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08年高中三年级总复习试卷 语文(A卷) 本试卷试题部分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在草稿 纸或试题纸上作答均无效。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箴言松弛渡假村以德报怨 福祉端倪坐标系其臭如兰 C.苍桑赝品掉书袋博闻强识 D.部署反馈发祥地焕然冰释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早春时节,桃李争荣,春意阑珊。在翠柳轻拂的湖堤上,游人三三两两地走着,构 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B.面对民俗展览会上展出的秦淮扎灯、桃花坞年画、惠山泥人、扬州漆器等民间艺术 的瑰宝,很多参观者交口称赞,感慨相见恨晚 C.从儿童画展和画册中,经常发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不少画缺少孩子气息, 缺少天真浪漫的想象失去了儿童画的意义 D.不久前父亲的战友来我家小聚,还在津津乐道当年我和母亲上演的你追我赶的好戏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或语意不明的一句是 A.然而我中考终究是失利了。但父母没有像我同桌父母一样打我骂我,却在我过生日 的那一天给我买来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令我感动不已 B.日本实行学校供餐和供奶计划已有50多年,这项工作在全国中小学得到普遍推广, 显著地改善了学生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使昔日“矮小日本人”的形象明显改观。 C.受基金规模扩张、紧缩政策预期以及外围股市下跌等诸多内外因素困扰,本周沪深 大盘呈现恐慌性的加速下跌态势,面对资产的严重缩水,投资者信心面临严峻考验 D.据统计,家中不幸失火的话,是选择先拨打119还是自行扑救,这是网友们关注度 最高的问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党的十七大报告清醒地认识到 从而正式宣告了全面改善民生时代的到 来
江苏省南京市 2008 年高中三年级总复习试卷 语 文(A 卷) 本试卷试题部分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在草稿 纸或试题纸上作答均无效。全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箴言 松弛 渡假村 以德报怨 B.福祉 端倪 坐标系 其臭如兰 C.苍桑 赝品 掉书袋 博闻强识 D.部署 反馈 发祥地 焕然冰释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早春时节,桃李争荣,春意阑珊 ....。在翠柳轻拂的湖堤上,游人三三两两地走着,构 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B.面对民俗展览会上展出的秦淮扎灯、桃花坞年画、惠山泥人、扬州漆器等民间艺术 的瑰宝,很多参观者交口称赞,感慨相见恨晚 ....。 C.从儿童画展和画册中,经常发现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的现象,不少画缺少孩子气息, 缺少天真浪漫的想象,失去了儿童画的意义。 D.不久前父亲的战友来我家小聚,还在津津乐道 ....当年我和母亲上演的你追我赶的好戏。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或语意不明的一句是 A.然而我中考终究是失利了。但父母没有像我同桌父母一样打我骂我,却在我过生日 的那一天给我买来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令我感动不已。 B.日本实行学校供餐和供奶计划已有 50 多年,这项工作在全国中小学得到普遍推广, 显著地改善了学生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使昔日“矮小日本人”的形象明显改观。 C.受基金规模扩张、紧缩政策预期以及外围股市下跌等诸多内外因素困扰,本周沪深 大盘呈现恐慌性的加速下跌态势,面对资产的严重缩水,投资者信心面临严峻考验。 D.据统计,家中不幸失火的话,是选择先拨打“l19”还是自行扑救,这是网友们关注度 最高的问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党的十七大报告清醒地认识到 ,从而正式宣告了全面改善民生时代的到 来
①并在客观认识现存民生问题的基础上,突出地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 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③将全面改善民生、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 ④我国现阶段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方 面确实存在着较多问题, ⑤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A.④②⑤③① B.②⑤④①③ C.②⑤④③① D.④②①③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 问题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所谓问题就是对尚待解决或尚不明白的事 实产生的疑问。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 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 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发现——创新。近代英国哲学家K·R·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 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増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 新问题的问题。”事实上,真正的科学发现,真正的创新,往往发轫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 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问一个为什么”将有效地促使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或缘由的探索; 提一个怎么样”,常常引起对事物过程机理的思考。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须发现 难以发现的是蕴涵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让人难以察觉的问题。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 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现问题是解决 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归纳岀一个极其重
①并在客观认识现存民生问题的基础上,突出地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 念, 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③将全面改善民生、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 ④我国现阶段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方 面确实存在着较多问题, ⑤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A.④②⑤③① B.②⑤④①③ C.②⑤④③① D.④②①③⑤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 问题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所谓问题就是对尚待解决或尚不明白的事 实产生的疑问。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 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 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发现——创新。近代英国哲学家 K·R·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 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 新问题的问题。”事实上,真正的科学发现,真正的创新,往往发轫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 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问一个“为什么”,将有效地促使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或缘由的探索; 提一个“怎么样”,常常引起对事物过程机理的思考。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须发现, 难以发现的是蕴涵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让人难以察觉的问题。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 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现问题是解决 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归纳出一个极其重
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 寻求者促成的。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伽利略对 亚里斯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与创新,非常清晰而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比萨 斜塔上的试验几乎人人可为,但是能意识并发现这一问题存在的仅有伽利略一人。就像时常 有人坐在苹果树下,看到有苹果从树上摔下来,但没有人像牛顿那样提问:为什么苹果从树 上掉下来,而不是飞上天?正是始于苹果树下的思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理论和实 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 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将成为 无本之木。 5.下列对“问题意识”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并因此产生的一种怀疑、 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B.是指一种不仅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的心理品质 C.是一种思维动力,它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直至产生 新的发现,而有所创新。 D.是指在人们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一种不断地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问题性心理品质。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思维过程总是起始于对一个尚待解决或尚不明白的事实产生的疑问,这是现代思维 科学经过研究而提出来的一个重要观点。 B.真正的科学发现,真正的科学创新,往往始于问题,又终于问题;当然,这个问题 应该是一个有科学价值的问题。 C.心理学家们认为: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与创新,不是问题的解决者完成的,而是问 题的寻求者完成的。 D.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牛顿和他的苹果 的故事,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 寻求者促成的。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伽利略对 亚里斯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与创新,非常清晰而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比萨 斜塔上的试验几乎人人可为,但是能意识并发现这一问题存在的仅有伽利略一人。就像时常 有人坐在苹果树下,看到有苹果从树上摔下来,但没有人像牛顿那样提问:为什么苹果从树 上掉下来,而不是飞上天?正是始于苹果树下的思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理论和实 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 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将成为 无本之木。 5.下列对“问题意识”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并因此产生的一种怀疑、 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B.是指一种不仅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的心理品质。 C.是一种思维动力,它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直至产生 新的发现,而有所创新。 D.是指在人们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一种不断地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问题性心理品质。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思维过程总是起始于对一个尚待解决或尚不明白的事实产生的疑问,这是现代思维 科学经过研究而提出来的一个重要观点。 B.真正的科学发现,真正的科学创新,往往始于问题,又终于问题;当然,这个问题 应该是一个有科学价值的问题。 C.心理学家们认为: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与创新,不是问题的解决者完成的,而是问 题的寻求者完成的。 D.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牛顿和他的苹果 的故事,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也许正是一个创造者的心理常态,因此, 一个创造者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应保持这种心态。 B.正是依靠善于提出“为什么”、勇于探究“怎么样”并作出自己的解答的人,谱写了人 类科学发展史:“为什么”和“怎么样”仍将是科学发展史中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C.比萨斜塔上的试验人人可为,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伽利略,而对亚里斯多 德“自由落体定理”作出科学的修正 D.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每个人就能够成为一个创新者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君讳世衝,字仲平。初,康定元年春,夏戎(注)犯延安,百姓被其毒。君时为鄘洲从 事,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朝廷从之,以君董役 事。君胆勇过人,虽俯逼戎落,曾不惮畏,旦战且城。既而朝廷署故宽州为青涧城,授君内 殿乘制,知城事,旌其劳也。塞下多属羌,向时汉官不能布恩信,羌皆持两端。君乃亲入部 落,劳问如家人,多所周给。属羌爱服,皆愿效死。庆历二年春,予接巡环州,患属羌之多, 而素不为用,与夏戎潜连,助为边患,斯急病也,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予谓非斯人亲之 不能革其心。君既至环,乃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有牛家族首奴讹者,倔强白 处。君戒日:“吾朝行劳尔族。ˆ奴讹曰:“诺。”是夕大雪三尺,左声日:“此羌凶诈,又所 处险恶,非可前。君曰:吾方与诸羌树信,其可失诸?遂缘险而进。奴讹初不之信,复会 大雪,谓君必不来;方坦卧帐中,君已至。奴讹大惊曰:我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 了不疑我耶”乃拜伏。君复教土人习弧矢以佐官军。吏民有请某事辞某事者。成使之射,从 其中否与夺之;坐过失者亦用此得赎。吏农工商,无不乐射焉。由是缘边诸城,独环不求增 兵。不烦益粮,而武力自振。夏戎闻,乃不复以环为意。君在边数年,抚养士卒,牢笼羌夷 无贤不肖皆称之。 (节选自范仲淹《东染院种君墓志铭》)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也许正是一个创造者的心理常态,因此, 一个创造者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应保持这种心态。 B.正是依靠善于提出“为什么”、勇于探究“怎么样”并作出自己的解答的人,谱写了人 类科学发展史;“为什么”和“怎么样”仍将是科学发展史中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C.比萨斜塔上的试验人人可为,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伽利略,而对亚里斯多 德“自由落体定理”作出科学的修正。 D.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每个人就能够成为一个创新者。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君讳世衡,字仲平。初,康定元年春,夏戎(注)犯延安,百姓被.其毒。君时为鄜洲从 事,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朝廷从之,以君董役 事。君胆勇过人,虽俯逼戎落,曾不惮畏,旦战且城。既而朝廷署故宽州为青涧城,授君内 殿乘制,知城事,旌其劳也。塞下多属羌,向时汉官不能布恩信,羌皆持两端。君乃亲入部 落,劳问如家人,多所周给。属羌爱服,皆愿效死。庆历二年春,予接巡环州,患属羌之多, 而素不为用,与夏戎潜连,助为边患,斯急病也,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予谓非斯人亲之, 不能革其心。君既至环,乃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有牛家族首奴讹者,倔强白 处。君戒日:“吾朝行劳尔族。”奴讹曰:“诺。”是夕大雪三尺,左声日:“此羌凶诈,又所 处险恶,非可前。”君曰:“吾方与诸羌树信,其可失诸?”遂缘险而进。奴讹初不之信,复会 大雪,谓君必不来;方坦卧帐中,君已至。奴讹大惊曰:“我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 了不疑我耶?”乃拜伏。君复教土人习弧矢以佐官军。吏民有请某事辞某事者。成使之射,从 其中否与夺之;坐过失者亦用此得赎。吏农工商,无不乐射焉。由是缘边诸城,独环不求增 兵。不烦益粮,而武力自振。夏戎闻,乃不复以环为意。君在边数年,抚养士卒,牢笼羌夷, 无贤不肖皆称之。 (节选自范仲淹《东染院种君墓志铭》)
(注)夏戎:指西夏,北宋时党项人所建的国家。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被其毒 被:遭受 B.以君董役事 董:监管 C.谓君必不来 谓:说 D.从其中否与夺之 中:射中(目标)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种世衡善于“牢笼羌夷”的一组是 ①请因其废垒而兴之 ②劳问如家人,多所周给。 ③授君内殿乘制,知城事,旌其劳也 ④乃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 ⑤坐过失者亦用此得赎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选项是 A.朝廷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对宽州故垒进行了修复,构筑防御设施,并委派他主持防 务 B.种世衡胆勇过人,曾深入到敌人部落修筑城邑。朝廷为此表彰他,并命名此城为青 涧城 C.环州羌人寨有贰心,范仲淹为消除边患,奏清朝廷调派种世衡治理环州,朝廷准其 所奏。 D.种世衡甘冒凶险,亲入部落,取信于羌,并教士人习武戍边,使边地兵多粮足,夏 戎不敢进犯。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盛现代汉语。(O分) (1)虽俯逼戎落,曾不惮畏,旦战且城。译文 (2)吾方与诸羌树信,其可失诸?译文 (3)夏戎闻,乃不复以环为意。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恨别桂甫
(注)夏戎:指西夏,北宋时党项人所建的国家。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被.其毒 被:遭受 B.以君董.役事 董:监管 C.谓.君必不来 谓:说 D.从其中.否与夺之 中:射中(目标)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种世衡善于“牢笼羌夷”的一组是 ①请因其废垒而兴之 ②劳问如家人,多所周给。 ③授君内殿乘制,知城事,旌其劳也 ④乃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 ⑤坐过失者亦用此得赎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选项是 A.朝廷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对宽州故垒进行了修复,构筑防御设施,并委派他主持防 务。 B.种世衡胆勇过人,曾深入到敌人部落修筑城邑。朝廷为此表彰他,并命名此城为青 涧城。 C.环州羌人寨有贰心,范仲淹为消除边患,奏清朝廷调派种世衡治理环州,朝廷准其 所奏。 D.种世衡甘冒凶险,亲入部落,取信于羌,并教士人习武戍边,使边地兵多粮足,夏 戎不敢进犯。 第 II 卷(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盛现代汉语。(lO 分) (1)虽俯逼戎落,曾不惮畏,旦战且城。译文 (2)吾方与诸羌树信,其可失诸?译文 (3)夏戎闻,乃不复以环为意。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恨 别① 桂甫
洛城一别四干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阐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写于上元元年(760年对诗人避安史之乱于成都) 1.颈联(第三联)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2.通览全篇,简要分析全诗,并概括这首诗的主旨。答: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山不在高,_①:水不在深,_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 入帘青。④往来无白丁。孔子云: ?”(刘禹锡《陋室铭》) ①,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_②,_③。(自居易《琵琶行》) 无可奈何花落去,④。(晏殊《浣溪纱》) 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青石小街费振钟 在江南,在每一座小城小镇。要是你不走走这样的小街,那就不能说你的脚在江南走过。 这样的小街,多数由青石铺成。青石铺成的小街。有多长?有多宽?这些你都不必计算 你要看的是青石小街上,那一块块布满断纹磨囻了边角的石头。你可以想-想。算一算它经 历的时间,然后再加上你自己刚刚走过的脚步。这样你就将青石小街记在心里了 你要留心小街两边高高的膏灰砖墙,留心青灰砖墙上那些被雨水浸湿了的墙缝,以及墙 缝里的一抹苔藓和几株暗绿小草,小街的深邃不是由它的长度决定的,而是由这些由岁月长 出来的斑斓痕迹决定的。走过小街时,你的手一旦伸过去抚摸这里的砖墙,你就会生出一种 因为沧桑变化而生长出来的幽长浩渺的怅惘和感慨。于是,小街总是勾连住你的脚步,让你 缓缓而行,在缓缓而行间,你便与小街结下了一点点缘分 你还要留心面朝小街的那座老门楼。老门楼也许有一两座石狮也许没有,但它上面必定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阐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写于上元元年(760 年对诗人避安史之乱于成都) 1.颈联(第三联)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2.通览全篇,简要分析全诗,并概括这首诗的主旨。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山不在高, ① ;水不在深, 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 。草 色入帘青。 ④ 往来无白丁。孔子云:“ ⑤ ?”(刘禹锡《陋室铭》) 2. ①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② , ③ 。(自居易《琵琶行》) 无可奈何花落去, ④ 。(晏殊《浣溪纱》)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⑤ 。(龚自珍《己亥杂诗》)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青石小街 费振钟 在江南,在每一座小城小镇。要是你不走走这样的小街,那就不能说你的脚在江南走过。 这样的小街,多数由青石铺成。青石铺成的小街。有多长?有多宽?这些你都不必计算, 你要看的是青石小街上,那一块块布满断纹磨圆了边角的石头。你可以想一想。算一算它经 历的时间,然后再加上你自己刚刚走过的脚步。这样你就将青石小街记在心里了。 你要留心小街两边高高的膏灰砖墙,留心青灰砖墙上那些被雨水浸湿了的墙缝,以及墙 缝里的一抹苔藓和几株暗绿小草,小街的深邃不是由它的长度决定的,而是由这些由岁月长 出来的斑斓痕迹决定的。走过小街时,你的手一旦伸过去抚摸这里的砖墙,你就会生出一种 因为沧桑变化而生长出来的幽长浩渺的怅惘和感慨。于是,小街总是勾连住你的脚步,让你 缓缓而行,在缓缓而行间,你便与小街结下了一点点缘分。 你还要留心面朝小街的那座老门楼。老门楼也许有一两座石狮也许没有,但它上面必定
有几块用青砖雕刻成的图画,它们被称为砖雕,它们不单单是为着装饰,它们常常成为小街 的向导,让从这儿走过的人,保留一种刻意的惊奇和猜想。这样的门楼,黑色的木门是一直 紧紧关着的,你问不到,这座门楼是谁家的门楼,谁家的门楼可以这样长时间展示那旧时的 生活和风格,谁家的门楼似乎想敞开却欲言又止如此守住它的沉默与秘密。但只要你询问, 你就会加深对小街的感受 也许,你还要留心小街中间的那口青石井栏,那口井栏下面,井水是枯竭了,还是仍然 泓如碧,这都不要紧,你要做的是反复察看井栏上每一道绳痕,它们总是按照一个固定角 度深入青石当中。你能知道这些绳痕经年累月天长地久,你却不知道究竟其中哪一道痕迹出 自于少女的一双纤纤素手哪一道痕迹出自老妇苍老的十指。小街上百年来的日常生活细节, 有一部分镌刻在井栏的青石上。它的深刺之处,正是它的模糊不清。因为所有的日子都被一 根牵扯着吊桶的麻绳无头无绪地消磨殆尽,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哪桶水用来煮茶酿酒,哪 桶水用来洗菜做饭。哪桶水用来洒扫。哪桶水用来清洗?你不知道并非你的浅薄,是你的眼 睛透不过日子的平洨和琐碎。 现在你肯定要留心于那位坐在小街上的老阿婆了,你当然会走过去与她说话。可惜她听 不懂你的外乡人的语言。她点了很多次头,又摇了很多次头,这样你对小街上的老阿婆,终 于也—无所知了。老阿婆自然梳着她从嫁到小街时就梳着的发髻,老阿婆自然穿着她成为小 街的媳妇时就穿着的蓝布衣衫,老阿婆手腕上自然还戴着那副绿玉镯,这也许是她对家族和 亲人最重要的纪念,老阿婆老了,她可以安闲地坐到小街上回忆故事了,她的故事漫漫无边, 她从早到晚在那儿想呀想呀,不知在哪里断了,又不知从哪里接了过来。她的故事不是讲给 小街上行人听的,她是讲给小街听的,也是讲给自己听的。你看到老阿婆身边或许有一只绣 架,她手上或许拿着一根绣针牵着一根绣线,这是她永远也做不完的绣活儿,于是老阿婆和 她的绣活儿,也便成了小街不变的故事,你从老阿婆面前走过,你甚至是可以把这个故事带
有几块用青砖雕刻成的图画,它们被称为砖雕,它们不单单是为着装饰,它们常常成为小街 的向导,让从这儿走过的人,保留一种刻意的惊奇和猜想。这样的门楼,黑色的木门是一直 紧紧关着的,你问不到,这座门楼是谁家的门楼,谁家的门楼可以这样长时间展示那旧时的 生活和风格,谁家的门楼似乎想敞开却欲言又止如此守住它的沉默与秘密。但只要你询问, 你就会加深对小街的感受。 也许,你还要留心小街中间的那口青石井栏,那口井栏下面,井水是枯竭了,还是仍然 一泓如碧,这都不要紧,你要做的是反复察看井栏上每一道绳痕,它们总是按照一个固定角 度深入青石当中。你能知道这些绳痕经年累月天长地久,你却不知道究竟其中哪一道痕迹出 自于少女的一双纤纤素手,哪一道痕迹出自老妇苍老的十指。小街上百年来的日常生活细节, 有一部分镌刻在井栏的青石上。它的深刺之处,正是它的模糊不清。因为所有的日子都被一 根牵扯着吊桶的麻绳无头无绪地消磨殆尽,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哪桶水用来煮茶酿酒,哪 桶水用来洗菜做饭。哪桶水用来洒扫。哪桶水用来清洗?你不知道并非你的浅薄,是你的眼 睛透不过日子的平淡和琐碎。 现在你肯定要留心于那位坐在小街上的老阿婆了,你当然会走过去与她说话。可惜她听 不懂你的外乡人的语言。她点了很多次头,又摇了很多次头,这样你对小街上的老阿婆,终 于也一无所知了。老阿婆自然梳着她从嫁到小街时就梳着的发髻,老阿婆自然穿着她成为小 街的媳妇时就穿着的蓝布衣衫,老阿婆手腕上自然还戴着那副绿玉镯,这也许是她对家族和 亲人最重要的纪念,老阿婆老了,她可以安闲地坐到小街上回忆故事了,她的故事漫漫无边, 她从早到晚在那儿想呀想呀,不知在哪里断了,又不知从哪里接了过来。她的故事不是讲给 小街上行人听的,她是讲给小街听的,也是讲给自己听的。你看到老阿婆身边或许有一只绣 架,她手上或许拿着一根绣针牵着一根绣线,这是她永远也做不完的绣活儿,于是老阿婆和 她的绣活儿,也便成了小街不变的故事,你从老阿婆面前走过,你甚至是可以把这个故事带
你走完小街时,小街上空的天色晓了,高高的风火墙。连同爬在上面的藤萝,将暗影飘 落在小街的青砖上。踏着小街的影子,你还想寻找什么呢? 后来,小街转角处,一盏夜灯亮了。后来,小街在你走后,冷清入梦了。 (选自《2001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 14.文中最能体现江南小街风貌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表现出江南小街的哪些特点?(6分) 5.品味语言,回答问题。(4分) (1)“要是你不走走这样的小街,那就不能说你的脚在江南走过。”文章开头处这句话 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 (2)“你不知道并非你的浅薄,是你的眼睛透不过日子的平淡和琐碎。”这句话的含义 是什么?答 16.文章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江南小街。试从前5节中举一个例子说明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 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老阿婆”,这个人物有什么特征?写她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六、(15分) 18.下面划横线的地方语序不够合理,请加以调整,然后根据上下文在空白处填写两个四字 短语。(5分) 阅读教学当然需要朗读。朗读,方能体会文章的①情感至切、意蕴之深,②文字之妙、 音韵之美,③手法至巧、风格之新。朗读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 ,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 (1)将划横线的句子调整为(只填写序号) (2)空白处填入: 19.读下面这则新闻.完成(1)、(2)两题(6分)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硏究组专家根据系统学硏究方法,通过调查和运算,初步完成了 衡量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田定量运算框架,提出
走的。 你走完小街时,小街上空的天色晓了,高高的风火墙。连同爬在上面的藤萝,将暗影飘 落在小街的青砖上。踏着小街的影子,你还想寻找什么呢? 后来,小街转角处,一盏夜灯亮了。后来,小街在你走后,冷清入梦了。 (选自《200l 年中国精短美文 100 篇》) 14.文中最能体现江南小街风貌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表现出江南小街的哪些特点?(6 分) 答: 。 15.品味语言,回答问题。(4 分) (1)“要是你不走走这样的小街,那就不能说你的脚在江南走过。”文章开头处这句话 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 。 (2)“你不知道并非你的浅薄,是你的眼睛透不过日子的平淡和琐碎。”这句话的含义 是什么?答: 。 16.文章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江南小街。试从前 5 节中举一个例子说明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答: 。 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老阿婆”,这个人物有什么特征?写她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6 分)答: 。 六、(15 分) 18.下面划横线的地方语序不够合理,请加以调整,然后根据上下文在空白处填写两个四字 短语。(5 分) 阅读教学当然需要朗读。朗读,方能体会文章的①情感至切、意蕴之深,②文字之妙、 音韵之美,③手法至巧、风格之新。朗读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 ▲ 、 ▲ ,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 (1)将划横线的句子调整为(只填写序号): (2)空白处填入: 19.读下面这则新闻.完成(1)、(2)两题(6 分)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专家根据系统学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和运算,初步完成了 衡量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田定量运算框架,提出
专家们指出,人口战略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的战略。是成功迈上可持续发展道 路的第一个台阶”,即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实现人口数量的零增长,这将拉动每年的GDP 增长1.2-1.5个百分点,加速人文发展指教的提升速度0.13倍。 第二个台阶ˆ是到2040年,实现资源和能耗的零增长,即动态地达到土地资源的平衡、 森林资源的采育平衡、水资源的消耗常量、能源的消耗常量和矿产资源的消耗常量。此后, 在基本不增加实物形式的基础上,应当实现囯民财富的不断增长。迈上可持续发展的第二道 ]槛 第三个台阶ˆ是在实现人口规模和能源消耗零増长后到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 率零增长,迈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三道门槛。 (1)这则新闻的导语不够完整,请把导语补写完整。补写的部分要能概括下文的主要 内容。(不超过50个字) (2)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0.请用“清晨”阳光”路上的行人”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语言连贯,想象合 理,50个字左右。(4分)答: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管心情是高兴还是悲伤,不管处境是春风得意,还是苦闷落寞,人常有倾诉的愿望, 常常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向列人倾诉。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倾听” 别人的倾诉呢? 请联系你的感想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专家们指出,“人口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的战略。是成功迈上可持续发展道 路的“第一个台阶”,即预计到 2030 年,我国将实现人口数量的零增长,这将拉动每年的 GDP 增长 1.2—1.5 个百分点,加速人文发展指教的提升速度 0.13 倍。 “第二个台阶”是到 2040 年,实现资源和能耗的零增长,即动态地达到土地资源的平衡、 森林资源的采育平衡、水资源的消耗常量、能源的消耗常量和矿产资源的消耗常量。此后, 在基本不增加实物形式的基础上,应当实现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迈上可持续发展的第二道 门槛。 “第三个台阶”是在实现人口规模和能源消耗零增长后到 2050 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 率零增长,迈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三道门槛。 (1)这则新闻的导语不够完整,请把导语补写完整。补写的部分要能概括下文的主要 内容。(不超过 50 个字) (2)为这则新闻拟写—个标题。(不超过 15 个字) 20.请用“清晨”“阳光”“路上的行人”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语言连贯,想象合 理,50 个字左右。(4 分)答: 七、(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不管心情是高兴还是悲伤,不管处境是春风得意,还是苦闷落寞,人常有“倾诉”的愿望, 常常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向列人倾诉。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倾听” 别人的倾诉呢? 请联系你的感想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08年高中三年级总复习试卷(A)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第I卷(共30分) (12分) 1.B(A“度假村”,C沧桑”,D“涣然冰释”) 2.C(A“春意阑珊”是指春意已经接近尾声了,与“早春时节”语境不合;B“相见恨晚”形容 人与人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一般不用于人与物的关系:D津津乐道”一般不能用作及 物动词,带上宾语。) 3.A(“父母没有像我同桌父母一样打我骂我”,岐义,语意不明。) 4.D(先谈所认识到的问题,再谈在此基础上的理念和发展目标) 二、(9分) 5.A(“问题意识”不是“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其他几项都是根据原文 从不同角度所做的归纳。) 6.C(原文“心理学理论中归纳出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 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是强调问题发现者的“促成” 作用:不是说问题的最终解决,只须依靠“问题的寻求者”:另外,“促成”不等于“完成”。其 余各项都是对原文的有关信息的抽取和正确组合。) 7.B(B项主要依据原文“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 史”。A.“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是指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眦解决 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的时候自然产生的一种心态,它并不必然导致创造性的思维活 ,“因此…”这个辩论不能成立。C忽略了成为伽利略还需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 是能意识到并发现亚里斯多德定列中存在的问题。D,逻辑错误,原文主张“问题意识”是创 新活动的前提,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三、(9分) 8.C(谓,“以为”。)
2008 年高中三年级总复习试卷(A)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第 I 卷(共 30 分) 一、(12 分) 1.B(A“度假村”,C“沧桑”,D“涣然冰释”) 2.C(A“春意阑珊”是指春意已经接近尾声了,与“早春时节”语境不合;B“相见恨晚”形容 人与人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一般不用于人与物的关系;D“津津乐道”一般不能用作及 物动词,带上宾语。) 3.A(“父母没有像我同桌父母一样打我骂我”,岐义,语意不明。) 4.D(先谈所认识到的问题,再谈在此基础上的理念和发展目标) 二、(9 分) 5.A(“问题意识”不是“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其他几项都是根据原文 从不同角度所做的归纳。) 6.C(原文“心理学理论中归纳出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 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是强调问题发现者的“促成” 作用;不是说问题的最终解决,只须依靠“问题的寻求者”;另外,“促成”不等于“完成”。其 余各项都是对原文的有关信息的抽取和正确组合。) 7.B (B 项主要依据原文“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 史”。A.“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是指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眦解决 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的时候自然产生的一种心态,它并不必然导致创造性的思维活 动,“因此……”这个辩论不能成立。C 忽略了成为伽利略还需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 是能意识到并发现亚里斯多德定列中存在的问题。D,逻辑错误,原文主张“问题意识”是创 新活动的前提,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三、(9 分) 8.C(谓,“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