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 、语基部分 词语 1.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①人类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当然,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 史文化名城。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的首都;有的②不是首都,③在这里曾发 生过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的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曾经产生过重大影 响。④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比较多的文化遗迹。⑤,是不是 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即使也 还所以 B.对 于虽然但是还总之 C.对 虽然但是也所以 于 即使 也 也 总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文抄袭的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频发生,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去反思: 不管哪行哪业,动辄将论文作为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的标准,是否完全合适? B.在政府和公众齐心协力的大环境下,正该破除那些蛊惑人心、扰乱视听的“房 价危言”,惟其如此,严打炒房,保障民生才能有一个清明的舆论环境。 C.电视剧《黎明之前》播出前并未大事宣传,可播出后却被认为是《潜伏》之 后最好的一部谍战剧,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和议论不断升温。 D.亚冠联赛小组赛上,鲁能泰山队的另一个对手韩国首尔FC队以大比分赢得了 刚结束的比赛。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泰山队的亚冠之旅格外艰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据有关人士称,房价问题涉及当地政府、开发商、投资公司、建材企业等诸 家利益,平抑房价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具体操作殊非易事。 B.目前我国原盐年产量约6800万吨,其中加碘食盐90%以上是井矿盐,产自于 内陆。由此可见,海水遭核污染与食用盐荒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 C.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组织部门就是要赶鸭子上架,让他们到基层单位 挑起重担,在实践的风风雨雨中摸爬滚打,锻炼成长 D.媒体称,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施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 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是对“裸官”念起了紧箍咒。 答案: 1.B(①处,对应后面的“……来说”应该选“对于”;②③两处可以从语义上 加以分析,承接前文,不是首都便缺少文化名城的要素,所以两个分句之间应构 成转折关系,应为“虽然”“但是”;④处,承接前文的内容,是前文内容的补 充,应该“还”;⑤后面的句子“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 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然是对整个段落论述的总结,属于结论,所以 应该填“总之”。) 2.B(惟其,表示因果关系,跟“正因为”相近;此处应用“惟有”。A动辄, 动不动就。C大事,中性,大力从事,如“大事渲染”;大肆,贬义,毫无顾忌 地(做坏事),如“大肆吹嘘”“大肆挥霍”“大肆活动”。D格外,非常、特 别:额外、另外。此句是突岀鲁能泰山队目前形势的困难处境,用“格外”很恰
2013 年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 一、语基部分 词语 1.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类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当然,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 史文化名城。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的首都;有的②不是首都,③在这里曾发 生过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的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曾经产生过重大影 响。④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比较多的文化遗迹。⑤,是不是 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A. 对 即使 也 还 所以 B. 对 于 虽然 但是 还 总之 C. 对 虽然 但是 也 所以 D. 对 于 即使 也 也 总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文抄袭的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频发生,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去反思: 不管哪行哪业,动辄将论文作为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的标准,是否完全合适? B. 在政府和公众齐心协力的大环境下,正该破除那些蛊惑人心、扰乱视听的“房 价危言”,惟其如此,严打炒房,保障民生才能有一个清明的舆论环境。 C. 电视剧《黎明之前》播出前并未大事宣传,可播出后却被认为是《潜伏》之 后最好的一部谍战剧,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和议论不断升温。 D. 亚冠联赛小组赛上,鲁能泰山队的另一个对手韩国首尔 FC 队以大比分赢得了 刚结束的比赛。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泰山队的亚冠之旅格外艰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据有关人士称,房价问题涉及当地政府、开发商、投资公司、建材企业等诸 家利益,平抑房价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具体操作殊非易事。 B. 目前我国原盐年产量约 6800 万吨,其中加碘食盐 90%以上是井矿盐,产自于 内陆。由此可见,海水遭核污染与食用盐荒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 C. 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组织部门就是要赶鸭子上架,让他们到基层单位 挑起重担,在实践的风风雨雨中摸爬滚打,锻炼成长。 D. 媒体称,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施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 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是对“裸官”念起了紧箍咒。 答案: 1. B(①处,对应后面的“……来说”应该选“对于”;②③两处可以从语义上 加以分析,承接前文,不是首都便缺少文化名城的要素,所以两个分句之间应构 成转折关系,应为“虽然”“但是”;④处,承接前文的内容,是前文内容的补 充,应该“还”;⑤后面的句子“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 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然是对整个段落论述的总结,属于结论,所以 应该填“总之”。) 2. B(惟其,表示因果关系,跟“正因为”相近;此处应用“惟有”。A 动辄, 动不动就。C 大事,中性,大力从事,如“大事渲染”;大肆,贬义,毫无顾忌 地(做坏事),如“大肆吹嘘”“大肆挥霍”“大肆活动”。D 格外,非常、特 别;额外、另外。此句是突出鲁能泰山队目前形势的困难处境,用“格外”很恰 当。)
3.C(赶鸭子上架:比喻迫使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既然是优秀年轻干部,就有 能力去做事,所以用“赶鸭子上架”比喻不恰当。A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极 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B八竿子打不着,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联 D紧箍咒,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衔接连贯 将序号按语意连贯的要求填入下列文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乘船在两岸夹山的漓江上航行,最能让人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 船舷外 面对这一幅幅彩墨画,你不能不叹服诗人诗句的贴切:桂林的山啊漓江的水,情 一般深啊梦一样美…… ①山色虽无幽深,但青葱明丽:山石层层累累,刀劈斧削,触目是造化形成的溶 洞 ②江水穿峰过岩,曲曲折折,仿佛银河化为了大地上的飘带 ③江峰临江陡起,谈不上海拔,但气势依然雄险:峰峦相连,蜿蜒形成一道道优 美的曲线 ④江面弥望中一抹抹深深的碧色,使人心醉;近处的江水却又清澈见底,荡人心 胸 A.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答案: D(根据“桂林山水”的提示,应按照下面的顺序排列:由山写到水,由上写到 下,由远写到近,由宏观写到微观) 文学常识 依据下列对联,依次判断所指的文学家正确的一项是( ①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②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③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 风 ④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 翁 A.孔子李白 李煜 陆游 B.屈原陶潜 李煜 白居易 C.孔子陶潜 李清照 白居易 D.屈原李白 李清照 陆游 答案: C 二、文言文部分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 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 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
3. C(赶鸭子上架:比喻迫使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既然是优秀年轻干部,就有 能力去做事,所以用“赶鸭子上架”比喻不恰当。A 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极 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B 八竿子打不着,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联; D 紧箍咒,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衔接连贯 将序号按语意连贯的要求填入下列文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乘船在两岸夹山的漓江上航行,最能让人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 船舷外,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这一幅幅彩墨画,你不能不叹服诗人诗句的贴切:桂林的山啊漓江的水,情 一般深啊梦一样美…… ①山色虽无幽深,但青葱明丽:山石层层累累,刀劈斧削,触目是造化形成的溶 洞 ②江水穿峰过岩,曲曲折折,仿佛银河化为了大地上的飘带 ③江峰临江陡起,谈不上海拔,但气势依然雄险;峰峦相连,蜿蜒形成一道道优 美的曲线 ④江面弥望中一抹抹深深的碧色,使人心醉;近处的江水却又清澈见底,荡人心 胸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答案: D (根据“桂林山水”的提示,应按照下面的顺序排列:由山写到水,由上写到 下,由远写到近,由宏观写到微观) 文学常识 依据下列对联,依次判断所指的文学家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②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③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 风。 ④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 翁。 A.孔子 李白 李煜 陆游 B.屈原 陶潜 李煜 白居易 C.孔子 陶潜 李清照 白居易 D.屈原 李白 李清照 陆游 答案: C 二、文言文部分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 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 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
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 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 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 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 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 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 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 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 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旦而道十复」 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 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 “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 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 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 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取材于杨士奇《游东山记》) 注:①丘: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造:拜访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索:寻找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答案:B(“谢”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扫石而坐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弃甲曳兵而走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其孰能讥之乎 彼与彼年相若 也 答案:C(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B项中 “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 “于之”,在那里。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同;第二个是连词 和)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 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 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 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 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 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 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 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 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 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 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 “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 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 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 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取材于 杨士奇《游东山记》) 注:①丘: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造:拜访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索:寻找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答案:B(“谢”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扫石而坐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弃甲曳兵而走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其孰能讥之乎 彼与彼年相若 也 答案:C(C 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怎么”。 A 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B 项中 “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 “于之”,在那里。D 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同;第二个是连词, 和)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 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 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 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 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答案:C(“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 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参考答案 (1)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2)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 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 “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 (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 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 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 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 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 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 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 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 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 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 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 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 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 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 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 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答案:C(“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 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参考答案: (1)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2)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 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 “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 (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 “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 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 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 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 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 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 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 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 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 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 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
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 “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 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 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 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 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 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 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 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 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 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 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 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 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 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 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 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 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 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与蒋氏父 子交情深厚,况且我在武昌游山玩水很多次了,但是从没有比这一次更快乐的, 所以(强撑病体)尽力地记述完这一次游历。我(把这篇游记)亲手抄录了一遍, 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三、古诗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3题。 [越调 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髙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2.简要概括尧庙社日中村民们的活动
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 “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 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 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 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 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 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 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 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 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 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 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 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 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 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 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 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 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 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与蒋氏父 子交情深厚,况且我在武昌游山玩水很多次了,但是从没有比这一次更快乐的, 所以(强撑病体)尽力地记述完这一次游历。我(把这篇游记)亲手抄录了一遍, 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三、古诗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 1—3 题。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2.简要概括尧庙社日中村民们的活动
3.“不羡日夕佳”化用了哪首诗中的哪句诗?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B.本句并没有暗示出祭祀活动的季节,暗示点在诗歌的题目中“秋社”两 2.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3.化用陶渊明《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陶渊明写的 是隐居之乐,而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完成1、2题。 正宫]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 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1365),号挺斋,髙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 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 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3.“不羡日夕佳”化用了哪首诗中的哪句诗?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B.本句并没有暗示出祭祀活动的季节,暗示点在诗歌的题目中“秋社”两 字。) 2.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3.化用陶渊明《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陶渊明写的 是隐居之乐,而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完成 1、2 题。 [正宫] 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 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 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 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 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 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 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 的雄伟壮丽,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 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 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 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 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 的雄伟壮丽,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 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 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 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四、小阅读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 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 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2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 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 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 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 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3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 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 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 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 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 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 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髙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4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 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一一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 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 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 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 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 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 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 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 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 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四、小阅读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1 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 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 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2 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 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 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 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 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3 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 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 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 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 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 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 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4 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 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 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 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 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 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 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
(取材于张曙光《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1.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 C.首先与伦理学、没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 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 2.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述这个价值观 能够产生的作用 3.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根 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2.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 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③使人的自由全国发展成为现实。(意思对即可) 3.①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 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②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 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时间 ①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 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 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 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 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 的基本单元
因。 (取材于张曙光《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1.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 C.首先与伦理学、没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 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 2.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述这个价值观 能够产生的作用。 3.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根 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C 2.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 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③使人的自由全国发展成为现实。(意思对即可) 3.①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 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 ②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 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时间 ①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 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 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 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 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 260 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 的基本单元
②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 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 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 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 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 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 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 循环不已。 ③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 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 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 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 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 认再生和更新。 ④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 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 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 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⑤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 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 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⑥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 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一一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一一所组成的 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 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 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 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 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 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 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 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 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 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答案 A(B.前一句信息源在第6段,正确;后一句信息源在第4段,文中说“犹太基 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选项 中说“在……基础上形
②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 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 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 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 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 4 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 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 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 循环不已。 ③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 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 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 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 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 认再生和更新。 ④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 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 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 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⑤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 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 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⑥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 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 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 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 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 12 小时或 24 小时的周期。 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 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 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 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 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 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 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答案: A(B.前一句信息源在第 6 段,正确;后一句信息源在第 4 段,文中说“犹太基 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选项 中说“在……基础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