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敏而好学
敏而好学
《公冶长》共计28章,内容以谈 论仁德为主。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 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枵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 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公冶长》共计28章,内容以谈 论仁德为主。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 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 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疏通文意 原文词语译文 子贡问曰:(1孔文子:卫子贡问道:“为 孔文子(国大夫孔圉什么给孔文子 以谓之文也?”(音y), 文’的谥号 子曰:“敏(2) “文”是谥号,呢?”孔子说: 而好学,不耻“子”是尊称 “他聪敏勤勉而 (2)敏:敏捷、 好学,不以向他 (3)下问, 地位卑下的人请 勤勉。 教为耻,所以给 是以谓之文(3)耻,以为耻他谥号叫 也 文
原 文 子贡问曰: “孔文子(1)何 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2) 而好学,不耻 (3)下问, 是以谓之文 也。” 疏通文意 词 语 (1)孔文子:卫 国大夫孔圉 (音yǔ), “文”是谥号, “子”是尊称。 (2)敏:敏捷、 勤勉。 (3)耻,以为耻 译 文 子贡问道:“为 什么给孔文子一 个‘文’的谥号 呢?”孔子说: “他聪敏勤勉而 好学,不以向他 地位卑下的人请 教为耻,所以给 他谥号叫 ‘文’
°疏通文意 【思考】对于学习,孔子和其弟子提倡什么态度? 评析】“不耻下问”这是孔子治学贯用方法。 “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 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而且还 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 做为可耻。 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向自己的学生 学习,即边教边学,二是学于百姓,群众中可以学的东 西很多,这些都可从《论语》书中找到根据。 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 产生了深远影响
疏通文意 【思考】对于学习,孔子和其弟子提倡什么态度? 【评析】“不耻下问”这是孔子治学贯用方法。 “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 “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而且还 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 做为可耻。 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向自己的学生 学习,即边教边学,二是学于百姓,群众中可以学的东 西很多,这些都可从《论语》书中找到根据。 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 产生了深远影响
疏通文意 原文 词语 译文 子曰:(1)邑,人居住的孔子说:“即使 “十室之邑地方 只有十户人家的 (1),必有忠 (2)焉,语气词,小村子,也一定 信如厅(不辉 有像我这样讲忠 (3)丘,孔丘信的人,只是不 焉(3),不 如我那样好学罢 如丘之好学 也
原 文 子曰: “十室之邑 (1),必有忠 信如丘(2)者 焉(3),不 如丘之好学 也。” 疏通文意 词 语 (1)邑,人居住的 地方 (2)焉,语气词, 不译 (3)丘,孔丘 译 文 孔子说:“即使 只有十户人家的 小村子,也一定 有像我这样讲忠 信的人,只是不 如我那样好学罢 了
°疏通文意 【思考】如何理解孔夫子的“生而知之”? 评析】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 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 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 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 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疏通文意 【思考】如何理解孔夫子的“生而知之”? 【评析】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 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 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 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 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疏通文意 原文词 语 译文 子曰: (1)修,培养, 孔子说 “德之不修(①),进修 “(许多人)对品 德不去修养,学问 学之不讲(2,(2)讲,讲究,不去讲求,听到义 闻义不能徙(3),探求 不能去做,有了不 不善不能改,(2)徙x,迁善的事不能改正, 是吾忧也。”徙x,这里这些都是我所忧虑 见善就靠近。的事情
原 文 子曰: “德之不修(1), 学之不讲(2), 闻义不能徙(3),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 ” 疏通文意 词 语 译 文 孔子说: “(许多人)对品 德不去修养,学问 不去讲求,听到义 不能去做,有了不 善的事不能改正, 这些都是我所忧虑 的事情。” (1)修,培养, 进修 (2)讲,讲究, 探求 (2)徙xǐ,迁 徙xǐ,这里 见善就靠近
疏通文意 【思考】谈谈你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 评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 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 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 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 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 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 “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 才可以丰富
【思考】谈谈你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 疏通文意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 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 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 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 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 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 “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 才可以丰富
疏通文意 原文 词语 译文 子曰:“若圣与(1)抑:表转孔子说:“如果 仁,则吾岂敢?折的语气词 说到圣与仁,那 我怎么敢当!不 抑(1)为之(2)不厌,“只不过是”过(向圣与仁的 诲人不倦,则可 谓云尔(3已e。为的意思 方向)努力而不 感厌烦,教诲别 公西华日:“(2)之:指圣人也从不感觉疲 唯弟子不能学与仁。 倦,则可以这样 也 3云尔:这说的。公西华 说:“这正是我 样说。 们学不到
原 文 子曰: “若圣与 仁,则吾岂敢? 抑(1)为之(2)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 谓云尔(3)已矣。 ” 公西华曰: “正 唯弟子不能学 也。 ” 疏通文意 词 语 (1)抑:表转 折的语气词, “只不过是” 的意思。 (2)之:指圣 与仁。 (3)云尔:这 样说。 译 文 孔子说:“如果 说到圣与仁,那 我怎么敢当!不 过(向圣与仁的 方向)努力而不 感厌烦,教诲别 人也从不感觉疲 倦,则可以这样 说的。”公西华 说:“这正是我 们学不到 的
了疏通文意」 【思考】孔子认为如何才能成为“圣与 仁 【评析】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 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 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 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 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 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思考】孔子认为如何才能成为“圣与 仁”? 疏通文意 【评析】 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 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 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 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 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 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