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代号:1282 座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一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社会学概论(本)试题 2010年1月 题 号 三 四 五 总 分 分 数 得 分 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有一位社会学理论家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这位社会学家是( )。 A.孔德 B.涂尔干 C.马克思 D.韦伯 2.就网络密度而言,社会网络可以分为密网和松网。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拥有的社 会网络通常是()。 A,密网 B.近似密网 C.近似松网 D.松网 3.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罪犯”,所以容易再次 犯罪。这种理论是()。 A.社会病理学 B.标签论 C.社会解组论 D.偏差行为理论 4.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被称为()。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流动 1443
试卷代号:1282 座位号巨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社会学概论(本) 试题 2010年 1月 题 号 四 五 总 分 分 数 得 分 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分,共 10分) 1.有一位社会学理论家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这位社会学家是( )。 A.孔德 B.涂尔干 C.马克思 D。韦伯 2.就网络密度而言,社会网络可以分为密网和松网。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拥有的社 会网络通常是( )。 3 犯 罪 。 A.密网 B.近似密网 C.近似松网 D.松网 .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罪犯”,所以容易再次 这种理论是( )。 A.社会病理学 B.标签论 C.社会解组论 D.偏差行为理论 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 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被称为(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流动 1443
5.扩大家庭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某种家庭、再加上其他亲属而组成的家庭。这种组成 扩大家庭的家庭类型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配偶家庭 D.父母一孩子家庭 6.韦伯在对权威来源的讨论中指出,有一种类型的权威是多数现代社会中的政治制度的 特点。这种权威类型是()。 A.传统型权威 B.卡里斯马权威 C.法理型权威 D.民主型权威 7.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 定规则、很不稳定的行为,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社会学上所说的()。 A.社会问题 B.越轨行为 C.全球化 D.集合行为。 8.晚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长辈,这种社会化被称为()。 A.发展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逆向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9.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 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 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444
5.扩大家庭是 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某种家庭、再加上其他亲属而组成 的家庭。这种组成 扩大家庭的家庭类型是( A.核心家庭 C.配偶家庭 B.主干家庭 D.父母一孩子家庭 6.韦伯在对权威来源的讨论中指出,有一种类型的权威是多数现代社会中的政治制度的 特点 。这种权威类型是( )。 A.传统型权威 B.卡里斯马权威 C.法理型权威 D.民主型权威 7.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 定规则、很不稳定的行为,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社会学上所说的( )。 A.社会问题 B.越轨行为 C.全球化 D.集合行为。 8.晚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长辈,这种社会化被称为( )。 A.发展社会化 C.逆向社会化 B.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9.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 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 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 A.错位 C.畸变 B.脱节 D.失衡 1444
得分 评卷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以下关于社会角色的论述正确的有( )。 A.社会角色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获得的 B.人们的社会角色是与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身份相一致的 C.角色是杜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D.角色是指对某一社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 2.以下属于正式群体是( ). A.家庭 B.邻里 C.工 D.朋友 3.韦伯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 )。 A.财富 B.威望 C.家庭背景 D.权力 4.下列属于集合行为的是( )。 A.抢购 B.挤公共汽车 C.泼水节上人群载歌载舞 D.输球后的球迷骚乱 5.从研究目的来看,社会学研究可以分为( )。 A.描述性研究 B.深度访谈研究 C.问卷研究 D.解释性研究 6.农村社区的形成途径主要有( )。 A.自然起源 B.社会组合 C.农村建设 D.城市衰退 7.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越轨不等同于犯罪 B.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 C.越轨行为破坏社会秩序,有百害而无一利 D.越轨有时候只是一种不从俗 1445
得 分 评卷人 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 2分,共 16分) 1.以下关于社会角色的论述正确的有( )。 A.社会角色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获得的 B.人们的社会角色是与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身份相一致的 C.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D.角色是指对某一社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 2.以下属于正式群体是( )。 A.家庭 B.邻里 C.工厂 D.朋友 3.韦伯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 )。 A.财富 B.威望 C.家庭背景 D.权力 4.下列属于集合行为的是 ( )。 A.抢购 B.挤公共汽车 C.泼水节上人群载歌载舞 D.输球后的球迷骚乱 5.从研究目的来看,社会学研究可以分为( )。 A.描述性研究 B.深度访谈研究 C.问卷研究 D.解释性研究 6.农村社 区的形成途径主要有( )。 A.自然起源 B.社会组合 C.农村建设 D.城市衰退 7.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越轨不等同于犯罪 B.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 C.越轨行为破坏社会秩序,有百害而无一利 D.越轨有时候只是一种不从俗 1445
8.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趋势包括( )。 A.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B.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 C.出现了更多的阶层 D.阶层之间的流动诚少 得分 评卷人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朋辈群体 2.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3.麦当劳化 4.参照群体 得 分 评卷人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场极其重要的变革? 3.集合行为有哪些特点? 得分 评卷人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请以单位制为例,阐述你对庇护主义的理解。 2.什么是社会结构?试述改革前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1446
8.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趋势包括( A.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C.出现了更多的阶层 阶层 内部认同的形成 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 B. D. 得 分 评卷人 三、名词解释(每题 5分,共 20分) 1.朋辈群体 2.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3.麦当劳化 4.参照群体 得 分 评卷人 四、简答题(每题 8分 ,共 24分) 1.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 的? 2.为什么说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场极其重要的变革? 3.集合行为有哪些特点? 得 分 评卷人 五、论述题(每题 15分 ,共 30分) 1.请以单位制为例,阐述你对庇护主义的理解。 2.什么是社会结构?试述改革前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1446
试卷代号:128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一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未考试 社会学概论(本)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B 2.D 3.B 4.B 5.A 6.C 7.D 8.C 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BCD 2.AC 3.ABD 4.ABCD 5.AD 6.ABC 7.ABD 8.ABD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朋辈群体:朋辈群体是人们社会化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1分)所谓朋辈群体指由那 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1分)朋辈群 体包括同辈群体和朋友群体两个概念。同辈群体指大致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年龄相仿的 一群人,并不一定是朋友。(1分)朋友群体是指有共同兴趣或相似收人、社会地位的一群人, 年龄并不一定接近。(1分)朋辈群体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有较重要的影响。(1分) 2.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依据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起始时间以及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目前 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可分为两类: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2分)与早 发内生型现代化相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认为色彩。(1分)许多后发外生型现代 化实际上是对来自外部挑战的一种应对。(1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往往 是有政府直接推动的。(1分) 3.麦当劳化:作为美国快餐的知名品牌,麦当劳的生产流程、营销策略、经营理念结合在 起,称为家喻户晓的麦当劳文化。(1分)这种文化与其产业模式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扩 展就被称为社会的麦当劳化。(1分)麦当劳快餐店的的四项基本原则效率至上、可计算、可预 测以及可控制正在主导美国社会及世界其余地方越来越多的部门。(1分)这些原则也渗透到 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社会科学越来越像麦当劳企业。(1分)社会的麦当劳化表明现代社会 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但这种理性化原则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就会带来研究的单一化和 1447
试卷代号:128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社会学概论(本)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年 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分。共 10分) 2. D 3. B 4.B 5. A 8. C 10. C B 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1. BCD 2分 ,共 16分 ) 2. AC 6. ABC .ABD 4. ABCD AD ,ABD 8. ABD 三、名词解释(每题 5分,共 20分) 1.朋辈群体:朋辈群体是人们社会化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1分)所谓朋辈群体指由那 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1分)朋辈群 体包括同辈群体和朋友群体两个概念。同辈群体指大致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年龄相仿的 一群人,并不一定是朋友。(1分)朋友群体是指有共同兴趣或相似收人、社会地位的一群人, 年龄并不一定接近。(1分)朋辈群体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有较重要的影响。(1分) 2.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依据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起始时间以及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目前 卷人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可分为两类: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2分)与早 发内生型现代化相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认为色彩。(1分)许多后发外生型现代 化实际上是对来自外部挑战的一种应对。(1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往往 是有政府直接推动的。(1分) 3.麦当劳化:作为美国快餐的知名品牌,麦当劳的生产流程、营销策略、经营理念结合在一 起,称为家喻户晓的麦当劳文化。(1分)这种文化与其产业模式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扩 展就被称为社会的麦当劳化。(1分)麦当劳快餐店的的四项基本原则效率至上、可计算、可预 测以及可控制正在主导美国社会及世界其余地方越来越多的部门。(1分)这些原则也渗透到 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社会科学越来越像麦当劳企业。(1分)社会的麦当劳化表明现代社会 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但这种理性化原则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就会带来研究的单一化和 1447
预定化。(1分) 4.参照群体: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可以划分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1分)被一个群体 成员用来作为参照对象,并对此群体成员的态度、认知发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被成为参照 群体。(2分)根据群体成员的不同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1分)而同一参照群体的意 义在不同时期则可能发生变化。(1分)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根据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影响、被接受的广泛程度,可以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 反文化三类。(1分) 主文化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被人们普遍接受与人口,并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的文化。(1分)同一时代只存在一种主文化。(1分)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宗教信仰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规范上与其他群体之间形 成了明确的区别,继而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只为某些特定人群、群体接受的文化 就是亚文化。(1分)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同一社会同一时期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 亚文化。(1分) 当亚文化对抗、排斥主文化的价值规范、生活方式及其标准时,就演化为反文化。(1分) 反文化可以视为亚文化的一种,(1分)反文化是作为主文化的对立面而存在的。(1分) 2.为什么说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场极其重要的变革? 答: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的数目不 断增加,二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2分) 在城市化以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绝大多数居民都居住在农村社区中,从事以农业为主 的生产活动。(1分)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居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来居住,并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 (1分) 因此,城市化不仅是人类在居住场所方面发生的一种变化,而且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 果,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2分) 在现代社会,城市已经成为人类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成为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和国际活动的中心。(1分)也是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种不同于农村生活方式的城市生活方式,城 市生活方式丰富复杂、节奏快、交往处于事本主义、文化异质性强、个人自主性强。(1分) 因此,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场极其重要的变革。 3.集合行为有哪些特点? 1448
预定化。<1分) 4.参照群体: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可以划分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1分)被一个群体 成员用来作为参照对象,并对此群体成员的态度、认知发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被成为参照 群体。(2分)根据群体成员的不同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1分)而同一参照群体的意 义在不同时期则可能发生变化。(1分) 四、简答题(每题 8分.共24分) 1.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根据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影响、被接受的广泛程度,可以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 反文化三类。(1分) 主文化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被人们普遍接受与人口,并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的文化。(1分)同一时代只存在一种主文化。(1分)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宗教信仰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规范上与其他群体之间形 成了明确的区别,继而形成了他们 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只为某些特定人群、群体接受的文化 就是亚文化。(1分)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同一社会同一时期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 亚文化。(1分) 当亚文化对抗、排斥主文化的价值规范、生活方式及其标准时,就演化为反文化。(1分) 反文化可以视为亚文化的一种,(1分)反文化是作为主文化的对立面而存在的。(1分) 2.为什么说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场极其重要的变革? 答: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的数 目不 断增加,二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2分) 在城市化以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绝大多数居民都居住在农村社区中,从事以农业为主 的生产活动。(1分)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居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来居住,并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 (1分) 因此,城市化不仅是人类在居住场所方面发生的一种变化,而且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 果,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2分) 在现代社会,城市已经成为人类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成为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和国际活动的中心。(1分)也是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种不同于农村生活方式的城市生活方式,城 市生活方式丰富复杂、节奏快、交往处于事本主义、文化异质性强、个人自主性强。(1分) 因此,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场极其重要的变革。 3.集合行为有哪些特点? 1448
答:社会学上的集合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 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2分) 集合行为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无组织性,这使得集合行为与制度行为和组织行为区分开开。 (1分)但是,集合行为尽管缺乏组织,但并不是说它与社会结构好不相干。相反,集合行为往 往可以暴露社会结构的问题。(1分)但并不是所有的集合行为都是无组织的,有些集合行为 会采取非制度化的组织方式。(1分) 集合行为的第二个特征是不稳定性。集合行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转瞬即逝的,不能持续 一个较长时间。(1分) 集合行为的第三个特征是非常规性。集合行为展示的是日常生活出轨的一面。(1分) 集合行为的第四个特征是易受暗示性。集合行为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接受了人气的情绪所 传达的暗示而参与到集合行为中的。(1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请以单位制为例,阐述你对庇护主义的理解。 答:庇护主义是解释当代中国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及组织间关系的一种理论解释。(1分) (1)在中国的单位制度中,单位成员对单位存在社会和经济依附、对单位领导存在政治依 附、对直接领导存在人身依附。(2分)这三重依附造成了单位领导与单位积极分子之间的庇 护关系。(1分)庇护主义强调由于下级干部在资源分配上有垄断性的权力,普通群众只能通 过与这些干部建立庇护性的依赖关系才能得到益处。(2分) (2)在中国的单位制度中,单位成员与单位领导之间的庇护主义关系成了国家与社会之间 的主要纽带。因此,庇护主义关系有很强的政治性,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的渗透。(2分) (3)运用社会群体的视角来考察庇护主义关系,就会发现庇护主义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在新旧交替时期相互角力又相互适应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初级关系和初级群体在现代正式 组织中存在的现象。(2分)在单位制中,庇护主义表现是:在作为正式社会组织的单位中存在 着裙带关系、帮派集团,以及围绕领导转的小圈子。(1分)庇护主义关系,从渊源上看,是初级 群体中常见的一种具有私人性质的初级关系。它本来不属于现代组织,但由于中国的时候转 型远没有完成,所以作为现代组织的单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社会的一些特征。(2分) (4)庇护主义关系的存在,可能会带来群体目标与单位组织目标的偏差甚至相悖,在一定 程度上会损害单位形象,降低组织效率。(2分) 2.什么是社会结构?试述改革前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答:(一)不同社会学理论流派对社会结构有不同的界定。但这些经典论述都认为,当社会 关系的发展达到高度模式化、制度化的程度,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可以称之 1449
答:社会学上的集合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 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2分) 集合行为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无组织性,这使得集合行为与制度行为和组织行为区分开开。 (1分)但是,集合行为尽管缺乏组织,但并不是说它与社会结构好不相干。相反,集合行为往 往可以暴露社会结构的问题。(1分)但并不是所有的集合行为都是无组织的,有些集合行为 会采取非制度化的组织方式。(1分) 集合行为的第二个特征是不稳定性。集合行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转瞬即逝的,不能持续 一个较长时间。(1分) 集合行为的第三个特征是非常规性。集合行为展示的是日常生活出轨的一面。(1分) 集合行为的第四个特征是易受暗示性。集合行为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接受了人气的情绪所 传达的暗示而参与到集合行为中的。(1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 30分) 1.请以单位制为例,阐述你对庇护主义的理解。 答:庇护主义是解释当代中国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及组织间关系的一种理论解释。(1分) (1)在中国的单位制度中,单位成员对单位存在社会和经济依附、对单位领导存在政治依 附、对直接领导存在人身依附。(2分)这三重依附造成了单位领导与单位积极分子之间的庇 护关系。(1分)庇护主义强调由于下级干部在资源分配上有垄断性的权力,普通群众只能通 过与这些干部建立庇护性的依赖关系才能得到益处。一(2分) (2)在中国的单位制度中,单位成员与单位领导之阿的庇护主义关系成了国家与社会之间 的主要纽带。因此,庇护主义关系有很强的政治性,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的渗透。(2分) (3)运用社会群体的视角来考察庇护主义关系,就会发现庇护主义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在新旧交替时期相互角力又相互适应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初级关系和初级群体在现代正式 组织中存在的现象。(2分)在单位制中,庇护主义表现是:在作为正式社会组织的单位中存在 着裙带关系、帮派集团,以及围绕领导转的小圈子。<1分)庇护主义关系,从渊源上看,是初级 群体中常见的一种具有私人性质的初级关系。它本来不属于现代组织,但由于中国的时候转 型远没有完成,所以作为现代组织的单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社会的一些特征。(2分) <4)庇护主义关系的存在,可能会带来群体目标与单位组织目标的偏差甚至相悖,在一定 程度上会损害单位形象,降低组织效率。(2分) 2.什么是社会结构?试述改革前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答:(一)不同社会学理论流派对社会结构有不同的界定。但这些经典论述都认为,当社会 关系的发展达到高度模式化、制度化的程度,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可以称之 1449
为一种社会结构。换言之,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 系。(2分) (二)要理解改革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1949年到改革前,中国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即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国家对经 济及各种社会资源实现全面垄断,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国家政权对社会 实行全面控制。(1分) 第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总体性社会中,社会结构的横向分化程度比较低,政治中心、 经济中心、意识形态中心高度重合。从纵向结构来说,过去的“国家一民间精英一民众”的三层 结构变成了“国家一民众”的二层结构。精英的位置不在存在,国家直接面对民众。(2分) 第三,总体性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力图解决1949年前后中国所面临的总体性危机的结果。 但是总体性社会的结构是高度一体化的,整个社会生活完全依靠国家机器驱动,因此社会生活 中存在着种种弊端,到1970年代末期已经到了必须加以改革的时候了。(2分) (三)理解改革后的中国社会结构,应该从改革的三个阶段人手。 改革的第一阶段是1980一90年代的侵蚀阶段。(1分)这一阶段中旧的经济体制、包括社 会体制和组织体制被瓦解。总体性社会中社会结构的高度一体化开始松动。体制的变革推动 着杜会结构的转型。各种新的生活力量成长起来,但这些新的力量仍然要适应和利用体制结 构。(1分) 改革的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期以来,以市场经济取向为目标,大规模推进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1分)但此时资源配置已经由第一阶段的扩散模式转变为积聚模式,社会呈现明显的 分化趋向。一方面,一部分人迅速富裕起来,这部分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另一方 面,改革代价的承受者成为边缘和困难群体。社会的边缘地带出现明显困境,这部分人的生活 不断下降,甚至被甩到杜会结构之外,出现了社会断裂现象。这意味着我国当前社会群体利益 分化显著,利益主体存在着多元化。(2分) 改革的第三阶段是重建阶段,其中结构重建是其中的重要环节。(1分)我国目前转型阶 段尚未结束,但对社会结构的重建已逐渐摆上议事日程。政府需要面对不同群体之间相互矛 盾而又各自有其正当性的利益要求,在这些群体之间进行妥善的协调,以促进相对和谐的社会 群体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形成。(2分) 1450
为一种社会结构。换言之,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 系。(2分) (二)要理解改革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1949年到改革前,中国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即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国家对经 济及各种社会资源实现全面垄断,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国家政权对社会 实行全面控制。(1分) 第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总体性社会中,社会结构的横向分化程度比较低,政治中心、 经济中心、意识形态中心高度重合。从纵向结构来说,过去的“国家一民间精英一民众”的三层 结构变成了“国家一民众”的二层结构。精英的位置不在存在,国家直接面对民众。(2分) 第三,总体性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力图解决 1949年前后中国所面临的总体性危机的结果。 但是总体性社会的结构是高度一体化的,整个社会生活完全依靠国家机器驱动,因此社会生活 中存在着种种弊端,到 1970年代末期已经到了必须加以改革的时候了。(2分) (三)理解改革后的中国社会结构,应该从改革的三个阶段人手。 改革的第一阶段是 1980-90年代的侵蚀阶段。<1分)这一阶段中旧的经济体制、包括社 会体制和组织体制被瓦解。总体性社会中社会结构的高度一体化开始松动。体制的变革推动 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各种新的生活力量成长起来,但这些新的力量仍然要适应和利用体制结 构。(1分) 改革的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期以来,以市场经济取向为目标,大规模推进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1分)但此时资源配置已经由第一阶段的扩散模式转变为积聚模式,社会呈现明显的 分化趋向。一方面,一部分人迅速富裕起来,这部分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另一方 面,改革代价的承受者成为边缘和困难群体。社会的边缘地带出现明显困境,这部分人的生活 不断下降,甚至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出现了社会断裂现象。这意味着我国当前社会群体利益 分化显著,利益主体存在着多元化。(2分) 改革的第三阶段是重建阶段,其中结构重建是其中的重要环节。(1分)我国目前转型阶 段尚未结束,但对社会结构的重建已逐渐摆上议事日程。政府需要面对不同群体之间相互矛 盾而又各自有其正当性的利益要求,在这些群体之间进行妥善的协调,以促进相对和谐的社会 群体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形成。(2分) 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