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MRI总论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T&MRI室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T&MRI室 第一章 MRI总论
·MRI成像基本原理 ●MRI成像机构造及图像特点 ●MRI成像技术 ●MRI临床应用
⚫ MRI成像基本原理 ⚫ MRI成像机构造及图像特点 ⚫ MRI成像技术 ⚫ MRI临床应用
MRI的历史 ● 194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Felix Bloch和哈佛 大学的Edward,Purcel I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为 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奖。 。1971年Raymond Damadian发现人体不同组织及 肿瘤的驰豫时间相互存在差异,并始了磁共振 对临床疾病的研究。 ●1977年英国诺丁汉大学获得第一幅人体头部的 磁共振图像。 1980年MRI装备商品化。 。1984年中国第一台MRI装机
MRI的历史 ⚫ 194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Felix Bloch和哈佛 大学的Edward Purcell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为 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奖。 ⚫ 1971年Raymond Damadian 发现人体不同组织及 肿瘤的驰豫时间相互存在差异,开始了磁共振 对临床疾病的研究。 ⚫ 1977年英国诺丁汉大学获得第一幅人体头部的 磁共振图像。 ⚫ 1980年MRI装备商品化。 ⚫ 1984年中国第一台MRI装机
概述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是一种新的、非创伤性的成像方法。磁共振成像是断 层成像的一种。它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 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 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 过计算机处理转换后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目前人体成像最常用的是H
概述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是一种新的、非创伤性的成像方法。磁共振成像是断 层成像的一种。它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 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 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 过计算机处理转换后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目前人体成像最常用的是1H
MRI选用的原子核 ■M的特性:w=YB。 Larmor频率 共振频率 ■氢原子核州 量多 “纯” a b 检测敏感性
MRI选用的原子核 ◼M0 的特性:ω=γB。 Larmor频率 共振频率 ◼氢原子核 1H 量多 “纯” 检测敏感性
磁共振的发生 ■共振现象 ■在外磁场B作用下 净磁矩M。—一共振频率w=YB。 供体一外力频率 客体一共振频率 ■射频脉冲(RF) 外加小磁场(RF=ω) M吸收RF能量→ 横向磁矩My 同相位 90射频膝冲
磁共振的发生 ◼共振现象 ◼在外磁场B0作用下 净磁矩M0 ---- 共振频率ω=γB0 供体-外力频率 客体-共振频率 ◼射频脉冲(RF) 外加小磁场(RF=ω) M0吸收RF能量→ 横向磁矩MXY 同相位 MXY
基本过程 ·自然状态下的原子核(磁矩、自旋) ·外加磁场(主磁场和射频磁场)后的原子核(磁化Mz、 进动、共振现象、吸收能量磁矢量偏转产生横向矢量 Mxy、Larmor公式) ·射频终止后的原子核(回复平衡态、释放能量、产生 MR信号、弛豫过程) 纵向弛豫T1自旋-晶格弛豫 横向弛豫T2自旋-自旋弛豫
基本过程 ⚫ 自然状态下的原子核(磁矩、自旋) ⚫ 外加磁场(主磁场和射频磁场)后的原子核(磁化Mz、 进动、共振现象、吸收能量磁矢量偏转产生横向矢量 Mxy、Larmor公式) ⚫ 射频终止后的原子核(回复平衡态、释放能量、产生 MR信号、弛豫过程) 纵向弛豫 T1 自旋-晶格弛豫 横向弛豫 T2 自旋-自旋弛豫
决定成像因素 ·组织内质子密度 ·T1值 ·T2值 ●血液流动现象
决定成像因素 ⚫ 组织内质子密度 ⚫ T1值 ⚫ T2值 ⚫ 血液流动现象
信号强度与成像因素关系 ·与组织内质子密度成正比 ●与T1值成反比 ·与T2值成正比 ·流动的血液在$E序列上呈低或无信号 在GRE序列上呈高信号
信号强度与成像因素关系 ⚫ 与组织内质子密度成正比 ⚫ 与T1值成反比 ⚫ 与T2值成正比 ⚫ 流动的血液在SE序列上呈低或无信号 在GRE序列上呈高信号
磁共振成像设备基本结构 ·磁体系统 主磁体(B0):产生静磁场,使组织磁化(Mz) 常导型、永磁型、超导型 梯度系统(GzGyGx):用于信号的空间定位 射频系统(RF):使质子产生共振,同时又接受质子驰豫 时释放的信号
磁共振成像设备基本结构 ⚫ 磁体系统 主磁体(B0):产生静磁场,使组织磁化(Mz) 常导型、永磁型、超导型 梯度系统(GzGyGx):用于信号的空间定位 射频系统(RF):使质子产生共振,同时又接受质子弛豫 时释放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