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遗传学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Genetics 课程代码 030569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4学期 总学时 72 讲课 48 实验(实习) 24 学分 4.5 预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学科和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学科,是高等院校中以生物为研究对象的所有专业必修的一门 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作物育种学》、《基因工程》、《细 胞工程》、《植物组培与快繁》、《基因组学》、《作物栽培学》等后续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科研、教学、 生产和开发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遗传学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遗传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三大遗传规律、数量性状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细胞质遗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基础和群体与进化等遗传学基本知 识和内容,了解遗传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在科学态度、独立工作能力方面获得初步 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遗传学基本理论知识,说明和解决专业课学习和研究实践中遇到的有 关遗传学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时数 讲课 实验 小计 备注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言 2 2 第一节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0.5 第二节遗传学的发展 1 第三节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0.5 第二章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6 6 12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0.5 第二节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0.5 第三节细胞的有丝分裂 第四节细胞的减数分裂 2
《遗传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遗传学 英文名称 Genetics 课程代码 030569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总 学 时 72 讲课 48 实验(实习) 24 学分 4.5 预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学科和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学科,是高等院校中以生物为研究对象的所有专业必修的一门 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作物育种学》、《基因工程》、《细 胞工程》、《植物组培与快繁》、《基因组学》、《作物栽培学》等后续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科研、教学、 生产和开发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遗传学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遗传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三大遗传规律、数量性状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细胞质遗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基础和群体与进化等遗传学基本知 识和内容,了解遗传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在科学态度、独立工作能力方面获得初步 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遗传学基本理论知识,说明和解决专业课学习和研究实践中遇到的有 关遗传学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讲课 实验 小计 备 注 第一章 绪言 2 2 第一节 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0.5 第二节 遗传学的发展 1 第三节 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0.5 第二章 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6 6 12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0.5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0.5 第三节 细胞的有丝分裂 1 第四节 细胞的减数分裂 2
第五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1 第六节生活周期 1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 8 8 16 第一节分离规律 2 第二节独立分配规律 3 第三节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1 第四节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2 第四章连锁遗传规律和性连锁 8 8 16 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1 第二节交换值及其测定 1 第三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2 第四节真菌类的连锁和交换 1 第五节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1 第六节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2 第五章染色体变异 10 10 20 第一节染色体结构变异 4 第二节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1 第三节染色体数目变异 5 第六章细胞质遗传 6 6 12 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0.5 第二节母性影响 1.5 第三节叶绿体的遗传 0.5 第四节线粒体的遗传 0.5 第五节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 1 第六节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2 第七章数量遗传 4 4 8 第一节群体的变异 0.5 第二节数量性状的特征 0.5 第三节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 0.5 第四节遗传参数的估算及其应用 1 第五节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0.5 第六节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1 第八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4 4 8
第五节 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1 第六节 生活周期 1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8 8 16 第一节 分离规律 2 第二节 独立分配规律 3 第三节 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1 第四节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2 第四章 连锁遗传规律和性连锁 8 8 16 第一节 连锁与交换 1 第二节 交换值及其测定 1 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2 第四节 真菌类的连锁和交换 1 第五节 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1 第六节 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2 第五章 染色体变异 10 10 20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4 第二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1 第三节 染色体数目变异 5 第六章 细胞质遗传 6 6 12 第一节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0.5 第二节 母性影响 1.5 第三节 叶绿体的遗传 0.5 第四节 线粒体的遗传 0.5 第五节 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 1 第六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2 第七章 数量遗传 4 4 8 第一节 群体的变异 0.5 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特征 0.5 第三节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 0.5 第四节 遗传参数的估算及其应用 1 第五节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0.5 第六节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1 第八章 群体遗传与进化 4 4 8
第一节群体的遗传平衡 1 第二节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1 第三节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 1 第四节物种的形成 1 总计72学时 48 24 72 五、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遗传、变异的概念和遗传学研究的任务: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遗传、变异的概念: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难点:遗传学的发展历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遗传学研究的对象: 2、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遗传学的发展 1、达尔文以前和达尔文关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 2、孟德尔提出遗传基本规律: 3、摩尔根等人提出染色体遗传理论: 4、近代遗传学关于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第三节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1、认识生命的本质及进化的遗传机理: 2、在农业上,特别是对育种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3、在医学中的作用。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染色质、染色体、直感现象、无融合生殖等概念: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染色质、染色体、直感现象、无融合生殖等概念: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细胞的有丝分裂 过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难点:遗传学的减数分裂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原核细胞:
第一节 群体的遗传平衡 1 第二节 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1 第三节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 1 第四节 物种的形成 1 总计 72 学时 48 24 72 五、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遗传、变异的概念和遗传学研究的任务;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遗传、变异的概念;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难点:遗传学的发展历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遗传学研究的对象; 2、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 遗传学的发展 1、达尔文以前和达尔文关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 2、孟德尔提出遗传基本规律; 3、摩尔根等人提出染色体遗传理论; 4、近代遗传学关于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第三节 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1、认识生命的本质及进化的遗传机理; 2、在农业上,特别是对育种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3、在医学中的作用。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染色质、染色体、直感现象、无融合生殖等概念;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染色质、染色体、直感现象、无融合生殖等概念;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细胞的有丝分裂 过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难点:遗传学的减数分裂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原核细胞;
2、真核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第二节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0.5学时) 1、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2、染色体的数目。 第三节细胞的有丝分裂(1学时) 1、细胞有丝分裂周期: 2、有丝分裂过程: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3、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四节细胞的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的过程: 2、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五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1、雌雄配子的形成: 2、受精: 3、直感现象: 4、无融合生殖。 第六节生活周期 1、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2、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3、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表现型、基因型、复等位基因的概念及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表现型、基因型、复等位基因等基本概念: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 难点: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分离规律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2、分离现象的解释: 3、表现型和基因型: 4、分离规律的验证: 5、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 6、分离规律的应用。 第二节独立分配规律 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3、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2、真核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0.5 学时) 1、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2、染色体的数目。 第三节 细胞的有丝分裂 (1 学时) 1、细胞有丝分裂周期; 2、有丝分裂过程: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3、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四节 细胞的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的过程; 2、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五节 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1、雌雄配子的形成; 2、受精; 3、直感现象; 4、无融合生殖。 第六节 生活周期 1、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2、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3、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表现型、基因型、复等位基因的概念及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表现型、基因型、复等位基因等基本概念;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 难点: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离规律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2、分离现象的解释; 3、表现型和基因型; 4、分离规律的验证; 5、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 6、分离规律的应用。 第二节 独立分配规律 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3、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4、多对基因的遗传: 5、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第三节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1、概率原理: 2、二项式展开: 3、X2测验。 第四节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1、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2、复等位基因: 3、致死基因: 4、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5、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 第四章连锁遗传规律和性连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交换值、基因定位、性染色体、性连锁等基本概念:掌握交换值的 测定及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交换值、基因定位、性染色体、性连锁等基本概念:交换值的 测定: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性别决定的方式:性连锁。 难点:基因定位。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1、连锁: 2、交换。 第二节交换值及其测定 1、交换值: 2、交换值的测定。 第三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1、基因定位: 2、连锁遗传图。 第四节真菌类的连锁和交换 第五节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1、基因连锁图是育种的基本遗传资料: 2、根据连锁强度考虑育种群体大小: 3、利用连锁规律提高选择的效果。 第六节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1、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2、性连锁
4、多对基因的遗传; 5、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第三节 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1、概率原理; 2、二项式展开; 3、X2 测验。 第四节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1、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2、复等位基因; 3、致死基因; 4、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5、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 第四章 连锁遗传规律和性连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交换值、基因定位、性染色体、性连锁等基本概念;掌握交换值的 测定及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交换值、基因定位、性染色体、性连锁等基本概念;交换值的 测定;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性别决定的方式;性连锁。 难点:基因定位。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连锁与交换 1、连锁; 2、交换。 第二节 交换值及其测定 1、交换值; 2、交换值的测定。 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1、基因定位; 2、连锁遗传图。 第四节 真菌类的连锁和交换 第五节 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1、基因连锁图是育种的基本遗传资料; 2、根据连锁强度考虑育种群体大小; 3、利用连锁规律提高选择的效果。 第六节 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1、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2、性连锁
第五章染色体变异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非整倍体基本概念及遗传效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非整倍体等基本概念:缺失、重 复、倒位、易位的类别及遗传效应。 难点: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的细胞学鉴定:同源多倍体的遗传:非整倍体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染色体结构变异 1、缺失:缺失的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 2、重复:重复的类别,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 3、倒位:倒位的类别,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 4、易位:易位的类别,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 第二节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第三节染色体数目变异 1、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多倍体的应用, 单倍体: 2、非整倍体:亚倍体(单体、缺体),超倍体(三体、四体),非整倍体的应用。 第六章细胞质遗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母性影响的概念,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母性影响的概念: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 难点:叶绿体、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质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特点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2、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第二节母性影响 1、母性影响的概念: 2、母性影响的实例。 第三节叶绿体的遗传 1、叶绿体遗传的表现: 2、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四节线粒体的遗传 1、线粒体遗传的表现: 2、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五节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
第五章 染色体变异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非整倍体基本概念及遗传效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非整倍体等基本概念;缺失、重 复、倒位、易位的类别及遗传效应。 难点: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的细胞学鉴定;同源多倍体的遗传;非整倍体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1、缺失:缺失的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 2、重复:重复的类别,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 3、倒位:倒位的类别,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 4、易位:易位的类别,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 第二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第三节 染色体数目变异 1、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多倍体的应用, 单倍体; 2、非整倍体:亚倍体(单体、缺体),超倍体(三体、四体),非整倍体的应用。 第六章 细胞质遗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母性影响的概念,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母性影响的概念;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 难点:叶绿体、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质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特点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2、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第二节 母性影响 1、母性影响的概念; 2、母性影响的实例。 第三节 叶绿体的遗传 1、叶绿体遗传的表现; 2、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四节 线粒体的遗传 1、线粒体遗传的表现; 2、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五节 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
1、共生体的遗传: 2、质粒的遗传: 第六节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1、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 2、雄性不育的发生机理: 3、雄性不育性的利用。 第七章数量遗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数量性状、质量性状、遗传率、近交、杂交、杂种优势等基本概念,数量性状的特征及遗传 率的估算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数量性状、质量性状、遗传率、近交、杂交、杂种优势等基本概念:数量性状的特征: 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理论。 难点:遗传效应及其方差和协方差的分析: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群体的变异 第二节数量性状的特征 1、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 2、数量性状的特征: 3、多基因假说。 第三节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节遗传参数的估算及其应用 1、遗传效应及其方差和协方差的分析: 2、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 第五节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第六节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1、近交与杂交的概念: 2、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 3、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理论。 第八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物种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物种等基本概念: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物种形成的方式。 难点:分子水平的进化。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群体的遗传平衡 1、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共生体的遗传; 2、质粒的遗传; 第六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1、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 2、雄性不育的发生机理; 3、雄性不育性的利用。 第七章 数量遗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数量性状、质量性状、遗传率、近交、杂交、杂种优势等基本概念,数量性状的特征及遗传 率的估算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数量性状、质量性状、遗传率、近交、杂交、杂种优势等基本概念;数量性状的特征; 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理论。 难点:遗传效应及其方差和协方差的分析;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群体的变异 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特征 1、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 2、数量性状的特征; 3、多基因假说。 第三节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节 遗传参数的估算及其应用 1、遗传效应及其方差和协方差的分析; 2、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 第五节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第六节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1、近交与杂交的概念; 2、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 3、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理论。 第八章 群体遗传与进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物种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物种等基本概念;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物种形成的方式。 难点:分子水平的进化。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群体的遗传平衡 1、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2、哈迪-魏伯格定律。 第二节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1、突变: 2、选择: 3、迁移: 4、遗传漂变。 第三节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 1、生物进化的概述: 2、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 3、分子水平的进化。 第四节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概念: 2、物种形成的方式。 六、大纲说明 (一)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应安排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等课程 之后,在《分子生物学》、《植物育种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课程之前。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之以必要的课外习题、答疑和阅读参考资 料。 (二)习题与作业 随堂布置。 (三)本大纲使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植物生物技术和生物质能专业。 七、课程考核要求 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60%。平 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等。期中成绩主要根据学生所撰写的课程论文来评定,为防 止学生把文献综述从网上下载或复印别人已发表的同类文章,课程论文要求手写,不能打印。实验 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在实验课教学中的操作技能和所提交的实验报告来评定。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 命题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组成A、B两份试卷,供期末考试和补考时使用。试题份量要以学生 在规定考试时间内能够完成答题为准,试题覆盖面积要大,试题的难度要适中,并且要求能够区分 出学生的学习差异。在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考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综合 设计题型,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八、课程采用的教材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九、主要教学参考书及材料 1.刘庆昌.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哈迪-魏伯格定律。 第二节 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1、突变; 2、选择; 3、迁移; 4、遗传漂变。 第三节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 1、生物进化的概述; 2、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 3、分子水平的进化。 第四节 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概念; 2、物种形成的方式。 六、大纲说明 (一)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应安排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等课程 之后,在《分子生物学》、《植物育种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课程之前。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之以必要的课外习题、答疑和阅读参考资 料。 (二)习题与作业 随堂布置。 (三)本大纲使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植物生物技术和生物质能专业。 七、课程考核要求 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 10%,期中成绩占 20%,实验成绩占 10%,期末成绩占 60%。平 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等。期中成绩主要根据学生所撰写的课程论文来评定,为防 止学生把文献综述从网上下载或复印别人已发表的同类文章,课程论文要求手写,不能打印。实验 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在实验课教学中的操作技能和所提交的实验报告来评定。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 命题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组成 A、B 两份试卷,供期末考试和补考时使用。试题份量要以学生 在规定考试时间内能够完成答题为准,试题覆盖面积要大,试题的难度要适中,并且要求能够区分 出学生的学习差异。在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考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综合 设计题型,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八、课程采用的教材 朱军. 遗传学(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九、主要教学参考书及材料 1.刘庆昌.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克卢格.遗传学基础(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戴朝曦.遗传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克卢格.遗传学基础(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戴朝曦.遗传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