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外国语学校09-10学年度第一学期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2009-10-8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缄口犍牛信笺草菅人命西学东渐 B、驾驭与会熨帖卖官鬻爵生杀予夺 C、忸怩霓虹拘泥销声匿迹逆来顺受 D、断碣诘问拮据孑然一身佶屈聱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对此人不了解,但我们对他的底细,目了然 B.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我们学习党的有关文件,使大家明确党的农业政策,做到胸 有成竹。 C.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 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D.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反走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 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 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 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 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4、按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两个句子,与之组成排比句,表达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4分) 例句: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 仿写: (1) (2) 5、读下面句子,完成(1)(2)题。(5分)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 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做出惊人的让步 (1)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做出了让步?(2分 (2)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意思明白,不得改变原意。(3
1 东海外国语学校 09—10 学年度第一学期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2009-10-8 一、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缄.口 犍.牛 信笺. 草菅.人命 西学东渐. B、驾驭. 与.会 熨.帖 卖官鬻.爵 生杀予.夺 C、忸怩. 霓.虹 拘泥. 销声匿.迹 逆.来顺受 D、断碣. 诘.问 拮.据 孑.然一身 佶.屈聱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们对此人不了解,但我们对他的底细一目了然 ....。 B.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我们学习党的有关文件,使大家明确党的农业政策,做到胸. 有成竹 ...。 C.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 ....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 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D.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反走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 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 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 B 等成分,被皮肤吸收 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 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4、按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两个句子,与之组成排比句,表达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4 分) 例句: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 仿写: (1) (2) 5、读下面句子,完成(1)(2)题。(5 分)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 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做出惊人的让步。 (1)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做出了让步?(2 分) (2)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意思明白,不得改变原意。(3 分)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苏武传(节选)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 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鞬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遗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綠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 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怒卫律,常能为汉伏 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 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綠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剌。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 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 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 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 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 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堡胜日候:拜见 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治罪 7、下名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项是 )(分 例句:空以身膏野草 A、欲因此时隆武 B、单于壮其节 C、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其一人夜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 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 的崇高气节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汉亦留之以相当 (2)见犯,乃死,重负国
2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苏武传(节选)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 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遗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緱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 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怒卫律,常能为汉伏 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 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剌。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 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 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 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 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 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见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7、下名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项是( )(分) 例句:空以身膏野草 A、欲因此时降.武 B、单于壮.其节 C、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D、其一人夜.亡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 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 二的崇高气节。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汉亦留之以相当。 (2)见犯,乃死,重负国
(3)何以汝为见? 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秋泉薛涛 冷色初澄一带烟,幽色遥泻十丝弦。 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 (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泉的,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它的什么特点?(4 分) (2)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歌应该属于哪一类?你认为这首小诗凸显了古典诗歌创作中的 什么传统?试简要分析。(4分) 四、名句默写(8分) l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究天人之际, (司马迁《报任安书》) (2)真的猛士 这是怎样的哀 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4)明月松间照, (王维《山居秋暝》 (5)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为洗尘心寻碧水 老实说,这个标题并非我自己的灵感,其实是网上聊天时网友给我出的对联的上句, 当时无非是试探我的才情。说真的,那段时光,我觉得自己很俗气,整日浑浑噩噩,情绪 也无非是无聊,甚至毫不在乎在网上大把地挥霍光阴。但是这个句子跳进眼帘,突然击中 我久已麻木的神经,让我于浮尘迷惘之中,渐次苏醒 我在苏北的乡村中学教书,十几年“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日子匆匆滑过,虽然磨练得
3 (3)何以汝为见? 三、古诗鉴赏(8 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秋泉 薛涛 冷色初澄一带烟,幽色遥泻十丝弦。 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 (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泉的,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它的什么特点?(4 分) 答: (2)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歌应该属于哪一类?你认为这首小诗凸显了古典诗歌创作中的 什么传统?试简要分析。(4 分) 答: 四、名句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究天人之际, , 。(司马迁《报任安书》) (2)真的猛士, , 。这是怎样的哀 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李密《陈情表》) (4)明月松间照, 。(王维《山居秋暝》) (5)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为洗尘心寻碧水 老实说,这个标题并非我自己的灵感,其实是网上聊天时网友给我出的对联的上句, 当时无非是试探我的才情。说真的,那段时光,我觉得自己很俗气,整日浑浑噩噩,情绪 也无非是无聊,甚至毫不在乎在网上大把地挥霍光阴。但是这个句子跳进眼帘,突然击中 我久已麻木的神经,让我于浮尘迷惘之中,渐次苏醒。 我在苏北的乡村中学教书,十几年“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日子匆匆滑过,虽然磨练得
也可以将课堂演绎得颇为生动甚至有时感觉自己小有名气,但到底没有什么大的成就感。 期间换过几所学校,无非是从初中到了高中,从乡镇到了县城,生活并无质的变化,感觉 自己的翅膀束缚于一方低低的天空,始终难以超越那曾经的梦。越过三十的门槛不过三两 年,竞颓废得似乎沧桑阅尽,精神也恍惚虚空了。 那天下午,我例行公事地处理一些教案作业,离下班时间还早,又打开QQ,想找几 个网友排遣一下心情。不少人挂在上面,但似乎都不像往日那样搭理我。兴味索然之下 正准备偷偷玩一会游戏。这时,一个头像不停跳动,打开一看,是这样的一行字样:“为 洗尘心寻碧水,你是教语文的,帮我对对下句好吗?”语言礼貌而谦卑,但给我触动的不 是她的态度,而是那个脱俗的句子。我不禁对着屏幕陷入了沉思 我考虑最多的并不是对联的下句,而是我被世尘濡染,浮躁粗糙甚至可以说是鄙俗的 心。那个对联难不倒我,这,我很确信,但我没有回复她,我在追问我自己:我的心是否 已落尽真淳?我又何曾再与一汪碧水亲近?我曾经追寻的脚印失落在哪里?工作算是安 稳,家庭算是温馨,同事朋友之间的交往也算从容,一切似乎四平八稳,可是,我的心为 什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那次,和久违的师范同学小聚,连我一共三人,另两个,一个是我高校时候的宿舍兄 弟,一个是和我当年一样为诗歌中毒颇深的才女老乡,席间,本不胜酒力的我喝下几杯辣 酒,不知说了些什么有关分别以后的话,但我捕捉到了两位同学看我的眼神。我知道我是 喝醉了,我也确信,他们一定在想眼前的同窗为什么变得如此俗气,失去了当年的诗心。 说了些什么,我确实再也回忆不出,但我知道我的酒杯荡漾着杂质,被看得分明,我迷失 了自我,也失落了他们祝福和期待的心。那次,我醉了,我这样安慰自己。那次,我没醉 我的灵魂还醒着 少年的心,为什么躲不开岁月的风霜,挡不住世俗的灰尘? 当年怀着泥土般朴实而忠诚心愿走进师范的大门,曾一遍遍铭记着着陶先生“不带半 根草去”的恩训,可审视此身,我坚守“初衷不改“的诺言了吗?诚然,我没有离开三尺 讲台,也没有走出小城,可是我到底是无可逃避地陷入滚滚红尘:昔日同学生意做大,发 了,回家里总要和妻子一起感慨不已: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时一向被自己暗暗看低 竟也一朝做了领导,装腔作势地开始吓人:一度埋怨自己贡献很多,但评优评先却没个标 准 网友不经意的一句话,击中了我心底最怕袒露的部位,“为洗尘心寻碧水”,多么诗意 的一句话!心尘几多?何处追寻?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尝试着坐下来,重新慢慢审视自己,蓦然发现,我平日的生活, 其实荡漾过许多碧水:刚工作的时候,短短几日,赢得全班弟子的亲近,校长也投以赞许 的目光:学校联欢会上,我担纲主持,精彩的串词激起绽放的青春;劳累之余,回到家中, 妻子已摆上热饭;儿子背古诗时的声音和他的眼睛一样清澈动人……想起了泰戈尔的诗句 我的花篮是空空的,可我对鲜花却视而不见?是的,明明身边满溢着一汪汪碧水,为 什么却让心灵蒙上了灰尘? 我欲归去,何处追寻?碧水悠悠,洗尽凡尘!清风一缕,明月一轮,足以除去浊气 人生的花园中,每一个花朵都可以谛听到温暖而诗意的声音。 今夜,又一次回首往事,枯落的心叶终于被一汪汪碧水渐渐浸润,我含着微笑和别样 的心情,给那个和我一样教书的才女同窗发去短信,也将这半副对联发送给她,打探一下 红尘中的她是否也会和我一样蒙过俗尘,也有一颗寻觅碧水的心。 (2008-9-24夜于东海外国语学校)
4 也可以将课堂演绎得颇为生动甚至有时感觉自己小有名气,但到底没有什么大的成就感。 期间换过几所学校,无非是从初中到了高中,从乡镇到了县城,生活并无质的变化,感觉 自己的翅膀束缚于一方低低的天空,始终难以超越那曾经的梦。越过三十的门槛不过三两 年,竟颓废得似乎沧桑阅尽,精神也恍惚虚空了。 那天下午,我例行公事地处理一些教案作业,离下班时间还早,又打开 QQ,想找几 个网友排遣一下心情。不少人挂在上面,但似乎都不像往日那样搭理我。兴味索然之下, 正准备偷偷玩一会游戏。这时,一个头像不停跳动,打开一看,是这样的一行字样:“为 洗尘心寻碧水,你是教语文的,帮我对对下句好吗?”语言礼貌而谦卑,但给我触动的不 是她的态度,而是那个脱俗的句子。我不禁对着屏幕陷入了沉思。 我考虑最多的并不是对联的下句,而是我被世尘濡染,浮躁粗糙甚至可以说是鄙俗的 心。那个对联难不倒我,这,我很确信,但我没有回复她,我在追问我自己:我的心是否 已落尽真淳?我又何曾再与一汪碧水亲近?我曾经追寻的脚印失落在哪里?工作算是安 稳,家庭算是温馨,同事朋友之间的交往也算从容,一切似乎四平八稳,可是,我的心为 什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那次,和久违的师范同学小聚,连我一共三人,另两个,一个是我高校时候的宿舍兄 弟,一个是和我当年一样为诗歌中毒颇深的才女老乡,席间,本不胜酒力的我喝下几杯辣 酒,不知说了些什么有关分别以后的话,但我捕捉到了两位同学看我的眼神。我知道我是 喝醉了,我也确信,他们一定在想眼前的同窗为什么变得如此俗气,失去了当年的诗心。 说了些什么,我确实再也回忆不出,但我知道我的酒杯荡漾着杂质,被看得分明,我迷失 了自我,也失落了他们祝福和期待的心。那次,我醉了,我这样安慰自己。那次,我没醉, 我的灵魂还醒着。 少年的心,为什么躲不开岁月的风霜,挡不住世俗的灰尘? 当年怀着泥土般朴实而忠诚心愿走进师范的大门,曾一遍遍铭记着着陶先生“不带半 根草去”的恩训,可审视此身,我坚守“初衷不改“的诺言了吗?诚然,我没有离开三尺 讲台,也没有走出小城,可是我到底是无可逃避地陷入滚滚红尘:昔日同学生意做大,发 了,回家里总要和妻子一起感慨不已;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时一向被自己暗暗看低, 竟也一朝做了领导,装腔作势地开始吓人;一度埋怨自己贡献很多,但评优评先却没个标 准…… 网友不经意的一句话,击中了我心底最怕袒露的部位,“为洗尘心寻碧水”,多么诗意 的一句话!心尘几多?何处追寻?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尝试着坐下来,重新慢慢审视自己,蓦然发现,我平日的生活, 其实荡漾过许多碧水:刚工作的时候,短短几日,赢得全班弟子的亲近,校长也投以赞许 的目光;学校联欢会上,我担纲主持,精彩的串词激起绽放的青春;劳累之余,回到家中, 妻子已摆上热饭;儿子背古诗时的声音和他的眼睛一样清澈动人……想起了泰戈尔的诗句 ——我的花篮是空空的,可我对鲜花却视而不见?是的,明明身边满溢着一汪汪碧水,为 什么却让心灵蒙上了灰尘? 我欲归去,何处追寻?碧水悠悠,洗尽凡尘!清风一缕,明月一轮,足以除去浊气; 人生的花园中,每一个花朵都可以谛听到温暖而诗意的声音。 今夜,又一次回首往事,枯落的心叶终于被一汪汪碧水渐渐浸润,我含着微笑和别样 的心情,给那个和我一样教书的才女同窗发去短信,也将这半副对联发送给她,打探一下, 红尘中的她是否也会和我一样蒙过俗尘,也有一颗寻觅碧水的心。 (2008-9-24 夜于东海外国语学校)
12、联系该文,说说“为洗尘心寻碧水”这句话中的“尘心”、“碧水”分别指什么? 分) 13、联系全文来看,文中的“我”经历过怎样的心路历程,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文中画线句子中的“醉”和“醒”是否矛盾?作者这样说,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3分) (2)根据文章的标题及其意境,试对出对联的下句:(3分) 为洗尘心寻碧水; 15、文章的结尾有何特点?试从结构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 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分) 甲、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沈国仪陶冠群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 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 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 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 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 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 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
5 12、联系该文,说说“为洗尘心寻碧水”这句话中的“尘心”、“碧水”分别指什么? (4 分) 答: 13、联系全文来看,文中的“我”经历过怎样的心路历程,请简要概括。(4 分) 答: 14、 (1)文中画线句子中的“醉”和“醒”是否矛盾?作者这样说,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3 分) 答: (2)根据文章的标题及其意境,试对出对联的下句:(3 分) 为洗尘心寻碧水; 。 15、文章的结尾有何特点?试从结构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6 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 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 分) 甲、阅读下文,完成 1—4 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沈国仪 陶冠群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 墓志,重新引发了 60 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 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 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 366 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 355 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 361 年, 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 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 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
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 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 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清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 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 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 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 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 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 土的东晋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 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 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 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 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己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 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 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 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1.下列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高崧墓志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对研究中国书法史很有价值 B.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应属伪作,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没有根据的 C.文中引毛泽东“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表明书法家毛泽东很关注这场论争。 D.60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压制不同观点的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是不满的。 E.文字记载和实证资料都表明我国东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楷书。 2.高崧墓志的出土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请写出两点。(4分) (1) 3.第三段中有“据史载”和“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的说法。请概括出“史载”和“传说” 的内容(6分) (1)“史载”的内容是 (2)“传说”的内容是
6 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 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王 羲之与 42 位朋友到山清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 26 首,最后由王 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 28 行,324 字,字 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 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 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 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 60 年代南京出 土的东晋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 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 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 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 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 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 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 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1.下列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高崧墓志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对研究中国书法史很有价值。 B.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应属伪作,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没有根据的。 C.文中引毛泽东“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表明书法家毛泽东很关注这场论争。 D.60 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压制不同观点的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是不满的。 E.文字记载和实证资料都表明我国东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楷书。 2.高崧墓志的出土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请写出两点。(4 分) (1) (2) 3.第三段中有“据史载”和“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的说法。请概括出“史载”和“传说” 的内容(6 分) (1)“史载”的内容是 (2)“传说”的内容是
4.书法家高二适反对郭沫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 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消费=享受? 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什 么不享受?享受实在是人生的天经地义。蒙田甚至把善于享受人生称作“至高至圣的美 然而,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 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 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 四星级饭店、KTV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 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 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 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 文化的真享受。要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 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 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塞涅卡说得好:“许 多东西,仅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 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另一方面 呢,正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花钱买来的东西,便忽略了不用花钱买的享受。“清风朗月 不用一钱买”,可是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哪里还想得起它们?“何处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人人忙于赚钱和花钱的今天,这样的闲人更是到哪里去 那么,难道不存在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了吗?不错,人有一个肉体,这个肉体也 是很喜欢享受,为了享受也是很需要物质手段的。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 的肉体需要有被其生理构造所决定的极限。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 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躯。 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会消化不良——每一种生理欲望都 是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足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 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接的物质享受, 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欣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 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 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定的信仰,关 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动得有意义的鲜 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 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 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7 4.书法家高二适反对郭沫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4 分) 答: 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消费=享受? 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什 么不享受?享受实在是人生的天经地义。蒙田甚至把善于享受人生称作“至高至圣的美 德”。 然而,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 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 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 四星级饭店、KTV 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 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 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 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 文化的真享受。要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 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 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塞涅卡说得好:“许 多东西,仅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 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另一方面 呢,正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花钱买来的东西,便忽略了不用花钱买的享受。“清风朗月 不用一钱买”,可是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哪里还想得起它们?“何处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人人忙于赚钱和花钱的今天,这样的闲人更是到哪里去 寻? 那么,难道不存在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了吗?不错,人有一个肉体,这个肉体也 是很喜欢享受,为了享受也是很需要物质手段的。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 的肉体需要有被其生理构造所决定的极限。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 一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躯。 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会消化不良——每一种生理欲望都 是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足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 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接的物质享受, 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欣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 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 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定的信仰,关 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动得有意义的鲜 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 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 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从否定苦行主义入手引出自己对于“享受”的态度,并借蒙田对“享受”的推重来 彰显自己的认识 B.是否应该有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等奢华消费,只是经济学家们探讨 的问题,与人生哲学无关 C.某种阅读或旅游行为,可能被归入消费,也可能被归入享受,归类的依据就是看阅 读者或旅游者是不是花了钱 D.“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其实只是一种心理满足,还不能达到精神享受的层次 因而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享受。 E.作者将“享受”放在包含有“灵魂的愉悦和升华”因素的范畴中加以认识,与对“消费” 的分析对照行文,针砭世事,引人思考。 2.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把消费当作享受”是“我们时代的迷误”?(6分) 3.塞涅卡的话,表达了什么意思?作者在行文中借用塞涅卡的话,有什么效果?(4分) 4.文中“幸福感”、“快感”以及“优越感”所分别对应的生活内容与作者要“真正享受人生” 的认识之间有何关系?(4分) 七、作文:(7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香浓的咖啡触到舌苔是苦的,激动的泪水流到嘴角是咸的,受了委屈鼻子里面酸酸的 得到夸赞心中是甜甜的…….生命中到底能体会多少种滋味?我们不可得知。然而,我们明 白每一种滋味都是生活的给予。 请以“滋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不少于800字
8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作者从否定苦行主义入手引出自己对于“享受”的态度,并借蒙田对“享受”的推重来 彰显自己的认识。 B.是否应该有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等奢华消费,只是经济学家们探讨 的问题,与人生哲学无关。 C.某种阅读或旅游行为,可能被归入消费,也可能被归入享受,归类的依据就是看阅 读者或旅游者是不是花了钱。 D.“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其实只是一种心理满足,还不能达到精神享受的层次, 因而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享受。 E.作者将“享受”放在包含有“灵魂的愉悦和升华”因素的范畴中加以认识,与对“消费” 的分析对照行文,针砭世事,引人思考。 2.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把消费当作享受”是“我们时代的迷误”?(6 分) 3.塞涅卡的话,表达了什么意思?作者在行文中借用塞涅卡的话,有什么效果?(4 分) 4.文中“幸福感”、“快感”以及“优越感”所分别对应的生活内容与作者要“真正享受人生” 的认识之间有何关系?(4 分) 七、作文:(70 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香浓的咖啡触到舌苔是苦的,激动的泪水流到嘴角是咸的,受了委屈鼻子里面酸酸的, 得到夸赞心中是甜甜的…… 生命中到底能体会多少种滋味?我们不可得知。然而,我们明 白每一种滋味都是生活的给予。 请以“滋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不少于 800 字
东海外国语学校08—09学年度第一学期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答题纸 (18分) (每题3分) 4、(4分) (1) 5、(1) (2分) 3分) 二、(共18分,每题3分) 9、翻译:(1) 10、(8分) (2) 四、1、(8分) (2)
9 东海外国语学校 08—09 学年度第一学期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答题纸 一、(18 分) 1、 2、 3、 (每题 3 分) 4、(4 分) (1) (2) 5、(1) (2 分) (2) (3 分) 二、(共 18 分,每题 3 分) 6、 7、 8、 9、翻译:(1) (2) (3) 三、10、(8 分) (1) (2) 四、11、(8 分) (1) , (2) , (3)
五、(20分 12、(4分)答: 13、(4分)答: 14、答:(1)(3分) (2)(3分)为洗尘心寻碧水 15、文章的结尾有何特点?试从结构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6分) 牵、地做题(8 (4分) 2.(4分) (1) (2) 3.(6分)(1)“史载”的内容是 (2)“传说”的内容是 4.(4分)答 (4分) (6分) 3.(4分)
10 (4) (5) 五、(20 分) 12、(4 分)答: 13、(4 分)答: 14、答:(1)(3 分) (2)(3 分)为洗尘心寻碧水; 。 15、文章的结尾有何特点?试从结构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6 分) 答: 六、选做题 ...(18 分) 甲、 1、 、 (4 分) 2.(4 分) (1) (2) 3.(6 分)(1)“史载”的内容是 (2)“传说”的内容是 4.(4 分)答: 乙、 1、 、 (4 分) 2.(6 分) 3.(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