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年级语文测试题(一)素 二)(14、15题每空1分,16-18题每空2分,共10分。) 语累与用(1、2题毎空2分,其他空1分,共20分 14、本文段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苏轼荡东坡 1、(B) 15、第④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色如水/月色空明(皎 3、(1)、还来就菊花(2)、潮平两岸阔(3)、只缘身在最高层 洁)(扣“月”) (4)、雨脚如麻未断绝,风雨不动安如山 16、答: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的人罢了 4、月亮圆的时候,思念也圆。 17、(D) 5、(1)、议论 (2)、描写 (三)(21、22题,每空2分,其他每空1分,共10分) 6、林冲、鲁智深(鲁提辖鲁达) 9、时间:某天上午九点左右地点:北京主要人物:老王 7、近看西北,造数(三)间临水轩斋。 20、(1)漫不经心不耐烦,赶紧截住。(2)絮絮叨叨。 8、儒、《论语》、《诗/诗经/诗三百》 21、答:他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却对七旬的老母少有牵挂 答: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可是生活中往往是 (一)(每小题2分,共10分。) 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儿女对父母却少有牵挂。表现了老王困惑、内疚、有所醒悟。 9、(写出人名1分,写出主要事迹1分。)示例: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 (四)(每小题2分,共10分。) 10、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 25、(D) 11、“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6、本文的主人公是妻子, 12、“知荣辱”是“做人”的标准或对“做人”起决定作用。(与答案意思接近,酌27、作者用语言对话描写揭示了主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情给分) 13、通过正反对比使论证更加周密,更加深刻。(对比1分,作用1分)
八年级语文测试题(一)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2 题每空2 分,其他每空1 分,共20 分。) 1、( B ) 2、( C ) 3、(1)、还来就菊花 (2)、潮平两岸阔 (3)、只缘身在最高层 (4)、 雨脚如麻未断绝 ,风雨不动安如山 4、月亮圆的时候,思念也圆。 5、(1)、议论 (2)、描写 6、林冲、鲁智深(鲁提辖/鲁达) 7、近看西北,造数(三)间临水轩斋。 8、 儒 、《 论语 》 、《 诗 / 诗经 / 诗三百 》 二、阅读理解 (一)(每小题2 分,共10 分。) 9、(写出人名1 分,写出主要事迹1 分。)示例: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 10、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 11、“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2、“知荣辱”是“做人”的标准或对“做人”起决定作用。(与答案意思接近,酌 情给分) 13、通过正反对比使论证更加周密,更加深刻。(对比1 分,作用1 分) (二)(14、15 题每空1 分,16-18 题每空2 分,共10 分。) 14、本文段的题目是《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是 苏轼/苏东坡 15、第④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 /月色如水 /月色空明(皎 洁)(扣“月”) 16、答: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的人罢了 17、( D ) 18、( A ) (三)(21、22 题,每空2 分,其他每空1 分,共10分。) 19、时间: 某天上午九点左右 地点: 北京 主要人物: 老王 20、(1) 漫不经心/不耐烦 , 赶紧截住 。 (2) 絮絮叨叨 。 21、答: 他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却对七旬的老母少有牵挂 22、答: 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可是生活中往往是 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儿女对父母却少有牵挂。表现了老王困惑、内疚、有所醒悟。 (四)(每小题2 分,共10 分。) 23、 什么 24、 三 25、( D ) 26、本文的主人公是 妻子 , 班级 27、作者用 语言/对话 描写揭示了主人公 无私奉献 的精神。 姓名 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