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扬州、泰州三市200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四、五题为选做题,其它题为必做题。满分为 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试证号等用书写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 密封线内。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 3.所有答案在答题纸上完成。必须用书写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古刹/刹车重创/安土重迁稍息/稍纵即逝 B.隽永/隽秀蹊跷/另辟蹊径辟谣/鞭辟人里 C.给以/给予称赏/称心如意折耗/损兵折将 传颂/经传蔓延/顺蔓摸瓜付度/审时度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正因为朱光潜先生对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的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所以才能见仁见智, 写出极有艺术价值的学术著作《谈美书简》。 B.濮存听认为,北京、上海等地豪华影城的票价有的已经超过发达国家,长此以往,原本 老百姓最爱去的电影院必定会空空荡荡,许多优秀影片根本进不了影院 C.春天并不都是阳光明媚的。初春时节,天气常常阴晴不定,乍暖还寒,五风十雨,常常 让一些急于脱下厚重冬装的青年人捉摸不准,不知所措。 D.今年以来,受美国经济低迷和国家执行从紧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证券市场股票 指数一路下跌,势如破竹。广大股民损失惨重,市场信心不断下挫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3月24日,对中国观众陌生在希腊却家喻户晓的女明星玛利亚,在古奥林匹亚遗址为 北京奥运会采集圣火。由此,她不仅和中国建立了特殊的关联,还注定写入北京奥运的历史。 B.要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就必须解决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 问题。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C.“两会”期问,省政府与铁道部在北京就加快推进江苏铁路建设的问题举行了会谈,提 出江苏铁路网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化,成为世界一流水平铁路网的构想 D.当前,正规商品在农村的售价比大城市还贵,使得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三无”产品、 过期食品、不合格商品以及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大行其道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南通、扬州、泰州三市 2008 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 8 页,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四、五题为选做题,其它题为必做题。满分为 16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试证号等用书写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 密封线内。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 3.所有答案在答题纸上完成。必须用书写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古刹./刹.车 重.创/安土重.迁 稍.息/稍.纵即逝 B.隽.永/隽.秀 蹊.跷/另辟蹊.径 辟.谣/鞭辟.人里 C.给.以/给.予 称.赏/称.心如意 折.耗/损兵折.将 D.传.颂/经传. 蔓.延/顺蔓.摸瓜 忖度./审时度.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正因为朱光潜先生对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的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所以才能见仁见智 ...., 写出极有艺术价值的学术著作《谈美书简》。 B.濮存听认为,北京、上海等地豪华影城的票价有的已经超过发达国家,长此以往 ....,原本 老百姓最爱去的电影院必定会空空荡荡,许多优秀影片根本进不了影院。 C.春天并不都是阳光明媚的。初春时节,天气常常阴晴不定,乍暖还寒,五风十雨 ....,常常 让一些急于脱下厚重冬装的青年人捉摸不准,不知所措。 D.今年以来,受美国经济低迷和国家执行从紧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证券市场股票 指数一路下跌,势如破竹 ....。广大股民损失惨重,市场信心不断下挫。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3 月 24 日,对中国观众陌生在希腊却家喻户晓的女明星玛利亚,在古奥林匹亚遗址为 北京奥运会采集圣火。由此,她不仅和中国建立了特殊的关联,还注定写入北京奥运的历史。 B.要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就必须解决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 问题。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C.“两会”期问,省政府与铁道部在北京就加快推进江苏铁路建设的问题举行了会谈,提 出江苏铁路网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化,成为世界一流水平铁路网的构想。 D.当前,正规商品在农村的售价比大城市还贵,使得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三无”产品、 过期食品、不合格商品以及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大行其道。 语文试卷第 1 页(共 8 页)
4.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句议论性的话,揭示下列生活现象所蘊含的道理。(4分) 位名叫阿费列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 如人们想像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 器官机能强。他还发现美术学院的不少学生视力不如常人,有的甚至还是色盲。另外,生活 中我们常常发现,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平衡感更强, 双脚更灵巧。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 所以说, 5.人生的境界因人而异。请仿照例句,另选一个词概括你所追求的境界,并加以说明。(5 示例:平淡,是一种境界。高山无语,深潭无波。不是平庸之平,也非乏味之淡,而是 内心的平和。是物我两忘的淡泊。 古代诗文间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调校书郎。辟武宁张建封府。 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遺使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 为罢兵。 累迁给事中。京兆上言“好畸风雹害稼”,帝遣遺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孟容 日:“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 不听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厌天子所欲。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兼监 察御史为衢州刺史。衢,大州也。孟容还制日:“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 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杈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 授,尤不见其可。假令总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惑。”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 诏中停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窃惟天人交感 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缙代京兆一岁赋,则 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逋馈送,当免 免之;沈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顾人奉天。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京兆尹。神策军自兴元后,日骄恣,府县不能制。军吏李昱贷 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一军尽惊 诉于朝。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奏曰∶不奉诏,臣当诛。然臣职司辇毂, 当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帝嘉其守正,许之 累迁吏部侍郎。盗杀武元衡,孟客白宰相曰:“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 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 后数日,果相度。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谥日完。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七 注】①好畴:地名。②辇毂:称代天子。 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4.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句议论性的话,揭示下列生活现象所蕴含的道理。(4 分) 一位名叫阿费列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 如人们想像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 器官机能强。他还发现美术学院的不少学生视力不如常人,有的甚至还是色盲。另外,生活 中我们常常发现,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平衡感更强, 双脚更灵巧。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 所以说, 5.人生的境界因人而异。请仿照例句,另选一个词概括你所追求的境界,并加以说明。(5 分) 示例:平淡,是一种境界。高山无语,深潭无波。不是平庸之平,也非乏味之淡,而是 内心的平和。是物我两忘的淡泊。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6~9 题。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调校书郎。辟武宁张建封府。 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 为罢兵。 累迁给事中。京兆上言“好畸①风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孟容 日:“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 不听。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厌.天子所欲。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兼监 察御史为衢州刺史。衢,大州也。孟容还制曰:“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 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 授,尤不见其可。假令总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惑。”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 诏中停。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窃惟天人交感 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 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逋馈送,当免 免之;沈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京兆尹。神策军自兴元后,日骄恣,府县不能制。军吏李昱贷 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一军尽惊, 诉于朝。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奏曰:“不奉诏,臣当诛。然臣职司辇毂, 当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帝嘉其守正,许之。 累迁吏部侍郎。盗杀武元衡,孟客白宰相曰:“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 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 后数日,果相度。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谥日完。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七) [注】①好畴:地名。②辇毂:称代天子。 语文试卷第 2 页(共 8 页)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厌天子所欲 厌:满足 B.今衢不他虞 虞:预料 C.摄都团练副使 摄:代理 D.钱未尽输,昱不可得输:缴纳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欲以客往赴秦军 B.乃使孟容见纳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曰:“不如期,且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当为陛下抑豪强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建封三次派使者劝说李纳停止抵抗不成功后,让担任幕僚的许孟容前往,许孟容旁 征博引,指出抵抗与否的祸福关系,终于使李纳悔悟并撤兵 B.在任用官吏方面,许孟容强调要遵照规章制度办事。认为如果齐总值得录用,就应该 公开显示他考核最优秀,来解除朝廷内外的疑惑 C.许:孟容认为户部的银两本来就是准符着平常和危急时候使用的,如果支取其中的一 百万缗钱来代替京兆地区一年的赋税,那么京城地区就没有流亡的人了。 D.许孟容认为汉代有了一个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狂贼竟敢这 样胡作非为。希望禀告天子,起用裴中丞辅政,掌控兵权,就能够捉到贼人。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3分) 2)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3分) (3)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测,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柳叶随歌皱, 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4分) (2)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4分) 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厌.天子所欲 厌:满足 B.今衢不他虞. 虞:预料 C.摄.都团练副使 摄:代理 D.钱未尽输.,昱不可得 输:缴纳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 欲以.客往赴秦军 B.乃.使孟容见纳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曰:“不如期,且.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当为.陛下抑豪强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建封三次派使者劝说李纳停止抵抗不成功后,让担任幕僚的许孟容前往,许孟容旁 征博引,指出抵抗与否的祸福关系,终于使李纳悔悟并撤兵。 B.在任用官吏方面,许孟容强调要遵照规章制度办事。认为如果齐总值得录用,就应该 公开显示他考核最优秀,来解除朝廷内外的疑惑。 C.许:孟容认为户部的银两本来就是准符着平常和危急时候使用的,如果支取其中的一 百万缗钱来代替京兆地区一年的赋税,那么京城地区就没有流亡的人了。 D.许孟容认为汉代有了一个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狂贼竟敢这 样胡作非为。希望禀告天子,起用裴中丞辅政,掌控兵权,就能够捉到贼人。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3 分) (2)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3 分) (3)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测,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 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4 分) (2)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4 分) 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8 页)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 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独学而无友, (《礼记》) (5)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空巢 朱以撤 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乌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 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 就越 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 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村头村尾,现 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 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 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 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 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 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 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羨,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自己在空巢面前无来由地 气短,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 子和和美关。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 往行人的目光 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 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晩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 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 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 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 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 发生气。只是新春来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 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 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旧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 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干疮百孔的空巢, 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 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 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
(三)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李白《蜀道难》) (2) , ,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 ,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独学而无友, 。(《礼记》) (5)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空 巢 朱以撒 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 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 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 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村头村尾,现 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 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 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 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 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 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 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自己在空巢面前无来由地 气短,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 子和和美关。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 往行人的目光。 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 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 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 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 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 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 发生气。只是新春来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 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 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旧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 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 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 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 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语文试卷第 4 页(共 8 页)
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他们的 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 多一分风险和一大串未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 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仗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义情怀。现 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 才知道。 每次冬天到北方,我都要目击空巢。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 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 漪。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原文有删改) 12.“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 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4分) 13.文章第二、三、四段描写了哪几类“空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14.文章第三段写到“名人故居”,试分析“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 要忘记了这个起点”中“起点”的意味。(4分) 15.文章最后说“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从全文结构看有什 么?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作者来年愿望的理解。(6分) 以下四、五两大题中选择一道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户籍改革:一纸难载权利之重 雪梅 ①“给我户口!”网友在网络上大声疾呼。媒体有关“户籍改革”的专题讨论,受到热 捧。“在上海工作6年,不能落户”,“持有北京绿卡,也无权在京参加高考”,“户籍让我们 一家不在一个户口本上”——网友们讲述着自己的遭遇,与之相关的评论,短时间内引来 跟帖无数 ②户口,是很多中国人心里的病。谁都知道户籍制度要改革,可怎么改?探讨持续了很 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全国人大代表、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的说法:不能一刀切,大城市 与小城市肯定有区别——代表着官方思路 ③与此同时,放开户籍的尝试也在进行中,石家庄等城市,已经开放了户口。而能否取
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他们的 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 多一分风险和一大串未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 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仗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义情怀。现 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 才知道。 每次冬天到北方,我都要目击空巢。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 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 漪。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原文有删改) 12.“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 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4 分) 13.文章第二、三、四段描写了哪几类“空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6 分) 14. 文章第三段写到“名人故居”,试分析“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 要忘记了这个起点”中“起点”的意味。(4 分) 15.文章最后说“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从全文结构看有什 么?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作者来年愿望的理解。(6 分) 以下四、五两大题中选择一道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户籍改革:一纸难载权利之重 冯雪梅 ①“给我户口!”网友在网络上大声疾呼。媒体有关“户籍改革”的专题讨论,受到热 捧。“在上海工作 6 年,不能落户”,“持有北京绿卡,也无权在京参加高考”,“户籍让我们 一家不在一个户口本上”——网友们讲述着自己的遭遇,与之相关的评论,短时间内引来 跟帖无数。 ②户口,是很多中国人心里的病。谁都知道户籍制度要改革,可怎么改?探讨持续了很 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全国人大代表、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的说法:不能一刀切,大城市 与小城市肯定有区别——代表着官方思路。 ③与此同时,放开户籍的尝试也在进行中,石家庄等城市,已经开放了户口。而能否取
消户籍制,最大的争论点在大城市。像北京,现在已经接近2000万人口,放开户口,迅速 涌进的人口,会不会将城市压垮?管理者的思路是希望通过限制人口准入,来缓解交通、治 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此种方式备受责难。反对者认为,即便有户口限制, 也无法阳挡外来人口。北京每年只有一万多个户口指标,外来新增人口却有四五十万,指望 户口挡住移民,一厢情愿 ④遭遇批判的户籍制度,关键不在有没有户口这张薄纸,而在这张纸承栽了太多内容,它 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的潜在利益捆绑在·起。正如一些论者所言:"户籍 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大多数的社会福利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国 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诸如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 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 户口问题就简单得多。 ⑤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不能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做文章,而应该首先解决公共产品配 置不公的问题,然后再改革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形式主义更是要不得,所谓 的“省级户口”、“县级户口”,或者模仿国外的“蓝卡制度"、“绿卡制度”,“除了延续我国 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不平等条款之外,还会把户籍作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让乡村居民为进 入城市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⑥现实国情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平等配置,消除城乡地域差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 分民的迁徙权、受教育权,还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的必然流动,以及毎年舂运期间数亿 人的“转战南北”,都让户籍改革迫在眉睫。 ⑦人们等不及。于是就有这样的追问:一年一年总是疑似坚冰将融的户籍改革,何时能 有实质性突破?怎样才能真正破除部门利益的壁垒?还自由迁徙的权利于公民到底有多难?, ⑧户籍改革是权利问题,同时也是利益问题。在利益之争上,没有捅破的一层纸是:本 地居民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忧。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说“外来人口影响 城市治安、环境”的,一般都是本地人。这种保护主义在“人权”层面上,肯定说不通。但 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诉求的话,当地人“偏狭”的自我保护也并非“十恶不赦 而制定政策的地方政府,不会不考虑“本土意见”。 ⑨所以,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之所以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 改革”,除了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考虑外,可能也有兼顾“本地利益”的因素。 ⑩在—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维持多年的国家,户1:2问题有可 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审慎妥当的改革是理性的必然,但不要忘了,权利高于利益,中国 的各种改革,一直都是“带着问题”上路 (选自2008年3月8日《中国青年报》) 16.下列对户籍改革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前,各大城市仍然实行户口限制,虽然备受非议,但挡住了移民,缓解了交通、治 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 B.有些地方进行了户口制度改革,或推出省、县级户口,或模仿国外的蓝、绿卡制度, 这些有益尝试因没有彻底放开户口,受到专家质疑。 C.解决户籍的本质问题、权利利益的关系问题,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 二元结构维持多年的国家,无疑是要审慎妥当些的。 D.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和兼顾“本地利益”溺索的綜合考 虑,主张“在认史准备的基硝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消户籍制,最大的争论点在大城市。像北京,现在已经接近 2000 万人口,放开户口,迅速 涌进的人口,会不会将城市压垮?管理者的思路是希望通过限制人口准入,来缓解交通、治 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此种方式备受责难。反对者认为,即便有户口限制, 也无法阻挡外来人口。北京每年只有一万多个户口指标,外来新增人口却有四五十万,指望 户口挡住移民,一厢情愿。 ④ 遭遇批判的户籍制度,关键不在有没有户口这张薄纸,而在这张纸承栽了太多内容,它 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的潜在利益捆绑在一起。正如一些论者所言:“户籍 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大多数的社会福利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国 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诸如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 语文试卷第 5 页(共 8 页) 户口问题就简单得多。” ⑤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不能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做文章,而应该首先解决公共产品配 置不公的问题,然后再改革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形式主义更是要不得,所谓 的“省级户口”、“县级户口”,或者模仿国外的“蓝卡制度”、“绿卡制度”,“除了延续我国 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不平等条款之外,还会把户籍作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让乡村居民为进 入城市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⑥现实国情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平等配置,消除城乡地域差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 分民的迁徙权、受教育权,还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的必然流动,以及每年春运期间数亿 人的“转战南北”,都让户籍改革迫在眉睫。 ⑦人们等不及。于是就有这样的追问:一年一年总是疑似坚冰将融的户籍改革,何时能 有实质性突破?怎样才能真正破除部门利益的壁垒?还自由迁徙的权利于公民到底有多难?, ⑧户籍改革是权利问题,同时也是利益问题。在利益之争上,没有捅破的一层纸是:本 地居民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忧。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说“外来人口影响 城市治安、环境”的,一般都是本地人。这种保护主义在“人权”层面上,肯定说不通。但 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诉求的话,当地人“偏狭”的自我保护也并非“十恶不赦”。 而制定政策的地方政府,不会不考虑“本土意见”。 ⑨所以,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之所以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 改革”,除了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考虑外,可能也有兼顾“本地利益”的因素。 ⑩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维持多年的国家,户 1:2 问题有可 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审慎妥当的改革是理性的必然,但不要忘了,权利高于利益,中国 的各种改革,一直都是“带着问题”上路。 (选自 2008 年 3 月 8 日《中国青年报》) 16.下列对户籍改革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目前,各大城市仍然实行户口限制,虽然备受非议,但挡住了移民,缓解了交通、治 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 B.有些地方进行了户口制度改革,或推出省、县级户口,或模仿国外的蓝、绿卡制度, 这些有益尝试因没有彻底放开户口,受到专家质疑。 C.解决户籍的本质问题、权利利益的关系问题,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 二元结构维持多年的国家,无疑是要审慎妥当些的。 D.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和兼顾“本地利益”溺索的综合考 虑,主张“在认史准备的基硝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介绍媒体有关“户籍改革”的专题讨论受到热捧的情况,并引用网友的跟帖, 意在凸显户籍改革姻迫切性和民众的关注程度。 B.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孩子 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C.每年的春运,数亿人的“转战南北”,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户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如果真正进行了户籍改革,春运的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D.城市居民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认为“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 境”,这种“偏狭”的自我保护中也有其相对合理的利益诉求。 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 18.综观全文,目前户籍制度改革成效不显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回答。(6分) 19.户籍制度改革的途径探讨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作者认为审慎妥当的户籍制度改 革应该怎样进行?(6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18分) 游走钢丝 ①陈逸飞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1965年至1980年。陈逸飞自己习惯于 把1966年至1976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个创作阶段,并称这个阶段为“走钢丝般”的创作 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他确实像在走钢丝 ②1965年,陈逸飞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油画雕塑创 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这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并不那么顺利,因为 很快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 ③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来了,陈逸飞的家庭受到了冲击,陈逸飞的父亲是化 学工程师,自然是逃脱不了的,可他却是这个家庭唯一有收入的人,这时这个家庭的状况可 想而知。为了躲避“文化大革命”的更大冲击,陈逸飞白天躲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宿舍里 画画,既是—种寄托,也是种提高,到了晩上,就躲回家里。他父亲经常被红卫兵拉去批 斗,罪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这个家,是个相对安静的港湾。社会动乱,家庭受冲击 陈逸飞是在这种备件下坚持了自己的绘画道路。 ④能够从“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中顶过来走过来,陈逸飞认为这跟他的为人有关系 他的做人原则是,做人做事不要做给别人看,要做得有意义,对社会有用。陈逸飞总结自己 的青年时代。概括了三条:第一是做人“诚”字很重要,对人、对事对事业都要讲一个“诚” 字;第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喜欢是与社会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大众;第三是要学习,学好了一门本领,才能够不落伍。陈逸飞认为,在追寻人生的 道路上,还要有诚挚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诚挚的性格,再加上从容的态度、积极进 取、诚恳有为的精神,一旦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就会获得成功。陈逸飞正是以这样的人 生态度和人生行为从灾难中走出来的 ⑤陈逸飞没有在“走钢丝般”的感觉中放弃,而是在逆境中寻找自己的艺术出路。这种 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敲打,让他从另一个层面上识别和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 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建立了特殊而鮮明的艺术色彩感,增添了艺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 善于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特殊的历史阶段促使陈逸飞在人生沉浮和艺术沉思中早早成 ⑥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回顾那段历史中的艺术行为,很多艺术家都只能摇摇头说,那
A,文章开头介绍媒体有关“户籍改革”的专题讨论受到热捧的情况,并引用网友的跟帖, 意在凸显户籍改革姻迫切性和民众的关注程度。 B.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孩子 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C.每年的春运,数亿人的“转战南北”,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户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如果真正进行了户籍改革,春运的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D.城市居民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认为“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 境”,这种“偏狭”的自我保护中也有其相对合理的利益诉求。 语文试卷第 6 页(共 8 页) 18.综观全文,目前户籍制度改革成效不显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回答。(6 分) 19.户籍制度改革的途径探讨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作者认为审慎妥当的户籍制度改 革应该怎样进行?(6 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3 题。(18 分) 游走钢丝 ①陈逸飞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 1965 年至 1980 年。陈逸飞自己习惯于 把 1966 年至 1976 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并称这个阶段为“走钢丝般”的创作 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他确实像在走钢丝。 ②1965 年,陈逸飞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油画雕塑创 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这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并不那么顺利,因为 很快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 ③1966 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来了,陈逸飞的家庭受到了冲击,陈逸飞的父亲是化 学工程师,自然是逃脱不了的,可他却是这个家庭唯一有收入的人,这时这个家庭的状况可 想而知。为了躲避“文化大革命”的更大冲击,陈逸飞白天躲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宿舍里 画画,既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提高,到了晚上,就躲回家里。他父亲经常被红卫兵拉去批 斗,罪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这个家,是个相对安静的港湾。社会动乱,家庭受冲击, 陈逸飞是在这种备件下坚持了自己的绘画道路。 ④能够从“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中顶过来走过来,陈逸飞认为这跟他的为人有关系, 他的做人原则是,做人做事不要做给别人看,要做得有意义,对社会有用。陈逸飞总结自己 的青年时代。概括了三条:第一是做人“诚”字很重要,对人、对事、对事业都要讲一个“诚” 字;第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喜欢是与社会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大众;第三是要学习,学好了一门本领,才能够不落伍。陈逸飞认为,在追寻人生的 道路上,还要有诚挚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诚挚的性格,再加上从容的态度、积极进 取、诚恳有为的精神,一旦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就会获得成功。陈逸飞正是以这样的人 生态度和人生行为从灾难中走出来的。 ⑤陈逸飞没有在“走钢丝般”的感觉中放弃,而是在逆境中寻找自己的艺术出路。这种 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敲打,让他从另一个层面上识别和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 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术色彩感,增添了艺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 善于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特殊的历史阶段促使陈逸飞在人生沉浮和艺术沉思中早早成 熟。 ⑥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回顾那段历史中的艺术行为,很多艺术家都只能摇摇头说,那
是一段被耽误的毫贵光啊:很多艺术家则只能叹息说,那个阶段的所谓创作不堪回首,不值 提。陈选飞不同,他把那段钢丝走完了,人们当时扣现在都认为他的钢丝走得还行,还在 钢丝上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他自己也从不把这段人生经历和艺术经历视为可悲可 叹的蹉跎岁月,他倒是有些自豪。可能因为陈逸飞自小在上海长大,而上海是q-国的城市 里受西方文化渗透最深刻最广泛的地方,他的作品多少有些西方绘画艺术影响的痕迹。在当 时被一些人认为有些“西化"、“颓废”,这是有悖于那个历史阶段的。现在看来,正是陈逸 飞多出来的这点西方文化营养,使他的画比人高出一筹。这也正是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 的缘由 (选自《陈逸飞传(视觉人生)》,有改动) 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 20.陈逸飞的做人处事原则及特殊经历对他精彩的视觉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的 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一一要讲一个“诚”字,要有诚挚的性格、从容的态度、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的磨难与考验也要不断积极进取 B.做事—一要热情专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要与社会和时代紧密联系,要服务于 社会和大众,这样才会有价值,有意义。 C.学习——只要学妤了一门本领,就能够不落伍。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拥有天时、地利、 人和等因素 D.从艺一一是一种寄托,要有深沉的思考,经受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敲打,有 助于增添艺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 2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65年,陈逸飞因为成绩优异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 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 陈逸飞自己习惯于把1966年至1976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其主要原因是 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给了他许多独特的体验和收获。 C.特殊的历史阶段,陈逸飞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等方面的深沉思 考中早早成熟起来的 D.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的缘由是,他的这些作品里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术色彩感, 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比人高出一筹。 22.陈逸飞把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称为“走钢丝般”的创作阶段,“走钢丝”是什么意思, 请结合全文做具体解说。(6分) 23.从全文看,陈逸飞能够从许多艺术家认为的不堪回首的灾难中“走出来”,并且“表演 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的原因有哪些?(6分) 六、作文(70分) 24.作文。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跤;不碰壁, 怎能练就好筋骨,怎能长夫呢? 清以“非走不可的弯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妒患;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是一段被耽误的毫贵光啊:很多艺术家则只能叹息说,那个阶段的所谓创作不堪回首,不值 一提。陈选飞不同,他把那段钢丝走完了,人们当时扣现在都认为他的钢丝走得还行,还在 钢丝上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他自己也从不把这段人生经历和艺术经历视为可悲可 叹的蹉跎岁月,他倒是有些自豪。可能因为陈逸飞自小在上海长大,而上海是 q-国的城市 里受西方文化渗透最深刻最广泛的地方,他的作品多少有些西方绘画艺术影响的痕迹。在当 时被一些人认为有些“西化”、“颓废”,这是有悖于那个历史阶段的。现在看来,正是陈逸 飞多出来的这点西方文化营养,使他的画比人高出一筹。这也正是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 的缘由。 (选自《陈逸飞传(视觉人生)》,有改动) 语文试卷第 7 页(共 8 页) 20.陈逸飞的做人处事原则及特殊经历对他精彩的视觉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的 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人——要讲一个“诚”字,要有诚挚的性格、从容的态度、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的磨难与考验也要不断积极进取。 B.做事——要热情专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要与社会和时代紧密联系,要服务于 社会和大众,这样才会有价值,有意义。 C.学习——只要学好了一门本领,就能够不落伍。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拥有天时、地利、 人和等因素。 D.从艺——是一种寄托,要有深沉的思考,经受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敲打,有 助于增添艺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 2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1965 年,陈逸飞因为成绩优异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 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 B.陈逸飞自己习惯于把 1966 年至 1976 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其主要原因是 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给了他许多独特的体验和收获。 C.特殊的历史阶段,陈逸飞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等方面的深沉思 考中早早成熟起来的。 D.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的缘由是,他的这些作品里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术色彩感, 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比人高出一筹。 22.陈逸飞把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称为“走钢丝般”的创作阶段,“走钢丝”是什么意思, 请结合全文做具体解说。(6 分) 23.从全文看,陈逸飞能够从许多艺术家认为的不堪回首的灾难中“走出来”,并且“表演 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的原因有哪些?(6 分) 六、作文(70 分) 24.作文。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跤;不碰壁, 怎能练就好筋骨,怎能长夫呢? 清以“非走不可的弯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妒患;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卷第8页(共8页)
语文试卷 第 8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