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基础不是产权 韩东屏 当我们读到孟子之语:”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时,不能不佩服孟子的睿智。没想到二千多年前的这句 话在今天依然非常灵验。为什么许多国资企业的厂长、经理们总是选择掠夺式经营之类的短期行为?就是因为企业不是他们自己的. 为什么私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一般都会为企业作长期打算?就是因为企业是他们自己的。 当当代的一位知名学者告诉我们:”产权是信誉的基础”时,我们觉得也有几分道理。因为对企业来说,信誉是获取长期利益的资 本。可是如果金业的信誉与企业的决策者,即厂长、经理们的收益无关,他们就不会在意企业的信誉。换言之,明晰的产权是厂长经 理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会重视企业的信誉。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当这位学者进一步断言:"产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时,我们只剩下惊讶:产权何时变得如此伟岸,竟也能托 起道德的大厦? 说产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无非两种含义:其一是指道德产生于产权或产权制度:其二是指有了产权和产权制度,人们才会遵循 社会道德规范。可这两种所指明显都不成立。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人们就崇尚男敢、智慧、节俭、公正等道德,可那时却既设有私 产,也没有产权制度。所以道德并非由产权而生。我们也都有体验,一个人是否讲道德,与其拥有财产的多寡并不形成正比关系,否 则我们就将得出“无产者最不讲道德,资本家最讲道德"的荒谬结论。前些天一则报道讲,一辆小汽车通险后从车中掉出6万元钱,在 场的人们都去抢钱,只有一位一无所有的拾荒者在张罗着数人。不知产权为何没在这里起作用?计划经济社会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那时根本没有我们现在想建的产权制度,人们也基本上没有什么私产,可那时的社会风尚直到现在依然让我们十分怀念。所以产权也 并不是人们讲道德的必要条件。 既然道德的出现不是源于产权,那它源于何处?源于人的需求。道德规范虽说是在长期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但它仍是人的创造 物。人创造对自己有钓束力的道德不是为了跟自己过不去,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确切地说,是为了满足人们建立和谐关系和自 我完善的特殊需求。所有道德规范,都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协调性规范,一类是进取性规范。协调性规范包括公正、公平、仁 爱、团结、友善、互利、互助、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等等,用于协调各 种人际关系,以建立和谐秩序:进取性规范包括勇敢、勤劳、坚毅、刻苦、自信、豁达、乐观、明智、开拓、创新、奋斗、卧薪尝 胆、激流勇进、简朴节约等等,用于激励和管理自己,以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用进取性道德来完善自我,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决心。孔子道:”君子欲仁,斯仁至矣”。与之同理,君子欲男敢,勇敢 至矣:君子欲自信,自信至矣用协调性道德建立和诺人际关系,则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态度,也取决于他人的态度,只有大家都按 道德的要求去做,和诺的人际关系才能真正建起来。相反,如果有的人讲求诚信,有的人大搞揿诈,那么,诚信的道德规范再好,在 他们之间也实行不起来。 用什么方法促使大家都选择道德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不道德的行为方式?苏格拉底认为是知识、教有。因为他断定无知是万恶之 源,没有人明知是恶还要去做。但经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片面的。说未成年人作悉往往是由于无知还可以,说成年人作恶也是如此 则难以令人信服。特别是在教有和宜传空前发达的现代,那些搞坑蒙拐骗、制假售假、贪污腐败、黑黄赌毒、徐税赖帐、走私骗汇的 人,又有谁是因为不知是恶而为之? 为什么有人明知是恶行还偏要去做?那是因为他想得到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按平常的或合平道德的方式是得不到的。如果一个 人故意作恶之后确实得到了更多的利益,那他以后还会继续作悉:如果他不仅没有得到,反而受到惩罚或背上作恶的骂名,那他以后 就会有所牧敛。在这中间,是什么东西决定故意作恶者的成败”?是由法律、政策、纪律等各种制度及制度的操作方法构成的社会赏 罚机制。有效的社会赏罚机制扬善抑恶,作恶者在它而前必然失败。无效或低效的社会赏罚机制由于不能对作恶者给予及时、严厉地 惩罚,客观上也就等于是成就了作恶者。当今世界,没有哪个政府公然要实行鼓励恶行的制度,但制度未设计好或操作好,就会形成 这种赏罚倒错的局面。因此,建构一个好的、有效的社会赏罚机制,才是让人们遵循道德的根本。至于产权制度,从道德意义上讲, 它只是构成这个社会赏罚机制的众多制度之一,在促进和保证企业重信誉方面起些积极作用。 总之一句话,无论从道德的起源还是道德的保障方面米说,产权或产权制度都不是道德的基础
道德的基础不是产权 韩东屏 当我们读到孟子之语:“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时,不能不佩服孟子的睿智。没想到二千多年前的这句 话在今天依然非常灵验。为什么许多国资企业的厂长、经理们总是选择掠夺式经营之类的短期行为?就是因为企业不是他们自己的。 为什么私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一般都会为企业作长期打算?就是因为企业是他们自己的。 当当代的一位知名学者告诉我们:“产权是信誉的基础”时,我们觉得也有几分道理。因为对企业来说,信誉是获取长期利益的资 本。可是如果企业的信誉与企业的决策者,即厂长、经理们的收益无关,他们就不会在意企业的信誉。换言之,明晰的产权是厂长经 理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会重视企业的信誉。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当这位学者进一步断言:“产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时,我们只剩下惊讶:产权何时变得如此伟岸,竟也能托 起道德的大厦? 说“产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无非两种含义:其一是指道德产生于产权或产权制度;其二是指有了产权和产权制度,人们才会遵循 社会道德规范。可这两种所指明显都不成立。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人们就崇尚勇敢、智慧、节俭、公正等道德,可那时却既没有私 产,也没有产权制度。所以道德并非由产权而生。我们也都有体验,一个人是否讲道德,与其拥有财产的多寡并不形成正比关系,否 则我们就将得出“无产者最不讲道德,资本家最讲道德”的荒谬结论。前些天一则报道讲,一辆小汽车遇险后从车中掉出6万元钱,在 场的人们都去抢钱,只有一位一无所有的拾荒者在张罗着救人。不知产权为何没在这里起作用?计划经济社会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那时根本没有我们现在想建的产权制度,人们也基本上没有什么私产,可那时的社会风尚直到现在依然让我们十分怀念。所以产权也 并不是人们讲道德的必要条件。 既然道德的出现不是源于产权,那它源于何处?源于人的需求。道德规范虽说是在长期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但它仍是人的创造 物。人创造对自己有约束力的道德不是为了跟自己过不去,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确切地说,是为了满足人们建立和谐关系和自 我完善的特殊需求。所有道德规范,都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协调性规范,一类是进取性规范。协调性规范包括公正、公平、仁 爱、团结、友善、互利、互助、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等等,用于协调各 种人际关系,以建立和谐秩序;进取性规范包括勇敢、勤劳、坚毅、刻苦、自信、豁达、乐观、明智、开拓、创新、奋斗、卧薪尝 胆、激流勇进、简朴节约等等,用于激励和管理自己,以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用进取性道德来完善自我,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决心。孔子道:“君子欲仁,斯仁至矣”。与之同理,君子欲勇敢,勇敢 至矣;君子欲自信,自信至矣……用协调性道德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则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态度,也取决于他人的态度,只有大家都按 道德的要求去做,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真正建起来。相反,如果有的人讲求诚信,有的人大搞欺诈,那么,诚信的道德规范再好,在 他们之间也实行不起来。 用什么方法促使大家都选择道德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不道德的行为方式?苏格拉底认为是知识、教育。因为他断定无知是万恶之 源,没有人明知是恶还要去做。但经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片面的。说未成年人作恶往往是由于无知还可以,说成年人作恶也是如此 则难以令人信服。特别是在教育和宣传空前发达的现代,那些搞坑蒙拐骗、制假售假、贪污腐败、黑黄赌毒、偷税赖帐、走私骗汇的 人,又有谁是因为不知是恶而为之? 为什么有人明知是恶行还偏要去做?那是因为他想得到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按平常的或合乎道德的方式是得不到的。如果一个 人故意作恶之后确实得到了更多的利益,那他以后还会继续作恶;如果他不仅没有得到,反而受到惩罚或背上作恶的骂名,那他以后 就会有所收敛。在这中间,是什么东西决定故意作恶者的“成败”?是由法律、政策、纪律等各种制度及制度的操作方法构成的社会赏 罚机制。有效的社会赏罚机制扬善抑恶,作恶者在它面前必然失败。无效或低效的社会赏罚机制由于不能对作恶者给予及时、严厉地 惩罚,客观上也就等于是成就了作恶者。当今世界,没有哪个政府公然要实行鼓励恶行的制度,但制度未设计好或操作好,就会形成 这种赏罚倒错的局面。因此,建构一个好的、有效的社会赏罚机制,才是让人们遵循道德的根本。至于产权制度,从道德意义上讲, 它只是构成这个社会赏罚机制的众多制度之一,在促进和保证企业重信誉方面起些积极作用。 总之一句话,无论从道德的起源还是道德的保障方面来说,产权或产权制度都不是道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