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1、之 (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 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忽啼求之。《伤仲永》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 韩太尉书》 (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1、之 (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 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 “它(它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忽啼求之。《伤仲永》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 如: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 韩太尉书》 (二)作动词,可译为“到” 、 “往” 。 如: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三)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3.音节助词。常用在时间词后,用来调整音节,无 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三)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如: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3.音节助词。常用在时间词后,用来调整音节,无 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马之千里者。《马说.》
2、者 (一)代词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形容词或形 容词短语后,组成名词性“者”字结构,用来指人或 事物或情况,可译作“,的人”、“.的事物” ■■■■■ 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 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②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 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2、者 (一)代词 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形容词或形 容词短语后,组成名词性“者”字结构,用来指人或 事物或情况,可译作“……的人” 、 “……的事物” 、 “……的情况” 、 “……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 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②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 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妇拍而呜之。《口技》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 家》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 莲说》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 移山》 (二)有时也可作第二人称代词,称代说话的对方,一般只作定语,可译为 “你”、“你的”。 (三)附:词尾“而”、“而已” 、词尾“而”与时间副词组合成“已而”、“俄而”、“既而”等词,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过了一会儿”等。如:既而儿醒。《口 技》 2、“而”与“已”组合,用于句末,相当于语气词“耳”,可译作“罢了
3、而 (一)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妇拍而呜之。《口技》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 家》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 莲说》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 移山》 (二)有时也可作第二人称代词,称代说话的对方,一般只作定语,可译为 “你” 、 “你的” 。 (三)附:词尾“而” 、 “而已” 1、词尾“而”与时间副词组合成“已而” 、 “俄而” 、 “既而”等词,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 、 “过了一会儿”等。如: 既而儿醒。《口 技》 2、 “而”与“已”组合,用于句末,相当于语气词“耳”,可译作“罢了” 如: 一抚尺而已。《口技》
4、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 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其夫呓语《口技》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 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其一犬坐于前《狼》 (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 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 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 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4、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 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其夫呓语《口技》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 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 “那个” 、 “那些” 、 “那里”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其一犬坐于前《狼》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 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 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 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5、以 (一)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屠惧,投以 骨《狼》(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示修饰,可译作“地”、“着”,有时也不 译 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以为妙绝。《口技》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5、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 “拿” 、 “用”等。 屠惧,投以 骨《狼》(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示修饰,可译作“地” 、 “着”,有时也不 译。 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 以为妙绝。《口技》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6、焉 (-)代词: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指示代词,相当于“之”。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二)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啊”“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三)兼词,相当于“于之”,用于动词、形容词之 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 里”“在那里”。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6、焉 (一)代词: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二)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啊”“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三)兼词,相当于“于之”,用于动词、形容词之 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 里”“在那里” 。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7、虽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 雎不辱使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7、虽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 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 雎不辱使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8、然 (-)代词,起指示作用,用来指代前面所谈的内容, 译作“这样”“如此”。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 1、在形容词、拟声词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的样子”。泯然众人矣。《伤仲永》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 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 样子”“好像.…似的”。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 声然《核舟记》
8、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用来指代前面所谈的内容, 译作“这样”“如此” 。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 1、在形容词、拟声词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的样子” 。泯然众人矣。《伤仲永》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 “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 样子”“好像……似的” 。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 声然《核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