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形势与需求. 二、思路和目标 总体思路 2.战略目标 三、重点任务 1.瞄准战略目标,实施重大专项…. 346894 面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 (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 (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7 (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 23 (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26 3.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硏究 29 (1)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 30 (2)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34 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 (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39 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40 (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5.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
1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1 二、思路和目标................................................................................ 3 1.总体思路................................................................................ 4 2.战略目标................................................................................ 6 三、重点任务.................................................................................... 8 1.瞄准战略目标,实施重大专项............................................ 9 2.面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 14 (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 .................... 15 (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 17 (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 .................... 23 (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 26 3.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29 (1)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 ............................................ 30 (2)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 34 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 38 (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 39 (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 40 (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 40 5.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41 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 43
7.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46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47 (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9 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50 (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50 (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52 8.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略) 53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3.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 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5.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 57 6.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 59 7.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8.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
2 7.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6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 47 (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 49 (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 50 (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 50 (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 52 8.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略).............................. 53 四、保障措施.................................................................................. 53 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53 2.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54 3.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 55 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56 5.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 57 6.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 59 7.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59 8.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 61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的开局阶段 五科技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 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明确未来五年的发 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设创新 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形势与需求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世界新科技革命 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一系列新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正 在以更快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 猊。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主 导作用更加凸显,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世界 主要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把科技投入作为战 略性投入,把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作为实现跨越的重要突破口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未来五年我 国必须切实将科学技术置于国家发展的优先地位,大力推进自主 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1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 的开局阶段。“十一五”科技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 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明确未来五年的发 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设创新 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一、形势与需求 进入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世界新科技革命 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一系列新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正 在以更快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 貌。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主 导作用更加凸显,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世界 主要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把科技投入作为战 略性投入,把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作为实现跨越的重要突破口。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未来五年我 国必须切实将科学技术置于国家发展的优先地位,大力推进自主 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十五期间,针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 我国科技工作按照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在提高科技持续 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深化科技 体制改革,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围绕国家战 略目标成功组织实施了12个重大专项,取得了一批以神六载 人航天飞船、超级杂交稻、高性能计算机、SARS疫苗、量子纠 缠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拥有了—批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 重要支撑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了一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迅 速崛起,造就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到2005年, 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3%,从事R&D活动人员全时当 量达到120万人年,科技论文产出位居世界第五位,来自国内的 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达9.3万件,授权量达2.1万件。回顾过去, 我国十五ˆ期间确定的科技发展目标、战略部署和各项任务基本 完成,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总体格局,全社会科 技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与 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未来五年是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是立足科 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 期。我国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 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 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战略全局看,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 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增
2 “十五”期间,针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 我国科技工作按照“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在提高科技持续 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深化科技 体制改革,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围绕国家战 略目标成功组织实施了 12 个重大专项,取得了一批以“神六”载 人航天飞船、超级杂交稻、高性能计算机、SARS 疫苗、量子纠 缠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拥有了一批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 重要支撑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了一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迅 速崛起,造就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到 2005 年, R&D 投入占 GDP 的比例达到 1.3%,从事 R&D 活动人员全时当 量达到 120 万人年,科技论文产出位居世界第五位,来自国内的 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达 9.3 万件,授权量达 2.1 万件。回顾过去, 我国“十五”期间确定的科技发展目标、战略部署和各项任务基本 完成,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总体格局,全社会科 技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与 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未来五年是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是立足科 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 期。我国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 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 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战略全局看,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 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增
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参与日趋激烈的产业国际竞争,提高以自主 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竞争能力,必须依靠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催生新的增长点,引领未来发展,必须 依靠科技在一些新兴领域和前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促进城乡区 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依 靠社会公益技术进步大幅度提高公共科技的供给能力;保障国家 安全和维护社会安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保障国防和公 共安全的能力。 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 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 表现为科学硏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缺乏,科技投入不 足,科学技术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自主 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 时期尤为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突出创新主线,深化体制改 革,营造良好环境,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国科技工作 的首要位置,加快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部署,推进我 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转入科学的发展轨道。 二、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科技工作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 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全面启动《纲要》
3 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参与日趋激烈的产业国际竞争,提高以自主 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竞争能力,必须依靠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催生新的增长点,引领未来发展,必须 依靠科技在一些新兴领域和前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促进城乡区 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依 靠社会公益技术进步大幅度提高公共科技的供给能力;保障国家 安全和维护社会安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保障国防和公 共安全的能力。 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 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 表现为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缺乏,科技投入不 足,科学技术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自主 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 时期尤为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突出创新主线,深化体制改 革,营造良好环境,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国科技工作 的首要位置,加快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部署,推进我 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转入科学的发展轨道。 二、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科技工作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 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全面启动《纲要》
的各项部署和重点任务,切实加强与“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部署的衔接,明确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 1.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刨 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自主创新 作为主线,将组织实施重大专项作为战略突破点,大幅度提升科 技供给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以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全面推进国 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 技支撑。要力争实现五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突破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攻克一批关键 共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带动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 的跨越。 —突破制约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超前部署 前沿技术,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夯 实科技发展基础 突破限制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化科技体制 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创新
4 的各项部署和重点任务,切实加强与“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部署的衔接,明确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1.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 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自主创新 作为主线,将组织实施重大专项作为战略突破点,大幅度提升科 技供给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以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全面推进国 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 技支撑。要力争实现五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突破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攻克一批关键 共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带动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 的跨越。 ——突破制约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超前部署 前沿技术,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夯 实科技发展基础。 ——突破限制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化科技体制 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创新
体系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全面协调的体制格局。 ——突破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 加大实施力度,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调,形成激励自主 创新的政策体系。 ——突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发展创新文 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营造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加 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 好环境。 “十一五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需要处理好 的一些重大关系,坚持六个统筹的基本原则: —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把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作为 根本出发点,以制度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杠杆,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 用疒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统筹科技创新全过程。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基础硏究, 特别要注重加强应用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扩 散,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 —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调整科技投入结构,要 从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全面兼顾 突出重点,加大对人才和基地的支持力度,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 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 向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目标转变,促进项目、人才、基 地有机结合
5 体系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全面协调的体制格局。 ——突破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 加大实施力度,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调,形成激励自主 创新的政策体系。 ——突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发展创新文 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营造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加 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 好环境。 “十一五”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需要处理好 的一些重大关系,坚持“六个统筹”的基本原则: ——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把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作为 根本出发点,以制度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杠杆,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 用,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统筹科技创新全过程。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基础研究, 特别要注重加强应用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扩 散,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 ——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调整科技投入结构,要 从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全面兼顾、 突出重点,加大对人才和基地的支持力度,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 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 向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目标转变,促进项目、人才、基 地有机结合
—统筹安排工业、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 调整各领域的经费比例,重点加强农业和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投入 力度,体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 —统筹区域科技发展。把区域科技和地方科技作为国家整 体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指导,重点部署,优化科技资 源布局,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区域创 新能力 统筹军民科技资源。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发 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 机制 2.战略目标 根据《纲要》确定的未来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 标,“十一五ˆ期间,要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 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发展布 局,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R&D投入 占GDP的比例达到2%,使我国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大 国,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基础。 根据十一五ˆ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重提升五个方 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加强能源、资源、环境领域的 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突破节能关键技 术,为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提供支撑;在 若干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模式,提高资源综合
6 ——统筹安排工业、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 调整各领域的经费比例,重点加强农业和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投入 力度,体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 ——统筹区域科技发展。把区域科技和地方科技作为国家整 体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指导,重点部署,优化科技资 源布局,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区域创 新能力。 ——统筹军民科技资源。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发 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 机制。 2.战略目标 根据《纲要》确定的未来 15 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 标,“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 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发展布 局,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R&D 投入 占 GDP 的比例达到 2%,使我国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大 国,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基础。 根据“十一五”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重提升五个方 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加强能源、资源、环境领域的 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突破节能关键技 术,为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的目标提供支撑;在 若干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模式,提高资源综合
利用效率;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初步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 二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显著 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加农业 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年产 5亿吨左右;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8%凋显提高信 息技术水平不断增加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是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提升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重点攻克重 大疾病防治和新药创制的关键技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突破重 大灾害和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理技术,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 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奠定技术基础;突破建筑工程和基础设 施建设技术,促进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是适应国防现代化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新要求,提高国家 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国家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为提高应对 非传统安全的能力提供支撑。 五是超前部署基础硏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持续创新 能力。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国际 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10位,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 量进入世界前15位。建成若干世界流的科硏院所、硏究型大 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拥有一批具有世界 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 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十
7 利用效率;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初步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 二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显著 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加农业 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年产 5 亿吨左右;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 18%;明显提高信 息技术水平,不断增加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是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提升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重点攻克重 大疾病防治和新药创制的关键技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突破重 大灾害和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理技术,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 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35%奠定技术基础;突破建筑工程和基础设 施建设技术,促进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是适应国防现代化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新要求,提高国家 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国家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为提高应对 非传统安全的能力提供支撑。 五是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持续创新 能力。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国际 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 10 位,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 量进入世界前 15 位。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 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拥有一批具有世界 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 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十
一五ˆ要奠定三方面的基础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奠定科技体制基础。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硏相结合的技术创 新体系为突破口,加快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 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国家创新体系。 二是初步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 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科技条件基础。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 流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科硏基地,形成比较完善的共享机 制和相应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三是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创新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 型国家奠定科技人才基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5000万以上 显著提高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每万名劳动人口中 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达到14人年加强科 学普及工作,强化科普能力建设,大幅度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全民 科学素质。 专栏1:“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目标 全社会R&D投入/GDP 2%0 对外技术依存度 40%以下 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 世界前10位 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 世界前15位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5%以上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5000万人 科技活动人员总量 700万人 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 130万人年 三、重点任务
8 一五”要奠定三方面的基础: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奠定科技体制基础。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 新体系为突破口,加快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 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国家创新体系。 二是初步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 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科技条件基础。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 流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科研基地,形成比较完善的共享机 制和相应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三是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创新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 型国家奠定科技人才基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 5000 万以上, 显著提高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每万名劳动人口中 从事 R&D 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达到 14 人年;加强科 学普及工作,强化科普能力建设,大幅度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全民 科学素质。 专栏 1:“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主要指标 三、重点任务 指标 2010 年目标 全社会 R&D 投入/GDP 2% 对外技术依存度 40%以下 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 世界前 10 位 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 世界前 15 位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5%以上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 18%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5000 万人 科技活动人员总量 700 万人 从事 R&D 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 130 万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