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讨论稿)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 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挥关键性的 作用,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科 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并作出了 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是全面落实邓 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重大举措。随着区域经济的 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 的决定因素。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其经济竞争力,已成 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的提高创新效率, 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各种知识和 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是大幅度提 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把国家目标与区域发展结合起 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 内容 厦门市正在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区由原来的560平方 公里扩大为全市区域的1565平方公里。其区域发展定位为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国家层面对厦门城市发展的定位为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 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厦门在中国大陆沿海城市中,处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和 珠江三角洲之间的闽东南城市群,同时在对台关系中处于海峡西岸城市 群,是中国大陆沿海城市群与台湾海峡两岸城市群的过渡节点和桥头堡
1 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讨论稿)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 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挥关键性的 作用,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科 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并作出了 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是全面落实邓 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重大举措。随着区域经济的 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 的决定因素。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其经济竞争力,已成 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的提高创新效率, 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各种知识和 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是大幅度提 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把国家目标与区域发展结合起 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 内容。 厦门市正在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区由原来的 560 平方 公里扩大为全市区域的 1565 平方公里。其区域发展定位为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国家层面对厦门城市发展的定位为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 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厦门在中国大陆沿海城市中,处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和 珠江三角洲之间的闽东南城市群,同时在对台关系中处于海峡西岸城市 群,是中国大陆沿海城市群与台湾海峡两岸城市群的过渡节点和桥头堡
具有特殊区位优势和发展意义。 第二层次为大区域(省域),即发挥以厦门港为辐射的闽西南山海经 济协作关系,寻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厦门腹地辐射范围为闽西南5市 即厦门、漳州、泉洲、三明、龙岩,同时依托腹地交通支撑进一步辐射闽 北、赣东南、粤东等地区。 第三层次为小区域(市域),强调地区协同发展和空间对接关系,即 在厦、漳、泉、金城市群中实现以厦门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功能互补和空间 拓展对接,强调区域协调和平衡发展,各城市和地区凸显和发挥核心竞争 力,实现有序、持续发展 厦门发展定位的海湾型城市是塑造厦门城市形象,城市分阶段发展和 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使厦门更好地履行经济特区使命的重大举措;是增强 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是抓住机遇,加快发 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厦门的区域扩大,对其发展空间结构、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 整,更需要深入开展“科教兴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应该积极推 进区域创新,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环境创新 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海湾型城市建设中更显得紧迫和必要,更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区域经济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新的世 界分工不再遵循国家边界和政体,而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全球的 技术、资源的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并且向具有强创新力的地区聚 集。综观硅谷工业产业,班加罗尔的软件业和我国台湾省新竹的计算机机
2 具有特殊区位优势和发展意义。 第二层次为大区域(省域),即发挥以厦门港为辐射的闽西南山海经 济协作关系,寻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厦门腹地辐射范围为闽西南 5 市: 即厦门、漳州、泉洲、三明、龙岩,同时依托腹地交通支撑进一步辐射闽 北、赣东南、粤东等地区。 第三层次为小区域(市域),强调地区协同发展和空间对接关系,即 在厦、漳、泉、金城市群中实现以厦门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功能互补和空间 拓展对接,强调区域协调和平衡发展,各城市和地区凸显和发挥核心竞争 力,实现有序、持续发展。 厦门发展定位的海湾型城市是塑造厦门城市形象,城市分阶段发展和 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使厦门更好地履行经济特区使命的重大举措;是增强 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是抓住机遇,加快发 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厦门的区域扩大,对其发展空间结构、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 整,更需要深入开展“科教兴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应该积极推 进区域创新,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环境创新。 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海湾型城市建设中更显得紧迫和必要,更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区域经济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新的世 界分工不再遵循国家边界和政体,而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全球的 技术、资源的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并且向具有强创新力的地区聚 集。综观硅谷工业产业,班加罗尔的软件业和我国台湾省新竹的计算机机
制造业,区域的形象超越了企业的形象,甚至超越了行政和国家的边界, 在全球国际分工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 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创新是经济发展、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和经济科技时代在 全球的到来,使每个国家、地区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 挥关键性的作用。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的创新已成为国家间、地区间经济 和科技竞争成败的分水岭。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国家的实 践经验证明,凡是异军突起的区域,必定是创新活动频繁发生的地方。 厦门区域创新体系主体及协作范围 (一)、区域创新体系主体 加快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是厦门市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转移,是一项 庞大的区域创新工程,它关系到厦门城市未来发展的千秋大业。当前,经 济全球化推动区域一体化,而区域一体化则呼唤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因 此,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海湾型城市,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运筹的, 是从厦门特殊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考虑的 建设海湾型城市是厦门城市形态、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功能的综合 空间形态上,以厦门岛为中心,以海湾为背景,沿东、西海域周边展开布 局,形成“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城市格局和“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的城市景观。发展方向上,把厦门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岛内转向岛外海湾地 区,加快岛外的开发力度,促进厦门城市沿着海岛一一海湾一一海洋不断 深化拓展,以实现产业布局的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数量的扩张。 厦门海湾具有优良的港口、优美的滨海景观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推进海湾 型城市建设,其本质内涵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把厦门建设成为
3 制造业,区域的形象超越了企业的形象,甚至超越了行政和国家的边界, 在全球国际分工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 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创新是经济发展、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和经济科技时代在 全球的到来,使每个国家、地区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 挥关键性的作用。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的创新已成为国家间、地区间经济 和科技竞争成败的分水岭。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国家的实 践经验证明,凡是异军突起的区域,必定是创新活动频繁发生的地方。 一、厦门区域创新体系主体及协作范围 (一)、区域创新体系主体 加快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是厦门市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转移,是一项 庞大的区域创新工程,它关系到厦门城市未来发展的千秋大业。当前,经 济全球化推动区域一体化,而区域一体化则呼唤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因 此,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海湾型城市,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运筹的, 是从厦门特殊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考虑的。 建设海湾型城市是厦门城市形态、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功能的综合。 空间形态上,以厦门岛为中心,以海湾为背景,沿东、西海域周边展开布 局,形成“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城市格局和“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的城市景观。发展方向上,把厦门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岛内转向岛外海湾地 区,加快岛外的开发力度,促进厦门城市沿着海岛——海湾——海洋不断 深化拓展,以实现产业布局的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数量的扩张。 厦门海湾具有优良的港口、优美的滨海景观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推进海湾 型城市建设,其本质内涵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把厦门建设成为
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增强厦门的综合竞争力、服务能 力和集聚辐射能力,更好地发挥厦门特区的龙头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区域创新体系协作范围 2000年国务院关于厦门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批复中,明确把厦门市定 位为“东南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和“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福建省第 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构想,要求厦门特区进一步发 挥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厦门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经济特区,经 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跻身全国大中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与世界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经常性的贸易往来,有对台、对外和港口的优势,有 整体布局的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优势,有比较丰富的对外高新 技术产业合作发展经验和对内区域经济、科技合作经验的优势。 厦门区域创新体系的协作范围,从历史和现在形成的协作现状,主要 突出闽南“金三角”地区、闽西南龙岩地区、三明地区和金门县,即“三 角六方”的区域创新协作;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及提高区域合作的层 次和水平来讲,应广泛与闽东、闽北、闽粵赣“大三角”和金门——台湾 经济区的大区域经济合作。 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有着源远流长的血缘、语言、习俗一脉相承, 历来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加强厦门区域与 台湾的科技、教育、文化和工商业发展的区域性合作,具有天时、地利、 人和的独特优势。目前,厦门区域仍是台商投资兴业最集中的区域,是对 台工作的前沿和基地,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 初中央决定设立厦门经济特区,就是从对台工作需要出发的。厦门过去的 发展得益于对台,今后的发展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台关系。对台和创
4 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增强厦门的综合竞争力、服务能 力和集聚辐射能力,更好地发挥厦门特区的龙头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区域创新体系协作范围 2000 年国务院关于厦门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批复中,明确把厦门市定 位为“东南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和“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福建省第 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构想,要求厦门特区进一步发 挥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厦门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经济特区,经 历了 20 多年的发展,已跻身全国大中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与世界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经常性的贸易往来,有对台、对外和港口的优势,有 整体布局的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优势,有比较丰富的对外高新 技术产业合作发展经验和对内区域经济、科技合作经验的优势。 厦门区域创新体系的协作范围,从历史和现在形成的协作现状,主要 突出闽南“金三角”地区、闽西南龙岩地区、三明地区和金门县,即“三 角六方”的区域创新协作;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及提高区域合作的层 次和水平来讲,应广泛与闽东、闽北、闽粤赣“大三角”和金门——台湾 经济区的大区域经济合作。 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有着源远流长的血缘、语言、习俗一脉相承, 历来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加强厦门区域与 台湾的科技、教育、文化和工商业发展的区域性合作,具有天时、地利、 人和的独特优势。目前,厦门区域仍是台商投资兴业最集中的区域,是对 台工作的前沿和基地,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 初中央决定设立厦门经济特区,就是从对台工作需要出发的。厦门过去的 发展得益于对台,今后的发展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台关系。对台和创
新体系建设与否和对台区域性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厦门区域的地位和影响 力 为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厦门市政府2003年6月报送的厦门行政区 划调整方案已获得国务院批准。现在,厦门的行政区划由原来的7个区调 整为6个区,即厦门本岛只设思明区和湖里区,厦门的东西部设有集美区、 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的特色是:发扬历史文明的 风格,保留思明区和湖里区。撤开元区和鼓浪屿区;保留集美区、同安区, 撤杏林区,新设海沧区和翔安区。厦门城市总体规划范围由560平方公里 调整到1565平方公里,城市空间结构拓展为“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 “一心”,即以厦门本岛为中心;“两环”即环西海域的“两湾三区”,环 东海域和同安湾的“东部地区”;“一主”,即以厦门本岛(含鼓浪屿)为 主要城市,“四辅”“八片”,即海沧辅城的海沧、马銮湾片区,集美辅城 的杏林、集美片区,同安辅城的大同、西柯片区,翔安辅城的马巷、新店 刘五店片区。八个片区的主导功能定位是:厦门本岛(含鼓浪屿)以政治、 经济、文化、居住、物流、旅游和高科技为主,主城区规划面积为100平 方公里;海沧片区以港口、工业、居住为主;马銮湾片区以高科技、物流、 旅游、居住为主;集美片区以教育、旅游、居住为主;杏林片区以工业、 居住为主;大同片区以工业、居住、旅游为主;西柯片区以工业和居住为 主;马巷片区以商贸、工业、居住为主;新店刘五店片区以港口、物流、 高科技、工业、居住为主。厦门海沧区和集美区是我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 这两区着重与台湾工商企业发展石化、机械、电子和纺织等支柱产业的合 作领域 厦门附近的漳州、泉州地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带,晋江、九龙
5 新体系建设与否和对台区域性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厦门区域的地位和影响 力。 为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厦门市政府 2003 年 6 月报送的厦门行政区 划调整方案已获得国务院批准。现在,厦门的行政区划由原来的 7 个区调 整为 6 个区,即厦门本岛只设思明区和湖里区,厦门的东西部设有集美区、 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的特色是:发扬历史文明的 风格,保留思明区和湖里区。撤开元区和鼓浪屿区;保留集美区、同安区, 撤杏林区,新设海沧区和翔安区。厦门城市总体规划范围由 560 平方公里 调整到 1565 平方公里,城市空间结构拓展为“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 “一心”,即以厦门本岛为中心;“两环”即环西海域的“两湾三区”,环 东海域和同安湾的“东部地区”;“一主”,即以厦门本岛(含鼓浪屿)为 主要城市,“四辅”“八片”,即海沧辅城的海沧、马銮湾片区,集美辅城 的杏林、集美片区,同安辅城的大同、西柯片区,翔安辅城的马巷、新店 刘五店片区。八个片区的主导功能定位是:厦门本岛(含鼓浪屿)以政治、 经济、文化、居住、物流、旅游和高科技为主,主城区规划面积为 100 平 方公里;海沧片区以港口、工业、居住为主;马銮湾片区以高科技、物流、 旅游、居住为主;集美片区以教育、旅游、居住为主;杏林片区以工业、 居住为主;大同片区以工业、居住、旅游为主;西柯片区以工业和居住为 主;马巷片区以商贸、工业、居住为主;新店刘五店片区以港口、物流、 高科技、工业、居住为主。厦门海沧区和集美区是我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 这两区着重与台湾工商企业发展石化、机械、电子和纺织等支柱产业的合 作领域。 厦门附近的漳州、泉州地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带,晋江、九龙
江下游。漳州、泉州两地区是我国首批设立的沿海经济对外开放区之一, 20多年来,以厦门经济特区为依托,实现了联动发展的小区域经济一体化 格局,形成比较发达的电子信息工业、机械工业、石化工业、以及轻工业 食品工业和感光材料工业的现代工业基地,是福建省最富庶的地区,享有 “金三角”之称。闽南“金三角”地区的周围有龙岩、三明、莆田腹地作 依托,北靠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部与汕头经济特区相靠,有400多 万人的侨胞旅居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1000多万人的闽南籍台 湾同胞,形成了全国著名的侨乡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部、九龙江上游,与赣南和粵东交界,有煤 铁、钨、锰及石灰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漳龙高速公路已全线通车,赣龙(江 西赣州至龙岩)铁路将在近期内建成通车。这个光荣革命的历史胜地,将 成为厦门区域与闽粤赣进行区域性经济大协作的重要渠道和联结咽喉。 闽粤赣经济协作区由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相邻的十三个地市构成, 面积1609万平方公里,人口4800多万。本区域是我国距离台湾最近的 个经济区域,厦门特区距离高雄165海里,距嘉义仅有120海里,距金门 只有8海里;汕头特区距高雄也有180海里。本区域土地面积是珠江三角 洲的四倍,人口是珠江三角洲的两倍;可是,GDP总量仅相当于珠江三角 洲的二分之一,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差距很大,福建的龙岩、广东 的梅州、江西的赣州都是老革命根据地,造就了“闽粤赣”成为我国特色 鲜明的经济区域,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闽粤赣经 济协作区主要协作范围应突出四个方面:一是统筹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 二是共同构筑区域优势产业群体,三是联合建设区域市场体系,四是协力 共建外向型经济体系
6 江下游。漳州、泉州两地区是我国首批设立的沿海经济对外开放区之一, 20 多年来,以厦门经济特区为依托,实现了联动发展的小区域经济一体化 格局,形成比较发达的电子信息工业、机械工业、石化工业、以及轻工业、 食品工业和感光材料工业的现代工业基地,是福建省最富庶的地区,享有 “金三角”之称。闽南“金三角”地区的周围有龙岩、三明、莆田腹地作 依托,北靠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部与汕头经济特区相靠,有 400 多 万人的侨胞旅居于世界 9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 1000 多万人的闽南籍台 湾同胞,形成了全国著名的侨乡。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部、九龙江上游,与赣南和粤东交界,有煤、 铁、钨、锰及石灰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漳龙高速公路已全线通车,赣龙(江 西赣州至龙岩)铁路将在近期内建成通车。这个光荣革命的历史胜地,将 成为厦门区域与闽粤赣进行区域性经济大协作的重要渠道和联结咽喉。 闽粤赣经济协作区由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相邻的十三个地市构成, 面积 16.09 万平方公里,人口 4800 多万。本区域是我国距离台湾最近的一 个经济区域,厦门特区距离高雄 165 海里,距嘉义仅有 120 海里,距金门 只有 8 海里;汕头特区距高雄也有 180 海里。本区域土地面积是珠江三角 洲的四倍,人口是珠江三角洲的两倍;可是,GDP 总量仅相当于珠江三角 洲的二分之一,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差距很大,福建的龙岩、广东 的梅州、江西的赣州都是老革命根据地,造就了“闽粤赣”成为我国特色 鲜明的经济区域,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闽粤赣经 济协作区主要协作范围应突出四个方面:一是统筹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 二是共同构筑区域优势产业群体,三是联合建设区域市场体系,四是协力 共建外向型经济体系
二、厦门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概况分析 (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特色 1、海港——海湾——海洋特色。海港、海湾、海洋是厦门区域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厦门港具有不淤、不冻、港湾内海宽阔、水深和泊位 多等优势。厦门港已拥有万吨级以上的大泊位17个,最大靠泊的能力达 10万吨以上。全球20大船公司均在厦门设点,带来大量干线班轮停靠, 厦门港已挺进亚太干线港之列。2002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273451万吨, 集装箱吞吐量17544万标箱,集装箱吞吐量在国内排名第七位,在国际百 强港口排名,位居前40强。1996年,国家交通部、国家商务部(原外经 贸部)指定厦门为两岸直航试点口岸之一,与高雄的试点直航,结束了两 岸47年海上航运中断的历史。2001年1月,中央批准厦门与金门直接往 来,突破了台湾当局不允许台湾本岛船只和非金门居民直航厦门的限制, 厦金航线成了连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一条通道。近几年来,随着港口规模 和集散能力不断扩大,港口功能迅速提升,促使了闽粵赣区域货物向厦门 港口增大流动量的趋势 厦门的海湾北起晋江围头,南至龙海的海角,海岸线长达140多公里, 环抱着1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厦门大海湾内的马銮湾、杏林湾、同安 湾、东坑湾和金门料罗湾,长期以来,与厦门港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已初步形成了海湾型经济和社会的联动发展。本海湾的沿岸,小城镇星罗 棋布,在厦门本岛的海湾中心城市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下,不断提高了农 村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逐步向“宽裕型”小康社会迈进。近年来,厦门市立足于新的发展实际, 着眼于增创特区优势,提出了“优化本岛、拓展海湾、扩充腹地、联动发
7 二、厦门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概况分析 (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特色 1、海港——海湾——海洋特色。海港、海湾、海洋是厦门区域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厦门港具有不淤、不冻、港湾内海宽阔、水深和泊位 多等优势。厦门港已拥有万吨级以上的大泊位 17 个,最大靠泊的能力达 10 万吨以上。全球 20 大船公司均在厦门设点,带来大量干线班轮停靠, 厦门港已挺进亚太干线港之列。2002 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 2734.51 万吨, 集装箱吞吐量 175.44 万标箱,集装箱吞吐量在国内排名第七位,在国际百 强港口排名,位居前 40 强。1996 年,国家交通部、国家商务部(原外经 贸部)指定厦门为两岸直航试点口岸之一,与高雄的试点直航,结束了两 岸 47 年海上航运中断的历史。2001 年 1 月,中央批准厦门与金门直接往 来,突破了台湾当局不允许台湾本岛船只和非金门居民直航厦门的限制, 厦金航线成了连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一条通道。近几年来,随着港口规模 和集散能力不断扩大,港口功能迅速提升,促使了闽粤赣区域货物向厦门 港口增大流动量的趋势。 厦门的海湾北起晋江围头,南至龙海的海角,海岸线长达 140 多公里, 环抱着 1000 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厦门大海湾内的马銮湾、杏林湾、同安 湾、东坑湾和金门料罗湾,长期以来,与厦门港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已初步形成了海湾型经济和社会的联动发展。本海湾的沿岸,小城镇星罗 棋布,在厦门本岛的海湾中心城市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下,不断提高了农 村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逐步向“宽裕型”小康社会迈进。近年来,厦门市立足于新的发展实际, 着眼于增创特区优势,提出了“优化本岛、拓展海湾、扩充腹地、联动发
展”的海湾型城市发展新战略,把落脚点放在更好发挥特区在构建“三条 战略通道”中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上,确立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 把厦门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生产研发基地、对台交流合作基地和航运物流中 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等作为发展目标的重要 载体,特色十分明显 厦门的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包括海上、海面、海 中、海底几大层面,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巨大。如海中、 海底的海洋生物近2000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就有60多种,近海的还 拥有活化石文昌鱼,国家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中国鲟、白鹭、红树林 等珍稀海洋物种。目前,海洋航运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水产业、海洋髙 科技产业等海洋产业体系,正在与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联系在一起,并凸 现新的亮点。海洋是厦门区域发展对台合作交流的“平台”,也是厦门区 域与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的“桥梁” 2、对台区位优势的特色。厦门与台湾历史上曾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域 厦门道”,明末清初海禁时期,厦门是大陆与台湾交流的唯一通道, 血缘相亲、风俗相同、方言相通,成为我国发展两岸关系特别是经济合作 和贸易往来独具优势的城市。八十年代中期,厦门是台湾进入大陆投资、 寻根、旅游的首选地和最早登陆的口岸,自此逐步扩散到全省、全国各地。 今后,厦门将在实现大陆与台湾的“三通”和“三通”之后,进一步发挥 区位优势的特色 3、教科文现代化的特色。建设“教育之城”正在成为厦门区域城市 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弘扬陈嘉庚精神,共同办好集美大学,支持厦门大 学高平台发展,是厦门社会进步的一项创新,被教育部誉为推进高教体制
8 展”的海湾型城市发展新战略,把落脚点放在更好发挥特区在构建“三条 战略通道”中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上,确立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 把厦门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生产研发基地、对台交流合作基地和航运物流中 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等作为发展目标的重要 载体,特色十分明显。 厦门的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包括海上、海面、海 中、海底几大层面,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巨大。如海中、 海底的海洋生物近 2000 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就有 60 多种,近海的还 拥有活化石文昌鱼,国家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中国鲟、白鹭、红树林 等珍稀海洋物种。目前,海洋航运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水产业、海洋高 科技产业等海洋产业体系,正在与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联系在一起,并凸 现新的亮点。海洋是厦门区域发展对台合作交流的“平台”,也是厦门区 域与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的“桥梁”。 2、对台区位优势的特色。厦门与台湾历史上曾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域 ——“厦门道”,明末清初海禁时期,厦门是大陆与台湾交流的唯一通道, 血缘相亲、风俗相同、方言相通,成为我国发展两岸关系特别是经济合作 和贸易往来独具优势的城市。八十年代中期,厦门是台湾进入大陆投资、 寻根、旅游的首选地和最早登陆的口岸,自此逐步扩散到全省、全国各地。 今后,厦门将在实现大陆与台湾的“三通”和“三通”之后,进一步发挥 区位优势的特色。 3、教科文现代化的特色。建设“教育之城”正在成为厦门区域城市 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弘扬陈嘉庚精神,共同办好集美大学,支持厦门大 学高平台发展,是厦门社会进步的一项创新,被教育部誉为推进高教体制
改革的典型,推动了厦门大学的“211”工程建设和集美大学通过本科合格 评价。目前,已基本建立了水平较高、学科较齐全,具有专科、本科、硕 士、博士、博士后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加速“教育之城”建设的影响力, 已由福建省拓展到东南沿海,辐射到中西部地区,并对台港澳具有较强的 吸引力。 厦门在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 着无形的、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厦门市重视发展“大科技”,努 力建成区域高科技生产研发基地;到目前,厦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 初见成效。202年,厦门市被科技部认定为“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重点 城市”。近几年来,厦门新建了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4家; 新建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5家企业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其中国家级1 家、省级10家),创建7家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还有,不少民营、台 资、侨资等科技企业,以各种形式发展了科技创新活动。目前,现代科技 发展已成为厦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社会进步的生命力,并加速朝着“科 技之城”的目标迈进。 厦门文化资源丰富。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开创的“延平文化”等风范优 存的传统文化;有中山路商业街骑楼建筑和闽南红砖民居,以及厦门大学 集美学村为代表的嘉庚风格建筑和鼓浪屿的“万国建筑风格”等千姿百态、 中西交融的特色建筑文化;有以南音为代表的传统音乐和以钢琴为代表的 西洋音乐;有流行于东南亚的闽南籍侨胞喜爱的高甲戏和闽台盛行的歌仔 戏等民族民间文化;有产生过苏颂、吴夲、郑成功、陈嘉庚、林巧稚等历 史文化名人,和产生过以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许斐平、陈佐湟等一 些优秀艺术家;并引进和涌现了以指挥家郑小瑛、诗人舒婷为代表的一些
9 改革的典型,推动了厦门大学的“211”工程建设和集美大学通过本科合格 评价。目前,已基本建立了水平较高、学科较齐全,具有专科、本科、硕 士、博士、博士后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加速“教育之城”建设的影响力, 已由福建省拓展到东南沿海,辐射到中西部地区,并对台港澳具有较强的 吸引力。 厦门在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 着无形的、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厦门市重视发展“大科技”,努 力建成区域高科技生产研发基地;到目前,厦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 初见成效。2002 年,厦门市被科技部认定为“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重点 城市”。近几年来,厦门新建了 11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 4 家; 新建 7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 15 家企业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其中国家级 1 家、省级 10 家),创建 7 家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还有,不少民营、台 资、侨资等科技企业,以各种形式发展了科技创新活动。目前,现代科技 发展已成为厦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社会进步的生命力,并加速朝着“科 技之城”的目标迈进。 厦门文化资源丰富。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开创的“延平文化”等风范优 存的传统文化;有中山路商业街骑楼建筑和闽南红砖民居,以及厦门大学、 集美学村为代表的嘉庚风格建筑和鼓浪屿的“万国建筑风格”等千姿百态、 中西交融的特色建筑文化;有以南音为代表的传统音乐和以钢琴为代表的 西洋音乐;有流行于东南亚的闽南籍侨胞喜爱的高甲戏和闽台盛行的歌仔 戏等民族民间文化;有产生过苏颂、吴夲、郑成功、陈嘉庚、林巧稚等历 史文化名人,和产生过以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许斐平、陈佐湟等一 些优秀艺术家;并引进和涌现了以指挥家郑小瑛、诗人舒婷为代表的一些
知名的艺术家和文学家等等。目前,厦门正朝着“艺术之城”的方向发展, 高标准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高水平地打造先进文化的平台。 4、人居环境优美、温馨的特色。厦门的风景资源丰富,是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海湾、海岛、海岸等构成了圈环式的美丽的自然景观。有“海 上花园”之称的鼓浪屿,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万石植物园,有千年古刹 的南普陀寺和同安梵天寺,有海沧青礁慈济宫,有郑成功纪念馆和苏颂 纪念馆,有同安的北山岩十八龙潭等一些著名的名胜古迹和著名风景点; 还有4A级的旅游景点海沧大桥、汀溪森林公园和天竺山森林公园、风景 秀丽的厦门环岛路和同安影视城等一批现代旅游景点。先后获得了“国家 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奖”和“全国十佳人居城市”。优越的人居 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员在厦门购房居住,就学就医,休闲旅游。实际上 厦门已成为闽南和闽西区域性的人口移居聚集中心 (二)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格局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1989年已达小康 水平,1992年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十强之列。2001年,国务院批复厦 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时定位“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2002 年初,联合国发表了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指标及发展前景报告中,厦门被列 为中国最具有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之一。国内学界点评厦门城市竞争力 居全国第五,是我国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城市。厦门是闽南和闽西 五地市及闽粤赣13地市的出海通道,基本形成了北至上海、南至广州之 间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雏型。厦门GDP和财政收入增速在全国15个副省 级城市中分别居第二位和第四位,为全国前列。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
10 知名的艺术家和文学家等等。目前,厦门正朝着“艺术之城”的方向发展, 高标准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高水平地打造先进文化的平台。 4、人居环境优美、温馨的特色。厦门的风景资源丰富,是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海湾、海岛、海岸等构成了圈环式的美丽的自然景观。有“海 上花园”之称的鼓浪屿,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万石植物园,有千年古刹 的南普陀寺和同安梵天寺,有海沧青礁慈济宫,有郑成功纪念馆和 苏颂 纪念馆,有同安的北山岩十八龙潭等一些著名的名胜古迹和著名风景点; 还有 4A 级的旅游景点海沧大桥、汀溪森林公园和天竺山森林公园、风景 秀丽的厦门环岛路和同安影视城等一批现代旅游景点。先后获得了“国家 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奖”和“全国十佳人居城市”。优越的人居 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员在厦门购房居住,就学就医,休闲旅游。实际上, 厦门已成为闽南和闽西区域性的人口移居聚集中心。 (二)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格局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1989 年已达小康 水平,1992 年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十强之列。2001 年,国务院批复厦 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时定位“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2002 年初,联合国发表了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指标及发展前景报告中,厦门被列 为中国最具有发展前途的 25 个城市之一。国内学界点评厦门城市竞争力 居全国第五,是我国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城市。厦门是闽南和闽西 五地市及闽粤赣 13 地市的出海通道,基本形成了北至上海、南至广州之 间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雏型。厦门 GDP 和财政收入增速在全国 15 个副省 级城市中分别居第二位和第四位,为全国前列。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