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中的通假与假借现象 作者:郭飞 地址:江苏省江都市砖桥中学语文组 邮编:225200 E--mail:439718203@qg.com 00 439718203 初中阶段,文言文篇目逐级增多,难度逐渐加大。由于古今字词用法的差异,很多字 词的含义在现代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通假字和假借字的用法,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仍是 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盲点,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通假字和假借字是同一回事,都是“某字通(同) 某字”。笔者在此结合初中教材中的古文知识,谈谈通假与假借现象。 通假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原 本应当应用的字叫做本字,临时用来替代的字叫做通假字(简称借字)。本字和借字在读音 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亳不相干,这是通假现象的最主要特点。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首先,汉字虽然是以象形、会 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在造字早期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 对应,于是在造字之初,某种意思既可以用某个特定的字来表示,又可以用另外一个与之音 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其次,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意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或音 近的字又多,形体又难记,古人在做记录时,未能熟记而仓促下笔,一时想不出本字而误用 别字来替代。再者,尤于已有古代典籍亡轶,后人只能跟据前人的口授代代相传,将其笔录 成文字时,依据声音来记录,出现了一些同音的别字 并不是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 流传下来。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 允许再任意借用同音字了,但是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 着文言文流传下来,并且可以约定俗成了。 古音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 主要有四种: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音同或音近(双声、叠韵)的关系。如: 止一只(“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音同) 食一饲(“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音近) 强一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纪趣》)(叠韵) 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双声)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 字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或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字多见于形声字,而于 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的声符者居多。如: 材一才(“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初中文言文中的通假与假借现象 作者: 郭飞 地址: 江苏省江都市砖桥中学语文组 邮编 : 225200 E--mail: 439718203@qq.com QQ: 439718203 初中阶段,文言文篇目逐级增多,难度逐渐加大。由于古今字词用法的差异,很多字 词的含义在现代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通假字和假借字的用法,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仍是 一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盲点,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通假字和假借字是同一回事,都是“某字通(同) 某字”。笔者在此结合初中教材中的古文知识,谈谈通假与假借现象。 通假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原 本应当应用的字叫做本字,临时用来替代的字叫做通假字(简称借字)。本字和借字在读音 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这是通假现象的最主要特点。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首先,汉字虽然是以象形、会 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在造字早期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一一 对应,于是在造字之初,某种意思既可以用某个特定的字来表示,又可以用另外一个与之音 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其次,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意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或音 近的字又多,形体又难记,古人在做记录时,未能熟记而仓促下笔,一时想不出本字而误用 别字来替代。再者,尤于已有古代典籍亡轶,后人只能跟据前人的口授代代相传,将其笔录 成文字时,依据声音来记录,出现了一些同音的别字。 并不是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 流传下来。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 允许再任意借用同音字了,但是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 着文言文流传下来,并且可以约定俗成了。 古音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 主要有四种: 一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音同或音近(双声、叠韵)的关系。如: 止—只(“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音同) 食—饲(“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音近) 强—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纪趣》)(叠韵) 亡—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双声) 二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 字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或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字多见于形声字,而于 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的声符者居多。如: 材—才(“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徧一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畔一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反一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当然,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 是形声字,如: 简一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乡一向(“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三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代 乙,乙却不能借代甲:所谓互借,指甲乙可以互相借代,即甲为本字时,乙为借字,乙为 本字时,甲为借字。这类字在初中课本上互用例句不多。如: 以一已有一又无一毋生一性廷一庭 古书用字,通假现象以单借为多,互借较少 四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 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如 反一返翻叛贩距一拒巨齐一脐济剂斋 田一畋佃陈 在辩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天的读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同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是音同或音近,有 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或不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 或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以今音作为依 据。从这个方面而言,通假字就应当读作被通假字的音,例如: 拂,本读珀,借作“弼”字,应读bi(“出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被,本读bei,借作“披”字,应读p(“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亡,本读wng,借作“无”字,应读wu(“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在没有已出现过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或音近而轻言通假。判断某字借 用为某字,最好要有已出现过的先例作为依据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假借是一种造字的法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它 是指某种意思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即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 造出来的字。通假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 字来代替,相当于“本有其字,依声托事”。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 没有表示这种意思的字,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困难的“难”,本是一种鸟的名称, 后来被借用为表示困难的“难”;“自”的本意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 意,这里的语气词“耳”、“困难”的“难”、“自己”的“自”就是假借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之间的共同点都是存在音同或音近现象。通假如“指通豫南”(《愚公移山》)中的 本字“直”与通假字“指”,又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本字“旋
徧—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畔—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反—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当然,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 是形声字,如: 简—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乡—向(“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三 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代 乙,乙却不能借代甲;所谓互借,指甲乙可以互相借代,即甲为本字时,乙为借字,乙为 本字时,甲为借字。这类字在初中课本上互用例句不多。如: 以—已 有—又 无—毋 生—性 廷—庭 古书用字,通假现象以单借为多,互借较少。 四 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 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如: 反—返 翻 叛 贩 距—拒 巨 齐—脐 济 剂 斋 田—畋 佃 陈 在辩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一) 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天的读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同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是音同或音近,有 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或不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 或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以今音作为依 据。从这个方面而言,通假字就应当读作被通假字的音,例如: 拂,本读 fú,借作“弼”字,应读 bì(“出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被,本读 bèi,借作“披”字,应读 pī(“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亡,本读 wáng,借作“无”字,应读 wú(“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二) 在没有已出现过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或音近而轻言通假。判断某字借 用为某字,最好要有已出现过的先例作为依据。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假借是一种造字的法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它 是指某种意思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即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 造出来的字。通假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 字来代替,相当于“本有其字,依声托事”。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 没有表示这种意思的字,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困难的“难”,本是一种鸟的名称, 后来被借用为表示困难的“难”;“自”的本意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 意,这里的语气词“耳”、“困难”的“难”、“自己”的“自”就是假借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之间的共同点都是存在音同或音近现象。通假如“指通豫南”(《愚公移山》)中的 本字“直”与通假字“指”,又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本字“旋
与通假字“还”;假借如上文谈到的“耳朵”的“耳”字与语气词“耳”(假借义),又如本 指黄昏的“莫”字和无定代词“莫”(假借义)。 两者之间的差异首先在于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字是本无其字。通假现象是两个同 时代存在的不同意思的字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出现了同一种意思的现象,这种现象并没有产 生出新的词义,如在上文通假中的本字“直”与通假字“指”,“指”自始自终有“指向 的意思,但在这里它“屈从”于“直”而具有了“直”的“一直、笔直”的意思,在这一 过程中没有产生独立于“指向”与“一直、笔直”之外的第三种新义。假借现象是单独的 个字又增添了一种与原义毫无关系的新义,比如上文所举的“自”字,字虽不变,但意 思在原来“鼻子”意思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个新义“自己”。其次,假借现象具有延续不变性 而通假现象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如“指通豫南”中的“指”作“一直”讲,离开了特定的 语言环境后,“指”仍按通常的“指向”这一意思讲,但作“鼻子”讲的“自”这个字,自 从被“自己”这个意思假借之后,从此以往,凡涉及到“自己”之意时,永远唯一地用“自” 这个字来替代,不会再有变更
与通假字“还”;假借如上文谈到的“耳朵”的“耳”字与语气词“耳”(假借义),又如本 指黄昏的“莫”字和无定代词“莫”(假借义)。 两者之间的差异首先在于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字是本无其字。通假现象是两个同 时代存在的不同意思的字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出现了同一种意思的现象,这种现象并没有产 生出新的词义,如在上文通假中的本字“直”与通假字“指”,“指”自始自终有“指向” 的意思,但在这里它“屈从”于“直”而具有了“直”的“一直、笔直”的意思,在这一 过程中没有产生独立于“指向”与“一直、笔直”之外的第三种新义。假借现象是单独的 一个字又增添了一种与原义毫无关系的新义,比如上文所举的“自”字,字虽不变,但意 思在原来“鼻子”意思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个新义“自己”。其次,假借现象具有延续不变性, 而通假现象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如“指通豫南”中的“指”作“一直”讲,离开了特定的 语言环境后,“指”仍按通常的“指向”这一意思讲,但作“鼻子”讲的“自”这个字,自 从被“自己”这个意思假借之后,从此以往,凡涉及到“自己”之意时,永远唯一地用“自” 这个字来替代,不会再有变更
附: 初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1-2册 通假字本字读音 例句 释义 出处 悦「ye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愉快《论语》 曰:“由,诲女知之乎?” 智 zhi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聪明 《论语》 知也 xuan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 汤烫tamg疾在凑理,汤熨之所及也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 齐 剂 i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汤药 《扁鹊见蔡桓公》 只zh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只是 《狼》 荫 杨阴里白沙堤 树阴 《钱塘湖春行》 jng茅檐长扫静无苔 干干净净 《书湖阴先生壁》 屏 摒 bing(材之敏,倍人也:)屏弃不用 舍去 《为学》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帖 贴 tie 镜帖花黄 《木兰诗》 火伙 hu6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伴 《木兰诗》 耸 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z6n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样 《如梦令》 见现xin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出现 《西江月》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座 o满坐寂然 座位 《口技 直 zh1指通豫南 直 《愚公移山》 返 fan始一反焉 往返,返回《愚公移山》 惠慧hl甚矣,汝之不惠 聪明 《愚公移山》 曲智叟亡以应 没有 《愚公移山》 措 cuo 厝朔东,一厝雍南 放置《愚公移山》 那 哪 n问渠那得清如许 怎么 《观书有感》
附: 初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1-2 册 通假字 本字 读音 例句 释义 出处 说 悦 yu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愉快 《论语》 女 汝 rǔ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你 《论语》 知 智 zhì 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聪明 《论语》 还 旋 xuán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回转,掉转 《扁鹊见蔡桓公》 汤 烫 tàng 疾在凑理,汤熨之所及也 用热水焐 《扁鹊见蔡桓公》 齐 剂 jì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汤药 《扁鹊见蔡桓公》 止 只 zhǐ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只是 《狼》 阴 荫 yīn 绿杨阴里白沙堤 树阴 《钱塘湖春行》 静 净 jìng 茅檐长扫静无苔 干干净净 《书湖阴先生壁》 屏 摒 bìng (材之敏,倍人也;)屏弃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舍去 《为学》 帖 贴 tiē 对镜帖花黄 粘 《木兰诗》 火 伙 huǒ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伴 《木兰诗》 竦 耸 sǒng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高 《观沧海》 争 怎 zěn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样 《如梦令》 见 现 xiàn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出现 《西江月》 要 邀 yāo 便要还家 邀请 《桃花源记》 坐 座 zuò 满坐寂然 座位 《口技》 指 直 zhǐ 指通豫南 一直 《愚公移山》 反 返 fǎn 始一反焉 往返,返回 《愚公移山》 惠 慧 huì 甚矣,汝之不惠 聪明 《愚公移山》 亡 无 w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没有 《愚公移山》 厝 措 cuò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放置 《愚公移山》 那 哪 nǎ 问渠那得清如许 怎么 《观书有感》
3-4册 通假字本字读音 例句 释义 出处 岸连山,略无阙处 中断 《三峡》 阙则强道曷辑熙 j1春舂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就是 《三峡》 jng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僵硬 《幼时记趣》 僵导何缉嬉 dao 者更道,从大门入 引导 《晏子故事》 者曷为者也 什么 J1 (柜)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连缀 《买椟还珠》 XI 圣人非所与熙也 开玩笑 《晏子故事》 零丁伶仃 丁洋里叹零丁孤苦无依《过零丁洋》 拒 j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抵挡:抵抗 《公输》 九距之 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抵挡 《公输》 有余 屈 q公输盘诎,而曰 《公输》 you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还有 《核舟记》 诎 屈 d0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弯曲 《核舟记》 横 heng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横放 《核舟记》 攀扳n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拨弄,扳弄《核舟记 父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男子美称 《核舟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核舟记》 发间左適皮渔阳九百人责罚《陈涉世家》 倡chng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 《陈涉世家》 下唱,宜多应者 以已y1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已经《陈涉世家》 披 p 子军身被坚执锐 穿 《陈涉世家》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 《马说》 见现xd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显现 《马说》 才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能 《马说》 邪 耶 e其真无马邪 《马说》
3-4 册 通假字 本字 读音 例句 释义 出处 阙 缺 quē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中断 《三峡》 则 即 jí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就是 《三峡》 强 僵 jiāng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僵硬 《幼时记趣》 道 导 dǎo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引导 《晏子故事》 曷 何 hé 缚者曷为者也 什么 辑 缉 jī (柜)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连缀 《买椟还珠》 熙 嬉 xī 圣人非所与熙也 开玩笑 《晏子故事》 零丁 伶仃 零丁洋里叹零丁 孤苦无依 《过零丁洋》 距 拒 jù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 子九距之 抵挡;抵抗 《公输》 圉 御 yù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 圉有余 抵挡 《公输》 诎 屈 qū 公输盘诎,而曰 屈服 《公输》 有 又 yòu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还有 《核舟记》 诎 屈 qū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弯曲 《核舟记》 衡 横 héng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 木 横放 《核舟记》 攀 扳 bān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拨弄;扳弄 《核舟记》 甫 父 fǔ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男子美称 《核舟记》 简 拣 jiǎn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核舟记》 適 谪 zhé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责罚 《陈涉世家》 唱 倡 chàng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 下唱,宜多应者 倡导 《陈涉世家》 以 已 yǐ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已经 《陈涉世家》 被 披 pī 将军身被坚执锐 穿 《陈涉世家》 食 饲 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 《马说》 见 现 xiàn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显现 《马说》 材 才 cái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能 《马说》 邪 耶 yé 其真无马邪 吗 《马说》
5-6册 通假字本字读音 例句 释义 出处 自余为僇人 遭到贬谪 《始得西山宴游记》 僇见畔忍 xian问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出现 《茅屋为秋风所破 pon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背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 忍性 坚韧 《生于忧患死于安 ng僧益其所不能 增加 同上 曾衡拂具属 戮现叛韧增横弼俱嘱 heng困于心,衡于虑 梗塞,指不顺 则无法家拂士 辅佐 j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sh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 《岳阳楼记》 直值 h玉盘珍馐直万钱 价值 《行路难》(其 故患有所不辟也 躲避 《鱼我所欲也》 辟辩得与 避辨德欤 bidn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辨别 同上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yu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语气词,相当于 同上 xiang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 同上 信 伸 信大义于天下 伸张 《隆中对》 董卓已来 常与“来、前后”组同上 合,表示时间、方位 缺拣叉 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缺点《出师表》 jin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挑选 同上 阙简有偏见曷桀 来二十有一年矣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 零数 bian 惠未徧民弗从也 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遍现何概 xidn乎其言而见其文 表现 《上枢密韩太尉书》 至哉 什么时候 《君子于役》 e 栖于桀 为栖鸡做的木架《君子于役》
5-6 册 通假字 本字 读音 例句 释义 出处 僇 戮 lù 自余为僇人 遭到贬谪 《始得西山宴游记》 见 现 xiàn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出现 《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 畔 叛 pàn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背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忍 韧 rèn 动心忍性 坚韧 《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曾 增 zēng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同上 衡 横 héng 困于心,衡于虑 梗塞,指不顺 同上 拂 弼 bì 入则无法家拂士 辅佐 同上 具 俱 jù 百废具兴 全,皆 《岳阳楼记》 属 嘱 shǔ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 《岳阳楼记》 直 值 zhí 玉盘珍馐直万钱 价值 《行路难》(其一) 辟 避 bì 故患有所不辟也 躲避 《鱼我所欲也》 辩 辨 biàn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辨别 同上 得 德 dé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恩惠 同上 与 欤 yú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语气词,相当于 “吗” 同上 乡 向 xiàng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 同上 信 伸 shēn 欲信大义于天下 伸张 《隆中对》 已 以 yǐ 自董卓已来 常与“来、前后”组 合,表示时间、方位 同上 阙 缺 quē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缺点 《出师表》 简 拣 jiǎn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挑选 同上 有 又 yòu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 零数 同上 徧 遍 biàn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见 现 xiàn 动乎其言而见其文 表现 《上枢密韩太尉书》 曷 何 hé 曷至哉 什么时候 《君子于役》 桀 橛 jué 鸡栖于桀 为栖鸡做的木架 《君子于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