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歌四首 课前预习: 熟读诗歌,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通读诗歌的基 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 义和作用。 评价任务: 1、进行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 2、再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 3、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4、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开元年间,诗人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他们三人到酒店喝酒 遇到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 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人中最美德女子所唱的则为“黄河远上 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这个故事未必 真有,但王之涣的诗歌确实是当时广为传唱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和其他三位 有名的边塞诗人的作品。 简介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 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王昌龄自岭 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 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 为“诗佛”。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他也有反映军旅和 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 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 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 《全唐诗》存诗四卷。 三、学习诗歌: 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与节奏
边塞诗歌四首 课前预习: 熟读诗歌,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通读诗歌的基 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 义和作用。 评价任务: 1、进行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 2、再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 2、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 识; 3、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4、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元年间,诗人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他们三人到酒店喝酒, 遇到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伶人演唱各人所作 诗篇的情形定诗名 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人中最美德女子所唱的则为“黄河远上 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这个故事未必 真有,但王之涣的诗歌确实是当时广为传唱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和其他三位 有名的边塞诗人的作品。 二、简介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 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 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王昌龄自岭 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 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 为“诗佛”。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他也有反映军旅和 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 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 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 《全唐诗》存诗四卷。 三、学习诗歌: 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与节奏
羌笛 qiang侯骑j 燕然yan岑参 cen shen 散入san狐裘qiu 风掣红旗che 2、解题 《凉州词》选自《全唐诗》。凉州词,唐乐府《凉州词》的唱词。 《从军行》选自《王昌龄诗注》《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唐开元二十五年,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 使凉州。这首诗是他在出塞途中写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高适岑参诗选》。唐天宝十三年,作者任安西北 庭节度使判官,这是他送人回京都长安的诗。 3、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凉州词》前两句写了关外之景,后两句抒战士的乡愁之情。 《从军行》前两句写景,渲染背景,后两句抒发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使至塞上》首联写奉命出使,征途遥远,颔联写出塞的行程,颈联写塞外奇观, 尾联运用典故表明唐军声威远震塞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十句描绘边塞风雪的奇异风光和奇寒景象,后八句写 饯别、送行的情景。 4、再读诗歌,讨论诗歌主旨 《凉州词》侧重以悲壮苍凉的笔调抒发战士无限的乡愁之情。 《从军行》侧重表现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使至塞上》抒发诗人不辞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描绘边塞风雪严寒中的奇丽风光衬托深厚的离别之 情 四、鉴赏诗歌佳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 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 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 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 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 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 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 “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 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 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 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 个显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 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 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
羌笛 qiānɡ 侯骑 jì 燕然 yān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 sàn 狐裘 qiú 风掣红旗 chè 2、解题 《凉州词》选自《全唐诗》。凉州词,唐乐府《凉州词》的唱词。 《从军行》选自《王昌龄诗注》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唐开元二十五年,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 使凉州。这首诗是他在出塞途中写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高适岑参诗选》。唐天宝十三年,作者任安西北 庭节度使判官,这是他送人回京都长安的诗。 3、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凉州词》前两句写了关外之景,后两句抒战士的乡愁之情。 《从军行》前两句写景,渲染背景,后两句抒发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使至塞上》首联写奉命出使,征途遥远,颔联写出塞的行程,颈联写塞外奇观, 尾联运用典故表明唐军声威远震塞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十句描绘边塞风雪的奇异风光和奇寒景象,后八句写 饯别、送行的情景。 4、再读诗歌,讨论诗歌主旨 《凉州词》侧重以悲壮苍凉的笔调抒发战士无限的乡愁之情。 《从军行》侧重表现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使至塞上》抒发诗人不辞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描绘边塞风雪严寒中的奇丽风光衬托深厚的离别之 情。 四、鉴赏诗歌佳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 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 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 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 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 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 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 “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 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 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 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 一个显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 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 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
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 壮观”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 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 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 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 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 个成语—“妙手回春”。 五、写作特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 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 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 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 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征蓬出汉塞,归 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 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 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 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 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 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 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 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 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 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六、课后练习解答 第二题:如认为是逼真写实的名句。理由是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 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 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 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 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 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 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
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 壮观”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 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 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 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 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 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五、写作特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 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 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 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 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 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征蓬出汉塞,归 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 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 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 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 ──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 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 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 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 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 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六、课后练习解答 第二题:如认为是逼真写实的名句。理由是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 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 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 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 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 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 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 绘中
第三题:1.如认为是豪迈之语。理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 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 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 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 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 2.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 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 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 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 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 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3.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 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 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 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 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 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 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 境俱称奇绝。 4.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 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诗 歌最后两句,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 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5.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 方人视为反常的事情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 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 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 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 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 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 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 怪的惊奇口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 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一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 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七、布置作业:背诵四首诗 八、练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第三题:1. 如认为是豪迈之语。理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 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 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 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 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 2. 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 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 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 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 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 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3.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 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 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 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 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 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 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 境俱称奇绝。 4.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 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诗 歌最后两句,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 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5. 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 方人视为反常的事情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 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 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 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 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 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 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 怪的惊奇口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 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 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七、布置作业:背诵四首诗 八、练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2.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3.赏析诗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5.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 出来的?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九、教后记: 对于诗歌的学习,应重在朗读,从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读让学生对课 文内容逐步掌握,从而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2.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3. 赏析诗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 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5. 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 出来的?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九、教后记: 对于诗歌的学习,应重在朗读,从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读让学生对课 文内容逐步掌握,从而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