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任课班级12环境工程1-2班 任课老师刘子龙 化工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教研室 2012一一2013学年第二学期
石 河 子 大 学 教 案 课程名称 分 析 化 学 任课班级 12 环境工程 1-2 班 任课老师 刘子龙 化工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教研室 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
姓名 刘子龙职称讲师总学时 32 使用教材分析化学(第五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掌握分析化学中误差与数据处理的方法,重点是四大滴定方法(酸碱酒 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 学态度,树立准确“量”的理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的 周次 章名 学时 1 第1章概论 3 1 第2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1 2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4 3-4 第5章酸碱滴定法 8 学 5-6 第6章络合滴定法 6 6-7 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6 时 8 第8章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 3 8 第9章重量分析法 1
姓名 刘子龙 职称 讲师 总学时 32 使用教材 分析化学(第五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 程 教 学 目 的 掌握分析化学中误差与数据处理的方法,重点是四大滴定方法(酸碱滴 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 学态度,树立准确“量”的理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 时 分 配 周次 章 名 学 时 1 第 1章概论 3 1 第 2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1 2 第 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4 3-4 第 5章酸碱滴定法 8 5-6 第 6章络合滴定法 6 6-7 第 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6 8 第 8章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 3 8 第 9章重量分析法 1
2013年月日 教案 第1页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 2.了解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目的 3.掌握滴定分析法的特点、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第1章概论 1.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2分析方法的分类 内 1.3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容 1.4滴定分析法概述 1、滴定分析法的特点: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教学重点:滴定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教学重难点:四种滴定方式的实际应用 点、难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点及教 学方法 思考题:1.自学本章未将的内容: 作业、 2.课后练习题 思考题 3.预习下节课内容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不合适 后 4.其它: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 年 月 日 教 案 第 1 页 教学 目的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3.掌握滴定分析法的特点、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教 学 内 容 第 1 章 概论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1.3 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1.4 滴定分析法概述 1、滴定分析法的特点;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教学重点:滴定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难点:四种滴定方式的实际应用 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作 业、 思考题 思考题:1.自学本章未将的内容; 2.课后练习题 3.预习下节课内容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 月日 教案 第2页 教学 1.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表示方法以及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目的 2.了解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及测定前的预处理。 第1章橱论 1.5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基准物质:(1)定义:(2)基准物质具备的条件 教 2、标准溶液的配制:(1)直接配制法(2)间接配制法(标定法) 1.6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内 1、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物质的量浓度(2)滴定度 容 2、滴定剂与被测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 3、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4、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第2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2.1试样的采集2.2试样的制备2.3试样的分解 重点: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教学重 难点:滴定度的相关计算: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点、难 方法:讲解基准物质应具备的属性,举例说明。给出物质的量的定义,分析 点及教 其与基本单元的关系;介绍溶液配制方法的两种基本方法,举例溶液浓 学方法 度的表示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作业、 思考题:1.P思考题:4 思考题 2、P习题:2、4、16、18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课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不合适 4.其它: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 年 月 日 教 案 第 2 页 教学 目的 1.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表示方法以及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2.了解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及测定前的预处理。 教 学 内 容 第 1 章 概论 1.5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基准物质:(1)定义;(2)基准物质具备的条件 2、标准溶液的配制: (1)直接配制法(2)间接配制法(标定法) 1.6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1、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物质的量浓度(2)滴定度; 2、滴定剂与被测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 3、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4、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第 2 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2.1 试样的采集 2.2 试样的制备 2.3 试样的分解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难点:滴定度的相关计算;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方法:讲解基准物质应具备的属性,举例说明。给出物质的量的定义, 分析 其与基本单元的关系;介绍溶液配制方法的两种基本方法,举例溶液浓 度的表示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作 业、 思考题 思考题:1.P20思考题;4 2、P21习题: 2、 4、 16、 18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月日 教 第3页 教学 1,理解误差与偏差的定义,掌握误差与偏差的表示方法。 2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目的 3.了解有限次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3.1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1.准确度与误差:1)准确度定义2)准确度表示方法 2.精密度与偏差:1)精密度定义2)精密度表示方法 3.准确度与精密度关系: 内 容 4.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1)定义:(2)特点:(3)分类 3.2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有效数字:(1)定义(2)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3)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2.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1)加减运算(2)乘除运算 教学重 重点:误差与偏差的定义、表示方法及相应的计算: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有效数 点、难 字位数、修约规则、计算规则: 点及教 难点: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的含义及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关系以及表示方法。 学方法 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作业、 思考题:1.课后思考题: 思考题 2.P习题:1、4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课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⑧不合适 后 4.其它: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 年 月 日 教 案 第 3 页 教学 目的 1.理解误差与偏差的定义,掌握误差与偏差的表示方法; 2.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3.了解有限次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教 学 内 容 第 3 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3.1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1.准确度与误差: 1)准确度定义 2)准确度表示方法; 2.精密度与偏差: 1)精密度定义 2)精密度表示方法; 3.准确度与精密度关系; 4.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1)定义;(2)特点;(3)分类; 3.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有效数字: (1)定义 (2)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3)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2.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1)加减运算 (2)乘除运算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误差与偏差的定义、表示方法及相应的计算;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有效数 字位数、修约规则、计算规则; 难点: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的含义及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关系以及表示方法。 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作 业、 思考题 思考题:1.课后思考题; 2.P75习题: 1、 4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 月 日 教 案 第4页 教学 1.理解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目的 2.掌握显著性差异及可疑值的取舍: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3.3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李 1.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总体平均值的估计 内 3.显著性差异:(1)t检验法(2)F检验法 容 3.4可疑值的取舍 (1)4d法(2)G法(3)Q法 3.5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教学重 教学重点:1.显著性差异的检验方法 点、难 2.会应用合适的方法判断可疑值的取舍 点及教 3.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学纺法 思考题:1.课后思考题: 作业 2.p74:1-7 思考题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课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较合适①不合适 后 4.其它: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 年 月 日 教 案 第 4 页 教学 目的 1.理解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掌握显著性差异及可疑值的取舍; 教 学 内 容 第 3 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3.3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1.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总体平均值的估计 3.显著性差异:(1) t 检验法 (2)F 检验法 3.4 可疑值的取舍 (1)4d 法 (2) G 法 (3) Q 法 3.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教学重点: 1.显著性差异的检验方法 2.会应用合适的方法判断可疑值的取舍 3.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作 业、 思考题 思考题:1.课后思考题; 2. p74; 1-7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月日 教案 第5页 ()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内容 教学 (②)掌握酸碱解离常数的含义、共轭酸碱对之间的关系、Ka与Kb的关系: 目的 (3)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计算。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 5.1酸碱质子理论和酸碱平衡 1、酸碱的定义: 教 2、化学平衡的含义、平衡常数的书写、多重平衡规则: 学 0 3、酸碱反应、解离方程式的书写、解离常数的含义、Ka与Kb的关系: 5.2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计算 容 1、分析浓度、平衡浓度的定义: 2、一元弱酸弱碱型体分布: 3、多元弱酸弱碱的型体分布: 教学重点:1、共轭酸、共轭碱: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 2、酸碱解离常数的含义、Ka与Kb的关系: 3、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计算。 教学重 教学难点:多元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计算。 点、难 教学方法:分析电离理论与质子理论的区别,解释质子理论中酸碱的定义 点及教 学方法 分析其内涵,给出共轭酸碱对的定义。回顾化学平衡的定义及化 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分析K表达的内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 素:弱酸弱碱解离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共轭酸碱对之间的关 系。推导分布分数的公式。 作业 思考题: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课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后 众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⑧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 年 月 日 教 案 第 5 页 教学 目的 (1) 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内容; (2) 掌握酸碱解离常数的含义、共轭酸碱对之间的关系、Ka 与 Kb 的关系; (3) 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计算。 教 学 内 容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 5.1 酸碱质子理论和酸碱平衡 1、 酸碱的定义; 2、 化学平衡的含义、平衡常数的书写、多重平衡规则; 3、 酸碱反应、解离方程式的书写、解离常数的含义、Ka 与 Kb 的关系; 5.2 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计算 1、 分析浓度、平衡浓度的定义; 2、 一元弱酸弱碱型体分布; 3、多元弱酸弱碱的型体分布;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教学重点:1、共轭酸、共轭碱;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 2、酸碱解离常数的含义、Ka 与 Kb 的关系; 3、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计算。 教学难点:多元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分析电离理论与质子理论的区别,解释质子理论中酸碱的定义, 分析其内涵,给出共轭酸碱对的定义。回顾化学平衡的定义及化 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分析 K 表达的内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 素;弱酸弱碱解离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共轭酸碱对之间的关 系。推导分布分数的公式。 作 业 思考题: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 月 日 教 案 第6页 教学 (1)熟练质子条件式的书写: 目的 (2)计算溶液的pH值。 第五章酸碱滴定 5.3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奢 1、PBE的书写规则 学 2、 强酸强碱pH的计算 内 3、一元弱酸弱碱溶液H的计算 容 4、多元酸碱溶液的H值计算: 5、两性物质溶液的H值计算 重点:1、质子条件式的书写: 教学重 2、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点、难 3、两性物质溶液的pH值计算。 点及教 教学方法:了解质子条件式的定义,质子条件式的书写步骤:推倒一元弱酸 学纺法 弱碱溶液pH值计算的公式,了解多元弱酸弱碱、两性物质溶液吐 值计算的公式。 作业、 作业: 思考愿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课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较合适③不合适 后 4.其它: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 年 月 日 教 案 第 6 页 教学 目的 (1)熟练质子条件式的书写; (2)计算溶液的 pH 值。 教 学 内 容 第五章 酸碱滴定 5.3 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1、 PBE 的书写规则 2、 强酸强碱 pH 的计算 3、 一元弱酸弱碱溶液 pH 的计算 4、 多元酸碱溶液的 pH 值计算; 5、 两性物质溶液的 pH 值计算。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1、质子条件式的书写; 2、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3、两性物质溶液的 pH 值计算。 教学方法:了解质子条件式的定义,质子条件式的书写步骤;推倒一元弱酸 弱碱溶液 pH 值计算的公式,了解多元弱酸弱碱、两性物质溶液 pH 值计算的公式。 作 业、 思考题 作业: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月 教 第7页 教学 (1)掌握缓冲溶液pH的计算及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目的 (2)了解酸碱指示剂的特性,掌握酸碱指示剂变色的作用原理、变色范围 第五章酸碱滴定 5.4缓冲溶液 1、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原理: 教 2、缓冲溶液pH的计算: 3、缓冲溶液的配制 5.5酸碱指示剂 容 1、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影响指示剂的变色因素 重点:1、缓冲溶液pH的计算及配制: 教学重 2、酸碱指示剂变色的作用原理、变色的范围: 点、难教学方法:做一些练习,熟练掌握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及缓冲溶液H的 点及教 算: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原则及技巧。了解指示剂的变色原理,等 学方法 握选择指示剂的原则。熟悉几种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终点变化 情况。 作业、 作业: 思考题 教学体会: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课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③不合适 后 记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 年 月 日 教 案 第 7 页 教学 目的 (1)掌握缓冲溶液 pH 的计算及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2)了解酸碱指示剂的特性,掌握酸碱指示剂变色的作用原理、变色范围。 教 学 内 容 第五章 酸碱滴定 5.4 缓冲溶液 1、 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原理; 2、 缓冲溶液 pH 的计算; 3、缓冲溶液的配制。 5.5 酸碱指示剂 1、 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影响指示剂的变色因素。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1、缓冲溶液 pH 的计算及配制; 2、酸碱指示剂变色的作用原理、变色的范围; 教学方法:做一些练习,熟练掌握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及缓冲溶液 pH 的计 算;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原则及技巧。了解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 握选择指示剂的原则。熟悉几种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终点变化 情况。 作 业、 思考题 作业: 课 后 记 教学体会: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月 日 教 案 第8页 (1)sp的定义及sp前后的含义: 教学 (2)突跃范围的定义: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 目的 (3)掌握多元酸碱能否分布滴定的依据,学会终点误差的计算: (4)掌握混合碱测定的原理及相关计算 教学 第五章酸碱滴定 内容 5.6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 2.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3.多元酸碱的滴定。 5.7终点误差 1.强酸强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2.弱酸弱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5.8水中碱度和酸度 重点:1、sp的定义及sp前后的含义:突跃范围的定义:影响突跃范围的因 教学重 素:2、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判据:3、混合碱测定的原理及计算 点、难 教学方法:掌握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的规律,一元弱酸弱碱能被准确滴 点及教 定的判据: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酸度、 学纺法 碱度的定义、分类:混合碱测定的原理及计算。 作业、 思考题:板书中的习题 思考题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后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不合适 记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祝及教学体会等
2013 年 月 日 教 案 第 8 页 教学 目的 (1)sp 的定义及 sp 前后的含义; (2)突跃范围的定义;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 (3)掌握多元酸碱能否分布滴定的依据,学会终点误差的计算; (4)掌握混合碱测定的原理及相关计算。 教学 内容 第五章 酸碱滴定 5.6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 2.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3.多元酸碱的滴定。 5.7 终点误差 1.强酸强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2.弱酸弱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5.8 水中碱度和酸度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1、sp 的定义及 sp 前后的含义;突跃范围的定义;影响突跃范围的因 素;2、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判据;3、混合碱测定的原理及计算 教学方法:掌握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的规律,一元弱酸弱碱能被准确滴 定的判据;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酸度、 碱度的定义、分类;混合碱测定的原理及计算。 作 业、 思考题 思考题:板书中的习题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