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业大 学 教 案 20~20学年第二学期 学院名称农学院 课程名称害虫综合防治 课程性质选修 授课对象植保本科 授课教师 职 称 使用教材陈杰林主编的《害虫综合防治》 授课时数30学时 20年月日
1 山 西 农 业 大 学 教 案 20 ~ 20 学年 第 二 学期 学 院 名 称 农 学 院 课 程 名 称 害虫综合防治 课 程 性 质 选 修 授 课 对 象 植保本科 授 课 教 师 职 称 使 用 教 材 陈杰林主编的《害虫综合防治》 授 课 时 数 30 学时 20 年 月 日
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教案编写时间 课程名 课程编号 害虫综合防治 学分数 总学时30 课型 必修课( 选修课(√ 理论课() 实验课() 讲课:30 学时 实验:0学时 任课教 职称 实习:0学时 授课为 年(班)级 班 专业:植物保扩 1.陈杰林主编:1995.《害虫综合防治》农业出版社 2.马世俊1976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昆虫学报19(2) 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1979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科学出版社 冯文权1983经济预测 经济决策技术武汉大学出版社 5.蒲蛰龙等1985中国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及应用昆虫天敌7(4)208-215 6.蒲蛰龙等1988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进展 浙江科学出版社9-21 湖北省农科院抽保所1977棉花综合防治农业科技通讯(4)282g 基本教 8 材和主 管致和1981对蔬莱害虫防治对策的探讨植物保护7(1):4146 梁嘉伦等1987 广州地区柑桔病虫综合防治的配套措施植物保护13(6)49 要参考 资料 10.齐兆生管致和主编1980《世界农业》丛刊农业昆虫学译丛(一)农业出版 补 11.齐兆生管致和主编1980《世界农业》丛刊农业昆虫学译丛林(三)农业出 版社 12.陈杰林编著1988虫防治经济学重庆大学出版衫 13.杜家纬1988昆虫信息素及其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 14包建中等编.1998中国生物防治.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5清蛰龙等,1984害虫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16陈涛等.1995有害生物的微生物防治原理和技术,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7赵修复。1991害虫生物防治。 北京:农业出版社 教学目 使学生在学完农业昆虫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现代害虫防治的最新理论和) 的和要法,了解国内各类作物害虫综合治理的技术水平,并对系统科学的应用有所认识。 现代害虫综合防治的特点 教学重 制定综合防治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点、难 3.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点 4.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5.农业(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异同点 67. 害虫种群数量的自然控制的因素、苦虫种群的生态学控制途径 收时 方法在综合治 中的应用 水稻、棉花、蔬菜、柑桔害虫综合治理的策略和技术
2 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教案编写时间 课程名 称 害虫综合防治 课程编号 总学时 30 讲课:30 学时 实验: 0 学时 实习: 0 学时 学 分 数 课型 必修课( ) 选修课(√) 理论课( ) 实验课( ) 任课教 师 职称 授课对 象 年(班)级 班 专业:植物保护 基本教 材和主 要参考 资料 1. 陈杰林主编:1995.《害虫综合防治》农业出版社 2. 马世俊 1976 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 昆虫学报 19(2) 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 1979 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 科学出版社 4. 冯文权 1983 经济预测与经济决策技术 武汉大学出版社 5. 蒲蛰龙等 1985 中国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及应用 昆虫天敌 7(4) 208-215 6. 蒲蛰龙等 1988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进展 浙江科学出版社 9-21 7. 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 1977 棉花综合防治 农业科技通讯(4)28-29 8. 管致和 1981 对蔬菜害虫防治对策的探讨 植物保护 7(1):41-46 9. 梁嘉伦等 1987 广州地区柑桔病虫综合防治的配套措施 植物保护 13(6) 49 10. 齐兆生 管致和主编 1980 《世界农业》丛刊 农业昆虫学译丛(一) 农业出版 社 11. 齐兆生 管致和主编 1980 《世界农业》丛刊 农业昆虫学译丛林(三) 农业出 版社 12. 陈杰林编著 1988 害虫防治经济学 重庆大学出版社 13. 杜家纬 1988 昆虫信息素及其应用 中国林业出版社 14 包建中等编.1998 中国生物防治.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5 蒲蛰龙等.1984 害虫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16 陈涛等.1995 有害生物的微生物防治原理和技术.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7 赵修复.1991 害虫生物防治.北京:农业出版社 教学目 的和要 求 使学生在学完农业昆虫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现代害虫防治的最新理论和方 法,了解国内各类作物害虫综合治理的技术水平,并对系统科学的应用有所认识。 教学重 点、难 点 1. 现代害虫综合防治的特点 2. 制定综合防治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3. 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4. 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5. 农业(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异同点 6. 害虫种群数量的自然控制的因素、害虫种群的生态学控制途径 7. 各种防治方法在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8. 水稻、棉花、蔬菜、柑桔害虫综合治理的策略和技术
教学进程 第次课 授课章节 学时 备注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害虫综合治理的概今 2 第二节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2 3 第三节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制因素及对 2 第二章害虫综合治理的生态学原理 第一节农田生态系统 第二节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第三章害虫综合防治的经济学原理 67 与预测 22 第四章综合治理系统中的害虫防治技术 8 第一节农业防治 2 第一节生物防治 10I 第三节化学防治 第四节昆虫化学化合物的利用和遗传防治 2 第五章我国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的进展 第一节水稻害虫综合治理 第二节棉花害虫综合治理 第三节蔬菜害虫综合治理 2 第四节相桔害虫的综 合治理 2 教案(章节备课) 6学时 章节 第一章概论 1掌握苦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目的 和要求 2了解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3了解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重点 1现代害中综合防治的特点 难点 2制定综合防治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3 教学进程 第 次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授课章节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 第二节 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第二章 害虫综合治理的生态学原理 第一节 农田生态系统 第二节 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第三章 害虫综合防治的经济学原理 第一节 作物受害损失估计与预测 第二节 经济损害允许水平和经济阈值 第四章 综合治理系统中的害虫防治技术 第一节 农业防治 第二节 生物防治 第三节 化学防治 第四节 昆虫化学化合物的利用和遗传防治 第五章 我国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的进展 第一节 水稻害虫综合治理 第二节 棉花害虫综合治理 第三节 蔬菜害虫综合治理 第四节 柑桔害虫的综合治理 学 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备 注 教案(章节备课) 6 学时 章 节 第一章 概论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 掌握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和特点 2 了解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3 了解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重 点 难 点 1 现代害虫综合防治的特点 2 制定综合防治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 ,出 ,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 1概念的发展概况 2综合治理的定义 3概念包含的三个基本观点:生态学观点、经济学观点、环境保护学观点 二、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 1允许害虫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下继续存在 以生态系统为管理系 3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 4强调防治措施间的相互协调和综合 5强调害中综合防治体系的动态性 6提倡多学科协作 第二节 一、分析各种害虫(或复合体)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测定苦虫的经济阙值 二、发展可靠的监测技术 1.作物与苦虫的物候相关关系 当地主要害虫和益虫种群的发生型 3. 单项措施的有效性及可能采取的具有兼治效能措施的估计 4.天气监测 三、作出压低关键性害虫平衡位置的方案 1洗轻措施的原 2.综合措施的方法 教学进积 3.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 (含章节 第三节 教学内 一、害虫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和实施系统 容、学时 二、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限制因素 分配、 1技术的完善程度 教学方 实际应用条件 3环境保护要求 法、辅助 4经济效应 手段) 5政治因素 1广泛调查 证所开发的技术能被实际采用 2减少各种条件对实施治理技术的限制,从而扩大或开创新的目标区域,以 增加己有治理技术的可行性,使更多的技术能为农户和各层次的决策者所接受并 付诸实践 、对箭 1,加深对害虫 一作物系统的理解 2.开发实际可行的害虫治理技术 3.健全的害虫治理的推广服务体系 4.害虫治理实施者的培训和提高
4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 容、学时 分配、 教学方 法、 辅助 手段) 第一节 一、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 1 概念的发展概况 2 综合治理的定义 3 概念包含的三个基本观点:生态学观点、经济学观点、环境保护学观点 二、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 1 允许害虫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下继续存在 2 以生态系统为管理系统 3 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 4 强调防治措施间的相互协调和综合 5 强调害虫综合防治体系的动态性 6 提倡多学科协作 第二节 一、分析各种害虫(或复合体)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测定害虫的经济阈值 二、发展可靠的监测技术 1. 作物与害虫的物候相关关系 2. 当地主要害虫和益虫种群的发生型 3. 单项措施的有效性及可能采取的具有兼治效能措施的估计 4. 天气监测 三、作出压低关键性害虫平衡位置的方案 1. 选择措施的原则 2. 综合措施的方法 3. 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 第三节 一、害虫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和实施系统 二、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限制因素 1 技术的完善程度 2 实际应用条件 3 环境保护要求 4 经济效应 5 政治因素 促进害虫综合治理技术实施的两条途径: 1 广泛调查,明确满足各种条件的目标区域,确定开发治理技术的方向,保 证所开发的技术能被实际采用 2 减少各种条件对实施治理技术的限制,从而扩大或开创新的目标区域,以 增加已有治理技术的可行性,使更多的技术能为农户和各层次的决策者所接受并 付诸实践 三、对策 1. 加深对害虫——作物系统的理解 2. 开发实际可行的害虫治理技术 3. 健全的害虫治理的推广服务体系 4. 害虫治理实施者的培训和提高
然记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及特点 本章思考 了解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题 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理解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主要 马世俊1976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昆虫学报19(2)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1979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科学出版社 备注 教案(课时备课) 第1次课 2学时 课目、课 题 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 教学目的1了解概今的发展概况 和要求 2熟悉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 重点 难点 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 害中绘合治理的概今 教学进程 1概念的发展概况 (含眯堂 2综合治理的定义 教学内 综合治理是一种害虫管理系统。按照害虫种群的种群动态和与它相关的环 容、 境条件,利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尽可能的互不矛盾。保持害虫种群处在经济 教学方 受害水平之下 、辅助3概念包含的三个基本观点:生态学观点、经济学观点、环境保护学观点 手段、 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 师生互 1允许害虫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下继续存在 动、 2以生态系统为管理系统 时间分 3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 4强调防治措施间的相互协调和综合 5强调害虫综合防治体系的动态性 计) 6提侣多学科协作
5 本章思考 题 熟记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及特点 了解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理解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主要 参考资料 马世俊 1976 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 昆虫学报 19(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 1979 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 科学出版社 备注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 题 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 了解概念的发展概况 2 熟悉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 重 点 难 点 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 容、 教学方 法、 辅助 手段、 师生互 动、 时间分 配、 板书设 计) 一、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 1 概念的发展概况 2 综合治理的定义 综合治理是一种害虫管理系统。按照害虫种群的种群动态和与它相关的环 境条件,利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尽可能的互不矛盾。保持害虫种群处在经济 受害水平之下。 3 概念包含的三个基本观点:生态学观点、经济学观点、环境保护学观点 二、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 1 允许害虫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下继续存在 2 以生态系统为管理系统 3 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 4 强调防治措施间的相互协调和综合 5 强调害虫综合防治体系的动态性 6 提倡多学科协作
作业布置 然记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及特点 主要 马世俊1976谈农业苦虫的综合防治昆虫学报19(2)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1979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科学出版社 课后自我 从人类与害虫斗争的发展历史中了解害虫综合治理概念的发展,并进一步引导号 总结分析生深入了解害虫综合防治的概念及特点 教案(课时备课) 第2次课 2学时 课目、课 题 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了解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 难点 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进程 (含课堂 分析各种苦虫(或复合体)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测定苦虫的经济阀值 教学内 二、发展可靠的监测技术 容、 1作物与害虫的物候相关关系 教学方 2当地主要害虫和益虫种群的发生型 法、辅助 单项措施的有效性及可能采取的具有兼治效能措施的估计 手段、 天气监测 师生互 三、作出压低关键性苦虫平衡位置的方案 动、 1.选择措施的原则 时间分 2.综合措施的方法 配、 3.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 板书设 计) 作业布置 了解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主要 马世俊1976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昆虫学报19(2)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1979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科学出版社
6 作业布置 熟记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及特点 主要 参考资料 马世俊 1976 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 昆虫学报 19(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 1979 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 科学出版社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从人类与害虫斗争的发展历史中了解害虫综合治理概念的发展,并进一步引导学 生深入了解害虫综合防治的概念及特点 教案(课时备课) 第 2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 题 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了解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重 点 难 点 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 容、 教学方 法、 辅助 手段、 师生互 动、 时间分 配、 板书设 计) 一、分析各种害虫(或复合体)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测定害虫的经济阈值 二、发展可靠的监测技术 1 作物与害虫的物候相关关系 2 当地主要害虫和益虫种群的发生型 3 单项措施的有效性及可能采取的具有兼治效能措施的估计 4 天气监测 三、作出压低关键性害虫平衡位置的方案 1. 选择措施的原则 2. 综合措施的方法 3. 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 作业布置 了解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主要 参考资料 马世俊 1976 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 昆虫学报 19(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 1979 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 科学出版社
理后自我 通过实例可以使学生浅显易懂地掌握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总结分析 教案(课时备课) 第3次课 2学时 课目、课 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制约因素及对家 教学目的 从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出发了解实施虫综合治理的制约因素和寻求推动害虫 和要求 治理发展的途径 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害虫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和实施系 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限制因素 教学进程 1技术的完善程度 (含课堂 2实际应用条件 3环境保护要求 学内 容 4经济效应 教学方 5政治因素 法、辅助 促进害虫综合治理技术实施的两条途径: 手段、 1广泛调查,明确满足各种条件的目标区域,确定开发治理技术的方向,保 证所开发的技术能被实际采用 师生互 2减少各种条件对实施治理技术的限制,从而扩大或开创新的目标区域,以 时间分 增加已有治理技术的可行性,使更多的技术能为农户和各层次的决策者所接受并 付诸实践 板书设 三、对策 1.加深对害虫一一作物系统的理解 计) 2.开发实际可行的害虫治理技术 3.健全的害虫治理的推广服务体系 4.害虫治理实施者的培调和提高 作业布置 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理解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齐兆生管致和主编1980《世界农业》丛刊农业昆虫学译从(三)农业出版 主要 参考资料 马世俊1976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昆虫学报19(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1979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科学出版社 课后自我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总结出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并以载 总结分析 科书的内容进行补充,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
7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通过实例可以使学生浅显易懂地掌握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教案(课时备课) 第 3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 题 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从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出发了解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制约因素和寻求推动害虫 治理发展的途径 重 点 难 点 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 容、 教学方 法、 辅助 手段、 师生互 动、 时间分 配、 板书设 计) 一、害虫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和实施系统 二、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限制因素 1 技术的完善程度 2 实际应用条件 3 环境保护要求 4 经济效应 5 政治因素 促进害虫综合治理技术实施的两条途径: 1 广泛调查,明确满足各种条件的目标区域,确定开发治理技术的方向,保 证所开发的技术能被实际采用 2 减少各种条件对实施治理技术的限制,从而扩大或开创新的目标区域,以 增加已有治理技术的可行性,使更多的技术能为农户和各层次的决策者所接受并 付诸实践 三、对策 1. 加深对害虫——作物系统的理解 2. 开发实际可行的害虫治理技术 3. 健全的害虫治理的推广服务体系 4. 害虫治理实施者的培训和提高 作业布置 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理解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主要 参考资料 齐兆生 管致和主编 1980 《世界农业》丛刊 农业昆虫学译从(三) 农业出版 社 马世俊 1976 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 昆虫学报 19(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 1979 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 科学出版社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总结出实施害虫综合治理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并以教 科书的内容进行补充,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案(章节备课) 4学时 章节 第一音宪中绘合治理的生态学原理 1.了解与之有关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 2.农业(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和要求 解害虫种群数量的自然控制的因素、害虫种群的形成 害虫种群的生态学扫 制途 重点 1.农业(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难点 2.害虫种群数量的自然控制的因素、害虫种群的生态学控制途径 第一节 一、生态系统和农业(田)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的定义 2.农业(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农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和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1.农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 教学进程 2.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含章节 3.农田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问题 教学内 容、学时 第二节 分配、教 害虫生命系统 学方法、 1.害虫种群、生命系统的定义 辅助手 2害虫生命系统的组成 段) 、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自然控制的定义 害虫种群数量的自然控制是以内因为依据,外因为条件,而外因通过内因而 起作用 三、害虫种群的形成及其生态学控制途径 1,害虫种群的形成 2.害虫种群的生态学控制途径 1,农业(田)生态系统的特征 木意思考 2.苦虫种群的形成及其生态学控制途径 题 主要参考 陈本林主绵:《害虫综合防治》 资料 马世俊1976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昆虫学报19(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1979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科学出版社 备注
8 教案(章节备课) 4 学时 章 节 第二章 害虫综合治理的生态学原理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 了解与之有关的基本概念 2. 农业(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3. 了解害虫种群数量的自然控制的因素、害虫种群的形成、害虫种群的生态学控 制途径 重 点 难 点 1. 农业(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2. 害虫种群数量的自然控制的因素、害虫种群的生态学控制途径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 容、学时 分配、教 学方法、 辅助手 段) 第一节 一、生态系统和农业(田)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的定义 2. 农业(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二、农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和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1. 农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 2. 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3. 农田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问题 第二节 一、害虫生命系统 1. 害虫种群、生命系统的定义 2. 害虫生命系统的组成 二、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1. 自然控制的定义 2. 害虫种群数量的自然控制是以内因为依据,外因为条件,而外因通过内因而 起作用 三、害虫种群的形成及其生态学控制途径 1. 害虫种群的形成 2. 害虫种群的生态学控制途径 本章思考 题 1. 农业(田)生态系统的特征 2. 害虫种群的形成及其生态学控制途径 主要参考 资料 陈杰林主编:《害虫综合防治》 马世俊 1976 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 昆虫学报 19(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 1979 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 科学出版社 备注
教案(课时备课) 第4次课 2学时 课目、课题T 农田生态系统 教学目的 了解: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群落的多样性 和要求 群落的稳定性的定义 农业(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重点 农业(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难点 教学进程 生态系统和农业(田)生态系统 (含章 1.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的定义 教学内容、 生态系统一一是指在某一特定景观的地域或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的生 学时分配 物及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系 物学方法 辅助手段】 农业生太系统 一一是由所有栖息在作物栽培地区的生物群落及其所有 周围环境所组成的单位。 农田生态系统一一是指用于人类农业栽培目的而经过改造和单纯化的 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 2农业(田)生态系转与白然生态系续相出且有不同的特征: (1)在茨结构 (2)在生态系统的时间和空间存在形式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上 (4)在植物的种群特征上 二、农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和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1.农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 2.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 一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密切的生态关系但不交换是 因的生物的联合进化 3.农田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问顺 群落的多样性 一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或每个独立单位的物种 数目,它在 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地理、自然环境与群落发展情况 群落的稳定性有四个含义,即现状稳定、时间过程稳定、抗变动能力强 变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强。 作业布置 熟记一些基本的定义 理解农业(田)生态系统的结征 主要 马世俊1976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昆虫学报19(2) 参考资料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强调将今中的一些关键词。使学生对概今的了解能更加深入
9 教案(课时备课) 第 4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农田生态系统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了解: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群落的多样性、 群落的稳定性的定义 农业(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重 点 难 点 农业(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一、生态系统和农业(田)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是指在某一特定景观的地域或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的生 物及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系 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由所有栖息在作物栽培地区的生物群落及其所有 周围环境所组成的单位。 农田生态系统——是指用于人类农业栽培目的而经过改造和单纯化的 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 2. 农业(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1)在群落结构上 (2)在生态系统的时间和空间存在形式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上 (4)在植物的种群特征上 二、农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和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1. 农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 2. 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密切的生态关系但不交换基 因的生物的联合进化 3. 农田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问题 群落的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或每个独立单位的物种 数目,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地理、自然环境与群落发展情况。 群落的稳定性有四个含义,即现状稳定、时间过程稳定、抗变动能力强、 变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强。 作业布置 熟记一些基本的定义 理解农业(田)生态系统的特征 主要 参考资料 马世俊 1976 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 昆虫学报 19(2)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强调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使学生对概念的了解能更加深入
教案(课时备课) 第5次课 2学时 「课目、课题 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数学目的 理解害虫种群、生命系统、自然控制的定义 和要求 了解害虫种群数量的自然控制的因素、害虫种群的形成、害虫种群的生 学控制途径 重点 害虫种群数量的自然控制的因素、害虫种群的生态学控制途径 难占 数学讲料 害中牛命系统 (含章 害虫种群、生命系统的定义 教学内容、 害虫种群是占据一定区域,能存活和繁殖以维持物种的繁衍及正常扩散和 学时分配、 迁移行为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 教学方法、 生命系统由特定种群及其周围影响种群变动的有效环境所组成,是生命系 辅助手段】 统中决定该特定种群的存在、数量和讲化的部分。 2.害虫生命系统的组成 (1)生物组成 (2)非生物环境 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1.自然控制的定义 自然控制是在包括种群本身成员在内的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下,使自然 种群数量较长时期地保持在 一个有限的特征密度范围内波动而表现的种群的 自然平衡现象。 2.害虫种群数量的自然控制是以内因为依据,外因为条件,而外因通过内因 而起作用 内因:害虫种群的生物学特征和其遗传组成 外因:光、 气候、空间、时间 三、告虫种群的形成及其生态学控制途径 1.苦虫种群的形成 (1)某昆虫种群进入其原先非居住的生境 (2)寄主植物种类的转换 (3)寄主生物学的改变 (4)田间管理技术的改变 (5)昆虫种群遗传组成的变化 2.害虫种群的生态学控制途径 (1)控制有害昆虫种群的分布范围 (2)改变寄主食物条件 (3)改变群落营养结枸 (4)改变系统的物理环境条件 (5)改变系统中生物成分间的信息联系 (6)改变害虫种群的遗传组成
10 教案(课时备课) 第 5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理解害虫种群、生命系统、自然控制的定义 了解害虫种群数量的自然控制的因素、害虫种群的形成、害虫种群的生态 学控制途径 重 点 难 点 害虫种群数量的自然控制的因素、害虫种群的生态学控制途径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一、害虫生命系统 1. 害虫种群、生命系统的定义 害虫种群是占据一定区域,能存活和繁殖以维持物种的繁衍及正常扩散和 迁移行为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 生命系统由特定种群及其周围影响种群变动的有效环境所组成,是生命系 统中决定该特定种群的存在、数量和进化的部分。 2. 害虫生命系统的组成 (1)生物组成 (2)非生物环境 二、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1. 自然控制的定义 自然控制是在包括种群本身成员在内的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下,使自然 种群数量较长时期地保持在一个有限的特征密度范围内波动而表现的种群的 自然平衡现象。 2. 害虫种群数量的自然控制是以内因为依据,外因为条件,而外因通过内因 而起作用 内因:害虫种群的生物学特征和其遗传组成 外因:光、气候、空间、时间 三、害虫种群的形成及其生态学控制途径 1. 害虫种群的形成 (1)某昆虫种群进入其原先非居住的生境 (2)寄主植物种类的转换 (3)寄主生物学的改变 (4)田间管理技术的改变 (5)昆虫种群遗传组成的变化 2. 害虫种群的生态学控制途径 (1)控制有害昆虫种群的分布范围 (2)改变寄主食物条件 (3)改变群落营养结构 (4)改变系统的物理环境条件 (5)改变系统中生物成分间的信息联系 (6)改变害虫种群的遗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