 《三国演义》是一扇历史风云的窗,是一扇记忆的窗,更是一扇人生的窗 点评 本文是一篇考场作文,题目要求学生选择一本对自己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书,谈谈它给
独特“少年记忆”究竟是哪一种?再进行筛选,完成这一自我追问,作文也就成竹在胸,下 笔有神了。 佳作 1 “三国”记忆 龅铭瑜 《三国演义》,似乎永远是一扇窗。 小学四年级时,我们班换了新的语文老师。据说他以前的学生极其怕他,他的态度严厉 是出了名的。一开学,他果然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要求我们用一学期的时间通读《三 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文字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只读了第一回,我便觉得身心俱疲———语 言艰涩难懂,我频频翻查词典,甚至在字典的犄角旮旯儿寻找答案,琢磨许久,才明白一点 儿大致的意思,感觉情节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精彩。 第二天早上,语文老师在班里朗读,我方才发觉自己根本没有用心阅读。在他抑扬顿挫 的语调中,我嗅到一丝古战场的残酷气息。在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一切的一切,都豪气万 丈,以至于老师朗读的声音传遍整条走廊。 日复一日,群雄的争斗还在继续,在老师洪钟般的声音里,我总克制不住时光倒流的幻 想,想穿越到那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年代。那时的我,也如那纷乱的年代一样,内心充满 躁动与亢奋。 一切,都在一节淫雨霏霏、阴风怒号的早读课上改变了。 这一天并没有什么异常,教室里静悄悄的,那本被翻得有些污损的《三国演义》静静地 卧在书桌上。这一回是关云长败走麦城,英雄,也终于走到人生谢幕的时候。 我默默翻开那有些潮湿的书页,认真地听老师朗读,可他那每天都很安静的手机此时却 传来刺耳的铃声。 他的手颤抖起来。 他迟疑着,深邃的、令人捉摸不透的眼在灯光下闪烁着光芒。 他拿起手机,快步走出教室,手中的《三国演义》甚至都忘了放下。 似乎只简单说了几句,他就回来了,但身体却在微微发抖。 正当所有人都在胡乱猜测电话内容时,他朗读的声音又传来了。 可语调中传来的不再是金戈铁马的恢宏气势,而是深沉的忧伤和无奈。不知当年那些叱 咤风云的英雄们可曾想到,千年之后,有位默默无闻的教师和他们有着类似的悲痛。 我们的猜测被验证了:他的父亲刚刚去世了。虽说世事无常,但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 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们沉默着,陪他一同悲痛、哀悼。 一周后,他重返课堂,似乎在人生和“三国”间阅尽千帆,朗读时,他的声音里多了一 份中年人的沉着与镇定。当三国重归一统、一切已成定局时,他长舒了一口气———多灾多 难的混乱,总算要画上一个短暂却令人求之不得的句号了。 《三国演义》是一扇历史风云的窗,是一扇记忆的窗,更是一扇人生的窗。 点评 本文是一篇考场作文,题目要求学生选择一本对自己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书,谈谈它给
自己留下的“少年记忆”。本文作者构思巧妙,并没有简单地描写阅读《三国演义》留给自 己的印象,而在文中穿插了对老师的理解、对生死的认知、对人生的顿悟。全文文字凝练, 笔力遒劲,作者对课堂上的场景描写笔触细膩,老师身上的几处细节描写尤为传神。文中提 及的《三国演义》中的三处情节暗合了文中老师的生活际遇,千年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 千年后少年眼中生死无常的普通人生,通过《三国演义》这条传承古典文化的河流、通过老 师那抑扬顿挫的朗读节奏交融在一起。这里有对《三国演义》的解读、有对恩师的情谊,更 有青少年成长的灵魂轨迹。 佳作2 走进人间四月天 李蔚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冷风翻动书页,掀动了尘封在书卷里的如烟往事。 四月南风正和煦,阳光洒在书架上,给书册镀上一层金光。我取下一册《林徽因传》, 翻开泛黄的书页,扉页上的女子笑得恬靜安详,在南风柔情蜜意的轻抚下,我缓缓走入这位 传奇女子的悠悠岁月。 杭州,这座被誉为天堂的千年老城,是许多人魂牵梦萦之地。林徽因有幸在莲花盛开的 六月出生于杭州,这座充满诗意的老城,也因为她的到来从此多了一段佳话。她性格乐观单 纯,坚定执着。我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 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或许因为城里的一道风景,一段青梅往事,一座熟悉的老宅。 又或许,仅仅只为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原因,无关风月, 只是爱了 不知不觉中,翻至最后一页,几行熟悉的文字映入眼帘。那是外公留给我的箴言。时光 微凉,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在回忆中清绝明净。那一晚,因 为风雨的阻拦,我要在外婆家住一宿。陪外婆整理旧物时,我偶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相片 相片中一对璧人并肩而立,含笑注视着镜头。我看了半天也不知他们是谁,忙问外婆。她接 过相片,推了推老花镜,沉默良久。原来,他们是年轻时的外婆和外公。外婆说,他们相遇 在柳树下。第一次相见,她送他一枝折柳,他送她一朵含笑,从此,相识相知。外公早逝 我对他的认知仅限于他留下的这本《林徽因传》和这张相片。凝望相片中英俊帅气的外公 外婆有些伤感地说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从前,在人间四月天,我总会忆起林徽因:如今,在这四月天里,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 是那一朵含笑,那一枝折柳。 那些遗失了快乐的人,能否在花开的季节重见欢颜:那些垂暮老人,能否坐在火光闪动 的壁炉前重拾青春的美好回忆。在这烟雨蒙蒙的季节,何不循着一首诗的韵脚,去寻找一个 叫林徽因的女子,跟随着她传奇的一生,走进人间四月天。 点评 跟着作者充满诗意的文字徜徉在她的“少年记忆”中,幸甚。伴着《林徽因传》,我们 走进了江南才女林徽因的世界,更迈进了作者的精神世界———读书,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读书能让一个人整理自己的过往,发掘珍贵的回忆,从而找到自己前进的动力。文学作品的 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自己留下的“少年记忆”。本文作者构思巧妙,并没有简单地描写阅读《三国演义》留给自 己的印象,而在文中穿插了对老师的理解、对生死的认知、对人生的顿悟。全文文字凝练, 笔力遒劲,作者对课堂上的场景描写笔触细腻,老师身上的几处细节描写尤为传神。文中提 及的《三国演义》中的三处情节暗合了文中老师的生活际遇,千年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 千年后少年眼中生死无常的普通人生,通过《三国演义》这条传承古典文化的河流、通过老 师那抑扬顿挫的朗读节奏交融在一起。这里有对《三国演义》的解读、有对恩师的情谊,更 有青少年成长的灵魂轨迹。 佳作 2 走进人间四月天 李蔚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冷风翻动书页,掀动了尘封在书卷里的如烟往事。 四月南风正和煦,阳光洒在书架上,给书册镀上一层金光。我取下一册《林徽因传》, 翻开泛黄的书页,扉页上的女子笑得恬靜安详,在南风柔情蜜意的轻抚下,我缓缓走入这位 传奇女子的悠悠岁月。 杭州,这座被誉为天堂的千年老城,是许多人魂牵梦萦之地。林徽因有幸在莲花盛开的 六月出生于杭州,这座充满诗意的老城,也因为她的到来从此多了一段佳话。她性格乐观单 纯,坚定执着。我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 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或许因为城里的一道风景,一段青梅往事,一座熟悉的老宅。 又或许,仅仅只为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原因,无关风月, 只是爱了。 不知不觉中,翻至最后一页,几行熟悉的文字映入眼帘。那是外公留给我的箴言。时光 微凉,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在回忆中清绝明净。那一晚,因 为风雨的阻拦,我要在外婆家住一宿。陪外婆整理旧物时,我偶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相片, 相片中一对璧人并肩而立,含笑注视着镜头。我看了半天也不知他们是谁,忙问外婆。她接 过相片,推了推老花镜,沉默良久。原来,他们是年轻时的外婆和外公。外婆说,他们相遇 在柳树下。第一次相见,她送他一枝折柳,他送她一朵含笑,从此,相识相知。外公早逝, 我对他的认知仅限于他留下的这本《林徽因传》和这张相片。凝望相片中英俊帅气的外公, 外婆有些伤感地说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从前,在人间四月天,我总会忆起林徽因;如今,在这四月天里,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 是那一朵含笑,那一枝折柳。 那些遗失了快乐的人,能否在花开的季节重见欢颜;那些垂暮老人,能否坐在火光闪动 的壁炉前重拾青春的美好回忆。在这烟雨蒙蒙的季节,何不循着一首诗的韵脚,去寻找一个 叫林徽因的女子,跟随着她传奇的一生,走进人间四月天。 点评 跟着作者充满诗意的文字徜徉在她的“少年记忆”中,幸甚。伴着《林徽因传》,我们 走进了江南才女林徽因的世界,更迈进了作者的精神世界———读书,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读书能让一个人整理自己的过往,发掘珍贵的回忆,从而找到自己前进的动力。文学作品的 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佳作3 一本书的回忆 胥露 天意秋初,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 靠着树干坐下,捧起微微泛黄的《呼兰河传》,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斜斜地洒落下一地 的笑声。记忆中有关外公的画面也渐渐鲜活起来 《呼兰河传》中童年的萧红家有一个大院子,里面有好看的玫瑰花,她经常和祖父在院 子里打闹。调皮的她经常给祖父头上插满花,祖父不但不责怪,还宠溺地冲她笑,任阳光从 眉梢淌过嘴角。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公,他是一位和萧红的祖父一样慈祥的老人。外公家有几亩田,种 的都是我喜欢吃的东西。每天,外公拉着我的小手,扛着农具,来到田地。外公种田,我在 一旁玩,摘摘花,拔拔草,追追蝴蝶、蜻蜓,在地里疯跑。外公干完农活儿就会陪我玩。玩 累了,尽兴了,我就赖在外公背上,让他背我回家。夕阳西下,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我们一老一少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好似一幅画 萧红的祖父喜欢教她背诗,我的外公也一样。每天清晨,外公总是戴着老花镜,拿着 本小册子,坐在我的床头,他念一句,我念一句,念完一首诗他还会给我讲诗的意思。只是 当时的我不大爱听,总会钻进被窝儿里抗议。外公无奈地叹口气,合上书,拿出我最爱的烤 玉米,爷儿俩你一口我一口津津有味地啃完又香又甜的大玉米,再哄我背几句诗。那时的外 公也和萧红的祖父一样乐呵呵的。 外公还有一点和萧红的祖父很像。萧红的祖父总是把小猪小鸭裹了泥,烤好了给她吃, 然后假装嗔怪道:“这小丫头,可真能吃。”萧红每次听到这句话就会赌气再多吃一点儿, 这时候祖父总会满意地笑着。外公也一样,听说鸡汤养人,他特意向饭馆里的厨师学艺再做 给我喝,为此还交了一包烟丝作为学费。你别说,那包烟丝还真没浪费,外公做的鸡汤可好 喝了,色香味俱全。看着我吃得心满意足,外公总会笑着刮刮我的鼻子,骂道:“小馋猫。” 那你就是老馋猫!”我会不服气地说。外公被我逗得哈哈大笑 阵风吹过,头顶的树叶沙沙作响,我从回忆中挣脱出来。风把书一页一页地翻开,将 童年的萧红和她的祖父,我和外公相处的点点滴滴一帧帧定格。时光匆匆,我长大了,外公 老了,但外公对我的爱如祖父对萧红的爱一样,只多不少,永远不会消失 点评 作为一篇考场作文,作者恰当地把握了写作角度的切入点,没有对小说《呼兰河传》进 行过多的叙述,而且由原著展开回忆,细腻地描写了自己和外公相处的情景,引起读者的共 鸣。文章温暖动人,内容清新又不做作
佳作 3 一本书的回忆 胥露 天意秋初,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 靠着树干坐下,捧起微微泛黃的《呼兰河传》,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斜斜地洒落下一地 的笑声。记忆中有关外公的画面也渐渐鲜活起来。 《呼兰河传》中童年的萧红家有一个大院子,里面有好看的玫瑰花,她经常和祖父在院 子里打闹。调皮的她经常给祖父头上插满花,祖父不但不责怪,还宠溺地冲她笑,任阳光从 眉梢淌过嘴角。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公,他是一位和萧红的祖父一样慈祥的老人。外公家有几亩田,种 的都是我喜欢吃的东西。每天,外公拉着我的小手,扛着农具,来到田地。外公种田,我在 一旁玩,摘摘花,拔拔草,追追蝴蝶、蜻蜓,在地里疯跑。外公干完农活儿就会陪我玩。玩 累了,尽兴了,我就赖在外公背上,让他背我回家。夕阳西下,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我们一老一少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好似一幅画。 萧红的祖父喜欢教她背诗,我的外公也一样。每天清晨,外公总是戴着老花镜,拿着一 本小册子,坐在我的床头,他念一句,我念一句,念完一首诗他还会给我讲诗的意思。只是 当时的我不大爱听,总会钻进被窝儿里抗议。外公无奈地叹口气,合上书,拿出我最爱的烤 玉米,爷儿俩你一口我一口津津有味地啃完又香又甜的大玉米,再哄我背几句诗。那时的外 公也和萧红的祖父一样乐呵呵的。 外公还有一点和萧红的祖父很像。萧红的祖父总是把小猪小鸭裹了泥,烤好了给她吃, 然后假装嗔怪道:“这小丫头,可真能吃。”萧红每次听到这句话就会赌气再多吃一点儿, 这时候祖父总会满意地笑着。外公也一样,听说鸡汤养人,他特意向饭馆里的厨师学艺再做 给我喝,为此还交了一包烟丝作为学费。你别说,那包烟丝还真没浪费,外公做的鸡汤可好 喝了,色香味俱全。看着我吃得心满意足,外公总会笑着刮刮我的鼻子,骂道:“小馋猫。” “那你就是老馋猫!”我会不服气地说。外公被我逗得哈哈大笑。 一阵风吹过,头顶的树叶沙沙作响,我从回忆中挣脱出来。风把书一页一页地翻开,将 童年的萧红和她的祖父,我和外公相处的点点滴滴一帧帧定格。时光匆匆,我长大了,外公 老了,但外公对我的爱如祖父对萧红的爱一样,只多不少,永远不会消失。 点评 作为一篇考场作文,作者恰当地把握了写作角度的切入点,没有对小说《呼兰河传》进 行过多的叙述,而且由原著展开回忆,细腻地描写了自己和外公相处的情景,引起读者的共 鸣。文章温暖动人,内容清新又不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