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语文虹口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试卷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 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 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 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 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 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一一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 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③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 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 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一一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 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 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④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 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 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⑤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 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 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 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人胜。画家在你还未 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⑦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 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 ⑧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 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 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 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 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 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 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 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⑨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 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 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 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 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1 2009 届语文虹口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试卷 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 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 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 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 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 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 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③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 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 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 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 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④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 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 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⑤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 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 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 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人胜。画家在你还未 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⑦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 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⑧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 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 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 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 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 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 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 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⑨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 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 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 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 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
⑩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 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 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 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 黄,一根蓝· 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 “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11)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 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 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2分)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的原因是 2.(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以舒伯特《鳟鱼》五重奏为例,主要是为了说明音乐创作中层出不穷的变奏 B.“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中的“这”是指“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C.北京故宫以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达到了建筑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D.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来阐明艺术创作中的规律,内容翔实,读来引人入胜。 3.(2分标题中的“通感”在文中的含义是 4.(3分)第⑧段在表达上有明显的特色,请说说这一段的特色 5.(2分第⑩段中用了很多个“一根……”,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 6.(5分)本文的结构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原则,谈谈你对此的体会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3题。(21分) 伟大的人们 ①荷马一生困窘,他就是在乞讨流浪的生活中,从那些与他相同命运的人们中间,收集 整理创作出了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辉煌无比的伟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②荷马死在了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路上 ③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一位盲人,他是为中国的音乐史留下了丰富遗产的 二胡和琵琶演奏艺术家瞎子阿炳。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名曲》、《听松》和琵琶曲 《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成为不可多得的传世名曲 ④189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阿炳正逢乱世,他的名字叫华彦均,阿炳只是他的小名 但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地位的街头艺人,他的名字却没有人记起,人们习惯于一种轻蔑的称呼 瞎子阿炳。他手拿一把二胡,肩背一把琵琶,穿着那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有时在闹市,有时 在小巷,有时在乡村,沿街卖唱,挣路人一个铜板。有很多时候,他的演奏仅仅是为了一口 饭吃。也有坐在街头演奏了一天,却没有人施舍一口饭、赏给一个铜板的时候,那他就只能 饿着肚子在漫漫长夜中煎熬了。苦难的身世和坎坷的命运,逼使阿炳利用他精通的音乐思考 社会、生活和人生,二首首充满着悲愤和哀怨的曲调如流水般从他睿智的大脑中流淌出来。 ⑤与荷马相比,阿炳稍稍幸运的是,他在自己临死的前几天,赶上了共和国的诞生,他 被请到艺术的殿堂进行演奏,使他在有生之年得以享受到一个音乐艺术家的尊敬。当年那个 为生计而流浪街头的瞎子,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和尊贵的象征 ⑥“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说这句话的人是谁?他其貌不扬,那笨拙的 身躯裹在常年不换洗,皱皱巴巴、分不清季节的及膝短袍里 ⑦在围拢在他身边的这些人当中,有像柏拉图和亚西比德这样的贵族公子,他们喜欢听 他对当权者民主制度真面目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像亚里斯扑提一类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向往 过一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还有许多对时局关心的有识之士,他们喜欢听他对 于政治的独到见解 ⑧这个人,就是创造欧洲哲学的开山鼻祖,伟大的哲学家一一苏格拉底
2 ⑩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 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 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 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 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 “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11)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 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 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1.(2 分)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的原因是 2.(2 分)下列说法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以舒伯特《鳟鱼》五重奏为例,主要是为了说明音乐创作中层出不穷的变奏。 B.“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中的“这”是指“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C.北京故宫以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达到了建筑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D.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来阐明艺术创作中的规律,内容翔实,读来引人入胜。 3.(2 分)标题中的“通感”在文中的含义是 4.(3 分)第⑧段在表达上有明显的特色,请说说这一段的特色。 5.(2 分)第⑩段中用了很多个“一根……”,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 6.(5 分)本文的结构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原则,谈谈你对此的体会。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3 题。(21 分) 伟大的人们 ①荷马一生困窘,他就是在乞讨流浪的生活中,从那些与他相同命运的人们中间,收集 整理创作出了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辉煌无比的伟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②荷马死在了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路上。 ③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一位盲人,他是为中国的音乐史留下了丰富遗产的 二胡和琵琶演奏艺术家瞎子阿炳。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名曲》、《听松》和琵琶曲 《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成为不可多得的传世名曲。 ④1893 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阿炳正逢乱世,他的名字叫华彦均,阿炳只是他的小名。 但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地位的街头艺人,他的名字却没有人记起,人们习惯于一种轻蔑的称呼 瞎子阿炳。他手拿一把二胡,肩背一把琵琶,穿着那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有时在闹市,有时 在小巷,有时在乡村,沿街卖唱,挣路人一个铜板。有很多时候,他的演奏仅仅是为了一口 饭吃。也有坐在街头演奏了一天,却没有人施舍一口饭、赏给一个铜板的时候,那他就只能 饿着肚子在漫漫长夜中煎熬了。苦难的身世和坎坷的命运,逼使阿炳利用他精通的音乐思考 社会、生活和人生,一首首充满着悲愤和哀怨的曲调如流水般从他睿智的大脑中流淌出来。 ⑤与荷马相比,阿炳稍稍幸运的是,他在自己临死的前几天,赶上了共和国的诞生,他 被请到艺术的殿堂进行演奏,使他在有生之年得以享受到一个音乐艺术家的尊敬。当年那个 为生计而流浪街头的瞎子,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和尊贵的象征。 ⑥“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说这句话的人是谁?他其貌不扬,那笨拙的 身躯裹在常年不换洗,皱皱巴巴、分不清季节的及膝短袍里。 ⑦在围拢在他身边的这些人当中,有像柏拉图和亚西比德这样的贵族公子,他们喜欢听 他对当权者民主制度真面目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像亚里斯扑提一类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向往 过一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还有许多对时局关心的有识之士,他们喜欢听他对 于政治的独到见解。 ⑧这个人,就是创造欧洲哲学的开山鼻祖,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⑨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认识自己,追求智慧,走进自己的灵魂,学会怀疑原则、信念甚至 教义,而正是这些问题,把他推向了死路。因为雅典的统治者决不会允许民众都具有了有思 想的头脑,都来对他们的统治提出自己的疑问,更不允许人们怀疑自己的信念和教义 ⑩更可悲的是,要求处死他的人,并不仅仅是当权者,更多的是他一生都在尽力引导 教化的普通民众。当权者逮捕了他,给他戴上锁链,押着他在雅典的大街上游行示众。几乎 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他们一直认为的异类,所以,不论把苏格拉底押解到哪里,两边都是愤 怒的人们。他们向他投掷石头,把脏水泼到他的头上。人们纷纷要求立即处死这个离经叛道 的害群之马。 (11)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2300多年,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想象得出,戴着锁链被押着在 雅典的街道上游行,看着街两旁那一双双迷惘愚昧的眼睛,这位人类的先知,内心深处是何 样的痛苦。 (12)所以,当法官告诉他,如果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就会得到赦免的时候,他拒绝了 他的朋友来到牢房告诉他,他们已经买通了所有妨碍他获得自由的人时,他也拒绝了。 (13)他说:“告诉人们,你们杀死的只是我的肉体。” (14)是的,他的肉体在当世被轻蔑地毁掉了,但是 也给他 带来了不朽的千古声名 (15)在我们远古的春秋时期,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战乱时代,有一支布衣队伍在各个诸侯 国之间匆忙疲惫地行走。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16)他带领他的弟子们,历经14年,先后到过齐、卫、宋、郑、陈、蔡,楚等国家, 拜见了七十余君,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求人仕从政的机会。但是,他无一例外地 处处碰壁,不仅不被重用,而且饱受冷嘲热讽。 (17)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他“道大不能容”,应该是对他这14年辛苦的最 好的注脚。东西方的这两位思想巨人,几乎是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又几乎有着同样的遭遇 只是东方的孔子稍稍幸运一点,没有被上了枷锁游行示众,也没有被处死 (18)在人类那些所有称得上伟大级别的人物当中,他们在有生之年的命运似乎都惊人的 相似。仰望着这些饱受生活屈辱却又登上了人类思想和艺术顶峰的人们,我相信了这样的 个 理: 7.(1分)荷马与苏格拉底同是 国家)的伟人。 8.(2分)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9.(6分)下列说法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以历史伟人的磨难史为线索贯穿全文,内容厚实,题旨深远。 B.全文运用引用、设问、排比等手法形象展示了伟人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C.文章通过东西方伟人遭遇的对比突出了东方的阿炳与孔子的“幸运 D、对苏格拉底外貌衣着描述的作用是衬托他思想的杰出与伟大 E.孔子一生处处碰壁的主要原因与其他伟人一样,是“道大不能容’。 F.本文主要以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了对伟人们的崇敬之情 10.(2分)苏格拉底“内心深处是何样的痛苦”的真正原因是」 11.(3分)依照文意,第⑩段空格处应补写的一句话是 12.4分)文末说,伟人的生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请概括“相似”的主要内容
3 ⑨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认识自己,追求智慧,走进自己的灵魂,学会怀疑原则、信念甚至 教义,而正是这些问题,把他推向了死路。因为雅典的统治者决不会允许民众都具有了有思 想的头脑,都来对他们的统治提出自己的疑问,更不允许人们怀疑自己的信念和教义。 ⑩更可悲的是,要求处死他的人,并不仅仅是当权者,更多的是他一生都在尽力引导、 教化的普通民众。当权者逮捕了他,给他戴上锁链,押着他在雅典的大街上游行示众。几乎 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他们一直认为的异类,所以,不论把苏格拉底押解到哪里,两边都是愤 怒的人们。他们向他投掷石头,把脏水泼到他的头上。人们纷纷要求立即处死这个离经叛道 的害群之马。 (11)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 2300 多年,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想象得出,戴着锁链被押着在 雅典的街道上游行,看着街两旁那一双双迷惘愚昧的眼睛,这位人类的先知,内心深处是何 样的痛苦。 (12)所以,当法官告诉他,如果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就会得到赦免的时候,他拒绝了; 他的朋友来到牢房告诉他,他们已经买通了所有妨碍他获得自由的人时,他也拒绝了。 (13)他说:“告诉人们,你们杀死的只是我的肉体。” (14)是的,他的肉体在当世被轻蔑地毁掉了,但是 ,也给他 带来了不朽的千古声名。 (15)在我们远古的春秋时期,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战乱时代,有一支布衣队伍在各个诸侯 国之间匆忙疲惫地行走。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16)他带领他的弟子们,历经 14 年,先后到过齐、卫、宋、郑、陈、蔡,楚等国家, 拜见了七十余君,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求人仕从政的机会。但是,他无一例外地 处处碰壁,不仅不被重用,而且饱受冷嘲热讽。 (17)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他“道大不能容”,应该是对他这 14 年辛苦的最 好的注脚。东西方的这两位思想巨人,几乎是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又几乎有着同样的遭遇, 只是东方的孔子稍稍幸运一点,没有被上了枷锁游行示众,也没有被处死。 (18)在人类那些所有称得上伟大级别的人物当中,他们在有生之年的命运似乎都惊人的 相似。仰望着这些饱受生活屈辱却又登上了人类思想和艺术顶峰的人们,我相信了这样的一 个 道 理: 。 7.(1 分)荷马与苏格拉底同是 (国家)的伟人。 8 . (2 分 ) 第 ④ 段 画 线 句 运 用 了 比 喻 手 法 , 在 文 中 的 表 达 作 用 是 。 9.(6 分)下列说法恰当的两项是……………………………………………( ) ( ) A.作者以历史伟人的磨难史为线索贯穿全文,内容厚实,题旨深远。 B.全文运用引用、设问、排比等手法形象展示了伟人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C.文章通过东西方伟人遭遇的对比突出了东方的阿炳与孔子的“幸运”。 D、对苏格拉底外貌衣着描述的作用是衬托他思想的杰出与伟大。 E.孔子一生处处碰壁的主要原因与其他伟人一样,是“道大不能容’。 F.本文主要以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了对伟人们的崇敬之情。 10.(2 分)苏格拉底“内心深处是何样的痛苦”的真正原因是 11.(3 分)依照文意,第⑩段空格处应补写的一句话是 12.(4 分)文末说,伟人的生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请概括“相似”的主要内容。 (1)
(2 13.(3分)文末说“我相信了这样的一个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这一个道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4.(1)世胄蹑高位, (左思《咏史》 (2 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 (3) ,栏杆拍遍,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花径不曾缘客扫 (杜甫《客至》) (5 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6)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5-17题。(8分) 赤壁 姚文焱 天空木落石崔嵬,怀古凭轩倦眼开 山势欲奔吞浪住,江光丕断抱城来。 英雄气尽三分业,词客名高两赋才。 只有文章传胜地,箫声鹤梦总尘埃。 15.(1分颈联中的“词客”是指 16.(3分)对作品鉴赏,洽当的一项是… A.作品风格豪放,气势雄浑,感慨深沉,境界清幽。 B.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怀古,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C.‘倦眼开”抒发了对于历史盛衰无常的厌倦和悲叹 D.结尾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质疑 17.4分)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全诗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7分)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 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粱复遣曹义宗 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①,云城全当授本 州剌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日曰:“荆 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 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人城。罴尚卧 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 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 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筹捶,以是人有逃散 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蘨②。文帝以华州冲要,遺使劳罴,令加 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 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③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 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 击之。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
4 (2) 13.(3 分)文末说“我相信了这样的一个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这一个道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 6 空)。(6 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 6 空,按前 6 空顺序评分) 14.(1)世胄蹑高位, 。(左思《咏史》) (2) ,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 (3) ,栏杆拍遍,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花径不曾缘客扫, 。(杜甫《客至》) (5) ,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6)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7) ,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 15-17 题。(8 分) 赤壁 姚文焱 天空木落石崔嵬,怀古凭轩倦眼开。 山势欲奔吞浪住,江光丕断抱城来。 英雄气尽三分业,词客名高两赋才。 只有文章传胜地,箫声鹤梦总尘埃。 15.(1 分)颈联中的“词客”是指 16.(3 分)对作品鉴赏,洽当的一项是………………………………………………………( ) A.作品风格豪放,气势雄浑,感慨深沉,境界清幽。 B.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怀古,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C.‘倦眼开”抒发了对于历史盛衰无常的厌倦和悲叹。 D.结尾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质疑。 17.(4 分)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全诗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8—22 题。(17 分)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 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粱复遣曹义宗 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①,云城全当授本 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日曰:“荆 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 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人城。罴尚卧 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 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 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 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②。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 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 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③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 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 击之。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
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注①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②:怨恨。③台使 六朝时朝廷使者 18.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时既内外多虞( )(2)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 (3)轨遂投城遁走( )(4)时人尚其均平( 19.(2分)下列对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罴为设食 (2)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不为巧诈 咸去乃见思 A.(1)相同,(2)不同B.(1)不同,(2)相同 C.(1)、(2)都相同D.(1)、(2)都不同 20.(6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译文: (2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 译文: 21.(2分)以下对王罴,性格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倔强急躁B.勇敢正直 C.勤俭小气D.率性直爽 22.(3分)本文记载王罴的主要事迹有: 123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2分) 可楼记 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 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于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 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 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 至闽粵,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 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 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 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矣。(选自《高子遗书》) 23.(2分)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 24.(3分)作者曾经“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而“今乃可斯楼”主要是因为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5.4分本文在写作手法属于口口口口。虽然名曰“记”,但只是略写了
5 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注]①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②讟:怨恨。③台使: 六朝时朝廷使者。 18.(4 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时既内外多虞.( ) (2)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 ) (3)轨遂投.城遁走( ) (4)时人尚.其均平 ( ) 19.(2 分)下列对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罴为.设食 (2)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不为.巧诈 咸去乃.见思 A.(1)相同,(2)不同 B.(1)不同,(2)相同 C.(1)、(2)都相同 D.(1)、(2)都不同 20.(6 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译文: (2)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 译文: 21.(2 分)以下对王罴,性格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倔强急躁 B.勇敢正直 C.勤俭小气 D.率性直爽 22.(3 分)本文记载王罴的主要事迹有: (1) (2) (3)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3-26 题。(12 分) 可楼记 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 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于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 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 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 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 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 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 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矣。 (选自《高子遗书》) 23.(2 分)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 。 24.(3 分)作者曾经“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而“今乃可斯楼”主要是因为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5.(4 分)本文在写作手法属于口口口口。虽然名曰“记”,但只是略写了
,表现了登望湖光景色而静穆悠远、悠然自得的心 态,实则重在 26.(3分)文章结尾说“斯楼其赘”的原因是 写作(70分) 2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将“梦想是”填写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9届语文虹口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试卷参考答案
6 ,表现了登望湖光景色而静穆悠远、悠然自得的心 态,实则重在 。 26.(3 分)文章结尾说“斯楼其赘”的原因是 。 写 作 (70 分) 2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将“梦想是 ”填写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009 届语文虹口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试卷参考答案
()17分) 1.缺少了其中一方面就会单调枯燥或陷于散漫零乱。(2分) 2.A(缺少说明这些变奏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3分) 3.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一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2分) 4.运用类比的手法,一方面强调建筑与音乐艺术共有的特点,结构上又前后照应,突出主 旨 5.运用排比加强了语气,从反面突出(强调)了建筑艺术中(颐和园长廊几百根柱子的艺术创 作)的无尽的重复与千变万化的气势,给人带来的特殊的感受。(3分) 6.(4分)千变万化:作者以音乐、绘画、建筑各不相同的艺术范畴(不同的角度)来作本文的 论据,丰富多彩,变化起伏:(2分) 千篇一律:作者在文中三个不同角度的例证都是紧扣“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这一主题, “万变不离其宗”。(2分) 7.希腊(1分) 8.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阿炳在苦难人生中用敏锐目光与智慧创造出一首首不朽的作品。(2分) 9.AE(B错在文中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C错在“对比”:D错在“衬托”;F错在“抒 情”,应该是“记叙”。)6分) 10.曾受自己引导、敏化的民众的迷茫与愚昧成了统治者的帮凶。(2分) 11.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却给人类打开了光明之门(意思相近即可)(3分) 12.(1)生活窘困,潦倒流浪,他们的思想被当做异端邪说。 (2)他们对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和迫害似乎不以为意,不论人们怎么去看,他们依然坚定 不移地走自己的路。(4分) 13.原文: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上帝在给了你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你磨难,而只有在磨难中 智慧才能够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意近即可) 或者: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凡是对促进人类文明史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往往历经坎坷与苦难, 饱受责难,甚至丢掉生命,这是他们的不幸;但他们的思想被永世传唱,他们的智慧熠熠生 辉,这又是“幸”的:;伟大由屈辱中来,智慧由磨难中出 (三)6分) 14.(1)英俊沉下僚(2)朱弦已为佳人绝 (3)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4)蓬门今始为君开 (5)诚既勇兮又以武(6)非宁静无以致远 (刀察己则可以知人 (四8分 15.苏轼(1分) 16,C(A境界开阔,并不清幽;C“倦眼开”说明眼前景象令人振奋;D说明历史虽化为陈 迹,但仍有诗文可以流传不朽,并无质疑之意)3分 17.(4分)这两句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山势的雄奇以及江水的汹涌,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壮阔景 象,③3分)为后两句抒发感怀进行了铺垫。(1分) (五17分】 18.(1)忧虑、忧患(2)渡河(3)放弃、丢弃(4)崇尚、推崇 19.D(第一个“为”解释为“替、给”,第二个“为”解释为“做”;第一个“乃”解释为“就”、 第二个“乃”解释为“才”)(2分) 20.(6分)(1)于是就赐给王罴铁券,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刺史一职。(“乃
7 阅 读(80 分) (一)(17 分) 1.缺少了其中一方面就会单调枯燥或陷于散漫零乱。(2 分) 2.A(缺少说明这些变奏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3 分) 3.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2 分) 4.运用类比的手法,一方面强调建筑与音乐艺术共有的特点,结构上又前后照应,突出主 旨。 5.运用排比加强了语气,从反面突出(强调)了建筑艺术中(颐和园长廊几百根柱子的艺术创 作)的无尽的重复与千变万化的气势,给人带来的特殊的感受。(3 分) 6.(4 分)千变万化:作者以音乐、绘画、建筑各不相同的艺术范畴(不同的角度)来作本文的 论据,丰富多彩,变化起伏;(2 分) 千篇一律:作者在文中三个不同角度的例证都是紧扣“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这一主题, “万变不离其宗”。(2 分) (二)(21 分) 7.希腊(1 分) 8.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阿炳在苦难人生中用敏锐目光与智慧创造出一首首不朽的作品。(2 分) 9.A E(B 错在文中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C 错在“对比”;D 错在“衬托”;F 错在“抒 情”,应该是“记叙”。)(6 分) 10.曾受自己引导、敏化的民众的迷茫与愚昧成了统治者的帮凶。(2 分) 11.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却给人类打开了光明之门(意思相近即可)(3 分) 12.(1)生活窘困,潦倒流浪,他们的思想被当做异端邪说。 (2)他们对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和迫害似乎不以为意,不论人们怎么去看,他们依然坚定 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4 分) 13.原文: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上帝在给了你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你磨难,而只有在磨难中, 智慧才能够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意近即可) 或者: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凡是对促进人类文明史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往往历经坎坷与苦难, 饱受责难,甚至丢掉生命,这是他们的不幸;但他们的思想被永世传唱,他们的智慧熠熠生 辉,这又是“幸”的;伟大由屈辱中来,智慧由磨难中出。 (三)(6 分) 14.(1)英俊沉下僚 (2)朱弦已为佳人绝 (3)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 (4)蓬门今始为君开 (5)诚既勇兮又以武 (6)非宁静无以致远 (7)察己则可以知人 (四)(8 分) 15.苏轼(1 分) 16,C(A 境界开阔,并不清幽;C“倦眼开”说明眼前景象令人振奋;D 说明历史虽化为陈 迹,但仍有诗文可以流传不朽,并无质疑之意)(3 分) 17.(4 分)这两句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山势的雄奇以及江水的汹涌,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壮阔景 象,(3 分)为后两句抒发感怀进行了铺垫。(1 分) (五)(17 分) 18.(1)忧虑、忧患(2)渡河(3)放弃、丢弃(4)崇尚、推崇 19.D(第一个“为”解释为“替、给”,第二个“为”解释为“做”;第一个“乃”解释为“就”、 第二个“乃”解释为“才”)(2 分) 20.(6 分)(1)于是就赐给王罴铁券,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刺史一职。(“乃
1分,“遗”1分,句意正确1分) (2)只有王罴向来对民众讲信用,辖境中没有隐藏粮食的人,他征得的粮食也不比别的州少。 (“著”1分,补出省略部分1分,句意正确1分) 21.C(2分) 22.3分(1)体恤将士,办事公允。当荆州被围,城中粮尽,和将士平均分食煮好的粥。每 逢宴会,他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 (2)倔强急躁。曾有下属挟带私心跟他谈事,他勃然大怒,拿起靴子来打对方。 (3)作战勇猛。出战时经常不穿铠甲,不戴头盔;面对敌人的偷袭,他英勇杀敌,镇守华州 要和神武帝拼命 (4)为人率性。他请台使吃饭时,竟然因为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还曾因客人削的 瓜皮太厚,而使客人下不了台。(写出3点即可) 2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介绍可楼的特点与好处,充分揭示其得名的原因 24.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写到“可以寄吾意”即可 25.托物言志可楼的位置、特点和建成经过寄托作者知足常乐的感悟(表达作者“事物只要 能寄托意趣就可心满意足的观点” 26.人之大患在不知足,知足则无所不可:但“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所以要忘掉“可与不 可”,那么“可楼”也是多余的了。 写作(70分) 27.作文参照高考评分标准(略) 2009届语文虹口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试卷参考答案 答案指正 第8题B选项也对,文中第4第7段都有排比;衣着可以是思想伟大的反衬,衬托应包含 正衬和反衬,所以D项也可算对。此题出得太不仔细。建议此题反做,改成选出不恰当的 两项,答案为CF 第16题诗歌鉴赏否定了C又标注C为正确选项,应该选B
8 1 分,“遗”1 分,句意正确 1 分) (2)只有王罴向来对民众讲信用,辖境中没有隐藏粮食的人,他征得的粮食也不比别的州少。 (“著”1 分,补出省略部分 1 分,句意正确 1 分) 21. C(2 分) 22.(3 分)(1)体恤将士,办事公允。当荆州被围,城中粮尽,和将士平均分食煮好的粥。每 逢宴会,他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 (2)倔强急躁。曾有下属挟带私心跟他谈事,他勃然大怒,拿起靴子来打对方。 (3)作战勇猛。出战时经常不穿铠甲,不戴头盔;面对敌人的偷袭,他英勇杀敌,镇守华州, 要和神武帝拼命。 (4)为人率性。他请台使吃饭时,竟然因为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还曾因客人削的 瓜皮太厚,而使客人下不了台。(写出 3 点即可) (六)(12 分) 2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介绍可楼的特点与好处,充分揭示其得名的原因。 24.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写到“可以寄吾意”即可) 25.托物言志可楼的位置、特点和建成经过寄托作者知足常乐的感悟(表达作者“事物只要 能寄托意趣就可心满意足的观点”) 26.人之大患在不知足,知足则无所不可;但“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所以要忘掉“可与不 可”,那么“可楼”也是多余的了。 写 作(70 分) 27.作文参照高考评分标准(略) 2009 届语文虹口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试卷参考答案 答案指正 第 8 题 B 选项也对,文中第 4 第 7 段都有排比;衣着可以是思想伟大的反衬,衬托应包含 正衬和反衬,所以 D 项也可算对。此题出得太不仔细。建议此题反做,改成选出不恰当的 两项,答案为 C F。 第 16 题诗歌鉴赏否定了 C 又标注 C 为正确选项,应该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