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练习+答案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 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 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 苦 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第1页共858页
第 1 页 共 858 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练习+答案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 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 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 苦。 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 2.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3.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 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4.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 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5.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6.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7.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 和 ,在情感特质上 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比兴、重章叠句) 2页共858页
第 2 页 共 858 页 1.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 2.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_________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3.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 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4.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 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 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5.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6.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7.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_____ 和____ ,在情感特质上 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比兴、重章叠句)
8.“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 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连用两个“悠”字,把 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0.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1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 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1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 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 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 融的艺术境界。 第3页共858页
第 3 页 共 858 页 8.“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 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连用两个“悠”字,把 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9.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0.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1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 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1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 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 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 融的艺术境界
13.《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 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 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14.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15.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 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 1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 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1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4页共858页
第 4 页 共 858 页 13.《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 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 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14.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15.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 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 1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 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1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 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18.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 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 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19.本诗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 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20.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2《莱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睎。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第5页共858页
第 5 页 共 858 页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 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18.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 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 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19.本诗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 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20.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 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 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 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 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 第6页共858页
第 6 页 共 858 页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 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 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B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 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 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
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 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 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托物起兴(比兴手法),开头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 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4.这首诗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多侧面地写出对意中人强烈爱慕、反复寻觅之情 5.诗中写“蒹葭”、“白露”丶、“道阻”、“水中”,既为爱情设置特定环境,又写 出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著。 6.全诗主要用“赋”的手法,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和极富 音乐性回环美。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哪,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8.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7页共858页
第 7 页 共 858 页 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 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 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托物起兴(比兴手法),开头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 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4.这首诗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多侧面地写出对意中人强烈爱慕、反复寻觅之情。 5.诗中写“蒹葭”、“白露”、“道阻”、“水中”,既为爱情设置特定环境,又写 出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著。 6.全诗主要用“赋”的手法,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和极富 音乐性回环美。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哪,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8.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 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 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 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 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 “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 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 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 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 象 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第8页共858页
第 8 页 共 858 页 A.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 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 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 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 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 “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 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 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 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 象。 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 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 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 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 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 意中人设置背景。 13.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 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14.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 析 第9页共858页
第 9 页 共 858 页 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 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 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 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 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 意中人设置背景。 13.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 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14.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 析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 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5.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 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 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 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 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1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 和色调。 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 第10页共858页
第 10 页 共 858 页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 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5.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 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 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 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 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1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 和色调。 17.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