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蛀螟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又名桃斑螟,俗称桃蛀心虫、桃蛀野螟,属鳞翅目, 螟蛾科。在我国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南缘,东接前苏联东境、朝鲜 北境,西面自山西、陕西西斜至宁夏、甘肃后,折入四川、云南、西藏。 桃蛀螟寄主复杂,是一种多食性害虫,除为害高粱、玉米、粟等杂粮作物外,还是一种重要的果树害虫, 可为害桃、梨、杏、李、苹果、梅、柿、核桃、板栗、石榴、无花果、柑橘、龙眼等果树,还可为害向日葵、 大豆、蓖麻、姜、棉花等作物。近几年该虫在一些省区为害高粱、杂交油用葵花、玉米较重,应引起重视。 桃蛀螟以幼虫取食心叶和钻蛀茎干为害。为害高粱时,初孵幼虫蛀入高粱幼嫩籽粒内,在其内蛀害,3龄 后幼虫吐丝结网缀合小穗中间留有隧道,在里面穿行啃食籽粒,严重的把高粱粒蛀食一空,幼虫还可蛀秆为 害。为害玉米时,主要蛀食雌穗,也可蛀茎。见图5-13。 图5-10桃蛀螟幼虫及为害高粱穗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9~14m,翅展20~28m,黄至橙黄色,体、翅表面具许多黑斑点似豹纹:胸背有7个:腹 背第1和3~6节各有3个黑斑,第7节有时只有1个,第2、8节无黑斑:前翅有黑斑25~30个,后翅有 15~16个。雄蛾第9节末端黑色,雌不明显
桃蛀螟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ée),又名桃斑螟,俗称桃蛀心虫、桃蛀野螟,属鳞翅目, 螟蛾科。在我国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南缘,东接前苏联东境、朝鲜 北境,西面自山西、陕西西斜至宁夏、甘肃后,折入四川、云南、西藏。 桃蛀螟寄主复杂,是一种多食性害虫,除为害高粱、玉米、粟等杂粮作物外,还是一种重要的果树害虫, 可为害桃、梨、杏、李、苹果、梅、柿、核桃、板栗、石榴、无花果、柑橘、龙眼等果树,还可为害向日葵、 大豆、蓖麻、姜、棉花等作物。近几年该虫在一些省区为害高粱、杂交油用葵花、玉米较重,应引起重视。 桃蛀螟以幼虫取食心叶和钻蛀茎干为害。为害高粱时,初孵幼虫蛀入高粱幼嫩籽粒内,在其内蛀害,3 龄 后幼虫吐丝结网缀合小穗中间留有隧道,在里面穿行啃食籽粒,严重的把高粱粒蛀食一空,幼虫还可蛀秆为 害。为害玉米时,主要蛀食雌穗,也可蛀茎。见图 5-13。 图 5-10 桃蛀螟幼虫及为害高粱穗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 9~14 mm,翅展 20~28 mm,黄至橙黄色,体、翅表面具许多黑斑点似豹纹:胸背有 7 个;腹 背第 1 和 3~6 节各有 3 个黑斑,第 7 节有时只有 1 个,第 2、8 节无黑斑;前翅有黑斑 25~30 个,后翅有 15~16 个。雄蛾第 9 节末端黑色,雌不明显
图5-11桃蛀螟成虫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卵:椭圆形,长0.6~0.7m,宽约0.4m,表面粗糙布细微圆点。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橘黄色,孵化前 红褐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8~25m。体色多变,有淡褐、浅灰、浅灰兰、暗红等色,腹面多为淡绿色。头暗 褐,前胸背板褐色。各体节具明显的黑褐色毛片,背面的毛片较大,第1~8腹节气门以上各具6个,成2横 列,前4后2。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黑褐色突起。 蛹:长10~15m,纺锤形。初淡黄绿后变褐色。第5~7腹节背面前缘各生1列小齿。腹末臀棘细长, 末端有曲刺6根。蛹外被灰白色薄茧。 生活史及习性 桃蛀螟每年发生世代数,随地区不同由北往南逐渐增多。在辽宁1年发生1~2代,河北、山东、陕西3 代,河南、重庆、浙江、江苏4代,江西、湖北4~5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树皮缝及树洞,堆果场,向日葵 花盘、茎秆或落叶内,玉米秸秆中,高粱穗间,蓖麻种子内等场所结茧越冬,越冬场所甚为复杂。 在河南越冬幼虫于4月初化蛹,4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4月底至5月下旬羽化。1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 月下旬先在桃树等果树上为害。1代成虫于7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2~3代幼虫在桃树和高粱上都能为害。7
图 5-11 桃蛀螟成虫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卵:椭圆形,长 0.6~0.7 mm,宽约 0.4 mm,表面粗糙布细微圆点。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橘黄色,孵化前 红褐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 18~25 mm。体色多变,有淡褐、浅灰、浅灰兰、暗红等色,腹面多为淡绿色。头暗 褐,前胸背板褐色。各体节具明显的黑褐色毛片,背面的毛片较大,第 1~8 腹节气门以上各具 6 个,成 2 横 列,前 4 后 2。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黑褐色突起。 蛹: 长 10~15 mm,纺锤形。初淡黄绿后变褐色。第 5~7 腹节背面前缘各生 1 列小齿。腹末臀棘细长, 末端有曲刺 6 根。蛹外被灰白色薄茧。 生活史及习性 桃蛀螟每年发生世代数,随地区不同由北往南逐渐增多。在辽宁 1 年发生 1~2 代,河北、山东、陕西 3 代,河南、重庆、浙江、江苏 4 代,江西、湖北 4~5 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树皮缝及树洞,堆果场,向日葵 花盘、茎秆或落叶内,玉米秸秆中,高粱穗间,蓖麻种子内等场所结茧越冬,越冬场所甚为复杂。 在河南越冬幼虫于 4 月初化蛹,4 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4 月底至 5 月下旬羽化。1 代幼虫于 5 月下旬至 6 月下旬先在桃树等果树上为害。1 代成虫于 7 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2~3 代幼虫在桃树和高粱上都能为害。7
月中旬为2代幼虫为害盛期。2代成虫羽化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中、下旬为3代幼虫为害盛期,为害夏 高粱,是夏高粱受害最重时期。9月上中旬为3代成虫羽化盛期。9月中旬至10月第4代幼虫为害晚播夏高粱 向日葵,10月中下旬以老熟幼虫越冬。 在河南1代卵期8d,2代4.5d,3代4.2d,越冬代6d:1代幼虫历期19.8d,2代13.7d,3代 13.2d,越冬代208d:1代蛹期8.8d,2代8.3d,3代8.7d,越冬代19.4d:1代成虫寿命7.3d,2代 7.2d,3代7.6d,越冬代10.7d。 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趋性,但趋光性不强。有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习性。成虫羽化后3~5d便开始 产卵。卵散产,也有少数2~5粒相连成块的。成虫产卵趋向扬花期的高粱穗上,将卵产到颖壳上,单雌可产 卵169粒:在向日葵上则产卵于蜜腺盘和萼片尖端。 为害高粱时,初孵幼虫蛀入幼嫩籽粒中,用粪便及残屑堵住蛀孔在粒中蛀害,蛀空后再转一粒,3龄后则 吐丝结网缀合小穗,在小穗间形成虫道进行穿行为害,严重的把整穗籽粒蛀空。为害玉米,幼虫多从雄蕊小 花、花梗及叶鞘部蛀入。向日葵上,幼虫孵化后将蜜腺盘咬穿而达子房,幼虫蛀入种子内常将整粒种子吃空, 藏身于种壳内,或蛀入花盘的薄壁组织内贯穿蛀食,蛀孔外排出褐色粪便,并与被害部流出的胶质物相混。一 个盘内有幼虫可达160头。 幼虫共5龄,老熟后在向日葵子房上、种子间、花盘薄壁组织内、茎秆中,玉米的雌穗轴、叶鞘、茎秆 中,高粱被害籽粒间等处化蛹。 防治技术 1.处理越冬寄主。冬前高粱、玉米要脱空粒,并及时处理高粱、玉米、向日葵等寄主的秸秆、穗轴及向日 葵盘,降低虫源基数。 2.诱杀成虫。桃蛀螟的性信息素主组分为反-10-十六烯醛、顺-10-十六稀醛,以9:1比例制成性诱剂,在 成虫盛发期诱杀成虫。也可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期喷洒50%杀螟硫磷或40%乐果乳剂1000倍液,20%速灭杀丁 乳油、2.5%功夫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1周后再喷1次
月中旬为 2 代幼虫为害盛期。2 代成虫羽化盛期在 8 月上、中旬。8 月中、下旬为 3 代幼虫为害盛期,为害夏 高粱,是夏高粱受害最重时期。9 月上中旬为 3 代成虫羽化盛期。9 月中旬至 10 月第 4 代幼虫为害晚播夏高粱 向日葵,10 月中下旬以老熟幼虫越冬。 在河南 1 代卵期 8 d,2 代 4.5 d,3 代 4.2 d,越冬代 6 d;1 代幼虫历期 19.8 d,2 代 13.7 d,3 代 13.2 d,越冬代 208 d;1 代蛹期 8.8 d,2 代 8.3 d,3 代 8.7 d,越冬代 19.4 d;1 代成虫寿命 7.3 d,2 代 7.2 d,3 代 7.6 d,越冬代 10.7 d。 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趋性,但趋光性不强。有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习性。成虫羽化后 3~5 d 便开始 产卵。卵散产,也有少数 2~5 粒相连成块的。成虫产卵趋向扬花期的高粱穗上,将卵产到颖壳上,单雌可产 卵 169 粒;在向日葵上则产卵于蜜腺盘和萼片尖端。 为害高粱时,初孵幼虫蛀入幼嫩籽粒中,用粪便及残屑堵住蛀孔在粒中蛀害,蛀空后再转一粒,3 龄后则 吐丝结网缀合小穗,在小穗间形成虫道进行穿行为害,严重的把整穗籽粒蛀空。为害玉米,幼虫多从雄蕊小 花、花梗及叶鞘部蛀入。向日葵上,幼虫孵化后将蜜腺盘咬穿而达子房,幼虫蛀入种子内常将整粒种子吃空, 藏身于种壳内,或蛀入花盘的薄壁组织内贯穿蛀食,蛀孔外排出褐色粪便,并与被害部流出的胶质物相混。一 个盘内有幼虫可达 160 头。 幼虫共 5 龄,老熟后在向日葵子房上、种子间、花盘薄壁组织内、茎秆中,玉米的雌穗轴、叶鞘、茎秆 中,高粱被害籽粒间等处化蛹。 防治技术 1.处理越冬寄主。冬前高粱、玉米要脱空粒,并及时处理高粱、玉米、向日葵等寄主的秸秆、穗轴及向日 葵盘,降低虫源基数。 2.诱杀成虫。桃蛀螟的性信息素主组分为反-10-十六烯醛、顺-10-十六烯醛,以 9:1 比例制成性诱剂,在 成虫盛发期诱杀成虫。也可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期喷洒 50%杀螟硫磷或 40%乐果乳剂 1000 倍液,20%速灭杀丁 乳油、2.5%功夫乳油或 2.5%溴氰菊酯乳油 2000~3000 倍液,1 周后再喷 1 次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 2013-12-0623:50 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0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白菜褐夜蛾,玉米叶夜蛾。 甜菜夜蛾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从北纬40~57度至南纬35~40.度之间均有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澳 洲及非洲均有严重发生和危害的记录。自1876年在美国有记录以来,一直是当地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上的 重要害虫。每年的经济损失超过5亿美元。我国1892年在北京便有了甜菜夜蛾发生的记录。1960年曾在河南 省大发生。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其主要发生危害区是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和陕西关中地区。东 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虽有发生,但危害较轻。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甜菜夜蛾危害的地区逐渐扩大,危害 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年来,甜菜夜蛾不仅连续多年在我国南方地区和长江流域爆发危害,河南、河 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也遭受甜菜夜蛾的严重危害。 甜菜夜蛾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已知的寄主植物有171种,在我国寄主植物有35科,108属138种,其中 包括29种蔬菜、19种大田作物、21种药用植物、9种牧草。蔬菜上主要有豆科、旋花科、十字花科、藜科、 百合科等,农作物主要有玉米、甘薯、棉花、绿豆、大豆、花生等,野生寄主有藜科、蓼科、苋科、菊科、豆 科等杂草。此外,幼虫尚可钻蛀辣椒、西红柿的果实及棉花的蕾铃,造成果实腐烂和脱落。甜菜除叶片被害 外,有时外露的块根也可被咬成许多孔洞。 甜菜夜娥以幼虫取食植物叶片,初孵幼虫在叶背面集聚结网,啃食叶背面叶肉,只留上表皮,不久干枯成 孔。随着虫龄增大,幼虫开始分散危害。4龄后食量大增,单子叶植物被咬成条状薄膜或破孔,双子叶植物咬 成不规则破孔,上均留有细丝缠绕的粪便。老熟幼虫可食尽叶片仅留叶脉。5~6龄幼虫一夜可吃甜菜叶16 24.8c㎡,占幼虫总食量的88%~92%。酷署季节还可食柄于作物顶部,造成嫩头枯萎,还可潜入表土危害作物 根部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 2013-12-06 23:50 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白菜褐夜蛾,玉米叶夜蛾。 甜菜夜蛾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从北纬 40~57 度至南纬 35~40 度之间均有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澳 洲及非洲均有严重发生和危害的记录。自 1876 年在美国有记录以来,一直是当地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上的 重要害虫。每年的经济损失超过 5 亿美元。我国 1892 年在北京便有了甜菜夜蛾发生的记录。1960 年曾在河南 省大发生。20 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其主要发生危害区是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和陕西关中地区。东 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虽有发生,但危害较轻。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甜菜夜蛾危害的地区逐渐扩大,危害 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年来,甜菜夜蛾不仅连续多年在我国南方地区和长江流域爆发危害,河南、河 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也遭受甜菜夜蛾的严重危害。 甜菜夜蛾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已知的寄主植物有 171 种,在我国寄主植物有 35 科,108 属 138 种,其中 包括 29 种蔬菜、19 种大田作物、21 种药用植物、9 种牧草。蔬菜上主要有豆科、旋花科、十字花科、藜科、 百合科等,农作物主要有玉米、甘薯、棉花、绿豆、大豆、花生等,野生寄主有藜科、蓼科、苋科、菊科、豆 科等杂草。此外,幼虫尚可钻蛀辣椒、西红柿的果实及棉花的蕾铃,造成果实腐烂和脱落。甜菜除叶片被害 外,有时外露的块根也可被咬成许多孔洞。 甜菜夜蛾以幼虫取食植物叶片,初孵幼虫在叶背面集聚结网,啃食叶背面叶肉,只留上表皮,不久干枯成 孔。随着虫龄增大,幼虫开始分散危害。4 龄后食量大增,单子叶植物被咬成条状薄膜或破孔,双子叶植物咬 成不规则破孔,上均留有细丝缠绕的粪便。老熟幼虫可食尽叶片仅留叶脉。5~6 龄幼虫一夜可吃甜菜叶 16~ 24.8 cm2,占幼虫总食量的 88%~92%。酷暑季节还可食栖于作物顶部,造成嫩头枯萎,还可潜入表土危害作物 根部
图6-7甜菜夜蛾成虫 (蒋金炜摄)
图 6-7 甜菜夜蛾成虫 (蒋金炜摄)
图6-8甜菜夜蛾幼虫 (蒋金炜摄)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10~14m,翅展25~40m,体和前翅灰褐色,前翅外缘线由1列黑色三角形小斑组成, 外横线与内横线均为黑白2色双线,肾状纹与环状纹均黄褐色,有黑色轮廓线。后翅白色,略带白色,略带粉 红闪光,翅缘略呈灰褐色。 卵:馒头形,卵粒重叠,成多层的卵块,有白绒毛覆盖。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约30m,体色变化大,绿、暗绿、黄褐、黑褐色:幼龄时,体色偏绿。头褐色, 有灰色白斑。前胸背板绿色或煤烟色。气门后上方有圆形白斑。 蛹:长约10m,3~7节背面,5~7节腹面,有粗点刻。臀刺2根呈叉状,基部有短刚毛2根。 生活史及习性 甜菜夜蛾原产于亚洲南部,是一种热带或亚热带昆虫,对高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且无滞有特性,在热带 和亚热带地区能常年危害,在不同的地区,年发生的世代数不同。在我国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无越冬现象。 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和德克萨斯的南部可终年繁殖危害。 甜菜夜蛾在温带地区越冬及抗寒能力的报道有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1)甜菜夜 饿的越冬虫态不明确。有的认为以卵越冬,有的可能认为以幼虫越冬,也有的认为以各 种虫态越冬。(2)甜菜夜蛾的越冬北界不清楚。有报道在湖南、湖北不能越冬,但也 有许多文献报道在长江流域和华北均有甜菜夜蛾越冬的现象,最北的越冬界可达北纬 40度(北京)左右。另外,在韩国、日本的南部、土库曼等地均有甜菜夜蛾以蛹越冬 的报道。(3)甜菜夜娥的耐寒能力存在较大的争议。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的报 道,蛹是越冬能力最强的一种虫态,但在冬季温度低于0℃的时间多于38天的地区 全部死亡。甜菜夜蛾在我国的越冬北界大约位于北纬38度左右,即一月份-4℃等温 线地区。大约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河南、陕西、山西一带。但越冬死亡率高,越冬虫源 不足以导致当地甜菜夜蛾的大发生。东北、西北、北京、河北北部的甜菜夜蛾是由我国 南方地区北迁而来。 河南省一般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在河南新乡1代幼虫多发生在杂草上,也为害小麦、首蓿、春玉米 等,2代为害夏玉米、大豆、高粱等,3~4代幼虫数量最多,为害最严重,发生时间在7~8月份,5代在9 月上中旬以后,开始为害各种秋菜。山东主要发生在7~10月份,以3、4代幼虫为害最重,3代幼虫在7、8 月间主要为害玉米、大豆、辣椒、大葱等,4代幼虫在8、9月间主要为害玉米、棉花、地瓜、大豆、白菜、 辣椒等。各地的发生世代数见表6-7。 成虫白天躲在杂草及植物茎叶的浓荫处,受惊时作短距离飞行后,又很快落于地面。夜间活动,有趋光 性,在气温20~23℃、相对湿度50~75%,风力在4级以下,无月光时最适宜成虫活动。趋化性弱。甜菜夜 蛾有较强的飞行能力,研究表明,甜菜夜蛾不仅是一种远距离迁飞害虫,而且也是至今被确认的飞行距离最远 的昆虫之一。如Mikkola等(1965)报道数百万的甜菜夜蛾成虫从莫斯科400km以南的Kurst市南迁到芬 兰、丹麦和瑞典等国,行程约3500km。French(1968)报道甜菜夜蛾从非洲北部的摩洛哥连续飞行4昼夜到 达英国的Brockernst,行程3200km。Mitchel1(1979)也以不少证据表明美国的甜菜夜蛾是由F1 orida和 Texs南部地区逐代北迁繁殖到达北部地区的。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的研究,甜菜夜蛾初羽化(1日龄, 未取食)的成虫在24℃下连续吊飞120的测试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雌蛾平均可累 计飞行136.2km,飞行时间达39.2h,其中最长的飞行距离达179km,飞行50.3h。雄蛾平均累计飞行距离 和时间为68.7km和28.4h。甜菜夜蛾的平均飞行距离以2日龄和3日龄较大,尤其是2日龄蛾,平均飞行 距离为40.36km,单头最大飞行距离为63.96km。从飞行时间来看1~7日龄蛾最长飞行时间差别不大,均能 飞行12h左右。最大飞行速度1.50m/s
图 6-8 甜菜夜蛾幼虫 (蒋金炜摄)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 10~14 ㎜,翅展 25~40 ㎜,体和前翅灰褐色,前翅外缘线由 1 列黑色三角形小斑组成, 外横线与内横线均为黑白 2 色双线,肾状纹与环状纹均黄褐色,有黑色轮廓线。后翅白色,略带白色,略带粉 红闪光,翅缘略呈灰褐色。 卵:馒头形,卵粒重叠,成多层的卵块,有白绒毛覆盖。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约 30 ㎜,体色变化大,绿、暗绿、黄褐、黑褐色;幼龄时,体色偏绿。头褐色, 有灰色白斑。前胸背板绿色或煤烟色。气门后上方有圆形白斑。 蛹:长约 10 ㎜,3~7 节背面,5~7 节腹面,有粗点刻。臀刺 2 根呈叉状,基部有短刚毛 2 根。 生活史及习性 甜菜夜蛾原产于亚洲南部,是一种热带或亚热带昆虫,对高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且无滞育特性,在热带 和亚热带地区能常年危害,在不同的地区,年发生的世代数不同。在我国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无越冬现象。 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和德克萨斯的南部可终年繁殖危害。 甜菜夜蛾在温带地区越冬及抗寒能力的报道有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1)甜菜夜 蛾的越冬虫态不明确。有的认为以卵越冬,有的可能认为以幼虫越冬,也有的认为以各 种虫态越冬。(2)甜菜夜蛾的越冬北界不清楚。有报道在湖南、湖北不能越冬,但也 有许多文献报道在长江流域和华北均有甜菜夜蛾越冬的现象,最北的越冬界可达北纬 40 度(北京)左右。另外,在韩国、日本的南部、土库曼等地均有甜菜夜蛾以蛹越冬 的报道。(3)甜菜夜蛾的耐寒能力存在较大的争议。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的报 道,蛹是越冬能力最强的一种虫态,但在冬季温度低于 0 ℃的时间多于 38 天的地区 全部死亡。甜菜夜蛾在我国的越冬北界大约位于北纬 38 度左右,即一月份-4 ℃等温 线地区。大约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河南、陕西、山西一带。但越冬死亡率高,越冬虫源 不足以导致当地甜菜夜蛾的大发生。东北、西北、北京、河北北部的甜菜夜蛾是由我国 南方地区北迁而来。 河南省一般年发生 5 代,以蛹越冬。在河南新乡 1 代幼虫多发生在杂草上,也为害小麦、苜蓿、春玉米 等,2 代为害夏玉米、大豆、高粱等,3~4 代幼虫数量最多,为害最严重,发生时间在 7~8 月份,5 代在 9 月上中旬以后,开始为害各种秋菜。山东主要发生在 7~10 月份,以 3、4 代幼虫为害最重,3 代幼虫在 7、8 月间主要为害玉米、大豆、辣椒、大葱等,4 代幼虫在 8、9 月间主要为害玉米、棉花、地瓜、大豆、白菜、 辣椒等。各地的发生世代数见表 6-7。 成虫白天躲在杂草及植物茎叶的浓荫处,受惊时作短距离飞行后,又很快落于地面。夜间活动,有趋光 性,在气温 20~23 ℃、相对湿度 50~75%,风力在 4 级以下,无月光时最适宜成虫活动。趋化性弱。甜菜夜 蛾有较强的飞行能力,研究表明,甜菜夜蛾不仅是一种远距离迁飞害虫,而且也是至今被确认的飞行距离最远 的昆虫之一。如 Mikkola 等(1965)报道数百万的甜菜夜蛾成虫从莫斯科 400 km 以南的 Kurst 市南迁到芬 兰、丹麦和瑞典等国,行程约 3500 km。French(1968)报道甜菜夜蛾从非洲北部的摩洛哥连续飞行 4 昼夜到 达英国的 Brockernst,行程 3200 km。Mitchell(1979)也以不少证据表明美国的甜菜夜蛾是由 Florida 和 Texas 南部地区逐代北迁繁殖到达北部地区的。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的研究,甜菜夜蛾初羽化(1 日龄, 未取食)的成虫在 24 ℃下连续吊飞 120 h 的测试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雌蛾平均可累 计飞行 136.2 km,飞行时间达 39.2 h,其中最长的飞行距离达 179 km,飞行 50.3 h。雄蛾平均累计飞行距离 和时间为 68.7 km 和 28.4 h。甜菜夜蛾的平均飞行距离以 2 日龄和 3 日龄较大,尤其是 2 日龄蛾,平均飞行 距离为 40.36 km,单头最大飞行距离为 63.96 km。从飞行时间来看 1~7 日龄蛾最长飞行时间差别不大,均能 飞行 12 h 左右。最大飞行速度 1.50 m/s
甜菜夜蛾成虫羽化后第一天即具备交尾能力,交尾活动发生在黑夜,以午夜后为多。雌蛾一生交尾平均2 次左右,最多的可达5~6次。甜菜夜蛾产卵前期平均2d,产卵期2~9d。甜菜夜蛾产卵活动一般是在夜间 进行,产于寄主植物背面,卵排列成块,覆以灰白色鳞毛。每块卵卵粒数不等,少则十余粒,多则上百粒。卵 粒一般单层排列,但也有重叠排列的。雌蛾前1~4产卵量最高,之后急剧下降。在产卵期间部分雌蛾有间 歇产卵的习性,停产时间可达13d。平均每雕产卵量在400~600粒,最高的可达1000粒。成虫寿命约7 10d. 卵期2~6d,幼虫共5龄,少数幼虫6龄。1~3龄幼虫食量小,为害不大,多群集叶片背面,吐丝结 网,在内取食,3龄后分散活动。当气温高,虫量大,又缺乏食物时,幼虫可成群迁移。4龄以后食量大增, 昼伏夜出,白天常栖息于叶背、地面或潜入土中,早晚、夜间及阴天取食为害。下午6时开始向植物上部迁 移,早晨4时后开始向下部迁移。遇阴天或在茂密作物上,幼虫下移时间较晚,雨天不大活动。幼虫有假死 性,受惊扰即落地。在室内饲养时,如幼虫密度过大而又缺乏食料时,幼虫可互相残杀。幼虫期11~9d。 老熟幼虫多在疏松表土内做土室化蛹,也有在土表或杂草地化蛹,如表土坚硬时,可在表土化蛹,一般化蛹深 度为0.2~2cm。蛹期7~11d。 表6-7甜菜夜蛾在各地的发生世代数 地区 台湾广东厦门河南北京山东关中 世代数10~1110~119~105~65545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一)气候条件。甜菜夜蛾是喜温而又耐高温害虫,高温干早宜于甜菜夜蛾大发生。卵、幼虫和蛹对高温 的临界发育温度分别为37.23℃、43.76℃和43.01℃。这也说明甜菜夜蛾较耐高温。在26~28℃的 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状况较理想,其中卵孵化率在82.7%~84.3%:幼虫成活率在87.3%~90.3%:蛹羽化率 在92.3%~93.7%。在24~28℃时产卵量最高,每雌平均可产卵502~608粒。1997年7月份河南省平均气 温28.4℃,较常年偏高2.3℃,降水70.3m,较常年偏少139.1mm:8月份平均气温26.9℃,较常年 偏高1.4℃,降水192mm,较常年偏多38.2mm,8月份大部分时间气候有利于其发生。由于1997年持续 干早,湿度低,气候干燥,特别适合甜菜夜蛾的发生。甜菜夜蛾其抗寒力因虫期不同而有差异。以蛹期及卵期 的抗寒力最强,成虫和幼虫的抗寒力较弱。蛹的过冷却点是一17.6℃,是所有虫态中生存能力最强的虫态。 另外,所有虫态在其过冷却点以上时即发生死亡,也就是说,甜菜夜蛾体内结冰时即不能生存,因此,甜菜夜 蛾属于不耐冻类昆虫」 (二)种植结构。甜菜夜蛾为杂食性害虫,可为害多种寄主植物。从甜菜夜蛾幼虫在不同寄主上的取食、 发育试验结果看出,甜菜夜蛾幼虫最喜食苋菜,其次为油菜和白菜,不喜欢取食大豆叶,从初孵幼虫发育到老 熟幼虫,所需时间依次为9d、10d、11d和19d,田间观察也可看出,低龄甜菜夜蛾幼虫主要集中在豆田 内的苋菜上或相邻蔬菜田为害,大龄幼虫才转移至大豆上为害。近年来作物布局以插花式栽培为主,由于各种 作物播期长,茬口多,为甜菜夜蛾提供了充足的食源,使其适生时间延长。初解幼虫主要集中在豆田内的苋菜 上或相邻蔬菜地内取食,3龄以后才转移至豆叶上为害。由于作物播种多样化,甜菜夜蛾可在多种寄主上转移 为害,有利于各代的繁衍生存。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保护地蔬菜面积逐年扩大,这些场所冬季地温偏高,为 甜菜夜蛾提供了安全越冬存活的场所。 (三)天敌。甜菜夜蛾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资源很丰富,特别是幼虫寄生性天敌种类很多。在各地不同 作物上天敌组成不同,各具不同的优势种,对当地甜菜夜蛾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如螟蛉悬茧姬蜂、棉铃虫齿唇姬蜂、螟龄绒茧蜂、侧沟茧蜂等,主要寄生于甜菜夜蛾2~4龄幼虫:球孢 白僵菌,寄生于甜菜夜蛾幼虫和蛹:苏云金杆菌,寄生于甜菜夜蛾幼虫和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寄生 于甜菜夜蛾幼虫和蛹。这些天敌对甜菜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防治技术
甜菜夜蛾成虫羽化后第一天即具备交尾能力,交尾活动发生在黑夜,以午夜后为多。雌蛾一生交尾平均 2 次左右,最多的可达 5~6 次。甜菜夜蛾产卵前期平均 2 d,产卵期 2~9 d。甜菜夜蛾产卵活动一般是在夜间 进行,产于寄主植物背面,卵排列成块,覆以灰白色鳞毛。每块卵卵粒数不等,少则十余粒,多则上百粒。卵 粒一般单层排列,但也有重叠排列的。雌蛾前 1~4 d 产卵量最高,之后急剧下降。在产卵期间部分雌蛾有间 歇产卵的习性,停产时间可达 1~3 d。平均每雌产卵量在 400~600 粒,最高的可达 1000 粒。成虫寿命约 7~ 10 d。 卵期 2~6 d,幼虫共 5 龄,少数幼虫 6 龄。1~3 龄幼虫食量小,为害不大,多群集叶片背面,吐丝结 网,在内取食,3 龄后分散活动。当气温高,虫量大,又缺乏食物时,幼虫可成群迁移。4 龄以后食量大增, 昼伏夜出,白天常栖息于叶背、地面或潜入土中,早晚、夜间及阴天取食为害。下午 6 时开始向植物上部迁 移,早晨 4 时后开始向下部迁移。遇阴天或在茂密作物上,幼虫下移时间较晚,雨天不大活动。幼虫有假死 性,受惊扰即落地。在室内饲养时,如幼虫密度过大而又缺乏食料时,幼虫可互相残杀。幼虫期 11~39 d。 老熟幼虫多在疏松表土内做土室化蛹,也有在土表或杂草地化蛹,如表土坚硬时,可在表土化蛹,一般化蛹深 度为 0.2~2 cm。蛹期 7~11 d。 表 6-7 甜菜夜蛾在各地的发生世代数 地区 台湾 广东 厦门 河南 北京 山东 关中 世代数 10~11 10~11 9~10 5~6 5 5 4~5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一)气候条件。甜菜夜蛾是喜温而又耐高温害虫,高温干旱宜于甜菜夜蛾大发生。卵、幼虫和蛹对高温 的临界发育温度分别为 37.23 ℃、43.76 ℃和 43.01 ℃。这也说明甜菜夜蛾较耐高温。在 26~28 ℃的 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状况较理想,其中卵孵化率在 82.7%~84.3%;幼虫成活率在 87.3%~90.3%;蛹羽化率 在 92.3%~93.7%。在 24~28 ℃时产卵量最高,每雌平均可产卵 502~608 粒。1997 年 7 月份河南省平均气 温 28.4 ℃,较常年偏高 2.3 ℃,降水 70.3 mm,较常年偏少 139.1 mm;8 月份平均气温 26.9 ℃,较常年 偏高 1.4 ℃,降水 192 mm,较常年偏多 38.2 mm, 8 月份大部分时间气候有利于其发生。由于 1997 年持续 干旱,湿度低,气候干燥,特别适合甜菜夜蛾的发生。甜菜夜蛾其抗寒力因虫期不同而有差异。以蛹期及卵期 的抗寒力最强,成虫和幼虫的抗寒力较弱。蛹的过冷却点是-17.6 ℃,是所有虫态中生存能力最强的虫态。 另外,所有虫态在其过冷却点以上时即发生死亡,也就是说,甜菜夜蛾体内结冰时即不能生存,因此,甜菜夜 蛾属于不耐冻类昆虫。 (二)种植结构。甜菜夜蛾为杂食性害虫,可为害多种寄主植物。从甜菜夜蛾幼虫在不同寄主上的取食、 发育试验结果看出,甜菜夜蛾幼虫最喜食苋菜,其次为油菜和白菜,不喜欢取食大豆叶,从初孵幼虫发育到老 熟幼虫,所需时间依次为 9 d、10 d、11 d 和 19 d,田间观察也可看出,低龄甜菜夜蛾幼虫主要集中在豆田 内的苋菜上或相邻蔬菜田为害,大龄幼虫才转移至大豆上为害。近年来作物布局以插花式栽培为主,由于各种 作物播期长,茬口多,为甜菜夜蛾提供了充足的食源,使其适生时间延长。初孵幼虫主要集中在豆田内的苋菜 上或相邻蔬菜地内取食,3 龄以后才转移至豆叶上为害。由于作物播种多样化,甜菜夜蛾可在多种寄主上转移 为害,有利于各代的繁衍生存。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保护地蔬菜面积逐年扩大,这些场所冬季地温偏高,为 甜菜夜蛾提供了安全越冬存活的场所。 (三)天敌。甜菜夜蛾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资源很丰富,特别是幼虫寄生性天敌种类很多。在各地不同 作物上天敌组成不同,各具不同的优势种,对当地甜菜夜蛾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如螟蛉悬茧姬蜂、棉铃虫齿唇姬蜂、螟蛉绒茧蜂、侧沟茧蜂等,主要寄生于甜菜夜蛾 2~4 龄幼虫;球孢 白僵菌,寄生于甜菜夜蛾幼虫和蛹;苏云金杆菌,寄生于甜菜夜蛾幼虫和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寄生 于甜菜夜蛾幼虫和蛹。这些天敌对甜菜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晚秋或初冬翻耕土壤,消灭越冬的蛹。春季3~4月份清除田间杂草,消灭杂草上的初 龄幼虫。 (二)诱杀成虫。利用甜菜夜蛾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也可利用成虫的趋化性用糖醋酒液、胡萝卜、 甘薯、豆饼等发酵液加少量的杀虫剂或性诱剂诱杀成虫。 (三)药剂防治。在甜菜夜蛾幼虫初解化盛期,用20%米满F胶悬剂、灭幼脲I、Ⅱ、Ⅲ、90%万灵、5% 抑太保、5%卡死克、75%拉维因、Bt可湿性粉剂、20%杀灭菊酯乳油等防治甜菜夜蛾效果较好
(一)农业防治。晚秋或初冬翻耕土壤,消灭越冬的蛹。春季 3~4 月份清除田间杂草,消灭杂草上的初 龄幼虫。 (二)诱杀成虫。利用甜菜夜蛾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也可利用成虫的趋化性用糖醋酒液、胡萝卜、 甘薯、豆饼等发酵液加少量的杀虫剂或性诱剂诱杀成虫。 (三)药剂防治。在甜菜夜蛾幼虫初孵化盛期,用 20%米满 F 胶悬剂、灭幼脲Ⅰ、Ⅱ、Ⅲ、90%万灵、5% 抑太保、5%卡死克、75%拉维因、Bt 可湿性粉剂、20%杀灭菊酯乳油等防治甜菜夜蛾效果较好
蟋蟀类 蟀别名油葫芦,北方俗称蛐蛐,属直翅目,蟋蟀科。我国已知蟋蟀有185种(亚种),其中为害农田的蟋蟀主 要种类有大蟋蟀(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和北京油葫芦(异名Teleogryllus mitratus Burmeister)(Teleogryllus e mma )(Ohmachi et Matsunra). 大蟋蟀属于我国南方性害虫,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台湾、云南、贵州等省(区),是南方早地 作物主要害虫之一。北京油葫芦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华北地区发生更重,是造成为害的主要蟋蟀种类。 蟋蟀是一类多食性害虫,寄主范围较广泛,能为害花生、大豆、甘薯、麦类、高粱、玉米、稻、甘蔗、芝 麻、瓜类,蔬菜,棉花等幼苗以及柑橘、桃等果树和林木的幼苗。以成、若虫在地下为害植物的根部,在地面 食害小苗,切断嫩茎,造成严重缺苗断垄,甚至翻犁改种:也能咬食寄主植物的嫩茎、叶、花蕾、种子和果 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形态识别 1.大蟋蟀 成虫:体长30~40m,暗褐或棕褐色。头部较前胸宽,复眼间具Y形纵沟。触角丝状,约与身体等 长。前胸背板前方膨大,前缘后凹呈弧形,背板中央有1细纵沟,两侧各具一近三角形的黄褐纹。后足腿节粗 壮,胫节背方有粗刺两列,每列4~5个。腹部屋须长而稍大。雌虫产卵管短于尾须。 卵:长4.5m左右,近圆简形,稍有弯曲,两端钝圆,表面平滑,浅黄色。 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体色较淡,随龄期增长而体色逐渐转深。若虫共7龄,2龄以后出现翅芽,若 虫的体长与翅芽的发育随龄期的增大而增长。 2.北京油葫芦 成虫:体长22~25皿。体背黑褐色,有光泽。腹面为黄褐色。头顶黑色,复眼周围及面部橙黄色,从 头背观两复眼内方的橙黄纹“八”字形。前胸背板黑褐色,隐约可见1对深褐色羊角形纹,中胸腹板后缘中央 有小切口。前翅黑褐色有光泽,后翅端部露出腹末很长,形如尾须。后足胫节背方有刺5~6对、端距6个
蟋蟀类 蟀别名油葫芦,北方俗称蛐蛐,属直翅目,蟋蟀科。我国已知蟋蟀有 185 种(亚种),其中为害农田的蟋蟀主 要种类有大蟋蟀(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和北京油葫芦(异名 Teleogryllus mitratus Burmeister)(Teleogryllus e mma )(Ohmachi et Matsunra)等。 大蟋蟀属于我国南方性害虫,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台湾、云南、贵州等省(区),是南方旱地 作物主要害虫之一。北京油葫芦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华北地区发生更重,是造成为害的主要蟋蟀种类。 蟋蟀是一类多食性害虫,寄主范围较广泛,能为害花生、大豆、甘薯、麦类、高粱、玉米、稻、甘蔗、芝 麻、瓜类,蔬菜,棉花等幼苗以及柑橘、桃等果树和林木的幼苗。以成、若虫在地下为害植物的根部,在地面 食害小苗,切断嫩茎,造成严重缺苗断垄,甚至翻犁改种;也能咬食寄主植物的嫩茎、叶、花蕾、种子和果 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形态识别 1.大蟋蟀 成虫: 体长 30~40 mm,暗褐或棕褐色。头部较前胸宽,复眼间具 Y 形纵沟。触角丝状,约与身体等 长。前胸背板前方膨大,前缘后凹呈弧形,背板中央有 1 细纵沟,两侧各具一近三角形的黄褐纹。后足腿节粗 壮,胫节背方有粗刺两列,每列 4~5 个。腹部屋须长而稍大。雌虫产卵管短于尾须。 卵:长 4.5 mm 左右,近圆筒形,稍有弯曲,两端钝圆,表面平滑,浅黄色。 若虫: 外形与成虫相似,体色较淡,随龄期增长而体色逐渐转深。若虫共 7 龄,2 龄以后出现翅芽,若 虫的体长与翅芽的发育随龄期的增大而增长。 2.北京油葫芦 成虫: 体长 22~25 mm。体背黑褐色,有光泽。腹面为黄褐色。头顶黑色,复眼周围及面部橙黄色,从 头背观两复眼内方的橙黄纹“八”字形。前胸背板黑褐色,隐约可见 1 对深褐色羊角形纹,中胸腹板后缘中央 有小切口。前翅黑褐色有光泽,后翅端部露出腹末很长,形如尾须。后足胫节背方有刺 5~6 对、端距 6 个
图2-48北京油葫芦成虫 (引自徐公天《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色图谱》) 卵:长2.5~4mm,略呈长筒形,两端略尖,乳白色,微黄,表面光滑。 若虫共6龄,成长若虫21~22m。体背面深褐,前胸背板月牙形明显。雌若虫产卵管较长,露出尾端。 生活史及习性 大蟋蟀1年发生1代,以3~5龄若虫在土穴中越冬。广东和福建南部每年3月上旬越冬若虫开始大量活 动,3~5月出土为害各种农作物的幼苗。5~6月成虫陆续出现,7月为成虫盛发期,9月为产卵盛期。10~11 月新若虫常出土为害。12月初若虫开始越冬
图 2-48 北京油葫芦成虫 (引自徐公天《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色图谱》) 卵:长 2.5~4 mm,略呈长筒形,两端略尖,乳白色,微黄,表面光滑。 若虫共 6 龄,成长若虫 21~22 mm。体背面深褐,前胸背板月牙形明显。雌若虫产卵管较长,露出尾端。 生活史及习性 大蟋蟀 1 年发生 1 代,以 3~5 龄若虫在土穴中越冬。广东和福建南部每年 3 月上旬越冬若虫开始大量活 动,3~5 月出土为害各种农作物的幼苗。5~6 月成虫陆续出现,7 月为成虫盛发期,9 月为产卵盛期。10~11 月新若虫常出土为害。12 月初若虫开始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