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基础演练(36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草坂(ban) 纤绳(qidn) 绯红(fei) 通衢(qu) B.汲水(j1) 暮霭(ai) 对峙(zhi)瘠薄(bao) C.罡风(gang)骸骨(hai)干瘪(bie) 沟壑(he) D.齑粉(j)簇新(zu)蹂躏(lin)颓垣(hua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思忖赋予人才倍出食不裹腹 B.装潢向往原形毕露以逸代劳 C.幅射迷团欲盖弥彰察言观色 D.臆测奥秘剑拔弩张以德报怨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 话 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②如果有人拖欠他两双以上靴子的价款,竟还心安理得地走进他的店铺,把脚伸 到那蓝色铁架眼镜底下,那就 有点儿太不应该了。 ③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 葱的万竿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 A.捉摸不免释怀 B.琢磨未 免免 释怀 C.捉摸未免 忘怀 D.琢磨不 忘怀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 真是神妙莫测。 B.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 深处。 C.为了整治班内个别同学的懒散作风,班委会成员把工作做到如此具体细致的 程度,真可谓处心积虑,殊为不易。 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唯 独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 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B.瑞典和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 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 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 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6.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哪怕是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能让我联想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联想到一望无际 的山川、树林,村舍、田野,池塘和湖泊
浙江省余姚 2013-2014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基础演练(36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坂(bǎn) 纤绳(qiàn) 绯红(fěi) 通衢(qú) B.汲水(jí) 暮霭(ǎi) 对峙(zhì) 瘠薄(báo) C.罡风(ɡānɡ) 骸骨(hái) 干瘪(biě) 沟壑(hè) D.齑粉(jī) 簇新(zú) 蹂躏(lìn) 颓垣(h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思忖 赋予 人才倍出 食不裹腹 B.装潢 向往 原形毕露 以逸代劳 C.幅射 迷团 欲盖弥彰 察言观色 D.臆测 奥秘 剑拔弩张 以德报怨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 话, 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②如果有人拖欠他两双以上靴子的价款,竟还心安理得地走进他的店铺,把脚伸 到那蓝色铁架眼镜底下,那就 有点儿太不应该了。 ③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 葱的万竿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 。 A.捉摸 不免 释怀 B.琢磨 未 免 释怀 C.捉摸 未免 忘怀 D.琢磨 不 免 忘怀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 真是神妙莫测。 B.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 深处。 C.为了整治班内个别同学的懒散作风,班委会成员把工作做到如此具体细致的 程度,真可谓处心积虑,殊为不易。 D.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唯 独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 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B.瑞典和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 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 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 3D 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 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6. 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哪怕是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能让我联想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联想到一望无际 的山川、树林,村舍、田野,池塘和湖泊
B.“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C.我国有句谚语,“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说明了解一个人 的内心是不那么容易的。 D.《长江三峡》一文中,作者有多处引用杜甫的诗,如“白帝髙为三峡镇,瞿塘 险过百牢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7.下面对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现代诗人,早年加入文学社团“新月社”。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 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作品有《春水》《红烛》等。 B.舒婷,现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 与北岛、顾城齐名。她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 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C.阿赫马托娃,苏联女诗人。她的诗多以短小精致的形式,袒露复杂的内心矛盾 在《祖国土》一诗中,它采用欲扬先抑和比喻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土地一种崇 高而庄严的感情。以及对祖国的深厚之情 D.文天祥,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指南录》取名于“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 方不肯休”句意。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其中有《过零丁洋》 《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来吾道夫先路 D.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 C.吴之民方痛心焉 D.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0.下列注释不正确的一项( A.得间奔真州(空隙) 追购又 急(重金收买) B.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予自度不得脱(估 计) C.众不能堪,而仆之(笞打,鞭打) 按诛五人(追究,查 办) D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思量) 汩余若将不及兮(时光流 逝很快) 1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与“亦以明死生之大”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谈笑以死 B.敛赀财以送其行 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D.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2.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3分) 青瓷的重要性在于:她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必由之 路 ①这个魅力市场在唐至两宋,统领江山。 ②她是陶瓷的青春期,洋溢着来自于内部的诱惑
B.“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C.我国有句谚语,“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说明了解一个人 的内心是不那么容易的。 D.《长江三峡》一文中,作者有多处引用杜甫的诗,如“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 险过百牢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7. 下面对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现代诗人,早年加入文学社团“新月社”。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 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作品有《春水》《红烛》等。 B.舒婷,现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 一,与北岛、顾城齐名。她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 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C.阿赫马托娃,苏联女诗人。她的诗多以短小精致的形式,袒露复杂的内心矛盾。 在《祖国土》一诗中,它采用欲扬先抑和比喻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土地一种崇 高而庄严的感情。以及对祖国的深厚之情。 D.文天祥,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指南录》取名于“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 方不肯休”句意。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其中有《过零丁洋》 《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来吾道夫先路 D.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 C.吴之民方痛心焉 D.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10.下列注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得间奔真州(空隙) 追购又 急(重金收买) B.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予自度不得脱(估 计) C.众不能堪,抶而仆之(笞打,鞭打) 按诛五人( 追究,查 办) D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思量) 汩余若将不及兮 (时光流 逝很快) 1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与“亦以明死生之大”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谈笑以死 B. 敛赀财以送其行 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D.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2.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3 分) 青瓷的重要性在于:她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必由之 路。 。 。 。 。 。 ①这个魅力市场在唐至两宋,统领江山。 ②她是陶瓷的青春期,洋溢着来自于内部的诱惑
③还有那个相传千年的秘色瓷,仅名称就能演绎一部神奇的故事 ④她使陶瓷充满了表现力,使表现力充满了张力,使张力充满了诱惑力,使诱惑 力变成市场的魅力 ⑤从科学意义上讲,宋代五大名窑除定窑外,汝、官、哥、钧都属青瓷,只是青 出于蓝而胜于蓝。 ②④①⑤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①②③⑤ ⑤②③④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 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 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 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 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 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 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 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 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 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 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 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 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 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 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 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 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 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 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 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 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 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 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 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 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 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 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髙,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 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 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 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 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③还有那个相传千年的秘色瓷,仅名称就能演绎一部神奇的故事 ④她使陶瓷充满了表现力,使表现力充满了张力,使张力充满了诱惑力,使诱惑 力变成市场的魅力。 ⑤从科学意义上讲,宋代五大名窑除定窑外,汝、官、哥、钧都属青瓷,只是青 出于蓝而胜于蓝。 A.②④①⑤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①②③⑤ D.⑤②③④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9 分)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 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 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 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 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 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 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 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 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 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 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 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 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 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 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 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 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 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 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 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 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 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 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 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 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 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 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 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 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 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 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3.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 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 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 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 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1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 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 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 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 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15.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 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 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 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 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大 树 (1)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的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 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 还有树一一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 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2)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 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 的影响。 (3)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叹息过“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 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 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动一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 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髙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 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3.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 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 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 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 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1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 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 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 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 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15.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 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 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 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 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 大 树 ⑴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的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 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 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 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⑵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 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 的影响。 ⑶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叹息过“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 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 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动——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 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 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4)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 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 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 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 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能够清楚的是,树的存在为 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 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却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 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 养活栽种的吗?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 不曾流露一一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5)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一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 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 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 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 的大师。 (6)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 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 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 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 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7)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 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道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 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极 其可笑。 (8)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声势造就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 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 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义, (9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这件事我也在《和田行吟》一文中描述过。 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膩的腐败味儿和幽深的清香,它的 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 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⑩0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 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 绿叶飒飒直耸髙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 杨遭受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 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0D还有一年八月北疆下大雨,下着下着,变成了大雪。大雪里饱含水汽,落在仍 然枝叶翠绿茂密的树上,积成很厚、很重的银冠。第二天阳光一照,十分奇丽壮 观。但是不少树承受不了了,枝丫被压得劈开。银雪、绿叶之下,被劈折后露出 的白生生的枝丫的内质,望过去就像人的白骨被折断后的模样,一样的惊心动魄 树无声,可是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它的疼痛。 2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 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
⑷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 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 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 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 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能够清楚的是,树的存在为 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 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却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 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 养活栽种的吗?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 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⑸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 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 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 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 的大师。 ⑹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 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 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 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 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⑺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 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道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 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极 其可笑。 ⑻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声势造就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 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 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义。 ⑼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这件事我也在《和田行吟》一文中描述过。 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味儿和幽深的清香,它的 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 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⑽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 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 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 杨遭受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 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⑾还有一年八月北疆下大雨,下着下着,变成了大雪。大雪里饱含水汽,落在仍 然枝叶翠绿茂密的树上,积成很厚、很重的银冠。第二天阳光一照,十分奇丽壮 观。但是不少树承受不了了,枝丫被压得劈开。银雪、绿叶之下,被劈折后露出 的白生生的枝丫的内质,望过去就像人的白骨被折断后的模样,一样的惊心动魄。 树无声,可是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它的疼痛。 ⑿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 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
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寻常, 看就知道,是具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 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一一左宗棠 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就 只有这些了。 03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 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 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40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16.文中第4段中“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作者为什么这样讲?请分点 回答。(5分) 17.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地方的树?又用这些树说明了哪些观点或见解?请 分点回答。(5分) 18.文章开头就说大树“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 阅读了这一篇文章,你觉得大树的哪些东西值得你学习?(5分) 19.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分点回答。(5 分)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20-23题。(共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元兵已迫修门外, 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 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 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 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 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 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 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 闻者欤!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 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扑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2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寻常, 一看就知道,是具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 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 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就 只有这些了。 ⒀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 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 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⒁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16. 文中第 4 段中“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作者为什么这样讲?请分点 回答。(5 分) 17.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地方的树?又用这些树说明了哪些观点或见解?请 分点回答。(5 分) 18.文章开头就说大树“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 阅读了这一篇文章,你觉得大树的哪些东西值得你学习?(5 分) 19. 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分点回答。(5 分)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20-23 题。(共 1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一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元兵已迫修门外, 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 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 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 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 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二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 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 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 闻者欤!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 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2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北邀当国者相见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2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士萃于左丞相府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B.而不在使者之目 独五人之曒曒 C.归而求救国之策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D.以资政殿学士行 敛赀财以送其行 22.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上述两文均以“大事件”为背景展开叙述,《指南录后序》叙事具体,脉胳清 楚,为抒情充分张本:《五人墓碑记》叙事只抓重点,叙中带议,涉笔成理,使 人深思。 B.文天祥出使之时,正是南宋朝廷危急之际,可说得上是临危授命,义无反顾 展现了一代“忠臣”的坚贞气节;而他“欲一觇北”,却又显示出对形势估计的 严重不足 C.《五人墓碑记》开篇点题,一开始就突显了全文的中心议题——“义”,课 文最后更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评价,高度肯定了五位义士牺牲的价值。 D.《五人墓碑记》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 “五人”进行比较,引出了正义与邪恶两方的较量,启示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 价值。 23.翻译划线句(6分)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五.诗歌鉴赏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24.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六、背诵(6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北邀当国者相见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2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士萃于左丞相府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B.而不在使者之目 独五人之曒曒 C.归而求救国之策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D.以资政殿学士行 敛赀财以送其行 22.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上述两文均以“大事件”为背景展开叙述,《指南录后序》叙事具体,脉胳清 楚,为抒情充分张本;《五人墓碑记》叙事只抓重点,叙中带议,涉笔成理,使 人深思。 B.文天祥出使之时,正是南宋朝廷危急之际,可说得上是临危授命,义无反顾, 展现了一代“忠臣”的坚贞气节;而他“欲一觇北”,却又显示出对形势估计的 严重不足。 C.《五人墓碑记》开篇点题,一开始就突显了全文的中心议题—— “义”,课 文最后更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评价,高度肯定了五位义士牺牲的价值。 D.《五人墓碑记》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 “五人”进行比较,引出了正义与邪恶两方的较量,启示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 价值。 23.翻译划线句(6 分)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五.诗歌鉴赏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24.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 分) 六、背诵(6 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
2 吾将上下而求索 3.嗟乎!大阉之 乱 有几人欤?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 七.作文(60) 下面是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几米的作品《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中的一幅画面, 请你仔细品读画面(附图)和插图文字:“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 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 却在午夜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 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历,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解析:A项“绯”应读“fei”;B项“薄”应读“b6”:D项“簇”应读 垣”应读“yuo 2、D(A组“倍出’’应为“辈出”、“裹腹”应为“果腹”:B:“以逸代劳’ 应为“以逸待劳”;C组“幅射”应为“辐射”。) 3.C[捉摸:估计,猜测;琢磨:反复考虑,思索。注意上文的“一再”。不免: 不容易避免;未免:表不以为然语气,相当于“实在不能不说是”。忘怀:把随 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释怀:多用于否定,表示爱憎、悲喜等情感在心中消除。 4.C解析:C项“处心积虑”是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对 5.D解析本题从搭配不当、句式杂糅、成分残缺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 析。A项搭配不当,“表现了”和“故事”搭配不当,可将“故事”改为“历 程”。B项句式杂糅,“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和“相应药物的问
2. ,吾将上下而求索。 3.嗟乎!大阉之 乱, , ,有几人欤?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 记, , 。 七.作文(60) 下面是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几米的作品《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中的一幅画面, 请你仔细品读画面(附图)和插图文字:“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 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 却在午夜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 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历,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1.C 解析:A 项“绯”应读“fēi”;B 项“薄”应读“bó”;D 项“簇”应读 “cù”,“垣”应读“yuán”。 2、D( A 组“倍出’’应为“辈出”、“裹腹”应为“果腹”;B :“以逸代劳’’ 应为“以逸待劳”;C 组“幅射”应为“辐射”。) 3.C[捉摸:估计,猜测;琢磨:反复考虑,思索。注意上文的“一再”。不免: 不容易避免;未免:表不以为然语气,相当于“实在不能不说是”。忘怀:把随 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释怀:多用于否定,表示爱憎、悲喜等情感在心中消除。] 4.C 解析:C 项“处心积虑”是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对 5. D 解析 本题从搭配不当、句式杂糅、成分残缺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 析。A 项搭配不当,“表现了”和“故事”搭配不当,可将“故事”改为“历 程”。B 项句式杂糅,“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和“相应药物的问
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保留一个即可。C项成分残缺,“在世界主要国家 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前加主语“汉语” 6.B(A.第3.4个逗号改为顿号。C.C项中的谚语是作为单独的话完整地引用的, 所以左引号前的逗号应改为冒号,右引号前的逗号应改为句号。D.句末句号应放 引号外,这属间接引用 7.A(《春水》是冰心的诗集,应改为《死水》) 8.B,9.D10.A 11.B(例句;以一介词,用来A以一连词,表修饰,着B以一介词,用来【C 以一连词,表原因,因为,D以一介词,凭…身份,④以一介词,用来】 12.A 13.C 14.D 15.D 16 16.“,①树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却从未向人们索取什么,(1分) 树不看人在太答中活得好的 (2分) 17.4.(1)①十三陵的松柏 县的梧桐树王:③和田的天花果王:④南疆冻裂的白杨 北疆被雪压劈折的树:⑥哈密的“左公柳”。(2分 (2)①用松柏、梧桐树王,无花果王说明它们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1分) 树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是通神通灵的生物。(1分) 18.“,①响人们奉献全部却从不索取 ②静而不言,心里什么都清楚 ③从不捕杀掠夺 ④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和诸相处 ⑤腫受苦难却能坚忍不拔………(回答1点得1分) 19..主要运用了拟人(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2分) 好处:①这样写使树有了人格和品质,突出了树的精神,使主旨更深刻。(1分) ②引发人们联想,想象,文字新颖,生动,感人。(1分) ③更便于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1分) 20.C(主持,处于。A,授官/清理,B,出使是行为作为,D,使命/指使) 21.艹A(介词,在。B,助词,的陬独,C,连词,就/却,D,介词,凭/连词,来) 22.“D(对比的目的,是突显“五人之死”的“暾暾”,而非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23.(1)国家事态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 言语说动的。 (2)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24.[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 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5.[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 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 离开
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保留一个即可。C 项成分残缺,“在世界主要国家 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前加主语“汉语”。 6.B(A.第 3.4 个逗号改为顿号。C. C 项中的谚语是作为单独的话完整地引用的, 所以左引号前的逗号应改为冒号,右引号前的逗号应改为句号。D.句末句号应放 引号外,这属间接引用) 7.A(《春水》是冰心的诗集,应改为《死水》) 8.B,9.D 10.A 11. B(例句;以—介词,用来 A 以—连词,表修饰,着 B 以—介词,用来【C. 以—连词,表原因,因为,D 以—介词,凭…身份,④以—介词,用来】 12.A 13.C 14.D 15.D 16. 23.(1)国家事态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 言语说动的。 (2)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24.[答案]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 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5.[答案] 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 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 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