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周周末练习题 练习内容:《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总分:100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2分) 豁然() 俨然( 阡陌( 问津 邑人 诣太守()垂髫( 鸿儒( )案牍() 甚蕃 德馨( 淤泥( 洗濯( 清涟( 亵玩( )))) 鲜有闻( 器皿() 罔不( 贻髯 篆章( 箬篷() 糁( 峨冠( )衣褶 二、解释词语 1、解释重点实词。(14分) 落英 平旷: 缤纷: 黄发垂髫 俨然 阡陌 豁然开朗 未果 叹惋: 德馨: 白丁 素琴: 案牍 亭亭: 亵玩 因势象形: 不属: 矫首昂视 可历历数 罔不 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2、一词多义。(9分) 便舍船 处处志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舍 属 屋舍俨然( 寻向所志( 神情与苏黄不属( 寻向所志( 见渔人,乃大惊(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 耽耽相向( 乃不知有汗( 捕鱼为业( 遂与外人间隔()芳草鲜美 印绝类弥勒( 鲜 遂迷( 陶后鲜有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5分) A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B率妻子邑人古义 今义 C.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D诣太守,说如此古义 E.无论魏晋 4、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6分)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石青糁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 青羊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周周末练习题 练习内容:《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 总分:100 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2 分)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问津.( ) 邑.人( ) 诣.太守( ) 垂髫.(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德馨.( ) 淤.泥( ) 洗濯.( ) 清涟.( ) 亵.玩( ) 鲜.有闻( ) 器皿.( ) 罔.不( ) 贻.( ) 篆.章( ) 箬.篷( ) 糁.( ) 峨冠.( ) 髯.( ) 衣褶.( ) 二、解释词语。 1、解释重点实词。(14 分) 落英: 平旷: 缤纷: 仿佛: 黄发垂髫: 俨然: 阡陌: 豁然开朗: 诣: 未果: 叹惋: 德馨: 白丁: 素琴: 案牍: 丝竹: 濯: 亭亭: 亵玩: 因势象形: 了了: 泛: 不属: 矫首昂视: 可历历数: 罔不: 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2、一词多义。(9 分) 便舍船( ) 处处志之 (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舍 志 属 屋舍俨然( ) 寻向所志 (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寻向所志 ( ) 见渔人,乃大惊 (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向 乃 为 耽耽相向 ( ) 乃不知有汗 ( ) 捕鱼为业 ( ) 遂与外人间隔 ( ) 芳草鲜美( ) 印绝类弥勒( ) 遂 鲜 绝 遂迷 ( ) 陶后鲜有闻(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5 分) A.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B.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C.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D.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E.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6 分)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石青..糁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3、写出《桃花源记中出现的成语(至少写3个) 4、“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5、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6、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7、《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8、《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9、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 0、《核舟记》中介绍苏黄二人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的神情的句子是 四、翻译重点句子。(12分)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课文理解阅读。 (一)《桃花源记》(11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日:“子之哭也,壹② 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 也?”曰:“无苛政。”夫子日:“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2
2 三、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 分)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_____ _____________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 3、写出《桃花源记中出现的成语 (至少写 3 个) _____ _______ 4、“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_ 5、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_ 6、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_ 7、《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9、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 10、《核舟记》中介绍苏黄二人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的神情的句子是 四、翻译重点句子。(12 分)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课文理解阅读。 (一)《桃花源记》(11 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 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 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橫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 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3分) 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二)《陋室铭》(10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1分)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1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1分)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篇 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2分)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请简要分析。(2分)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1分)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 (三)《爱莲说》(11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 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 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 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 2 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 2 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 2 字)的手法突出主题。(3 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二)《陋室铭》(10 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 以 调 素 琴 阅 金 经 无 丝 竹 之 乱 耳 无 案 牍 之 劳 形 南 阳 诸 葛 庐 西 蜀 子 云 亭 孔 子 云 何 陋 之 有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1 分)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1 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1 分)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篇 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2 分)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2 分)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请简要分析。(2 分)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1 分)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爱莲说》(11 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3分) ①自李唐来()②不蔓不枝()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可爱者甚蓬()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⑥宜乎众矣( 2.选出加斜词词义不同的一项()(2分)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冋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简答。(2分)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1分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突出特点是 (1分)
4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3 分) ①自李唐来( ) ②不蔓不枝(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④可爱者甚蕃( )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⑥宜乎众矣( ) 2.选出加斜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2 分)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2 分)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简答。(2 分)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1 分)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突出特点是: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