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孔
孔 乙 鲁 己 迅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 草》、《朝花夕抬》 《呐喊》、《彷徨》 《华盖集》、《坟》 等。本文选自小说集 海《呐喊》。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 草》、《朝花夕拾》 《呐喊》、《彷徨》 《华盖集》、《坟》 等。本文选自小说集 《呐喊》。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社戏》
课文《社戏》
心A 争选量动 课文《故乡》
课文《故乡》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 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 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标 • 1、 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 社会意义。 • 2、 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 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 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 4、 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 ◆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 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 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 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 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 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 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 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 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 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 制度和科举制度
写作背景 •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 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 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 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 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 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 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 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 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 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 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 制度和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 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 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 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 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 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 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 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 ●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 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 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 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 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 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 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 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 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 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 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 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 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封建科举制度
注音 踱(duo)亨(heng)舀(yao)砚(yan) 拭(shi)附和(he)蘸(zhan) 绰(chu0)羼(chan)l(jian)或
踱(duó) 亨(hēng) 舀(yǎo) 砚(yàn) 拭 ( shì) 附 和 ( hè) 蘸 ( zhàn) 阔绰(chuò)羼(chàn)间(jiàn)或 注音
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