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一模诗歌答案 、1、D2、“形”写出茂盛和绿即可。每点1分。“神”写出初入仕途的春风得意 写出伤春之情1分,写出倦游思归之情1分 二、①C(“胭脂”不是比喻手法) ②答案示例:“午日乍晴,匆匆命酒”一语紧承上阕的“东君何意?便风狂雨 骤。”(1分)写出了海棠盛开时,风雨突至。诗人担忧风雨摧花,又遗憾没有 充分欣赏到海棠之美。(2分)时至午后,风雨停止,天气突然放晴。诗人连忙 摆酒赏花,“乍”和“匆匆”将作者的惊喜之情及对赏花的渴望刻画得淋漓尽 致。(2分) 三、1、D2、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柳絮漫天飞舞的情态,用“照”字表现出了花朵的 色彩艳丽,动静结合,共同组成了春天美景的画面,表现出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13.(8分) ①(3分)D ②(5分)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1分),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 发髻髙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分析诗句2分),写出了大小孤山的 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1分),使客观的自然充满 了人的情趣(1分) 五、13.(8分) ①(3分)C.(“没有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态度”有误)。 ②(5分) 答案示例及评分标准 这里使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或含蓄风格或白描写法或视觉、听觉的有趣变化等 等角度来分析,只要言之成理亦可;说出手法1分)。两句诗是说,山林茂密, 茅屋隐而未现;从那传来的声声鸡鸣中,才知道有人居住。这声声鸡鸣,以动衬 静,使人感觉这里的环境更加宁静(结合诗境分析具体的表达效果,2分;笼统 空泛不得分);也更让读者感受到这里的人与世无争、恬淡闲静的生活;从而抒 发了恬淡闲适、超凡脱俗的情怀(分析作者情感态度,2分;意思符合即可) 六、11.①B(3分) ②答案示例 示例1: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 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2: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 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
13 年一模诗歌答案 一、1、D 2、“形”写出茂盛和绿即可。每点 1 分。“神”写出初入仕途的春风得意。 写出伤春之情 1 分,写出倦游思归之情 1 分。 二、① C(“胭脂”不是比喻手法) ②答案示例:“午日乍晴,匆匆命酒”一语紧承上阕的“东君何意?便风狂雨 骤。”(1 分)写出了海棠盛开时,风雨突至。诗人担忧风雨摧花,又遗憾没有 充分欣赏到海棠之美。(2 分)时至午后,风雨停止,天气突然放晴。诗人连忙 摆酒赏花,“乍”和“匆匆”将作者的惊喜之情及对赏花的渴望刻画得淋漓尽 致。(2 分) 三、1、D 2、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柳絮漫天飞舞的情态,用“照”字表现出了花朵的 色彩艳丽,动静结合,共同组成了春天美景的画面,表现出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13.(8 分) ①(3 分)D ②(5 分)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1 分),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 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分析诗句 2 分),写出了大小孤山的 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1 分),使客观的自然充满 了人的情趣(1 分)。 五、13.(8 分) ①(3 分)C.(“没有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态度”有误)。 ②(5 分) 答案示例及评分标准: 这里使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或含蓄风格或白描写法或视觉、听觉的有趣变化等 等角度来分析,只要言之成理亦可;说出手法 1 分)。两句诗是说,山林茂密, 茅屋隐而未现;从那传来的声声鸡鸣中,才知道有人居住。这声声鸡鸣,以动衬 静,使人感觉这里的环境更加宁静(结合诗境分析具体的表达效果,2 分;笼统 空泛不得分);也更让读者感受到这里的人与世无争、恬淡闲静的生活;从而抒 发了恬淡闲适、超凡脱俗的情怀(分析作者情感态度,2 分;意思符合即可)。 六、 11. ① B(3 分) ②答案示例: 示例 1: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 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 2: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 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
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评分要点:角度明确,1分;结合原诗进行具体分析,3分) 13.(1)C(3分 (2)∝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 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 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若理解成洒脱之情也可以)。定风波 [评分标准:本题4分,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14、12.D本诗不是律诗,氛围也不是“清冷萧索”。 13.本诗最末两句表现了一个孤高出尘(寄情山水、纵酒行乐、洒脱飘逸、闲适 自在、自由不羁)的隐逸者形象。“万事不理”,指不问人事,不与世事。“弄 明月”,赏玩月色。诗人意在表明:我就喜欢这种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 万事都不必、也不愿去理会,每日除了醉和醒,便是小船轻舟,优哉游哉地在烟 波江上,观赏风景月色。这些都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心情,从而生动描绘出 个吟啸江湖、惬意自在的隐者形象。 14.给分标准:是否赞同,明确观点。(1分)一一必须有相应的分析, 选取角度,本诗特点,李诗特点,各自分析。(2分)一一角度必须一致 表述语言。(1分)
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评分要点:角度明确,1 分;结合原诗进行具体分析,3 分) 13.(1)C(3 分) (2)①“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 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 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若理解成洒脱之情也可以)。定风波 [评分标准:本题 4 分,1 点 1 分,2 点 2 分,3 点 4 分] 14、12. D 本诗不是律诗,氛围也不是“清冷萧索”。 13. 本诗最末两句表现了一个孤高出尘(寄情山水、纵酒行乐、洒脱飘逸、闲适 自在、自由不羁)的隐逸者形象。“万事不理”,指不问人事,不与世事。“弄 明月”,赏玩月色。诗人意在表明:我就喜欢这种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 万事都不必、也不愿去理会,每日除了醉和醒,便是小船轻舟,优哉游哉地在烟 波江上,观赏风景月色。这些都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心情,从而生动描绘出一 个吟啸江湖、惬意自在的隐者形象。 14.给分标准:是否赞同,明确观点。(1 分)——必须有相应的分析。 选取角度,本诗特点,李诗特点,各自分析。(2 分)——角度必须一致。 表述语言。(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