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 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住房 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绿 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 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围绕“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科技 需求,聚焦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建筑节 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髙性能生态结构体系、建筑工业 化、建筑信息化等7个重点方向,设置了相关重点任务。总体目标为 瞄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针对我国目前建筑领域全寿命过程的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共性关键问题,以提升建筑能效 品质和建设效率,抓住新能原、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建筑行业 新轮技术变革机遇,通过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产
— 1 —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 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 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住房 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绿 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 2016 年启动的重点 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围绕“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科技 需求,聚焦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建筑节 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建筑工业 化、建筑信息化等 7 个重点方向,设置了相关重点任务。总体目标为: 瞄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针对我国目前建筑领域全寿命过程的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共性关键问题,以提升建筑能效、 品质和建设效率,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建筑行业 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通过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产
业化全链条设计,加快硏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的下-代核心 技术和产品,使我国在建筑节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和质 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和产品裝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支术支 撑 本专项执行撇从2016年至2020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 原则,2016年度已经在基础漖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等7个方面,针对 绿色建筑后评估、建筑规划设计新方法、长江流域供暧空调系统、藏 区等西部滈高原地区可再生能源供暖、建筑室內环境既有公共建筑髙高 性能改造、绿色建材、高性能结构体系硏究工业化建筑设计施工等 内容安排部署21个项目。2017年度拟在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等6 个方面,针刘地堿绿色建筑技术与模式、近零能耗建筑、室内空气质 量控制、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固体废弃物建材资源化工业化健 筑部品与构配件、建筑工业化建造、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等内容安排 20项任务。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对
— 2 — 业化全链条设计,加快研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的下一代核心 技术和产品,使我国在建筑节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和质 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和产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 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 2016 年至 2020 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 原则,2016 年度已经在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等 7 个方面,针对 绿色建筑后评估、建筑规划设计新方法、长江流域供暖空调系统、藏 区等西部高原地区可再生能源供暖、建筑室内环境、既有公共建筑高 性能改造、绿色建材、高性能结构体系研究、工业化建筑设计施工等 内容安排部署 21 个项目。2017 年度拟在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等 6 个方面,针对地域绿色建筑技术与模式、近零能耗建筑、室内空气质 量控制、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固体废弃物建材资源化、工业化建 筑部品与构配件、建筑工业化建造、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等内容安排 20 项任务。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 3-4 年。对
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经费、单位 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例不低于2:1。指南各方 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1项,若同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 评审结果相近,可以择优同时支持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择绎优再继 续支持。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 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参与单位数不超 过30个。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 化应用。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1.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 1.1建筑全性能仿真平台内核开发 研究内容:硏究建筑采光、空气流动、室内空气品质与建筑能耗 的逐时耦合计算;研究建筑中人员位移与动作的定量模拟模型与室内 空气品质和建筑能耗的逐时耦合计算;研究机电系统能耗计算中建筑
— 3 — 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 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2:1。指南各方 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 1 项,若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 评审结果相近,可以择优同时支持 2 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择优再继 续支持。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 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 10 个,参与单位数不超 过 30 个。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 化应用。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1. 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 1.1 建筑全性能仿真平台内核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建筑采光、空气流动、室内空气品质与建筑能耗 的逐时耦合计算;研究建筑中人员位移与动作的定量模拟模型与室内 空气品质和建筑能耗的逐时耦合计算;研究机电系统能耗计算中建筑
围护结构负荷计算与短时间步长自动控制系统的耦合计算;开发具有 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采光、建筑热过程、空气流动、室内空 气品质、机电系统和建筑能耗联合仿真平台内核;开发开放式全性能 仿真平台内核通用接口,实现内核与不同商业软件的集成应用 考梭指标:开发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开源的建筑采光. 建筑热过程空气流动、室内空气品质、机电系统和建筑能耗联合仿 真平台内核。建立我国健建筑中人员位移与动作的随机定量模拟模型 并在不少于10个住宅和5个公共建筑案例中与全年实测人的行为位移 与动作进行对比,统计值误差不大于5%;仿真平台内核通过 ASHRAE-140国际建筑耗模拟软件对比标徴的检验;对仿真平台内 核在不同气候区不少于3座公共建筑中与全年实测能耗数据进行详细 校验,统计值误差不大于3%,瞬时值误差不大于15%。在不少于3套 商业软件中实现仿真平台的集成应用。 12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
— 4 — 围护结构负荷计算与短时间步长自动控制系统的耦合计算;开发具有 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采光、建筑热过程、空气流动、室内空 气品质、机电系统和建筑能耗联合仿真平台内核;开发开放式全性能 仿真平台内核通用接口,实现内核与不同商业软件的集成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开源的建筑采光、 建筑热过程、空气流动、室内空气品质、机电系统和建筑能耗联合仿 真平台内核。建立我国建筑中人员位移与动作的随机定量模拟模型, 并在不少于10个住宅和5个公共建筑案例中与全年实测人的行为位移 与动作进行对比,统计值误差不大于5%;仿真平台内核通过 ASHRAE-140国际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对比标准的检验;对仿真平台内 核在不同气候区不少于3座公共建筑中与全年实测能耗数据进行详细 校验,统计值误差不大于3%,瞬时值误差不大于15%。在不少于3套 商业软件中实现仿真平台的集成应用。 1.2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全寿命周期内气候适用性优先为导向,以节能减排 为目标,研究地域气候参数与公共建筑形体与空间设计的耦合关系; 研究典型气候区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硏究多主体、全专业的绿 色公共建筑设计协同技术平台与运行模式,建立适应地域气候的典型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的技术体系,并进行工程示范 考桉指标:研究建立与典型气候区相适应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数 据库和分析工具不少于6套;形成适应不同气候区的绿色公共建筑设 计新方法和建造技术体系不少于4种;完成多主体全专业协同酩合 的绿色公共建筑协同设计平台;在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 展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工程示范不少于5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 《民用建筑能耗标隹》同气候区同类建錟能耗的目标值低10%,可再 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 有关说明:建筑设计企业牵头申报 13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绿色建筑糢式与技术体系
— 5 — 研究内容:以全寿命周期内气候适用性优先为导向,以节能减排 为目标,研究地域气候参数与公共建筑形体与空间设计的耦合关系; 研究典型气候区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研究多主体、全专业的绿 色公共建筑设计协同技术平台与运行模式,建立适应地域气候的典型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的技术体系,并进行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研究建立与典型气候区相适应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数 据库和分析工具不少于 6 套;形成适应不同气候区的绿色公共建筑设 计新方法和建造技术体系不少于 4 种;完成多主体、全专业协同配合 的绿色公共建筑协同设计平台;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 展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工程示范不少于 5 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 《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目标值低 10%,可再 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 10%。 有关说明:建筑设计企业牵头申报。 1.3 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
硏究内容:研究西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建筑绿色营建经验 的科学化与技术化方法;研究富含西部地域建筑文脉的典型传统建筑 绿色性标优异的科学机理和营建方式,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的设计 方法和技术以及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模式;硏究适宜西部极端恶 劣气候区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部品、构件以及传承地域建筑文脉的 空间句法与建构技术。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考桉标:建立具有西附特色、基于文脉传承的地域绿色建筑技 术体系和设计营建模式;编袆相关设计导则和建图集不少于4套 在西北西南等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特色鮮明的地区开展工程示范不少 于3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匕《民用建筑能耗标ⅶ隹》同气候区同类建筑 能耗的目标值降低10%,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 1.4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 硏究內容: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富含地域建錟文脉的典型传统建筑 在材料与构造、形体与空间等方面的绿色营造经验,将其科学化与技 术化并融入现代绿色建筑的模式建构和设计方法之中;硏究经济发达
— 6 — 研究内容:研究西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建筑绿色营建经验 的科学化与技术化方法;研究富含西部地域建筑文脉的典型传统建筑 绿色性能指标优异的科学机理和营建方式,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的设计 方法和技术以及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模式;研究适宜西部极端恶 劣气候区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部品、构件以及传承地域建筑文脉的 空间句法与建构技术。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具有西部特色、基于文脉传承的地域绿色建筑技 术体系和设计营建模式;编制相关设计导则和建筑图集不少于 4 套; 在西北、西南等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区开展工程示范不少 于 3 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 能耗的目标值降低 10%,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 10%。 1.4 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 研究内容: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富含地域建筑文脉的典型传统建筑 在材料与构造、形体与空间等方面的绿色营造经验,将其科学化与技 术化并融入现代绿色建筑的模式建构和设计方法之中;研究经济发达
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新型绿色建筑枺料、部品、构件、空间句法 与营建技术体系;研究富含建筑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开展 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经济发达地区传承建筑文脉的现代绿色建筑设计 新方法、营建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相关设计导则和建筑图集不 少于4套;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完成富含中华文化 特色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不少于3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 能耗标隹》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袆的目标值降低10%,可再循环枺料 使用率超过10%。 2.建筑节能与室內环境保障 2.1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链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适用于我国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发展水平的近 零能耗建筑定义及技术指标体系;研究相应技术标ⅶ隹和规范化的设计 方法及工具,标ⅶ准化施工工艺方法及质量控制技术;硏究近零能耗 建筑性能检测及评价技术;硏发近零能耗建筑墙体保温系统和门窗等 7
— 7 — 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部品、构件、空间句法 与营建技术体系;研究富含建筑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开展 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经济发达地区传承建筑文脉的现代绿色建筑设计 新方法、营建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相关设计导则和建筑图集不 少于 4 套;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完成富含中华文化 特色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不少于 3 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 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目标值降低 10%,可再循环材料 使用率超过 10%。 2. 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 2.1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适用于我国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发展水平的近 零能耗建筑定义及技术指标体系;研究相应技术标准和规范化的设计 方法及工具,标准化施工工艺、方法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近零能耗 建筑性能检测及评价技术;研发近零能耗建筑墙体保温系统和门窗等
建筑关键部品,以及热交换、通风等关键产品;硏发基于用户端需求 的高儀效主动式技术、精准控空制和调试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原和蓄能 技术在近零耒耗建筑耦合应用关键技术。 考核搢标:建ⅵ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指标体系及设计、检测与评估 方法;开发近零建筑设计评价工具;制修订近零能靺建筑技术国 家标准;研制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高性能系统及产品不少于8项。 完成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示范工程不少于 8项,示范工程建筑面积不低于10万平方米,严寒、寒冷地区居住 建筑实际供暖能耗比国家建筑能耗标准中目标值低50%以上夏热冬 冷地区居住建筑全年通风供冷供暖电耗≤15kWhm·a,公共建筑实 际能耗比国家建筑能耗标ⅶ隹目标值低50%以上并提交技术经济分析 报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2.2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空制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硏究内容:硏究我国城市建筑室内主要污染物淸单及其暴露、致 病机理和健康风险;研究建筑室内不同污染物化学污染、颗粒物、臭
— 8 — 建筑关键部品,以及热交换、通风等关键产品;研发基于用户端需求 的高能效主动式技术、精准控制和调试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和蓄能 技术在近零能耗建筑耦合应用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指标体系及设计、检测与评估 方法;开发近零能耗建筑设计评价工具;制修订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国 家标准;研制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高性能系统及产品不少于 8 项。 完成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示范工程不少于 8 项,示范工程建筑面积不低于 10 万平方米,严寒、寒冷地区居住 建筑实际供暖能耗比国家建筑能耗标准中目标值低 50%以上,夏热冬 冷地区居住建筑全年通风供冷供暖电耗≤ 15kWh/㎡·a,公共建筑实 际能耗比国家建筑能耗标准目标值低 50%以上,并提交技术经济分析 报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 10 项。 2.2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城市建筑室内主要污染物清单及其暴露、致 病机理和健康风险;研究建筑室内不同污染物(化学污染、颗粒物、臭
氧和微生物等)及其复合污染的控袆机理及控袆放果的科学评价方法; 研究建筑室內空气质量设计、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建筑工程用室 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应用成套技术;开发高净效率、低运行能耗空 气净化装置;建立建筑运苢中空气质量、热环境能耗协调优化控制 方法及运苢策略;硏究我国建室內空气质量标往体系及工程控制关 键标准和规范。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考桉糯:制定我国建筑室內空气污染物健康风险序列谱;揭示 实际建筑环境中多类型、多组分污染物高效协同控袆枕理,发展符合 我国国凊的室內空气质量控制果科学评价方法;完成建筑室內空气 质量设计、监测、控制评价等共性关键技术不少于6项,申请/获 得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实现低阻高姹空气净化产品的产业化,其 PM25空气净争化效高于8m3/(Wh),且无二次污染,形成批量化生 产能力;完善我国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制修订我国室内空气 质量工程控制关键标准不少于5项(送审稿/报批稿);完成住宅、办 公建筑幼儿园、校舍等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示范项目不少于10项(涵 盖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和西部等地区),验收阶段甲醛浓度低于
— 9 — 氧和微生物等)及其复合污染的控制机理及控制效果的科学评价方法; 研究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设计、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建筑工程用室 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应用成套技术;开发高净化效率、低运行能耗空 气净化装置;建立建筑运营中空气质量、热环境、能耗协调优化控制 方法及运营策略;研究我国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及工程控制关 键标准和规范。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制定我国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物健康风险序列谱;揭示 实际建筑环境中多类型、多组分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机理,发展符合 我国国情的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效果科学评价方法;完成建筑室内空气 质量设计、监测、控制、评价等共性关键技术不少于 6 项,申请/获 得发明专利不少于 8 项;实现低阻高效空气净化产品的产业化,其 PM2.5 空气净化能效高于 8m3/(W·h),且无二次污染,形成批量化生 产能力;完善我国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制修订我国室内空气 质量工程控制关键标准不少于 5 项(送审稿/报批稿);完成住宅、办 公建筑、幼儿园、校舍等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示范项目不少于 10 项(涵 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西部等地区),验收阶段甲醛浓度低于
0.04mg/m3TVOC浓度低于0.3mg/m3运行阶段空气质量PM25 达到优级,建筑面积不少于20万平方米。 23室内微生物污染源头识别监测和综合挡制技术 研究内容:硏究室内微生物污染来源和产生机理;建立套适合 我国国情的建筑室内微生物污染水平等级评价体系,给出适合我国国 情的评价方法;开展室内微生物污染、室内颗粒物相关性硏究及室内 微生物污染水平预则技术;开展室内空气悬浮微生物实时采样测试技 术硏究,研发微生物浓度在线监测裝置:硏究民用建筑防淛潮抑菌技术; 研究适用于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室內微生物污染全过程控制的高能 效主动式技术;研发可有效防止室內微生物的源头控制设备、自洁式 动态空气净化装置等新产品设备。 考糯标:完成涵盖不同气候区总建筑面积不少于5万平方米的 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室内微生物污染测试分析,建立室内微生物污染 水平等级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开发室内微生物污染预则评价工具; 硏制室内微生物在线实时测量裝置,并完成涵盖不同气候区、不同类
— 10 — 0.04mg/m3,TVOC 浓度低于 0.3mg/m3,运行阶段空气质量 PM2.5 达到优级,建筑面积不少于 20 万平方米。 2.3 室内微生物污染源头识别监测和综合控制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室内微生物污染来源和产生机理;建立一套适合 我国国情的建筑室内微生物污染水平等级评价体系,给出适合我国国 情的评价方法;开展室内微生物污染、室内颗粒物相关性研究及室内 微生物污染水平预测技术;开展室内空气悬浮微生物实时采样测试技 术研究,研发微生物浓度在线监测装置;研究民用建筑防潮抑菌技术; 研究适用于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室内微生物污染全过程控制的高能 效主动式技术;研发可有效防止室内微生物的源头控制设备、自洁式 动态空气净化装置等新产品设备。 考核指标:完成涵盖不同气候区总建筑面积不少于 5 万平方米的 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室内微生物污染测试分析,建立室内微生物污染 水平等级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开发室内微生物污染预测评价工具; 研制室内微生物在线实时测量装置,并完成涵盖不同气候区、不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