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陈丕超 2008-11-20 教学目标:1、欣赏秋景,体会情感:2、品味语言 备课笔记: 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预习任务:①给各自然段加注序号:②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 声音的词语:③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④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 特点:⑤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样精彩”的两个奥运,让08年9月的北京张灯结彩、繁华似锦。盛装的北 京无比的美丽,但也模糊了四季的轮廓,让人忘掉了这是秋天。以前的秋天的北 平会是什么韵味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1934年的北平,走进郁达夫先生的 故都的秋”。 (课件:1) 二、明确教学目标 (课件:2) 、阅读,整体把握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本,然后告诉我,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 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课件:3) 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大家先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再由表及里地探究。) 学生的回答应该是:喜爱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 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露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 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课件:4) (这两句话要让学生读,使他们明白:不仅仅是喜欢、欣赏。而是极端的爱。能答 出:眷恋、热爱、痴迷等的就算解决,喜欢的程度轻一些!) 深入探究 (一)、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 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速读课文,看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 课件:5)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生成:有五幅画面 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2、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3、第五段,秋蝉(秋 蝉残声)4、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一致。) 课件:6课件10) 大家概括的很好,和我的意见相同,我概括的标题是:虽然具体的词语不尽相同 但都把握住了主要景物。 (课件:11) (二)、这几幅画面,生动精彩,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请放开声音诵读你喜 欢的文句。 (课件:1213 、(找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然后问他喜欢的原因,从而引领学生体会 情感,品味语言。有重要的表现手法时,点一下。同学说的不是重点的句子,不要
1 《 故 都 的 秋 》 陈丕超 2008-11-20 教学目标: 1、欣赏秋景,体会情感;2、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预习任务:①给各自然段加注序号;②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 声音的词语;③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④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 特点;⑤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样精彩”的两个奥运,让 08 年 9 月的北京张灯结彩、繁华似锦。盛装的北 京无比的美丽,但也模糊了四季的轮廓,让人忘掉了这是----秋天。以前的秋天的北 平会是什么韵味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 1934 年的北平,走进郁达夫先生的 “故都的秋”。 (课件:1) 二、明确教学目标 (课件:2) 二、阅读,整体把握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本,然后告诉我,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 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课件:3)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大家先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再由表及里地探究。) 学生的回答应该是:喜爱。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 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露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 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课件:4) (这两句话要让学生读,使他们明白:不仅仅是喜欢、欣赏。而是极端的爱。能答 出:眷恋、热爱、痴迷等的就算解决,喜欢的程度轻一些!) 三、深入探究 (一)、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 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速读课文,看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 (课件:5)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生成:有五幅画面 1、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2、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3、第五段,秋蝉(秋 蝉残声)4、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一致。) (课件:6----课件 10) 大家概括的很好,和我的意见相同,我概括的标题是: 虽然具体的词语不尽相同, 但都把握住了主要景物。 (课件:11) (二)、这几幅画面,生动精彩,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请放开声音诵读你喜 欢的文句。 (课件:12-13) 1、(找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然后问他喜欢的原因,从而引领学生体会 情感,品味语言。有重要的表现手法时,点一下。同学说的不是重点的句子,不要 备课笔记:
过多纠缠。说不出要及时换学生回答,不要用一个人时间太长。实在说不出的,就 多找同学读,通过品评来把握。)利用第三段,最多找三位同学活动。体现这幅画面 的清来 2、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大家的审美观念和角度不尽相同,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再活动,把“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着重指导那句对话,这句话一定要让一位同 学读。一定要放手学生去分析。) 3、还有喜欢那两幅图画的同学吗?其实这五幅画都很精彩,因为他们共同体现了故 都的秋的特色。什么特色呢? 顺势总结“故都的秋”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展示五幅图 (课件:14) 让我们一起带着对郁达夫情感的理解,和故都秋景的印象,读第一自然段的第 句话。(先自由读,再点拨,再合读。不要乱读。) 三)转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故都的秋天不仅是这么肃杀的景物,还有“万山红適”的热情豪迈啊!为什么 作者对那些景物视而不见呢? 课件:15--16) 实际上这“清、静、悲凉”是郁达夫先生的内心情感,他不过是借这肃杀之景 表现内心罢了! 那么作者的内心为什么这么清,这么静,这么悲凉呢? (课件:17) 1、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 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 的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 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四、处理其他问题 1、现在我们阅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北国之秋,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慢、润、淡” (课件:18) 2、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为了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 对,作者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和黄犬: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 馍、大蟹和骆驼。形象的表现出两者的不同 五、展示板书设计 (课件:19) 六、我们欣赏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心境是轻松愉悦,还是抑郁悲凉呢? 因为我们还沉浸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让 我们审视今天身处的中国吧!刚过去的八月,我们成功举办了规模弘大的奥运盛会 九月,“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又要翱翔九天。中国人真的“神气”了。自豪、 自信的我们,在秋天收获的是满怀的豪情。还会有那“清、静、悲凉”吗 (课件:20) 今天下午,我刚走进咱们曲师附中,看到运动场边的那片法桐林已是落叶萧萧, 秋意渐浓了。作为东方圣城的曲阜,他的秋和故都的秋有何相仿或区别吗?请仔细 观察、体味,并以《圣城之秋》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课后反思: 2
2 过多纠缠。说不出要及时换学生回答,不要用一个人时间太长。实在说不出的,就 多找同学读,通过品评来把握。)利用第三段,最多找三位同学活动。体现这幅画面 的清来。 2、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大家的审美观念和角度不尽相同,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再活动,把“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着重指导那句对话,这句话一定要让一位同 学读。一定要放手学生去分析。) 3、还有喜欢那两幅图画的同学吗?其实这五幅画都很精彩,因为他们共同体现了故 都的秋的特色。什么特色呢? 顺势总结“故都的秋”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展示五幅图 (课件:14) 让我们一起带着对郁达夫情感的理解,和故都秋景的印象,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一 句话。(先自由读,再点拨,再合读。不要乱读。) (三)转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故都的秋天不仅是这么肃杀的景物,还有“万山红遍”的热情豪迈啊!为什么 作者对那些景物视而不见呢? (课件:15----16) 实际上这“清、静、悲凉”是郁达夫先生的内心情感,他不过是借这肃杀之景 表现内心罢了! 那么作者的内心为什么这么清,这么静,这么悲凉呢? (课件:17) 1、此文写于 1934 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 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 的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 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 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四、处理其他问题 1、现在我们阅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北国之秋,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慢、润、淡” ( 课件:18) 2、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为了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 对,作者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和黄犬;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 馍、大蟹和骆驼。形象的表现出两者的不同 五、展示板书设计。 (课件:19) 六、我们欣赏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心境是轻松愉悦,还是抑郁悲凉呢? 因为我们还沉浸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让 我们审视今天身处的中国吧!刚过去的八月,我们成功举办了规模弘大的奥运盛会, 九月,“神州七号 ”载人航天飞船又要翱翔九天。中国人真的“神气”了。自豪、 自信的我们,在秋天收获的是满怀的豪情。还会有那“清、静、悲凉”吗? (课件:20) 七、今天下午,我刚走进咱们曲师附中,看到运动场边的那片法桐林已是落叶萧萧, 秋意渐浓了。作为东方圣城的曲阜,他的秋和故都的秋有何相仿或区别吗?请仔细 观察、体味,并以《圣城之秋》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