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文言文的整体阅读和解题技法 ●参考:崇文书局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第122--125页) 整体阅读,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整体阅读注重 从宏观上驾驭文章,强调首先对文章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在清理内部的相互关 系的基础上,再由整体推及到局部,直至达到对文章全面、准确、透彻地理解、 感悟和赏析。我们提倡整体阅读,不仅仅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心理流程, 于阅读理解有利,还因为在髙考考场上它对我们迅速、准确地解答试题也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许多考生面对古文阅读试题,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 “文”,以求速战速决。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 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 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目,大多从 整体着眼命制,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遵循整体阅读的原则, 首先在纷繁的信息中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把握 主旨,已经成为我们解答古文阅读试题的必须。 请先看2007年高考湖北卷古文阅读题目 先祖事略 王士祯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于真,青州诸城人 始祖讳责迁,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琅公。后逊居新城之曹村,为 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雾,公于尘垒中得之 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螺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 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优俪焉。 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琅公孟子,善人最少,姓醇谨, 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 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枝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 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颖川王府教授,称颖川公。颖川为善人次子, 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赌。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 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既至, 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琅公王孝,遇诸兄弟 门以内。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颖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都。当事以 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亚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 宜十二事,悉中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 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 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 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天 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 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2010 高考文言文的整体阅读和解题技法 ● 参考:崇文书局 《2010 高考语文核按钮》(第 122--125 页) 整体阅读,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整体阅读注重 从宏观上驾驭文章,强调首先对文章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在清理内部的相互关 系的基础上,再由整体推及到局部,直至达到对文章全面、准确、透彻地理解、 感悟和赏析。我们提倡整体阅读,不仅仅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心理流程, 于阅读理解有利,还因为在高考考场上它对我们迅速、准确地解答试题也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许多考生面对古文阅读试题,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 “文”,以求速战速决。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 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 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目,大多从 整体着眼命制,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遵循整体阅读的原则, 首先在纷繁的信息中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把握 主旨,已经成为我们解答古文阅读试题的必须。 请先看 2007 年高考湖北卷古文阅读题目------ 先祖事略 王士祯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于真,青州诸城人。 始祖讳责迁,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琅公。后逊居新城之曹村,为 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雾,公于尘垒中得之。 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螺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 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优俪焉。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琅公孟子,善人最少,姓醇谨, 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 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枝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 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颖川王府教授,称颖川公。颖川为善人次子, 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赌。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 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既至, 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琅公王孝,遇诸兄弟 门以内。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颖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都。当事以 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亚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 宜十二事,悉中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 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 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 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 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 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久既霁,公于尘盆中得之霁:明朗 B.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 数:屡次 C.劝学兴行,为多士式 式:榜样 D.当事以其能,亚秩金事 以:凭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A.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 心 B.遇诸 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 食 余悉以赈乡里贫 乏者 C.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颖川公卒,哀毁如礼 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琅瑯公的婚姻颇有传奇色彩,夫人初氏从天而降,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于是 令其结为夫妻。 B.善人公生活简朴,乐善好施,人称“王菩萨”,在琅瑯公五个儿子中排行第五, 故名王伍。 C.颖川公聪敏好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 年后去世。 D.忠勤公忠孝双全,在上司面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 恭敬而有礼貌。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绞者于共下。(4分) (2)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2分 (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面母沈安人亡。(4分)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久既霁,公于尘盆中得之 霁:明朗 B.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 数:屡次 C.劝学兴行,为多士式 式:榜样 D.当事以其能,亚秩金事 以:凭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 A.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 心 B.遇诸 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 食 余悉以赈乡里贫 乏者 C.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D. 颖川公卒,哀毁如礼 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琅瑯公的婚姻颇有传奇色彩,夫人初氏从天而降,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于是 令其结为夫妻。 B.善人公生活简朴,乐善好施,人称“王菩萨”,在琅瑯公五个儿子中排行第五, 故名王伍。 C.颖川公聪敏好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 年后去世。 D.忠勤公忠孝双全,在上司面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 恭敬而有礼貌。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绞者于共下。(4 分) (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2 分) (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面母沈安人亡。(4 分)
2007年高考湖北卷文言文阅读题节选了《海洋山人自撰年谱》中 的几段文字作为阅读材料。现在我们就依整体阅读的思路来演示解答试题的思维 流程,并对试题作必要的解析 1.浏览全文,了解大意。 读懂原文,是解答阅读试题的基础,解答古文阅读试题尤其如此。因此, 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浏览阅读材料,而不是看试题。浏览阅读材料,须得从大处 着眼,不必字字落实、句句明白,了解全文大意即可。例如材料中出现了哪些人,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材料中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前因后果是什么,都涉及哪些人 浏览过上述几段文字,我们应该读出以下内容 这是王士祯(渔洋山人)简略记述其先祖故事的几个片断,依次写到始 祖(王贵迁)、二世祖(王伍)、三世祖(王麟明)和高祖(王重光)的事情 关于“始祖”,记叙了天外飞来诸城初氏女,成天作之合一事:关于“二世祖” 交待了其与始祖的关系及排行,介绍了其性醇谨、知孝悌,还简叙了赈乡里饥民 的场景以突出其乐善好施的品行;关于“三世祖”,交待了其与二世祖的关系及 排行,强调了他的警颖强记,简述了他的“孝”与“友”;关于“高祖”,交待 了他与三世祖的关系及排行,简叙了其为国事尽力的主要事迹和在家善待三位继 母、善待兄弟遗孤的事迹,以及在家乡父老面前温文尔雅、恭敬有礼,突出其忠 孝双全。 2.审视试题,回扣原文。 在浏览了全文之后,就应该审视试题(弄清考几道题,各题考什么 又是怎么考的,难易程度如何,各题赋分多少),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原文中 找到用以命题的句子的具体位置,找到分析综合类试题的取答区间。 对上述考题,我们可以形成以下认识 命题者就阅读材料共设了4道小题,设在第Ⅰ卷的3道小题分别考査“理 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筛选 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每小题3分:设在第Ⅱ卷的 第13题,是考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有3个句子,共10分(4 分+2分+4分)。19分的题目,覆盖了文言文阅读的全部考点;试题所及,也 覆盖了全篇内容。 弄清了上述问题,我们再进行“题”“文”对读,逐题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在文 中找到对应位置。例如第12题,4个选项就是对应原文2-5段中所述4位先祖 “事略”分别进行“分析和概括”的。 3.观照全文,逐题求解 阅读题求解,必须观照全文。 第10题,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B、C项)和“理解常见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D项)放在一起考查。先看对实词的考查:B项中的 “数”作“屡次”解,应无障碍。C项中的“式”作“榜样”解也属常例。B、C 两项都可以迅速确定为正确选项。要判定A项中的“霁”解释成“明朗”是否正 确,似乎还要费一点周折(马虎的学生大都会因为“霁”通常解释为“雨后初 晴”而轻易否定“明朗”解释的正确)。但是只要我们将句子放在全文中理解, 进而推究句中实词的含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 的前一句是“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这个“霁”当是与“大风晦 暝”(意思为“大风吹了个天昏地暗”)对应的,那么,在这个语境中定然是指
2007 年高考湖北卷文言文阅读题节选了《海洋山人自撰年谱》中 的几段文字作为阅读材料。现在我们就依整体阅读的思路来演示解答试题的思维 流程,并对试题作必要的解析。 1.浏览全文,了解大意。 读懂原文,是解答阅读试题的基础,解答古文阅读试题尤其如此。因此, 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浏览阅读材料,而不是看试题。浏览阅读材料,须得从大处 着眼,不必字字落实、句句明白,了解全文大意即可。例如材料中出现了哪些人,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材料中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前因后果是什么,都涉及哪些人。 浏览过上述几段文字,我们应该读出以下内容----- 这是王士祯(渔洋山人)简略记述其先祖故事的几个片断,依次写到始 祖(王贵迁)、二世祖(王伍)、三世祖(王麟明)和高祖(王重光)的事情。 关于“始祖”,记叙了天外飞来诸城初氏女,成天作之合一事;关于“二世祖”, 交待了其与始祖的关系及排行,介绍了其性醇谨、知孝悌,还简叙了赈乡里饥民 的场景以突出其乐善好施的品行;关于“三世祖”,交待了其与二世祖的关系及 排行,强调了他的警颖强记,简述了他的“孝”与“友”;关于“高祖”,交待 了他与三世祖的关系及排行,简叙了其为国事尽力的主要事迹和在家善待三位继 母、善待兄弟遗孤的事迹,以及在家乡父老面前温文尔雅、恭敬有礼,突出其忠 孝双全。 2.审视试题,回扣原文。 在浏览了全文之后,就应该审视试题(弄清考几道题,各题考什么、 又是怎么考的,难易程度如何,各题赋分多少),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原文中 找到用以命题的句子的具体位置,找到分析综合类试题的取答区间。 对上述考题,我们可以形成以下认识----- 命题者就阅读材料共设了4道小题,设在第Ⅰ卷的3道小题分别考查“理 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筛选 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每小题 3 分;设在第Ⅱ卷的 第 13 题,是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有 3 个句子,共 10 分(4 分 +2 分+ 4 分)。19 分的题目,覆盖了文言文阅读的全部考点;试题所及,也 覆盖了全篇内容。 弄清了上述问题,我们再进行“题”“文”对读,逐题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在文 中找到对应位置。例如第 12 题,4 个选项就是对应原文 2—5 段中所述 4 位先祖 “事略”分别进行“分析和概括”的。 3.观照全文,逐题求解。 阅读题求解,必须观照全文。 第 10 题,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B、C 项)和“理解常见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D 项)放在一起考查。先看对实词的考查:B 项中的 “数”作“屡次”解,应无障碍。C 项中的“式”作“榜样”解也属常例。B、C 两项都可以迅速确定为正确选项。要判定 A 项中的“霁”解释成“明朗”是否正 确,似乎还要费一点周折(马虎的学生大都会因为“霁”通常解释为“雨后初 晴”而轻易否定“明朗”解释的正确)。但是只要我们将句子放在全文中理解, 进而推究句中实词的含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 的前一句是“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这个“霁”当是与“大风晦 暝”(意思为“大风吹了个天昏地暗”)对应的,那么,在这个语境中定然是指
天色变得“明朗”无疑了。再看D项,文言虚词“以”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频率很 髙,其用法虽多,但只要结合语境辨析,还是容易理解的。该项“当事以其能, 晋秩佥事”一句在原文中第5段,说是王士祯的高祖王重光的上司(“当事” 提拔(“晋”:升。“秩”:官阶、品级)王重光当上了“佥事”(官名)的事, “以其能”应当是解释原因的,因此这个“以”就只能作“因为”讲。如果该句 没有主语“当事”,我们才可以考虑给该句增补主语“王重光”(如该段中的第 2句,第4、5、6、7句)。此时,这个“以”作“凭借”讲倒还是说得通的。 然而该句既然明确了主语是“当事”,那么“以”也就只能解释为“因为”。迈 样看来,无论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还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的用法”,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甚至要观照全篇 第11题,这道题是考査“筛选文中的信息”的,根据题干指示,符合试题要求 的那组句子,其第一句应该是“表明先祖‘讲究孝道’”的。A项所引二世祖侍 奉父母及几个哥哥都得到他们的欢心(“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 C项所 引髙祖三度侍奉继母常氏、岳氏、卢氏,就像是她们生养的(三事继母常、岳、 卢、如所生);D项所引颖川公死后高祖哀毁骨立、丧礼周备(“颖川公卒,哀 毁如礼”)的事迹,无疑都是“表明先祖‘讲究孝道’”的。惟有B项的“遇诸 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在家中对待各位兄弟,情深意厚)不是。同样是根 据题干指示,符合试题要求的那组句子,其第二句应该是“表明先祖‘乐善好 施’”的。结合全篇解读文句,B项中所引“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以及C项 中所引“诸饿者以次受糜,纺(‘纺’通‘绑’)其笠于槐,累累如也。”这些 世祖的事迹无疑都是“表明先祖‘乐善好施’”的;而A项的“岁时勤力治 家,人产计口给食”是说二世祖如何治家的,D项的“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是说刚直不阿、忠勤报国的,这些都与“乐善好施”不相干。运用排除法,就可 以确定本题答案为C项 该题的复杂性,在于题中8个文句,散于全文,其中B项、C项这两项所列事迹 还都不是同一个人的,也不在同一段落。试想,如果我们没有“浏览全文,了解 大意”,没有“审视试题,回扣原文”,不能做到眼观全篇,而是仓促地、毫无 目标地去筛选信息,不仅耽误时间,还难免出现错误。 第12题,是考査“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 解答这类试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选项的表述(姑且称为“流句”),在原 文中去找对应的句子(可称为“源句”),然后一个一个信息点去核对。如D 项:“流句”中的“忠勤公忠孝双全”,与“源句”“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以及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意思相合;“流句”中的“在上司面前敢于提 出不同意见”,与“源句”“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要。以忤当事意,调贵 阳”意思相合;“流句”中的“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恭敬而有礼貌。” 与“源句”中的“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意思相合。据此即可判断D项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是正确的。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发现A项对原文第2段内容 的概括,B项对原文第3段内容的概括,其每一个信息点都能从“源句”中找到 依据,从而确认它们也都是正确的。至于C项,细心的考生很容易发现“流句” 中“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的概括与“源句”中“数困棘闱(‘棘闱’是 科举时代试院的别称),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 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有出入:颖川公是先应乡里的拔擢担任永平郡司训的官职, 最后才升任颖川王府教授的。如果考生对文言虚词“即”的意义和用法(“即
天色变得“明朗”无疑了。再看 D 项,文言虚词“以”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频率很 高,其用法虽多,但只要结合语境辨析,还是容易理解的。该项“ 当事以其能, 晋秩佥事”一句在原文中第 5 段,说是王士祯的高祖王重光的上司(“当事”) 提拔(“晋”:升。“秩”:官阶、品级)王重光当上了“佥事”(官名)的事, “以其能”应当是解释原因的,因此这个“以”就只能作“因为”讲。如果该句 没有主语“当事”,我们才可以考虑给该句增补主语“王重光”(如该段中的第 2 句,第 4、5、6、7 句)。此时,这个“以”作“凭借”讲倒还是说得通的。 然而该句既然明确了主语是“当事”,那么“以”也就只能解释为“因为”。这 样看来,无论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还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的用法”,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甚至要观照全篇。 第 11 题,这道题是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根据题干指示,符合试题要求 的那组句子,其第一句应该是“表明先祖‘讲究孝道’”的。A 项所引二世祖侍 奉父母及几个哥哥都得到他们的欢心(“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 C 项所 引高祖三度侍奉继母常氏、岳氏、卢氏,就像是她们生养的(三事继母常、岳、 卢、如所生);D 项所引颖川公死后高祖哀毁骨立、丧礼周备(“颖川公卒,哀 毁如礼”)的事迹,无疑都是“表明先祖‘讲究孝道’”的。惟有 B 项的“遇诸 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在家中对待各位兄弟,情深意厚)不是。同样是根 据题干指示,符合试题要求的那组句子,其第二句应该是“表明先祖 ‘乐善好 施’”的。结合全篇解读文句,B 项中所引“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以及 C 项 中所引“诸饿者以次受糜,纺(‘纺’通‘绑’)其笠于槐,累累如也。”这些 二世祖的事迹无疑都是“表明先祖 ‘乐善好施’”的;而 A 项的“岁时勤力治 家,人产计口给食”是说二世祖如何治家的,D 项的“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是说刚直不阿、忠勤报国的,这些都与“乐善好施”不相干。运用排除法,就可 以确定本题答案为 C 项。 该题的复杂性,在于题中 8 个文句,散于全文,其中 B 项、C 项这两项所列事迹 还都不是同一个人的,也不在同一段落。试想,如果我们没有“浏览全文,了解 大意”,没有“审视试题,回扣原文”,不能做到眼观全篇,而是仓促地、毫无 目标地去筛选信息,不仅耽误时间,还难免出现错误。 第 12 题,是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 解答这类试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选项的表述(姑且称为“流句”),在原 文中去找对应的句子(可称为“源句”),然后一个一个信息点去核对。如 D 项:“流句”中的“忠勤公忠孝双全”,与“源句”“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以及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意思相合;“流句”中的“在上司面前敢于提 出不同意见”,与“源句”“ 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要。以忤当事意,调贵 阳”意思相合;“流句”中的“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恭敬而有礼貌。” 与“源句”中的“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意思相合。据此即可判断 D 项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是正确的。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发现 A 项对原文第 2 段内容 的概括,B 项对原文第 3 段内容的概括,其每一个信息点都能从“源句”中找到 依据,从而确认它们也都是正确的。至于 C 项,细心的考生很容易发现“流句” 中“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的概括与“源句”中“数困棘闱(‘ 棘闱’是 科举时代试院的别称),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 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有出入:颖川公是先应乡里的拔擢担任永平郡司训的官职, 最后才升任颖川王府教授的。如果考生对文言虚词“即”的意义和用法(“即
为副词,作“立即”讲)没有理解以致误认为此项正确,是另一说:如果是没有 读懂文章大意以致误认为此项正确,就太可惜了。 第13题,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共下。(4分) (2)公至,瘁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2分) (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4分) 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句子的翻译,总的要求是“信、达、雅”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信”,首先就是与原文意思相吻合,高考中的翻译 题通常是只要翻译出大意就能得分(“评分参考”具体规定了这一题的三个句子 都是“翻译出大意得1分”) 而只有理解了全文大意,才有可能做到译文的意思不与原文相悖 例如翻译文句(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共下”,就要 在第2段中找到其前句“尤好施予。岁时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 赈乡里贫乏者”以明确文句(1)是具体表现二世祖“好施予”“赈乡里贫乏 者”的;还得找到其后句“诸饿者以次受糜,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以明确文 句(1)是交代其“施予”的具体地点和方式的。这样,文句(1)的大意就出来 了。如果能够再落实几个关键词,如“扶疏”(大树的树枝、干四处延伸的样子)、 “时”(充当状语,作“时时、时常讲”)、“糜”(粥)、“哺”(作“给· 食”解),文句(1)的翻译就没问题了。本句的翻译为: 又如翻译文句(2)“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如果在原文第5段 中找到“……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就会得知高祖之所为是在任职之地为京城建“三殿”而“求大木”,文句(2) 的大意也就好把握了。“走”(奔走)、“报”(报告)等关键词一经落实,正 确翻译也不在话下 翻译文句(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有相当的难 度,但如果能够联系上下文甚至全段来理解文句(3),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公 性孝友”中的“孝”好理解,就是“善事父母”的意思,下文“三事继母常、岳、 卢、如所生”可以为佐证。“友”呢?多数考生对“敬爱兄长”可以成为“悌” 而对“弟兄们好”只可称为“友”并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理解“公性 孝友”是总说高祖品性的,又不能从下文中找到与“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 生”并列的另一分说的句子“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进而理解“友” 的含义,该句就很难准确翻译。“为颖川公次子”的翻译没有难度,“方龀而母 沈安人亡”的翻译也可以从后句“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得到启发,而 知道该句是述说高祖的生母沈氏在高祖还是童年时就亡故了 4.重读原文,审视答案。 试题解答完之后,还必须重读原文,审视答案。 这一次的重读原文,就是将试题的答案代入到原文中读。具体说, 就是将自己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代入到原文中,看 句子是否通顺,表意是否准确:参照原文看自己对原文的分析概括是否准确;将 自己对文句的翻译代入到原文中,看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连贯得体。重读原 文,审视答案,是对答案作最后的确认
为副词,作“立即”讲)没有理解以致误认为此项正确,是另一说;如果是没有 读懂文章大意以致误认为此项正确,就太可惜了。 第 13 题,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共下。(4 分) (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2 分) (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4 分) 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句子的翻译,总的要求是“信、达、雅”,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信”,首先就是与原文意思相吻合,高考中的翻译 题通常是只要翻译出大意就能得分(“评分参考”具体规定了这一题的三个句子 都是“翻译出大意得 1 分”), 而只有理解了全文大意,才有可能做到译文的意思不与原文相悖。 例如翻译文句(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共下”,就要 在第 2 段中找到其前句“尤好施予。岁时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 赈乡里贫乏者”以明确文句(1)是具体表现二世祖“好施予”“ 赈乡里贫乏 者”的;还得找到其后句“诸饿者以次受糜,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以明确文 句(1)是交代其“施予”的具体地点和方式的。这样,文句(1)的大意就出来 了。如果能够再落实几个关键词,如“扶疏”(大树的树枝、干四处延伸的样子)、 “时”(充当状语,作“时时、时常讲”)、“糜”(粥)、“哺”(作“给…… 食”解),文句(1)的翻译就没问题了。 本句的翻译为: “ ” 又如翻译文句(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如果在原文第 5 段 中找到“……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就会得知高祖之所为是在任职之地为京城建“三殿”而“求大木”,文句(2) 的大意也就好把握了。“走”(奔走)、“报”(报告)等关键词一经落实,正 确翻译也不在话下。 翻译文句(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有相当的难 度,但如果能够联系上下文甚至全段来理解文句(3),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公 性孝友”中的“孝”好理解,就是“善事父母”的意思,下文“三事继母常、岳、 卢、如所生”可以为佐证。“友”呢?多数考生对“敬爱兄长”可以成为“悌” 而对“弟兄们好”只可称为“友”并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理解“公性 孝友”是总说高祖品性的,又不能从下文中找到与“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 生”并列的另一分说的句子“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进而理解“友” 的含义,该句就很难准确翻译。“为颖川公次子”的翻译没有难度,“方龀而母 沈安人亡”的翻译也可以从后句“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得到启发,而 知道 该句是述说高祖的生母沈氏在高祖还是童年时就亡故了。 4.重读原文,审视答案。 试题解答完之后,还必须重读原文,审视答案。 这一次的重读原文,就是将试题的答案代入到原文中读。具体说, 就是将自己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代入到原文中,看 句子是否通顺,表意是否准确;参照原文看自己对原文的分析概括是否准确;将 自己对文句的翻译代入到原文中,看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连贯得体。重读原 文,审视答案,是对答案作最后的确认
通过以上对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文言文整体阅读的基本程序可解题 技法 1.做标记。 浏览全文,是读文答题的第一步。浏览的目的是了解文章主要内 容,采集重要信息。浏览多为“跳读”,即着眼于整体理解,不拘泥于个别字句 在这个过程中,圈点勾画做标记是必要的。例如 在主要人物姓名下标上着重号以示强调,给相关的人物编上代号 以利理顺人物关系,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画上波浪线以利明确实践发展过程 等;在出现“变化”(包括人物官职升迁、地点转移、事件发展、时间推移等) 处尤其应做上特殊标记。浏览全文时做标记,不仅能帮助我们理顺文章思路,尽 快把握文章大意,在解题时也会发挥重要的提示作用。 2.寻对应。 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或理解、或筛选、或分析、或概括,所有的 答案都必须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在解答具体试题时候,首先应锁定题干要求,明 确试题指向。例如上边2007湖北卷《先祖事略》第11题,题干要求找出“下列 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根据题干指 示,解题时就应该实施“题”“文”对读,将试题中出现的8个句子放到原文中 寻对应点,逐句确认其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最终确认一组作为答案。 依照整体阅读思路答题,不仅需要通过“题”“文”对应,还 要从人物或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角度思考,观照全篇、抓住一些对应关系。这些关 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物与事件的对应关系 般的高考文言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多个事件,而命题往 往指向其中确定的一人或几人,如2008年全国卷Ⅰ第9题,题干为“分别标明 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对象为“廖 刚”。命题者在设计错例时候,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如在C项中就把 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杂在一起,胡乱“嫁接”,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 事件与其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 叙事类的选文,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 去叙写人物品格。命题人有时会在试题中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 却将后(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以此来干扰考生 的答题思维。如果在做题时从不同阶段去切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 区间,把不属于该阶段的错例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例如2007年 高考湖北卷第12题C项。 事件与人物品行的对应关系。 这些年传记类文段在选材时始终贯穿着弘扬民族美德的宗旨,文中 的主角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以此来对考生的价值取 向做正面的引导。但传记中作者往往会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人公的多种美 德。命题人常就其中的某一种美德设题,如果考生对题干一瞥而过,不很仔细 筛选时就很容易选出与题干所示美德不对应的句子,落入陷阱。例如2005年高 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 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遭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 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通过以上对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文言文整体阅读的基本程序可解题 技法----- 1.做标记。 浏览全文,是读文答题的第一步。浏览的目的是了解文章主要内 容,采集重要信息。浏览多为“跳读”,即着眼于整体理解,不拘泥于个别字句。 在这个过程中,圈点勾画做标记是必要的。例如: 在主要人物姓名下标上着重号以示强调,给相关的人物编上代号 以利理顺人物关系,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画上波浪线以利明确实践发展过程 等;在出现“变化”(包括人物官职升迁、地点转移、事件发展、时间推移等) 处尤其应做上特殊标记。浏览全文时做标记,不仅能帮助我们理顺文章思路,尽 快把握文章大意,在解题时也会发挥重要的提示作用。 2.寻对应。 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或理解、或筛选、或分析、或概括,所有的 答案都必须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在解答具体试题时候,首先应锁定题干要求,明 确试题指向。例如上边 2007 湖北卷《先祖事略》第 11 题,题干要求找出“下列 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根据题干指 示,解题时就应该实施“题”“文”对读,将试题中出现的 8 个句子放到原文中 寻对应点,逐句确认其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最终确认一组作为答案。 依照整体阅读思路答题,不仅需要通过“题”“文”对应,还 要从人物或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角度思考,观照全篇、抓住一些对应关系。这些关 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物与事件的对应关系。 一般的高考文言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多个事件,而命题往 往指向其中确定的一人或几人,如 2008 年全国卷Ⅰ第 9 题,题干为“分别标明 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对象为“廖 刚”。命题者在设计错例时候,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如在 C 项中就把 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杂在一起,胡乱“嫁接”,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 事件与其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 叙事类的选文,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 去叙写人物品格。命题人有时会在试题中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 却将后(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以此来干扰考生 的答题思维。如果在做题时从不同阶段去切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 区间,把不属于该阶段的错例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例如 2007 年 高考湖北卷第 12 题 C 项。 事件与人物品行的对应关系。 这些年传记类文段在选材时始终贯穿着弘扬民族美德的宗旨,文中 的主角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以此来对考生的价值取 向做正面的引导。但传记中作者往往会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人公的多种美 德。命题人常就其中的某一种美德设题,如果考生对题干一瞥而过,不很仔细, 筛选时就很容易选出与题干所示美德不对应的句子,落入陷阱。 例如 2005 年高 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 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遭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 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 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 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摹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 珲遂闭门不受。就闻,叹 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 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 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诫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 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 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 “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 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 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 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 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 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 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第11题.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D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③⑥D.②④⑥ 分析:①句表现了朱晖年少而胆大,不畏惧群贼强暴的一面。这与题干中所言“不 惧权势”很是貌似,如果考生忽略题目要求,看见“美德”就选,很容易出错。 ①②④⑥句都是“不惧权势”的直接体现。③句是阴就的赞颂之辞,⑤句是骠骑 将军对他的器重;都不是直接表现的。答案:D 3.用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句,试题中 对文章作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利用试题信息, 对我们理解文章大意是有帮助的(如果是“选非”题,就会有3项是正确的,那 么给我们的帮助会更大些)。有人认为,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 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甚至总结出“倒读”一法,从列在后面的分析 概括中巧妙寻找解读原文的钥匙,这些经验之谈也不无道理 我们提倡依照整体阅读思路解题,但并不排除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作为解题的辅 助手段。例如,“排除法”就是解答选择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4.查疏漏
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 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 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摹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 珲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 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 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诫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 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 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 “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 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 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 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 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 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 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第 11 题.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 D )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分析:①句表现了朱晖年少而胆大,不畏惧群贼强暴的一面。这与题干中所言“不 惧权势”很是貌似,如果考生忽略题目要求,看见“美德”就选,很容易出错。 ①②④⑥句都是“不惧权势”的直接体现。③句是阴就的赞颂之辞,⑤句是骠骑 将军对他的器重;都不是直接表现的。答案:D。 3.用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句,试题中 对文章作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利用试题信息, 对我们理解文章大意是有帮助的(如果是“选非”题,就会有 3 项是正确的,那 么给我们的帮助会更大些)。有人认为,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 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甚至总结出“倒读”一法,从列在后面的分析 概括中巧妙寻找解读原文的钥匙,这些经验之谈也不无道理。 我们提倡依照整体阅读思路解题,但并不排除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作为解题的辅 助手段。例如,“排除法”就是解答选择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4.查疏漏
在解答完毕全部的文言文阅读试题后,一定要重读原文,审视 答案。这既是确认答案的必要程序,也是防止疏漏的有效途径, 附录:2005广东卷文言文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详解:B.候,拜访。前面有动词“往”,明显看出“候”作“等候”不恰当。 答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B.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D.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详解:A.都为介词,“和”、“与”之意。B.分别是副词,“将要”;连词, 就”。C.都是连词,“因为”。D.连词,表转折。答案:B。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③⑥D.②④⑥ 详解:本题考査对文言文的快速理解与信息筛选能力。①②④⑥句都是“不惧权 势”的直接体现。③句是阴就的赞颂之辞,⑤句是骠骑将军对他的器重;都不是 直接表现的。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岀,群盗被其胆识所感动, 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 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 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 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详解:本题考査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C项涉及的相关句 子为“苍既罢,……为卫士令。”是苍问朱晖能否和蔺相如相比,而不是“人们
在解答完毕全部的文言文阅读试题后,一定要重读原文,审视 答案。这既是确认答案的必要程序,也是防止疏漏的有效途径。 --------------------------------------------------------------------- -------------------------------------------------- 附录:2005 广东卷文言文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召晖拜为郎 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 谓:对……说 详解:B.候,拜访。前面有动词“往”,明显看出“候”作“等候”不恰当。 答案: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 B. 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D.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详解:A.都为介词,“和”、“与”之意。B.分别是副词,“将要”;连词, “就”。C.都是连词,“因为”。D.连词,表转折。答案:B。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 )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快速理解与信息筛选能力。①②④⑥句都是“不惧权 势”的直接体现。③句是阴就的赞颂之辞,⑤句是骠骑将军对他的器重;都不是 直接表现的。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感动, 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 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 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 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C 项涉及的相关句 子为“苍既罢,……为卫士令。”是苍问朱晖能否和蔺相如相比,而不是“人们
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答案: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2)主簿大惊,以白就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答案:(1)(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 他的高。尚品德 (2)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3)朱晖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创之处,他都被人弹动。 【附文言文翻译】 朱晖字文季,南阳郡宛城人。朱晖幼年丧父,朱晖13岁时,王莽政 变失败,天下大乱,朱晖和母亲及其亲属从乡间逃入宛城。路上碰到一群强盗, 强盗们拿着刀挟持众多妇人,掠夺她们的衣服等财物。朱晖的兄弟及随从们都惊 慌害怕,伏在地上不敢动。朱晖拔出剑走上去说:“财物可以拿走,妇女们的衣 服不能拿走。(如要拿),我朱晖就和你们拼命!”强盗们看他年幼,佩服他的 胆略,笑着说:“小孩子收回刀吧。”于是放弃了掠夺离开了。当初,光武帝与 朱晖的父亲朱岑一起在长安求学,有故交之情。等到光武帝即位,寻问朱岑的时 候,朱岑已死,于是就召来朱晖授予他郎中职位。不久朱晖因病离开官位,在太 学府完成学业。朱晖性情端庄严肃,行为举止讲究礼仪,各位儒生都称赞他有髙 尚品德。 永平初年,显宗帝的舅舅新阳候阴就羡慕朱晖的贤能,亲自去拜访他,朱 晖躲避不见;阴就又派家臣带着礼物去求见,朱晖躲在家里不接纳他们。家臣回 去禀报,阴就叹息说:“真是志士啊,我们不要辱没了他的气节。”后来朱晖在 郡里任职,太守阮况曾经想买下朱晖的奴婢,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后,朱晖 就厚赠给了他家。有人为此讥讽朱晖,朱晖说:“以前阮大人有求于我,我之所 以不接受他的要求,是告戒自己,不要玷辱了大人的美好名声。现在送奴婢给他 家,是要表明自己当初那样做,并不是因为自己吝啬。”骠骑将军东平王苍听说 了朱晖的事迹,就想征召他,平时对他非常恭敬有礼。正月初一的早晨,苍去朱 晖家庆贺新年。旧例,少府要给予出行官宝璧。当时阴就做府卿,显贵骄纵,他 手下小吏们也傲慢不守法。苍坐在朝堂上,更漏快要燃尽,可还没得到宝璧,回 头对佐治官吏说:“这件事怎么办?”朱晖看见少府的主簿拿着璧,就走上去 骗他说:“我经常听说宝璧但未曾看到过,请让我看看。”主簿就把它交给了朱 晖,朱晖回头招来令史拿走了璧。主簿大惊,马上把这件事告诉给了阴就。阴就 说:“朱先生是义士,不要再找那璧了。”苍也就罢手了,召来朱晖对他说:“你 是个属官,你和蔺相如比怎么样?”显宗帝佩服朱晖的胆略,任命朱晖做了卫士 令。后来又封为临淮太守。过了几年,朱晖因为犯了法而被免职 朱晖做官吏的时候刚正不阿,常被上面官员嫉恨,担任官职时大多被人弹 劾。自从去了临淮,闭门居于乡间,穿粗布衣服,吃粗杂粮食,不与乡里人来往, 乡里人讥讽他耿介。建初年间,南阳发生饥荒,朱晖把家里的千多石粮食和家中 财物,拿来分给同宗亲友、故旧之交和贫穷老弱的人,乡里人都心向着他了。后 来朱晖被任命为尚书令,在年老体病的时候离职回家了
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答案:C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2)主簿大惊,以白就。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答案:(1)(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 他的高。尚品德。 (2)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3)朱晖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创之处,他都被人弹动。 【附 文言文翻译】 朱晖字文季,南阳郡宛城人。朱晖幼年丧父,朱晖 13 岁时,王莽政 变失败,天下大乱,朱晖和母亲及其亲属从乡间逃入宛城。路上碰到一群强盗, 强盗们拿着刀挟持众多妇人,掠夺她们的衣服等财物。朱晖的兄弟及随从们都惊 慌害怕,伏在地上不敢动。朱晖拔出剑走上去说:“财物可以拿走,妇女们的衣 服不能拿走。(如要拿),我朱晖就和你们拼命!”强盗们看他年幼,佩服他的 胆略,笑着说:“小孩子收回刀吧。”于是放弃了掠夺离开了。当初,光武帝与 朱晖的父亲朱岑一起在长安求学,有故交之情。等到光武帝即位,寻问朱岑的时 候,朱岑已死,于是就召来朱晖授予他郎中职位。不久朱晖因病离开官位,在太 学府完成学业。朱晖性情端庄严肃,行为举止讲究礼仪,各位儒生都称赞他有高 尚品德。 永平初年,显宗帝的舅舅新阳候阴就羡慕朱晖的贤能,亲自去拜访他,朱 晖躲避不见;阴就又派家臣带着礼物去求见,朱晖躲在家里不接纳他们。家臣回 去禀报,阴就叹息说:“真是志士啊,我们不要辱没了他的气节。”后来朱晖在 郡里任职,太守阮况曾经想买下朱晖的奴婢,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后,朱晖 就厚赠给了他家。有人为此讥讽朱晖,朱晖说:“以前阮大人有求于我,我之所 以不接受他的要求,是告戒自己,不要玷辱了大人的美好名声。现在送奴婢给他 家,是要表明自己当初那样做,并不是因为自己吝啬。”骠骑将军东平王苍听说 了朱晖的事迹,就想征召他,平时对他非常恭敬有礼。正月初一的早晨,苍去朱 晖家庆贺新年。旧例,少府要给予出行官宝璧。当时阴就做府卿,显贵骄纵,他 手下小吏们也傲慢不守法。苍坐在朝堂上,更漏快要燃尽,可还没得到宝璧,回 头对佐治官吏说:“这件事怎么办?”朱晖看见少府的主簿拿着璧,就走上去; 骗他说:“我经常听说宝璧但未曾看到过,请让我看看。”主簿就把它交给了朱 晖,朱晖回头招来令史拿走了璧。主簿大惊,马上把这件事告诉给了阴就。阴就 说:“朱先生是义士,不要再找那璧了。”苍也就罢手了,召来朱晖对他说:“你 是个属官,你和蔺相如比怎么样?”显宗帝佩服朱晖的胆略,任命朱晖做了卫士 令。后来又封为临淮太守。过了几年,朱晖因为犯了法而被免职。 朱晖做官吏的时候刚正不阿,常被上面官员嫉恨,担任官职时大多被人弹 劾。自从去了临淮,闭门居于乡间,穿粗布衣服,吃粗杂粮食,不与乡里人来往, 乡里人讥讽他耿介。建初年间,南阳发生饥荒,朱晖把家里的千多石粮食和家中 财物,拿来分给同宗亲友、故旧之交和贫穷老弱的人,乡里人都心向着他了。后 来朱晖被任命为尚书令,在年老体病的时候离职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