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一考点讲析 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和 鉴赏评价能力。分析近几年高考的散文阅读题,我们不难看出: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主要是通过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来实现的;而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则主要是通过考查作品的 表达技巧来实现的。检查考生文学作品阅读的效果如何,主要就是测试词句是不是理解,文意 有没有把握,文章会不会分析,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能不能评价、鉴赏。 1理解 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要求是B级。理解的要求涉及二点:①理解文 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词语含义的理解是阅读的基础,迅速准确地把握词语在一定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 的重要标志。理解词语的关键是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考点中所言“文中”实际上就是 指具体语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大语境);二是指具 体的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即通常所说的“语境”(小语境)。在理解词语时,这两种“语境 同时起作用。高考测试的文中“重要”词语主要有: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作品 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文章深层内容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⑤有比 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⑥受上下文语意制约的“临时义 如何准确地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呢?在弄清词语“词典义”的基础上,具体的训练方 法是:①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②根据语境揣摩词派生出来的新义,分析词语所隐含的 内容;③准确指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或指出某词语所指的对象或范围;④弄懂语境中词的比 喻义、借代义、反语义;⑤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平时的阅读理解乃至复 习中,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多留心一些新词和旧词新用的现象。养成释词看文的良好习惯,不 可孤立释词,就词释词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010年《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的“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用宏观视角、定向性 的“理解”代替了微观视角、定位性的“解释”:加上了“的含意”,更侧重句子在文段中的 整体意思的考査,表述更为明确具体。改动后其难度的降低不言而喻的。所谓“重要句子” 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主旨句、概括句、过渡句等。阅读时如果不理解这些 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纵观近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这样一些句子:①内涵比较 丰富,含意比较含,利于考生发挥的句子;②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 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③全篇或某一段的中心句,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过 渡句。④比较难理解的比喻句。 理解这类句子有时要注意分析句子自身的结构,有时要分析句间关系理解它的含义,有时 还要透过某种修辞手法弄清它的言外义。当然,句意的理解仍然离不开上下文语境的限制。重 要语句的位置有时可能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有时在文章中间,也有可能分散于文中,须将它们 综合起来理解。 2分析综合 考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是C级。分析综合的要求涉及五点:①筛 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文学作品阅读 一 考点讲析 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和 鉴赏评价能力。分析近几年高考的散文阅读题,我们不难看出: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主要是通过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来实现的;而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则主要是通过考查作品的 表达技巧来实现的。检查考生文学作品阅读的效果如何,主要就是测试词句是不是理解,文意 有没有把握,文章会不会分析,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能不能评价、鉴赏。 1.理解 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要求是 B 级。理解的要求涉及二点:①理解文 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词语含义的理解是阅读的基础,迅速准确地把握词语在一定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 的重要标志。理解词语的关键是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考点中所言“文中”实际上就是 指具体语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大语境);二是指具 体的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即通常所说的“语境” (小语境)。在理解词语时,这两种“语境” 同时起作用。高考测试的文中“重要”词语主要有: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作品 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文章深层内容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⑤有比 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⑥受上下文语意制约的“临时义”。 如何准确地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呢?在弄清词语“词典义”的基础上,具体的训练方 法是:①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②根据语境揣摩词派生出来的新义,分析词语所隐含的 内容;③准确指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或指出某词语所指的对象或范围;④弄懂语境中词的比 喻义、借代义、反语义;⑤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平时的阅读理解乃至复 习中,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多留心一些新词和旧词新用的现象。养成释词看文的良好习惯,不 可孤立释词,就词释词。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010 年《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的“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用宏观视角、定向性 的“理解”代替了微观视角、定位性的“解释”;加上了“的含意”,更侧重句子在文段中的 整体意思的考查,表述更为明确具体。改动后其难度的降低不言而喻的。所谓“重要句子”, 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主旨句、概括句、过渡句等。阅读时如果不理解这些 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纵观近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这样一些句子:①内涵比较 丰富,含意比较含蓄,利于考生发挥的句子;②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 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③全篇或某一段的中心句,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过 渡句。④比较难理解的比喻句。 理解这类句子有时要注意分析句子自身的结构,有时要分析句间关系理解它的含义,有时 还要透过某种修辞手法弄清它的言外义。当然,句意的理解仍然离不开上下文语境的限制。重 要语句的位置有时可能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有时在文章中间,也有可能分散于文中,须将它们 综合起来理解。 2.分析综合 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是 C 级。分析综合的要求涉及五点:①筛 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整合”不仅仅是“提取”,还包括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的过程,由原先的着重考查思维 的结果变为考查思维的过程,涉及阅读者本身的“认知积累”因素更多,有强调“素养”的成 分。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 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也可以是标题、注 释中提供的有关内容。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 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 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能力。应试 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时,还要弄 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准确地筛选和整合 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 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敏锐的语感的培养,靠一时的突击是不会奏效的,只有通过平时多读、多思考、多品味才能获 得。当然,仅凭语感也不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如在做题时,要仔细将题目的选项与阅 读材料做比照,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抓明示信息, 抓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等,捕捉隐含信息。 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 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 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 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 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 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 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 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散文,无论写人为主,还是写事 为主,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 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散文常用的结构方法。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深思散文的“形”“神” 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散文,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 从而迅速的找到问题的答案。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概括“中心意思”,符合主观题的答题特点,为考生展示才情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 降低了难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 整理的能力。一段文字内容很多,但其核心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对文章内 容要点的分析归纳,从题目设计所覆盖的范围来看,它可以是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 也可以是要求对整篇材料中心的归纳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 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 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 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 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③整体透 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 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整合”不仅仅是“提取”,还包括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的过程,由原先的着重考查思维 的结果变为考查思维的过程,涉及阅读者本身的“认知积累”因素更多,有强调“素养”的成 分。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 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也可以是标题、注 释中提供的有关内容。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 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 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能力。应试 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时,还要弄 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准确地筛选和整合 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 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敏锐的语感的培养,靠一时的突击是不会奏效的,只有通过平时多读、多思考、多品味才能获 得。当然,仅凭语感也不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如在做题时,要仔细将题目的选项与阅 读材料做比照,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抓明示信息, 抓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等,捕捉隐含信息。 “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 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 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 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 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 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 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 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散文,无论写人为主,还是写事 为主,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 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散文常用的结构方法。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深思散文的“形”“神” 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散文,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 从而迅速的找到问题的答案。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概括“中心意思”,符合主观题的答题特点,为考生展示才情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 降低了难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 整理的能力。一段文字内容很多,但其核心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对文章内 容要点的分析归纳,从题目设计所覆盖的范围来看,它可以是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 也可以是要求对整篇材料中心的归纳。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 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 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 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 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③整体透 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 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自然离 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人、事、物态度的分析。所谓“作者在 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颂或批评 或喜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或是完全支持或是有一定保留,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作者观 点态度的表达,或明示,直接表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托物言志,含蓄委婉地抒写 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要我们辨别、筛选后 才能掌握的 要对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必须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 思想与主题,二是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及背景。具体分析可采用这些方法:①从作品内容分 析入手。文章中的材料及其所表达的思想,表明了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 的立场,而作品主旨有时更是直接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②注意标志性词语。对于分析文 作者观点态度而言,那些表示人物思想情感的词,如“认为”“以为”“觉得”“感到”之 类的词,往往直接领起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抓住它往往就抓住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联系作品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一贯的思想观点、写作的背景动机。在文学作品中, 作者的观点态度常常表现得委婉含蓄(甚至言在此而意在彼),这就必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来 帮助理解。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所谓“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是指文章本身没有提供现成的结论,而要通过间接的推 断得出结论。当然这个推断来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有根据地得出的。它属于逻 辑思维,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理性色彩。想象是在原有表象(主要指语言文字的描述)基础 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它属于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创造性和感性色彩。推断与 想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把“推断”和“想象”列入考点,考査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人的潜 在能力的测试,体现了由注重知识立意向注重能力立意转变的命题思想。读文章不仅要会读而 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识,为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时,阅读材料没有给出现 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这是研究性学习所应具 备的基本素质。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 寻求答案,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信息就会在原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得到延伸和拓展,信息量大 大增加,而信息量的增加值就是学生的创造值 这一考点的测试题往往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有较大的开放性。由文内拓向文外,由有形飞 向无形,由现实推知过去与未来……文中无法找到现成答案。二是有明确的指向性。这与高考 话题作文的要求相一致,但其目标指向性要比话题作文更为具体,更为明晰。或者借考生相关 的知识积累和理解、欣赏能力来验证解决文内的问题,或者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整体的理 解把握,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情节作出作出设计。三是有鲜明的个性。这类试题尽管有一定的 目标指向,但其开放性又决定了它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因而试题答案必然是千人千面、丰 富多彩的,从中可检测出考生知识积累的厚重程度,知识运用的灵活程度,思维表达的娴熟程 度。鉴于此,必须注意如下几点:①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②要有整体阅读的理念,③要注重 把握事物间的各种关系,④要注重自身新旧知识联系 3鉴赏评价 鉴赏评价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 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 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属于E级。鉴赏评价的要求涉及二点:①鉴赏文学作 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自然离 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人、事、物态度的分析。所谓“作者在 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颂或批评, 或喜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或是完全支持或是有一定保留,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作者观 点态度的表达,或明示,直接表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托物言志,含蓄委婉地抒写 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要我们辨别、筛选后 才能掌握的。 要对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必须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 思想与主题,二是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及背景。具体分析可采用这些方法:①从作品内容分 析入手。文章中的材料及其所表达的思想,表明了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 的立场,而作品主旨有时更是直接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②注意标志性词语。对于分析文 中作者观点态度而言,那些表示人物思想情感的词,如“认为”“以为”“觉得”“感到”之 类的词,往往直接领起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抓住它往往就抓住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联系作品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一贯的思想观点、写作的背景动机。在文学作品中, 作者的观点态度常常表现得委婉含蓄(甚至言在此而意在彼),这就必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来 帮助理解。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所谓“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是指文章本身没有提供现成的结论,而要通过间接的推 断得出结论。当然这个推断来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有根据地得出的。它属于逻 辑思维,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理性色彩。想象是在原有表象(主要指语言文字的描述)基础 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它属于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创造性和感性色彩。推断与 想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把“推断”和“想象”列入考点,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人的潜 在能力的测试,体现了由注重知识立意向注重能力立意转变的命题思想。读文章不仅要会读而 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识,为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时,阅读材料没有给出现 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这是研究性学习所应具 备的基本素质。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 寻求答案,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信息就会在原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得到延伸和拓展,信息量大 大增加,而信息量的增加值就是学生的创造值。 这一考点的测试题往往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有较大的开放性。由文内拓向文外,由有形飞 向无形,由现实推知过去与未来……文中无法找到现成答案。二是有明确的指向性。这与高考 话题作文的要求相一致,但其目标指向性要比话题作文更为具体,更为明晰。或者借考生相关 的知识积累和理解、欣赏能力来验证解决文内的问题,或者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整体的理 解把握,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情节作出作出设计。三是有鲜明的个性。这类试题尽管有一定的 目标指向,但其开放性又决定了它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因而试题答案必然是千人千面、丰 富多彩的,从中可检测出考生知识积累的厚重程度,知识运用的灵活程度,思维表达的娴熟程 度。鉴于此,必须注意如下几点:①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②要有整体阅读的理念,③要注重 把握事物间的各种关系,④要注重自身新旧知识联系。 3.鉴赏评价 鉴赏评价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 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 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属于 E 级。鉴赏评价的要求涉及二点:①鉴赏文学作 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既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事物形象(如门的形象)及意象 等。考查文中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着怎样的地位,事物形象具有什么象征意义等,这就需要 读者透过字里行间,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种形象是否底蕴深厚,是否形象丰满。文学作品的 语言是以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家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它一般有准确、鲜 主动、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对作品语言技巧评价优 劣,如语言是否简练、准确、生动、得体。具有什么样的独特语言风格,以及这样的语言具有 怎样的独特表现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是看表达方式是否自然贴切、运用自如、 灵活多变:表现手法是否有得于表现主题,是否合情合理,达到鲜明、生动、突岀的效果等。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要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甚至于作者本人的风格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要了解词语的一般意义和用法,要了解不同句式的不同特点,然后 在作品具体的语境中分析,通过纵横比较,体会其用法意义,进而总结出语言运用技巧、语言 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 表现为对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的分析。分析作品运用修辞手法首先 要辨明其修辞格,其次根据不同 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作用。另外还表现为对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段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表现为对象征、对比、衬托、 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这要在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 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小说应从人物塑造是否丰满、典型,情节的安 排是否合理、严密、变化、曲折等方面来考虑。近几年高考题,表达技巧主要侧重在作用的分 析。要答好这类题目,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要认真理解原文,把握文章 宗旨,再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对内容的理解,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回答了。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 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 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 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 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多元化和情感意蕴的丰富性为针对这一考点的命题及考生答题提供了 能性和可行性。鉴赏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点:①在文“内 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公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 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 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 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 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③在自身加强修养。鉴赏主体要掌握正确的 赏评标准和思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鉴赏评价 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辩证 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求全责备、主观臆断 文学作品(散文)特点及命题热点 (一)散文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 作为一种文体,散文具备哪些特点呢?散文属抒情文学,重在表情言志,表达作家对 人生的一种感悟。所谓“感”是说作家由某一眼前物或某一身边事发生了某种独特的感应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既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事物形象(如门的形象)及意象 等。考查文中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着怎样的地位,事物形象具有什么象征意义等,这就需要 读者透过字里行间,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种形象是否底蕴深厚,是否形象丰满。文学作品的 语言是以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家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它一般有准确、鲜明、 生动、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对作品语言技巧评价优 劣,如语言是否简练、准确、生动、得体。具有什么样的独特语言风格,以及这样的语言具有 怎样的独特表现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是看表达方式是否自然贴切、运用自如、 灵活多变;表现手法是否有得于表现主题,是否合情合理,达到鲜明、生动、突出的效果等。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要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甚至于作者本人的风格;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要了解词语的一般意义和用法,要了解不同句式的不同特点,然后 在作品具体的语境中分析,通过纵横比较,体会其用法意义,进而总结出语言运用技巧、语言 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 表现为对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的分析。分析作品运用修辞手法首先 要辨明其修辞格,其次根据不同 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作用。另外还表现为对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段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表现为对象征、对比、衬托、 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这要在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 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小说应从人物塑造是否丰满、典型,情节的安 排是否合理、严密、变化、曲折等方面来考虑。近几年高考题,表达技巧主要侧重在作用的分 析。要答好这类题目,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要认真理解原文,把握文章 宗旨,再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对内容的理解,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回答了。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 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 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 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 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多元化和情感意蕴的丰富性为针对这一考点的命题及考生答题提供了 可能性和可行性。鉴赏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点:①在文“内” 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公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 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 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 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 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③在自身加强修养。鉴赏主体要掌握正确的 赏评标准和思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鉴赏评价 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辩证 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求全责备、主观臆断。 二 文学作品(散文)特点及命题热点 (一)散文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 作为一种文体,散文具备哪些特点呢?散文属抒情文学,重在表情言志,表达作家对 人生的一种感悟。所谓“感”是说作家由某一眼前物或某一身边事发生了某种独特的感应
或产生了某种亲切的感受,或触发了某种潜在的感情:所谓“悟”是从中悟出了某种人生 的真谛和哲理。例如巴金的《灯》,由灯光可以扫淡黑暗,为人照明这一身边事,产生感 兴,发生感想:灯光也能为失眠者带来勇气和温暖,指引他们摆脱噩梦的迷阵。作者从中 又进一步悟出一个哲理:“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换句话说,那就是在这人间 爱是永存的,只要人人都献出爱,这世界就充满了希望。 从结构上看,许多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指材料的散漫,但这些材料貌似 松散甚至琐屑,但琐而有纲,琐而有序,被一条思想的红线贯串,聚合,这就是我们通常 所称作的“神”。“神”在散文的“形”上有所表现:一是在形和神的结合点(动情点) 上为思想找到象征物。为情感找到借代物,这样可使散漫的材料“聚集”于一点,组合成 有机的整体。巴金笔下的“灯”就是这种情思的凝聚物。二是要有合适的叙事抒情线索 如“灯”既能物化情思,又具线索作用。三是用文眼统摄。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 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构成了全篇色彩和感情的基调并统摄全篇。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 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 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 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 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 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 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 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 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 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 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写景散文:以 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3)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 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 领域万千景观。 哲理散文定义。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 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 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三)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热点 1、景物与情理 2、主体与客体 3、人称与情感
或产生了某种亲切的感受,或触发了某种潜在的感情;所谓“悟”是从中悟出了某种人生 的真谛和哲理。例如巴金的《灯》,由灯光可以扫淡黑暗,为人照明这一身边事,产生感 兴,发生感想:灯光也能为失眠者带来勇气和温暖,指引他们摆脱噩梦的迷阵。作者从中 又进一步悟出一个哲理:“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换句话说,那就是在这人间, 爱是永存的,只要人人都献出爱,这世界就充满了希望。 从结构上看,许多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指材料的散漫,但这些材料貌似 松散甚至琐屑,但琐而有纲,琐而有序,被一条思想的红线贯串,聚合,这就是我们通常 所称作的“神”。“神”在散文的“形”上有所表现:一是在形和神的结合点(动情点) 上为思想找到象征物。为情感找到借代物,这样可使散漫的材料“聚集”于一点,组合成 有机的整体。巴金笔下的“灯”就是这种情思的凝聚物。二是要有合适的叙事抒情线索, 如“灯”既能物化情思,又具线索作用。三是用文眼统摄。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 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构成了全篇色彩和感情的基调并统摄全篇。 1.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 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 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 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 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 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 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 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 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 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 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写景散文:以 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3) 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 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 领域万千景观。 哲理散文定义。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 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 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三)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热点 1、景物与情理 2、主体与客体 3、人称与情感
写实与务虚 5、反复与强化 命题热点是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景物与情理 方面缘情择景,另一方面借景(物、事)抒情。写景(物、事)是手段,是依托,抒情 才是目的,是归宿 散文的“情理”往往体现在议论抒情的文字当中,提取散文的精要需要用足用好议论抒情 文字 主体与客体 散文凡是写到主体之外的景、事、物、人,目的都是为了从侧面映衬主体,强化主体特征 和作者的情感意念。 示例:2005广东《壶口的黄河》 本文的写作对象一一主体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 用?(3分) 对比、层递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 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 写实与务虚 写亲身经历的为实写,写间接所得或联想想象为虚写 “实”是文章的躯体,“虚”是文章的神采,“虚”对“实”起着充实、拓展、深化和美 化的作用。只有虚实相辅,文章才能相映生辉 人称与情感 反复与强化 散文加强表义性、音乐性与抒情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反复咏叹。反复所在,往往 就是强调所在,也就是命题所在。 下面详细介绍高考命题的热点及对策 散文中的景与情、情与理 散文写景状物记事述人,目的是抒情言志。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情感总是依附于形象, 传统文论把描绘人物、事物、景物形象和生活场景的语言统称“景语”,且“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散文家总是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寄情于物,然后由人及义,即事明理,托物言志,借 景抒情。同诗歌一样,散文也讲究意境,情景交融是意境的最高境界。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有 两种。一种是触景生情,如《故都的秋》,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清、静、悲凉”的细腻描摹 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主 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自然融合。另一种是缘情造境,如《我的空中楼阁》中“轻 灵而自由”的小屋,“独立而宁静”的环境,都不过是作者心造的幻境,从而寄寓作者对“独 立而宁静”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怀。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借心中想像之“景 抒发内心炽热、真挚之情。不管是哪一种意境,共同要求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而其中,情 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情与理。有些咏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有些象征性、晢理性散文,抒情之外,还要阐 发一种晢理,赞颂某种精神,使所咏之物人格化。如《青菜》的意境就充分体现了物性与人性, 物理与哲理在相似相通基础上的高度统一。如“青菜”的“朴素而高贵”就恰与无名英雄的“平 凡而伟大”相近,既有真挚的情感,又有睿智的哲思,颇有但丁名言“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
4、写实与务虚 5、反复与强化 命题热点是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景物与情理 一方面缘情择景,另一方面借景(物、事)抒情。写景(物、事)是手段,是依托,抒情 才是目的,是归宿。 散文的“情理”往往体现在议论抒情的文字当中,提取散文的精要需要用足用好议论抒情 文字。 主体与客体 散文凡是写到主体之外的景、事、物、人,目的都是为了从侧面映衬主体,强化主体特征 和作者的情感意念。 示例:2005 广东《壶口的黄河》 本文的写作对象——主体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 ,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 用? (3 分) 对比、层递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 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分) 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 写实与务虚 写亲身经历的为实写,写间接所得或联想想象为虚写。 “实”是文章的躯体,“虚”是文章的神采,“虚”对“实”起着充实、拓展、深化和美 化的作用。只有虚实相辅,文章才能相映生辉。 人称与情感 反复与强化 散文加强表义性、音乐性与抒情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反复咏叹。反复所在,往往 就是强调所在,也就是命题所在。 下面详细介绍高考命题的热点及对策。 散文中的景与情、情与理 散文写景状物记事述人,目的是抒情言志。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情感总是依附于形象。 传统文论把描绘人物、事物、景物形象和生活场景的语言统称“景语”,且“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散文家总是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寄情于物,然后由人及义,即事明理,托物言志,借 景抒情。同诗歌一样,散文也讲究意境,情景交融是意境的最高境界。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有 两种。一种是触景生情,如《故都的秋》,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清、静、悲凉”的细腻描摹 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主 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自然融合。另一种是缘情造境,如《我的空中楼阁》中“轻 灵而自由”的小屋,“独立而宁静”的环境,都不过是作者心造的幻境,从而寄寓作者对“独 立而宁静”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怀。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借心中想像之“景” 抒发内心炽热、真挚之情。不管是哪一种意境,共同要求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而其中,情 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情与理。有些咏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有些象征性、哲理性散文,抒情之外,还要阐 发一种哲理,赞颂某种精神,使所咏之物人格化。如《青菜》的意境就充分体现了物性与人性, 物理与哲理在相似相通基础上的高度统一。如“青菜”的“朴素而高贵”就恰与无名英雄的“平 凡而伟大”相近,既有真挚的情感,又有睿智的哲思,颇有但丁名言“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
叶中显示出来”的理趣。说理性散文情理交融的特征尤为明显。一般说理文中的道理是理性化 的,使人折服;而说理性散文中的道理是情感化的,能使读者的心灵发生感应,受到震撼。二 者产生区别的原因在于:说理文中的“理”诉诸理智,依靠科学论证,逻辑推断,在推理过程 中力避感情的介入;而说理性散文则是因事生情,以情推理,因理由情生,所以“理”也著上 主观的感情色彩。如《灯下漫笔》,鲁迅有感于民族的劣根性,对民众的奴性心理深恶痛绝, 因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于是讲出一番道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的精辟论述。 不但以理服人,而且以情动人,真正体现了“情理交融”。说理性散文中的情理交融应是作家 真性、真情、真知、真见的统 散文中的写景状物、记事述人、说理抒情 写景状物。写景文和状物文是抒情散文的两个重要门类。写景,真真切切,活灵活现,情 寓其中:咏物,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意蕴其内。优秀的散文作品写景状物时善于抓住景物的 特征,鲜明地描绘景物的风貌,使其个性突出,具体可感,且色调与情趣统一,自然节奏和心 灵节奏契合。如《荷塘月色》,如《故都的秋》,那荷塘,那月色,那秋,绝不类同他处。成 功的景物描写总是动静相生,写好动态,静物才会有生命,有灵魂。阅读写景状物的文字,须 把握写景状物的立足点,这样有助于弄清顺序、脉络、结构、层次。写景时的观察有定点观察 和动点观察,一般有四种观察形式:定点透视,变角变焦;定点动景,“物换星移”:动点定 景,多角多面;移步换景,游踪组合。如《荷塘月色》写荷塘、月色两节,属定点观察。《我 的空中楼阁》则有三个立足点,属动点观察。除把握立足点外,还要弄清具体的观察方法。这 其中有视角的变化,或仰视、或平视,或俯察,或侧看,或环顾;有视距的变化,或远观,或 近觑;有视野的变化,或鸟瞰全景,或特写局部。阅读时,要善于把握景物的层次条理关系, 分出总体和局部,背景、远景、中景、近景及点景,弄清宾主、轻重、虚实,从而把握景物的 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探索蕴蓄其内的情趣和理趣 记事述人。散文贵“真”贵“散”,散文中的事实往往有以少总多、小中见大的特点,典 型性很强,而且寄深情,寓晢思,含蓄蕴藉。并不以情节取胜,无需完整、曲折,只求抓住其 闪光点、动情点,如《灯下漫笔》写作者兑换现银这一日常生活小事和他心理的微妙变化,《灯》 写作者寒夜不眠之苦和暗夜寻路之难,均有小中见大的特点和微言大义的机趣。散文记事的手 法十分灵活,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等各种叙述的方式在回忆性散文、人物传记中经 常用到。散文述人,常以白描一—“画眼睛”的笔法,特写人物性格的特征,据此表达感悟, 抒写情怀。《记念刘和珍君》反复刻画刘和珍的“温和”“微笑”,借这一细节的特写表现刘 和珍大智大勇的性格。鲁迅对中国女子勇毅精神的慨叹正是据此而发。 抒情说理。形象激发情感。散文中的抒情手段有两种,在形象描绘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叫直 接抒情,在形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抒情是间接抒情,一般有融情于事、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融情于理四种方式。抒情的语言手段通常有如下两种:①调配景语的形象色彩。形象有色 调,亮色暖调引起快感,暗色冷淡引起不快感。语言的形象色彩可以暗示作者的情绪,诱发读 者的情感。如《荷塘月色》中既有乳白、柔和的月光,又有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在色调对 比中,隐隐透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②利用情语指点、感染景语。如同样写月色,《荷塘月 色》由于“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一情语的指点,“月光如水”成为乐景;《为了忘 却的记念》受到“悲愤”的感染,就成为哀景。另外,移情、拟人也是情景交融最重要的语言 手段。关于说理。散文说理时的叙例是生活化、场景化、形象化、情感化的,有如有血有肉、 活灵活现的龙。其“论点”也用形象的语言包装,“论证”过程是一种形象的推理。如《灯》 的“点睛之笔”就用了象征手法 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表达技巧既有修辞方面的,如摹绘形容、巧拟妙喻等;也有手法方面的,如象征 渲染、映衬、对比、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等。分析散文的表达技巧,要注意多角度展开联想
叶中显示出来”的理趣。说理性散文情理交融的特征尤为明显。一般说理文中的道理是理性化 的,使人折服;而说理性散文中的道理是情感化的,能使读者的心灵发生感应,受到震撼。二 者产生区别的原因在于:说理文中的“理”诉诸理智,依靠科学论证,逻辑推断,在推理过程 中力避感情的介入;而说理性散文则是因事生情,以情推理,因理由情生,所以“理”也著上 主观的感情色彩。如《灯下漫笔》,鲁迅有感于民族的劣根性,对民众的奴性心理深恶痛绝, 因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于是讲出一番道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的精辟论述。 不但以理服人,而且以情动人,真正体现了“情理交融”。说理性散文中的情理交融应是作家 真性、真情、真知、真见的统一。 散文中的写景状物、记事述人、说理抒情 写景状物。写景文和状物文是抒情散文的两个重要门类。写景,真真切切,活灵活现,情 寓其中;咏物,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意蕴其内。优秀的散文作品写景状物时善于抓住景物的 特征,鲜明地描绘景物的风貌,使其个性突出,具体可感,且色调与情趣统一,自然节奏和心 灵节奏契合。如《荷塘月色》,如《故都的秋》,那荷塘,那月色,那秋,绝不类同他处。成 功的景物描写总是动静相生,写好动态,静物才会有生命,有灵魂。阅读写景状物的文字,须 把握写景状物的立足点,这样有助于弄清顺序、脉络、结构、层次。写景时的观察有定点观察 和动点观察,一般有四种观察形式:定点透视,变角变焦;定点动景,“物换星移”;动点定 景,多角多面;移步换景,游踪组合。如《荷塘月色》写荷塘、月色两节,属定点观察。《我 的空中楼阁》则有三个立足点,属动点观察。除把握立足点外,还要弄清具体的观察方法。这 其中有视角的变化,或仰视、或平视,或俯察,或侧看,或环顾;有视距的变化,或远观,或 近觑;有视野的变化,或鸟瞰全景,或特写局部。阅读时,要善于把握景物的层次条理关系, 分出总体和局部,背景、远景、中景、近景及点景,弄清宾主、轻重、虚实,从而把握景物的 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探索蕴蓄其内的情趣和理趣。 记事述人。散文贵“真”贵“散”,散文中的事实往往有以少总多、小中见大的特点,典 型性很强,而且寄深情,寓哲思,含蓄蕴藉。并不以情节取胜,无需完整、曲折,只求抓住其 闪光点、动情点,如《灯下漫笔》写作者兑换现银这一日常生活小事和他心理的微妙变化,《灯》 写作者寒夜不眠之苦和暗夜寻路之难,均有小中见大的特点和微言大义的机趣。散文记事的手 法十分灵活,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等各种叙述的方式在回忆性散文、人物传记中经 常用到。散文述人,常以白描——“画眼睛”的笔法,特写人物性格的特征,据此表达感悟, 抒写情怀。《记念刘和珍君》反复刻画刘和珍的“温和”“微笑”,借这一细节的特写表现刘 和珍大智大勇的性格。鲁迅对中国女子勇毅精神的慨叹正是据此而发。 抒情说理。形象激发情感。散文中的抒情手段有两种,在形象描绘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叫直 接抒情,在形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抒情是间接抒情,一般有融情于事、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融情于理四种方式。抒情的语言手段通常有如下两种:①调配景语的形象色彩。形象有色 调,亮色暖调引起快感,暗色冷淡引起不快感。语言的形象色彩可以暗示作者的情绪,诱发读 者的情感。如《荷塘月色》中既有乳白、柔和的月光,又有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在色调对 比中,隐隐透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②利用情语指点、感染景语。如同样写月色,《荷塘月 色》由于“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一情语的指点,“月光如水”成为乐景;《为了忘 却的记念》受到“悲愤”的感染,就成为哀景。另外,移情、拟人也是情景交融最重要的语言 手段。关于说理。散文说理时的叙例是生活化、场景化、形象化、情感化的,有如有血有肉、 活灵活现的龙。其“论点”也用形象的语言包装,“论证”过程是一种形象的推理。如《灯》 的“点睛之笔”就用了象征手法。 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表达技巧既有修辞方面的,如摹绘形容、巧拟妙喻等;也有手法方面的,如象征、 渲染、映衬、对比、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等。分析散文的表达技巧,要注意多角度展开联想
下面略谈常用的几种 摹绘形容。散文可以绘形绘声绘色,描摹静态动态,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故都的秋》中“落蕊图”的描绘,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铺得满地”的落蕊的存在,使人不由得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 巧拟妙喻。比喻、比拟可以传神写照,“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只要抓住喻体、拟体与 本体相似的特征,就能产生“神似”甚至“酷肖”之感。如《故都的秋》中“比起北国的秋来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中的四个比喻 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形象地领悟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于“味”。用此丰富的比 喻,让人回味悠长,明了于胸。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利用感觉相互沟通,使无以名状、难 又言传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如《荷塘月色》中,把不均匀的月色比同“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 曲”,把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效果非凡。 象征。象征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景物为情思。如《灯》一文,以灯光作为象征物,通过描 写灯光给人的益处,层层深入挖掘其象征义。《门槛》一文以“门槛”象征前进道路上的重重 困难,激发人们克服困难,追求理想的勇气和信心。 映衬对比。映衬通过描绘衬体为主体铺垫、渲染,使主体的特征更鲜明、突出,其中反衬 手法能取得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古人就曾有“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的赞语 《我的空中楼阁》先极力描绘无花树,然后几笔点出: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 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的背景,显出小屋的别致。《故都的秋》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 了映衬突出北国之秋“色彩浓重、天之高远、味道浓郁”的特点。在散文中,映衬常用来点染 景物,营造氛围,烘托心境。对比是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互 相比较,使双方更加鲜明、突出。对比用于抒情有很强的感染力,用于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能增强暗示性和启发性。如《记忆》中对比不同人的记忆来区分崇高和卑下,《门槛》结尾 个傻瓜”“一位圣人”的对比,鲜明揭示题旨 下面谈谈散文鉴赏的有关方法和思路 联系背景,选点连线,整体感知 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 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同一作家,也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 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由此可见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在鉴赏中 的作用,特别是对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情感的文章的鉴赏,联系背景显得尤为必 鉴赏散文要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动情点重要,抓住这一点向纵深处开掘,即能发现 作品的旨趣。动情点并不难找到,因为它总是出现在作品开头的部分,作者又总是在全力映衬、 描述这一点。如巴金《灯》的动情点是“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的“几点灯光 篇散文中可以出现几处闪光点,这表明哲理在抽象,情感在升温。这些亮点在夹叙夹议的文字 中,总是出现在不同事实片断的转换、接榫处,总是用议论抒情句提示。如《灯》结尾的句子: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达到了形象、哲理与诗情的高度统一。接通闪光点的连线就 能了解作品的外部关系和内在联系,把握住作品的结构、思路和旨趣。 初步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整体感知 审美心理的最初层次,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逐步达到 “情往似赠,兴来知答”,从而最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如鉴赏《故都的 秋》须先把握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秋光、秋声、秋色、秋味)来写故都的秋,来突出故都的 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进而把握作品的主旨。 揣摩语言,合旨适境
下面略谈常用的几种。 摹绘形容。散文可以绘形绘声绘色,描摹静态动态,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故都的秋》中“落蕊图”的描绘,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铺得满地”的落蕊的存在,使人不由得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 巧拟妙喻。比喻、比拟可以传神写照,“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只要抓住喻体、拟体与 本体相似的特征,就能产生“神似”甚至“酷肖”之感。如《故都的秋》中“比起北国的秋来,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中的四个比喻 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形象地领悟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于“味”。用此丰富的比 喻,让人回味悠长,明了于胸。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利用感觉相互沟通,使无以名状、难 又言传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如《荷塘月色》中,把不均匀的月色比同“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 曲”,把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效果非凡。 象征。象征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景物为情思。如《灯》一文,以灯光作为象征物,通过描 写灯光给人的益处,层层深入挖掘其象征义。《门槛》一文以“门槛”象征前进道路上的重重 困难,激发人们克服困难,追求理想的勇气和信心。 映衬对比。映衬通过描绘衬体为主体铺垫、渲染,使主体的特征更鲜明、突出,其中反衬 手法能取得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古人就曾有“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的赞语。 《我的空中楼阁》先极力描绘无花树,然后几笔点出: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 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的背景,显出小屋的别致。《故都的秋》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 了映衬突出北国之秋“色彩浓重、天之高远、味道浓郁”的特点。在散文中,映衬常用来点染 景物,营造氛围,烘托心境。对比是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互 相比较,使双方更加鲜明、突出。对比用于抒情有很强的感染力,用于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能增强暗示性和启发性。如《记忆》中对比不同人的记忆来区分崇高和卑下,《门槛》结尾“一 个傻瓜”“一位圣人”的对比,鲜明揭示题旨。 下面谈谈散文鉴赏的有关方法和思路。 联系背景,选点连线,整体感知 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 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同一作家,也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 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由此可见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在鉴赏中 的作用,特别是对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情感的文章的鉴赏,联系背景显得尤为必 要。 鉴赏散文要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动情点重要,抓住这一点向纵深处开掘,即能发现 作品的旨趣。动情点并不难找到,因为它总是出现在作品开头的部分,作者又总是在全力映衬、 描述这一点。如巴金《灯》的动情点是“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的“几点灯光”。一 篇散文中可以出现几处闪光点,这表明哲理在抽象,情感在升温。这些亮点在夹叙夹议的文字 中,总是出现在不同事实片断的转换、接榫处,总是用议论抒情句提示。如《灯》结尾的句子: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达到了形象、哲理与诗情的高度统一。接通闪光点的连线就 能了解作品的外部关系和内在联系,把握住作品的结构、思路和旨趣。 初步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整体感知 是审美心理的最初层次,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逐步达到 “情往似赠,兴来知答”,从而最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如鉴赏《故都的 秋》须先把握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秋光、秋声、秋色、秋味)来写故都的秋,来突出故都的 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进而把握作品的主旨。 揣摩语言,合旨适境
揣摩语言是在客观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富有警策作用或者能够代表作者风格或者对文 章主旨表达有决定作用或者意蕴丰厚或者运用修辞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赏析 体会其象征义、比喻义,寻觅出文章各部分之间在言情表意上的内在联系。 揣摩散文的语言要以作品的题旨、情境为参照系。比如《故都的秋》中“足见有感觉的动 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这一句,含义颇丰,如何阐发其深刻内涵呢?联系情境,题旨,不难得出:“有情趣的人类 在文中侧重指文人学士,作者借写古代文人学士逢秋悲啼,实际上表白自己作为一名有着民主 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内心多感的“情趣”一一深远的忧虑和孤独冷落之感。作家自己独立于 北国的寒秋中,曾如夏蝉一样高唱过“唤醒民众的醉梦”的他,由于不得志,而对北国深秋的 秋声、秋雨,能不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伤感之情吗? 另外,揣摩语言还需考虑其他方面,如本句的句式结构、在语段中的地位、相邻句、在全 文的作用以及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等。 明确意象,缘景入情,建构意境 赏析散文的意境应缘景入情。在把握语言的基础上,将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内容转换成具体 可感的物象,融入作者和读者的双重感受后,明确清晰的意象,然后找出意象构成的各要素间 的关系和意象群之间的内存关系,结合作者情感、创作背景、读者的真切体验,建构起符合文 章主旨又体现读者个性的意境来,使读者与作者在一定层面上达到情感的共鸣。写景状物的散 文要从景物特征入手。《我的空中楼阁》中“小屋”的最大特征是“轻灵而自由”。而作者的 人生理想正是“自由”。自由是景与情的相通点、结合点。记事述人的散文要从典型细节入手 如刘和珍的“和蔼、微笑”。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可以使读者从 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在朗读中欣赏那山中轻灵自由的小屋,感受 作者的快乐、幸福,在朗读中想像刘和珍的音容笑貌,感受作者悲愤的心境 明确意象,构建意境,读者可以徜徉于美妙超俗的艺术世界,得到舒心惬意的美的享受, 美的启迪,做一次灵魂和精神世界的心灵旅游,这就是鉴赏的真谛 展开联想和想像 所谓“联想和想像”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 章中的情与景,事与理,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么由现实 到未来,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 和丰富。刘勰《文心雕龙》有“寂然凝虑,思接于载:悄然焉动,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 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去之色。”另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两句 谈的都是联想想像在文学鉴赏中的非凡作用。比如《我的空中楼阁》,在欣赏了“山中小屋” 的优美画卷后,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家的“形象美”。通过想像,描述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应是 个什么样的形象,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指导学生联想和想像,要求他们围绕文章的 内涵进行发散思维。如想像成“陶渊明”“王维”就抓住与李乐薇都是寄情山水,向往清幽闲 适的生活这一点来谈:想像成“李白”“欧阳修”,就抓住他们笔下的小屋、敬亭山、滁州山 水都赋予了灵性这一点。联想想像可以扩展作品的内涵,真正体现读者的再创造,再现美的意 境 另外,联想想像可以深化文章的题旨,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比如《灯》一文结尾,“灯光” 已成为生活的象征、希望的火种、力量的源泉,这时联系世界文坛上有崇高威望、获诺贝尔奖 而选择人为的方式结東生命的海明威、伍尔芙、茨威格、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人,启发学 生思考文中“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含义,以此阐明精神之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 “分析评价”就是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情与理,对鉴赏对象的各主要特征进行宏观和理性的 思考。“分析评价”是对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最高级的一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
揣摩语言是在客观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富有警策作用或者能够代表作者风格或者对文 章主旨表达有决定作用或者意蕴丰厚或者运用修辞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赏析, 体会其象征义、比喻义,寻觅出文章各部分之间在言情表意上的内在联系。 揣摩散文的语言要以作品的题旨、情境为参照系。比如《故都的秋》中“足见有感觉的动 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这一句,含义颇丰,如何阐发其深刻内涵呢?联系情境,题旨,不难得出:“有情趣的人类” 在文中侧重指文人学士,作者借写古代文人学士逢秋悲啼,实际上表白自己作为一名有着民主 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内心多感的“情趣”——深远的忧虑和孤独冷落之感。作家自己独立于 北国的寒秋中,曾如夏蝉一样高唱过“唤醒民众的醉梦”的他,由于不得志,而对北国深秋的 秋声、秋雨,能不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伤感之情吗? 另外,揣摩语言还需考虑其他方面,如本句的句式结构、在语段中的地位、相邻句、在全 文的作用以及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等。 明确意象,缘景入情,建构意境 赏析散文的意境应缘景入情。在把握语言的基础上,将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内容转换成具体 可感的物象,融入作者和读者的双重感受后,明确清晰的意象,然后找出意象构成的各要素间 的关系和意象群之间的内存关系,结合作者情感、创作背景、读者的真切体验,建构起符合文 章主旨又体现读者个性的意境来,使读者与作者在一定层面上达到情感的共鸣。写景状物的散 文要从景物特征入手。《我的空中楼阁》中“小屋”的最大特征是“轻灵而自由”。而作者的 人生理想正是“自由”。自由是景与情的相通点、结合点。记事述人的散文要从典型细节入手, 如刘和珍的“和蔼、微笑”。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可以使读者从 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在朗读中欣赏那山中轻灵自由的小屋,感受 作者的快乐、幸福,在朗读中想像刘和珍的音容笑貌,感受作者悲愤的心境。 明确意象,构建意境,读者可以徜徉于美妙超俗的艺术世界,得到舒心惬意的美的享受, 美的启迪,做一次灵魂和精神世界的心灵旅游,这就是鉴赏的真谛。 展开联想和想像 所谓“联想和想像”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 章中的情与景,事与理,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么由现实 到未来,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 和丰富。刘勰《文心雕龙》有“寂然凝虑,思接于载;悄然焉动,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 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去之色。”另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两句 谈的都是联想想像在文学鉴赏中的非凡作用。比如《我的空中楼阁》,在欣赏了“山中小屋” 的优美画卷后,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家的“形象美”。通过想像,描述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应是 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指导学生联想和想像,要求他们围绕文章的 内涵进行发散思维。如想像成“陶渊明”“王维”就抓住与李乐薇都是寄情山水,向往清幽闲 适的生活这一点来谈;想像成“李白”“欧阳修”,就抓住他们笔下的小屋、敬亭山、滁州山 水都赋予了灵性这一点。联想想像可以扩展作品的内涵,真正体现读者的再创造,再现美的意 境。 另外,联想想像可以深化文章的题旨,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比如《灯》一文结尾,“灯光” 已成为生活的象征、希望的火种、力量的源泉,这时联系世界文坛上有崇高威望、获诺贝尔奖 而选择人为的方式结束生命的海明威、伍尔芙、茨威格、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人,启发学 生思考文中“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含义,以此阐明精神之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 “分析评价”就是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情与理,对鉴赏对象的各主要特征进行宏观和理性的 思考。“分析评价”是对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最高级的一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
能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评价,关键在于是否能结合作者情感、创作背景、读者的生活底蕴 做出客观、合理而具有读者个性特征的结论。在鉴赏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评价的能 力。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可以让我们的鉴赏不受世俗的、流行的眼光羁绊,可以使我们站得 更高,看得更远,评价更为准确。比如《灯》,我们需要对“灯光”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分析评 价。如果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从政治层面来看:“灯”给人们照明,指路,使人 感到祖国的希望和光明,从而表达了作者抗战必胜的信念。如果脱离写作背景,“灯”具有了 人生晢理的意味,“灯”象征着光明、温暖,象征着不断进取的生活信念。又如《门槛》一文, 联系写作背景,“门槛”是“进步与反动,革命与不革命的分界线”;脱离写作背景,“门槛 可以象征两种选择的分界线,人们心灵中矛盾的标尺,前进或后退,坚持或放弃,都需要人们 做出选择,跨过一道“槛”。再如《灯下漫笔》中作者对中国历史的精辟概括,《巴尔扎克葬 》中雨果对生与死的理性思考,都需要我们反复研读,认真分析,做出合理的评价 不同作品的比较鉴赏 “观于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在平时的散文鉴赏中,注意联想和思考,同样的 题材和主题,别的作品是怎么表现的;同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与自己接触过的别的作品相比, 那一个更能打动人。比较是鉴赏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对散文的单篇鉴赏,进入到一定层次后, 必须进行同类或不同类单篇作品的相互比较,才能形成有层次有系统的鉴赏能力 该采取何种方法呢?1.在平时的鉴赏活动中,应充分展开联想,从散文的意境,用词用语、 形象刻画、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内含、表达技巧、谋篇布局等角度选择相类或相反的作 品进行比较。如学习《灯下漫笔》一文,可选择同时期的《春末闲谈》《灯下漫笔》(二)等 相关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也可选择与“以小见大”手法相同的《从孩子照相说起》进而把握 鲁迅的杂文技法;还可选择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比较鉴赏,把握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批判。2.注 意了解一些散文鉴赏的有关概念。3.注意参考一些文艺评论文章,学习它们评论的角度、得出 的结论、鉴赏用语、文章的重心等等 附一: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表解总纲 表一叙述人称 人|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 表达技巧之叙述 称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 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述方式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 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如:《谢谢你 教我
能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评价,关键在于是否能结合作者情感、创作背景、读者的生活底蕴 做出客观、合理而具有读者个性特征的结论。在鉴赏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评价的能 力。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可以让我们的鉴赏不受世俗的、流行的眼光羁绊,可以使我们站得 更高,看得更远,评价更为准确。比如《灯》,我们需要对“灯光”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分析评 价。如果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从政治层面来看:“灯”给人们照明,指路,使人 感到祖国的希望和光明,从而表达了作者抗战必胜的信念。如果脱离写作背景,“灯”具有了 人生哲理的意味,“灯”象征着光明、温暖,象征着不断进取的生活信念。又如《门槛》一文, 联系写作背景,“门槛”是“进步与反动,革命与不革命的分界线”;脱离写作背景,“门槛” 可以象征两种选择的分界线,人们心灵中矛盾的标尺,前进或后退,坚持或放弃,都需要人们 做出选择,跨过一道“槛”。再如《灯下漫笔》中作者对中国历史的精辟概括,《巴尔扎克葬 词》中雨果对生与死的理性思考,都需要我们反复研读,认真分析,做出合理的评价。 不同作品的比较鉴赏 “观于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在平时的散文鉴赏中,注意联想和思考,同样的 题材和主题,别的作品是怎么表现的;同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与自己接触过的别的作品相比, 那一个更能打动人。比较是鉴赏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对散文的单篇鉴赏,进入到一定层次后, 必须进行同类或不同类单篇作品的相互比较,才能形成有层次有系统的鉴赏能力。 该采取何种方法呢?1.在平时的鉴赏活动中,应充分展开联想,从散文的意境,用词用语、 形象刻画、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内含、表达技巧、谋篇布局等角度选择相类或相反的作 品进行比较。如学习《灯下漫笔》一文,可选择同时期的《春末闲谈》《灯下漫笔》(二)等 相关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也可选择与“以小见大”手法相同的《从孩子照相说起》进而把握 鲁迅的杂文技法;还可选择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比较鉴赏,把握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批判。2.注 意了解一些散文鉴赏的有关概念。3.注意参考一些文艺评论文章,学习它们评论的角度、得出 的结论、鉴赏用语、文章的重心等等。 附一: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表解总纲 表一叙述人称 表 达 技 巧 之 叙 述 人 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 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 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 述 方 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 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如:《谢谢你 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