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想卷) 语文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 谭皓珺 当代文坛广阔的研究视域中,通俗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介于传统 的文学话语和当下的商业趣味之间,不可忽视亦难以言喻,评论界对其关注有加,但仍旧存 在争议性与滞后性。所谓文学的“轻”与“重”,就我国通俗文学与纯文学而言,主要区别于题 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科幻等元素,有阅读 的趣味性、商业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而纯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和思 想表达,主题较为深刻,同时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发布渠道主要由纯文学期刊及出版社集 册出版。然而“轻”与“重”是否真的难以兼顾,文学的类型又究竟由谁来断言? 事实上,即便通俗文学的畅销书作者们,其创作的目的虽与传统文学追求“经典化”的标准相 距甚远,其文本的碎片化、趣味性和传媒属性也远胜于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但却引起了读 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其中必然有值得纯文学关注的关键元素。而我国通俗文学多年 来缺乏经典性,也显然急需符合该类型自我突破的要素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 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由此而言,唯有回归作品和读者本身,才 能理解孰轻孰重的本质。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 与主题之“重”的讨论,寻求彼此调和与发展的契机。 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显然并非语言上的艺术性和思想上的震撼力,而是真切地反映 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通俗文学的创作,对于时代的 痛点和敏感点的捕捉至关重要,正是其“举重若轻”引发读者热捧。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 当年“青舂文学”的代表,今天一些青年作家笔下的“青春”却是如此模糊不清。以新生代作家 而言,若一味地靠拢精英化的纯文学趣味,脱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与世情观察,显然只 能模拟复刻出文学化的躯壳,而丧失了时代本真的灵魂 当代作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场感和敏感性,以及由通俗文学中汲取素材和轻趣味的能力, 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下尤为重要。青年作家群体的优势,在于对当代生活的文学化捕捉,兼具 了新时代文学趣味和文学传统的平衡意识。大众渴望从文字中找寻力量,时代等待被文学激 发共鸣,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诸多亟待被表 现的时代症候等待被更多具备艺术性的手法开掘演绎。文学不是狭隘的由精英殿堂颁发认可 的执照,人人皆可的创作与阅读需求的时代早已来临。如何将“轻素材”的“段子”和“情节 提纯出指向文化层面的,锻造为具备文学性的作品,亦是当代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 对于通俗文学的前路,时间自然会修剪这野蛮生长的枝丫,读者们也将给出最为客观的答案, 中国通俗文学的疆界应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毫无疑问,优秀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被大众广泛认同、反复阅读。最终决定作品是 通俗还是精英的选择权,应交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 孰重、孰优孰劣之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针锋相对的战役,然而文学创作不仅要注重艺 术性和文学性,更要回归对读者的尊重、对文字的敬畏,拒绝读者、不接地气,终究会丧失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想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 谭皓珺 当代文坛广阔的研究视域中,通俗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介于传统 的文学话语和当下的商业趣味之间,不可忽视亦难以言喻,评论界对其关注有加,但仍旧存 在争议性与滞后性。所谓文学的“轻”与“重”,就我国通俗文学与纯文学而言,主要区别于题 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科幻等元素,有阅读 的趣味性、商业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而纯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和思 想表达,主题较为深刻,同时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发布渠道主要由纯文学期刊及出版社集 册出版。然而“轻”与“重”是否真的难以兼顾,文学的类型又究竟由谁来断言? 事实上,即便通俗文学的畅销书作者们,其创作的目的虽与传统文学追求“经典化”的标准相 距甚远,其文本的碎片化、趣味性和传媒属性也远胜于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但却引起了读 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其中必然有值得纯文学关注的关键元素。而我国通俗文学多年 来缺乏经典性,也显然急需符合该类型自我突破的要素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 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由此而言,唯有回归作品和读者本身,才 能理解孰轻孰重的本质。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 与主题之“重”的讨论,寻求彼此调和与发展的契机。 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显然并非语言上的艺术性和思想上的震撼力,而是真切地反映 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通俗文学的创作,对于时代的 痛点和敏感点的捕捉至关重要,正是其“举重若轻”引发读者热捧。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 当年“青春文学”的代表,今天一些青年作家笔下的“青春”却是如此模糊不清。以新生代作家 而言,若一味地靠拢精英化的纯文学趣味,脱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与世情观察,显然只 能模拟复刻出文学化的躯壳,而丧失了时代本真的灵魂。 当代作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场感和敏感性,以及由通俗文学中汲取素材和轻趣味的能力, 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下尤为重要。青年作家群体的优势,在于对当代生活的文学化捕捉,兼具 了新时代文学趣味和文学传统的平衡意识。大众渴望从文字中找寻力量,时代等待被文学激 发共鸣,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诸多亟待被表 现的时代症候等待被更多具备艺术性的手法开掘演绎。文学不是狭隘的由精英殿堂颁发认可 的执照,人人皆可的创作与阅读需求的时代早已来临。如何将“轻素材”的“段子”和“情节”, 提纯出指向文化层面的,锻造为具备文学性的作品,亦是当代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 对于通俗文学的前路,时间自然会修剪这野蛮生长的枝丫,读者们也将给出最为客观的答案, 中国通俗文学的疆界应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毫无疑问,优秀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被大众广泛认同、反复阅读。最终决定作品是 通俗还是精英的选择权,应交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 孰重、孰优孰劣之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针锋相对的战役,然而文学创作不仅要注重艺 术性和文学性,更要回归对读者的尊重、对文字的敬畏,拒绝读者、不接地气,终究会丧失
了文学最根本的生长土壤与文化价值,所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 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者的责任感 (摘编自《文艺报》) 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轻”与“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它们在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都有比较 明显的区别。通俗文学或纯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兼顾它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B作者指出,对通俗文学之“轻”与纯文学主题之“重”加以认真讨论,得出正确的观念或认识 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即纯文学)的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 C.作者指出,《平凡的世界》正因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以成为那个时代“青春 文学”的代表:今天的通俗文学创作,要很好地借鉴前人的经验。 D作者指出,通俗文学创作在有些时候,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是一块“野蛮生长的飞土 是等待时间修剪的“野蛮枝丫”,批评其重趣味与迎合市场、轻主题与文化引领的倾向 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就通俗文学而言,一方面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另一方面因其缺 乏经典的代表作品,因此,创作上还需加倍努力,争取有所突破 B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创作因善于捕捉时代的痛点与敏感点,所以受到读者热捧:倘若一味 地模仿纯文学,就会失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和世情本真的观察 C.作者认为,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等文学表现 需要作家在新时代文学趣味与传统文学中寻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D作者认为,文学作品只要遵循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写出好作品,引领时代风尚,赢得读 者广泛认同,文学的轻、重之分,优、劣之别,自然是不存在的。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本文的疑点:文章标题的两个形容词“轻”与“重”的含义指向不确定,仅一篇之内,就 得根据不同语境,作出不同解释 B.理解本文的难点:对于“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亦即传统主流文学或精英文学)的判断 需要阅读大量文学文本以获得感知。 C理解本文的重点:作者力图表达破除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壁垒,兼顾与平衡某 些重要元素,创作世界性经典的观点。 D理解本文的焦点:文学有自身的艺术性,作家必须拿出优秀作品,不仅让读者从中获取力 量,还能最终决定“通俗”或“精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宁古塔的塔 方效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明末王家祯说,“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 亦无至其地者。”清吴振臣在《宁古塔纪略》中写道:“过黄龙府七百里,乃金阿骨打起兵之 处。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 原来宁古塔并没有塔,“宁古塔”是“六个”的意思。这块昔日满金人的龙兴之地,就在海林市 夏天到海林看什么?当然是大林海,还得是原始的、人烟罕至的。人造荒山秃岭的时代并不 遥远,在太平沟里还存在着300公顷的红松原始林,原因只能有一个——人进不去。6月末
了文学最根本的生长土壤与文化价值,所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 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者的责任感。 (摘编自《文艺报》) 1.(3 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轻”与“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它们在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都有比较 明显的区别。通俗文学或纯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兼顾它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B.作者指出,对通俗文学之“轻”与纯文学主题之“重”加以认真讨论,得出正确的观念或认识, 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即纯文学)的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 C.作者指出,《平凡的世界》正因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以成为那个时代“青春 文学”的代表;今天的通俗文学创作,要很好地借鉴前人的经验。 D.作者指出,通俗文学创作在有些时候,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是一块“野蛮生长的飞地”, 是等待时间修剪的“野蛮枝丫”,批评其重趣味与迎合市场、轻主题与文化引领的倾向。 2.(3 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就通俗文学而言,一方面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另一方面因其缺 乏经典的代表作品,因此,创作上还需加倍努力,争取有所突破。 B.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创作因善于捕捉时代的痛点与敏感点,所以受到读者热捧;倘若一味 地模仿纯文学,就会失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和世情本真的观察。 C.作者认为,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等文学表现, 需要作家在新时代文学趣味与传统文学中寻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D.作者认为,文学作品只要遵循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写出好作品,引领时代风尚,赢得读 者广泛认同,文学的轻、重之分,优、劣之别,自然是不存在的。 3.(3 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解本文的疑点:文章标题的两个形容词“轻”与“重”的含义指向不确定,仅一篇之内,就 得根据不同语境,作出不同解释。 B.理解本文的难点:对于“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亦即传统主流文学或精英文学)的判断, 需要阅读大量文学文本以获得感知。 C.理解本文的重点:作者力图表达破除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壁垒,兼顾与平衡某 些重要元素,创作世界性经典的观点。 D.理解本文的焦点:文学有自身的艺术性,作家必须拿出优秀作品,不仅让读者从中获取力 量,还能最终决定“通俗”或“精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宁古塔的塔 方 效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明末王家祯说,“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 亦无至其地者。”清吴振臣在《宁古塔纪略》中写道:“过黄龙府七百里,乃金阿骨打起兵之 处。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 原来宁古塔并没有塔,“宁古塔”是“六个”的意思。这块昔日满金人的龙兴之地,就在海林市。 夏天到海林看什么?当然是大林海,还得是原始的、人烟罕至的。人造荒山秃岭的时代并不 遥远,在太平沟里还存在着 300 公顷的红松原始林,原因只能有一个——人进不去。6 月末
过宁安、东京城、镜泊湖,沿海浪河南岸蜿蜒溯行。水渐急、坡渐髙、人户渐稀少,车的发 动机声音像牛吼,我们扎到沟口林场已是下午时分 下车,便感觉湿乎乎的水汽当头低漫下来,没几分钟就把周身上下滤了个通透。海拔630 米,天成一块小盆地,山脊连带,远低近高。人在山掌心,山握一团云,雾珠随风荡漾,散 射掉了杂色,满目青黛便有了浓淡虚实的层次。远处,一角如帆孤峰,头顶万松,黑灰变幻 缥缈隐现似不可及,正是一幅泼墨山水画。耳畔,松涛低吟似海潮,却不知是“訇”还是“空 号称林场最大的酒店,其实不过十几间客房,里面却满是北京人眼中的“奢侈品”:实木廊柱 满疤瘤木墙围、白茬木条棂花窗,整树剖的条案坐在比腰还粗的原木墩上,房后小园田里瓜 菜翠绿、葱香盈盈。门前,四根粗壮惊人、好似宫灯一般的白茬松木柱,突兀在黑土地上, 上面斧刨钉锤叮当,横梁、眉额、戗木已大致有了模样,这是酒店老板华三正搭的挑檐门楼。 很久没闻到不带半点油腻、纯净的松脂香了—清凉、辛雅,混合着青草的湿甜,凝神深吸, 似有似无,可不经意间,却沁达心脾 可这儿不是秦淮河,是宁古塔!在电子地图上拉一根直线,太平沟与同在海浪河南岸的宁古 塔老城间,相距不过百里。按《大清律例》:“凡盗窃临时拘捕、为首杀人者,照强盗律,拟 斩立决;为从者,应发往吉林、乌拉、白都诺、宁古塔等处披甲人为奴。”不仅如此,流放 宁古塔,也往往是不少震惊全国政治大案的终点,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所谓皇恩浩荡 清代近300年,不知有多少当朝大夫、累世官员、南方士子,他们的楼不知因为哪个人, 夜间就崩了:他们的天不知因为哪句话,恍惚间就塌了。满腔惜其不成的屈辱,尚存一丝苟 且,抛却生离死别,披枷戴锁,踏上步步诛心的远途。 来的路上,我站上一处高岗,久久凝视宁古塔上空的漫天云:深邃乌青、笼盖四野、沉重而 凝滞,只于极地交天处横现一丝弧光。这是盘桓至今不肯散去的离人恨、流人泪,也曾是孵 化勇士的元始混沌 那些真山真水原生的披甲人,出门不带盘缠,随处吃用,主人也分文不取;城中店铺任由其 赊买绸缎,讲好来年用貂皮偿还,尽管素不相识,相距百里,从不爽约。对于他们,最可怕 的便是进京做官,几人升迁,数百人聚于郊外送别,哭声震天,形同流放。他们用与生俱来 的质朴良善,救助了那些从小桥流水而来,万念俱灰的灵魂。“南蛮”常常是重武尚义长官们 的座上客,逃跑也并不被举报。而流人们,则教会了他们破木为屋,开荒稼穑 被称为人参水,冰冷清澈、一望透底的海浪河,至今仍是一条原始的河,源头就藏在太平沟 尽头的巍巍高山中。河里出一种土称“柳根”的小野鱼,肉质紧而细,长两年不过一搾长。河 岸高坡上的原始密林中,千龄红松树冠,一般也高不过10米。时间在这里似乎变慢了, 切生物都小心翼翼缩紧了形骸,了如尘沙 没有奇峰巧石,少有悬崖陡壁,原始林是独一无二的境界。敦实厚重如胸膛的漫山坡上,抬 头,望不见天;平视,古木琅林,深幽无尽。平均树龄400年的一株株老松,掌控着这里的 地老天荒。丫杈散乱的椴树、柳树、楸树、稠李等阔叶木,趴伏在老松的阴影下,更低的阴 密中,人参、党参、刺五加与蕨类、菌类、稗草杂乱相交,同为芸芸众生,挤挤丛丛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ˆ在一棵千岁老松下叹服思量,北宋年间一粒种子,今 天仍自在云天,这自然的气质,不以时为迁。百年前,单人可搏虎的披甲人,踏冰封海浪河 而上,在密林中搜寻貂与熊的足印。千年前,鲜卑人、契丹人、靺輖人、金人、满人循石岸 而下,来到莽苍苍的黑土地,向温暖迁移,一程程点燃起入主中原的壮志雄心,天地间由此 风云际会 大山、大水、大印迹,我一定会再来,看宁古塔的塔 (有删改) 7.(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一开始即从满金人龙兴之地海林市的沟口林场写起。抵达宁古塔前
过宁安、东京城、镜泊湖,沿海浪河南岸蜿蜒溯行。水渐急、坡渐高、人户渐稀少,车的发 动机声音像牛吼,我们扎到沟口林场已是下午时分。 下车,便感觉湿乎乎的水汽当头低漫下来,没几分钟就把周身上下滤了个通透。海拔 630 米,天成一块小盆地,山脊连带,远低近高。人在山掌心,山握一团云,雾珠随风荡漾,散 射掉了杂色,满目青黛便有了浓淡虚实的层次。远处,一角如帆孤峰,头顶万松,黑灰变幻, 缥缈隐现似不可及,正是一幅泼墨山水画。耳畔,松涛低吟似海潮,却不知是“訇”还是“空”。 号称林场最大的酒店,其实不过十几间客房,里面却满是北京人眼中的“奢侈品”:实木廊柱、 满疤瘤木墙围、白茬木条棂花窗,整树剖的条案坐在比腰还粗的原木墩上,房后小园田里瓜 菜翠绿、葱香盈盈。门前,四根粗壮惊人、好似宫灯一般的白茬松木柱,突兀在黑土地上, 上面斧刨钉锤叮当,横梁、眉额、戗木已大致有了模样,这是酒店老板华三正搭的挑檐门楼。 很久没闻到不带半点油腻、纯净的松脂香了——清凉、辛雅,混合着青草的湿甜,凝神深吸, 似有似无,可不经意间,却沁达心脾。 可这儿不是秦淮河,是宁古塔!在电子地图上拉一根直线,太平沟与同在海浪河南岸的宁古 塔老城间,相距不过百里。按《大清律例》:“凡盗窃临时拘捕、为首杀人者,照强盗律,拟 斩立决;为从者,应发往吉林、乌拉、白都诺、宁古塔等处披甲人为奴。”不仅如此,流放 宁古塔,也往往是不少震惊全国政治大案的终点,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所谓皇恩浩荡。 清代近 300 年,不知有多少当朝大夫、累世官员、南方士子,他们的楼不知因为哪个人,一 夜间就崩了;他们的天不知因为哪句话,恍惚间就塌了。满腔惜其不成的屈辱,尚存一丝苟 且,抛却生离死别,披枷戴锁,踏上步步诛心的远途。 来的路上,我站上一处高岗,久久凝视宁古塔上空的漫天云:深邃乌青、笼盖四野、沉重而 凝滞,只于极地交天处横现一丝弧光。这是盘桓至今不肯散去的离人恨、流人泪,也曾是孵 化勇士的元始混沌。 那些真山真水原生的披甲人,出门不带盘缠,随处吃用,主人也分文不取;城中店铺任由其 赊买绸缎,讲好来年用貂皮偿还,尽管素不相识,相距百里,从不爽约。对于他们,最可怕 的便是进京做官,几人升迁,数百人聚于郊外送别,哭声震天,形同流放。他们用与生俱来 的质朴良善,救助了那些从小桥流水而来,万念俱灰的灵魂。“南蛮”常常是重武尚义长官们 的座上客,逃跑也并不被举报。而流人们,则教会了他们破木为屋,开荒稼穑。 被称为人参水,冰冷清澈、一望透底的海浪河,至今仍是一条原始的河,源头就藏在太平沟 尽头的巍巍高山中。河里出一种土称“柳根”的小野鱼,肉质紧而细,长两年不过一拃长。河 岸高坡上的原始密林中,千龄红松树冠,一般也高不过 10 米。时间在这里似乎变慢了,一 切生物都小心翼翼缩紧了形骸,了如尘沙。 没有奇峰巧石,少有悬崖陡壁,原始林是独一无二的境界。敦实厚重如胸膛的漫山坡上,抬 头,望不见天;平视,古木琅林,深幽无尽。平均树龄 400 年的一株株老松,掌控着这里的 地老天荒。丫杈散乱的椴树、柳树、楸树、稠李等阔叶木,趴伏在老松的阴影下,更低的阴 密中,人参、党参、刺五加与蕨类、菌类、稗草杂乱相交,同为芸芸众生,挤挤丛丛。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在一棵千岁老松下叹服思量,北宋年间一粒种子,今 天仍自在云天,这自然的气质,不以时为迁。百年前,单人可搏虎的披甲人,踏冰封海浪河 而上,在密林中搜寻貂与熊的足印。千年前,鲜卑人、契丹人、靺鞨人、金人、满人循石岸 而下,来到莽苍苍的黑土地,向温暖迁移,一程程点燃起入主中原的壮志雄心,天地间由此 风云际会。 大山、大水、大印迹,我一定会再来,看宁古塔的塔。 (有删改) 7.(3 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一开始即从满金人龙兴之地海林市的沟口林场写起。抵达宁古塔前
乘车经过宁海、东京城、镜泊湖等地,一路沿海浪河南岸溯流而行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人迹罕至、孤峰如帆、群松变幻、山脊连带、崖握团云、林涛低吟、 风荡雾珠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自己初履海林的真切感受。 C.因为宁古塔上空的漫天云雾,深邃、乌青、沉重、凝滞,作者运用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中看见了离人恨与流人泪,以及孵化勇士的元始混沌 D披甲人倘有机会进京为官,不是欢欣鼓舞,而是哭声一片:正是他们的祖先,从山林转向 黑土地,再逐渐向温暖迁移,慢慢生出了入主中原的雄心。 8.(6分)宁古塔本没有塔,文章标题中心语“塔”有什么含义?请作简要分析。 9.(6分)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 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 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 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 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 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 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 也。”帝问光,光曰:“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 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 坏不更造也。”侍讲吴申起曰:“光言,至论也。”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然。陛下 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 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鹛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 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 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元祐元年复得疾。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B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C.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D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
乘车经过宁海、东京城、镜泊湖等地,一路沿海浪河南岸溯流而行。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人迹罕至、孤峰如帆、群松变幻、山脊连带、崖握团云、林涛低吟、 风荡雾珠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自己初履海林的真切感受。 C.因为宁古塔上空的漫天云雾,深邃、乌青、沉重、凝滞,作者运用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中看见了离人恨与流人泪,以及孵化勇士的元始混沌。 D.披甲人倘有机会进京为官,不是欢欣鼓舞,而是哭声一片;正是他们的祖先,从山林转向 黑土地,再逐渐向温暖迁移,慢慢生出了入主中原的雄心。 8.(6 分)宁古塔本没有塔,文章标题中心语“塔”有什么含义?请作简要分析。 9.(6 分)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 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 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 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 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 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 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 也。”帝问光,光曰:“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 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 坏不更造也。”侍讲吴申起曰:“光言,至论也。”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然。陛下 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 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 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 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元祐元年复得疾。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 (3 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B.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C.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D.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11. (3 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
故有“内相”之称。 B四六,即四六文或骈体文。其文常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并注重藻饰和用典 C.《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故名《资治通鉴》。 D曹参代萧何,指萧何死后曹参任国相,推翻萧何在任时立下的规矩而自立一套治理国家的 体系,且取得成功。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自幼聪颖,手不释卷。因读书多见识广,故能关键时刻砸缸救人,成就佳话,并为 他后来步入仕途打下基础 B宋神宗要把司马光提拔为翰林学士,司马光却以自己不能作四六文为由加以推辞。然而终 究推辞不掉,只好赴任。 C.司马光认为治理天下就好比住房子,房子坏了就修补一下:没有倒塌就不要另造新房。吴 申认为司马光所言切中要害。 D.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利害。当皇帝要重用司马光时,王安石以韩信树 汉赤色旗为喻,表示反对 13.(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 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 (2)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4.(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描写出堤上踏青赏春之人随着画船行走的情形;一个“逐”字,不禁让人想到游 人之多、景况之热闹。 第三句是写一群少女在绿杨掩映的临水人家的庭院里荡着秋千、怡然自乐的美妙情景,欢 歌笑语,让人心驰神往。 C.下片首句中,“白发”当是词人自指。全句通过“白发戴花这一细节,刻画出词人旷达不羁、 乐而忘形的狂态 D.下片末句作者发出感叹,表达出忘却贬官烦恼、愿在春醪中一醉方休的思想情感:然欢快 之中却透出对人生的感慨。 15.(6分)这首词在情感抒发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众 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 将衰落,历史永不止步之意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边 地的苦寒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故有“内相”之称。 B.四六,即四六文或骈体文。其文常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并注重藻饰和用典。 C.《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故名《资治通鉴》。 D.曹参代萧何,指萧何死后曹参任国相,推翻萧何在任时立下的规矩而自立一套治理国家的 体系,且取得成功。 12. (3 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自幼聪颖,手不释卷。因读书多见识广,故能关键时刻砸缸救人,成就佳话,并为 他后来步入仕途打下基础。 B.宋神宗要把司马光提拔为翰林学士,司马光却以自己不能作四六文为由加以推辞。然而终 究推辞不掉,只好赴任。 C.司马光认为治理天下就好比住房子,房子坏了就修补一下;没有倒塌就不要另造新房。吴 申认为司马光所言切中要害。 D.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利害。当皇帝要重用司马光时,王安石以韩信树 汉赤色旗为喻,表示反对。 13. (10 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 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 (2)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4.(3 分)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描写出堤上踏青赏春之人随着画船行走的情形;一个“逐”字,不禁让人想到游 人之多、景况之热闹。 B.第三句是写一群少女在绿杨掩映的临水人家的庭院里荡着秋千、怡然自乐的美妙情景,欢 歌笑语,让人心驰神往。 C.下片首句中,“白发”当是词人自指。全句通过“白发戴花”这一细节,刻画出词人旷达不羁、 乐而忘形的狂态。 D.下片末句作者发出感叹,表达出忘却贬官烦恼、愿在春醪中一醉方休的思想情感;然欢快 之中却透出对人生的感慨。 15.(6 分)这首词在情感抒发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众 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 将衰落,历史永不止步之意。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边 地的苦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名片,个人凭的信用立足社 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动能,企业凭一诺千金的信用获得发展;诚信是国际合作的基石,国 家凭的信用互利共赢。诚信不仅仅是靠内心道德律令推动的美德,更是法治框架下国家 治理、社会运行、市场健康的刚需。让信用的货币流通起来,让信用的要素管用起来,让信 用的地基坚固起来,就需要把诚实守信制度安排,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 一段时间以来,频发的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偷税漏税、欠债不还、电信诈骗等失信问题, 使诚信建设一度陷入“破窗效应”的沼泽。()近年来,从限制乘坐火车、飞机,到限制 出境、限制购买不动产、限制高消费,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强化, 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提升了他们破坏诚信的成本。一系列激浊扬清的 有力举措犹如徙木立信,在社会上竖起“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风向标。 7.(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溶入纳入一言九鼎A一言为定 融入放入言出如山B.说一不二 融入纳入一言九鼎C.一言为定 溶入放入言出如山D.说一不 18.(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怎样让人们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呢?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B如何筑牢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堤坝,让信用这张“身份证”管用起来? C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让人们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D我们要筑牢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堤坝,让信用这张“身份证”管用起来 19.(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联合惩戒、严厉惩罚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强化,提升了破坏诚信的自我成本,让那些 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 B联合惩戒、严厉惩罚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强化,让那些败德失信、见利忘义者付出了 代价,提升了他们破坏诚信的成本。 C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加固,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 代价,提升了他们破坏诚信的成本 D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加固,提升了破坏诚信的自我成本,让那些 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弱视与近视不是同一种病。近视多发于学龄期人群,是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因素等造成的 “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ν的眼病。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① 而弱视是一种 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常伴有斜视、高度屈光不正、看远看近视力都不好等症 状。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②,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孩子在幼年阶段自制力不足, 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 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③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 个字。(5分) 2019年8月30日,由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 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的“科学辟谣平台”在京正 式启动。该平台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 学跑赢谣言。科学辟谣平台专家库首期邀请到516位权威专家入驻,涉及食品安全、营养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名片,个人凭 的信用立足社 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动能,企业凭一诺千金的信用获得发展;诚信是国际合作的基石,国 家凭 的信用互利共赢。诚信不仅仅是靠内心道德律令推动的美德,更是法治框架下国家 治理、社会运行、市场健康的刚需。让信用的货币流通起来,让信用的要素管用起来,让信 用的地基坚固起来,就需要把诚实守信 制度安排, 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 一段时间以来,频发的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偷税漏税、欠债不还、电信诈骗等失信问题, 使诚信建设一度陷入“破窗效应”的沼泽。( )近年来,从限制乘坐火车、飞机,到限制 出境、限制购买不动产、限制高消费,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强化, 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提升了他们破坏诚信的成本。一系列激浊扬清的 有力举措犹如徙木立信,在社会上竖起“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风向标。 17. (3 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溶入 纳入 一言九鼎 A.一言为定 融入 放入 言出如山 B.说一不二 融入 纳入 一言九鼎 C.一言为定 溶入 放入 言出如山 D.说一不二 18. (3 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怎样让人们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呢?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B.如何筑牢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堤坝,让信用这张“身份证”管用起来? C.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让人们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D.我们要筑牢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堤坝,让信用这张“身份证”管用起来。 19.(3 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联合惩戒、严厉惩罚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强化,提升了破坏诚信的自我成本,让那些 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 B.联合惩戒、严厉惩罚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强化,让那些败德失信、见利忘义者付出了 代价,提升了他们破坏诚信的成本。 C.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加固,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 代价,提升了他们破坏诚信的成本。 D.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加固,提升了破坏诚信的自我成本,让那些 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弱视与近视不是同一种病。近视多发于学龄期人群,是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因素等造成的 “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眼病。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① 。而弱视是一种 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常伴有斜视、高度屈光不正、看远看近视力都不好等症 状。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② ,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孩子在幼年阶段自制力不足, 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 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③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90 个字。(5 分) 2019 年 8 月 30 日,由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 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的“科学辟谣平台”在京正 式启动。该平台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 学跑赢谣言。科学辟谣平台专家库首期邀请到 516 位权威专家入驻,涉及食品安全、营养健
康、生物、农业技术、航空航天等14个领域。平台采用“广泛汇聚、科学解读、矩阵传播、 源头阻断”的运行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公众信赖、运行高效的科学辟谣体系, 努力打造最具权威性、时效性、协同性、精准性的国家级“科学辟谣平台”。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自武汉悄然而发并迅 速席卷全国。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为人民生命健康筑起 安全防火墙。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情况下,白衣天使们“以我所学,尽我全力”,与时间赛 跑,与死神抢人,他们是“美丽逆行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84岁的钟南山老人乘坐高铁餐车奔赴武汉,考察疫情,迅速作出“人传人” 的准确判断,以耄耋之躯擂响了疫情阻击的战鼓: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了身患 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用“渐冻”的生 命,托起希望和信心;24岁的年轻女医生甘如意,面对公共交通全部停运的紧急情况,硬 是靠手机导航,骑自行车、搭顺风车,4天3夜跨越300多公里,从老家赶回抗疫一线,展 现了95后”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力量 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一个个普通的生命,撑起了华夏大地的脊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 面前,你也耳闻目睹,置身其中。你所处的环境里,有哪些感人的点滴,曾触动过你的心灵; 你不经意的听闻中,有哪些零碎的只言片语,曾扣动过你的心弦:你亲身经历的故事中,有 哪些人性的闪耀,曾滋润过你的心田?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 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A(考查对文本内容阅读与分析的能力。B项,反观“轻”与“重”的讨论,只是文 学调和与发展的一个契机,而非从根本上解决。C项,《平凡的世界》成功是因为语言的艺 术性与思想的深刻性,告诫今天的作者不要刻意模仿。D项,原文仅客观分析通俗文学与纯 文学的区别与融合可能以及发展前景,没有褒贬哪一类的意思:且“野蛮”,在这里是生命力 旺盛的意思。) 2.【答案】D(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和感悟的能力。D项,“只要…文学的轻、重之分, 优、劣之别,自然是不存在的”表示条件关系,而原文末段为“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孰 重、孰优孰劣之分”。) 3.【答案】D(考査对于文中疑点、难点、重点和焦点的阅读理解能力。D项,语义不明。 决定“通俗”或“精英”,是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亦即时间。) 4.【答案】D(考査主干信息提取、逻辑判断的能力。A项,来自材料四第一段倒数第二句, 只是对原句语序进行了调换,不影响逻辑表达,难度不大;B项,来自材料四第二段的第二 句,舍弃了原句中“生产力、运力”等包括在“线下资源”之内的具体概念,而以“线下资源”加 以总体概括,无误:C项,是选取了材料四第二段中两种路径中的后者,迷惑点在于只选择
康、生物、农业技术、航空航天等 14 个领域。平台采用“广泛汇聚、科学解读、矩阵传播、 源头阻断”的运行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公众信赖、运行高效的科学辟谣体系, 努力打造最具权威性、时效性、协同性、精准性的国家级“科学辟谣平台”。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20 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自武汉悄然而发并迅 速席卷全国。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为人民生命健康筑起 安全防火墙。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情况下,白衣天使们“以我所学,尽我全力”,与时间赛 跑,与死神抢人,他们是“美丽逆行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84 岁的钟南山老人乘坐高铁餐车奔赴武汉,考察疫情,迅速作出“人传人” 的准确判断,以耄耋之躯擂响了疫情阻击的战鼓;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了身患 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用“渐冻”的生 命,托起希望和信心;24 岁的年轻女医生甘如意,面对公共交通全部停运的紧急情况,硬 是靠手机导航,骑自行车、搭顺风车,4 天 3 夜跨越 300 多公里,从老家赶回抗疫一线,展 现了“95 后”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力量…… 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一个个普通的生命,撑起了华夏大地的脊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 面前,你也耳闻目睹,置身其中。你所处的环境里,有哪些感人的点滴,曾触动过你的心灵; 你不经意的听闻中,有哪些零碎的只言片语,曾扣动过你的心弦;你亲身经历的故事中,有 哪些人性的闪耀,曾滋润过你的心田?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 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A (考查对文本内容阅读与分析的能力。B 项,反观“轻”与“重”的讨论,只是文 学调和与发展的一个契机,而非从根本上解决。C 项,《平凡的世界》成功是因为语言的艺 术性与思想的深刻性,告诫今天的作者不要刻意模仿。D 项,原文仅客观分析通俗文学与纯 文学的区别与融合可能以及发展前景,没有褒贬哪一类的意思;且“野蛮”,在这里是生命力 旺盛的意思。) 2.【答案】D (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和感悟的能力。D 项,“只要……文学的轻、重之分, 优、劣之别,自然是不存在的”表示条件关系,而原文末段为“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孰 重、孰优孰劣之分”。) 3.【答案】 D(考查对于文中疑点、难点、重点和焦点的阅读理解能力。D 项,语义不明。 决定“通俗”或“精英”,是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亦即时间。) 4.【答案】D(考查主干信息提取、逻辑判断的能力。A 项,来自材料四第一段倒数第二句, 只是对原句语序进行了调换,不影响逻辑表达,难度不大;B 项,来自材料四第二段的第二 句,舍弃了原句中“生产力、运力”等包括在“线下资源”之内的具体概念,而以“线下资源”加 以总体概括,无误;C 项,是选取了材料四第二段中两种路径中的后者,迷惑点在于只选择
了事例中的“视频庭审”一个例子,但是选项的前后逻辑是通顺的,减少举例不妨碍C项的 表达:D项,在材料四第二段中提到“全新数字化的供应链网络时表述是“它将向前伸入到 终端需求方,向后融入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这里的“向前”向后”说得是它的涵盖范围, 而非D项中的简单排列的前后顺承关系。) 5.【答案】B(考查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的能力。四个选项来自前三则材料,B项,错误在 于修饰性信息的删除,原文是“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题干在调换语序后,去掉 了修饰信息,故陈述内容不严谨。本题中,C项容易被误选,试图提醒考生思考逻辑词“只 要…就”和“只有……”之间的合理替换。) 6.【答案】(1)党的坚强领导,给疫情防控指明的方向:(2)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使得疫 情防控更加快速、高效:(3)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众志成城的强大凝聚力给此次抗疫提供了 强大的精神支持:(4)本次疫情倒逼数字化发展,同时数字化应用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有 力保障抗疫期间各行业的基本推进。(考査提取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中关于国 家领导人的统筹指导可以提炼出要点“党的坚强领导”;从材料二中的具体做法和“全国一盘 棋”等字眼可以提炼出要点“强大凝聚力”:从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奇迹”的评价中不难找到要 点“制度优势”;从材料四的新闻标题及文段内容可以总结出数字化发展对疫情防控的间接作 用。) 7.【答案】C(考査对文本内容理解和感悟的能力。C项,表述不清。虽是联想,但景和事 并不构成因果关系:酿成离人恨、流人泪的原因,是《大清律例》与皇帝的个人喜恶。) 8.【答案】(考査对文章主旨把握的能力。从宁古塔实际没有塔,为什么仍以“塔”为题的角 度楔入。)满金语“塔”的意思为“个”,量词,因此含义有二:①生长于自然,存在于自然的“塔” 更加辉煌,更加永恒。例如,那一座座黛山,一棵棵红松树,一尾尾“柳根”小野鱼,一条条 汇入海浪河的清溪,便是大自然塑造的“塔”。②以血肉为“塔”,不仅有形体的坚韧,更有精 神的不可磨灭。例如,那一个个流放者,一个个“南蛮”,一个个披甲人,一个个鲜卑人、 丹人、靺鞫人、满金人等,则是血肉之躯铸成的“塔”。 9【答案】(考査对文章写作方法的阅读鉴赏能力。扣住现代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回答问 题。)①以悲悯的抒情,讲述宁古塔凝重而沧桑的历史:不管你是披枷带锁,步步诛心的 流放者,或是进京为官,升迁有望的人,宁古塔的山峰上,始终盘旋着流人泪,离人恨;写 出了历史与现实的悲壮与雄浑。②以画面的呈现,描写宁古塔原生态的自然风貌:白云翻滚 的星空下是莽莽苍苍的黑土地,北宋年间一粒种子演化为千岁老松,流淌着人参水的清澈冰 冷的原始海浪河:写出了古今人类与大自然的相融相生 10.【答案】D(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A项,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讲述两件事情,应分开 B项,父池/天章阁待制,讲的是司马光父亲司马池的官职,它是个判断句,中间应分开:C 项,爱之退/为家人讲,理解有误,应为“爱之/退为家人讲”,意为“喜爱它(左氏春秋),回 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 1l【答案】D(考査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中“推翻萧何在任时立下的规矩 而自立一套治理国家的体系”错,应是按照萧何当年立下的规矩治理国家,“萧规曹随”是也。) 12.【答案】A(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强加因果,此项中所讲司马光读 书多见识广、关键时刻砸缸救人以及后来步入仕途这三件事之间均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13.(1)汉武帝采取高祖变乱更易规定的措施,(结果)盗贼布满了半壁天下:元帝更改孝宣 帝时的政策,汉朝的王业从此就衰落了。(2)皇帝说:“现在天下一片混乱,这大概就是 孙叔敖所说的国家现在执行的政策,是民众所厌恶的。” 14.【答案】B(考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此项中“一群少女在绿杨掩映的临水人家的庭院 里荡着秋千、怡然自乐的美妙情景,欢歌笑语,让人心驰神往ˆ表述不当。词的第三句只写 到“绿杨掩映的小楼外面有人荡着秋千”,而未必全是少女;且也未写到“欢歌笑语”和“让人
了事例中的“视频庭审”一个例子,但是选项的前后逻辑是通顺的,减少举例不妨碍 C 项的 表达;D 项,在材料四第二段中提到“全新数字化的供应链网络”时表述是“它将向前伸入到 终端需求方,向后融入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这里的“向前”“向后”说得是它的涵盖范围, 而非 D 项中的简单排列的前后顺承关系。) 5.【答案】B (考查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的能力。四个选项来自前三则材料,B 项,错误在 于修饰性信息的删除,原文是“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题干在调换语序后,去掉 了修饰信息,故陈述内容不严谨。本题中,C 项容易被误选,试图提醒考生思考逻辑词“只 要……就”和 “只有……才”之间的合理替换。) 6.【答案】(1)党的坚强领导,给疫情防控指明的方向;(2)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使得疫 情防控更加快速、高效;(3)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众志成城的强大凝聚力给此次抗疫提供了 强大的精神支持;(4)本次疫情倒逼数字化发展,同时数字化应用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有 力保障抗疫期间各行业的基本推进。(考查提取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中关于国 家领导人的统筹指导可以提炼出要点“党的坚强领导”;从材料二中的具体做法和“全国一盘 棋”等字眼可以提炼出要点“强大凝聚力”;从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奇迹”的评价中不难找到要 点“制度优势”;从材料四的新闻标题及文段内容可以总结出数字化发展对疫情防控的间接作 用。) 7.【答案】C (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和感悟的能力。C 项,表述不清。虽是联想,但景和事 并不构成因果关系:酿成离人恨、流人泪的原因,是《大清律例》与皇帝的个人喜恶。) 8.【答案】(考查对文章主旨把握的能力。从宁古塔实际没有塔,为什么仍以“塔”为题的角 度楔入。)满金语“塔”的意思为“个”,量词,因此含义有二:①生长于自然,存在于自然的“塔”, 更加辉煌,更加永恒。例如,那一座座黛山,一棵棵红松树,一尾尾“柳根”小野鱼,一条条 汇入海浪河的清溪,便是大自然塑造的“塔”。②以血肉为“塔”,不仅有形体的坚韧,更有精 神的不可磨灭。例如,那一个个流放者,一个个“南蛮”,一个个披甲人,一个个鲜卑人、契 丹人、靺鞨人、满金人等,则是血肉之躯铸成的“塔”。 9.【答案】(考查对文章写作方法的阅读鉴赏能力。扣住现代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回答问 题。) ①以悲悯的抒情,讲述宁古塔凝重而沧桑的历史:不管你是披枷带锁,步步诛心的 流放者,或是进京为官,升迁有望的人,宁古塔的山峰上,始终盘旋着流人泪,离人恨;写 出了历史与现实的悲壮与雄浑。②以画面的呈现,描写宁古塔原生态的自然风貌:白云翻滚 的星空下是莽莽苍苍的黑土地,北宋年间一粒种子演化为千岁老松,流淌着人参水的清澈冰 冷的原始海浪河;写出了古今人类与大自然的相融相生。 10.【答案】D (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A 项,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讲述两件事情,应分开; B 项,父池/天章阁待制,讲的是司马光父亲司马池的官职,它是个判断句,中间应分开;C 项,爱之退/为家人讲,理解有误,应为“爱之/退为家人讲”,意为“喜爱它(左氏春秋),回 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 11.【答案】D(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 项中“推翻萧何在任时立下的规矩 而自立一套治理国家的体系”错,应是按照萧何当年立下的规矩治理国家,“萧规曹随”是也。) 12.【答案】A(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强加因果,此项中所讲司马光读 书多见识广、关键时刻砸缸救人以及后来步入仕途这三件事之间均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13.(1)汉武帝采取高祖变乱更易规定的措施,(结果)盗贼布满了半壁天下;元帝更改孝宣 帝时的政策,汉朝的王业从此就衰落了。 (2)皇帝说:“现在天下一片混乱,这大概就是 孙叔敖所说的‘国家现在执行的政策,是民众所厌恶的’。” 14.【答案】B (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此项中“一群少女在绿杨掩映的临水人家的庭院 里荡着秋千、怡然自乐的美妙情景,欢歌笑语,让人心驰神往”表述不当。词的第三句只写 到“绿杨掩映的小楼外面有人荡着秋千”,而未必全是少女;且也未写到“欢歌笑语”和“让人
心驰神往”。) 15.【答案】(考査鉴赏古代诗歌运用艺术手法(抒情手法)的能力。本词上片緊扣“景语”为 境,下片紧扣“事语”为境。) ①词的上片是借景抒情。作者以质朴的语言描摹出明媚秀丽的春景:堤上游人如织,湖中春 水无边,绿杨楼外秋千悠悠:一片欢乐祥和的情景中,流露出词人赏春时的欢快心情。② 词的下片先是以事传情,通过画舫中宴饮情况的描写,表达作者乐而忘忧之情:继是直抒胸 臆,进一步表达饮酒之乐 16略 17.【答案】C(考査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所考四组词语,均属近义成语,根据 其语意和使用的语境分析,正确选项应为C项。第一组:“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便不 更改或不反悔。“说一不二”:有两个义项:①形容说话算数:②形容专横,独断独行。此处 取第①义项。第二组:“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 作用很大。“言出如山”:形容说出口的承诺分量重,不容易改变。第三组:“纳入”:放进 归入(多用于抽象事物)。“放入”:放进去(多用于具体事物)。第四组:“融入”:融合:混 入、混合。“溶入”为生造词,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18.【答案】B(考査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A项中“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ˆ 与后文内容(具体谈措施)重复。C项的错误同A。D项是陈述句,表达效果不及B项。综 合分析每项的意义和句式特点,B项最恰当。) 19.【答案】D(考査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制度笼子”与“强化”搭配不当:“提升成本 与“付出代价”之间,是递进关系—“提升成本”在前,“付出代价”在后。综合考查这四个选 项,故选D。) 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②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髙20.【答案】(考査对语段整体理解以 及语意表达的逻辑判断能力。)①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 解析:第一处,可根据后文“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反向推断,近视 患者戴眼镜后“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第二处,从后文弱视“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中分析 得知“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第三处,是对全文的总结,根据这一处前的文字内容,并结合 全文基本内容可推断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1.【答案】(考査压缩语段的能力。)关键信息:①2019年8月30日,“科学辟谣平台”在京 启动;②旨在提高辟谣信息能力:③专家库首期邀请到516位权威专家入驻,涉及14个领 域:④采用高效运行机制,构建科学辟谣体系,努力打造国家级平台。 解析:解答此类题,一是要明确新闻报道的特征,抓住时间、地点、事件等新闻要素:二是 要以句为单位,抓住句中关键信息,循序渐进地予以概括整合 22.【解析】本题考査其观察社会生活、阅读文字材料和书面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仔细阅 读材料、认真审题、开拓思维。在“抗‘新冠肺炎”这个中心事件亦即大环境下,或群雕,或 特写:有医护,有社区:或军警,或民众;有围城内,有围城外:或中央,或地方;有良善, 有邪恶。 参考立意:(1)为生民立命:(2)有国才有家;(3)国难当头,共克时艰;(4)责任与 担当:(5)人性的美好;(6)生命陨落的悲壮:(7)迷惘中的希望;(8)“封城”中的乐 观;(9)灾祸丛生的人类文明脚步
心驰神往”。) 15.【答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运用艺术手法(抒情手法)的能力。本词上片紧扣“景语”为 境,下片紧扣“事语”为境。) ①词的上片是借景抒情。作者以质朴的语言描摹出明媚秀丽的春景:堤上游人如织,湖中春 水无边,绿杨楼外秋千悠悠;一片欢乐祥和的情景中,流露出词人赏春时的欢快心情。 ② 词的下片先是以事传情,通过画舫中宴饮情况的描写,表达作者乐而忘忧之情;继是直抒胸 臆,进一步表达饮酒之乐。 16.略 17.【答案】C (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所考四组词语,均属近义成语,根据 其语意和使用的语境分析,正确选项应为 C 项。第一组:“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便不 更改或不反悔。“说一不二”:有两个义项:①形容说话算数;②形容专横,独断独行。此处 取第①义项。第二组:“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 作用很大。“言出如山”:形容说出口的承诺分量重,不容易改变。第三组:“纳入”:放进; 归入(多用于抽象事物)。“放入”:放进去(多用于具体事物)。第四组:“融入”:融合;混 入、混合。“溶入”为生造词,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18.【答案】B (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A 项中“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与后文内容(具体谈措施)重复。C 项的错误同 A。D 项是陈述句,表达效果不及 B 项。综 合分析每项的意义和句式特点,B 项最恰当。) 19.【答案】 D(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制度笼子”与“强化”搭配不当;“提升成本” 与“付出代价”之间,是递进关系——“提升成本”在前,“付出代价”在后。综合考查这四个选 项,故选 D。) 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②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 20.【答案】(考查对语段整体理解以 及语意表达的逻辑判断能力。)①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 解析:第一处,可根据后文“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反向推断,近视 患者戴眼镜后“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 ”。第二处,从后文弱视“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中分析, 得知“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第三处,是对全文的总结,根据这一处前的文字内容,并结合 全文基本内容可推断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1.【答案】(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关键信息:①2019 年 8 月 30 日,“科学辟谣平台”在京 启动;②旨在提高辟谣信息能力;③专家库首期邀请到 516 位权威专家入驻,涉及 14 个领 域;④采用高效运行机制,构建科学辟谣体系,努力打造国家级平台。 解析:解答此类题,一是要明确新闻报道的特征,抓住时间、地点、事件等新闻要素;二是 要以句为单位,抓住句中关键信息,循序渐进地予以概括整合。 22.【解析】本题考查其观察社会生活、阅读文字材料和书面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仔细阅 读材料、认真审题、开拓思维。在“抗‘新冠肺炎’”这个中心事件亦即大环境下,或群雕,或 特写;有医护,有社区;或军警,或民众;有围城内,有围城外;或中央,或地方;有良善, 有邪恶。 参考立意:(1)为生民立命;(2)有国才有家; (3)国难当头,共克时艰; (4)责任与 担当; (5)人性的美好;(6)生命陨落的悲壮; (7)迷惘中的希望;( 8)“封城”中的乐 观; (9)灾祸丛生的人类文明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