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科质量分析报告 泉州市教科所陈怀朗 、试题评价 011年中考语文试卷,立足基础,注重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相关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检测。在此前提下,试卷的内容、 结构、命题思路上都较以往有了新的追求与新的探究。试题突出了阅读品质、探究精神、创新思维的考察,这是本份试卷与 往年有所区别的新的特点。 )渗透中华文化积累的考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语文的教和学密不可分。本份试卷,有意识地传扬中华文化,涉及到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诸 子百家文化、鲁迅文化等。如第1题,截取了介绍泉州文化的一段文字作考料。第3题有关”鲁迅文化"的积累,让考生从课 文中鲁迅作品的学习中探讨"鲁迅精神"。又如第4题″综合探究",设置了″民俗节日”专题,意在探究民俗节日的文化特色与 文化内涵。还如第9题,探究《桃花源记》一文所体现的儒家、道家思想。这些题目,既让考生意识到中华文化在语文学习 中不可或缺,又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发亲近文化、热爱文化、崇尚文化的情感 (二)注重阅读品质的评价。 阅读品质其中包含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在试卷的阅读板块中,从词句理解、 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全方位、多角度设置题目。试题结构灵活,主次有机结合,难易合理搭配, 梯度明显。如《神奇的地声》文本阅读题的设置:对题意的理解一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一对考本某一要点进行分析。而《故 乡滋味》的阅读要求则更为精细:揣摩品味关键词语一把握考本的主要内容一体验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探究作者的文 思。纵观阅读试题,它抓住了阅读理解的关键:"写什么”、"怎么写”,既有整体感悟理解,又有细部的分析,循序渐进,层 层深入。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备立足文本、字斟句酌、揣摩推敲的阅读习惯,并能够运用浏览、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进行 感知、理解、分析 (三)激发创造性思维。 今年的作文题是 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不仅仅是标点符号,它们各自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就所感悟到的意思 结合生活经历,或叙事,或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是一道非常开放的作文题,它跳出了思维定势,以标点符号这一语文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为意,以提示语的形式,提供 灵活的选择空间,利于激发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写作的关键在于能够发挥联想、想像,根据对标点符号用法的正确理解,从 而联想到其蕴含的丰富的意义并加以引申,从某个角度切入,确定主题,谈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这一作文形式适合于不同 层级学生发挥出好水平。 (四)创新”名著阅读形式 名著阅读"题规避套路,形式新颖、有创意,内容实在,涉及面广。以"奋斗"为主题,列出″课标"要求中的四部名著中 的几个主要人物,让考生进行判断、选择,可就某个人物的相关情节、或综合名著主要内容进行简述,以印证自己所提出的 观点。这相对于以往名著阅读题的设置是个新的突破,强调学用结合,意义非凡。 除此以外,在细节的处理上,讲求细"、"活"。讲究细部的处理,加大灵活度以降低试题的难度,利于考生的发挥。提 示到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失误,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考试质量分析 (一)成绩统计11
2011 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科质量分析报告 泉州市教科所 陈怀朗 一、试题评价 2011 年中考语文试卷,立足基础,注重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相关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检测。在此前提下,试卷的内容、 结构、命题思路上都较以往有了新的追求与新的探究。试题突出了阅读品质、探究精神、创新思维的考察,这是本份试卷与 往年有所区别的新的特点。 (一)渗透中华文化积累的考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语文的教和学密不可分。本份试卷,有意识地传扬中华文化,涉及到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诸 子百家文化、鲁迅文化等。如第 1 题,截取了介绍泉州文化的一段文字作考料。第 3 题有关"鲁迅文化"的积累,让考生从课 文中鲁迅作品的学习中探讨"鲁迅精神"。又如第 4 题"综合探究",设置了"民俗节日"专题,意在探究民俗节日的文化特色与 文化内涵。还如第 9 题,探究《桃花源记》一文所体现的儒家、道家思想。这些题目,既让考生意识到中华文化在语文学习 中不可或缺,又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发亲近文化、热爱文化、崇尚文化的情感。 (二)注重阅读品质的评价。 阅读品质其中包含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在试卷的阅读板块中,从词句理解、 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全方位、多角度设置题目。试题结构灵活,主次有机结合,难易合理搭配, 梯度明显。如《神奇的地声》文本阅读题的设置:对题意的理解--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对考本某一要点进行分析。而《故 乡滋味》的阅读要求则更为精细:揣摩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考本的主要内容--体验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探究作者的文 思。纵观阅读试题,它抓住了阅读理解的关键:"写什么"、"怎么写",既有整体感悟理解,又有细部的分析,循序渐进,层 层深入。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备立足文本、字斟句酌、揣摩推敲的阅读习惯,并能够运用浏览、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进行 感知、理解、分析。 (三)激发创造性思维。 今年的作文题是: 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不仅仅是标点符号,它们各自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就所感悟到的意思, 结合生活经历,或叙事,或议论,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这是一道非常开放的作文题,它跳出了思维定势,以标点符号这一语文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为意,以提示语的形式,提供 灵活的选择空间,利于激发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写作的关键在于能够发挥联想、想像,根据对标点符号用法的正确理解,从 而联想到其蕴含的丰富的意义并加以引申,从某个角度切入,确定主题,谈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这一作文形式适合于不同 层级学生发挥出好水平。 (四)创新"名著阅读"形式。 "名著阅读"题规避套路,形式新颖、有创意,内容实在,涉及面广。以"奋斗"为主题,列出"课标"要求中的四部名著中 的几个主要人物,让考生进行判断、选择,可就某个人物的相关情节、或综合名著主要内容进行简述,以印证自己所提出的 观点。这相对于以往名著阅读题的设置是个新的突破,强调学用结合,意义非凡。 除此以外,在细节的处理上,讲求"细"、"活"。讲究细部的处理,加大灵活度以降低试题的难度,利于考生的发挥。提 示到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失误,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二、考试质量分析 (一)成绩统计 11
参考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率 准差 秀率 8458 01,95 6.467 46.50 25 )考生答题分析 1.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赋分35分,均分22.2得分率63.4%。 本部分共设置5道题,检测内容:同音字词义的辨析组词,工具书的使用,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品味,古诗文的识记 课文内容的理解,问题探究,名著阅读等。在设题中,针对实际学情,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侧重检测考生语文知识基础、语 言运用、文化文学积累;考查的是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但从某个角度上看,也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试题设 计合理,难易适中。与去年中考一致的是,对于古诗文默写的检测,重在识记、积累,这是今后所要坚持的做法。 第1题赋分7分,均分3.2,得分率45.8%。题目所涉及的都是些语文基础知识:内容丰富,有常见的同音字的辨析组 词、查找字典词典、修辞手法使用的辨析与理解。预设难度值为0.9,要求不高,但最终考生的得分为我们所始料不及,从 中反映出平时的语文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存在问题。 第1小题,为同音字组词。由于学生审题不认真,本题错误率极高,均分为0.837,较多考生把组词答作注音,以致造 成严重的失误;还有些考生写错别字。第2小题,査找字词典,失误在于对″久″、"碑″两字的字义理解的偏差,故正确率极 低,均分为0.37。第3小题暴露出学生对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等知识的混淆,得分率仅66.6% 第2题,古诗文默写。均分7.08,得分率为70%。失分多为错别字,如"抵”写成"低”,"碣”写成″揭","夜吟"写成 月呤”,"色”写成"瑟”,"忽复”写成"夫妇”,不是"写成"不似","乎”写成″呼”;标点符号"?"写成","、"!"。从考生的 卷面,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学生平时对古诗文背诵只会”背"不会”写",只会记不理解,连标点符号都不懂得正确使 用。另外,老问题仍然有,错别字之多。 第3题品读鲁迅作品,理解作品中作者所流露的情感,引导教学对重要作家作品的重视。得满分仅2%,而拿0分的考 生占有22.%。大部分考生只得1.5-2分。答案五花八门,如"回乡探望”、"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那股不服输的精神 对故乡的怀念和景色描写”等等。 第4题问题探究。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搜集、提取信息、综合归纳的能力。赋分7分,均分4.48, 得分率64%。其中,0分占1%,满分的占6%。从以上分析可知,考生本题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第(1)题:了解民俗节日。要求考生用线段将四个民俗节日与相应民俗活动连接起来。本题考查的都是传统节日,与生活 联系比较紧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整答出,得分率9%为全卷中最高。第(2)题:品评民俗节日。本题考生答题情况一般 丢分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结合(1)(3)两题的内容提示回答,缺乏灵活性,凭空回答"历史悠久″很热闹″等 或只围绕某一节日,大书特书如何过节,无法达到"归纳″的要求。另外,很多考生语言组织能力低,词不达意或句子不完整, 以致难得满分。第(3)题:探究诗句内涵。这是全卷中较难的题目之一,检测的目标有:评价鉴赏、表达运用、问题探究等, 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概括归纳能力。在做题中,首先对"文化内涵”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导致未能找到合理的 切入点,更难达到"探究"的目的。有对诗句进行解释的,有把诗歌扩展成故事的,有的干脆直接回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其次,很多考生在答题中未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诗句,在内容上自然无法找到题目要求的共同点,加之原本的语言组织能力 综合归纳能力就不强,丢分在所难免 当然,也有不少考生答出了参考答案中没有的答案"各自蕴含着一个故事或事件"。 第5题ˆ″名著阅读″。赋分8分,均分δ.47,得分率80.δ%。涉及主要《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 的》《鲁滨逊漂流记》等四部名著。主要以简答的形式呈现,设置适量的客观题(第(2)小题),题干表述准确,针对性 强,占该题布分25% 值得肯定的有 (1)大部分考生能认真审题,按要求作答。对第(2)小题,能根据提示要求选择人物填空,满分率占71%。第(3)小题, 能按要求叙议结合,简述例子,答案与参考答案基本相符,内容充实,事例典型
参考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A 率 标准差 最高分 最低分 优秀率 78458 101.95 78.5% 23.47% 26.467 146.50 0.25 7.8% (二)考生答题分析 1.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赋分 35 分,均分 22.2 得分率 63.4%。 本部分共设置 5 道题,检测内容:同音字词义的辨析组词,工具书的使用,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品味,古诗文的识记, 课文内容的理解,问题探究,名著阅读等。在设题中,针对实际学情,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侧重检测考生语文知识基础、语 言运用、文化文学积累;考查的是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但从某个角度上看,也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试题设 计合理,难易适中。与去年中考一致的是,对于古诗文默写的检测,重在识记、积累,这是今后所要坚持的做法。 第 1 题赋分 7 分,均分 3.2,得分率 45.8%。题目所涉及的都是些语文基础知识:内容丰富,有常见的同音字的辨析组 词、查找字典词典、修辞手法使用的辨析与理解。预设难度值为 0.9,要求不高,但最终考生的得分为我们所始料不及,从 中反映出平时的语文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存在问题。 第 1 小题,为同音字组词。由于学生审题不认真,本题错误率极高,均分为 0.837,较多考生把组词答作注音,以致造 成严重的失误;还有些考生写错别字。第 2 小题,查找字词典,失误在于对"久"、"碑"两字的字义理解的偏差,故正确率极 低,均分为 0.37。第 3 小题暴露出学生对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等知识的混淆,得分率仅 66.6%。 第 2 题,古诗文默写。均分 7.008,得分率为 70%。失分多为错别字,如"抵"写成"低","碣"写成"揭","夜吟"写成" 月呤","色"写成"瑟","忽复"写成"夫妇","不是"写成"不似","乎"写成"呼";标点符号"?"写成","、"!"。从考生的 卷面,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学生平时对古诗文背诵只会"背"不会"写",只会记不理解,连标点符号都不懂得正确使 用。另外,老问题仍然有,错别字之多。 第 3 题品读鲁迅作品,理解作品中作者所流露的情感,引导教学对重要作家作品的重视。得满分仅 2%,而拿 0 分的考 生占有 22.7%。大部分考生只得 1.5-2 分。答案五花八门,如"回乡探望"、"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那股不服输的精神"、 "对故乡的怀念和景色描写"等等。 第 4 题问题探究。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搜集、提取信息、综合归纳的能力。赋分 7 分,均分 4.48, 得分率 64%。其中,0 分占 1%,满分的占 6%。从以上分析可知,考生本题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第⑴题:了解民俗节日。要求考生用线段将四个民俗节日与相应民俗活动连接起来。本题考查的都是传统节日,与生活 联系比较紧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整答出,得分率 99%为全卷中最高。第⑵题:品评民俗节日。本题考生答题情况一般。 丢分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结合(1)(3)两题的内容提示回答,缺乏灵活性,凭空回答"历史悠久""很热闹"等; 或只围绕某一节日,大书特书如何过节,无法达到"归纳"的要求。另外,很多考生语言组织能力低,词不达意或句子不完整, 以致难得满分。第⑶题:探究诗句内涵。这是全卷中较难的题目之一,检测的目标有:评价鉴赏、表达运用、问题探究等, 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概括归纳能力。在做题中,首先对"文化内涵"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导致未能找到合理的 切入点,更难达到"探究"的目的。有对诗句进行解释的,有把诗歌扩展成故事的,有的干脆直接回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其次,很多考生在答题中未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诗句,在内容上自然无法找到题目要求的共同点,加之原本的语言组织能力、 综合归纳能力就不强,丢分在所难免。 当然,也有不少考生答出了参考答案中没有的答案"各自蕴含着一个故事或事件"。 第 5 题"名著阅读"。赋分 8 分,均分 6.47,得分率 80.8%。涉及主要《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 的》《鲁滨逊漂流记》等四部名著。主要以简答的形式呈现,设置适量的客观题(第(2)小题),题干表述准确,针对性 强,占该题布分 25%。 值得肯定的有: ⑴大部分考生能认真审题,按要求作答。对第(2)小题,能根据提示要求选择人物填空,满分率占 71%。第(3)小题, 能按要求叙议结合,简述例子,答案与参考答案基本相符,内容充实,事例典型
(2)多数考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与表述能力答题,叙述完整准确,有的语言十分出彩,与参考答案的示例相媲美。 不足之处 (1)审题不清,匆忙下笔。第(2)小题选填错项不在少数,零分率占28.9%,大多是对名著懵懂不清的。第(3)小题存 在的问题比较复杂,主要有下列三方面:其一,错上加错,选错第(2)小题,举了格列佛的例子。其二,随意扯谈,答非 所问,言不中的,或叙述与"奋斗”无关的情节,如写小保尔弄烟丝在神父的面团上,再如写祥子卖车埋葬虎妞,最后浑浑噩 噩等。其三,另起炉灶,叙写不相干的人物情节,如举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鲁迅、毛泽东、袁隆平等。 (2)表述不通,错漏百出。从第(3)小题作答看,主要存在错别字、用词不当、文句不通、语言拖沓、标点乱蘸等五方 面问题。 2.阅读 赋分55分,均分34.71,得分率63.1%。 今年的阅读部分较以往作了调整,意在培养学生仔仔细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考生的负担,虽然阅读的篇目比往年少 了一篇,但量变″质″不变,各种知识与能力的考察较全面,更加切合考生的实际。选材新颖,文体特征鲜明,富有文化内涵 和时代气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强调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导向平时阅读教学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视, 因此,注重生活和语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注重考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与创造性的理解,注意探究精神与开放思维的考查, 检阅考生阅读的真正水平 文言文阅读。 赋分15分,均分9.35,得分率62.4% 考料为《桃花源记》。考査的面较广,涉及众多文言知识点、能力点:古今异义,实词、虚词词义的理解辨析,文言翻 译。特别是结合考本对儒家、道家思想的探究,拓宽和加深了对考本的理解,能较好地考査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的水。试题难易适中,有梯度,但整体得分率并不高,大部分考生得分在8-13分之间 第6题,赋分2分,均分1.456分,得分率72.8%。题型为选择题,考查的是古今异义的理解,不回避常见、常用的句 子和词语 第7题,考査的是多义词词义的理解与辨析,并涉及其他文言文的重要句子,应该说,不论是句子还是词语,考生都比 较熟悉,但是得分率很低,不少考生准确辨析”穷"的含义,而错选"C 第8题,文言句子翻译。赋分6分,均分4.4分。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很多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翻译不到位。 二是翻译岀的句子句意表达不准确或不通顺或与本文前后句子混淆甚至偏离原意,特别是一些翻译对词义出现偏差,导致失 分比较严重。三是不少学生对省略部分不明确,或没有准确补充出来。 第9题,赋分4分,均分2.42分。文言文考题中的难题,突出对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能力的考察。在理解文章的主要 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儒 家"或"道家″思想作简要说明,大多学生基本能结合文本内容答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①″张冠李戴"。②有部分 学生只答"儒家"或″道家"思想,或只答对"儒家″或″道家″的理解,并没有涉及文本内容。③个别学生或审题不认真,或压根 不懂,将”家"理解为”家庭",答非所问。 说明文阅读。 赋分15分,均分8.69,得分率57.9。 评卷中发现,中间分数段的考生多,很好地体现了设计者考查学生的预测和要求。考生在作答时,绝大部分都能针对题 目予以作答。 第10题,赋分6分,均分3.5,得分率58.4%。考察信息筛选、要点概括能力。相当部分考生在对地声下定义时,忽略 了定义的格式,限制性"地震前″也未能在作答中写出,而对归属性范畴的”声现象",则相对答得准确到位。神奇之处的筛选 答得较好,只是有些考生未能筛选到关键信息,而选用不够概括的语句,岀现了″擦边球″现象 第11题,赋分5分,均分3.336,得分率66.7%。考点是对文意把握和对内容的理解。大部分考生对"事理”尚不清楚 只限于事物说明文的认识上,出现了很多诸如"地声的特点及作用”"地声的意义”等答案。第二问,学生相对答得好
⑵多数考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与表述能力答题,叙述完整准确,有的语言十分出彩,与参考答案的示例相媲美。 不足之处: ⑴审题不清,匆忙下笔。第(2)小题选填错项不在少数,零分率占 28.9%,大多是对名著懵懂不清的。第(3)小题存 在的问题比较复杂,主要有下列三方面:其一,错上加错,选错第(2)小题,举了格列佛的例子。其二,随意扯谈,答非 所问,言不中的,或叙述与"奋斗"无关的情节,如写小保尔弄烟丝在神父的面团上,再如写祥子卖车埋葬虎妞,最后浑浑噩 噩等。其三,另起炉灶,叙写不相干的人物情节,如举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鲁迅、毛泽东、袁隆平等。 ⑵表述不通,错漏百出。从第(3)小题作答看,主要存在错别字、用词不当、文句不通、语言拖沓、标点乱蘸等五方 面问题。 2.阅读 赋分 55 分,均分 34.71, 得分率 63.1%。 今年的阅读部分较以往作了调整,意在培养学生仔仔细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考生的负担,虽然阅读的篇目比往年少 了一篇,但量变"质"不变,各种知识与能力的考察较全面,更加切合考生的实际。选材新颖,文体特征鲜明,富有文化内涵 和时代气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强调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导向平时阅读教学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视, 因此,注重生活和语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注重考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与创造性的理解,注意探究精神与开放思维的考查, 检阅考生阅读的真正水平。 文言文阅读。 赋分 15 分, 均分 9.35, 得分率 62.4%。 考料为《桃花源记》。考查的面较广,涉及众多文言知识点、能力点:古今异义,实词、虚词词义的理解辨析,文言翻 译。特别是结合考本对儒家、道家思想的探究,拓宽和加深了对考本的理解,能较好地考查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的水。试题难易适中,有梯度,但整体得分率并不高,大部分考生得分在 8-13 分之间。 第 6 题,赋分 2 分,均分 1.456 分,得分率 72.8%。题型为选择题,考查的是古今异义的理解,不回避常见、常用的句 子和词语。 第 7 题,考查的是多义词词义的理解与辨析,并涉及其他文言文的重要句子,应该说,不论是句子还是词语,考生都比 较熟悉,但是得分率很低,不少考生准确辨析"穷"的含义,而错选"C"。 第 8 题,文言句子翻译。赋分 6 分,均分 4.4 分。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很多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翻译不到位。 二是翻译出的句子句意表达不准确或不通顺或与本文前后句子混淆甚至偏离原意,特别是一些翻译对词义出现偏差,导致失 分比较严重。三是不少学生对省略部分不明确,或没有准确补充出来。 第 9 题,赋分 4 分,均分 2.42 分。文言文考题中的难题,突出对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能力的考察。在理解文章的主要 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儒 家"或"道家"思想作简要说明,大多学生基本能结合文本内容答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①"张冠李戴"。②有部分 学生只答"儒家"或"道家"思想,或只答对"儒家"或"道家"的理解,并没有涉及文本内容。③个别学生或审题不认真,或压根 不懂,将"家"理解为"家庭",答非所问。 说明文阅读。 赋分 15 分,均分 8.69,得分率 57.9。 评卷中发现,中间分数段的考生多,很好地体现了设计者考查学生的预测和要求。考生在作答时,绝大部分都能针对题 目予以作答。 第 10 题,赋分 6 分,均分 3.5,得分率 58.4%。考察信息筛选、要点概括能力。相当部分考生在对地声下定义时,忽略 了定义的格式,限制性"地震前"也未能在作答中写出,而对归属性范畴的"声现象",则相对答得准确到位。神奇之处的筛选, 答得较好,只是有些考生未能筛选到关键信息,而选用不够概括的语句,出现了"擦边球"现象。 第 11 题,赋分 5 分,均分 3.336,得分率 66.7%。考点是对文意把握和对内容的理解。大部分考生对"事理"尚不清楚, 只限于事物说明文的认识上,出现了很多诸如"地声的特点及作用""地声的意义"等答案。第二问,学生相对答得好
第12题,赋分4分,均分1.846,得分率46.1%。考点为内容探究。对于写法而言,不少学生扣文本而忽略了作用,只 概括了内容,缺少表作用的表述:另有不少学生则完全脱离了文本,泛泛而谈,如:引史料,使文章令人信服,增强了文章 说服力:引谚语,使文章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少部分学生文体不清,将本题当作议论文作答,把″史料″当作事实论据, 谚语"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记叙文阅读。 赋分25分,均分16.673,得分率66.7%。 就试题设计来看,有关键词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要点的概括、作品的感受、内容的探究,综合地考査信息的筛选与 提取、理解、分析、归纳、语言表达等能力,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测试。作为整份试卷的压轴题之一,阅读选段好,试 题难易适中,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梯度、灵活度。 第13题,赋分6分,均分3.307,得分率55.1% 第(1)小题,赋分2分,均分0.65,得分率32.5%。考查的是对文本整体感知及关键词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不能抓住 关键词"质朴″温暖”来答题,而是用相关的内容来表述,如:”家乡依旧”"母亲对我的爱"等。答题情况并不理想的原因有 一是″含义"这类题许多学生是比较害怕的,不明白”含义”是指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解释词语的内涵,而答成了"味道";二是此 题应理解为”我在故乡时故乡给我带来的感受”而有一部分学生却误答为”我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感情"。 第(②2)小题,赋分4分,均分2.658,得分率66.4。考査的是学生对重点语段精读的能力,得分比较理想。学生能结合 上下文答出"愧疚”"伤感”等情感。如:"母亲在世的时间不多了,’我与母亲相处的时间也不多了,大有”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愧疚之感。″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把"酸楚″理解成"因母爱的伟大而感动"这显难是不够准确的,也有部分学生答成”对离别母 亲的不舍″"未能带媳妇回家给母亲看而感到伤心"这明显是脱离了文本来答题 第14题,赋分8分,均分6.194,得分率77.4%。考査的是感知与概括能力,得分比较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①只 答两、三件事,不知道从分值来判断应答几件事;②事件概括过于笼统,如:"母亲对我的宠爱”"喝酒″″睡觉"等:③错别字 时有出现,如"土炕”写成”土灶"。 第15题,赋分4分,均分3,得分率75%。考查的是对作品的感受、理解的能力,得分比较高。此题题干的关键词是 描述″"我眼中的母亲”"我所见的故乡”,根据此题干我们可以理解为”母亲”可以答外在的形象,更可以是内在的精神品质 而″故乡"只能是描述”所见”的样子。也有一部分学生采用贴标签的方式答题,如:"母亲是有上进心、善良和蔼、关心体贴 儿子、无私奉献"。 第16题,赋分4分,均分2.718,得分率68%。考査的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解读,得分比较理想。但有一部分学生对题 干中的"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审题不清,误解成对″母亲的感情",甚至答案中毫无任何″情感″的关键词,导致失分 第17题,赋分3分,均分1.454,得分率48.5。内容探究,引导考生深入文本寻出"故乡滋味"与母亲的联系点,有 定的深度。出现了一些好答案,如:①″母亲是故乡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所以说反映故乡某些特征,作者通过对母亲的 描写,间接地刻画了故乡的质朴、温暖,表达作者对故乡的喜欢之情。″②"母亲与故乡都是十分质朴的,给人温暖的感觉 都是远方游子的感觉,母亲是作者与故乡间的线。"赋分但整体水平过于低,答非所问,抓不住要点的,只会意会不善言传 的,比比皆是 3.作文 赋分60,均分45,得分率75% 落实″课标"要求:能记叙生活中的人、事、物。能对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和见解。2011年泉州 中考作文题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作为作文立意的介体,让各个层面的考生都有发挥的空间。考生既不陌生,又充满 新鲜感。 今年的考生作文较之往年有很多惊喜。第一,绝大多数的文章文体明朗、规范。″四不像″的文章明显减少,实验报告 数学解题式的行文的已销声匿迹,唯一出现的一篇另类文章是QQ聊天式的行文。第二,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拗口、 文意不通的语言现象被表达清楚、流畅,文意明白取而代之。第三,大多书写美观大方。即便是套抄、套文的文章,书写也 漂亮,当然,这类文章令人遗憾
第 12 题,赋分 4 分,均分 1.846,得分率 46.1%。考点为内容探究。对于写法而言,不少学生扣文本而忽略了作用,只 概括了内容,缺少表作用的表述;另有不少学生则完全脱离了文本,泛泛而谈,如:引史料,使文章令人信服,增强了文章 说服力;引谚语,使文章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少部分学生文体不清,将本题当作议论文作答,把"史料"当作事实论据," 谚语"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记叙文阅读。 赋分 25 分,均分 16.673,得分率 66.7%。 就试题设计来看,有关键词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要点的概括、作品的感受、内容的探究,综合地考查信息的筛选与 提取、理解、分析、归纳、语言表达等能力,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测试。作为整份试卷的压轴题之一,阅读选段好,试 题难易适中,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梯度、灵活度。 第 13 题,赋分 6 分,均分 3.307,得分率 55.1%。 第(1)小题,赋分 2 分,均分 0.65,得分率 32.5%。考查的是对文本整体感知及关键词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不能抓住 关键词"质朴""温暖"来答题,而是用相关的内容来表述,如:"家乡依旧""母亲对我的爱"等。答题情况并不理想的原因有二: 一是"含义"这类题许多学生是比较害怕的,不明白"含义"是指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解释词语的内涵,而答成了"味道";二是此 题应理解为"我在故乡时故乡给我带来的感受"而有一部分学生却误答为"我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感情"。 第(2)小题,赋分 4 分,均分 2.658,得分率 66.4。考查的是学生对重点语段精读的能力,得分比较理想。学生能结合 上下文答出"愧疚""伤感"等情感。如:"母亲在世的时间不多了,'我'与母亲相处的时间也不多了,大有'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愧疚之感。"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把"酸楚"理解成"因母爱的伟大而感动"这显难是不够准确的,也有部分学生答成"对离别母 亲的不舍""未能带媳妇回家给母亲看而感到伤心"这明显是脱离了文本来答题。 第 14 题,赋分 8 分,均分 6.194,得分率 77.4%。考查的是感知与概括能力,得分比较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①只 答两、三件事,不知道从分值来判断应答几件事;②事件概括过于笼统,如:"母亲对我的宠爱""喝酒""睡觉"等;③错别字 时有出现,如"土炕"写成"土灶"。 第 15 题,赋分 4 分,均分 3,得分率 75%。考查的是对作品的感受、理解的能力,得分比较高。此题题干的关键词是" 描述""我眼中的母亲""我所见的故乡",根据此题干我们可以理解为"母亲"可以答外在的形象,更可以是内在的精神品质。 而"故乡"只能是描述"所见"的样子。也有一部分学生采用贴标签的方式答题,如:"母亲是有上进心、善良和蔼、关心体贴 儿子、无私奉献"。 第 16 题,赋分 4 分,均分 2.718,得分率 68%。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解读,得分比较理想。但有一部分学生对题 干中的"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审题不清,误解成对"母亲的感情",甚至答案中毫无任何"情感"的关键词,导致失分。 第 17 题,赋分 3 分,均分 1.454,得分率 48.5。内容探究,引导考生深入文本寻出"故乡滋味"与母亲的联系点,有一 定的深度。出现了一些好答案,如:①"母亲是故乡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所以说反映故乡某些特征,作者通过对母亲的 描写,间接地刻画了故乡的质朴、温暖,表达作者对故乡的喜欢之情。"②"母亲与故乡都是十分质朴的,给人温暖的感觉, 都是远方游子的感觉,母亲是作者与故乡间的线。"赋分但整体水平过于低,答非所问,抓不住要点的,只会意会不善言传 的,比比皆是。 3.作文。 赋分 60,均分 45,得分率 75%。 落实"课标"要求:能记叙生活中的人、事、物。能对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和见解。2011 年泉州 中考作文题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作为作文立意的介体,让各个层面的考生都有发挥的空间。考生既不陌生,又充满 新鲜感。 今年的考生作文较之往年有很多惊喜。第一,绝大多数的文章文体明朗、规范。"四不像"的文章明显减少,实验报告、 数学解题式的行文的已销声匿迹,唯一出现的一篇另类文章是 QQ 聊天式的行文。第二,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拗口、 文意不通的语言现象被表达清楚、流畅,文意明白取而代之。第三,大多书写美观大方。即便是套抄、套文的文章,书写也 漂亮,当然,这类文章令人遗憾
从文章立意和内容看,考生大多能认真审读题意,遵照命题旨意作文。从拟题到行文,都有较好的表现 1.拟题新意多,让人眼前一亮。如,《感叹号有多难》、《符号不是浮云,给力的符号》、《那个感叹那道伤》、《把 问号拉直》、《盘旋于心的问号》、《不问不精彩》、《梦想没有句号》、《曲终人不散》,《今天是明天的逗号》等等, 都反映出考生对题意的到位理解,这些题目写就的多是好文章 2.巧妙地将标点意象化,在形、神、意中的契合点上作文章。如《我爱你,问号》,讲述同学耻笑爸爸外形像个问号 学生评价父亲是解答"问号"的好老师,"我″则是在与父亲的具体接触中,打消父亲”不关心我"的疑问,理解了父亲的品格 全文将父亲外形与内质特点与问号本义和蕴义一致化,紧扣题意,立意鲜明,构思精巧。结尾”我爱你,’问号’!将来,我 也要做个’问号!"以简洁一笔让主题升华,又意味深长 3.立足标点的内含立意,阐述鲜明的观点。今年出现了较多规范的议论文,令人对考生的思想的成熟度由衷的赞叹。如 《人生需要标点符号》一文,题大、文顺、意明。 4.以灵动的思维发现不同标点符号的外形变化,挖掘变化过程中的内含和特质。巧妙利用标点符号的外形变化,反映出 哲理性的内含。这样的文章充满思辨性,让人不能不对现代中考生思想的成熟度重新认识。 与往年一样,今年中考作文答卷仍有不解题意,导致离题、偏题的作文,也出现了许多空白卷,令人遗憾。主要是以下 几种情况: 1.不解题意,生造词语拟题。如《号意》、《句点不是句号》、《1?+,+!1=。》等题目,让人读了一头雾水。虽多 少解出题意,无从入手,便生硬地牵扯含义。 当然,有的是语文水平偏低造成的,这从考生对题意低幼化的理解可以看出。 2.审题不够认真。如《?我用无数的省略号来思念你》和《啊》两篇文章,写的是题外省略号和一大堆的符号,足见题 意不明造成的 3.素材匮乏,挪用政史内容或老旧的经典名句套题作文。如,《把问号变成感叹号》题拟得好,内容空洞,乱套政史教 材内容填充字数。还有一些文章内容与题意完全不合,语言却相当优美。其中,李白、李清照、苏轼等古代名家的诗文语句 罗列于字里行间,形成一组难以言说的矛盾感受:优美却空洞! 4.投机取巧,以功利的目的套用老题材作文。如《母亲的感叹》表达对母爱的歌颂。先是"题记”一段抒发”母爱"的赞颂 话语,中心内容则用三个小标题构思,分别是”母亲的艰辛”、”母亲的爱”、"母亲的无私",最后表明母爱是一个个的感叹号 这样的构思虽不能说完全离题,但套用的痕迹了然于字面,是典型的套题作文。还有背文套写,如《零点出生的女孩》是京 版第12册教材中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有个考生背文全套,甚至连"几年后,我事业成功,也走上了婚姻的殿堂”这样的语 句也一句不漏,让人啼笑皆非 5.写作上不够讲究技巧。①拟题过大。②结构死板。③语言缺钙。 、教学建议 1.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功利心太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是我市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严峻现 实,因此,强化对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意识,落实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1)扎实语文基础。字的音、形、义的辨析,语法、修辞的了解、掌握,文体、文学知识、文言知识的积累,其中最基本 的、作为学生后续学习所必需的,应认真教,强调学生认真学,把它落到实处 (2)重视名著的阅读。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把六本书分解到各个学期、各个时段,力求读原著,全面 了解名著内容,进一步深入了解主要人物及其相关情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经典情 节深入人心。 (3)切实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诸方面的能力的有效保证。 (4)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好习惯。 ①规范书写,规范表达,具备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②多读、多记、多背,使之在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形成敏锐的语感,实现理性的顿悟 ③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语文学习中的"量"的积累,将引起”质”的飞跃一形成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
从文章立意和内容看,考生大多能认真审读题意,遵照命题旨意作文。从拟题到行文,都有较好的表现: 1.拟题新意多,让人眼前一亮。如,《感叹号有多难》、《符号不是浮云,给力的符号》、《那个感叹那道伤》、《把 问号拉直》、《盘旋于心的问号》、《不问不精彩》、《梦想没有句号》、《曲终人不散》,《今天是明天的逗号》等等, 都反映出考生对题意的到位理解,这些题目写就的多是好文章。 2.巧妙地将标点意象化,在形、神、意中的契合点上作文章。如《我爱你,问号》,讲述同学耻笑爸爸外形"像个问号", 学生评价父亲是解答"问号"的好老师,"我"则是在与父亲的具体接触中,打消父亲"不关心我"的疑问,理解了父亲的品格。 全文将父亲外形与内质特点与问号本义和蕴义一致化,紧扣题意,立意鲜明,构思精巧。结尾"我爱你,'问号'!将来,我 也要做个'问号'!"以简洁一笔让主题升华,又意味深长。 3.立足标点的内含立意,阐述鲜明的观点。今年出现了较多规范的议论文,令人对考生的思想的成熟度由衷的赞叹。如 《人生需要标点符号》一文,题大、文顺、意明。 4.以灵动的思维发现不同标点符号的外形变化,挖掘变化过程中的内含和特质。巧妙利用标点符号的外形变化,反映出 哲理性的内含。这样的文章充满思辨性,让人不能不对现代中考生思想的成熟度重新认识。 与往年一样,今年中考作文答卷仍有不解题意,导致离题、偏题的作文,也出现了许多空白卷,令人遗憾。主要是以下 几种情况: 1.不解题意,生造词语拟题。如《号意》、《句点不是句号》、《1?+,+!1=。》等题目,让人读了一头雾水。虽多 少解出题意,无从入手,便生硬地牵扯含义。 当然,有的是语文水平偏低造成的,这从考生对题意低幼化的理解可以看出。 2.审题不够认真。如《?我用无数的省略号来思念你》和《啊》两篇文章,写的是题外省略号和一大堆的符号,足见题 意不明造成的。 3.素材匮乏,挪用政史内容或老旧的经典名句套题作文。如,《把问号变成感叹号》题拟得好,内容空洞,乱套政史教 材内容填充字数。还有一些文章内容与题意完全不合,语言却相当优美。其中,李白、李清照、苏轼等古代名家的诗文语句 罗列于字里行间,形成一组难以言说的矛盾感受:优美却空洞! 4.投机取巧,以功利的目的套用老题材作文。如《母亲的感叹》表达对母爱的歌颂。先是"题记"一段抒发"母爱"的赞颂 话语,中心内容则用三个小标题构思,分别是"母亲的艰辛"、"母亲的爱"、"母亲的无私",最后表明母爱是一个个的感叹号。 这样的构思虽不能说完全离题,但套用的痕迹了然于字面,是典型的套题作文。还有背文套写,如《零点出生的女孩》是京 版第 12 册教材中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有个考生背文全套,甚至连"几年后,我事业成功,也走上了婚姻的殿堂"这样的语 句也一句不漏,让人啼笑皆非。 5.写作上不够讲究技巧。①拟题过大。②结构死板。③语言缺钙。 三、教学建议 1.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功利心太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是我市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严峻现 实,因此,强化对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意识,落实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⑴扎实语文基础。字的音、形、义的辨析,语法、修辞的了解、掌握,文体、文学知识、文言知识的积累,其中最基本 的、作为学生后续学习所必需的,应认真教,强调学生认真学,把它落到实处。 ⑵ 重视名著的阅读。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把六本书分解到各个学期、各个时段,力求读原著,全面 了解名著内容,进一步深入了解主要人物及其相关情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经典情 节深入人心。 ⑶切实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诸方面的能力的有效保证。 ⑷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好习惯。 ①规范书写,规范表达,具备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②多读、多记、多背,使之在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形成敏锐的语感,实现理性的顿悟。 ③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语文学习中的"量"的积累,将引起"质"的飞跃--形成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
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浏览、跳读、精读"及”写读书笔记、做批注、谈感受"。 3.重视作文教学的有序化。 (1)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的训练 (2)多形式、多样化的写作训练 (3)朴素的语言与文采相结合。 (4)真情实感。以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写出真正的理解和感悟
2.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浏览、跳读、精读"及"写读书笔记、做批注、谈感受"。 3.重视作文教学的有序化。 ⑴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的训练。 ⑵多形式、多样化的写作训练。 ⑶朴素的语言与文采相结合。 ⑷真情实感。以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写出真正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