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模诗歌汇总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一②题。(8分)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提平,烟墅奋。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注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庾郎,指南朝梁代时年少成名的文士庾信。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作者用拟人手法写;草对王孙的埋怨,表达了自己对投身仕途的厌倦。 D.“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②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将草写得形神(外形特点和内蕴情感)俱备 请结合具体诗句,写出对草之“形”“神”的理解。(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滯人娇 张扩 深院海棠,谁倩春工染就?映窗户,烂如锦绣。东君何意,便风狂雨骤? 堪恨处,一枝未曾到手。午日乍晴,匆匆命酒。犹及见,胭脂半透。残红几 点,明朝知在否?问何似,去年看花时候? ①下列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开篇即点出题旨“咏海棠”,并巧妙运用问句引出比喻,将天然的海棠 比喻为人工织成的锦绣。 B.上阕结尾处用一“恨”字写出了作者的惜花之情,他恨狂风骤雨的来临让人 无法充分欣赏美丽的海棠花。 C.词的下阕别开生面,着重描述作者“赏残花”的行为。“胭脂半透”用比喻 的手法写出了雨后海棠花的颜色与质感。 D.“明朝知在否”的问句表达了作者一片惜花伤春之心,及对时光易逝的无尽 感慨。 ②读这首海棠词,许多人认为“午日乍晴,匆匆命酒”一语非常精彩,请结合全 词从结构和含义两方面简析其妙处。(4分)
2013 年一模诗歌汇总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②题。(8 分)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提平,烟墅奋。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注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庾郎,指南朝梁代时年少成名的文士庾信。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作者用拟人手法写;草对王孙的埋怨,表达了自己对投身仕途的厌倦。 D.“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②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将草写得形神(外形特点和内蕴情感)俱备。 请结合具体诗句,写出对草之“形”“神”的理解。(5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 分) 殢人娇 张扩 深院海棠,谁倩春工染就?映窗户,烂如锦绣。东君何意,便风狂雨骤? 堪恨处,一枝未曾到手。 午日乍晴,匆匆命酒。犹及见,胭脂半透。残红几 点,明朝知在否?问何似,去年看花时候? ①下列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词的开篇即点出题旨“咏海棠”,并巧妙运用问句引出比喻,将天然的海棠 比喻为人工织成的锦绣。 B. 上阕结尾处用一“恨”字写出了作者的惜花之情,他恨狂风骤雨的来临让人 无法充分欣赏美丽的海棠花。 C. 词的下阕别开生面,着重描述作者“赏残花”的行为。“胭脂半透”用比喻 的手法写出了雨后海棠花的颜色与质感。 D. “明朝知在否”的问句表达了作者一片惜花伤春之心,及对时光易逝的无尽 感慨。 ②读这首海棠词,许多人认为“午日乍晴,匆匆命酒”一语非常精彩,请结合全 词从结构和含义两方面简析其妙处。(4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凤栖梧兰溪 宋·曹冠 桂棹悠悠分浪稳,烟幕层峦,绿水连天远。嬴得锦囊诗句满,兴来豪饮挥金碗 飞絮撩人花照眼,天阔风微,燕外睛丝卷。翠竹谁家门可款①?舣⑦舟闲上斜阳 岸 注:①款:敲打,扣。②舣:yi,使船靠岸, 1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悠悠”和“稳”表面上写行船缓慢稳当,实际是写乘船人心境悠闲。 B.“烟幕”二句写词人放眼所见:碧水连天一望无际,重峦叠嶂山峰若隐若现 C.“赢得”二句写出了词人触景生情后,雅兴顿起,边豪饮边吟诗狂态和情致 D.末二句写出词人因沉醉于山水忘归,只好停船靠岸,不知到谁家借宿的惆怅。 12.有评论者称“飞絮撩人花照眼”一句为词人作品中的佳句,请对此句作赏析。 (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①-②题。(8分)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 ②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 夫的传说。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 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 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 低昂。 D.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 存幻想 ②“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诗 作简要赏析。(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1、12 题。 凤栖梧 兰溪 宋·曹 冠 桂棹悠悠分浪稳,烟幕层峦,绿水连天远。赢得锦囊诗句满,兴来豪饮挥金碗。 飞絮撩人花照眼,天阔风微,燕外晴丝卷。翠竹谁家门可款①?舣⑦舟闲上斜阳 岸。 注:①款:敲打,扣。②舣:yǐ,使船靠岸。 1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中“悠悠”和“稳”表面上写行船缓慢稳当,实际是写乘船人心境悠闲。 B.“烟幕”二句写词人放眼所见:碧水连天一望无际,重峦叠嶂山峰若隐若现。 C.“赢得”二句写出了词人触景生情后,雅兴顿起,边豪饮边吟诗狂态和情致。 D.末二句写出词人因沉醉于山水忘归,只好停船靠岸,不知到谁家借宿的惆怅。 12.有评论者称“飞絮撩人花照眼”一句为词人作品中的佳句,请对此句作赏析。 (4 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①—②题。(8 分)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 ②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 夫的传说。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 入画境。 B. 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 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 低昂。 D. 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 存幻想。 ②“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诗 作简要赏析。(5 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8分) 陵峰采药触兴为诗 帛道猷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2,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3 【注释】1帛道猷:东晋高僧,性率真淡泊,雅好游览题咏。②翳:遮蔽。③ 上皇民:古代皇朝遗民。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一、二句写山峰起伏,绵绵相连;山下平野上碧绿的树林环绕清澈的河 流 B.本诗三、四句描写动景,风至云过,视线延伸到更广阔的“远山”“荒榛” 之境。 C.本诗的作者面对古朴静谧的田园风光,超然物外,没有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态 度 D.本诗格调高妙,清新闲适,富有山野气息,超凡脱俗的情志寄托在山水美景 里 ②本诗“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两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境作简 要分析。(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1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 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也 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1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8 分) 陵峰采药触兴为诗 帛道猷 1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 2,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3。 【注释】1 帛道猷:东晋高僧,性率真淡泊,雅好游览题咏。②翳:遮蔽。 ③ 上皇民:古代皇朝遗民。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本诗一、二句写山峰起伏,绵绵相连;山下平野上碧绿的树林环绕清澈的河 流。 B. 本诗三、四句描写动景,风至云过,视线延伸到更广阔的“远山”“荒榛” 之境。 C. 本诗的作者面对古朴静谧的田园风光,超然物外,没有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态 度。 D. 本诗格调高妙,清新闲适,富有山野气息,超凡脱俗的情志寄托在山水美景 里。 ②本诗“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两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境作简 要分析。(5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ll 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① 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 龙 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1. (7 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 也 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 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 觅 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 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表 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 分析。(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7分) 野人送朱樱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 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 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 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 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4分)
C 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 龙 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 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 表 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 分析。(4 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7 分)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 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⑴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 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 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D.“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 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4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4题.(11分) 清江曲 苏庠① 属玉②双飞水满塘,菰蒲③深处浴鸳鸯。 白蘋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苏庠:宋代诗人。一生主要过着遁迹江湖的隐居生活。清江,泛指诗人 居处附近的清澈江河。②属玉,水鸟名。③菰蒲,水草。后句中“白蘋”与此同 义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勾勒出独特的江湖之景。以属玉、鸳鸯、菰蒲、白蘋、芦花、扁舟、林 樾等景物,呈现了诗人的生活环境 B.第三句中,“晚”字点出诗人驾舟归来的时间,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徜徉清江, 流连忘返的情致。 C.第四句,诗人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所见:雪白的芦花连成一片 好像是给两岸铺上了一层浓霜。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两岸芦花”、“萧萧秋风”等意象渲染了清冷萧索的 氛围,与诗人心境浑然一体 13.结合本诗最后两句,谈谈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14 题.(11 分) 清江曲 苏庠① 属玉②双飞水满塘,菰蒲③深处浴鸳鸯。 白蘋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苏庠:宋代诗人。一生主要过着遁迹江湖的隐居生活。清江,泛指诗人 居处附近的清澈江河。②属玉,水鸟名。③菰蒲,水草。后句中“白蘋”与此同 义。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勾勒出独特的江湖之景。以属玉、鸳鸯、菰蒲、白蘋、芦花、扁舟、林 樾等景物,呈现了诗人的生活环境。 B.第三句中,“晚”字点出诗人驾舟归来的时间,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徜徉清江, 流连忘返的情致。 C.第四句,诗人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所见:雪白的芦花连成一片, 好像是给两岸铺上了一层浓霜。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两岸芦花”、“萧萧秋风”等意象渲染了清冷萧索的 氛围,与诗人心境浑然一体。 13.结合本诗最后两句,谈谈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