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漠化状况公报 国家林业
国家林业局 2012年6月 中国石漠化状况公报
我国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 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的岩溶地 区。行政范围涉及黔、滇、桂、湘、鄂、渝、川和粵八省(区 市)463个县,国土面积1071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5.2万平方 公里。该区域是珠江的源头,长江水源的重要补给区,也是南水 北调水源区、三峡库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石漠化是该地区最 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着珠江、长江的生态安全,制约区域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全面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和动态变化,2011年初开 始,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直 接参加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达4000余人,历时一年半,采用地面 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 用“3S”技术,共区划和调查地面图斑230多万个,建立了包括 4万余个GPS特征点,近亿条信息在内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地 理信息管理系统,取得了客观、可靠的监测数据。 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土地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 制,由过去持续扩展转变为净减少,岩溶地区生态状况呈良性发 展态势,但局部地区仍在恶化,防治形势仍很严峻
我国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 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的岩溶地 区。行政范围涉及黔、滇、桂、湘、鄂、渝、川和粤八省(区、 市)463个县,国土面积107.1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5.2万平方 公里。该区域是珠江的源头,长江水源的重要补给区,也是南水 北调水源区、三峡库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石漠化是该地区最 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着珠江、长江的生态安全,制约区域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全面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和动态变化,2011年初开 始,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直 接参加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达4000余人,历时一年半,采用地面 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 用“3S”技术,共区划和调查地面图斑230多万个,建立了包括 4万余个GPS特征点,近亿条信息在内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地 理信息管理系统,取得了客观、可靠的监测数据。 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土地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 制,由过去持续扩展转变为净减少,岩溶地区生态状况呈良性发 展态势,但局部地区仍在恶化,防治形势仍很严峻。 前 言
E
○石漠化1土地现状 截止2011年底,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00.2万公顷 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6.5%,占区域国土面积的11.2%,涉及湖北、湖 石漠化土地现状 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8个省(区、市)455个 县5575个乡。 1、按省份分布状况。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3024万 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52%;云南、广西、湖南、湖北、 重庆、四川和广东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2840万公顷、192.6万公 顷、143.1万公顷、109.万公顷、89.5万公顷、73.2万公顷和64万 公顷,分别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37%、16.0%、11.9%、9.1% 7.5%、6.1%和0.5%(图1)。 万公顷 图1各省(区、市)石漠化土地面积 3024 284.0 1926 89.5 73.2 0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2、按流域分布状况。长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为695.6万公 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58.0%;珠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为 ①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 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 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1 截止2011年底,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00.2万公顷, 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6.5%,占区域国土面积的11.2%,涉及湖北、湖 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8个省(区、市)455个 县5575个乡。 1、按省份分布状况。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302.4万 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5.2%;云南、广西、湖南、湖北、 重庆、四川和广东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284.0万公顷、192.6万公 顷、143.1万公顷、109.1万公顷、89.5万公顷、73.2万公顷和6.4万 公顷,分别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3.7%、16.0%、11.9%、9.1%、 7.5%、6.1%和0.5%(图1)。 ʹМᮇ Ӯ ̇ࢶ ࢵٽ ࣻ᧗᜴ ࣸ ˋࣸ ຫӮ ຫӑ ڎNJՉᄴӜNjࣉὈᆂӐڠڗ᭦ሤ 2、按流域分布状况。长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为695.6万公 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58.0%;珠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为 ①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 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 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一 石漠化①土地现状 石漠化土地现状
426.2万公顷,占35.5%;红河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为570万公顷,占 中国石漠化状况公报 4.8%;怒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4.7万公顷,占1.2%;澜沧江流 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为67万公顷,占0.5%(图2)。 图2不同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比重图 怒江流域1.2% 红河流域48% 澜沧江流域0.5% 珠江流域35.5% 长江流域58.0% 3、按程度分布。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为431.5万公顷,占石漠 化土地总面积的360%;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为518.9万公顷,占 43.1%;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为217.7万公顷,占18.2%;极重度石漠 化土地面积为320万公顷,占27%(图3)。 图3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面积比重图 极重度石漠化 度石漠化 轻度石漠化 18.2% 中度石漠化
2 中国石漠化状况公报 426.2万公顷,占35.5%;红河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为57.0万公顷,占 4.8%;怒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4.7万公顷,占1.2%;澜沧江流 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为6.7万公顷,占0.5%(图2)。 ڎNJʿՎึ۪ᆂӐڠڗ᭦ሤඊ᧗ڎ ጙึ۪ ဨึ۪ ᫁ึ۪ ঠึ۪ ༈෩ึ۪ 3、按程度分布。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为431.5万公顷,占石漠 化土地总面积的36.0%;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为518.9万公顷,占 43.1%;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为217.7万公顷,占18.2%;极重度石漠 化土地面积为32.0万公顷,占2.7%(图3)。 ڎ᭦ሤඊ᧗ڠڗӐNJʿՎርऎᆂڎ ᧗ऎᆂӐ ᧗ऎᆂӐ ˖ऎᆂӐ ᣏऎᆂӐ
●潜在石漠化2十地现状 截止2011年底,岩溶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331.8万公 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94%,占区域国土面积的12.4%,涉及湖 潜在石漠化土地现状 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8个省(区、市 463个县5609个乡。 1、按省份分布状况。贵州省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 3256万公顷,占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4.5%;湖北、广西、 云南、湖南、重庆、四川和广东,分别为237.8万公顷、229.4万公 顷、177.1万公顷、156.4万公顷、87.1万公顷、769万公顷和41.5万 公顷,分别占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79%、17.2%、13.3%、 11.7%、6.5%、5.8%和3.1%(图4)。 图4各省(区、市)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比重图 南 贵州 13.3% 湖北 17.9% 24.5% 湖南 四川 5.8% 广东 3.1% 6.5% 2、按流域分布状况。长江流域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 ②潜在石漠化是指基岩为碳酸盐岩类,岩石裸露度(或砾石含量)在30%以上,土壤侵蚀 不明显,植被覆盖较好(森林为主的乔灌盖度达到50%以上,草本为主的植被综合盖度 70%以上)或已梯土化,但如遇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干扰,极有可能演变为石漠化土地
3 二 潜在石漠化②土地现状 截止2011年底,岩溶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331.8万公 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9.4%,占区域国土面积的12.4%,涉及湖 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8个省(区、市) 463个县5609个乡。 1、按省份分布状况。贵州省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 325.6万公顷,占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4.5%;湖北、广西、 云南、湖南、重庆、四川和广东,分别为237.8万公顷、229.4万公 顷、177.1万公顷、156.4万公顷、87.1万公顷、76.9万公顷和41.5万 公顷,分别占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7.9%、17.2%、13.3%、 11.7%、6.5%、5.8%和3.1%(图4)。 ڎNJՉᄴӜNjࣉὈڙᆂӐڠڗ᭦ሤඊ᧗ڎ ࢶ ̇Ӯ ຫӑ ຫӮ ˋࣸ ᜴ࣸ ࣻ᧗ ࢵٽ 2、按流域分布状况。长江流域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 ② 潜在石漠化是指基岩为碳酸盐岩类,岩石裸露度(或砾石含量)在30%以上,土壤侵蚀 不明显,植被覆盖较好(森林为主的乔灌盖度达到50%以上,草本为主的植被综合盖度 70%以上)或已梯土化,但如遇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干扰,极有可能演变为石漠化土地。 潜在石漠化土地现状
8707万公顷,占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5.4%;珠江流域潜在石 中国石漠化状况公报 漠化土地面积为4055万公顷,占30.5%;红河流域潜在石漠化土 地面积为26.9万公顷,占2.0%;澜沧江流域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 为150万公顷,占1.1%;怒江流域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3.6万公 顷,占1.0%(图5) 图5不同流域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比重图 红河流域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 珠江流域 1.0% 长江流域 30.5% ●石漠化十地动态变化 监测显示,截至2011年底,岩溶地区有石漠化土地1200.2万公 顷,与205年(第一次石漠化监测信息基准年)相比,石漠化土地 面积减少96.0万公顷,减少了74%,年均减少面积16.0万公顷,年 均缩减率为1.27%(图6)。[据专家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石漠化 土地面积年均增加1.86%,“十五”时期,石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增 加1.37%。] 1、各省(区、市)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与2005年相比,8省 (区、市)石漠化土地均有所减少,其中广西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 最多,为45.3万公顷,减少了19.0%;贵州、湖南、四川、云南、湖 北、重庆和广东,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29.2万公顷、4.8万公顷
4 中国石漠化状况公报 870.7万公顷,占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5.4%;珠江流域潜在石 漠化土地面积为405.5万公顷,占30.5%;红河流域潜在石漠化土 地面积为26.9万公顷,占2.0%;澜沧江流域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 为15.0万公顷,占1.1%;怒江流域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3.6万公 顷,占1.0%(图5)。 ڎ᭦ሤඊ᧗ڠڗӐᆂڙ۪ึNJʿՎڎ ጙึ۪ ঠึ۪ ༈෩ึ۪ ဨึ۪ ᫁ึ۪ 三 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 监测显示,截至2011年底,岩溶地区有石漠化土地1200.2万公 顷,与2005年(第一次石漠化监测信息基准年)相比,石漠化土地 面积减少96.0万公顷,减少了7.4%,年均减少面积16.0万公顷,年 均缩减率为1.27%(图6)。[据专家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石漠化 土地面积年均增加1.86%,“十五”时期,石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增 加1.37%。] 1、各省(区、市)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与2005年相比,8省 (区、市)石漠化土地均有所减少,其中广西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 最多,为45.3万公顷,减少了19.0%;贵州、湖南、四川、云南、湖 北、重庆和广东,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29.2万公顷、4.8万公顷
43万公顷、4.2万公顷、34万公顷、30万公顷和1.8万公顷,减少率分 别为8.82%、3.26%556%、144%、3:0%、3.28%、21.57%(表1)。 图6不同年代石漠化土地变动速率图 2.5% 1.86% 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 1.37% 1.0% 2011年 0.0% 2002年 1.0% 15% 1.27% 表1各省(区、市)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表 单位:公顷 石漠化 石漠化 单位 面积变化变动率(% 面积变化变动率(% 合计 9599170 7.41 湖北 33971.1 重庆 30352.2 3.28 湖南 48145.6 四川 43096.2 5.56 广东 17553.8 贵州 292317.5 广西 -4528555 -41625.1 144 2、石漠化程度动态变化。与2005年相比,轻度石漠化土地面 积增加75.2万公顷,增加了21.1%;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73.0万 公顷,减少了12.3%;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757万公顷,减少了 258%;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25万公顷,减少了41.3%(图 7)。轻度、中度、重度与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占石漠化土地总 面积的比重由第一次监测的27.5:45.7:2.6:4.2变化为本次监测
5 4.3万公顷、4.2万公顷、3.4万公顷、3.0万公顷和1.8万公顷,减少率分 别为8.82%、3.26%、5.56%、1.44%、3.02%、3.28%、21.57%(表1)。 ڎҮᤳညԪڠڗӐᆂࣱ̼NJʿՎڎ ࣱ ࣱ ࣱ 表1 各省(区、市)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表 单位:公顷 单位 石漠化 单位 石漠化 面积变化 变动率(%) 面积变化 变动率(%) 合计 -959917.0 -7.41 湖北 -33971.1 -3.02 重庆 -30352.2 -3.28 湖南 -48145.6 -3.26 四川 -43096.2 -5.56 广东 -17553.8 -21.57 贵州 -292317.5 -8.82 广西 -452855.5 -19.03 云南 -41625.1 -1.44 2、石漠化程度动态变化。与2005年相比,轻度石漠化土地面 积增加75.2万公顷,增加了21.1%;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73.0万 公顷,减少了12.3%;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75.7万公顷,减少了 25.8%;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2.5万公顷,减少了41.3%(图 7)。轻度、中度、重度与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占石漠化土地总 面积的比重由第一次监测的27.5∶45.7∶22.6∶4.2变化为本次监测 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
的360:43.1:18.2:27,轻度石漠化土地较2005年增加8.5个百分 中国石漠化状况公报 点 图7石漠化程度动态变化图 75.2 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 -20轻度石漠化 225 73.0 3、植被结构变化。岩溶地区植被状况好转,植被盖度增加 44%。植被结构在改善,乔木型和灌木型的比例增加2.2%,无植被 类型的比例减少0.8%。 4、石漠化耕地变化。与2005年相比,发生在耕地上(主要为 坡耕地)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434319公顷,年均增加7238.0公 顷,其中失去耕种条件的面积为28616.7公顷,年均以4769.0公顷的 速度弃耕,部分坡耕地质量进一步下降。 5、重点区域石漠化动态变化 本次监测选择了石漠化土地分布广、变动显著,对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毕节地区、三峡库区、珠江 中上游广西河池百色区域、湖南湘西武陵山区,以及形势仍很严 峻、石漠化继续扩展的云南曲靖珠江源区进行重点监测,情况是: (1)毕节地区。201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598万公顷,比2005 年净减少542万公顷,减少8.31%,年均缩减率1.4%。 (2)三峡库区。201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66.8万公顷,比2005 年净减少2.7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0.7%
6 中国石漠化状况公报 的36.0∶43.1∶18.2∶2.7,轻度石漠化土地较2005年增加8.5个百分 点。 ڎNJᆂӐርऎҮখԪӐڎ ʹМᮇ ᣏऎᆂӐ ˖ऎᆂӐ ᧗ऎᆂӐ ᧗ऎᆂӐ 3、植被结构变化。岩溶地区植被状况好转,植被盖度增加 4.4%。植被结构在改善,乔木型和灌木型的比例增加2.2%,无植被 类型的比例减少0.8%。 4、石漠化耕地变化。与2005年相比,发生在耕地上(主要为 坡耕地)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43431.9公顷,年均增加7238.0公 顷,其中失去耕种条件的面积为28616.7公顷,年均以4769.0公顷的 速度弃耕,部分坡耕地质量进一步下降。 5、重点区域石漠化动态变化 本次监测选择了石漠化土地分布广、变动显著,对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毕节地区、三峡库区、珠江 中上游广西河池百色区域、湖南湘西武陵山区,以及形势仍很严 峻、石漠化继续扩展的云南曲靖珠江源区进行重点监测,情况是: (1)毕节地区。201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59.8万公顷,比2005 年净减少5.42万公顷,减少8.31%,年均缩减率1.4%。 (2)三峡库区。201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66.8万公顷,比2005 年净减少2.7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0.7%
3)珠江上游百色河池地区。201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156万公 顷,比2005年净减少27.1万公顷,减少19.0%,年均缩减率为3.5%。 (4)湘西武陵山区。201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24.8万公顷,比 2005年净减少3.8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2.4%。 5)曲靖珠江源区。因连续3年遭受干旱,2011年石漠化土 地面积为8.7万公顷,比2005年净增加2.8万公顷,年均扩展率为 石漠化动态变化原因分析 石漠化动态变化原因分析 监测结果显示:岩溶地区石漠化出现净减少,生态状况向良 性方向发展,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工造林种草和林草植被 保护对石漠化土地逆转发挥着主导作用,其贡献率达72%;土地压 力减轻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的植被自然修复贡献率为18%;实 施农业工程与农业技术措施的贡献率为7%;其他因素的贡献率为 3%。具体分析如下 1、林草植被保护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 199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补偿、草原 生态补偿政策,大幅度增加对林草植被保护的投入,抑制了不合理 的人为活动,调动了广大群众保护林草植被的积极性,促进了岩溶 地区的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 2、重大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对遏制石漠化扩展起到了重要 作用。1999年以来,国家在石漠化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 大长江、珠江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投入,防治速度明显加 快,成效显著。2008年国务院又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规划大纲》(2006-2015年),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进一 步加快了石漠化治理步伐
7 (3)珠江上游百色河池地区。201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15.6万公 顷,比2005年净减少27.1万公顷,减少19.0%,年均缩减率为3.5%。 (4)湘西武陵山区。201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24.8万公顷,比 2005年净减少3.8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2.4%。 (5)曲靖珠江源区。因连续3年遭受干旱,2011年石漠化土 地面积为8.7万公顷,比2005年净增加2.8万公顷,年均扩展率为 6.8%。 四 石漠化动态变化原因分析 监测结果显示:岩溶地区石漠化出现净减少,生态状况向良 性方向发展,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工造林种草和林草植被 保护对石漠化土地逆转发挥着主导作用,其贡献率达72%;土地压 力减轻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的植被自然修复贡献率为18%;实 施农业工程与农业技术措施的贡献率为7%;其他因素的贡献率为 3%。具体分析如下: 1、林草植被保护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 199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补偿、草原 生态补偿政策,大幅度增加对林草植被保护的投入,抑制了不合理 的人为活动,调动了广大群众保护林草植被的积极性,促进了岩溶 地区的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 2、重大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对遏制石漠化扩展起到了重要 作用。1999年以来,国家在石漠化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 大长江、珠江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投入,防治速度明显加 快,成效显著。2008年国务院又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规划大纲》(2006-2015年),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进一 步加快了石漠化治理步伐。 石漠化动态变化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