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生理学 【讲义】第五章血管生理 发布时间:2009-07-07浏览次数:947 第五章血管生理 人体的血液循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 体循环(大循环) 肺循环(小循环): w "工 R上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结构 图423毛细血管壁 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1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及其最大分支 2.分配血管:弹性贮器血管至小动脉,微动脉之间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起始部包绕的平滑肌 5.交换血管:毛细血管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7容量血管:静脉 8.短路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直接联系
精品课程——生理学 【讲义】第五章 血管生理 发布时间: 2009-07-07 浏览次数: 947 第五章 血管生理 人体的血液循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 体循环 (大循环): 肺循环(小循环):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结构 1.弹性贮器血管: 主动脉,肺动脉及其最大分支 2.分配血管:弹性贮器血管至小动脉,微动脉之间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小动脉,微动脉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起始部包绕的平滑肌 5.交换血管: 毛细血管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微静脉 7.容量血管: 静脉 8.短路血管: 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直接联系
动脉 微动续拓约肌 微静脉君脉 雅惊 ○⊙ 内径 1mm20 内皮 1 Am 2um 5 mm 弭性纤维 胶原纤维 ⑨D奶国Q奶E 图4-12各类血管的结构特点(管径、管壁厚度及其四种 基本组织的比例示意图)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容积速度 单位:L/min,ml/min Q=(P1-P2)R 血流速度: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与血流量成正比, 与血管截面积呈反比。 二)血流阻力 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 来源于血液内部质点之间以及血液 质点与管壁之间的摩擦力. R=8nL/πr4 影响因素 L.血管口径:口径↑,阻力↓,血流量↑ 2.血液粘滞度:粘滞度↑,阻力↑,血流量↓ (三)血压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单位:Pa,KPa.1mmlg=0133Pa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一个前提,二个条件) 1)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夵盈 平均充盈压:人为地使心脏停止跳动,即血液暂停流动,循环系统中各处的压力取得平衡,各 处所测得的压力都相同,此压力数值称之。人与狗为0.93kPa数值大小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 容量之间的关系 2)心脏射血:心室每次收缩射出60~80m血液 收缩时释放的能力为二个部分: 动能:推动血液流至外周(1/3) 势能:射出的血液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以势能形式储存在血管壁中(2/3)。 心脏射血是间断的,但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却是连续的。(?)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容积速度. 单位: L/min, ml/min Q =(P1-P2)/R 血流速度: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与血流量成正比, 与血管截面积呈反比。 (二)血流阻力 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 来源于血液内部质点之间以及血液 质点与管壁之间的摩擦力. R=8hL/pr4 影响因素: 1.血管口径: 口径↑,阻力↓,血流量↑; 2.血液粘滞度: 粘滞度↑,阻力↑,血流量↓。 (三)血压 血压: 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单位: Pa, KPa. 1mmHg = 0.133KPa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一个前提,二个条件) 1)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平均充盈压:人为地使心脏停止跳动,即血液暂停流动,循环系统中各处的压力取得平衡,各 处所测得的压力都相同,此压力数值称之。人与狗为0.93kPa.数值大小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 容量之间的关系. 2)心脏射血:心室每次收缩射出60~80 ml血液 收缩时释放的能力为二个部分: 动能:推动血液流至外周(1/3) 势能:射出的血液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以势能形式储存在血管壁中(2/3)。 心脏射血是间断的,但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却是连续的。(?)
小动脉 心室收缩主动脉扩张 小动脉 心室舒张主动脉同靠 图4-13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示意图 3)外周阻力;微动脉和小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上升至收缩中期达到的最高值 13~16KPa(100~120mmHg)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至心室舒张末期达到最低值。 8~10KPa(60~80mmHg) 脉搏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4-5 KPa (30-40 mmHg)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13. 3 KPa (100 mmHg) Systolic preesure Moan blood pEssure 20 动脉血压的测量原理
3)外周阻力: 微动脉和小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上升至收缩中期达到的最高值。 13~16 KPa (100~120 mmHg) 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至心室舒张末期达到最低值。 8~10 KPa (60~80 mmHg) 脉搏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4~5 KPa (30~40 mmHg)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13.3 KPa (100 mmHg) 动脉血压的测量原理:
Vessel wall Blood flow Constriction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以收缩压的影响为主 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博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心舒期缩短,舒张压升高明显。 3)外周阻九:血流速度减慢,主要影响舒张压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使血压波动的幅度减小。弹性减弱时,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 与平均充盈压有关 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系统容量不变时,充盈压↓ 循环血量不变但血管系统容量增加,血压也下降 各种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小结 收旺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以收缩压的影响为主。 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博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心舒期缩短,舒张压升高明显。 3)外周阻力:血流速度减慢,主要影响舒张压。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使血压波动的幅度减小。弹性减弱时,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与平均充盈压有关 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系统容量不变时,充盈压↓; 循环血量不变但血管系统容量增加,血压也下降; 各种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小结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心输出量 外阻力大动脉弹性糖 贮器作用血管系统 后荷 收力 成份和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不仅是血液回流至心脏的通路,还起着血液储存的作用 (一)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0.4-12kPa(4-12cmH20)。 其值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其值受心脏射血、中心静脉压、静脉回流速度等影响 临床应用:动脉血压↓而中心静脉压↑,说明? 输液纠正休克时,除了观察动脉血压,还应注意中心静脉压,为什么? (二)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血管内血液受重力场影响,产生一定的静水压。 血压除心脏作功形成外,还应加上该部分血管静水压,高低取决于人体所取的体位。 因为静脉具有较大的可扩张性,静水压对静脉功能的影响大.人在直立时,可比卧位时多容纳400 600m血量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不仅是血液回流至心脏的通路,还起着血液储存的作用 (一)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0.4-1.2 kPa(4-12 cm H2O )。 其值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其值受心脏射血、中心静脉压、静脉回流速度等影响。 临床应用:动脉血压↓而中心静脉压↑,说明? 输液纠正休克时,除了观察动脉血压,还应注意中心静脉压,为什么? (二)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血管内血液受重力场影响, 产生一定的静水压。 血压除心脏作功形成外, 还应加上该部分血管静水压. 高低取决于人体所取的体位。 因为静脉具有较大的可扩张性, 静水压对静脉功能的影响大. 人在直立时, 可比卧位时多容纳400- 600 ml 血量
mmH 平均动脉压 010 3020 60150 170 图4-21直立体位对肢体 动脉和静脉血压的影响 (lmmHg=0. 133kPa) (三)静脉血流 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总阻力的15%,与功能匹配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取决于二因素:外周静脉与中心静脉压差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2)心脏收缩力 3)体位改变 4)呼吸运动 5)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三)静脉血流 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总阻力的15%,与功能匹配。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取决于二因素: 外周静脉与中心静脉压差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2)心脏收缩力 3)体位改变 4)呼吸运动 5)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Contracted muscles Distal 五、微循环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 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一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 Precapillary (一)微循环的组成: 1.营养通路(迂回通路 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特点和功能 ◆血流缓慢,利于物质交换 ◆交替开放,括约肌舒缩控制 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特点和功能: 血流较慢,非物质交换; 骨骼肌中多见 3.动-静脉短路 组成:吻合微动脉和微静脉的通路,管壁类似微动脉 特点和功能 ◆发布于手指、足趾、耳廓等 ◆在体温调节中起作用 (二)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同一组织中,微循环的血流量与动静脉之间的血压差呈正比,微动脉的阻力对血流量的控制 起主要作用 ◆同一时间内各部分微血管中的流速大有差别;同一毛细血管在不同时间内的流速亦有很大变 化。由于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替收缩和舒张所致 ◆血管的舒缩活动与局部组织代谢产物有关
五、微循环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 血毛细血管 (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 (一)微循环的组成: 1. 营养通路(迂回通路) 组成: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特点和功能: ◆血流缓慢,利于物质交换; ◆交替开放,括约肌舒缩控制。 2. 直捷通路 组成: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特点和功能: ◆ 血流较慢,非物质交换; ◆ 骨骼肌中多见。 3. 动-静脉短路 组成: 吻合微动脉和微静脉的通路, 管壁类似微动脉。 特点和功能: ◆发布于手指、足趾、耳廓等 ◆在体温调节中起作用。 (二)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同一组织中,微循环的血流量与动静脉之间的血压差呈正比,微动脉的阻力对血流量的控制 起主要作用。 ◆同一时间内各部分微血管中的流速大有差别;同一毛细血管在不同时间内的流速亦有很大变 化。由于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替收缩和舒张所致。 ◆血管的舒缩活动与局部组织代谢产物有关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而形成。决定组织液生成的力取决与滤过与重吸收力量的对比。其差值为 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十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 动脉端:(30+15)-(25+10)=10mmHg 静脉端:(12+15)-(25+10)=-8mmHg 血压“ 有效滤过压--- oop 组织穫 毛细淋巴管 图4-24组织液生成与问流示意图 代农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一代表使液钵收国毛细的力欧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静脉回流受阻 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淋巴管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重要辅助系统 毛鲷新巴→大新巴营新巴导营和导营 (一)淋巴液的生成 正常:120m/hr,2-4L/day 任何增加组织液压力的因素都可增加淋巴液的生成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和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平衡 4.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等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局部血流调节 自身调节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而形成。决定组织液生成的力取决与滤过与重吸收力量的对比。其差值为 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 动脉端:(30+15)-(25+10)=10 mmHg 静脉端:(12+15)-(25+10)=-8 mmHg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 静脉回流受阻; • 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淋巴管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重要辅助系统 (一)淋巴液的生成 正常: 120 ml/hr, 2-4 L/day 任何增加组织液压力的因素都可增加淋巴液的生成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 回收蛋白质 2. 运输脂肪和营养物质 3.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平衡 4. 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等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局部血流调节 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Nocervical ganglion small ntestine 雪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是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传出、传入概念)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来源:T1-5(胸段1-5外侧柱节前神经元) 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镜交感神经节内。 ·节后纤维形成心脏神经丛。(节前、节后概念) 支配范围: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心室肌。 ·效应: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引起cAMP增 加,导致: 1.窦房结自律性加强,心率加快(If增加) 正性变时作用( positive chronotropic action ·2房室交界传导加快(钙内流增加,0期除极加快) 正性变传导作用( positive dromotropic action) ·3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钙通道激活) 正性变力作用( positive inotropic action) ◆心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来源: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支配范围:同交感神经,心室肌少于心房肌 效应:释放Ach,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引起cAMP浓度降低,导致 L.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抑制If,促进复极时钾外流) 2.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作用(钙内流减少) 3心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抑制)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是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传出、传入概念) ◆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来源:T1-5 (胸段1-5外侧柱节前神经元), • 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镜交感神经节内。 • 节后纤维形成心脏神经丛。(节前、节后概念) • 支配范围: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心室肌。 • 效应: 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 b受体,引起cAMP增 加,导致: • 1.窦房结自律性加强,心率加快(If 增加) • 正性变时作用(positive chronotropic action) • 2.房室交界传导加快(钙内流增加,0期除极加快) 正性变传导作用(positive dromotropic action) • 3.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钙通道激活) 正性变力作用(positive inotropic action) ◆ 心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 来源: 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 支配范围: 同交感神经,心室肌少于心房肌 效应: 释放 Ach,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 M 受体,引起 cAMP浓度降低,导致: 1.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抑制If,促进复极时钾外流) 2.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作用(钙内流减少) 3.心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抑制)
◆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 2.血管的神经支配 ◆缩血管纤维(交感缩血管纤维) 来源:T,L椎旁椎前神经节 分布:皮肤>骨骼肌,内脏>冠脉和脑 效应: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上α、β受体结合后产生舒缩血管效应。与α结合 血管收缩,与β结合一血管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与α的亲和力>β 交感缩血管纤维的紧张性活动:交感缩血管紧张( vasomotor tone) ◆舒血管神经纤维: (1)交感舒血管纤维:Ach递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 无紧张性活动,在激动和防御反应时发放冲动 (2)副交感舒血管纤维: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泌腺 调节器官组织的局部血流 (3)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完成轴突反射( axon reflex) (4)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某些自主神经元内血管活性肠肽(vIP与Ach共存,具有功能协同作 用,如颌下腺地分泌。 (二)心血管中枢( cardiovascular center) 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1.延髓的心血管中枢-最基本地心血管中枢 神经元:心迷走神经元心迷走紧张 心交感神经元心交感紧张 交感缩血管神经元交感缩血管紧张 都具有紧张性活动。 (1)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区,也是心交感紧张的起源; (2)舒血管区:延髓尾端腹外侧区,兴奋时抑制缩血管区 神经元活动,使血管舒张; (3)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影响延髓和中枢其他神经元的活动 (4)心抑制区:心迷走神经元位于迷走神经背核,疑核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三)心血管反射
◆ 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 2. 血管的神经支配 ◆ 缩血管纤维(交感缩血管纤维) 来源: T, L椎旁椎前神经节 分布: 皮肤 > 骨骼肌, 内脏 > 冠脉和脑 效应: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上 a、b受体结合后产生舒缩血管效应。与 a 结合- 血管收缩, 与 b 结合-血管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与 a 的亲和力> b 交感缩血管纤维的紧张性活动: 交感缩血管紧张(vasomotor tone) ◆ 舒血管神经纤维: (1)交感舒血管纤维: Ach递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 无紧张性活动,在激动和防御反应时发放冲动。 (2)副交感舒血管纤维: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泌腺。 调节器官组织的局部血流。 (3)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完成轴突反射(axon reflex) (4)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某些自主神经元内血管活性肠肽(VIP)与Ach共存,具有功能协同作 用,如颌下腺地分泌。 (二)心血管中枢 (cardiovascular center) 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1. 延髓的心血管中枢 -- 最基本地心血管中枢 神经元:心迷走神经元 心迷走紧张 心交感神经元 心交感紧张 交感缩血管神经元 交感缩血管紧张 都具有紧张性活动。 (1)缩血管区: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也是心交感紧张的起源; (2)舒血管区: 延髓尾端腹外侧区,兴奋时抑制缩血管区 神经元活动,使血管舒张; (3)传入神经接替站: 孤束核,影响延髓和中枢其他神经元的活动 (4)心抑制区: 心迷走神经元位于迷走神经背核, 疑核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三)心血管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