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饼 审方法和立意 ±京峪 2009-10-18 随着时间的推移,备战髙考,迎接2010年期中期末的模拟考试,许多同学越来越 意识到高考作文的重要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如是说,而我们参 加高考的考生却实实在在的还有七个多月的时间,那就让我们在这七个月里,“用一只 眼看更广阔的世界,留一只眼审视自己”,拿出一些时间和精力,解决两个纠缠了你许 久的要害问题,即语文高考中作文写作的“理与情”,从强化审题立意训练、活用语言 入手,通过我们十五讲的冲刺综合复习,"分析综合查疏漏,夯实基础增分数,"看满 分作文精妙所在,找自己作文的误区软肋,提升作文写作能力。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再 迅速提髙作文成绩?大家当然明白阅读积累是基础的基础呗!可是,这毕竟是一桩慢功 啊。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或者有人说,干脆背高考满分作文吧。可更显然的是,极容 易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牛头不对马嘴,牵强附会,自然就被阅卷老师一眼看穿 问题症结 直接抄袭或间接抄袭!得分恐怕会低得令人窒息。因此我们必须要 从根本性抓起,从要害处切入,在冲刺阶段从迅捷性和有效性方面突破,能让我们的髙 考作文出彩、增分。 第一讲审题立意训练 课时目标:强化审题意识,明确立意是作文成败的根本立足点,把“意在笔先”牢 记心中,意境要高雅。 强化审题意识,这就像一个人必须要有生命意识、健康意识一样,否则那是不堪设 想的。从这个高度去看,去重视,去领悟。既然是写作文,首先就要符合题意,无论是 哪一种命题形式,即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均需符合题意。具体地讲,命题作 文要善于抓题眼,话题作文要吃透话题内涵,直击话题的内核,触击自己最深的感悟。 材料作文要根据命题人所提供的材料类型去准确解读:其次,牢记“意在笔先”的道理, 要选择脱俗高雅的意境展示你的识见和才华。第三,作为考生应该明了,近年来,高考 作文命题范围基本定位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健康心理素质、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倡导 科学思维方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追求崇高思想境界,倡导人文关怀等方面内容。由 此对话题、命题、材料所提供的内容要进行价值评判,例如好与坏、利与弊、善与恶等, 尤其对贴近生活的人格精神、人文关怀、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传统道德、科学思维等 要有自己的思考,在此基础上确定立意和主旨。 审题的准确是一篇作文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有强烈的聚焦感,写作者可以由题目进入开阔的联想空间。但要把握如下几点。 1、使用增补要素法。 对于08年上海作文题《他们》,09年湖南作文题《踮起脚尖》这样短的题目,一定 要自己为这些题目加上其他成分,才容易把题审清。比如,增补人物、事件、内容或地 点要素,他们是谁?谁在踮起脚尖?他们有什么事件发生,是在什么地方?他们具有哪 些精神品性、类似的地位处境,相似的遭遇,或某种共冋的鲜明特征,这样就使有限制 性、选择性的作文题意思明朗化,确定好写作对象、范围、要点和重点。 对于08年重庆作文题《在自然中生活》,09年北京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翅膀》这 样的题目就需要先扣题眼,再增补要素。命题作文大都有一定的标记,即我们所说的题
2009-10-18 随着时间的推移,备战高考,迎接 2010 年期中期末的模拟考试,许多同学越来越 意识到高考作文的重要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如是说,而我们参 加高考的考生却实实在在的还有七个多月的时间,那就让我们在这七个月里,“用一只 眼看更广阔的世界,留一只眼审视自己”,拿出一些时间和精力,解决两个纠缠了你许 久的要害问题,即语文高考中作文写作的“理与情”,从强化审题立意训练、活用语言 入手,通过我们十五讲的冲刺综合复习,"分析综合查疏漏,夯实基础增分数,"看满 分作文精妙所在,找自己作文的误区软肋,提升作文写作能力。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再 迅速提高作文成绩?大家当然明白阅读积累是基础的基础呗!可是,这毕竟是一桩慢功 啊。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或者有人说,干脆背高考满分作文吧。可更显然的是,极容 易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牛头不对马嘴,牵强附会,自然就被阅卷老师一眼看穿 问题症结,————直接抄袭或间接抄袭!得分恐怕会低得令人窒息。因此我们必须要 从根本性抓起,从要害处切入,在冲刺阶段从迅捷性和有效性方面突破,能让我们的高 考作文出彩、增分。 第一讲审题立意训练 课时目标:强化审题意识,明确立意是作文成败的根本立足点,把“意在笔先”牢 记心中,意境要高雅。 强化审题意识,这就像一个人必须要有生命意识、健康意识一样,否则那是不堪设 想的。从这个高度去看,去重视,去领悟。既然是写作文,首先就要符合题意,无论是 哪一种命题形式,即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均需符合题意。具体地讲,命题作 文要善于抓题眼,话题作文要吃透话题内涵,直击话题的内核,触击自己最深的感悟。 材料作文要根据命题人所提供的材料类型去准确解读;其次,牢记“意在笔先”的道理, 要选择脱俗高雅的意境,展示你的识见和才华。第三,作为考生应该明了,近年来,高考 作文命题范围基本定位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健康心理素质、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倡导 科学思维方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追求崇高思想境界,倡导人文关怀等方面内容。由 此对话题、命题、材料所提供的内容要进行价值评判,例如好与坏、利与弊、善与恶等, 尤其对贴近生活的人格精神、人文关怀、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传统道德、科学思维等 要有自己的思考,在此基础上确定立意和主旨。 一、审题的准确是一篇作文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1、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有强烈的聚焦感,写作者可以由题目进入开阔的联想空间。但要把握如下几点。 1、使用增补要素法。 对于 08 年上海作文题《他们》,09 年湖南作文题《踮起脚尖》这样短的题目,一定 要自己为这些题目加上其他成分,才容易把题审清。比如,增补人物、事件、内容或地 点要素,他们是谁?谁在踮起脚尖?他们有什么事件发生,是在什么地方?他们具有哪 些精神品性、类似的地位处境,相似的遭遇,或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这样就使有限制 性、选择性的作文题意思明朗化,确定好写作对象、范围、要点和重点。 对于 08 年重庆作文题《在自然中生活》,09 年北京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翅膀》这 样的题目就需要先扣题眼,再增补要素。命题作文大都有一定的标记,即我们所说的题
眼。写作时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志的关键词的含义,就 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和跑题。“在自然中生活” 是一个偏正结构的题目,中心词“生活”就是我们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同理,“隐形翅 膀”,就是我们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并且是带有寓意性的。 由此表明我们写作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不是一次旅游或野炊。修饰限 制性的词语“自然”体现了这个题目的特殊要求,即表明我们的生活是处在“自然”的 生活中的生活,不是其他的生活,“自然”也就是这个题目的题眼。把题眼找准后,我 们就可以增补要素,巧妙拓展题目的范围。我们可以在“自然”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 比如可爱、绿色、灰色』,也可以在“自然”后面增补一定的内容,例如,痛苦的, 和谐的,惬意的,浪漫的,幸福的等,题眼“我有”自然强调的是主体,进入自己的世 界,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可以增补诸如力大无比、鲲鹏般、燕子样等的内容。经过增 补,既拓展了题目的范围,也有利于增补我们了解的熟悉的事物。 当然,增补内容应当以文题中既定的要素为依据,増补后要检验与原题意思是否相 符、衔接是否顺畅,切不可使题意走样。 再以2007年上海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为例,“跨坎”显然是题眼,这道坎究 竟是什么,题目中没有,需要在审题时增补,可以增补民族仇恨、心理脆弱、感性至上 等内容,这道坎是平庸与精英的分水岭,徘徊于前,人生则山重水复,迷茫无助;跨过 它才会柳暗花明,别有洞天。越过这道坎方显出英雄本色;如果是限定在写作方面, 那就可以是,写作须跨过华而不实这道坎。总之,必须在“设坎”“跨坎”上做文章 选好“设坎”“跨坎”之素材,造岀“设坎”“跨坎”之波澜。 2、切分词语法,抓关键词 208年广东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就需要使用切分词语法,切分为“不要轻易”, 不要说不”二部分,显然题意中包含二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不要说不,是第一层次, 而前边修饰的内容“不要轻易”则是着重强调的,也就是说,作文在审题时必须考虑 到这二个部分,在自己的作文中包含不轻易说和不要说不这双重意思,就可以从某方面 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对确定的题意进行论述。只有表达了“不要说不”,又表达了“不 轻易”的文章才能算作切题。 3、词语替代确定法 我们有许多时候,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有些拿不准吃不透,这时,我们就可以想 想题中词语用近义词替代,帮助自己理解。例如北京2006年作文题“北京的符号”,如 果对符号理解不透,可寻找近义词加以比较,例如,名片,标志,特征,地标等。这样, 在词语和题目的相互比较中,你对作文题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把握也越来越精准。 2007年全国卷I作文题是一幅题为《摔了一跤》的漫画,一个孩子坐在中间,明 显是踩在西瓜皮上摔了一跤,几个人(身上分别写着“家庭”、“学校”、“社会”)站在 旁,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吧?”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 定文体,确定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如果我们使用替代追问的方 法,就会容易一些 大人:出事了吧? 摔坏了吧? 孩子:我能出什么事? 为什么光是问,就没有一个人来帮助我? 摔坏了,就晚了 摔一跤,自己爬起来不就行了? 通过两相对照比较,写作思路就出来了。人在成长过程中不要怕摔跤,小摔不必大 惊小怪,大摔就要有别人帮助。显然,较好的立意,应该是批评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对孩 子管得过多,关注太多
眼。 写作时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志的关键词的含义,就 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和跑题。“在自然中生活” 是一个偏正结构的题目,中心词“生活”就是我们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同理,“隐形翅 膀”,就是我们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并且是带有寓意性的。 由此表明我们写作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不是一次旅游或野炊。修饰限 制性的词语“自然”体现了这个题目的特殊要求,即表明我们的生活是处在“自然”的 生活中的生活,不是其他的生活,“自然”也就是这个题目的题眼。把题眼找准后,我 们就可以增补要素,巧妙拓展题目的范围。我们可以在“自然”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 比如可爱、绿色、灰色﹍﹍,也可以在“自然”后面增补一定的内容,例如,痛苦的, 和谐的,惬意的,浪漫的,幸福的等,题眼“我有”自然强调的是主体,进入自己的世 界,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可以增补诸如力大无比、鲲鹏般、燕子样等的内容。经过增 补,既拓展了题目的范围,也有利于增补我们了解的熟悉的事物。 当然,增补内容应当以文题中既定的要素为依据,增补后要检验与原题意思是否相 符、衔接是否顺畅,切不可使题意走样。 再以 2007 年上海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为例,“跨坎”显然是题眼,这道坎究 竟是什么,题目中没有,需要在审题时增补,可以增补民族仇恨、心理脆弱、感性至上 等内容,这道坎是平庸与精英的分水岭,徘徊于前,人生则山重水复,迷茫无助;跨过 它才会柳暗花明,别有洞天。越过这道坎方显出英雄本色;﹍﹍如果是限定在写作方面, 那就可以是,写作须跨过华而不实这道坎。总之,必须在“设坎”“跨坎”上做文章, 选好“设坎”“跨坎”之素材,造出“设坎”“跨坎”之波澜。 2、切分词语法,抓关键词 2008 年广东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就需要使用切分词语法,切分为“不要轻易”, “不要说不”二部分,显然题意中包含二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不要说不,是第一层次, 而前边修饰的内容“ 不要轻易”则是着重强调的,也就是说,作文在审题时必须考虑 到这二个部分,在自己的作文中包含不轻易说和不要说不这双重意思,就可以从某方面 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对确定的题意进行论述。只有表达了“不要说不”,又表达了“不 轻易”的文章才能算作切题。 3、词语替代确定法 我们有许多时候,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有些拿不准吃不透,这时,我们就可以想一 想题中词语用近义词替代,帮助自己理解。例如北京 2006 年作文题“北京的符号”,如 果对符号理解不透,可寻找近义词加以比较,例如,名片,标志,特征,地标等。这样, 在词语和题目的相互比较中,你对作文题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把握也越来越精准。 2007 年全国卷 II 作文题是一幅题为《摔了一跤》的漫画,一个孩子坐在中间,明 显是踩在西瓜皮上摔了一跤,几个人(身上分别写着“家庭”、“学校”、“社会”)站在 一旁,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吧?”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 定文体,确定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如果我们使用替代追问的方 法,就会容易一些。 大人:出事了吧? 摔坏了吧? ﹍﹍ 孩子:我能出什么事? 为什么光是问,就没有一个人来帮助我? 摔坏了,就晚了。 摔一跤,自己爬起来不就行了? 通过两相对照比较,写作思路就出来了。人在成长过程中不要怕摔跤,小摔不必大 惊小怪,大摔就要有别人帮助。显然,较好的立意,应该是批评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对孩 子管得过多,关注太多
2、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由命题者根据材料或提示语提供的话题,是对写作范围和题材内容的限 定,而不是确立一个具体的话题,是让写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不同角度、 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思想倾向,或联想到的经历、体验。其在构思立意过程中,是由 到多的发散,即由母话题分解出许多的子话题 例如,2008年山东卷要求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作文,这是一道寓意性且为因果 关系类的话题作文。话题中提供了一组对象:春天和草青。春的比喻、象征意义让我们 比较容易地想到祖国的春天、和谐社会的春天、创新的春天、素质教育的春天等,或和 个人密切相关的父母之爱、同学的友谊、班级的团结、家庭的温暖等,”草自青”则可 理解为在前面所述的不同背景及条件下,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地区、企业、集体、 个人的成绩成功乃至辉煌。如果选择改革开放的春天为背景,可以写地区、企业、集体 的发展壮大;如果以素质教育的春天为背景,可以写基础教育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如果 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为背景,可以写举国上下全力以赴的支援下,汶川人民 定会坚强战胜灾难、重建美好家园;如果以家庭或学校为背景,可以写在父母、老师的 培养下,经过个人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等。这样文章就有了明确的针对性及立意方向。 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可以找到一组对应的本质一一原因与结果。春来是条件,也是诱 因,草青是结果,也是表现。条件与结果由”自”来联系在一起,自就意味着自动、自 然而然的意思,并不需要人为干涉,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由此我们去解读命题人的命 意,本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是对生活的感悟,重心应该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确定几 个方向立意:1、多一份自信迎接生命的春天;2、笑对风雨,明天会美好:3、困境中 要坚强,阳光总在风雨后:4、多一些从容,欣赏春天的美丽:5、要善于保持一颗平常 心,按照客观规律办事;6、自然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过以上思考分析,话 题的模糊性、宽泛性就大为减小,立意就能逐渐明朗起来。使之转向于自命题作文,降 低了难度。进入2009年,尽管话题作文迅速递减,但我们不能放弃这类文章的训练 3、新材料作文 近年来,较多地出现在全国卷和各地的作文中,我们从06、07、08、09年看到的 新材料作文,这是一种导向。相比于话题作文,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并且不同于2006 年以前的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根据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考生作 文在材料范围之内就算符合题意,加大了开放性,使考场作文有更多的多样性和更多的 个性。大家也许已经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采用了寓言故事、诗歌作品、漫画 作品、主题事件等新材料供考生审题立意。其题旨多向、写作开放。因为以前的材料作 文,往往是要求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写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解读出中心思想,就着 材料的非主要观点写,就会被判为偏离题意。而新材料作文呢,审题是由材料引发,材 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这就要求考生吃透材料的内 涵,整体把握材料,选准角度,提取观点,并由材料引发联想,通过分析、议论,表达 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比较深入的思考 我们以2008全国卷为例,加以说明。 这是一则典型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必须把握两点:一是整体把握材料的总体, 从整体出发立意。我们可以看到,材料涉及党政军领导指导抗震救灾,解放军、武警战 士、救援队、医疗队、志愿者的救援活动,为学生献出生命的教师、失去15位亲人仍 坚守职责的干部,全国各地捐款,献血,义演,关注无一例外的都与汶川大地震 相关,因此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必须归结到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上来,否则,难免会偏 离主旨。二是把握关键语句。前面的内容是叙事性的、交代事件的,我们在审题时一定 要关注叙事性材料后的议论性的语句,因为这些往往代表了命题材料组合的意图,对文 章立意的导向等,“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这就是命题 人精心安排的议论句,也是命题人设计的最佳切入点。那么,立意点可以确定为:以人 为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无私奉献,传递爱心, 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凝聚力,生命坚韧顽强,责任与担当等方面
2、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由命题者根据材料或提示语提供的话题,是对写作范围和题材内容的限 定,而不是确立一个具体的话题,是让写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不同角度、 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思想倾向,或联想到的经历、体验。其在构思立意过程中,是由 一到多的发散,即由母话题分解出许多的子话题。 例如,2008 年山东卷要求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作文,这是一道寓意性且为因果 关系类的话题作文。话题中提供了一组对象:春天和草青。春的比喻、象征意义让我们 比较容易地想到祖国的春天、和谐社会的春天、创新的春天、素质教育的春天等,或和 个人密切相关的父母之爱、同学的友谊、班级的团结、家庭的温暖等,”草自青”则可 理解为在前面所述的不同背景及条件下,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地区、企业、集体、 个人的成绩成功乃至辉煌。如果选择改革开放的春天为背景,可以写地区、企业、集体 的发展壮大;如果以素质教育的春天为背景,可以写基础教育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如果 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为背景,可以写举国上下全力以赴的支援下,汶川人民一 定会坚强战胜灾难、重建美好家园;如果以家庭或学校为背景,可以写在父母、老师的 培养下,经过个人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等。这样文章就有了明确的针对性及立意方向。 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可以找到一组对应的本质——原因与结果。春来是条件,也是诱 因,草青是结果,也是表现。条件与结果由”自”来联系在一起,自就意味着自动、自 然而然的意思,并不需要人为干涉,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由此我们去解读命题人的命 意,本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是对生活的感悟,重心应该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确定几 个方向立意:1、多一份自信迎接生命的春天;2、笑对风雨,明天会美好;3、困境中 要坚强,阳光总在风雨后;4、多一些从容,欣赏春天的美丽;5、要善于保持一颗平常 心,按照客观规律办事;6、自然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过以上思考分析,话 题的模糊性、宽泛性就大为减小,立意就能逐渐明朗起来。使之转向于自命题作文,降 低了难度。进入 2009 年,尽管话题作文迅速递减,但我们不能放弃这类文章的训练。 3、新材料作文 近年来,较多地出现在全国卷和各地的作文中,我们从 06、07、08、09 年看到的 新材料作文,这是一种导向。相比于话题作文,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并且不同于 2006 年以前的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根据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考生作 文在材料范围之内就算符合题意,加大了开放性,使考场作文有更多的多样性和更多的 个性。大家也许已经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采用了寓言故事、诗歌作品、漫画 作品、主题事件等新材料供考生审题立意。其题旨多向、写作开放。因为以前的材料作 文,往往是要求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写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解读出中心思想,就着 材料的非主要观点写,就会被判为偏离题意。而新材料作文呢,审题是由材料引发,材 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这就要求考生吃透材料的内 涵,整体把握材料,选准角度,提取观点,并由材料引发联想,通过分析、议论,表达 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比较深入的思考。 我们以 2008 全国卷为例,加以说明。 这是一则典型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必须把握两点:一是整体把握材料的总体, 从整体出发立意。我们可以看到,材料涉及党政军领导指导抗震救灾,解放军、武警战 士、救援队、医疗队、志愿者的救援活动,为学生献出生命的教师、失去 15 位亲人仍 坚守职责的干部,全国各地捐款,献血,义演,关注﹍﹍无一例外的都 与汶川大地震 相关,因此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必须归结到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上来,否则,难免会偏 离主旨。二是把握关键语句。前面的内容是叙事性的、交代事件的,我们在审题时一定 要关注叙事性材料后的议论性的语句,因为这些往往代表了命题材料组合的意图,对文 章立意的导向等,“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这就是命题 人精心安排的议论句,也是命题人设计的最佳切入点。那么,立意点可以确定为:以人 为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无私奉献,传递爱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凝聚力,生命坚韧顽强,责任与担当等方面
在审题中,我们既要关注每一素材的内涵,更要关注材料的整体价值指向,只有这 样,才可以准确地把握题旨,找到合适的立意点。我们为大家做一个解构:材料1体现 的是对生命的关爱、尊重;材料2尊重生命,以人为本,恪守职责,担当责任,材料3 奉献精神,教师、国家工作人员恪守职责,担当责任,材料4对生命的尊重、关爱、珍 惜,被救者珍惜生命,顽强的生命力;材料5新闻24小时播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材料6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爱心传递。把如上内容做概括归纳,即为,面对灾难,中 国各地各界所做出的积极反应,所体现出的人性的真善美:生命至上,以人为本,是可 歌可泣的 其实,无论是那一种命题方式,我们都应该做这样一些追问和分析。 追问:这则材料想表现什么,它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追问:材料中的事物(包括寓言类)、人物对应或映射生活中的什么?蕴 含什么道理? 三追问:话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何?由材料到话题有哪些承接、跳跃、转折等。 四追问:话题会涉及哪些关系?有几个层面或维度?还有没有隐含的信息? 在课本、课外资料中有无类似的情形,可供借鉴? 再就是分析。即解析话题中词语的含义:包括字面义、隐含义或比喻义。由此去把 握命题人的考察点,构思行文就会顺畅,降低了难度。 二、立意的新颖深远是一篇作文成功的依托和保障。 意者,一身之主也”。立意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中心思想,对于议论文来说就是论点;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作者主张什么。立意新颗别致,就是要“罄澄心以凝思,眇 众虑而为言”,竭尽心力,潜心揣摩、钻研,理解材料,就应该从中提炼或形成一些观 点,除了必须正确、鲜明、集中、更贵在深刻、新颖,这是高考作文取得理想成绩的根 本,也是成功作文的依托和保障。精心构思,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下笔成篇。新颖别 致就需要别具心裁,自出机杼,富有新意,这是最能反映学生创造思维水平的。 l、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刻地思考问题。 作为高中毕业生,已经是成人了,应该对社会、人生、生活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 面对试题一般应透过林林总总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表自己对社会、教育、 家庭等等独立的见解,从而讲出一番发人深思的道理来。 例如2008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触摸都市》 都市里活跃着这样一些早行人。自小就养成了夜猫子只要不是十分困倦,上好晚 自习后,回到家,我总是赖在案前,翻翻书写写字。你看都市生活习惯都在不断改变着。 别说夜宵摊档,就是卡拉0K厅、酒吧,也是凌晨一点钟后才还渐冷落。而当感觉周围 渐渐沉寂,以为正是更深人静、万家梦酣的时候,院内的水泥道上却传来三轮单车颠簸 的响动,看看挂钟,时间刚好凌晨两点,远处传来了雄鸡的啼鸣呜。我知道,卖菜卖鱼的 人们已经开始工作。 我家对面的旧平房常住着一些外来户,他们多是上城营生的。这些进入都市谋生的 人们,比原来在农村时更加勤劳和坚忍,他们从事着城里人不屑于做的工作,他们每天 准时出门,寒暑不辍,风雨无阻。每天凌晨去固定交易点选购活鱼活虾或新鲜蔬菜,保 证今天有生意做,有生活收入,不敢丝毫懈怠,因为城中有数以千计的鱼莱小贩。进入 都市生活就得面对这个现实生存竞争。在这个时段出行的,当然还有从农村运载鱼 菜上城的农民或小商,此外,还有杀猪的、赶去酒楼做包点的。紧接着出现的便是环卫 工人,早班客车司机。他们都是城市里面最早起来工作的人。 这些早行的人,在人的生物钟最需要歌息的时刻,在人们睡意最浓的时候,在大众 安眠的黄金时段,开始出门工作。他们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披一身星月,在忙着为大
在审题中,我们既要关注每一素材的内涵,更要关注材料的整体价值指向,只有这 样,才可以准确地把握题旨,找到合适的立意点。我们为大家做一个解构:材料 1 体现 的是对生命的关爱、尊重;材料 2 尊重生命,以人为本,恪守职责,担当责任,材料 3 奉献精神,教师、国家工作人员恪守职责,担当责任,材料 4 对生命的尊重、关爱、珍 惜,被救者珍惜生命,顽强的生命力;材料 5 新闻 24 小时播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材料 6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爱心传递。把如上内容做概括归纳,即为,面对灾难,中 国各地各界所做出的积极反应,所体现出的人性的真善美:生命至上,以人为本,是可 歌可泣的。 其实,无论是那一种命题方式,我们都应该做这样一些追问和分析。 一追问:这则材料想表现什么,它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追问:材料中的事物(包括寓言类)、人物对应或映射生活中的什么?蕴 含什么道理? 三追问:话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何?由材料到话题有哪些承接、跳跃、转折等。 四追问:话题会涉及哪些关系?有几个层面或维度?还有没有隐含的信息? 在课本、课外资料中有无类似的情形,可供借鉴? 再就是分析。即解析话题中词语的含义:包括字面义、隐含义或比喻义。由此去把 握命题人的考察点,构思行文就会顺畅,降低了难度。 二、立意的新颖深远是一篇作文成功的依托和保障。 “意者,一身之主也”。立意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中心思想,对于议论文来说就是论点;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作者主张什么。立意新颖别致,就是要“罄澄心以凝思,眇 众虑而为言”,竭尽心力,潜心揣摩、钻研,理解材料,就应该从中提炼或形成一些观 点,除了必须正确、鲜明、集中、更贵在深刻、新颖,这是高考作文取得理想成绩的根 本,也是成功作文的依托和保障。精心构思,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下笔成篇。新颖别 致就需要别具心裁,自出机杼,富有新意,这是最能反映学生创造思维水平的。 1、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刻地思考问题。 作为高中毕业生,已经是成人了,应该对社会、人生、生活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 面对试题一般应透过林林总总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表自己对社会、教育、 家庭等等独立的见解,从而讲出一番发人深思的道理来。 例如 2008 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 《触摸都市》 都市里活跃着这样一些早行人。自小就养成了夜猫子,只要不是十分困倦,上好晚 自习后,回到家,我总是赖在案前,翻翻书写写字。你看都市生活习惯都在不断改变着。 别说夜宵摊档,就是卡拉 0K 厅、酒吧,也是凌晨一点钟后才逐渐冷落。而当感觉周围 渐渐沉寂,以为正是更深人静、万家梦酣的时候,院内的水泥道上却传来三轮单车颠簸 的响动,看看挂钟,时间刚好凌晨两点,远处传来了雄鸡的啼呜。我知道,卖菜卖鱼的 人们已经开始工作。 我家对面的旧平房常住着一些外来户,他们多是上城营生的。这些进入都市谋生的 人们,比原来在农村时更加勤劳和坚忍,他们从事着城里人不屑于做的工作,他们每天 准时出门,寒暑不辍,风雨无阻。每天凌晨去固定交易点选购活鱼活虾或新鲜蔬菜,保 证今天有生意做,有生活收入,不敢丝毫懈怠,因为城中有数以千计的鱼莱小贩。进入 都市生活就得面对这个现实——生存竞争。在这个时段出行的,当然还有从农村运载鱼 菜上城的农民或小商,此外,还有杀猪的、赶去酒楼做包点的。紧接着出现的便是环卫 工人,早班客车司机。他们都是城市里面最早起来工作的人。 这些早行的人,在人的生物钟最需要歇息的时刻,在人们睡意最浓的时候,在大众 安眠的黄金时段,开始出门工作。他们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披一身星月,在忙着为大
部分人准备一天的生活。当然,说到实际动因,他们肯定是在为自己及家人而奔波劳碌, 他们要吃饭,子女也要上学,他们不得不努力工作,希望在严酷的现实环境中站稳脚跟。 他们在为自己的同时,极大地服务和便利着这个城市,为城里的人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生 活资料。 都市居民,他们可以十天半月不上街,不逛商场,不进剧院得不每天去菜市场,到 那里采购家人一天所需,跟那里卖鱼肉瓜菜的摊主们讨价还价,回头还总是抱怨物价又 涨了,东西买贵了。潜意中谁也没有体贴理解,是这许多农衫不洁,一身腥味的人, 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从而心存感激。 孟子日:“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 都市里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天亮后才出门,或者晨练,或者买菜买报买早点,或者送 子女上学,或者去赶车出远门等。然后大家在早晨和暖的阳光里安静地享用早餐。接着 去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城市显得这么安定和有序。 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又往西边沉坠,日复一日,人们生活着,都市在壮大 着。而又有谁去留意,都市里的人们能够这样安定有序地生活,离不开这些每天凌晨出 门奔忙的人,他们都是都市的早行人。 点评:立意深刻、非凡,能够在琐屑的生活中挖据材料,把立意触角伸向许多同学写作 的盲点,“都市的早行人”从而传递出“市里的人们能够这样安定有序地生活,离不开 这些每天凌晨出门奔忙的人”这一中心,立意高远、新颖,同时,在理性的表述中,洋 溢着真挚的情感。 再例如,2008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感受乡村》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他褪 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 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 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 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面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 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 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 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 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 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 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 的心田,浸没他的呼吸,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 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 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 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 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 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儿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儿 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 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淳朴的执著与坚 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 希望
部分人准备一天的生活。当然,说到实际动因,他们肯定是在为自己及家人而奔波劳碌, 他们要吃饭,子女也要上学,他们不得不努力工作,希望在严酷的现实环境中站稳脚跟。 他们在为自己的同时,极大地服务和便利着这个城市,为城里的人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生 活资料。 都市居民,他们可以十天半月不上街,不逛商场,不进剧院得不每天去菜市场,到 那里采购家人一天所需,跟那里卖鱼肉瓜菜的摊主们讨价还价,回头还总是抱怨物价又 涨了,东西买贵了。潜意中谁也没有体贴理解,是这许多农衫不洁, 一身腥味的人, 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从而心存感激。 孟子日:“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 都市里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天亮后才出门,或者晨练,或者买菜买报买早点,或者送 子女上学,或者去赶车出远门等。然后大家在早晨和暖的阳光里安静地享用早餐。接着 去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城市显得这么安定和有序。 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又往西边沉坠,日复一日,人们生活着,都市在壮大 着。而又有谁去留意,都市里的人们能够这样安定有序地生活,离不开这些每天凌晨出 门奔忙的人,他们都是都市的早行人。 点评:立意深刻、非凡,能够在琐屑的生活中挖掘材料,把立意触角伸向许多同学写作 的盲点,“都市的早行人”,从而传递出“市里的人们能够这样安定有序地生活,离不开 这些每天凌晨出门奔忙的人”这一中心,立意高远、新颖,同时,在理性的表述中,洋 溢着真挚的情感。 再例如,2008 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感受乡村》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他褪 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 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 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 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面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 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 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 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 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 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 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 的心田,浸没他的呼吸,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 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 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 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 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 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儿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儿 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 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淳朴的执著与坚 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 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让我们用心去感 受乡村! 点评:立意鲜明、观点明确。作者并没有像许多考生那样把乡村写成田园牧歌似的轻松 而是有一种低沉的呐喊:请大家“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_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 的苦痛与无奈。文章的深刻性是通过对自己身边生活重新加以审视,进行感悟与发掘, 真切地触摸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喜怒爱乐。 这两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现实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现象,甚至是司空见惯的了,我们能 否去想一想,做一个追问。如果,我们能够把立意的触角伸向时代的焦点,伸向传统的 热点,伸向写作的盲点,敏锐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并且认真地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不 也是写上海的〈他们》)吗?不也是写天津的〈人之常情〉吗?如果我们把以上内容变 成“我说九零后”照样是可以有话可说的,并且这就是“九零后”的视角,是可以写 的很有深度的。显然,我们也就不用去猜题押题了,就可以写出见解深刻新颖的好文章 了 2、多角度构想,筛选出恰当的侧面。 我们注意到,许多题目、话题、材料或事物,往往具有不同侧面,立意时应进行认真构 想,看看针对题意,有那些侧面可借解剖,有那些意义可供提炼,那些角度可供选择 从中筛选提炼作文角度 例如,2008年海南宁夏卷提供的材料,本身并不算复杂, 小兰和妈妈三次与小 鸟亲密接触。命题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样,可供考生选择的侧面、角度 就很多: 母女俩的角度:她们慈善行为没有用对地方,可立意为应看清事物本质,从根本上 解决问题;由她们的普意行为有待改进,可立意为做事要注意行为与目的的关系;由她 们放生的结果,可立意为做事要讲求方法而不能盲从;她们有爱心,但不占有,立意 为爱心并不仅仅是拥有。 2从鸟与人类的关系看,立意点可以是呼吁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3]从花鸟市场老板的角度看,商人借人们的善举来牟利,由此可谈论体制不健全、不 完善的危害不容忽视。 2008年宁夏高考优秀作文〈爱,并不仅仅是拥有 爱是什么?爱是放飞鸟儿的愉悦和超然物外;爱是什么?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坦 然和感动;爱是什么?爱是对自己喜爱的事物的默默祝福 所以说,爱并不一定是拥有,当你拥有时你反而不会感到快乐。当你不是抱着占有 者的心态,而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你所拥有的事物时,你就会有一种洒脱和欣慰。 人活着,应该选择一种这样的境界。 去过杭州的人都知道杭州文物馆,都会被那里的珍奇异宝深深吸引和震撼。而 这些珍宝中有三分之二,约三万五千余种都是一位姓许的先生捐赠的。许先生祖先家世 显赫,从明到清一直是朝廷大员,从而留下了这些珍宝而许先生却并没有把这些几代 人用心血和生命保存下来的珍宝继续收藏,也没有转卖他人,而是将其全部献给了国家。 看到世人对这些珍宝的称赞,许先生笑了。 如果许先生自己收藏的话,也许只会落得孤芳自赏的地步。他爱这些珍宝,但 是他没有把珍宝深藏起来,而是献给国家,供千千万万的人欣赏。他把他的这种爱变成 了千千万万的人的爱。当人们被这些珍宝所深深地吸引时,许先生内心又何尝不感到 种幸福呢? 许先生献出了这些珍宝,成就了爱的经典和永恒,他的爱也更显得伟大。 这种例子很多。中国财富大亨邵逸夫,在中国福布斯排行榜上,前80名中都没 有他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钱全都奉献给了社会,造福于人民,个人的资产当然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让我们用心去感 受乡村! 点评:立意鲜明、观点明确。作者并没有像许多考生那样把乡村写成田园牧歌似的轻松, 而是有一种低沉的呐喊:请大家“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 的苦痛与无奈。文章的深刻性是通过对自己身边生活重新加以审视,进行感悟与发掘, 真切地触摸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喜怒爱乐。 这两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现实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现象,甚至是司空见惯的了,我们能 否去想一想,做一个追问。如果,我们能够把立意的触角伸向时代的焦点,伸向传统的 热点,伸向写作的盲点,敏锐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并且认真地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不 也是写上海的〈〈他们〉〉吗?不也是写天津的〈人之常情〉吗?如果我们把以上内容变 成“我说九零后”,照样是可以有话可说的,并且这就是“九零后”的视角,是可以写 的很有深度的。显然,我们也就不用去猜题押题了,就可以写出见解深刻新颖的好文章 了。 2、多角度构想,筛选出恰当的侧面。 我们注意到,许多题目、话题、材料或事物,往往具有不同侧面,立意时应进行认真构 想,看看针对题意,有那些侧面可借解剖,有那些意义可供提炼,那些角度可供选择, 从中筛选提炼作文角度 。 例如,2008 年海南宁夏卷提供的材料,本身并不算复杂,———小兰和妈妈三次与小 鸟亲密接触。命题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样,可供考生选择的侧面、角度 就很多: [1]母女俩的角度:她们慈善行为没有用对地方,可立意为应看清事物本质,从根本上 解决问题;由她们的善意行为有待改进,可立意为做事要注意行为与目的的关系;由她 们放生的结果,可立意为做事要讲求方法而不能盲从 ;她们有爱心,但不占有,立意 为爱心并不仅仅是拥有。 [2]从鸟与人类的关系看,立意点可以是呼吁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3]从花鸟市场老板的角度看,商人借人们的善举来牟利,由此可谈论体制不健全、不 完善的危害不容忽视。 2008 年宁夏高考优秀作文〈爱,并不仅仅是拥有〉 爱是什么?爱是放飞鸟儿的愉悦和超然物外;爱是什么?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坦 然和感动;爱是什么?爱是对自己喜爱的事物的默默祝福…… 所以说,爱并不一定是拥有,当你拥有时你反而不会感到快乐。当你不是抱着占有 者的心态,而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你所拥有的事物时,你就会有一种洒脱和欣慰。 人活着,应该选择一种这样的境界。 去过杭州的人都知道杭州文物馆,都会被那里的珍奇异宝深深吸引和震撼。而 这些珍宝中有三分之二,约三万五千余种都是一位姓许的先生捐赠的。许先生祖先家世 显赫,从明到清一直是朝廷大员,从而留下了这些珍宝 而许先生却并没有把这些几代 人用心血和生命保存下来的珍宝继续收藏,也没有转卖他人,而是将其全部献给了国家。 看到世人对这些珍宝的称赞,许先生笑了。 如果许先生自己收藏的话,也许只会落得孤芳自赏的地步。他爱这些珍宝,但 是他没有把珍宝深藏起来,而是献给国家,供千千万万的人欣赏。他把他的这种爱变成 了千千万万的人的爱。当人们被这些珍宝所深深地吸引时,许先生内心又何尝不感到一 种幸福呢? 许先生献出了这些珍宝,成就了爱的经典和永恒,他的爱也更显得伟大。 这种例子很多。中国财富大亨邵逸夫,在中国福布斯排行榜上,前 80 名中都没 有他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钱全都奉献给了社会,造福于人民,个人的资产当然
不会很多。他追求的不是个人资产的多少,而是为人民、为社会用出了多少钱。邵逸夫 的爱如细细的雨丝,弥漫在我们周围,他有钱却不占有钱。这种洒脱和率性又有几个人 能够做到呢? 放飞了心爱的鸟儿,却拥有了自由飞翔的天空; 送出了珍贵的玫瑰,却有了芳香弥漫: 失去了喜爱的事物,却有了默默祝福。 那飞去的鸟儿徘徊啼鸣,它诠释的真谛就是:爱,并不仅仅是拥有… 点评:本文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立意,“爱,并不是仅仅拥有”,立意深刻而精确。在文 章中以杭州许先生与香港财富大亨邵逸夫为例,对自己的立意加以诠释,起笔就是设问 “爱是什么”,最后用三个排比句段与开头呼应,对中心论点进行强化 对我们的启示:理清材料的内涵,围绕材料思考,从某一个侧面切入,无论是举例 子还是阐述道理,都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很好地表现并凸显了观点。我们需要根据 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材料去立意,拓展思路,筛选出恰当的角度来
不会很多。他追求的不是个人资产的多少,而是为人民、为社会用出了多少钱。邵逸夫 的爱如细细的雨丝,弥漫在我们周围,他有钱却不占有钱。这种洒脱和率性又有几个人 能够做到呢? 放飞了心爱的鸟儿,却拥有了自由飞翔的天空; 送出了珍贵的玫瑰,却有了芳香弥漫: 失去了喜爱的事物,却有了默默祝福。 那飞去的鸟儿徘徊啼鸣,它诠释的真谛就是:爱,并不仅仅是拥有…… 点评:本文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立意,“爱,并不是仅仅拥有”,立意深刻而精确。在文 章中以杭州许先生与香港财富大亨邵逸夫为例,对自己的立意加以诠释,起笔就是设问, “爱是什么”,最后用三个排比句[段]与开头呼应,对中心论点进行强化。 对我们的启示:理清材料的内涵,围绕材料思考,从某一个侧面切入,无论是举例 子还是阐述道理,都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很好地表现并凸显了观点。我们需要根据 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材料去立意,拓展思路,筛选出恰当的角度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