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题共8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 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 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 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 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 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 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 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 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 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 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 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 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 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 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 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 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 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 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 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 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 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 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 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 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 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 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 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 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 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1.“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北京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本题共 8 小题,共 2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 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 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 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 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 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 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 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 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 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 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 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 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 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 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 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 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 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 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 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 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 “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 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 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 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 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 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 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 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 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 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1.“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颦蹙(ca) 阴谋鬼计 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宕,十分放 得开。 B.蛮横(heng) 屠戮百姓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C.擅行(shan) 惶恐无计 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 感到震惊。 D.鞭笞(chi) 鹤唳鸡群 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 2.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 B.《三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C.《三国演义》既表现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 D.《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 3.“材料一”说曹操是“圆的人物”,请结合“材料一”,解释何谓“圆的人 物”。(4分) 材料二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 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 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 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己。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 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 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 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东晋是一个偏安 的政权,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 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 《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南宋偏安,又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 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杈臣架空、威逼皇 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 子归入篡逆的奸臣。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 子”行列。 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 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 曹魏则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 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宋元时期,社会民 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 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 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奷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蜀 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而 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 化
A.颦蹙(cù) 阴谋鬼计 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宕,十分放 得开。 B.蛮横(héng) 屠戮百姓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C.擅行(shàn) 惶恐无计 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 感到震惊。 D.鞭笞(chì) 鹤唳鸡群 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 2.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 B.《三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C.《三国演义》既表现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 D.《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 3.“材料一”说曹操是“圆的人物”,请结合“材料一”,解释何谓“圆的人 物”。(4 分) 材料二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 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 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 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已。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 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 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 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东晋是一个偏安 的政权,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 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 《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南宋偏安,又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 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权臣架空、威逼皇 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 子归入篡逆的奸臣。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 子”行列。 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 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 曹魏则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 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宋元时期,社会民 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 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 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奸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蜀 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而 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 化
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 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 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 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 谋”,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 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 失色了。 (取材于赵凤杰《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还是“拥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 要 B.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 C.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 果 D.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 5.“材料二”第三段中,“同样的方式”不包括下列哪一项(3分)( A发动系列宫廷政变 B.一步步削弱皇 权势力 C.权臣威逼皇帝下台 D.尊奉前朝皇帝为 正统 材料三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 来就没有统一过。这个标准就是封建的正统观念。而正统观念自身充满了矛盾、 虚伪和混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 正统观念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华夷之辨。可是,帝王有没有嫡长子,有没有 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嫡长子,嫡长子是不是具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智商和能 力,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嫡长子继承制来自宗法制。更重要的是,帝王视天下为 家一姓之私产,奉行一种“老子打江山,子孙坐江山”的观念,而这种保证 孙坐享其成的制度又往往促成了子孙的腐败和无能。至于华夷之辨,有人认为, 汉人建立的王朝代表正统。按照这种标准,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正统。但历史上少 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以为自己是“夷”,因为所谓“华夷之辨”,常常是从文 化的意义上来看的,血缘、种族和地理的因素反而是次要的。只要继承了中华的 传统文化,就是正统。事实上,汉族从来也没有“纯”过,汉族本是华夏众多民 族融合的产物。在历史上,只要使用汉字,奉儒家学说为正宗,遵循礼教,在中 华大地上实行了有效的统治,那就会被认为是正统 更何况,在有些文人那里,所谓“正统”更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概念。《三国演义》 评点者毛宗岗曾说,要读懂《三国演义》,“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 所谓“闰运”,指的是不正常的时世、乱世,如闰月之于正常的年份。毛宗岗说 蜀汉是正统,是三国中唯一合法的政权,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可是,刘备 是否是景帝的后裔,谁也说不清楚。毛宗岗认为:曹魏是“窃国之贼”,而且曹 魏没有统一中国;西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西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是 丘之貉,“亦不得为正统”。不但西晋不是正统,东晋也不是正统,因为“东晋
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 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 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 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 谋”,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 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 失色了。 (取材于赵凤杰《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还是“拥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 要。 B.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 C.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 果。 D.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 关。 5.“材料二”第三段中,“同样的方式”不包括下列哪一项(3 分)( ) A 发动系列宫廷政变 B.一步步削弱皇 权势力 C.权臣威逼皇帝下台 D.尊奉前朝皇帝为 正统 材料三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 来就没有统一过。这个标准就是封建的正统观念。而正统观念自身充满了矛盾、 虚伪和混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 正统观念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华夷之辨。可是,帝王有没有嫡长子,有没有 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嫡长子,嫡长子是不是具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智商和能 力,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嫡长子继承制来自宗法制。更重要的是,帝王视天下为 一家一姓之私产,奉行一种“老子打江山,子孙坐江山”的观念,而这种保证子 孙坐享其成的制度又往往促成了子孙的腐败和无能。至于华夷之辨,有人认为, 汉人建立的王朝代表正统。按照这种标准,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正统。但历史上少 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以为自己是“夷”,因为所谓“华夷之辨”,常常是从文 化的意义上来看的,血缘、种族和地理的因素反而是次要的。只要继承了中华的 传统文化,就是正统。事实上,汉族从来也没有“纯”过,汉族本是华夏众多民 族融合的产物。在历史上,只要使用汉字,奉儒家学说为正宗,遵循礼教,在中 华大地上实行了有效的统治,那就会被认为是正统。 更何况,在有些文人那里,所谓“正统”更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概念。《三国演义》 评点者毛宗岗曾说,要读懂《三国演义》,“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 所谓“闰运”,指的是不正常的时世、乱世,如闰月之于正常的年份。毛宗岗说 蜀汉是正统,是三国中唯一合法的政权,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可是,刘备 是否是景帝的后裔,谁也说不清楚。毛宗岗认为:曹魏是“窃国之贼”,而且曹 魏没有统一中国;西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西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是一 丘之貉,“亦不得为正统”。不但西晋不是正统,东晋也不是正统,因为“东晋
偏安”,“愈不得以正统归之”。他甚至认为,“炀帝无道而唐代之,蹈魏、晋 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至于宋朝,“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 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取得天 下之正亦不能如汉也”。总之,按照毛宗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朝代是 正统,真正合格的只有汉朝和刘备的蜀汉。可见,毛宗岗的正统概念也是一片混 乱。他指责魏和东晋是“偏安”,指责宋的版图不广,却不知蜀汉更是偏安的一 朝。 (取材于张国风《曹操的“正”与“反”》 6.下列对“材料三”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夷:华夏与蛮夷。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华夏族是文明中心, 称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夏、中国人 B.帝室之胄:胄,本义为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子孙。“帝室之胄” 即帝王的子孙 C.以臣弑君:弑,古代专指臣杀君,贬义词。“以臣弑君”即以臣子的身份谋杀 自己的君王 D.黄袍:古代帝王袍服。“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后来“黄袍”被 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 7.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析《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的原因。(6分) 8.从以上三个材料中可以看出,曹操在历史上并不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这可 从许多文学作品中得到验证。比如苏轼就曾在《赤壁赋》中盛赞曹操:“方其破 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 空 固一世之雄也。” 司马迁创作的 》也跳出“正统观念”的圈子,大胆地把项 羽、吕后的传收入“本纪”中。(3分) 二、本题共6道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 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 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 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 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 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 “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 “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 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 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 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 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 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
偏安”,“愈不得以正统归之”。他甚至认为,“炀帝无道而唐代之,蹈魏、晋 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至于宋朝,“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 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取得天 下之正亦不能如汉也”。总之,按照毛宗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朝代是 正统,真正合格的只有汉朝和刘备的蜀汉。可见,毛宗岗的正统概念也是一片混 乱。他指责魏和东晋是“偏安”,指责宋的版图不广,却不知蜀汉更是偏安的一 朝。 (取材于张国风《曹操的“正”与“反”》) 6.下列对“材料三”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华夷:华夏与蛮夷。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华夏族是文明中心, 称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夏、中国人。 B.帝室之胄:胄,本义为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子孙。“帝室之胄” 即帝王的子孙。 C.以臣弑君:弑,古代专指臣杀君,贬义词。“以臣弑君”即以臣子的身份谋杀 自己的君王。 D.黄袍:古代帝王袍服。“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后来“黄袍”被 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 7.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析《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的原因。(6 分) 8.从以上三个材料中可以看出,曹操在历史上并不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这可 从许多文学作品中得到验证。比如苏轼就曾在《赤壁赋》中盛赞曹操:“方其破 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 空, , ,固一世之雄也。” 司马迁创作的《 》也跳出“正统观念”的圈子,大胆地把项 羽、吕后的传收入“本纪”中。(3 分) 二、本题共 6 道小题,共 21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4 题。 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 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 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 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 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 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 “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 “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 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 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 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 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 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
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③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 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 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 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囉德 侯 ④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 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卓茂传》) 臣光曰: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 远,有德故也。光武即位之初,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 旌循良之吏,享祚久长。 (节选 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四十》)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初辟丞相府史 ②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③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A.①征召②回头③如果 B.①开辟② 照顾 ③真诚 C.①躲避②拜访③真实 D.①征召 只是③确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默解与之,挽车而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 B.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 C.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 才美不外见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3分)( ①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 密令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⑤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⑥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当作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给了那人,那人 找到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磕头道歉。 B.卓茂担任密州令时,有人告发一位亭长私自把他遗失的米肉占为己有。卓茂问 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惧怕亭长而不敢向亭长索要,并非亭长逞威凌弱。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接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了律条的 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米肉,自己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D.范晔和司马光都认为,卓茂受重用是因为其性情忠厚仁爱,懂得以礼教化百姓
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 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③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 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 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 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 侯。” ④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 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卓茂传》) 臣光曰: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 远,有德故也。光武即位之初,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 旌循良之吏,享祚久长。 (节选 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第四十》)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初辟丞相府史 ②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③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A.①征召 ②回头 ③如果 B.①开辟 ② 照顾 ③真诚 C.①躲避 ②拜访 ③真实 D. ①征召 ② 只是 ③确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 默解与之,挽车而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 B. 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 C. 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 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 才美不外见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3 分)( ) ①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 密令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⑤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⑥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A. ①④⑥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当作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给了那人,那人 找到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磕头道歉。 B.卓茂担任密州令时,有人告发一位亭长私自把他遗失的米肉占为己有。卓茂问 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惧怕亭长而不敢向亭长索要,并非亭长逞威凌弱。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接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了律条的 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米肉,自己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D.范晔和司马光都认为,卓茂受重用是因为其性情忠厚仁爱,懂得以礼教化百姓
13.卓茂离任,为何“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概括。 (3分) 4.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2)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 三、在横线处写出诗句原文(共4小题,8分) 15.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 秦等 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 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 1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17.白居易,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与琵琶女同病相怜,他在《琵琶行》中悲叹 1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只 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 句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9分) 水调歌头·金山①观月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 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②,飞霞佩,切云③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 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 鸾 【注释】①金山:镇江紫金山。②表独立:卓然而立。③切云:一种高冠名。 1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描写了月光下的奇幻景象:江山雄丽,鱼龙悲啸,星辰倒映,雾气弥 漫 B.词的下片以戴高冠、佩美饰的超凡脱俗的飘逸形象,表达出词人髙洁的精神追 求
13.卓茂离任,为何“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概括。 (3 分) 14.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2)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 三、在横线处写出诗句原文(共 4 小题,8 分) 15.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 秦等 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 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 是 , 。 1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17.白居易,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与琵琶女同病相怜,他在《琵琶行》中悲叹: , 18.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只 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 句 , 。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9-20 题。(9 分) 水调歌头·金山①观月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 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②,飞霞佩,切云③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 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 鸾。 【注释】①金山:镇江紫金山。②表独立:卓然而立。③切云:一种高冠名。 1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词的上片描写了月光下的奇幻景象:江山雄丽,鱼龙悲啸,星辰倒映,雾气弥 漫。 B.词的下片以戴高冠、佩美饰的超凡脱俗的飘逸形象,表达出词人高洁的精神追 求
C.结尾句写词人向往乘坐以凤羽为盖、鸾鸟驾驭的飞车,流露出他羽化成仙的渴 望 D.全词写景手法富于变化,或实或虚,亦真亦幻,刻画形象多用想象,颇具浪漫 色彩。 0.作者描写了金山月的什么特点?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作答。 (6分)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5题 前方 曹文轩 ①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 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 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②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③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④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 富有刺激性,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甲:na)不住的虚荣心。因 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⑤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 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 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⑥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 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 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 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⑦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 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⑧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 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 抛到了路上一一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 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 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⑨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 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 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 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丰子恺先生有篇 散文,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 总是不能修好。 ⑩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乙:zo)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 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
C.结尾句写词人向往乘坐以凤羽为盖、鸾鸟驾驭的飞车,流露出他羽化成仙的渴 望。 D.全词写景手法富于变化,或实或虚,亦真亦幻,刻画形象多用想象,颇具浪漫 色彩。 20.作者描写了金山月的什么特点?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作答。 (6 分) 五、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5 题。 前方 曹文轩 ①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 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 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②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③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④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 富有刺激性,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甲:___nà)不住的虚荣心。因 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⑤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 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 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⑥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 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 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 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⑦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 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⑧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 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 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 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 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⑨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 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 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 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丰子恺先生有篇 散文,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 总是不能修好。 ⑩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乙:___zào)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 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
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 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 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0D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 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 家乡。就如同一句歌词: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 ⑩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 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 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 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 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 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03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注: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 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 21.依据拼音,在甲、乙两处填上相应的字。(2分) 甲:na 2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面对一群“在路上”的旅人,作者不写他们归家或远行,却宕开一笔,写他 们“离家的欲望”,探讨人类心灵生活,视角独特,立意新颖 B.作者让离乡的漂泊欲念和归家的故乡意识深刻交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 这 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最深广的悲悯情怀。 C.第一段“他们正在路上”是作者对人生认识的形象化表述,因为他认为人生 就 是一次从生到死的旅行,谁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宿命。 介绍丰子恺先生写旅途的散文,引用古代诗歌中思乡名句,都表现了“人在 路上”的艰辛和感伤,说明人生从某种抽象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苦旅。 E.开篇和结尾都用问句,或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但都表现了作者对旅人劳 的关怀和同情,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 23.从第⑥段看,“前方”指什么(用两个字概括)?根据文意,概括回答“前 方”有哪些特点(每条不超过5个字)?(6分) 24.根据文意,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 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 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 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⑾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 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 家乡。就如同一句歌词: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 ⑿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 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 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 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 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 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⒀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注: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 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 21.依据拼音,在甲、乙两处填上相应的字。(2 分) 甲:nà 乙:zào 2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面对一群“在路上”的旅人,作者不写他们归家或远行,却宕开一笔,写他 们“离家的欲望”,探讨人类心灵生活,视角独特,立意新颖。 B.作者让离乡的漂泊欲念和归家的故乡意识深刻交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 这 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最深广的悲悯情怀。 C.第一段“他们正在路上”是作者对人生认识的形象化表述,因为他认为人生 就 是一次从生到死的旅行,谁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宿命。 D.介绍丰子恺先生写旅途的散文,引用古代诗歌中思乡名句,都表现了“人在 路上”的艰辛和感伤,说明人生从某种抽象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苦旅。 E.开篇和结尾都用问句,或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但都表现了作者对旅人劳 苦 的关怀和同情,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 23.从第⑥段看,“前方”指什么(用两个字概括)?根据文意,概括回答“前 方”有哪些特点(每条不超过 5 个字)?(6 分) 24.根据文意,回答后面的问题。(8 分) “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 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1)这里的“家”有哪些含义?“路”实质上指的是什么?(4分) (2)联系全文,谈一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25.从全文看,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4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6.微写作(三选一)(10分) 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 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 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 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2)如今,电脑广泛应用于学习生活,很多时候,打字代替了人们书写,那么 把汉字写好还有必要吗?请简述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3)以“秋景”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27.大作文(二选一)(50分) 1)心,在人类的世界里,有着超越其文字本身的含义。人们往往用它来表达 最纯粹、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我们内心最热切、最在意的期盼 十九大报告中有57个“心”字:“初心”、“信心”、“同心”、“核心”、 “心连心”……高三学习中,有很多的“心”字:“用心”、“恒心”、“专 心”、“耐心”…生活中也有无数的“心”字:“爱心”、“倾心”、“暖 女 请以“最贵是 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 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礼记》:君子慎独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 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或 许这梨根本就没有主人。”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体裁,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诗歌除外 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1)这里的“家”有哪些含义?“路”实质上指的是什么?(4 分) (2)联系全文,谈一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25.从全文看,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4 分) 六、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6.微写作(三选一)(10 分) (1)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 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 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 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2)如今,电脑广泛应用于学习生活,很多时候,打字代替了人们书写,那么 把汉字写好还有必要吗?请简述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3)以“秋景”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27.大作文(二选一) (50 分) (1)心,在人类的世界里,有着超越其文字本身的含义。人们往往用它来表达 最纯粹、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我们内心最热切、最在意的期盼。 十九大报告中有 57 个“心”字:“初心”、“信心”、“同心”、“核心”、 “心连心” ……高三学习中,有很多的“心”字:“用心”、“恒心”、“专 心”、“耐心” ……生活中也有无数的“心”字:“爱心”、“倾心”、“暖 心”、“安心” …… 请以“最贵是 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 证合理,不少于 700 字。 (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礼记》:君子慎独。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 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或 许这梨根本就没有主人。”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体裁,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 诗歌除外。 2018 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一
1.C.(A.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宕,放得开、收得拢。阴谋诡计B.横heng。D. 鞭笞ch鹤立鸡群“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 2.B“民众的思想倾向”中曹操的形象不一定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一致, 3.(4分)不仅具备某个人物的基本特征,而且涵盖了某个群体的复杂品性;集 真伪、善恶、美丑等矛盾对立的方面于一体。(两个要点各2分;完全照搬原文 的酌情扣分) 4.B本文只是陈述“反曹”的历史原因,但这并不代表作者同意“反曹”的思想 倾向 6.A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错) 7.(1)《三国演义》的“贬曹”倾向既是作者罗贯中自身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 的反映,也是他对广大民众“尊刘贬曹”心理的顺应的结果。 (2)民间“贬曹”倾向源于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 君贤相的渴望,而奸诈残忍的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 (3)封建正统观念中“嫡长子继承制”的继位标准也使得人们对于曹操的“窃 国”行为大为不齿。(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史记》 9.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要结合具体的句意进 行推断。本题中涉及的几个句子,①“初辟丞相府史”大意理解是“起初被征召 担任丞相府史”。可见“辟”的意思是“征召”;②“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 耳”大意理解是“官吏只是不能利用权势强求别人馈赠礼物罢了”。可见“顾 的含义是“只是”;③“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大意理解是“确实做到了别人做不 到的事”。可见“诚”的含义是“确实”。 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前句“而”是连 词,表修饰:后句“而”是连词,表递进。B项两句“所以”都是“……的原因” C项前句“以”是介词,用;后句“以”是连词,因为。D项前句“见”表被动; 后句“见”为通假字,现 本题考査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筛选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 的内容,注意使用排除法。②句表现的是卓茂为官情况,不合题意。④句表现的 是卓茂自身的修养,不合题意。⑤句是从侧面烘托其“宽仁恭爱”的效果的角度 侧面烘托品质,不合题意。如此排除可以确定正确答案。 12.B是对“遗”字的错误理解。由卓茂和乡民的对话可知,“遗”的含义是“赠 送 13.(1)在处理亭长受礼一事中,他教育乡民正确看待“律法”与“人情”。(对 百姓教化,而非惩治) (2)治理密县时平静对待讥笑,认真处理事务。 (3)在他治理下密县教化盛行,民风淳朴。 本题考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概括“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的 原因,要从卓茂在密县的诸多行为中进行。卓茂在密县具体涉及的事件有二。其 ,乡民赠送了官吏米肉又前来告发官吏。卓茂告诉他“律设大法,礼顺人情
1.C.(A.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宕,放得开、收得拢。阴谋诡计 B.横 hèng。D. 鞭笞 chī 鹤立鸡群“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 2.B“民众的思想倾向”中曹操的形象不一定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一致。 3.(4 分)不仅具备某个人物的基本特征,而且涵盖了某个群体的复杂品性;集 真伪、善恶、美丑等矛盾对立的方面于一体。(两个要点各 2 分;完全照搬原文 的酌情扣分) 4.B 本文只是陈述“反曹”的历史原因,但这并不代表作者同意“反曹”的思想 倾向。 5. D 6. A 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错) 7.(1)《三国演义》的“贬曹”倾向既是作者罗贯中自身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 的反映,也是他对广大民众“尊刘贬曹”心理的顺应的结果。 (2)民间“贬曹”倾向源于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 君贤相的渴望,而奸诈残忍的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 (3)封建正统观念中“嫡长子继承制”的继位标准也使得人们对于曹操的“窃 国”行为大为不齿。(每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史记》 二、 9. 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要结合具体的句意进 行推断。本题中涉及的几个句子,①“初辟丞相府史”大意理解是“起初被征召 担任丞相府史” 。可见“辟”的意思是“征召”;②“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 耳”大意理解是“官吏只是不能利用权势强求别人馈赠礼物罢了”。可见“顾” 的含义是“只是”;③“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大意理解是“确实做到了别人做不 到的事”。可见“诚”的含义是“确实”。 10.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项前句“而”是连 词,表修饰;后句“而”是连词,表递进。B 项两句“所以”都是“……的原因”。 C 项前句“以”是介词,用;后句“以”是连词,因为。D 项前句“见”表被动; 后句“见”为通假字,现。 11.D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筛选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 的内容,注意使用排除法。②句表现的是卓茂为官情况,不合题意。④句表现的 是卓茂自身的修养,不合题意。⑤句是从侧面烘托其“宽仁恭爱”的效果的角度 侧面烘托品质,不合题意。如此排除可以确定正确答案。 12.B 是对“遗”字的错误理解。由卓茂和乡民的对话可知,“遗”的含义是“赠 送”。 13.(1)在处理亭长受礼一事中,他教育乡民正确看待“律法”与“人情”。(对 百姓教化,而非惩治) (2)治理密县时平静对待讥笑,认真处理事务。 (3)在他治理下密县教化盛行,民风淳朴。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概括“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的 原因,要从卓茂在密县的诸多行为中进行。卓茂在密县具体涉及的事件有二。其 一,乡民赠送了官吏米肉又前来告发官吏。卓茂告诉他“律设大法,礼顺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