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阳学校“自主开放”型课堂导学案 主备人 何 授课人 课时第2课时 课题 桃花源记 课型 新授课时间2018.3.5 1、检査课文背诵默写、重难点词语解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学习月标/2、分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 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赡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感情 导学流程 互动策 模块 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 略或展 示方案 明磅/1、检查课文背诵、重难点词语解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齐读让学 目标|2、分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生知道本 3分|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节课需学 会的思想感情 识 学法指导一:自主学习(预设8分钟) 互动策略 检査背诵默写课文。 解释词语 各组派代 1、区分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表利用课 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 间时间整 2、解释通假字 便要还家 理到展板 3、翻译句子 ①+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阡陌交诵.鸡犬相闻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女衣着.釆加外人.蕾发垂髮并恰白乐 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深入探究课文:(15分钟)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思考: 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自主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 探究|用?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 隹断呢?
旭阳学校“自主开放”型课堂导学案 主 备 人 何** 授课人 课 时 第 2 课时 课 题 桃花源记 课 型 新授课 时 间 2018.3.5 学习目标 1、检查课文背诵默写、重难点词语解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2、分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 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感情 导 学 流 程 模块 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 互动策 略或展 示方案 明确 目标 (3 分 钟) 1、检查课文背诵、重难点词语解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2、分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 会的思想感情。 齐读让学 生知道本 节课需学 习哪些知 识。 自主 探究 (23 分 钟) 学法指导一:自主学习(预设 8 分钟) 一、 检查背诵默写课文。 二、 解释词语: 1、 区分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2、 解释通假字: 便要还家 3、 翻译句子: ①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三、深入探究课文: 人间隔。 (15 分钟) 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思考: 1、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 用?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 推断呢? 互动策略 (一): 各组派代 表利用课 间时间整 理到展板 上
先独立完 (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指名第二、三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成,然后 1、这两段是故事的发展,写的是什么? 组内交流 不会的 2、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3、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 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 4、.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5、.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7、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 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白、齐读第第四、五段,然后思考: 1、第四、五段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的是什么? 2、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 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3、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学生讨论 4、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5分钟) 文章以渔人进岀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 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 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 迷灬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3.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 展示群学结束后,整理好答案预设(2)分钟 提升 10然后由组长确定展示人员进行展示(预设8分钟) 学生展示 钟
(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㈡、指名第二、三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两段是故事的发展,写的是什么? 2、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3、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 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 4、.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5、.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7、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 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㈢、齐读第第四、五段,然后思考: 1、第四、五段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的是什么? 2、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 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3、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4、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三、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5 分钟)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 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 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 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3.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 先独立完 成,然后 组内交流 不会的。 学生讨论 展示 提升 (10 分 钟) 群学结束后,整理好答案预设(2)分钟 然后由组长确定展示人员进行展示(预设 8 分钟) 学生展示
()解释词语 1、区分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 2、解释通假字: 课上完成 便要还家 组内订正 巩固(翻译句子 拓展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分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余人各复延至起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6、南阳刘子骥,髙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思考回答 1、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 2.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3.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 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04长春) 、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1、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课文从桃源的 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 美好 3、①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②文段节选自《》,作者是 ,名字 代)人。 4、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桃源的山洞口位于 造句 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 你按这一语意造句:
巩固 拓展 (10 分 钟) ㈠解释词语: 1、区分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2、解释通假字: 便要还家 ㈡翻译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余人各复延至起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6、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㈢思考回答: 1、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 2.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3.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 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04 长春) ㈣、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1、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 2、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 美好 3、①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 ②文段节选自《 》,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 代)人。 4、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 ㈤造句: 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 你按这一语意造句: 课上完成 组内订正
答案: 、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 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 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1、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 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 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 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6、(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 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7、(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的朝 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 幸福的生活。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三1、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2、(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 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 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3、(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髙尚的人听到后,也髙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 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4、(“不足为外人道也”) 2.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 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 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 人道”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 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 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巩固练习: 活动,穿戴,心情。 2、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3、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1、夹岸…缤纷甚异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生活环境社会风尚 4、武陵一条两岸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
答案: 一、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 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 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二 1、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 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 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 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6、(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 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7、(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的朝 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 幸福的生活。 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三 1、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2、(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 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 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3、(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 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4、( “不足为外人道也”) 2.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 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 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 人道”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 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 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巩固练习: 三 1、活动,穿戴,心情。 2、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3、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 1、夹岸……缤纷 甚异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生活环境 社会风尚 4、武陵一条两岸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