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 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关注 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 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 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 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 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 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 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 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 “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 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 “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 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 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 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 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 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 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 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 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 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 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 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 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 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 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 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宁夏银川一中 2013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 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关注 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 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 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 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 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 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 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 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 “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 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 “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 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 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 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 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 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 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 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 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 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 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 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 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 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 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 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 然。 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 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 德 C.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 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 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 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 C.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 D.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 扰民乱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 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 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 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 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D.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 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 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 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 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 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 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 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 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 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 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 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 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 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
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 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 德。 C.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 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 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 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 C.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 D.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 扰民乱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 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 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 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 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D.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 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 文言文,完成 4-7 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 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 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 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 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 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 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 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 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 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 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 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 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
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 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 史·隐逸传》) 注: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三个神,也叫"三尸神", 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描墓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5.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 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 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 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 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 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 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3)髙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 竹 8.“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5 分)
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 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 史·隐逸传》) 注: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三个神,也叫"三尸神", 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 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门 徒 5.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 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 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 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 林,当了道士。 B. 郑遨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 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 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 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 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 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 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7.翻译下列句子。(1 0 分)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 分) ⑵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 分) ⑶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 竹。 8.“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5 分)
9.“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 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 (1)羽扇纶巾,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至人无己, 庄子 《逍遥游》 (4)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 难》) (5)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6)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邱长海 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 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 1981年,鲁南山区,大豆髙梁在田野里飘香。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 三个儿子的婚事。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 风光光。这天一擦黑儿,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 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前进村原来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 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爷 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来。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 档次。”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咱也就配这 爷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来父子对饮,那晚,皓 月当空。 1953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 回来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 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 上红扑扑的奶奶。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 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 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 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 车。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全村人都 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
9.“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 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 1 分) (1)羽扇纶巾,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至人无己, , 。庄子 《逍遥游》 (4)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 难》) (5)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6)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邱长海 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 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 1981 年,鲁南山区,大豆高梁在田野里飘香。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 三个儿子的婚事。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 风光光。这天一擦黑儿,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 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前进村原来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 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爷 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来。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 了。“要不,你把它推走?”何大把式指着墙根的一辆独轮车说,“咱也就配这 档次。”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走。 爷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来父子对饮,那晚,皓 月当空。 1953 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 回来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 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 上红扑扑的奶奶。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 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 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 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 车。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全村人都 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
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 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一一对他来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 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 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 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来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 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来了。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 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 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一一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 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来没有说过话。 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 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条就是:新娘不说话,新郎不 回头。人逢喜事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 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 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汗的三叔,就跳下 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 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来,就骑着空车走了。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 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 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一一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大家找来找去,终于在那段 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 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 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恰好他 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自行车婚礼的消息。两人眼前一亮,手牵 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 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 凯迪拉克带不来的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题目“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指的是两场婚礼,含蓄地概括了小说的主 要事件,又暗示这两场不同的婚礼同样万众瞩目。 B.“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和“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前后照应,前者写出 “三叔”的感动,后者暗示了“儿子”情感和想法的变化。 C.末段的议论不仅呼应了首段的议论,使小说结构显得紧凑自然,而且包含了 小说主旨,既含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又引人深思。 D.在“三叔”的叙述中巧妙插入“我的爷爷”的故事,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 特,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且强化了主旨 E.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生活色彩,让读者备感自 然和亲切,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产生情感共鸣 (2)小说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中的“三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讲述了三代人的三个婚礼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 有关。你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小说和现 实生活,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 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对他来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 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 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 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来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 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来了。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 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三 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 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来没有说过话。 三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 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条就是:新娘不说话,新郎不 回头。人逢喜事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 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 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汗的三叔,就跳下 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 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来,就骑着空车走了。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 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 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大家找来找去,终于在那段 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 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 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恰好他 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自行车婚礼的消息。两人眼前一亮,手牵 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 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 凯迪拉克带不来的。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小说题目“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指的是两场婚礼,含蓄地概括了小说的主 要事件,又暗示这两场不同的婚礼同样万众瞩目。 B. “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和“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前后照应,前者写出 “三叔”的感动,后者暗示了“儿子”情感和想法的变化。 C. 末段的议论不仅呼应了首段的议论,使小说结构显得紧凑自然,而且包含了 小说主旨,既含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又引人深思。 D. 在“三叔”的叙述中巧妙插入“我的爷爷”的 故事,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 特,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且强化了主旨。 E. 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生活色彩,让读者备感自 然和亲切,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产生情感共鸣。 (2)小说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 分) (3)小说中的“三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讲述了三代人的三个婚礼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 有关。你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小说和现 实生活,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 1500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 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 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 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妺。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 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 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 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土,入翰林院,后 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 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 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 极矣”的感叹。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 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 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 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 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 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 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 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 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 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岀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 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 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遺。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 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本无心官场的沈 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 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 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 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了“近 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一一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 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 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 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 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 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 11 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 1500 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 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 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 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 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 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 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 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 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 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 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 极矣”的感叹。1855 年,35 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 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 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 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 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 27 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 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 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 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1866 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 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 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 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 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 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 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本无心官场的沈 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 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 11 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 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 年时间,造出了 5 艘商船和 11 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了“近 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 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 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 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 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 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 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
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 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 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删节自《文史参考》2011 年总第44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 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林则徐不以貌取人,而是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 沈葆桢,后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C.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 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 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E.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 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3)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分析。(6分) (4)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 “无私”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刘翔复出,并在决赛中以13秒34的成绩成功卫冕, 整个全运村人声鼎沸,人言啧啧,“翔飞人”再次受到观众和媒体的热捧。 B.《诗经》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尚未被揭开:可是它实 在太美了,我们研究它,虽殚精竭虑,却仍对它恋恋不舍。 C.漂亮而有个性的新车型越来越多,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 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正好可以择善而从。 D.2009年10月16日,第十届西博会在成都召开,这次博览会聚集了各地各种 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世界杯期间电视台往往会播出一些老片应付观众,一来避开世界杯的风头 来也降低这段“足球月”的播出成本。 B.专家表示,南京的城市绿化应该在保持既有特色的同时,走出用单一树种建 设林阴大道的思路。 C.由于新加坡是双语教学,为初去他国的学生做好了语言方面的准备,让学生 在异国他乡不会有那么强烈的陌生感 D.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月1日的发射不仅关系到国际空间站的未来,而 且将影响美国航天计划的正常实施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 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 年 7 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 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删节自《文史参考》2011 年总第 44 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 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林则徐不以貌取人,而是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 沈葆桢,后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C. 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 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 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 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E. 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 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 分) (3)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分析。(6 分) (4)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 “无私”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刘翔复出,并在决赛中以 13 秒 34 的成绩成功卫冕, 整个全运村人声鼎沸,人言啧啧,“翔飞人”再次受到观众和媒体的热捧。 B.《诗经》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尚未被揭开;可是它实 在太美了,我们研究它,虽殚精竭虑,却仍对它恋恋不舍。 C.漂亮而有个性的新车型越来越多,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 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正好可以择善而从。 D.2009 年 10 月 16 日,第十届西博会在成都召开,这次博览会聚集了各地各种 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世界杯期间电视台往往会播出一些老片应付观众,一来避开世界杯的风头, 二来也降低这段“足球月”的播出成本。 B.专家表示,南京的城市绿化应该在保持既有特色的同时,走出用单一树种建 设林阴大道的思路。 C.由于新加坡是双语教学,为初去他国的学生做好了语言方面的准备,让学生 在异国他乡不会有那么强烈的陌生感。 D.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 7 月 1 日的发射不仅关系到国际空间站的未来,而 且将影响美国航天计划的正常实施。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 。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 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②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 板③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⑤但是 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⑥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 所欲为” A.③①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②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②⑤④ 16.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请你把营长的话修改成一条简洁明确的命令。(不超过 40字)(5分) 据说在本世纪初,美国有一个营长对值班军官下达了这样一条命令:“明晚8 点,哈雷彗星将在这个地区出现。这种情形每隔76年才能看到一次。命令所有 士兵,身着野战服到操场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如果下雨 的话,就到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电影。”这道命令由传令兵传 达给连长,然后连长传达给班长,当班长对士兵下达命令时,命令竟然成了这样 “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 野战服,乘坐他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观看电影。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在横线处续写两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6分) 成长是什么?成长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汹涌的激流拦不住你顶风 前行的勇往的孤舟;成长就 ;成长就 像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不 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这个体制捆绑下无用武之地的人,即使到 了瑞士也找不到领唱的舞台……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生境 界。那些牢骚满腹的人寻找的种种原因,在某些人的眼中却常常是难得的人生机 遇 请根据自己的感悟,联系现实,自行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 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要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暂略】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_______。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 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②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 板 ③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⑤但是 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⑥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 所欲为” A.③①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②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②⑤④ 16.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请你把营长的话修改成一条简洁明确的命令。(不超过 40 字)(5 分) 据说在本世纪初,美国有一个营长对值班军官下达了这样一条命令:“明晚 8 点,哈雷彗星将在这个地区出现。这种情形每隔 76 年才能看到一次。命令所有 士兵,身着野战服到操场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如果下雨 的话,就到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电影。”这道命令由传令兵传 达给连长,然后连长传达给班长,当班长对士兵下达命令时,命令竟然成了这样: “在明晚 8 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 76 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 野战服,乘坐他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观看电影。”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在横线处续写两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6 分) 成长是什么?成长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汹涌的激流拦不住你顶风 前行的勇往的孤舟;成长就 像 , ;成长就 像 , 。 六、作文(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不 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这个体制捆绑下无用武之地的人,即使到 了瑞士也找不到领唱的舞台……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生境 界。那些牢骚满腹的人寻找的种种原因,在某些人的眼中却常常是难得的人生机 遇。 请根据自己的感悟,联系现实,自行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 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要抄袭,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答案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