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 教 案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 学院名称农学院 课程名称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授课对象本科生 授课教师李生才李锐 职称教授副教授 使用教材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授课时数40学时 2013年11月20日
山 西 农 业 大 学 教 案 2013 ~ 2014 学年第 2 学期 学 院 名 称 农 学 院 课 程 名 称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课 程 性 质 专业基础课 授 课 对 象 本科生 授 课 教 师 李生才 李 锐 职 称 教 授 副教授 使 用 教 材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授 课 时 数 40 学时 2013 年 11 月 20 日
教案编写说明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基础课。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是基于普通昆虫学 和农业昆虫学的一门基础性应用研究学科,所以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使 学生掌握昆虫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 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特征、结构、种群动态、群落演替和群落特性等一 些相关资料的分析,利用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去预测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以 指导农民的生产实际问题。本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生产和科研工作中利用生态学中所学知识, 根据试验的实际条件与研究问题的性质不断创造出新的试验设计方法与新的 统计分析方法,使科学研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要求: 在讲清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与理解本课程中的基本原理 与基本方法,由于本课程中涉及大量的计算,并针对非数学类学生的特点, 教学中力求深入浅出地把涉及计算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讲解的清晰易懂。在实 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一些仪器(人工气候箱)的使用方法,学会根据要求 进行调查取证数据,数据处理,撰写实验报告: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 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和撰写课程论文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 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为生活环境对有机体的影响、种群生态 学部分、群落生态学部分、害虫预测预报部分等:本课程的难点在于:由于 昆虫的生长发育受环境影响较大、持续的时间长而且涉及的一些系统调查不 能与教学时间相吻合,部分实验很难在教学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四、教材选择的原则:
教案编写说明 一、 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基础课。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是基于普通昆虫学 和农业昆虫学的一门基础性应用研究学科,所以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使 学生掌握昆虫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 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特征、结构、种群动态、群落演替和群落特性等一 些相关资料的分析,利用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去预测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以 指导农民的生产实际问题。本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生产和科研工作中利用生态学中所学知识, 根据试验的实际条件与研究问题的性质不断创造出新的试验设计方法与新的 统计分析方法,使科学研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教学要求: 在讲清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与理解本课程中的基本原理 与基本方法,由于本课程中涉及大量的计算,并针对非数学类学生的特点, 教学中力求深入浅出地把涉及计算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讲解的清晰易懂。在实 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一些仪器(人工气候箱)的使用方法,学会根据要求 进行调查取证数据,数据处理,撰写实验报告;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 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和撰写课程论文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 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为生活环境对有机体的影响、种群生态 学部分、群落生态学部分、害虫预测预报部分等;本课程的难点在于:由于 昆虫的生长发育受环境影响较大、持续的时间长而且涉及的一些系统调查不 能与教学时间相吻合,部分实验很难在教学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四、 教材选择的原则:
本书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预测预报等 科学的实际,形成学科交叉的新体系。全书分上、下两篇,共八章。上篇为 昆虫生态学,共六章。第一、二章介绍近代生态学的进展、基本理论和昆虫 与生活环境间的关系:第三章为种群生态学,包括种群的属性、数量消长规 律及模拟方法,种群的分化和生物进化,包括种群分化的类群、新种的形 成、生物遗传和进化,以及协同进化概念:第四、五章为群落生态学及生态 系统学,介绍群落的特性和测定、分析方法和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物 质流和信息流,以及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及其保护利用;第六章为生物多样 性及其保护,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和方法,多样性保护的研究现状和发 展。下篇为害虫预测预报,共分第七、八两章,分别介绍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和数理统计预报等长、中、短期预报方法。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课程选用张国安、赵惠燕主编的《昆虫生态学 及害虫预测预报》适用于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教材。本教材是“国家十二五规 划教材”项目的成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图文并茂,能很好的为师生服 务。同时选用张孝羲主编的《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教材及牟吉元主编的 《昆虫生态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作为参考书目。 五、教学方法建议: 使用多媒体教学。 六、总学时: (40)学时,(2.5)学分,难度等级(中等)。 具体的教学内容纲目和学时安排如下(讲授时,可视情况作必要的调整): 章序 讲课时数 习题课时数实验时数共计时数 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章昆虫个体生态学 2 2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6 12
本书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预测预报等 科学的实际,形成学科交叉的新体系。全书分上、下两篇,共八章。上篇为 昆虫生态学,共六章。第一、二章介绍近代生态学的进展、基本理论和昆虫 与生活环境间的关系;第三章为种群生态学,包括种群的属性、数量消长规 律及模拟方法,种群的分化和生物进化,包括种群分化的类群、新种的形 成、生物遗传和进化,以及协同进化概念;第四、五章为群落生态学及生态 系统学,介绍群落的特性和测定、分析方法和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物 质流和信息流,以及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及其保护利用;第六章为生物多样 性及其保护,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和方法,多样性保护的研究现状和发 展。下篇为害虫预测预报,共分第七、八两章,分别介绍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和数理统计预报等长、中、短期预报方法。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课程选用张国安、赵惠燕主编的《昆虫生态学 及害虫预测预报》适用于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教材。本教材是“国家十二五规 划教材”项目的成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图文并茂,能很好的为师生服 务。同时选用张孝羲主编的《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教材及牟吉元主编的 《昆虫生态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作为参考书目。 五、 教学方法建议: 使用多媒体教学。 六、总学时: (40)学时,(2.5)学分,难度等级(中等 )。 具体的教学内容纲目和学时安排如下(讲授时,可视情况作必要的调整): 章 序 讲课时数 习题课时数 实验时数 共计时数 第一章 绪 论 2 2 第二章 昆虫个体生态学 2 2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6 6 12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4 6 10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 2 第七章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4 4 第八章数理统计预报方法 4 3 7 合 计 25 15 40 关于使用教材《昆虫生学态及害虫预测预报》的说明 一、 本书的指导思想:本书编写严格掌握本科教材的原则,以介绍学科的 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内容新而涉及面广,深入浅出,并与研究生教材区别和衔接。 二、本书的缺憾:内容太多,很难在40学时(包括授课25、实验15)内 把本书的内容讲完。 三、本书特色: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4 6 10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1 1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 2 第七章 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4 4 第八章 数理统计预报方法 4 3 7 合 计 25 15 40 关于使用教材《昆虫生学态及害虫预测预报》的说明 一、本书的指导思想:本书编写严格掌握本科教材的原则,以介绍学科的 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内容新而涉及面广,深入浅出,并与研究生教材区别和衔接。 二、本书的缺憾:内容太多,很难在 40 学时(包括授课 25、实验 15)内 把本书的内容讲完。 三、本书特色: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发展阶段,对本课程的学术地位、学 习本课程的目的以及本课程在植保中的作用有初步了解。 教学内容: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发展阶段、害虫预测预报的概念及3$系 统在害虫预测预报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发展阶段,对本课程的学术地位以及本课 程在植保中的作用有初步了解。 授课方法:讲授 主要参考书目: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张国安、赵惠燕主编,2012年,国家十二五 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三版,张孝羲主编,2002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昆虫生态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牟吉元主编,1997年,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 一、 生态学定义及发展简介。 生态学(Ecology): 是一门多学科性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及其机理。 昆虫生态学(Insect Ecology) 主要是研究和分析昆虫生存、繁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 1.从描述生态向实验生态及物质定量方面发展 2.从个体向复合系统的广度发展 3.协同进化论观念的发展 4.向多学科性方面发展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了解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发展阶段,对本课程的学术地位、学 习本课程的目的以及本课程在植保中的作用有初步了解。 教学内容: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发展阶段、害虫预测预报的概念及 3S 系 统在害虫预测预报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发展阶段,对本课程的学术地位以及本课 程在植保中的作用有初步了解。 授课方法:讲授 主要参考书目: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张国安、赵惠燕主编,2012 年,国家十二五 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三版,张孝羲主编,2002 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昆虫生态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牟吉元主编,1997 年,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 一、 生态学定义及发展简介。 生态学(Ecology): 是一门多学科性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及其机理。 昆虫生态学(Insect Ecology) 主要是研究和分析昆虫生存、繁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 1.从描述生态向实验生态及物质定量方面发展 2.从个体向复合系统的广度发展 3.协同进化论观念的发展 4.向多学科性方面发展
害虫预测预报 是要求在害虫发生前预先估测其未来的发生期迟早、发生数量多少、对作物为 害的轻重及分布、扩散范围等。并在掌握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害虫数量变动规律 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出便于群众掌握的测报指标和方法。 二、3S RS,遥感,remote sensing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S,GIS,GPS S(遥感技术)指远距离的探测技术用装在平台上的传感器来收集关于一定 对象(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再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对象信息 的技术。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 表达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信息系统 GS(全球定位系统)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导航系统,GPS用24颗卫星在 两万公里高度构成的卫星群发生的信号确定地球空间中任一位置的三维精确的坐 标。 三者的关系:RS为GIS信息采集、数据更新的来源,同时在GIS支持下 遥感影像技术处理技术才得以不断发展。GPS的加入,是因为在RS和GIS的综合 系统中所处理的空间数据需要有其空间坐标。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一体 化信息处理、信息采集应用技术系统,简称为三“S”技术
害虫预测预报 是要求在害虫发生前预先估测其未来的发生期迟早、发生数量多少、对作物为 害的轻重及分布、扩散范围等。并在掌握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害虫数量变动规律 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出便于群众掌握的测报指标和方法。 二、3S RS , 遥感,remote sensing GI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PS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S,GIS,GPS RS (遥感技术) 指远距离的探测技术用装在平台上的传感器来收集关于一定 对象(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再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对象信息 的技术。 GIS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 表达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信息系统 GPS (全球定位系统)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导航系统,GPS 用 24 颗卫星在 两万公里高度构成的卫星群发生的信号确定地球空间中任一位置的三维精确的坐 标。 三者的关系:RS 为 GIS 信息采集、数据更新的来源,同时在 GIS 支持下 遥感影像技术处理技术才得以不断发展。GPS 的加入,是因为在 RS 和 GIS 的综合 系统中所处理的空间数据需要有其空间坐标。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一体 化信息处理、信息采集应用技术系统,简称为三“S”技术
第二章昆虫个体生态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生物环境(种内和种间关系)与非生物环境 (温度、湿度和降雨、光、土壤)与有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 式。 教学内容: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反馈机制 限制因子原理 1.最小因子定律 2.耐受性定律 生态平衡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系统的概念和耐受性定律、生态平衡实用意义的理解 授课方法:讲授 主要参考书目: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张国安、赵惠燕主编,2012年,国家十二五 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三版,张孝羲主编,2002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昆虫生态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牟吉元主编,1997年,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 第一节生活环境的类别 一、什么是环境 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 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环境因子的类别 按照传统做法,可以把环境因子广义的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第二章 昆虫个体生态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生物环境(种内和种间关系)与非生物环境 (温度、湿度和降雨、光、土壤)与有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 式。 教学内容: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反馈机制 限制因子原理 1.最小因子定律 2.耐受性定律 生态平衡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系统的概念和耐受性定律、生态平衡实用意义的理解 授课方法:讲授 主要参考书目: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张国安、赵惠燕主编,2012 年,国家十二五 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三版,张孝羲主编,2002 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昆虫生态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牟吉元主编,1997 年,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 第一节 生活环境的类别 一、什么是环境 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 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环境因子的类别 按照传统做法,可以把环境因子广义的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无机因子): 气候因素:温度、湿度、降水、光、风等。 土壤因素: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机械组成等。 生物因子(同种生物其他有机体或异种生物有机体): 食物因素:食物种类、生长发育状况、质量。 天敌因素:天敌昆虫、其他动物、致病微生物等。 人为因子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昆虫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昆虫与环境的基本关系 一、限制因子:当某种或几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最接近于所需要的临界最小 量时,这种或这些基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 二、利比赫的最小因子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当一种或几种限制因子低于需要量的最低阈值时,作物的生长、 繁殖或生产将被抑制,而作物的产量直接与这些限制因子的施入量成正比。 最高量定律:当某些因子的存在量高于生物所需要的最高量时,也同样可成为 该生物的限制因子。 三、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当接近或达到 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的特点:1.它不仅考虑到因子量的过少,而且也考虑到因子量的过 多。2.不仅考虑到外界因子的限制作用,也考虑到生物本身的耐受能力。3.还考虑 到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 有机体的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 育、生存和繁殖,从而造成种群发生期、发生量和为害程度的差异。气候还可以 通过对寄主植物或害虫天敌等生物因子的作用,间接地影响害虫的发生。 一种害虫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其发生危害程度,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于气候条件的适合与否
非生物因子(无机因子): 气候因素:温度、湿度、降水、光、风等。 土壤因素: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机械组成等。 生物因子(同种生物其他有机体或异种生物有机体): 食物因素:食物种类、生长发育状况、质量。 天敌因素:天敌昆虫、其他动物、致病微生物等。 人为因子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昆虫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昆虫与环境的基本关系 一、限制因子:当某种或几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最接近于所需要的临界最小 量时,这种或这些基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 二、利比赫的最小因子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当一种或几种限制因子低于需要量的最低阈值时,作物的生长、 繁殖或生产将被抑制,而作物的产量直接与这些限制因子的施入量成正比。 最高量定律:当某些因子的存在量高于生物所需要的最高量时,也同样可成为 该生物的限制因子。 三、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当接近或达到 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的特点:1.它不仅考虑到因子量的过少,而且也考虑到因子量的过 多。2.不仅考虑到外界因子的限制作用,也考虑到生物本身的耐受能力。3.还考虑 到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 有机体的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 育、生存和繁殖,从而造成种群发生期、发生量和为害程度的差异。气候还可以 通过对寄主植物或害虫天敌等生物因子的作用,间接地影响害虫的发生。 一种害虫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其发生危害程度,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于气候条件的适合与否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等,但对昆虫起基本作用的是热和水, 即温度和湿度。 温度对昆虫的作用 一、虫热能的获得、散失和调节 1、热能的获得 昆虫属于变温动物,其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热能来 源,主要是太阳的辐射热,其次是由本身代谢所产生的热能(代谢热),但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与周围环境的温度。 2、热能的散失 昆虫体积小,表面积大,所以热能散失的主要途径 是伴随着水分的蒸发以及向体外传导和辐射热能。 3、热能的调节 改变呼吸强度、水分蒸发强度、改变行为来调节体 温。 二、昆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 昆虫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超过这一范围 (过高或过底)其生长发育就会停滞,甚至死亡。因此,根据温度对温带地区 昆虫的影响,可将温度划分为五个温区: (一)、适温范围 1、高适温范围 2、最适温范围 3、低适温范围 (二)、临界致死高温范围 (三)、致死高温范围 (四)、临界致死低温范围 (五)、致死低温范围 三、温度与昆虫发育速度的关系 温度对昆虫发育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平均温度是影响昆虫发生期的重要因 素;昆虫的新陈代谢作用是由在各种酶和激素的作用下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组成 的,其速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等,但对昆虫起基本作用的是热和水, 即温度和湿度。 温度对昆虫的作用 一、虫热能的获得、散失和调节 1、热能的获得 昆虫属于变温动物,其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热能来 源,主要是太阳的辐射热,其次是由本身代谢所产生的热能(代谢热),但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与周围环境的温度。 2、热能的散失 昆虫体积小,表面积大,所以热能散失的主要途径 是伴随着水分的蒸发以及向体外传导和辐射热能。 3、热能的调节 改变呼吸强度、水分蒸发强度、改变行为来调节体 温。 二、昆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 昆虫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超过这一范围 (过高或过底)其生长发育就会停滞,甚至死亡。因此,根据温度对温带地区 昆虫的影响,可将温度划分为五个温区: (一)、适温范围 1、高适温范围 2、最适温范围 3、低适温范围 (二)、临界致死高温范围 (三)、致死高温范围 (四)、临界致死低温范围 (五)、致死低温范围 三、温度与昆虫发育速度的关系 温度对昆虫发育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平均温度是影响昆虫发生期的重要因 素;昆虫的新陈代谢作用是由在各种酶和激素的作用下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组成 的,其速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所以,昆虫的发育速度(W)与温度(T)成正比,而完成发育的时间(D)与温 度成反比 四、有效积温法则 昆虫发育速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用有效积温法则来定量表示。 1、有效积温法则的概念 昆虫和其他生物一样,完成其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或整个世代)需 要从外界获取并积累一定的热能,而完成此一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积累的总热能以发育历期与此期间的平均温度的乘积表示,称为积温常数(k’)。 即:K'=DT 式中:K’代表积温常数,单位为“日温度”,D代表发 育历期,T代表发育温度。昆虫是在发育始点(c)以上的温度才开始发育的,所 以k=D(T-C),K代表有效积温常数,接下来推导,T=C+K/D 我们取V=1/D(发育速度,单位时间内完成发育的比值) 所以有 T=C+VKK’ 积温常数 K 有效积温常数D 发育历期T 发育温度V 发育速度C 发育起 点 2、测定昆虫发育始点和有效积温的方法 (1)定温法: 在不同温度的温箱内饲养昆虫,观察其在不同定温下的发育历期 (2)自然变温法: 不需要恒温设备,将供试昆虫分期分批在自然条件下饲养,利用自然界季节性 和昼夜的温度变化,而获得在不同日平均的发育历期。试验次数10次以上。 此法,获得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试验所需时间较长。 (3)人工变温法: 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自然界气温的季节和昼夜变化饲养昆虫,以获得多组不同 日平均温度下的发育历期,或在温箱内饲养,作人工级跳式变温处理,即将供试昆
所以,昆虫的发育速度(V)与温度(T)成正比,而完成发育的时间(D)与温 度成反比。 四、有效积温法则 昆虫发育速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用有效积温法则来定量表示。 1、有效积温法则的概念 昆虫和其他生物一样,完成其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或整个世代)需 要从外界获取并积累一定的热能,而完成此一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积累的总热能以发育历期与此期间的平均温度的乘积表示,称为积温常数(k’)。 即:K ′=DT 式中:K ′代表积温常数,单位为“日温度”,D 代表发 育历期,T 代表发育温度。昆虫是在发育始点(c)以上的温度才开始发育的,所 以 k=D(T-C),K 代表有效积温常数,接下来推导,T =C+K/D 我们取 V =1/D(发育速度,单位时间内完成发育的比值) 所以有 T=C+VK K’ 积温常数 K 有效积温常数 D 发育历期 T 发育温度 V 发育速度 C 发育起 点 2、测定昆虫发育始点和有效积温的方法 (1)定温法: 在不同温度的温箱内饲养昆虫,观察其在不同定温下的发育历期 (2)自然变温法: 不需要恒温设备,将供试昆虫分期分批在自然条件下饲养,利用自然界季节性 和昼夜的温度变化,而获得在不同日平均的发育历期。试验次数 10 次以上。 此法,获得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试验所需时间较长。 (3)人工变温法: 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自然界气温的季节和昼夜变化饲养昆虫,以获得多组不同 日平均温度下的发育历期,或在温箱内饲养,作人工级跳式变温处理,即将供试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