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最新高考模拟专题汇编之人物传记 1、从雕花匠到画匠 2、亦诗亦哲方东美 3、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范福潮 4、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刘伟忠 5、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朱强刘建平 6、布列松:镜头里的忠实记录 7、慧眼识英才 8、铁血柔情林觉民 9、记傅雷杨绛 10、草婴 11、魂魄犹在江山图范曾 12、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13、“神笔”洪汛涛洪运 14、天殷嘱我重斯文一记两弹元勋彭桓武 15、忆傅斯年先生何兆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从雕花匠到画匠 ①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托人 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②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 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 很有兴味 ③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 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 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④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 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 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 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 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⑤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 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 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 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⑥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 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 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 ⑦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 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 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⑧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 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
全国各地最新高考模拟专题汇编之人物传记 1、从雕花匠到画匠 2、亦诗亦哲方东美 3、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 范福潮 4、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5、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 朱强 刘建平 6、布列松:镜头里的忠实记录 7、慧眼识英才 8、铁血柔情林觉民 9、记傅雷 杨 绛 10、草婴 11、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曾 12、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13、“神笔”洪汛涛 洪运 14、天殷嘱我重斯文—记两弹元勋彭桓武 15、忆傅斯年先生 何兆武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从雕花匠到画匠 ①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托人 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②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 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 很有兴味。 ③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 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 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④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 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 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 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 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⑤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 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 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一 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⑥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 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 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 ⑦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 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 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⑧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 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
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 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 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⑨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 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 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 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 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 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 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 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 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 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 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 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⑩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 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 ”(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齐白石在花篮上雕出飞禽走兽的花样,受到众人夸奖全赖在白石铺一代很出 名的周之美师傅,他有一手绝技。 B.光绪八年齐白石花半年时间一幅一幅地勾影,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把一部 《芥子园画谱》基本上勾影完了,为他日后做雕花木打下了坚实基础。 C.齐白石开始接触画像并入门得归功于寿三爷教给他拿手本领,画像后来也成 了她主要收入来源 D.齐白石小时候就读过《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后来在陈少蕃老师的建 议下读了《聊斋志异》一类我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E.这是齐白石老人的自述,真实记录了他从雕花匠到画匠的经历,爱学习,善 于从师,先后跟随了很多老师,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2).请分析⑩段画线句子的含义和蕴含的情感(6分) (3).阅读全文,请概括齐白石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的原因有哪些?(6分) (4).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这是怎样的艺术主张? 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说说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主张,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殉(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 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沭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 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 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 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 ‘错了!’教授驶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
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 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 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⑨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 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 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 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 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 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 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 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 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 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 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 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⑩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 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 了!”(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齐白石在花篮上雕出飞禽走兽的花样,受到众人夸奖全赖在白石铺一代很出 名的周之美师傅,他有一手绝技。 B.光绪八年齐白石花半年时间一幅一幅地勾影,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把一部 《芥子园画谱》基本上勾影完了,为他日后做雕花木打下了坚实基础。 C.齐白石开始接触画像并入门得归功于寿三爷教给他拿手本领,画像后来也成 了她主要收入来源。 D.齐白石小时候就读过《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后来在陈少蕃老师的建 议下读了《聊斋志异》一类我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E.这是齐白石老人的自述,真实记录了他从雕花匠到画匠的经历,爱学习,善 于从师,先后跟随了很多老师,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2).请分析⑩段画线句子的含义和蕴含的情感(6 分) (3).阅读全文,请概括齐白石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的原因有哪些?(6 分) (4).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这是怎样的艺术主张? 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说说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主张,并谈谈你的认识。(8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殉(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 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沭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 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 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 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 ‘错了!’教授驶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
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 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 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 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 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 家、校教夯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 师,有两个学生一一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 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 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 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迭、雅”地将西 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 了一千多首。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 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 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 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 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 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 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 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冕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 家钱锺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迳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 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一—《坚白精舍诗集》 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 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时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 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时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 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 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 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素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 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 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 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 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 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 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 相关链接: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 任,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蔓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具 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
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 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 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 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 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 家、校教夯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 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 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 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 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迭、雅”地将西 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 了一千多首。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 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 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 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 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 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 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 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冕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 家钱锺书教授,1987 年访美经华盛顿时,迳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 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 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 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时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 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时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 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 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 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素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 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 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 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 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 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 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 相关链接: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 任,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蔓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具 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
态。为着这个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 度的整合,使之一一舍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统 会”使得方东美的恩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综合超越的特点 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派之 限。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 的思想面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 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 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 (摘自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 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 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 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 课。后来有两住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 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方先生正是这“两个 学生”之一。 (摘自傅佩荣《回忆恩师方东美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方东美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是 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B.因为方东美既糈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所以,他能“信、达、雅” 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C.方东美是哲学家、诗人、美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 家,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在努 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D.方东美他认为中国许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除掉写哲学著作以外,同时 也还写诗词,但是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 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E.方东美三岁受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金陵大学入学考试时,方东美 的国文成绩特优。上《诗经》选修课时,有一次走上讲台,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 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趣味盎然 (2)文中说:“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 成完备的哲学家。”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作为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的 方东美有哪些完备的哲学家的“资格”。(6分) (3)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4)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写法是否成功?试加以探 究分析。(8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范福潮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历1868年1月11日)出生 于绍兴府山阴县。15岁中秀才,1892年入京补行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其 “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颇受本科正考官翁同穌赏识。甲午四月,应散馆试, 由庶吉士补翰林院编修;六月,中日战争爆发,与文廷式、徐世昌、张謇等奏请 密联英德,抵御日本
态。为着这个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 度的整合,使之一一舍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统 会”使得方东美的恩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综合超越的特点, 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派之 限。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 的思想面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 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 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 (摘自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 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 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 一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 课。后来有两住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 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方先生正是这“两个 学生”之一。 (摘自傅佩荣《回忆恩师方东美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方东美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是 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B.因为方东美既糈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所以,他能“信、达、雅” 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C.方东美是哲学家、诗人、美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 家,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在努 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D.方东美他认为中国许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除掉写哲学著作以外,同时 也还写诗词,但是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 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E.方东美三岁受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金陵大学入学考试时,方东美 的国文成绩特优。上《诗经》选修课时,有一次走上讲台,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 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趣味盎然。 (2)文中说:“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 成完备的哲学家。”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作为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的 方东美有哪些完备的哲学家的“资格”。(6 分) (3)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 分) (4)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写法是否成功?试加以探 究分析。(8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 范福潮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历 1868 年 1 月 11 日)出生 于绍兴府山阴县。15 岁中秀才,1892 年入京补行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其 “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颇受本科正考官翁同龢赏识。甲午四月,应散馆试, 由庶吉士补翰林院编修;六月,中日战争爆发,与文廷式、徐世昌、张謇等奏请 密联英德,抵御日本
甲午一役,洋务派官僚企图从军事、技术上追求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这给 了欲从政治改革入手保国强国的维新派一试身手的机会。康、梁发动的“戊戌变 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身处变法运动中心的蔡元培,一直 在冷静观察形势,他在感情上认同维新派的某些主张,但在行动上却不屑与康 梁为伍。当时,康、梁是政治红人,投拜者接踵而至,而他在其“炙手可热之时, 耻相依附,不往交纳”。杨锐等受宠权臣也曾极力拉拢,蔡公不为所动。 后来,罗家伦就此事询问情由,他从容言道:“我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 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 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 这时,蔡公的思想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不像某些翰林学士钻营投机,奔竞仕途, 而是广泛阅读西方新书,认真思考救国之道。他与友人合作,开设一所东文学社, 学读日文书,并练习翻译。他不仅大量阅读《电学源流》《光学量子力学图说》 等自然科学著作,还读了很多诸如《环游地球引录》《日本史略》《日本新政考》 等介绍外国地理、历史、政治方面的书籍。“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他写 了这副对联,挂在书斋自勉。 1898年9月,蔡公出京返籍,徐树兰聘他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中 西学堂是徐氏用公款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既有旧学,又有外语和自然科学,外 语课原来设有英、法文,蔡公到校后增设了日文。民国时期的北大校长蒋梦麟、 北大地质学教授王烈当时都是第一斋学生。1900年正月下旬,徐氏派人把《申 报》刊登的上谕送给蔡公,嘱他“自当以名教纲常为己任,以端学术而正人心”, 但他不愿以名教纲常毒害学生,复书辞职。此后,蔡公去临安县为绍兴侨农办小 学校,又去杭州商议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不辞辛苦,奔走于教育救国之道。 1901年七月,蔡公应上海澄衷学堂总理(即校长)刘葆良之请代为总理,一月 后,刘又介绍他去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特班学生皆为通古文辞者,非请翰林 授课,难以压堂,故聘蔡公为总教习。蔡公对待学生,宽严有度,学生中最为蔡 公赏识者有邵力子、胡仁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后来皆为民国政学界 名人。1901年冬,南洋公学中院五班学生因反对当局专制而全体退学,蔡公将 退学的学生组织起来,募款设校,沿女校之名,曰爱国学社,请吴稚晖、章太炎 为教员。不久,章士钊带南京陆师学堂十余名退学生亦来学社,蔡公请章向学生 教授兵操,他亦剪发,穿短衣,与学生同在操场训练。“留日学生因东三省俄兵 不退,发起成立军国民教育会,于是爱国学社亦组织义勇队以应之,是时,爱国 学社几为国内惟一之革命机关矣。” 当时,革命已是学界对政治形势的重要认识,1903年邹容《革命军》中即有“杀 尽胡人”之说,但蔡公在《释“排满”》一文中认为满人入关260年,无论其血 统、其风俗、其文化,早已被汉人同化,“由是而言,则又乌有所谓‘满洲人’ 者哉!”是故,他不赞同。时至清末,多数汉人已无种族之见,所谓排满,实为 反专制反暴政也,只因清廷是专制与暴政的代表;由是而知,“事之有利于满人 者,虽善亦恶;而事之有害于满人者,虽凶亦吉”,他继而认为,“各省官吏勒 索赔款,公行贿赂,以为彼政府敛怨于平民者,皆足以动摇满洲人之基本,而为 多数汉族之功臣!如张百熙之流,实心举行新政者,宜斥为助桀之民贼而诛之!” 政府腐败有利于唤起民众,新政改革不利于鼓吹革命,蔡公此论实为日后《民报》 诸君攻击梁启超君主立宪定了调子,同盟会纲领中,“驱逐鞑虏”实是幌子,“建 立共和”才是真意
甲午一役,洋务派官僚企图从军事、技术上追求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这给 了欲从政治改革入手保国强国的维新派一试身手的机会。康、梁发动的“戊戌变 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身处变法运动中心的蔡元培,一直 在冷静观察形势,他在感情上认同维新派的某些主张,但在行动上却不屑与康、 梁为伍。当时,康、梁是政治红人,投拜者接踵而至,而他在其“炙手可热之时, 耻相依附,不往交纳”。杨锐等受宠权臣也曾极力拉拢,蔡公不为所动。 后来,罗家伦就此事询问情由,他从容言道:“我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 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 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 这时,蔡公的思想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不像某些翰林学士钻营投机,奔竞仕途, 而是广泛阅读西方新书,认真思考救国之道。他与友人合作,开设一所东文学社, 学读日文书,并练习翻译。他不仅大量阅读《电学源流》《光学量子力学图说》 等自然科学著作,还读了很多诸如《环游地球引录》《日本史略》《日本新政考》 等介绍外国地理、历史、政治方面的书籍。“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他写 了这副对联,挂在书斋自勉。 1898 年 9 月,蔡公出京返籍,徐树兰聘他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中 西学堂是徐氏用公款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既有旧学,又有外语和自然科学,外 语课原来设有英、法文,蔡公到校后增设了日文。民国时期的北大校长蒋梦麟、 北大地质学教授王烈当时都是第一斋学生。1900 年正月下旬,徐氏派人把《申 报》刊登的上谕送给蔡公,嘱他“自当以名教纲常为己任,以端学术而正人心”, 但他不愿以名教纲常毒害学生,复书辞职。此后,蔡公去临安县为绍兴侨农办小 学校,又去杭州商议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不辞辛苦,奔走于教育救国之道。 1901 年七月,蔡公应上海澄衷学堂总理(即校长)刘葆良之请代为总理,一月 后,刘又介绍他去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特班学生皆为通古文辞者,非请翰林 授课,难以压堂,故聘蔡公为总教习。蔡公对待学生,宽严有度,学生中最为蔡 公赏识者有邵力子、胡仁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后来皆为民国政学界 名人。1901 年冬,南洋公学中院五班学生因反对当局专制而全体退学,蔡公将 退学的学生组织起来,募款设校,沿女校之名,曰爱国学社,请吴稚晖、章太炎 为教员。不久,章士钊带南京陆师学堂十余名退学生亦来学社,蔡公请章向学生 教授兵操,他亦剪发,穿短衣,与学生同在操场训练。“留日学生因东三省俄兵 不退,发起成立军国民教育会,于是爱国学社亦组织义勇队以应之,是时,爱国 学社几为国内惟一之革命机关矣。” 当时,革命已是学界对政治形势的重要认识,1903 年邹容《革命军》中即有“杀 尽胡人”之说,但蔡公在《释“排满”》一文中认为满人入关 260 年,无论其血 统、其风俗、其文化,早已被汉人同化,“由是而言,则又乌有所谓‘满洲人’ 者哉!”是故,他不赞同。时至清末,多数汉人已无种族之见,所谓排满,实为 反专制反暴政也,只因清廷是专制与暴政的代表;由是而知,“事之有利于满人 者,虽善亦恶;而事之有害于满人者,虽凶亦吉”,他继而认为,“各省官吏勒 索赔款,公行贿赂,以为彼政府敛怨于平民者,皆足以动摇满洲人之基本,而为 多数汉族之功臣!如张百熙之流,实心举行新政者,宜斥为助桀之民贼而诛之!” 政府腐败有利于唤起民众,新政改革不利于鼓吹革命,蔡公此论实为日后《民报》 诸君攻击梁启超君主立宪定了调子,同盟会纲领中,“驱逐鞑虏”实是幌子,“建 立共和”才是真意
“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定参加革命工作。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 是暗杀。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种下暴动的种子。又以暗杀于女 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校,预备下暗杀的种子。”(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苏报》案后,国内的革命运动已经公开化,蔡公亦开始加紧实行他的革命手段, 此后一年间,蔡公以爱国学社为机关,以来自东京 的军国民教育会成 员何海樵、杨笃生、吴樾为骨干,组织暗杀团,拟定的第一个暗杀对象竟是慈禧 太后 鉴于形势的发展,为配合孙、黄领导的国内外革命组织的活动,蔡公认为有必要 在江浙成立一个革命组织,他与陶成章、徐锡麟及狱中的章太炎商议改组暗杀团 重订章程,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光复会”,他被推举为会长。此时的蔡公,已 与孙、黄并列,成为当时三大革命团体的首领之 (内容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作为清末翰林走向革命,其革命活动几乎均以教育机构为据点,革命手 段偏重于搞暗杀。然而,暗杀活动连遭失败,蔡元培对此感到茫然:“在上海所 图皆不成,意颇倦。”(摘自单滨新《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 ②“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1940年蔡公去世, 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 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甲午战败后,面对杨锐等维新派权臣的拉拢,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开始 思考政治局势,最终决定不与康、梁为伍 B.在广泛阅读了国外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之后,蔡元培的思 想在悄然发生变化,产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蔡元培组织南洋公学退学的学生成立“爱国学社”,他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化 教育,聘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而且还注重学生的军事素质,他请章士钊向 学生教授兵操。 D.在“排满”的问题上,蔡元培不赞同邹容“杀尽胡人”的观点,他指出汉族 官员也有“勒索”“贿赂”之败类,因此认为凡是“敛怨于平民”的人都是“民 贼 E.文本通过记叙清末翰林学士蔡元培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反映了晩清政府腐 败没落,最终将其阵营内的部分知识分子驱赶至“反专制必闹革命”的阵营的社 会现实。 (2)蔡元培本是晚清政府的翰林学士,为什么会走上与清政府对立的革命道路? 请结合材料陈述原因。(6分) (3)蔡元培为当代青年熟知的身份是北大校长和教育家,而材料聚焦蔡元培的 政治革命经历。请结合材料,梳理一下其中有哪些内容与蔡元培日后教育家身份 以贯之。(6分) (4)材料叙述了蔡元培的诸多政治思想和革命行动,请结合材料分条陈述。并 针对其中某一点谈谈你的看法。(8分)
“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定参加革命工作。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一 是暗杀。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种下暴动的种子。又以暗杀于女 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校,预备下暗杀的种子。”(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苏报》案后,国内的革命运动已经公开化,蔡公亦开始加紧实行他的革命手段, 此后一年间,蔡公以爱国学社为机关,以来自东京 的军国民教育会成 员何海樵、杨笃生、吴樾为骨干,组织暗杀团,拟定的第一个暗杀对象竟是慈禧 太后! 鉴于形势的发展,为配合孙、黄领导的国内外革命组织的活动,蔡公认为有必要 在江浙成立一个革命组织,他与陶成章、徐锡麟及狱中的章太炎商议改组暗杀团, 重订章程,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光复会”,他被推举为会长。此时的蔡公,已 与孙、黄并列,成为当时三大革命团体的首领之一。 (内容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作为清末翰林走向革命,其革命活动几乎均以教育机构为据点,革命手 段偏重于搞暗杀。然而,暗杀活动连遭失败,蔡元培对此感到茫然:“在上海所 图皆不成,意颇倦。”(摘自单滨新《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 ②“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1940 年蔡公去世, 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 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甲午战败后,面对杨锐等维新派权臣的拉拢,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开始 思考政治局势,最终决定不与康、梁为伍。 B.在广泛阅读了国外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之后,蔡元培的思 想在悄然发生变化,产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蔡元培组织南洋公学退学的学生成立“爱国学社”,他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化 教育,聘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而且还注重学生的军事素质,他请章士钊向 学生教授兵操。 D.在“排满”的问题上,蔡元培不赞同邹容“杀尽胡人”的观点,他指出汉族 官员也有“勒索”“贿赂”之败类,因此认为凡是“敛怨于平民”的人都是“民 贼”。 E.文本通过记叙清末翰林学士蔡元培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反映了晚清政府腐 败没落,最终将其阵营内的部分知识分子驱赶至“反专制必闹革命”的阵营的社 会现实。 (2)蔡元培本是晚清政府的翰林学士,为什么会走上与清政府对立的革命道路? 请结合材料陈述原因。(6 分) (3)蔡元培为当代青年熟知的身份是北大校长和教育家,而材料聚焦蔡元培的 政治革命经历。请结合材料,梳理一下其中有哪些内容与蔡元培日后教育家身份 一以贯之。(6 分) (4)材料叙述了蔡元培的诸多政治思想和革命行动,请结合材料分条陈述。并 针对其中某一点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 夏三老”。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 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 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一一这是 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80岁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 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 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 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 多古籍经典。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 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① 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 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 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 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这是原广东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 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 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 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 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 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他的许多摄影作 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 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 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所谓影画合璧,在兼具中国画意、 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 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 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 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 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 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 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 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 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 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 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 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 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 夏三老”。陈老今年 97 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 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1996 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 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 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 80 岁。 1916 年 7 月 20 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 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 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 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 多古籍经典。1931 年,15 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 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① 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 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 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 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这是原广东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 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 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 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 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 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他的许多摄影作 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 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 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所谓影画合璧,在兼具中国画意、 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 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 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 20 多位书画名家 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 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 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 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 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 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 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 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 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 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
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 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 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 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引起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 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注】①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相关链接 ①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潮汕 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 术造就。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 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陈复礼《我的艺术之路》 ②经过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 了高深的境界。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 失 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 ③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讲:“诗人的使命是爱,爱自己国家,爱自己的人民.” 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 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 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摘自赵阳在 “陈复礼摄影艺术六十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成、郎静山齐名,他们涉足摄影艺术的时 间大体相同,艺术成就也难分伯仲,因而并称为摄影界“华夏三老”。 B.陈复礼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 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C.陈复礼最初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在跨 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D.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 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价值连城 E.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 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 美统一。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句 话的理解。(6分) (3)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6分) 4)陈复礼成为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朱强刘建平
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 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 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 2011 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 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引起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 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注】①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相关链接 ①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潮汕 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 术造就。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 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陈复礼《我的艺术之路》) ②经过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 了高深的境界。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 失。 (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 ③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讲:“诗人的使命是爱,爱自己国家,爱自己的人民.” 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 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 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摘自赵阳在 “陈复礼摄影艺术六十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成、郎静山齐名,他们涉足摄影艺术的时 间大体相同,艺术成就也难分伯仲,因而并称为摄影界“华夏三老”。 B.陈复礼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 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C.陈复礼最初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在跨 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D.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 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价值连城。 E.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 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 美统一。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句 话的理解。 (6 分) (3)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6 分) (4)陈复礼成为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 朱强 刘建平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 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 1998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 想录》这一郜作品。”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 清醒。这就是作家巴金。”对于巴金1999年的这句言说,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朱学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点所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 《春》《秋》他并不放在眼里。而这本《随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 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而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 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人格的发展一一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中 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作过访谈。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 还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陈思和当时就问他:“那么你认为 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 作 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 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 社会的安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到后来(1930年代)、巴金发现现实离 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所 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 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 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 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 于他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 他一步步地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学地位越高, 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学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 独特的写作道路 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 做不到现在这个成就。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 巴金笑了,说:“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陈思和对巴金这句 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 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而《随想录》 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 社会理性、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书。 《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 的高尚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 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县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 了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文学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 但近年来,学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比如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先生认为,《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 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 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 多数是因为他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 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 1998 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 想录》这一郜作品。”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 清醒。这就是作家巴金。”对于巴金 1999 年的这句言说,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朱学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点所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 《春》《秋》他并不放在眼里。而这本《随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 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而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 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中 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作过访谈。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 还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陈思和当时就问他:“那么你认为 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 作。” 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 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 社会的安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到后来(1930 年代)、巴金发现现实离 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所 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 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 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 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 于他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 他一步步地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学地位越高, 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学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 独特的写作道路。 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 做不到现在这个成就。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 巴金笑了,说:“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陈思和对巴金这句 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 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而《随想录》 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 社会理性、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书。 《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 的高尚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 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县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 了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文学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 但近年来,学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比如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先生认为,《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 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 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 多数是因为他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 最难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于那些漠视苦难和 不公正、粉饰现实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 “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欧梵说,“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 个好人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 【相关链接】 ①巴金自1978年底到1986年8月,历时八年,写完了《随想录》。这部四十 万字的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更是一次老 人对自已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这是巴金高度的精神自 觉和时代自觉的体现。(百度文库) ②《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 对美好理想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百度知道) ③我想《随想录》是一个以文学形式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书……它与 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 (胡景敏《巴金随想录与国家意识形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围绕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借赵兰英、朱学勤、陈思和等人对巴金 的评价,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B、对《家》《春》《秋》等有巨大影响的文学怍品,巴金并不放在眼里,而对 《随想录》却看得那么重,这表现了巴金的理想信念。 C、说巴金的写作“不足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是因为在 巴金先生看来,文学剖作并不是他想做的实际工作 本文大量引用对巴金的采访、研究者的话,目的是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作者 所表达的观点建立在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理论高度之上。 E、本文涉及到的“巴金”内涵不同:传媒热点中的“巴金”指的是作为文学家 的巴金;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 (2)对文题“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 析。(6分) (3)文章倒数二、三段,引用徐友渔和李欧梵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巴金为什么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 请结合材料,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学创作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布列松:镜头里的忠实记录 法国人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他的摄影作品曾 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对世界 上的大多数摄影师们来说,布列松就是一道“槛”。似乎只有读懂了他的作品, 才能一窥摄影的究竟。 布列松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香特鲁小镇,叔叔路易是一个极具天赋的画家,也 是布列松艺术道路上的启蒙者和最重要的影响者。“1913年的圣诞节,我第 次走进叔叔的画室,当时我只有5岁,但马上就被画布和画室的味道迷住了 布列松由此开始跟随叔叔学习油画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 最难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于那些漠视苦难和 不公正、粉饰现实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 “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欧梵说,“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 个好人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 【相关链接】 ①巴金自 1978 年底到 1986 年 8 月,历时八年,写完了《随想录》。这部四十二 万字的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更是一次老 人对自已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这是巴金高度的精神自 觉和时代自觉的体现。(百度文库) ②《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 对美好理想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百度知道) ③我想《随想录》是一个以文学形式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书……它与 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 (胡景敏《巴金随想录与国家意识形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 分) A、本文围绕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借赵兰英、朱学勤、陈思和等人对巴金 的评价,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B、对《家》《春》《秋》等有巨大影响的文学怍品,巴金并不放在眼里,而对 《随想录》却看得那么重,这表现了巴金的理想信念。 C、说巴金的写作“不足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是因为在 巴金先生看来,文学剖作并不是他想做的实际工作。 D、本文大量引用对巴金的采访、研究者的话,目的是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作者 所表达的观点建立在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理论高度之上。 E、本文涉及到的“巴金”内涵不同:传媒热点中的“巴金”指的是作为文学家 的巴金;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 (2)对文题“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 析。(6 分) (3)文章倒数二、三段,引用徐友渔和李欧梵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4)巴金为什么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 请结合材料,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学创作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布列松:镜头里的忠实记录 法国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他的摄影作品曾 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对世界 上的大多数摄影师们来说,布列松就是一道“槛”。似乎只有读懂了他的作品, 才能一窥摄影的究竟。 布列松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香特鲁小镇,叔叔路易是一个极具天赋的画家,也 是布列松艺术道路上的启蒙者和最重要的影响者。“1913 年的圣诞节,我第一 次走进叔叔的画室,当时我只有 5 岁,但马上就被画布和画室的味道迷住了。” 布列松由此开始跟随叔叔学习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