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先世彬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江南,为苏 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阳应天府 书院(在今河南商丘)读书,仲淹读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 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宋仁宗亲政后,担任右司谏 职。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 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 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 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 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 谥文正。 早年生活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病逝,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勉强维持,常常一天只 能吃两顿粥,但是他很有志气。有一次他跟母亲到庙里烧香,他在神前祷告,问 菩萨:“我将来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个好医 生。”良相和良医都能造福于人类 父亲去世后,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 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 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 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 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 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 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 这样过了快三年,范仲淹几乎把长山乡的书籍读了个遍,此处已渐渐不能满足 他的求知欲望。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秘密。他发现自己原是
范仲淹(989-1052 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先世彬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江南,为苏 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至雎阳应天府 书院(在今河南商丘)读书,仲淹读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 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宋仁宗亲政后,担任右司谏 一职。景祐五年(1038 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 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 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 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 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 年)病逝于徐州, 谥文正。 早年生活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病逝,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勉强维持,常常一天只 能吃两顿粥,但是他很有志气。有一次他跟母亲到庙里烧香,他在神前祷告,问 菩萨:“我将来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个好医 生。”良相和良医都能造福于人类。 父亲去世后,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 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 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 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 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 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 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 这样过了快三年,范仲淹几乎把长山乡的书籍读了个遍,此处已渐渐不能满足 他的求知欲望。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秘密。他发现自己原是
望亭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生活。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 震惊,愧恨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立门户,好好学习,等到将来功成名 就,再来接养母亲。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 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步入仕途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二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旧址在今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校舍宏伟,众 然而立,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千卷。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府书 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并列成为北宋时全国最 高学府。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 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 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 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来到此地之后,范 仲淹如鱼得水,欢兴致极,所以他十分珍惜这天堂般的只是殿堂,不思昼夜,刻 苦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 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 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 了。”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 即使别人叫苦连天,他依然乐在其中。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回家糊涂夜半 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白 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泂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 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此诗是范仲 淹写给书院同窗晏殊的)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一一诸如《诗经》《尚 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 天下为己任。决心担当起国家兴亡的重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 省亳州市)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整个 城市热闹非凡,人们挤挤拥拥唯恐错过龙颜,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一个人闭门, 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 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 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中了进士,这位学生就是日后北宋伟 大的改革家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 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 寒儒,名登二纪余”。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比起旁边的 滕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
望亭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生活。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 震惊,愧恨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立门户,好好学习,等到将来功成名 就,再来接养母亲。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 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步入仕途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二十二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旧址在今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校舍宏伟,众 然而立,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千卷。1043 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府书 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并列成为北宋时全国最 高学府。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 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 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 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来到此地之后,范 仲淹如鱼得水,欢兴致极,所以他十分珍惜这天堂般的只是殿堂,不思昼夜,刻 苦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 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 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 了。”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 即使别人叫苦连天,他依然乐在其中。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回家糊涂夜半 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 “白 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 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此诗是范仲 淹写给书院同窗晏殊的)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 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 天下为己任。决心担当起国家兴亡的重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 1014 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 省亳州市)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整个 城市热闹非凡,人们挤挤拥拥唯恐错过龙颜,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一个人闭门, 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 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 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中了进士,这位学生就是日后北宋伟 大的改革家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 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二 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 寒儒,名登二纪余”。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比起旁边的 滕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
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 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 是幕职官,从八品)。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 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谢氏病故。范仲淹含泪服丧,回南京(今河南省商 丘市)居住。当时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风闻仲淹通晓经学,尤长于《易经》。他 邀请仲淹协助戚氏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仲淹慨然领命,还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 弼,推荐给晏殊。为了便于工作,范仲淹搬到学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 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夜晚,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査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 人。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 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就焕然一新。四方前来就读和专意向范仲淹问业的 人,络绎而至。范仲淹热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者,不倦地捧书为他们讲授。 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一次,有 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来拜谒范公。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钱。过了一年, 孙秀才又来拜谒范公,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一边问他为何匆匆奔讨,不坐下来 静心读书。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 入,便足够使用。”范仲淹对他说:“听语气,你不像乞客。待我帮你在本校找 个职事,让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养老人。如此这般,你能安心治学不能?” 孙秀才大喜拜命,从此,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南京(今 河南省商丘市),孙秀才也辞去职事
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 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 是幕职官,从八品)。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 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仁宗天圣四年(1026 年),谢氏病故。范仲淹含泪服丧,回南京(今河南省商 丘市)居住。当时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风闻仲淹通晓经学,尤长于《易经》。他 邀请仲淹协助戚氏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仲淹慨然领命,还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 弼,推荐给晏殊。 为了便于工作,范仲淹搬到学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 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夜晚,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 人。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 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就焕然一新。四方前来就读和专意向范仲淹问业的 人,络绎而至。范仲淹热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者,不倦地捧书为他们讲授。 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 一次,有 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来拜谒范公。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钱。过了一年, 孙秀才又来拜谒范公,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一边问他为何匆匆奔讨,不坐下来 静心读书。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 入,便足够使用。”范仲淹对他说:“听语气,你不像乞客。待我帮你在本校找 个职事,让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养老人。如此这般,你能安心治学不能?” 孙秀才大喜拜命,从此,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南京(今 河南省商丘市),孙秀才也辞去职事
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 姓孙名复。就连山东著名的徂铼先生石介,也师事于他。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 位孙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 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除了孙复之外,范仲淹还联络和帮助过 许多著名的学者。如胡瑷、李觏、张载,石介等。或邀聘他们到自己的管界主持 教务,或荐举他们出任朝廷的学官,或指点他们走上治学之路。从海陵到高邮, 从苏州到邠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关心教育。 后来作到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而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很多人, 往往都各有所成。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 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 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 朝廷机密。对一般宋代官僚来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 姓孙名复。就连山东著名的徂铼先生石介,也师事于他。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 位孙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 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 除了孙复之外,范仲淹还联络和帮助过 许多著名的学者。如胡瑷、李觏、张载,石介等。或邀聘他们到自己的管界主持 教务,或荐举他们出任朝廷的学官,或指点他们走上治学之路。从海陵到高邮, 从苏州到邠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关心教育。 后来作到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而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很多人, 往往都各有所成。 天圣六年(1028 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 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 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 朝廷机密。对一般宋代官僚来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 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 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 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 这一计划。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 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范仲淹素来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脸 抗言:“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 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答对。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 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 宗。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调赶河中府(今山西省西 南部永济县一带)任副长官一一通判。秘阁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 “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了。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 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一一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 畏惧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 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 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赈灾。他归来时, 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眷。这时的宰相吕夷简,当 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 度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但夷简在宫廷中的因缘关系,依 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过内侍阎文应等重登相位,又与阎文应沆瀣一气,想 借仁宗的家务纠纷,而废掉郭后。堕入杨美人、尚美人情网的年轻皇帝,终于决 定降诏废后,并根据吕夷简的预谋,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范仲淹懂得,这宫 廷家务纠纷背后,掩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角逐。他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 辅等,数人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面谈。他们伏阁吁请多时,无人理睬;司门官 又将殿门砰然掩闭。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 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看看无济于事,大家在钢虎畔议定一策,准备明日早 朝之后,将百官统统留下,当众与吕相辩论。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牵着范仲淹的 衣服,再三劝戒他勿去招惹祸机。他却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刚走到待漏院,等 候上朝,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放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知州 接着,朝中又派人赶到他家,催促着要押他即刻离京。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 无一幸免。这次至城郊送别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说:“范君此 行,愈为光耀!”在离开谏职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并无悔恨,只是略觉不 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有人笑他好似不 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象孟轲:“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轲意正迂 阔,悠然轻万锺”! 过了几年,他由睦州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 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前时一同遭贬的孔道辅等人,也重归朝廷。范仲淹 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仅几个月,号 称繁剧的开封府就“肃然称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査 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祐三年(1036年)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 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 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 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 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 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 这一计划。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 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范仲淹素来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脸 抗言:“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 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答对。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 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 宗。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调赶河中府(今山西省西 南部永济县一带)任副长官——通判。秘阁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 “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了。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 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 畏惧了。 明道二年(1033 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 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 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赈灾。他归来时, 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眷。 这时的宰相吕夷简,当 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 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但夷简在宫廷中的因缘关系,依 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过内侍阎文应等重登相位,又与阎文应沆瀣一气,想 借仁宗的家务纠纷,而废掉郭后。堕入杨美人、尚美人情网的年轻皇帝,终于决 定降诏废后,并根据吕夷简的预谋,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范仲淹懂得,这宫 廷家务纠纷背后,掩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角逐。他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 辅等,数人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面谈。他们伏阁吁请多时,无人理睬;司门官 又将殿门砰然掩闭。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 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看看无济于事,大家在钢虎畔议定一策,准备明日早 朝之后,将百官统统留下,当众与吕相辩论。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牵着范仲淹的 衣服,再三劝戒他勿去招惹祸机。他却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刚走到待漏院,等 候上朝,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放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知州。 接着,朝中又派人赶到他家,催促着要押他即刻离京。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 无一幸免。 这次至城郊送别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说:“范君此 行,愈为光耀!”在离开谏职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并无悔恨,只是略觉不 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有人笑他好似不 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象孟轲:“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轲意正迂 阔,悠然轻万锺”! 过了几年,他由睦州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 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前时一同遭贬的孔道辅等人,也重归朝廷。范仲淹 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仅几个月,号 称繁剧的开封府就“肃然称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 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祐三年(1036 年)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 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 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
君臣。范、吕之争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吕夷简老谋深算,善 于利用君主之势而最终取胜。仁宗这年二十七岁,尚无子嗣。据说范仲淹曾关心 过仁宗的继承人问题,或许谈论过立什么皇太弟侄之类的事。这事虽出于兴旺宋 廷的至诚和忠直之心,却不免有损仁宗的自尊。加以吕夷简的从旁中伤,范仲淹 便被递夺了待制职衔,贬为饶州知州。后来几乎又贬死岭南。台官韩渎为迎合 宰相意旨,请把范仲淹同党的人名,写成一榜,张挂于朝堂。余靖、尹洙、欧阳 修等人,因为替范仲淹鸣不平,也纷纷被流放边远僻地。从此,朝中正臣夺气, 直士咋舌 这次到都门外送范仲淹的亲朋,已寥寥无几。但正直的王质,却扶病载酒而来, 并称许“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已 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为祭吧!”第二天,有人警告王质 说,他昨日送范仲淹的一言一动,都被监视者记录在案,他将作为范党被审査。 王质听了,毫无畏色,反引以为荣 饶州在鄱阳湖畔。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须经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之 上竟无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对此,也并不介意。他已经习惯于从京师被贬 作地方官了。他捻着花白的髭缵,在饶州官舍吟起一诗;“三出青城鬓如丝,斋 中萧洒过掸师”,“世间荣唇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范仲淹自幼多病, 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 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 的叫声,昔日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髙飞。范仲淹 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镇护边 陲 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 作知府。这时,一桩重大事件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范仲淹是一个锐意进取、热烈执着的人,眼看自己年已五十而碌碌无为,未免 有点灰心、有点牢骚。一天晚上,他看着《三国志》,突然觉得十分没劲:这曹 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只得三分天地,“人世都无百岁”,还不如“刘伶一醉”! 第二天,他叫来好友欧阳修。两个人喝得醉醺醺的,手拉手到大街上唱歌,那是 他新作的《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 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他到乡间散心,看到百花洲四周鲜花盛开,莺蝶飞舞,就自嘲起来:“我是 到了桃花源吧?我也做做陶渊明!好笑的是,当年的理想竟是什么良相、良医!” 又作了一首《定风波》,节缶高歌: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 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 欢绪。” 但这种颓废消极的状态还没有持续多久,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就发生了,吸 引了他的注意力
君臣。 范、吕之争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吕夷简老谋深算,善 于利用君主之势而最终取胜。仁宗这年二十七岁,尚无子嗣。据说范仲淹曾关心 过仁宗的继承人问题,或许谈论过立什么皇太弟侄之类的事。这事虽出于兴旺宋 廷的至诚和忠直之心,却不免有损仁宗的自尊。加以吕夷简的从旁中伤,范仲淹 便被递夺了待制职衔,贬为饶州知州。后来几乎又贬死岭南。 台官韩渎为迎合 宰相意旨,请把范仲淹同党的人名,写成一榜,张挂于朝堂。余靖、尹洙、欧阳 修等人,因为替范仲淹鸣不平,也纷纷被流放边远僻地。从此,朝中正臣夺气, 直士咋舌。 这次到都门外送范仲淹的亲朋,已寥寥无几。但正直的王质,却扶病载酒而来, 并称许“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已 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为祭吧!”第二天,有人警告王质 说,他昨日送范仲淹的一言一动,都被监视者记录在案,他将作为范党被审查。 王质听了,毫无畏色,反引以为荣。 饶州在鄱阳湖畔。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须经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之 上竟无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对此,也并不介意。他已经习惯于从京师被贬 作地方官了。他捻着花白的髭缵,在饶州官舍吟起一诗;“三出青城鬓如丝,斋 中萧洒过掸师”,“世间荣唇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自幼多病, 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 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 的叫声,昔日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 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镇护边 陲 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 作知府。这时,一桩重大事件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范仲淹是一个锐意进取、热烈执着的人,眼看自己年已五十而碌碌无为,未免 有点灰心、有点牢骚。一天晚上,他看着《三国志》,突然觉得十分没劲:这曹 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只得三分天地,“人世都无百岁”,还不如“刘伶一醉”! 第二天,他叫来好友欧阳修。两个人喝得醉醺醺的,手拉手到大街上唱歌,那是 他新作的《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 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 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他到乡间散心,看到百花洲四周鲜花盛开,莺蝶飞舞,就自嘲起来:“我是 到了桃花源吧?我也做做陶渊明!好笑的是,当年的理想竟是什么良相、良医!” 又作了一首《定风波》,节缶高歌: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 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 欢绪。” 但这种颓废消极的状态还没有持续多久,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就发生了,吸 引了他的注意力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 十万军马,侵略大宋。两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 劫或夺去,元吴气势嚣张,扬言要灭了大宋。国难当头,范仲淹立刻忘了那个“桃 花源”,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强烈要求上前线。大宋朝廷对这场战争措手不及, 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赵祯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难之际,赵祯 匆匆召见了范仲淹,先给他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再荣封一个“龙图阁 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康定元年(1040)秋天,五 十二岁、满头白发的范仲淹,紧急挂帅,风尘仆仆地赶往西部战场。 范仲淹的战略防御,并非单纯或消极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检阅军旅, 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 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按军阶低高先后出阵的机械临 阵体制,也被他取缔,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在防御工事方面,他 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 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这样,鹿延、环庆、泾 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长子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袭西 夏军,夺回了庆州西北的马铺寨。他本人,又随后引军出发。诸将谁也不知道这 次行动的目的。当部队快要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突然发令:就地动工筑城。建 筑工具事先已经备好,只用了十天,便筑起一座新城。这便是锲入宋夏夹界间那 座著名的孤城一一大顺城。西夏不甘失利,派兵来攻,却发现宋军以大顺城为中 心,已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从大顺城返回庆州的途中,范仲淹觉得如释重负。头年,在延州派种世衡筑青涧 城,东北边防己趋稳定。西夏军中私相戒议的话,也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们说“不 能轻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子那般好对付”。 现在庆州北部的边防,也大体接近巩固。只是他自己的身体,却感到十分疲乏。 此刻正是暮春季节,山畔的野花刚刚开放。如果是在江南,早已百花烂漫了。他 随口吟起四句诗:“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转眼又是夏去秋来.范仲淹为了严密防务,不能不赴大顺城等处踏勘。他今年已 逾五十四岁,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望望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的感 慨。秋天的边塞,与繁华似锦、车水马龙的京都宛如两个世界:万物凋零,到处 都可见断壁残垣、尸骸废墟、难民流离。范仲淹登髙一望,但见斜阳下,寒霜满 地,孤城默然矗立,长烟寥寥,连大雁也不想停留,呜咽着向南飞。他的心情十 分沉重,深夜失眠,挑灯填了几首《渔家傲》,寄给在京城的欧阳修,开头都是 “塞下秋来”,现流传下来的却只有下面这一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 五代宋初,盛行的都是柔婉绮丽的“花间词派”,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 来风景异》,气势悲壮苍凉,意境雄健刚烈,可谓是“大宋第一首边塞词” 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欧阳修非常欣赏,赞叹 之余,又戏谑道:“希文,你动不动就是‘塞下秋来’,真个穷苦的边塞主儿! 欧阳修到底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文人,无法体会“孤城闭”、“归无计”、“征夫 泪”的苦难、凄凉和悲痛,以为取胜真的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竟然羨
宝元元年(1038 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 十万军马,侵略大宋。两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 劫或夺去,元昊气势嚣张,扬言要灭了大宋。国难当头,范仲淹立刻忘了那个“桃 花源”,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强烈要求上前线。大宋朝廷对这场战争措手不及, 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赵祯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难之际,赵祯 匆匆召见了范仲淹,先给他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再荣封一个“龙图阁 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康定元年(1040)秋天,五 十二岁、满头白发的范仲淹,紧急挂帅,风尘仆仆地赶往西部战场。 范仲淹的战略防御,并非单纯或消极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检阅军旅, 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 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按军阶低高先后出阵的机械临 阵体制,也被他取缔,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在防御工事方面,他 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 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这样,鹿延、环庆、泾 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庆历二年(1042 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长子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袭西 夏军,夺回了庆州西北的马铺寨。他本人,又随后引军出发。诸将谁也不知道这 次行动的目的。当部队快要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突然发令:就地动工筑城。建 筑工具事先已经备好,只用了十天,便筑起一座新城。这便是锲入宋夏夹界间那 座著名的孤城——大顺城。西夏不甘失利,派兵来攻,却发现宋军以大顺城为中 心,已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从大顺城返回庆州的途中,范仲淹觉得如释重负。头年,在延州派种世衡筑青涧 城,东北边防已趋稳定。西夏军中私相戒议的话,也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们说“不 能轻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子那般好对付”。 现在庆州北部的边防,也大体接近巩固。只是他自己的身体,却感到十分疲乏。 此刻正是暮春季节,山畔的野花刚刚开放。如果是在江南,早已百花烂漫了。他 随口吟起四句诗:“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转眼又是夏去秋来.范仲淹为了严密防务,不能不赴大顺城等处踏勘。他今年已 逾五十四岁,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望望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的感 慨。秋天的边塞,与繁华似锦、车水马龙的京都宛如两个世界:万物凋零,到处 都可见断壁残垣、尸骸废墟、难民流离。范仲淹登高一望,但见斜阳下,寒霜满 地,孤城默然矗立,长烟寥寥,连大雁也不想停留,呜咽着向南飞。他的心情十 分沉重,深夜失眠,挑灯填了几首《渔家傲》,寄给在京城的欧阳修,开头都是 “塞下秋来”,现流传下来的却只有下面这一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 五代宋初,盛行的都是柔婉绮丽的“花间词派”,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 来风景异》,气势悲壮苍凉,意境雄健刚烈,可谓是“大宋第一首边塞词”,一 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欧阳修非常欣赏,赞叹 之余,又戏谑道:“希文,你动不动就是‘塞下秋来’,真个穷苦的边塞主儿!” 欧阳修到底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文人,无法体会“孤城闭”、“归无计”、“征夫 泪”的苦难、凄凉和悲痛,以为取胜真的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竟然羡
慕朋友上战场“真乃大元帅之事也”,还急切地祝贺他,“战胜归来飞捷奏,倾 贺酒” 范仲淹努力采取了一些办法来提髙军队的战斗力。宋朝皇帝的诏旨中曾规定了各 级将领统率军队的数目,若遇敌侵犯,地位低的军官就带军队先行出阵抵御。范 仲淹说:“战将不选择适当的人,只以官阶高低作为出阵先后的标准,这是自取 失败的办法。”于是,他认真检阅了延州的军队,淘汰了一批怯懦无能的将校 选拔了一批经过战火考验的有才干的人代替他们。他又淘汰老弱,选择18000 名合格士兵,把他们分成6部,让每个将领统率3千人,分别予以训练,改变了 过去兵将不相识的状况,临战时根据敌军多寡,调遣他们轮流出阵抗敌。 范仲淹又积极召募士兵。因为原来守边的大都是从内地调来的已经腐化的禁军 这批人既不耐劳苦,又因久戌思乡,斗志不高,而从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 山川道路,强悍敢战,又因保卫家乡,斗志较强。精练士卒,提高了军队的战斗 力。此外,范仲淹能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 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范仲淹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 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则当众斩首,毫不留情。这样, 在范仲淹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 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在范、韩等人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这时,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 西夏军将领中间,也矛盾重重。至庆历二年以后,边界自西夏向宋朝投诚的人, 已陆续不断。宋夏两国的百姓,都希望尽快停止军事行动。双方议和的使节,也 开始秘密往返于兴庆府(今银川市)与汴梁之间。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正式 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庆历新政 从元吴叛宋起,宋军的边防开支便突然膨胀起来。政府为了扩大收入,又不得不 增加百姓负担。于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内,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 起。庆历三、四年间(1043-1044年),急待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显得格 外开朗和进步。他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 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一枢密使、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编制, 亲自任命下三、四名谏官一一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后来号称“四谏”。 “四谏”官一声奏言,撤掉了略无军功的夏竦,以杜衍和富弼为军事长官。“四 谏”官又一声奏言,彻底罢免了吕夷简的军政大权。“四谏”们第三声奏论,则 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出色班底,石介喜 出望外。他写诗赞颂说:举擢俊良,扫除娇魅!提升众贤,就象拔茅一样,大批 群起,驱逐奸邪,就象切掉鸡爪一般,永难长续。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范 仲淹、富弻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 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 十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官员不问劳逸如何,不看政绩 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 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当时,大官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 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 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又不
慕朋友上战场“真乃大元帅之事也”,还急切地祝贺他,“战胜归来飞捷奏,倾 贺酒”。 范仲淹努力采取了一些办法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宋朝皇帝的诏旨中曾规定了各 级将领统率军队的数目,若遇敌侵犯,地位低的军官就带军队先行出阵抵御。范 仲淹说:“战将不选择适当的人,只以官阶高低作为出阵先后的标准,这是自取 失败的办法。”于是,他认真检阅了延州的军队,淘汰了一批怯懦无能的将校, 选拔了一批经过战火考验的有才干的人代替他们。他又淘汰老弱,选择 18000 名合格士兵,把他们分成 6 部,让每个将领统率 3 千人,分别予以训练,改变了 过去兵将不相识的状况,临战时根据敌军多寡,调遣他们轮流出阵抗敌。 范仲淹又积极召募士兵。因为原来守边的大都是从内地调来的已经腐化的禁军, 这批人既不耐劳苦,又因久戌思乡,斗志不高,而从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 山川道路,强悍敢战,又因保卫家乡,斗志较强。精练士卒,提高了军队的战斗 力。此外,范仲淹能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 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范仲淹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 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则当众斩首,毫不留情。这样, 在范仲淹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 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在范、韩等人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这时,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 西夏军将领中间,也矛盾重重。至庆历二年以后,边界自西夏向宋朝投诚的人, 已陆续不断。宋夏两国的百姓,都希望尽快停止军事行动。双方议和的使节,也 开始秘密往返于兴庆府(今银川市)与汴梁之间。庆历四年(1044 年)双方正式 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庆历新政 从元昊叛宋起,宋军的边防开支便突然膨胀起来。政府为了扩大收入,又不得不 增加百姓负担。于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内,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 起。庆历三、四年间(1043—1044 年),急待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显得格 外开朗和进步。他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 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编制, 亲自任命下三、四名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后来号称“四谏”。 “四谏”官一声奏言,撤掉了略无军功的夏竦,以杜衍和富弼为军事长官。“四 谏”官又一声奏言,彻底罢免了吕夷简的军政大权。“四谏”们第三声奏论,则 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出色班底,石介喜 出望外。他写诗赞颂说:举擢俊良,扫除娇魅!提升众贤,就象拔茅一样,大批 群起,驱逐奸邪,就象切掉鸡爪一般,永难长续。 庆历三年(1043 年)九月,仁宗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范 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 28 年来 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 十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官员不问劳逸如何,不看政绩 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 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当时,大官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 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 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又不
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为了国家政治的清明和减少财政开支考虑, 应该限制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应该改革科举 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 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 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四)择长官。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八九的状况,范仲淹建 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级监察和财政区划)检査地方政绩, 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 (五)均公田。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 不均。范仲淹认为,供给不均,怎能要求官员尽职办事呢?他建议朝廷均衡一下 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 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范仲淹建议朝廷降下诏令,要求各级政 府和人民,讲穷农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官 员的制度长期实行。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 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 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京师的这种 制度如果成功了,再由各地仿照执行。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 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另外,还要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 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便处处都没有阻隔皇恩的现象了。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范仲淹认为,法度是要示信 于民,如今却颁行不久便随即更改,为此朝廷必须讨论哪些可以长久推行的条令, 删去繁杂冗赘的条款,裁定为皇帝制命和国家法令,颁布下去。这样,朝廷的命 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十)减徭役。范仲淹认为如今户口已然减少,而民间对官府的供给,却更加繁 重。应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将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塥署,并为一院:职官厅 差人干的杂役,可派级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担,将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的人,全部 放回农村。这样,民间便不再为繁重的困扰而忧愁了
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为了国家政治的清明和减少财政开支考虑, 应该限制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应该改革科举 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 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 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四)择长官。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八九的状况,范仲淹建 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级监察和财政区划)检查地方政绩, 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 (五)均公田。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 不均。范仲淹认为,供给不均,怎能要求官员尽职办事呢?他建议朝廷均衡一下 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 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 了。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范仲淹建议朝廷降下诏令,要求各级政 府和人民,讲穷农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官 员的制度长期实行。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 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 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京师的这种 制度如果成功了,再由各地仿照执行。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 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另外,还要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 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便处处都没有阻隔皇恩的现象了。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范仲淹认为,法度是要示信 于民,如今却颁行不久便随即更改,为此朝廷必须讨论哪些可以长久推行的条令, 删去繁杂冗赘的条款,裁定为皇帝制命和国家法令,颁布下去。这样,朝廷的命 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十)减徭役。范仲淹认为如今户口已然减少,而民间对官府的供给,却更加繁 重。应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将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塥署,并为一院;职官厅 差人干的杂役,可派级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担,将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的人,全部 放回农村。这样,民间便不再为繁重的困扰而忧愁了
Baid百 《条陈十事》写成后,立即呈送给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员商量,表示赞 同,便逐渐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 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 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势做官的子弟,受到 重重限制;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增加了调査业绩品德等手续,有特殊才干 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 校 范仲淹还主张,改变中央机关多元领导和虚职分权的体制,认真扩大宰臣的实权, 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了撤换地方上不称职的长官,他又派出许多按察使,分赴各 地。按察的汇报一到,贼官姓名就从班簿上勾掉。富弼看他一手举簿、一手执笔
《条陈十事》写成后,立即呈送给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员商量,表示赞 同,便逐渐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 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 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势做官的子弟,受到 重重限制;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增加了调查业绩品德等手续,有特殊才干 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 校。 范仲淹还主张,改变中央机关多元领导和虚职分权的体制,认真扩大宰臣的实权, 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了撤换地方上不称职的长官,他又派出许多按察使,分赴各 地。按察的汇报一到,贼官姓名就从班簿上勾掉。富弼看他一手举簿、一手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