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 201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咏花诗词的鉴赏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 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 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 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 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 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 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 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 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 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 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亳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 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
银川一中 2011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咏花诗词的鉴赏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 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 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 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 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 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 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 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 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 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 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 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
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 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 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 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 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 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 云来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 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 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1.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2.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B.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 3.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蔬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 D.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4-6每题3分):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
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 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 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 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 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 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 云来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 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 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1.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2.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B.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 3.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蔬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 D.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4-6 每题 3 分):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
字。家贫无膏油,毎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 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日:“仲尼三干而论道,惟公其然。”绍兴五 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 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 甚异之。上欲即除馆职,赵鼎①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签判。故事,殿 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为主和议,应辰上书 谓:“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谐矣,而因循无备之可畏。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 下相欺之可畏。金虽通和,疆埸之上宜各戒严,以备他盜。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宠将帅,以 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 也。….愿勿以和好之可无虞,而思患预防,常若敌人之至。”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 判建州,遂请祠以归。张九成②谪邵州,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 而应辰不远干里往吊,人皆危之。久之,除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李显宗冒具安丰军功 赏五千余人,应辰奏驳之。权户部侍郎兼侍讲。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常奏:“班直转 官三日,而堂吏增给食钱万余;工匠洗泽器皿仅给百余干,而堂吏食钱六百干;塑显神御, 半年功未及半,而堂吏食钱已支三万、银绢六百匹余两。他皆类此。”上惊其费冗,命吏部 裁之。除吏部尚书,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论爱民六事,庙堂议不合,不悦者众。……应辰 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流落岭峤十七年,桧死,始还朝。刚正方直直言不避。……以 淳熙三年二月卒于家。 论曰:“应辰学术精淳,尤称骨鲠。……皆事上忠而自信笃,足以当大任者,惜不尽其 用焉 [注]①赵鼎:当时宰相。②张九成:当时主战派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辰答以为治之要 要:关键 B.上甚异之 异:奇怪
字。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 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绍兴五 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 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 甚异之。上欲即除馆职,赵鼎①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签判。故事,殿 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为主和议,应辰上书, 谓:“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谐矣,而因循无备之可畏。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 下相欺之可畏。金虽通和,疆埸之上宜各戒严,以备他盗。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宠将帅,以 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 也。……臣愿勿以和好之可无虞,而思患预防,常若敌人之至。”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 判建州,遂请祠以归。张九成②谪邵州,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 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久之,除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李显宗冒具安丰军功 赏五千余人,应辰奏驳之。权户部侍郎兼侍讲。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常奏:“班直转 官三日,而堂吏增给食钱万余;工匠洗泽器皿仅给百余千,而堂吏食钱六百千;塑显神御, 半年功未及半,而堂吏食钱已支三万、银绢六百匹余两。他皆类此。”上惊其费冗,命吏部 裁之。除吏部尚书,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论爱民六事,庙堂议不合,不悦者众。……应辰 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流落岭峤十七年,桧死,始还朝。刚正方直,直言不避。……以 淳熙三年二月卒于家。 论曰:“应辰学术精淳,尤称骨鲠。……皆事上忠而自信笃,足以当大任者,惜不尽其 用焉。” [注]①赵鼎:当时宰相。②张九成:当时主战派。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应辰答以为治之要. 要.:关键 B.上甚异.之 异.:奇怪
C.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 次:等级 D.和议不谐非所患 谐:成功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汪应辰“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①召为秘书省正字②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③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 ④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⑤应辰奏驳之⑥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应辰幼时聪颖异常。他五岁就读书识字,“属对应声”常常出语惊人,记忆力不凡 借来的书过目不忘,十岁就能写诗。曾有一学官以韩愈为例嘲笑他,他反应机敏, 以孔子一事加以回击,令人拍案叫绝。 B.汪应辰才智绝伦,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策论切中时弊,皇帝以为是一老年士子所作 不料是一个18岁的少年所写于是龙颜大悦当即要授予官职,但赵鼎认为要按照惯 例让他到地方上去磨炼,养成其材”,于是授汪应辰为镇东军签判 C.汪应辰反对秦桧,敢于直言。当秦桧力主与金和议时,他上书皇上,认为不应该“肆 赦中外,褒宠将帅”,而应加强防备,“常若敌人之至”。正因为这样,他深为秦桧 所忌,被贬官做建州通判。 D.汪应辰关心国事,体恤民情。在任户部侍郎兼侍讲期间独自处理复杂的事务,节约 开支并上书皇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认为国家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浪费现象,使皇上 惊其费冗”,下令裁减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 (2)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 (3)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8.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9.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C.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 次.:等级 D.和议不谐.非所患 谐.:成功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汪应辰“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 ) ①召为秘书省正字 ②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 ③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 ④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 ⑤应辰奏驳之⑥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汪应辰幼时聪颖异常。他五岁就读书识字,“属对应声”常常出语惊人,记忆力不凡, 借来的书过目不忘,十岁就能写诗。曾有一学官以韩愈为例嘲笑他,他反应机敏, 以孔子一事加以回击,令人拍案叫绝。 B.汪应辰才智绝伦,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策论切中时弊,皇帝以为是一老年士子所作, 不料是一个 18 岁的少年所写,于是龙颜大悦,当即要授予官职,但赵鼎认为要按照惯 例让他到地方上去磨炼,“养成其材”,于是授汪应辰为镇东军签判。 C.汪应辰反对秦桧,敢于直言。当秦桧力主与金和议时,他上书皇上,认为不应该“肆 赦中外,褒宠将帅”,而应加强防备,“常若敌人之至”。正因为这样,他深为秦桧 所忌,被贬官做建州通判。 D.汪应辰关心国事,体恤民情。在任户部侍郎兼侍讲期间,独自处理复杂的事务,节约 开支,并上书皇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认为国家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浪费现象,使皇上 “惊其费冗”,下令裁减。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 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 (2) 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 (3) 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每小题 4 分)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8.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9.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岳阳楼记》写道,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醉翁亭记》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爱莲说》写道,予谓菊,(3) ;(4)牡丹, (5)莲 (6)《饮酒》写道,问君何能尔 (7)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 荀子又说, ,善假于物也。 (9)《消遥游》中庄子说:故曰至人无己 ,圣人无名。 (10)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只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1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每题6分)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 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 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 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 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千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 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 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髙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三)名句名篇默写(10 分) (1)《岳阳楼记》写道,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写道,予谓菊,(3)________________;(4)牡丹,_________________, (5)莲,_________________。 (6)《饮酒》写道,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 (7)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荀子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9)《消遥游》中庄子说:故曰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圣人无名。 (10)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只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 分) 1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每题 6 分)。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 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 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 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 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 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 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 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 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強从 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 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 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 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 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 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 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有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 情站在那里。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 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 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 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 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 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 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 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 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 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 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 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有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 情站在那里。 1998 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 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 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 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 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奔 波。每次岀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 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毎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 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 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 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 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 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 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 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 “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 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平安的电话。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 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 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 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的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 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的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2)文章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奔 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 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 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 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 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 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 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 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 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 “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 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平安的电话。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6 分)( )( )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 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 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 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的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 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的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2)文章 2~4 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 分)
(3)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6分) (4)《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 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 认识。(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每题6分) 西域读李白在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 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 礼,溺死不详,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恰恰就是诗人的死法。 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岀世的才华, 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 遭受重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百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 长岁月的李白家庭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 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 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位伟大的天才相遇
(3)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6 分) (4)《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 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 认识。(6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4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每题 6 分) 西域读李白在 夏立君 ①公元 762 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 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 礼,溺死不详,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恰恰就是诗人的死法。 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 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 遭受重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百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 长岁月的李白家庭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 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 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位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 大唐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样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 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 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 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 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场纯粹的漂泊,并 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 它的豪情义气,它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即 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 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⑦在喀什、若羌、阿嘞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毎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 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 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 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土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仼何荒凉。成吉思汘的马队 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冋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 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 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土的剽悍与 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 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 大唐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样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 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 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 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 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 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 它的豪情义气,它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即 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 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 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 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 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 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 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 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 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 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作者说李白“连死都是一首诗”,是说李白醉酒落水抱月长眠的生命方式具有浪漫 主义色彩。 B.李白摒弃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他的诗都是剽悍、纯粹、猛烈的, C.作者认为,没有大唐,就没有饱含异质的李白;没有李白,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 朗雍容。 D.第⑦段“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中的“另一个方向”指文化精神方向。 E.从文中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表达了高扬平等、自由、青春、激情的生命愿望 (2)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的诗人的不 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6分) (3)第③段“历史在此与一位伟大的天才相遇”和第④段“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 两句中的“此”分别指什么?(6分) (4)第⑧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该怎样理解?(6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近几年,常不乏年轻演员初登银幕便一炮走红,但不久就销声匿迹的事例,原因何 在?缺少气质恐怕是重要的一条 B.在几十年的风雨同行中,他俩总是同甘共苦,讳莫如深。 C.我到了兰亭,漫步在山阴道上,风景络绎不绝,使我应接不暇 D.秋雨湿透了衣衫,她双手交叉护在胸前,想留住一点温暖,可没有用,她仍然颤抖 着,噤若寒蝉。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 机会。 B.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 分)( )( ) A.作者说李白“连死都是一首诗”,是说李白醉酒落水抱月长眠的生命方式具有浪漫 主义色彩。 B.李白摒弃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他的诗都是剽悍、纯粹、猛烈的。 C.作者认为,没有大唐,就没有饱含异质的李白;没有李白,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 朗雍容。 D.第⑦段“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中的“另一个方向”指文化精神方向。 E.从文中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表达了高扬平等、自由、青春、激情的生命愿望。 (2)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的诗人的不 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6 分) (3)第③段“历史在此与一位伟大的天才相遇”和第④段“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 两句中的“此”分别指什么?(6 分) (4)第⑧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该怎样理解?(6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 A.近几年,常不乏年轻演员初登银幕便一炮走红,但不久就销声匿迹 ....的事例,原因何 在?缺少气质恐怕是重要的一条。 B.在几十年的风雨同行中,他俩总是同甘共苦,讳莫如深 ....。 C.我到了兰亭,漫步在山阴道上,风景络绎不 ...绝.,使我应接不暇。 D.秋雨湿透了衣衫,她双手交叉护在胸前,想留住一点温暖,可没有用,她仍然颤抖 着,噤若寒蝉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 A.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 机会。 B.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 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