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2.腊八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 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 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 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 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 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 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2.腊八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 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 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 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 6—19 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 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 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 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 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
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 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 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 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 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 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 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 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 、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 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 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 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 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 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 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 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 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 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教学反思 《腊八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 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 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 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 开教学。一方面,我抓住语言描写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 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 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 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 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 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 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另一方面,我抓住行为、表情来向学生展现心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 但通过八儿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作者还注重的是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写。“从哪 里还能看出八儿特别急于吃到腊八粥?”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再次带到课文之中, “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把八 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写了出来。“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都 真实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给大家。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 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 现给了大家!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八 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 地注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 心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 学生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 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 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一一大孩子 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 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 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 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 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 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 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 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 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 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 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 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
教学反思 《腊八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 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 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 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 开教学。一方面,我抓住语言描写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 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 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 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 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 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 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另一方面,我抓住行为、表情来向学生展现心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 但通过八儿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作者还注重的是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写。“从哪 里还能看出八儿特别急于吃到腊八粥?”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再次带到课文之中, “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把八 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写了出来。“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都 真实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给大家。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 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 现给了大家!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八 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 地注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 心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 学生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 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 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 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 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 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 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 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 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 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 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 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 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 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1988),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主张“美 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 始兴起。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 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 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 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一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 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 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 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 的腊八粥,既可口又有营养,确实是很享受的事情
【作者介绍】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1988),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主张“美 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 始兴起。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 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 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 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 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 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 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 的腊八粥,既可口又有营养,确实是很享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