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原创教案) 1、导入:(屏幕)黄叶飘落的秋景(动景) 师:“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幅图能让我们想起第三单元的哪句诗? 生答:《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屏幕)连续的秋 生背诗: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今天我们要从词的秋景走进散文的秋景,走进1934年的北平,鉴赏郁 达夫笔下的(屏幕)《故都的秋》,浅尝其中的秋味(板书) 2、讨论学习目标 (1)本文属于哪一类散文?(生答:写景抒情散文) (2)师点拨:依据文体特点讨论制定本文的学习目标(四人小组讨论,抽2~3 组回答) (屏幕)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鉴赏文中的秋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领会情景结合的写法。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考之韵》P160左3 Pl61右2 (屏幕)配作者像 师补充:郁达夫(1896-1945)是我国现代文坛上负有盛名的重要作家,郭沫 若把他比为“俄国文学中的屠格涅夫”。从小喜爱文学,七岁入私塾启蒙,“九 岁题诗四座惊”;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到半年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 除;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 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在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
故都的秋 (原创教案) 1、导入:(屏幕)黄叶飘落的秋景(动景) 师:“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幅图能让我们想起第三单元的哪句诗? 生答:《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屏幕)连续的秋 景 生背诗: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今天我们要从词的秋景走进散文的秋景,走进 1934 年的北平,鉴赏郁 达夫笔下的(屏幕)《故都的秋》,浅尝其中的秋味(板书)。 2、讨论学习目标: ⑴本文属于哪一类散文?(生答:写景抒情散文) ⑵师点拨:依据文体特点讨论制定本文的学习目标(四人小组讨论,抽 2~3 组回答) (屏幕)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鉴赏文中的秋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领会情景结合的写法。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考之韵》P160 左 3 P161 右 2 (屏幕)配作者像 师补充:郁达夫(1896—1945)是我国现代文坛上负有盛名的重要作家,郭沫 若把他比为“俄国文学中的屠格涅夫”。从小喜爱文学,七岁入私塾启蒙,“九 岁题诗四座惊”;1912 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到半年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 除;1921 年 6 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 年作为发起人在上 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 3 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 年在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12 月携妻儿抵新加坡
主编《星州日报》等,发表大量政论、短评、诗词声援抗日斗争;1942年5月 由于日军进逼撤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在此期间 暗中救助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时年49岁。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进行文艺创作。1933年4月,为了躲避白色恐怖的威胁,找一个宁静安谧的地 方,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然而,迁居杭州以后, 他的心境并非因此而宁静,有时甚至充满矛盾和痛苦,心中郁积着巨大的苦闷 933年8月18日,他曾在一首诗的后面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 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 另外,郁达夫生理上神经性的失眠毛病,秋天不治而愈。所以本文开首就说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他还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夏天到热带,寒天到北极。 请注意把这些背景材料跟理解《故都的秋》结合起来。 4、听配乐朗读(第一、二段和最后两段) (背景音乐轻些配二胡曲《二泉映月》之类,体现清、静、悲凉特征 听后四人小组讨论(5分钟) (屏幕)讨论题 (1)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找出体现全文基调的一个关键句(文眼)。 (2)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 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3)“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八个比喻分成两 组,说出本体 讨论后明确 (1)可以见仁见智,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 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关键句:北
主编《星州日报》等,发表大量政论、短评、诗词声援抗日斗争;1942 年 5 月 由于日军进逼撤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在此期间 暗中救助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 年 9 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时年 49 岁。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从 1921 年 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进行文艺创作。1933 年 4 月,为了躲避白色恐怖的威胁,找一个宁静安谧的地 方,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然而,迁居杭州以后, 他的心境并非因此而宁静,有时甚至充满矛盾和痛苦,心中郁积着巨大的苦闷。 1933 年 8 月 18 日,他曾在一首诗的后面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 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 另外,郁达夫生理上神经性的失眠毛病,秋天不治而愈。所以本文开首就说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他还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夏天到热带,寒天到北极。 请注意把这些背景材料跟理解《故都的秋》结合起来。 4、听配乐朗读(第一、二段和最后两段) (背景音乐轻些配二胡曲《二泉映月》之类,体现清、静、悲凉特征) 听后四人小组讨论(5 分钟) (屏幕)讨论题: ⑴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找出体现全文基调的一个关键句(文眼)。 ⑵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 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⑶“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八个比喻分成两 组,说出本体。 讨论后明确: ⑴可以见仁见智,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 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关键句:北
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渣,来得静,来得悲凉(清—一清闲、恬静安谧;静—一 幽静深邃;悲凉一一萧条凄凉)。 (板书) (2)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 (3)“白干、馍馍、大蟹、骆驼”一一北国之秋 黄酒、稀饭、鲈鱼、黄犬”一一南国之秋 前三对比喻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饭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 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让人感到 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让人 △△△△ 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令人读后回味悠长。 5、配背景音乐,让学生诵读(第一、二段和最后两段) 6、鉴赏故都的秋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 (1)讨论圈点批注文中的秋景,作者描绘了哪六幅故都秋景?并说说作者笔下的 景跟关键句中的“清、静、悲凉”有什么关系 屏幕:秋花一一蓝朵 秋草一一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秋槐一一落蕊微细 秋蝉一一衰弱的残声 秋雨一一灰沉沉的天,息列索落,凉风 秋果一一淡绿微黄 (2)故都的人在这秋色中有哪些行动,怎样体现“清、静、悲凉”? 明确:租一椽破屋住,泡一碗浓茶赏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日光,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踏秋槐落蕊,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听秋蝉嘶叫,用缓 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人物身份是平民(都市闲人) 行动一一清闲 概括:(屏幕)故都的人{语调一一平静 感叹一一悲秋
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清闲、恬静安谧;静—— 幽静深邃;悲凉——萧条凄凉)。 (板书) ⑵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 △ ⑶“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北国之秋 “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南国之秋 前三对比喻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饭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 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让人感到 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让人 △ △ △ △ 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令人读后回味悠长。 △ △ △ △ 5、配背景音乐,让学生诵读(第一、二段和最后两段) 6、鉴赏故都的秋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 ⑴讨论圈点批注文中的秋景,作者描绘了哪六幅故都秋景?并说说作者笔下的 景跟关键句中的“清、静、悲凉”有什么关系。 屏幕:秋花——蓝朵 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秋槐——落蕊微细 秋蝉——衰弱的残声 秋雨——灰沉沉的天,息列索落,凉风 秋果——淡绿微黄 ⑵故都的人在这秋色中有哪些行动,怎样体现“清、静、悲凉”? 明确:租一椽破屋住,泡一碗浓茶赏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日光,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踏秋槐落蕊,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听秋蝉嘶叫,用缓 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人物身份是平民(都市闲人) 行动——清闲 概括:(屏幕)故都的人 语调——平静 感叹——悲秋
提示: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比南方的天有“味”;那花开的有 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 草陪衬;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 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那风刮得有“味” 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的合 辙而美妙,“倒来得正好”。郁达夫这种苦涩的“品味”是平民化的,他不写亭 台楼阁、皇宫园林,不写香山红叶、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玉泉的夜月 等等,虽然这些景致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太遥远,也跟当时的现 实不协调,跟作者的心境难吻合 3)品味作者的情感 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他一生从未在北平久住,为何偏爱故都的秋?在 6年写的《北平的四季》中,他写道 (屏幕)“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 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作者在文题上不用《北平的秋》,而用“故都”两字,饱含挚爱祖国的情感。 P75倒数第三段的一句议论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的感触来的”。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但故都的秋有它特别的深味。故都的秋 声、秋色、秋意、秋韵、郁达夫的感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 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清、静”既是对客观 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流露出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 生活情趣:“悲凉”则更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在日本十年所受到的歧视,三十 年代为了谋生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哀痛,“悲凉”已不仅是故都 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 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尽管现实“悲凉” 心境“悲凉”、眼中的景物“悲凉”,故都的秋仍然是美的,怀着一颗拳拳赤子 之心的郁达夫,仍旧要唱出二曲悲凉的秋的颂歌。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
提示: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比南方的天有“味”;那花开的有 “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 草陪衬;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 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那风刮得有“味”, 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的合 辙而美妙,“倒来得正好”。郁达夫这种苦涩的“品味”是平民化的,他不写亭 台楼阁、皇宫园林,不写香山红叶、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玉泉的夜月 等等,虽然这些景致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太遥远,也跟当时的现 实不协调,跟作者的心境难吻合。 ⑶品味作者的情感: 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他一生从未在北平久住,为何偏爱故都的秋?在 193 6 年写的《北平的四季》中,他写道: (屏幕)“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 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作者在文题上不用《北平的秋》,而用“故都”两字,饱含挚爱祖国的情感。 P75 倒数第三段的一句议论: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的感触来的”。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但故都的秋有它特别的深味。故都的秋 声、秋色、秋意、秋韵、郁达夫的感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 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清、静”既是对客观 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流露出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 生活情趣;“悲凉”则更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在日本十年所受到的歧视,三十 年代为了谋生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哀痛,“悲凉”已不仅是故都 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 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尽管现实“悲凉”、 心境“悲凉”、眼中的景物“悲凉”,故都的秋仍然是美的,怀着一颗拳拳赤子 之心的郁达夫,仍旧要唱出一曲悲凉的秋的颂歌。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
人情风物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神往、眷恋,也表达深沉的感伤,忧思与孤独者 落寞之情。 齐读P8《我爱这土地》“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中国爱国 文人的情! 讨论情景结合的写法 (屏幕) 情景结合「景——清静 悲凉 (借景抒情、缘情写景、以釁显情)(情—一淡泊热爱赞美感伤、忧思 恬静神往眷恋落寞 悠闲 曲悲凉的秋的颂歌 7、布置作业 师:走出《故都的秋》,眼前是桔乡的初冬景象,秋的背影还依稀可见,让 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倾注浓烈的情感,完成作业: 屏幕(一)随笔:秋(冬)之 (色、景、味、韵、思……) (二)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归类有关“秋”的诗句或成语。语文课代表设计 回眸秋天”的活动课草案。 黑板板书设计: 北国之秋一一烈、深、浓、久 秋味: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一一润、浅、淡、短 原创教案,未经本人许可请勿转载!
人情风物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神往、眷恋,也表达深沉的感伤,忧思与孤独者 落寞之情。 齐读 P8《我爱这土地》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中国爱国 文人的情! 讨论情景结合的写法: (屏幕) 情景结合 景——清 静 悲凉 (借景抒情、缘情写景、以景显情) 情——淡泊 热爱赞美 感伤、 忧思 恬静 神往眷恋 落寞 悠闲 一曲悲凉的秋的颂歌 7、布置作业: 师:走出《故都的秋》,眼前是桔乡的初冬景象,秋的背影还依稀可见,让 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倾注浓烈的情感,完成作业: 屏幕(一)随笔:秋(冬)之 (色、景、味、韵、思……) (二)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归类有关“秋”的诗句或成语。语文课代表设计 “回眸秋天”的活动课草案。 黑板板书设计: 北国之秋——烈、深、浓、久 秋味:清、静、悲凉 △ 南国之秋——润、浅、淡、短 原创教案,未经本人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